论发达国家共产党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
阶级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激化,占领运动如火如荼,大规模的罢工、游行示威活动频发,青年骚乱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恰如美国学者波波罗格鲁(BerchBerberroglu)在论及全球化时代的阶级问题时所说,“在我们的时代,在全球化时代,也就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和阶级冲突变得更加鲜明了,而不是淡弱。它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流行起来,因而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显而易见的特征。今天,随着阶级分化的扩大,阶级越来越发生极化并持续地冲突,阶级斗争越来越成为整个世界范围内全球资本主义之社会风景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什么是阶级一马克思主义经典遗产中的阶级概念
什么是阶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不同见解,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阶级与分层等方面的不同价值观与方法论。“阶级”之于西方社会学家而言,是个多面相的概念。如英国社会学家克朗普顿就把“阶级”概念分为三种不同的意义:作为声望、地位、文化或“生活方式”的阶级;作为结构化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阶级”(与经济和权力资源的占有相关);作为实际的或潜在的社会和政治行动者的“阶级”。?阶级问题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但我们很难找到他对阶级概念的精确定义。所幸的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阶级问题的大量论述中,捕捉到他对这一概念的界定。马克思以生产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标准划分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其次,马克思还将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能改造社会的阶级分为“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强调了“阶级意识”的重要意义。此外,“阶级”还是一种足以改变世界的社会力量,“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一)阶级是一个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概念
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曾说道,“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意即阶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不会一直存在下去,仅仅与社会生产发展的阶段相联系。在各个历史时代,“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但是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中特地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了界定:“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当然,马克思对阶级关系的解释并不仅仅依赖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对这一问题的洞见之关键在于劳动价值理论,在于发现了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一种独一无二、可以创造新的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并占有的劳动仅花费了工作日的一部分所创造的价值,这相当于它的价格(即工资);工作日的其余部分创造出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判断阶级的标准;而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则揭示了资本同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基础上,列宁在1919年6月28日所写的《伟大的创举》中,对阶级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正如列宁所进一步指出的那样,“区分各阶级的基本标志,是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因此,阶级准确地说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它关注的是生产关系,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权力关系和分配关系。
(二)“阶级意识”乃阶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内涵中,同一阶级内部的“政治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阶级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可见,阶级意识也是同一阶级加强政治联系,形成政治组织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关键要素。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意识到自己的共同处境和利益后,“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马克思对“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所做的区分,实质上是界定了阶级的“客观条件”与阶级所拥有的“主观意识”之间的区分。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中,阶级意识是阶级作为一种能够改造社会并形成政治组织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工人党共产党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认识
在马克思关于阶级的论述发表百余年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人们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迈人后工业社会后频频对阶级与阶级分析发出了诸如“阶级还有意义吗?”,“社会阶级正在死亡吗?”,“阶级政治终结了吗?”等质疑。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的西方国家工人党共产党,不可避免地要在理论与实践中面对这些质疑,面对自身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问题,阶级意识持续性退化问题,还要面对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问题。
(一)工人阶级消亡了吗?
在西方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即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方式,绝大部分发达国家进人了后工业社会。欧洲和美国分别有66%和79%的劳动人口在第三产业就业。不少西方社会学家都因此在质疑马克思在19世纪制造业占主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关系鲜明的时代所创立的阶级理论,并认为与今日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难以适应。
比利时工人党学者默斯顿对上述观点的回应以及对西欧社会阶级构成进行的划分,在西欧共产党工人党中很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由三大阶级组成拥有大企业,不动产,机器和技术等生产资料并占有产品的有产阶级,由小企业主和独立的小生产者构成的中间阶级,最后是工人阶级;而后工业社会是一种再工业化的进程,不是去工业化,更不是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消亡或队伍的缩减。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也曾在纲领中对本国阶级构成进行过具体分析,除大资产阶级外,俄罗斯社会有四部分构成。首先,是由占总劳动力12%的1200万产业工人和700万知识分子构成的无产阶级;其次是农业领域700万无产和半无产阶级;第三部分是占俄罗斯劳动力半壁江山的4000万城市无产和半无产阶级--主要指由非生产部门的员工、贸易和服务业的多种从业人员、小职员、下层无产阶级、边缘阶层,包括非经济就业、无技能和失业人员;最后有近1000万人是成分最为复杂的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没有消亡,他们是一个“没有生产资料,只拥有能够出售的劳动能力”的群体,他们的生产性工作创造了社会的财富,是资本主义体系跃动的心脏,要经常性地面对劳资矛盾。其他各工薪阶层也是工人阶级的成员,且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工作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也愈来愈多地要面对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
而对于工人阶级的作用,新马克思主义者耐格里和哈特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已经从“工业主导迈人了服务业主导的,后现代化经济或者说信息经济的时代”,虽然“产业工人阶级曾一度发挥着引领者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分析领域还是政治运动中。如今,这一阶级尚未绝对地从舞台上消失,没有终止存在,但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优势地位和无产阶级构成中的霸权地位都已经被罢黜了”。对此,西欧工人党共产党的代表性观点是,第二产业工人在工人阶级中的优势地位并不在于数量上,而在于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所处关键位置,在不同行业创造剩余价值,掌控着经济中的关键连接点。同时,比利时工人党默斯顿对第二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也提出了新看法,他认为第三产业中从事与生产紧密相关的海、陆、空运输、仓储工作的工薪阶层,应算做第二产业的工人。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也与生产性的、创造财富的工业紧密相连,这些领域的工薪阶层也应归为第二产业工人。也就是说,工人阶级的优势地位依然存在,其主体构成也有了新变化,不应忽视第三产业中从事创造性生产活动的劳动者。
(二)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走向衰弱
工人阶级虽然没有死亡,而且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在欧洲各国共产党看来,工人阶级的阶级团结、阶级认同和抗争意识等方面,正在走向衰弱。
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种族主义、排外、反穆斯林主义都成为分裂工人阶级的利器,掩盖了普罗大众陷人艰难的真实原因。自由主义市场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劳动力向发达国家的大规模迁移,是阶级认同式微的重大外部原因。欧洲劳动者在面临不断加剧的竞争和潜在的生计危机时,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在本国福利体系中的地位,而非去联合在欧洲统一大市场中,与其一样被商品化且在劳动力市场中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国家的劳动者进行抗争。换言之,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中,对国籍、种族、文化的认同,超越了对阶级的认同。这一点,在西欧和北欧工人阶级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德国共产党指出,德国资本在此次危机中几乎未受损害,他们在成功地维持住了大部分工人阶级的工薪阶层与资本系合作伙伴的幻觉的同时,强化了诸如“勤奋的德国人”不同于“懒散的西班牙人”,“懒惰的意大利人和希腊人”等含有种族文化偏见的观念。德国2013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也体现出了德国整个国家的劳动阶层包括工人阶级在内广泛存在的地方主义逻辑。德国工人们在选举中的座右铭是--“我的公司就是我的堡垒”,并在实际行动中十分认同并支持“他们的企业”,“他们的老板”,“他们的上司”。所以,德共认为,在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影响下的德国工人阶级,显然是社会民主派和保守派的有力联盟?而不是金融危机后南欧劳工运动的同情者与支持者。无独有偶,俄联邦共产党认为,本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也面临着民族主义的干扰。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工人对本民族的感情远远大于工人阶级间的情谊,民族间的团结被劳资矛盾撕裂的同时,民族主义也正从政治上和道义上分解无产阶级。
荷兰共产党认为,新自由主义传媒和战后社民党推行的工联主义也在消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志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大众媒体的信息轰炸下,许多荷兰工人坚持认为新自由主义仍是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尽管经济社会形势需要一个更加庞大的、团结的工人阶级,但在历时多年的阶级合作和社会伙伴关系后,当前荷兰工会的基础已然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如今建立以阶级为基础的工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总之,荷兰工人阶级尚不具备为走向社会主义而进行阶级联合的意识。对于工人阶级阶级认同的衰弱,工人党共产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瑞典共产党则指出了工人党共产党自身在工人阶级意识淡薄和分隔问题上存在的责任。他们认为,近些年来共产党中存在的机会主义思潮给社会民主党和保守派分化工人阶级以极好的工具和机会,与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蓬勃起来的个人主义一起联手开创了新的全球殖民主义时代。
(三)工人党共产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工人运动史,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共产党工人党在本国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不尽相同,与工人阶级的关系自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此外,基于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其指导理论中的不同定位,也决定了他们在看待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问题上的差异。
(四)工人党共产党对自身与工人阶级关系的定位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工人党共产党正逐渐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向全体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转变,但工人党的内核仍然未变。日共自称是“日本工人阶级的先锋政党”,“工人阶级的党,同时是日本国民的党”。欧洲的正统共产党如希共,仍把自身定位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担纲工人阶级领导者的角色,促进希腊工人在阶级意识和政治上的成熟,以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发挥出作为领导阶级的力量。(2)葡共在党章中明确指出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对现实的科学分析工具”之上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的政党”。
有着欧洲共产主义传统的意大利的两支共产党,对党的定位要更为灵活。意大利重建共自称是工人阶级的自由组织,是所有通过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共产主义社会而解放人类的所有劳动者,青年和知识分子的自由组织。》意大利共产党人党对党自身的定位是“意大利社会中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最先进成员的先锋队”(非“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认识到了“劳资矛盾的中心性”,“党要为团结和组织工人阶级而进行活动”。?虽然这两支共产党仍以工人阶级为其首要社会基础(并非唯一的基础),而不再以“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居,但他们坚信党在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时,广大工人们就失去了真正的利益代表,从而沦为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五)工人阶级对工人党共产党的认同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潮一直影响着劳动阶层对共产党工人党的认同。金融危机爆发后再度“蓬勃”的右翼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无政府主义,成为当前发达国家工人阶级向右转的主要意识形态推动力。此外,因经济危机而备受关注的就业、福利安全等传统左翼议题,使得相对传统共产党曾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左翼力量,因近年来长于运用民粹主义动员方式,也吸引了大批原属于传统共产党拥趸的工人阶级的认同和支持,如希腊激进左翼联盟的崛起。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党员构成、议会选举的结果以及组织工人运动的能力,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工人党共产党在工人阶级中所获的认同度。总体而言,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俄共、葡共、希共和日共在工人阶级中获得的认同度最高,意大利的共产党在2008年之后走向衰落;其他工人党共产党整体处于比较边缘化地位。葡共通过结盟而获得的支持率一直维持在7-9%之间,是当前发达国家中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共产党之一。此外,葡共在本国最大的工会组织--葡萄牙工人联合会(CGTP)中有很大的影响力,金融危机以来发起的重要罢工都得到了葡萄牙广大劳动阶层的响应。希腊共产党一直在议会中拥有席位,并领导着本国第三大工会“全国劳工斗争阵线”(PAME),亦在金融危机后参与和组织了各种罢工活动。但是,这些享有较高支持率的共产党遭遇党员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据葡共十八大统计,其党员主要来自于工人和雇员,约占党员总数的72%(工人占42%)。其中40岁以下党员仅占15.9%,41-64岁党员占49.3%,64岁以上老年党员占34.9%。
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人党共产党对工人阶级和工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要弱得多。如意大利的两支共产党也曾通过与中左政党联盟而获得了高支持率,但入阁后的意大利两支共产党得到了选民极为负面的评价:只有在选举的时候才“关心选民的疾苦”,“说出的道理都是对的,但是越来越分裂,没有任何影响力”。这两支共产党在被贴上了选举党的标签后,也陷人了边缘化境地。其他美国和北欧国家如挪威、荷兰、瑞典等国共产党,更是言辞激进但所获实际认同微弱。
结语
从发达国家工人党共产党所持有的阶级理论来看,他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经典理论,同时也认识到了当今雇佣劳动的普遍化,并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两极对立中来把握当今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工人阶级的构成,不以职业、收入、性别和种族为标准,而是根据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客观地位及其所决定的权力关系中的位置来界定阶级。工人党共产党,反驳了阶级已经死亡的论断,并依然把工人阶级作为他们主要的依靠和团结的对象。当然,工人党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工人阶级也是一种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是一种能够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并推动其迈向社会主义的力量。
对于当前工人阶级普遍存在的阶级意识薄弱和内部分隔问题,工人党共产党一致认识到了大众媒体和工联主义、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工联主义削弱了工人们的斗争意志,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们逃避与集体主义有关的组织与活动。对于工人阶级存在的严重分隔问题,除了产业与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因素外,还有把工人阶级推向右翼的、一直被夸大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地方主义等思潮的作用。当然,工人党共产党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机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一起助推了工人阶级之间的分隔。
工人党共产党正在逐渐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转变,自我定位却依然是广大劳动者最坚定的、最忠实的利益维护者和政治代表。在新自由主义的强势主导下,随着苏东剧变,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式微,工人党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多方政治力量的严重挤压,对工人阶级的号召力和思想动员能力大大受限。工人党共产党中存在的机会主义思潮,也给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党保守派削弱其影响力以极好的工具。同时,个别工人党共产党进入议会或内阁后的政治表现与其对自身定位的不相称,也加剧了他们在政治博弈中的边缘化。但当前处于“自在状态”的工人阶级在与资本的对抗中,需要有话语权的政治代表,需要能真正体现其利益的工会与政党组织;工人党共产党的复兴更需要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需要他们的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意识与包括工人党共产党在内的激进左翼的影响力,互为因果。对当前大多数工人党共产党而言,如何能把握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治机遇,实现议会内外斗争的良好结合并在其中恰如其分地体现对自身的定位,是走出当前生存困境之关键。
下一篇:对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解读
热门论文
- 论发达国家共产党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
- 马克思主义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批判
- 试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社会主义全球化
-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源
- 浅谈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
-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诠释 ——当代国外
- 试论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性思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 日本共产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模式论
-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性思
- 浅析土耳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
-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
- 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