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
[摘要]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到当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重大变化的实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科学预测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检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
在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中,国内许多学者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认清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同时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其发展的趋势作出了预测。
有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高潮的有力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随着生产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国家的社会面貌和国民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改善和提高,进入了以高消费为突出特征的所谓“富裕社会”。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即这次科技革命涉及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第二,智力革命。电子计算机能部分代替人脑的工作。第三,高速化,网络化,信息化。第四,科研、技术、生产一体化。现代科技进步改造、丰富和优化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在劳动工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新型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如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核能、人造卫星等等;在劳动对象方面,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劳动对象的质量,加快了劳动对象的生产,从而推动着新兴产业和原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劳动者方面,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及应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脑力劳动日益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新的科学技术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现代化。改变着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加速着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进程。但是,在物质文明不断加强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的不断发生,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社会极大的打击,证明西方国家一再鼓吹的新自由主义是彻底失败的。
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的变化主要是所有制的变化:其一,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日益多样。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越来越依赖个人所有制以外的制度形式来实现自己。此外,国有制、合作制等非个人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使当代西方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在多样化过程中增强了灵活性、适应性和组合协调性。其二,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下降。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当代西方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是一种以股份制和法人所有制为主,配之以个人所有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其他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其三,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属性增强。在股份制、法人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所有制形式下,资本由分散而至集中,在此过程中,资本的社会属性则得到相应强化。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其形式是可以多变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张力,因此,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能简单化。
在民主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形式民主的完善与政治冷漠、民主危机和民主迷信同时出现;西方国家政党的数量剧增,政党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党政策日益趋同,政党制度面临着利益集团、媒体等因素的挑战;西方国家全面介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议会权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权力扩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领域延伸;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输出的战略越发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方面的这些变化,表明民主政治制度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阶级结构方面的变化是:第一,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角度看,食利资本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资产阶级的两个基本阶层进一步发展。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发展在培养出一个迅速增长的食利资本家群体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不断增加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第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社会职能的不断扩展,政府管理机构不断膨胀。经过专门教育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不断扩大,作为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和思想代表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也随之相应不断发展。第三,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女性工人数量增加。随着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权运动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扩大以及政府鼓励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就业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二是外籍劳工和移民增加;三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四是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型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五是就业方式和获取报酬等方式趋于多样化。第四,社会中间阶层扩充主要表现在:随着劳动分工精致化的程度提高,公司里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随着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政府中低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多;随着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而导致的学校、医院、科研机关和文艺团体的从业人员的增加等等。
在经济方面,西方国家在改革经济体制方面的新变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发生了变化。标榜“中间路线”,减少党派色彩或学派色彩,增多务实精神。具体表现为进行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以减少财政赤字;金融体制改革,以稳定金融体系;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以降低失业率;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将中央权力更多地下放给地方,让地方更多地承担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任务;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或民营化),提高企业效率;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减少壁垒,推进自由化。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发生新的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显着提高。同时一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跻身于世界最大公司的行列。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企业兼并的狂潮,企业兼并浪潮几乎遍及所有部门。
全球化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有学者指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结构的新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形成了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以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为“外围”的,存在于统一世界范围的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心结构支配外围结构,即在资本国际循环中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以及其他形式的剩余价值转移,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观察当代资本主义时值得十分注意的现象。因为它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扩大到世界范围,必将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2008年的金融危机预示着以往不平等、不公正、不科学的国际经济秩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也预示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一场重大变革的开端。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从表现形态上看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从实质上说,并没有变。从形态上,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在发生某种变化,如生产的社会化,在今天已达到更高的程度,可以说已是国际化或全球化了。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朝着集体化、社会化方向演变。但在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背后,私人占有的实质并没有变。如今西方世界的主宰者仍是少数垄断资本集团和人数不多的新寡头。
还有学者指出“中心”与“外围”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矛盾之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雁行”战略——新殖民主义战略固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的矛盾。还有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所采取的改良措施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暂时缓解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加深危机、抑制经济增长。因而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继续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将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加深,呼唤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取而代之。
还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中,演绎成一系列具体的矛盾,如各国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和可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混乱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与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调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跨国垄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与世界范围内劳工之间的对立、各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以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失调,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危机四起。
有学者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凝聚力锐减、离心力骤增。在经济、政治、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表现为:(1)在经济领域的角逐。为争夺世界市场,美、日、欧经贸领域方面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化,在许多问题上长期达不成共识。(2)在政治和军事安全领域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矛盾主要是围绕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还是“西方大国共同治理的多极世界”而展开的。(3)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竞争。各国竞相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由此可见,发达资本主义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分歧和矛盾,形成了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激化。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仍然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方面,它继续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物质财富,促进了世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空前发展,在这方面它不仅远远超过了先前所有的社会形态,而且超过了它自身先前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固有的弊病以及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灾难更是空前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更加成为人类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阻碍。它的具体体制、运行机制不断变化,既表明它所固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尚未耗尽,也表明每一次调节的力度和作用减弱,显现出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老化和衰弱。
有学者认为资本的全球扩张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容纳的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另一方面它也不断加深和扩展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把这个矛盾扩展到全球。因为资本主义不仅不能解决其民族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更不能解决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方式的矛盾,也就是说,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是冲突的。然而,学者认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则是一致的。首先,社会主义按其制度特征和形成基础来说与全球化是一致的;其次,社会主义按其发展的要求和条件来说与全球化是一致的;第三,全球化按其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要求来说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所以,起源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全球化,其结果和前景是反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是在世界历史的深化中所形成的理论、实践与制度。从历史观的高度看,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社会主义价值与“全球性”意义有着内在契合性。经 济全球化历程总伴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考察历史,全球化始于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到19世纪70年代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正是在这个阶段,开始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学,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成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经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创造,它发展为科学,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大约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伟大的十月革命爆发了,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二战后,在世界欧亚拉三大洲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由一国到多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在这一阶段,世界发生了历史的大倒退,社会主义转入了低潮。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依然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发展着,世界范围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正悄然兴起。上述历史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过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世界性社会难题,也将进一步趋向激化。这些矛盾与难题,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是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只会使这些矛盾与难题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实现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极限,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尽头,取代它的将是全球社会主义。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内的新社会因素慢慢发酵,不断地进行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进化”。第三,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浪潮,而在反全球化的旗帜下必然聚集着反对资本主义的庞大的群众队伍,这个队伍在一定的条件下最有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生力军。
学者们的这些见解,实际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从历史深处看,这种趋势虽然随资本主义而伴生,在一定历史阶段上随资本主义而发展,但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内在的必然过程,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正是这样,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当完全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四、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
如何理解全球化这个基本概念?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它具有许多层次,研究全球化应当描述全球化所涵盖的全部内容。而目前学者研究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呢?一些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关系向全球的扩张。在当前这个本质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资本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进行资本的国际扩张,获取全球利润,对全球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在于:以科技全球化为先导;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跨国家、跨地区的大市场为纽带;发达国家以推行自由化政策作为胁迫发展中国家的新形式。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
对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既可能利大于弊,又可能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会有什么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消极影响有:国际地位弱化;疆域人口扩大化;国家职能退化;综合国力衰化;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意识西化。
经济全球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学者认为,我们只能积极地投入这一世界历史潮流之中,并化被动为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全球化给中国的机遇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其一,有利于吸引外资,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其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其三,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其四,引入外国竞争,将国企由封闭性垄断转变为开放性垄断,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其五,可以加速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和道德层面上的变革。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战略方针,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看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最基础的是经济安全)放在首位。其次,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要以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为中心;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实施双向推进战略。再次,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走共同富裕之路,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最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对于西方文化也不应简单地拒斥。对于现代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健康和进步的东西,需要借鉴、借助和重构,使之融合于我们正在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之中。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总结多年研究的心得,有学者认为深化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要注意六个方面:要把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要把复杂现象的不同层次、方面既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意义;要把当代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从资产阶级赋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意图中剥离出来,区别对待;要在“同”中把握“异”,又在“异”中把握“同”;要大胆吸取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包含的人类文明成果,又要旗帜鲜明地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在观察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又要与时俱进,为面临的新问题努力探索符合时代精神和客观实际的新答案。
也有学者从研究视野的角度指出,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和考察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透过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进一步认识和论证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时代必要性,进一步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道路。把当代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大视野中加以深入研究和考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 展历史进程题中重要之义。
应该说,学者们这些见解对我们深化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重要思路,均值得重视。我们以为,深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研究,需要重视四点: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把握住这一点,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武器,离开了这一点,研究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指南。二是进行“世纪历史研究”,要对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历史的研究,比较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各自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以为今天研究的向导。三是重视研究有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研究的学术史。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见解甚多,已经有很深厚的学术积淀,现在应该、也有可能对这些学术成果加以系统梳理,比较各个不同时期有关学术研究的特点,从中抽出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四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集中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并进行比较对照,从中把握这些重大关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以为现实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8,(1)
陈耀庭,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2)
秦宣,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前沿,2008,(22)
肖勤福,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调整与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论文联盟整理4,(1)
靳辉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3)
吴波,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07,(2)
本刊课题组,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及其局限性——三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5)
本刊课题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上的腐朽性——二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4)
本刊课题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综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6)
[10]汝信,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本质[J],红旗文稿,2009,(10)
[11]房宁,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和矛盾[J],科学社会主义,2004,(1)
[12]毛德儒,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马克思理论解读与现实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9,()
[13]西贝尔,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访着名世界经济问题专家李琮[J],科学社会主义,2001,(2)
[14]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访徐崇温研究员[J],科学社会主义,2005,(3)
[15]月异,从经济全球化看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趋势[J],求是,2000,(7)
[16]吕薇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共同特征、主要区别与矛盾对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
[17]王永贵,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
[18]梁树发,全球化:世界社会形态的形成与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2)
[19]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20]梅荣政,当今世界的两大历史趋势,高校理论战线,2002,(3)
[21]李慎明,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社会主义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
[22]孔祥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
[23]吴易风,全球化的二重性[J],当代思潮,2000,(6)
[24]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5]房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
[26]刘小军,关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的再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3)
[27]梅荣政,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对外开放的二重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1999,(2)
[28]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