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企业政策供给与完善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政策需求:供给机制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政策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由此形成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也不同随着政府对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同时,重视申小企业的发展,自上而下的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由少到多的变化。但是.极为紧缺的中小企业政策供给又难以适应实际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情形下,中小企业渴望应对性的政策供给.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化解当前中小企业政策供给困境的关键是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供给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创新中小企业需求的表达与供给决策的衔接机制,创新中小企业的运行制度等。
《中小企业促进法》自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后.各地政府相继制订了实施办法和条例等.掀起了我国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高潮,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环境变化很大,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中小企业家,都在进行着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着适合中小企业发展之路,呼唤着有效的政策供给。
一、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问题
在不同时期.我国曾出台了许多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这些政策却并不是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困难与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一些非经济目的.从而使供给的政策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政策供给差异不够
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政府并未将中小企业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中小企业一直是地方经济的“补充”.中小企业政策供给不足。随着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经济较快增长的主体前提下,政策供给逐渐增多,但往往是一刀切,如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用同样政策就难以适应不同的政策需求。现实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同地区中小企业有不同的融资困难.同一地区的不同企业的融资困难也不同.就是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也有不同的融资困难.类似这样的差异,用同样的政策框架,就无法适应不同的要求。
(二)政策可操作性不够
为中小企业供给政策的目的.一是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的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适时地政策供给.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二是引导中小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主创新,健康发展。实施政策目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操作.但是中小企业政策由于涉及面广、内容多.给政策的操作带来困难,使得好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三)政策的激励力度不够
政策的激励包括政策扶持、政策优惠和政策奖励等。政策扶持是对中小企业弱势群体、帮助和支持:政策优惠是区别于大中企业的待遇,如用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奖励是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所作贡献荣誉。2006年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在“浙江省工业小企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在政策扶持方面.有66.6%的小企业认为政府的优惠政策较少.还有26%的小企业认为政府没有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还有财政扶持资金偏少.用地指标小等。
二、中小企业政策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政策供给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原因,也有市场变化的原因。
(一)“抓大轻小”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供给有认识上存在误区.也有体制上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中小企业一直是落后的象征.是与经济不发达相对应的“补充”,政府较多地关注大企业大集团。政府对大企业大集团身份而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身份而言,只是“裁判员”。例如浙江省2000年以前基本没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措施出台。2000年至2005年,政府制定的专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比较少。2006年7月28日浙江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并明确作出“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扶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规定。
(二)市场失灵条件下的矫正秩序尚未形成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规模相对较少、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的缺陷.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融资难。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商品,在让渡使用或委托经营中极易受到侵害.成为坏账而得不到归还和补偿。由此造成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一般资金所有者或金融机构都普遍采取谨慎性原则处理有关资金融通事宜,有关部门也要求有这样做.这就先天性地决定了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同时,正如一般商品零售比批发价格高一样,中小企业融资代价相对较高,使其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市场竞争力弱。同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在产品、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均不占优势,盈利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交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大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对中小企业压低价格、延期付款等。在缺乏反龙断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面I临的不平等问题就更突出了。
三是人才缺乏中小企业无论是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还是教育培训机会与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对人才缺乏吸引同时在资金实力的限制下.中小企业也难以负担对员工的在职培训费用。
四是研发能力弱。技术是当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强.难以承担高昂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费用。
可见.在没有其他机制的干预。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资金、人才、技术、能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必然会流向大型企业.使得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小企业不仅会遇到上述由经济运行本身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而且还会遇到经济体制方面带来的制约因素和法律法规缺失的影响。因此,在市场失灵条件下的中小企业政策矫正秩序尚未形成。需要政府强化政策供给。
三、国外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模式
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维护自由竞争。培育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话力.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从各国政策供给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政策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行政策模式
美国是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最早的国家。从1953年开始,美国制定实施了《小企业法》和《小企业创新法等几十部扶持和保护小企业的单行法律.如给小企业发展创造经济条件的《准时付款法》、《机会均等法》、《小企业资助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提高小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小企业创新开发法》和《技术竞争力法》等,可以说是众多的单行法规的集合.构建起了鼓励和规范小企业发展的成熟法律体系。
(二)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系统政策模式
日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该法被誉为日本的“中小企业宪法”。此外,还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等30余部法律,几乎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起来说.日本有关中小企业的立法既有基本法.又有单行法规相配套;既包括了组织法的内容.也包括了促进法和行为法的内容.基本覆盖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系统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可以说,日本的中小企业法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三)以欧洲为代表的分散政策模式
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单行法规.也不像日本那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德国联邦政府没有中小企业的专门立法.但是各州都有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联邦政府相关的法律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也较多。同时.德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比较健全完善不同时期制定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反对限制竞争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中小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历从淘汰到保护、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演变过程。实行中小企业淘汰政策是与企业大型化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于产业革命之妆开始执行淘汰型政策.即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吞并和联合。同时对中小企业进行排挤、淘汰,迫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加速倒闭和破产,其目的是鼓励和扶持大型化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的集中.促进垄断的形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美国、法国在不同时期也曾执行过淘汰中小企业的政策.美国执行这一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则主要在50~70年代。由于淘汰型政策片面强调了生产集中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大型化趋势.而没有看到中小企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盲目排挤和打击中小企业的结果是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过度发展.从而扼杀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畸形的经济结构。二战后,日、意两国都大力推行扶持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即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不是不加区分.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主要扶持那些有发展前途并且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中小企业.政府采取多种积极可行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信息等各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资助和扶持.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能力.改变其落后面貌.使之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英国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逐步放弃了淘汰中小企业的政策.改而采取保护中小企业的政策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经济自由主义转向适度政府干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由淘汰转向保护。德国在二战后建立了强调自由竞争和适度政府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建立了保护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概括起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政策演变轨迹是从自由放任到限制淘汰。再到保护扶持,即先后经历了自由竞争、“扶大限小”、“抓小放大”三个阶段的政策变化,由此,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共同政策取向。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贯例。
四、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完善建议
针对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问题.政策的供给方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供给。
(一)健全政策供给体系
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供给体系.以政策形式确保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保护合法权益。从政策供给方看,有中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供给,也有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供给.通过政策传导使中小企业受惠。从政策供给内容看.包括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财政资助政策、信用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出口激励政策、人才培训政策和用地政策等。对中小企业而言,只有政策供给适时、适用、适度,才能迅速发展壮大。为了使政策的配套、协调,应当健全政策供给体系。
(二)分类供给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的范围大、涉及面广.对政策的需求存在着差异。因此。中小企业的地方扶持政策。应结合地域、产业、规模的不同,而供给不同的政策,从普适政策转为分类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政策供给协调机制
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的部门有财政部门、税收部门、科技部门、银行、土地管理部门等。这里需要进行政策供给部门的协调、政策供给内容的协调、供给政策的执行协词等。如财政政策供给:
1.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供给。支持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开展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加强信息化服务。
2.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条件的政策供给。鼓励区域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间的联保、互保制度: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吸引、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创业投资领域。
3.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供给。在进一步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通过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的比例.以招标方式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订单。公共财政应将政策供给着力点转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应明确界定作用范围、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将公共性贯彻始终。
(四)建立政策供给效应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是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适时出台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对政策的传导机制、适用性、执行力和效用性等未能及时进行评价.导致政策的应有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因此。建议建立中小企业政策供给效应评估机制。包括政策预期评估、政策实施评估和政策效应评估。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适用性.提高中小企业政策供给的效用.促进中小企业科学、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试论美国的政治制度
下一篇:扬弃的辩证法和科学的改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