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据资料统计,2015年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铜鼓是壮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铜鼓文化流传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世所罕见。近百年来,铜鼓历尽风雨沧桑,虽然几经大量损毁和流失,但却没有从壮族人的意识中和生活中被夺走,壮族人的铜鼓情结已经溶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实际上,在壮族人的心目中,铜鼓是祖宗留给自己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园。铜鼓在失去权力象征的功能之后回到民众中,至今仍在民间使用,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存。红水河流域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都使用铜鼓,铜鼓成为这些民族现存文化传统的活见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红水河流域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以及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独特创造力。铜鼓涉及矿冶、铸造、声学、历史、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2008年参与教育厅课题《广西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2009年主持教育厅课题《广西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研究》 2009年设计作品发表在《美术教育》期刊 2009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于《传承》杂志 2010年参与省级教改课题“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参与广西教育厅课题《白裤瑶服饰文化研究》 2011年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2年发表论文《试论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河池学报》 2012年发表论文《广西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于《前沿》 2013年发表论文《“教改论文”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于《大舞台》 2013年发表论文《动画角色服饰艺术特征探析寻》于《大众文艺》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探析》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图符造型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启示》于《大视野》 2013年发表论文《基于PHOTOSHOP CS3 的“苗之韵”服装设计及意义》于《艺术教育》 2014年发表论文《从美术片看广西本土动画的创作方向》于《芒种》 2014年发表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于《电影评介》 2014年发表论文《苗族服饰文化功能探析》于《作家》 2014年发表论文《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中的呈现》于《艺海》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傩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界》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铜鼓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法制与经济》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于《北方文学》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民俗文化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学刊》近三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9年获评估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 2009年 获“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获“全国第四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公益)作品大赛”最佳指导老师 2010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2010学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获四届全国大学生(文科)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获本年度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 2011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获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获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2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党员优秀示范岗” 2012广西师范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2年第12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八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12届广西高校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最佳艺术奖 2009—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崇阳文化 惠贻百代 功炳千秋——明清时期崇阳修志述略 汪和平 崇阳原为汉初设置的下隽县故治。历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隶属关系常有变动,县名亦时而上隽,时而隽州。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置唐年县,实为崇阳正式建县之始。北宋开宝八年(975)改用今名,迄今已达千有余年。本县不仅建县历史悠久,且山河壮丽,人杰地灵。宋元以来,号称“文献之薮”。但直至明初,崇阳迄无县志成书。相传元末邑处士严士贞著有《桃溪百泳》,以品骘境内山川胜迹,风土人物,被后人誉为崇阳县志的滥觞。 明宣德七年(1432),历任广西、福建、山东道御史及浙西分按杨(86页)因“与时寡合,引疾归田”。在宣德七年至十年间,他编纂了本县第一部县志——《宣德年志》。“本严士贞《桃溪百泳》,复搜罗典故,采访遗闻以成书”。其品定之八景,后来历届修志均奉为蓝本。杨(86页),永乐壬辰进士,博学多才,且为官清廉,守正执法,在朝野中品望极高。他赋闲修志一事,不仅开了崇阳编纂县志的先河,也为后人关心乡土文化树立了学习榜样。 成化八年(1472),浙江上虞举人俞绘来崇阳任县儒学教谕。他自任纂校,以《宣德年志》为基础,续成了《成化九年志》。旧志称其“博涉群书”。但他主编的这届县志早佚,后人无法窥其端倪。 正德丙寅至辛巳年(1506—1521),邑人艾杰、蔡乾又依据《成化九年志》编成《正德年志》。由于此志亦系续修,其体例与内容均未脱,宣德年志》窠臼。艾杰,成化丁酉举人,先任四川江安教谕,曾参与编修《蜀志》,完成后擢成都府学教授,颇具修志经验。蔡乾,正德丁丑进士,官四川佥事。致仕后与艾杰合作编修了本届县志。其成书时间,按蔡乾中试年份及正德年号推算,当在正德十三年至十六年之间。 嘉靖己卯(1529)年,由邑人汪宗伊编纂,县学教谕徐行参校,修成了《嘉靖八年志》。但此次仍系续修。徐行认为这次修志是“收残断于燹毁之余”和“摭拾章句,……以少裨简阅之资”。然而他在志书中提出的“星野”说,后人颇讥为牵强肤浅。纂辑汪宗伊,当时虽年纪尚轻,未中乡试,但受父兄影响,酷好治史。嘉靖戊戌成进士,后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一生著作达十余种,其中包括《应天府志》、《南京尚宝寺志》、《南京大理寺志》、《南京吏部志》等书。 穆宗时期(1567—1572),邑人饶天民编纂了一届县志》,称为《隆庆年志》。饶系嘉靖己丑进士,累官至河南道御史。《隆庆年志》系其谪居后所修。 万历十二年(1578),知县周应中亲自主纂了《万历戊寅志》。周应中,浙江会 稽人,进士。万历丁丑由真定(今河北正定)调任崇阳后,立即着手编纂县志,翌年成书。《万历戊寅志》与《隆庆年志》的时距,最长不过十年,最短可能仅五六年。 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知县陈洪烈总裁,邑人吴楚材、龚衍材编纂,儒学训导李如芝参校,修成《万历己丑志》。这次修志的原委、经过和方法,陈洪烈在志序中作了简要说明:“万历戊子春,余自(88页)山调崇阳。甫视篆,于一切风教懵然无所考。据索邑志验之,弗得。……余因谋之邑博李君,李君欣然命生徒,博采野史,参以众议,凡阅月而草创具。余复就乡大夫吴君商确义例,稍为增损。己又质之胡方伯取裁焉。大都笔削取舍,一秉诸是非之公。又阅月而论定。志成,卷凡十一,目凡五十四”。陈洪烈,河南光山人,进士。后人赞扬他“编辑志乘,垂为准则,及今遵之”。“续编邑志,论列崇邑利弊,切中要肯”。吴楚材,隆庆丁卯举人。曾任甘肃会宁尹。“邑志初苦挂漏,(经其)整理编纂,条绪始定”。龚衍材,贡生,旧志称其“学问渊博,文章古茂”。陈洪烈序中提到了胡方伯,即邑人胡定。万历丙辰进士,有诗句,累官至广西左布政使。其“文章经术,蔚然大雅儒宗”。他为《己丑志》审定文稿,并撰写一篇序言。 熹宗时(1621—1627),知县魏光前续编的《天启年志》,是崇阳在明代编纂的最后一届县志。此志成书不久,即散佚于明末战乱。魏光前,河南遂平人,贡生,天启七年始调崇阳任职,而同年却是熹宗朱由校的最后一个年号,可见志书是魏到职的当年修成的。因此,我们不妨确切地称这届县志为《天启七年志》。 清康熙九年(1670),邑人王应斗、汪际炱负责纂辑,完成了《康熙庚戌志》,这是崇阳在清代首次修志。王应斗,天启壬戌进士,累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后加兵部侍郎总督湖北山寨义旅。明亡,清廷以特起巡抚征召,辞不复出。汪际炱,顺治己亥贡生,曾任四川泸州训导,“其学根底经史,博洽精详,为邑文献”。总裁、知县高景之,在序文中说他决定修志时,“与邑博刘君商谋始事。……又得岁选汪君……并肩组修。遂不摇旁喙,一矢虚心。再阅月而草创具。寻质之王中丞(应斗)汇正焉”。王应斗在序文中也说:“博士刘君,岁荐汪君暨二三文学,相与旁搜逸闻,补辑旧编……不数月而书成”。可见这届县志的具体编纂者,一个是汪际炱;另一个是邑博刘君,即县儒学训导湖南平江人刘体仁。只是由于王应斗的声望和资历很高,最后定稿时由他把把关罢了。 《康熙庚戌志》是新修还是续修?汪际炱在志跋中说得明明白白:“受委之后,即谒王中丞公。公曰:此续《陈志》(注:指《万历己丑志》)也,规制备于陈矣”。“先取陈志酌其规制。其字之鲁亥,提掇之乖体,其年号、地名,声称之错简,昔虽乏细校,即今厘正之亦易”。可见《庚戌志》还是一届续志。 雍正十二年(1734),本县《雍正甲寅志》修成。负责编纂的是邑庠生陈爽,任笔削校订却系县志总裁、知县李五(89页)。从《康熙庚戌志》以后,崇阳间断六十三年未修志,其间虽曾多次拟议,但迄未行动。李五(89页)到职后,决心办好这件事。他认为崇阳县志之所以长期无人增修,是因为“长自道旁筑舍”的缘故。于是他果断地延请陈爽主笔,“馆之以萧寺,授之以壶飧,俾得专心敬事,无摇旁喙……草创既具……予稍为校正焉。觉六十余年已事了然咸在,而志于是乎成”。 乾隆六年(1741),崇阳人士敦聘原通城知县郭彦博主纂,修成《乾隆辛酉志》。从雍正甲寅至乾隆辛酉,时距仅六年,为什么又要修志?县志总裁、知县黄衮在其所撰的《重修崇阳县志序》中作了具体说明。他说:“《庚戌志》者,康熙九年邑令高君景之集邑中多士,视前明时邑令陈君洪烈本而续之者也;《甲寅志》者,雍正十二年邑令李君五(90页)属庠生陈爽视庚戌本续之者也;今辛酉所刊,则予在任,邑中绅士迎请原通城令郭君彦博视甲寅本而修之者也。辛酉距甲寅才六年耳!本无事更张。顾李君善政多端,独其所续志,崇人事(90页)焉。”正因为本县人士觉得前届志书的质量不理想,所以决心重修。对于清代修的前两届《崇阳县志》,黄衮认为都只能算是续。“唯今辛酉所刊,乃得云修”。现在看来,《辛酉志》分天文地理、建置、食货、 官师、选举、人物、礼制、纶音、艺文、通纪等十卷,六十四目。其门类划分、资料内容与现存的《康熙庚戌志》基本相同,有的条目未更一字,未增一字。有的条目只是在后面续记了少许事实。其卷一最后注明:“以上全录《庚戌志》”。归根结底,它还不是名字相副的重修。 乾隆十七至十八年(1752—1753)冬,知县曹学诗延请邑庠生吴世雄执笔,编纂了一届县志,后称《乾隆壬申志》。但书未成而曹已离任。他以后在序文中回忆了这个问题:“壬申腊尽,政务少闲。思欲延请绅士,确访乡评、博采旁搜,续全邑志。而余以丁内艰解任,……未意厥志”。曹学诗,安徽歙县人,进士。乾隆十四年始任,颇有政绩。本届县志壬申腊月底组班,实际成书于癸酉年。由于《壬申志》与《辛酉志》的时距仅十年,又系续编,不仅体例类目因袭前志,内容也无多大变动。后人对此颇有非议,认为纯属猎取过于繁冗,兹删去十之八九矣”。 从乾隆十八年至道光二十年,崇阳迄未修过县增,时距几达九十年之久。 道光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841—1842),崇阳知县金云门自任总裁,组班修志。鉴于当时对《乾隆壬申志》的评价不高,便决定重修。由邑人刘镇鼎定稿,编成《道光壬寅志》。全书共八卷,金云门作序。书未刊出,就发生了“钟九闹漕”事件,志稿散佚不传。所以这是一届没有刊印的志书。刘镇鼎,嘉庆癸酋拔贡,“少负隽才,耽风雅”,是崇阳当时的名士。 同治五年(1866),崇阳修成了清代最后一届县志——《同治丙寅志》。此次的修志班子庞大,分总修、督修、监修、纂辑(即总编辑)、分编(各卷主笔)、分校、采访、参考、参订、督刊、各里采访、绘图缮书等人员。总修由知县高佐廷自任,纂辑由傅燮鼎负责,连同分别从事各贡具体工作的共达139人。修志成员绝大多数为卸任或候选官吏以及举人、廪生、监生等。傅燮鼎,本县人,副贡生,候选教谕,纂修过通山《九宫山志》,编有《雪浪余音》诗集。他纂修的这届县志,创新较多。全书分疆域、建置、食货、礼乐、职官、选举、纶音、艺文、杂记等十个门类,计十二卷,六十一目。共约32万余言。与以往历届县志比较,《丙寅志》的体例更完善,内容更充实,史料更准确,详略更得体,从资治、存史和教化的作用衡量,它确系本县旧志中的上品。 二 从明宣德七年至清同治五年的434年间,崇阳总共编纂了14届县志,平均每31年一届。其中明代平均26年,清代平均37年。一个偏隅避处,户不逾万的山区小县,两个朝代编纂出这么多志书,实在是了不起的历史奇迹!其主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客观上讲,明清两个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需要借鉴历史,了解地情。因而对编修地方志极为关注。洪武年间,敕各都司报送城池、山川、关津、亭堠、道路、仓库等图志。永乐十六年,谕令天下郡、县、卫、所修志,并颁发了《纂修志书凡例》。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对编史修志都极为重视,常常亲自过问。康熙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几次诏全国各省、府、州、县修志,限期完成。在《康熙庚戌志》的几篇序跋中,知县高景之说明崇阳修志是由于“天子首敦文教,搜罗古今,诏诸司咸以志上”。刘体仁也说:“今年冬初余暇,乃奉上檄征邑乘甚殷”。可见当时崇阳县某些志书的编纂,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已。但这一客观条件,全国皆然,不是促成崇阳多次修志的主要原因。 从宋从起,本县英才继起,代不乏人。据旧志记载,明代280年间,崇阳籍进士达30人,举人119人,贡士260人,仅正德辛未一榜,就中了汪必东、汪文盛、龚永懋三名进士。而一榜两人的尚有嘉靖己丑(汪宗元、龚(93页))、嘉靖乙未(汪宗凯、饶天民)、嘉靖丙辰(胡定、汪廷钱)万历己丑(陈忠爱、王仰)四次。汪文盛、汪宗伊父子两代7人中,竟有文盛、宗元、宗凯、宗伊等4名进士和文明、文正、宗召等3名举人。整个明代,杨(93页)、戴书、汪文盛、饶天民、汪宗伊、刘景韶、胡定、饶仁侃、陈忠爱、熊则祯、王应斗等人,不仅擢高科、登显仕,且其学问、勋业、品德、文章均名重当时。为此,明崇阳县学教谕伍福在《重修儒学记》中赞叹:“崇阳山川英淑之气,氤氲开合,钟灵毓秀,奇才辈出”。清初知县金绵祖认为:崇阳“山围水绕、灵秀攸钟。故其冠盖相望,比户可封,非他邑所敢较”。《壬申志》主编吴世雄也说:“吾崇自宋及明,人文甲他邑。凡登显仕,以勋猷气节彪炳史册者,斑斑可考。国初文治鼎新,崇士继起,亦复有人”。可见明清之际的崇阳,人才特多,不乏操觚之士,是志乘频修的根本原因。 明清两代的崇阳显达人士,大都热爱家乡,他们不仅以大量诗文讴歌赞美崇阳,还十分重视地方掌故、文征的搜集和整理。很多人在宦海沉浮中,归老故园,支持参与或主持修志。象杨(93页)、饶天民、汪宗伊、胡定、王应斗等人都是如此。崇阳的先人,还极其重视县志质量。某届县志修得不好,哪怕间隔期短,也决心重修。 还应指出的是,明清时期的部分崇阳知县颇有远见卓识。他们莅任后,不仅善于利用旧志掌握县情,还把纂修新志作为自己的职责。一届县志能否顺利完成,与地方主管官吏的关系极大。正如古人所说的“恪遵上檄,各率所先,则群视群守,邑视邑令”。前面提到的周应中、陈洪烈、魏光前、高景之等人,都是下车伊始,立即着手修志。他们有的认为:“志以载事,所为存风教而备鉴戒也”。有的则说:“服官无他奇取,不愧其名而止。今天下府、州、县之长,其名曰知。谓夫山川、风俗、钱谷、刑名暨文武经画之类,罔不洞悉,斯无忝厥职耳!顾见闻有限,非征诸载籍,何由得知?则国史而外,莫重于志”。还有的觉得修志是为地方立言,而“立言一道,大之国史,小之邑乘,往者过,来者续”。正因为他们对县志的资治、存史、教化作用如此重视,在任内热心领导并自参加修志,这也不能不是促使崇阳多次修志的另一个因素。 三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旧志均已散佚。目前县内只保存一部《乾隆辛酉志》和一部《同治丙寅志》,还有《康熙庚戌志》的几个残本。这些文献,虽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保留下不少错误观点和封建糟粕,但它们记录了崇阳两千年来有关自然、社会方面的大体情况,为我们今天了解崇阳的过去、认识和振兴崇阳,提供了古代信息,也为我们编纂社会主义新县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使我们既得以考古镜今,又不至数典忘祖。饮水思源,我们今天能不感谢过去崇阳修志事业的开拓者?能不感谢为编纂历届县志而呕心沥血、兀兀穷年的先贤?能不感谢当时热心主持修志的地方牧守?他们共同为崇阳人民留下的县志遗产,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它将惠贻百代,功炳千秋。 千古文明遭浩劫 ——记金城山的兴衰鲁达人 崇阳县东二十华里,武长公路的南面,白霓镇的西南面,有一座秀丽的小山——金城山,酷似一座古城,又其上土色金黄,所以命名它为金城山。 山的东面,白霓河折回西流,河上有一座上刘日孚(明进士、官至都堂刘景韶的儿子)修建的余耕桥,石墩木梁,两旁均有凉舍,以供行人休息。现已改建为水泥桥。山的西面,白石港流经山麓,有刘景韶修建的余恩桥(即刘家桥)。抗日战争中被倭寇炸损,现已移至下流白石港村近旁,亦改修为水泥桥。东西两河,东西两桥,互相辉映,大有谭登元为金城山所集的成语对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壮观。 山顶空旷平坦,面积约六亩左右。远在北宋时期,与张耒之、(107页)补之、秦观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的江西诗派领袖、大书法家的黄山谷(即黄庭坚,江西修水县人),幼年,因省视嫁到崇阳白霓堰下的高姓姑母,曾攀登此山,四顾群山环峙,林壑优美,于是结庐读书其上,并将读书堂命名为“浩然堂”(载同治版,崇阳县志)。山谷临池学书,常洗笔砚于白石港中流的石矶之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誉为崇阳八景之一的“金城墨沼”。 相传山谷去崇时,曾留下一大石砚。后来有一位居心叵测的金县令,一见此砚,即垂涎三尺,去任时,将其盗去。舟行至陆溪,风浪大作,颠簸欲沉。舟子大呼乘客抛掉所有笨重物品,及至将此砚推入江中,风浪顿时平静。此俗谓“海王索宝”也。 此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至今不衰。据说山谷深夜读书,时有蛙声咯咯,嫌其聒耳,于是将山蛙捉住,用朱笔在顶上点上一点。这样一来很快就出现了百蛙齐喑的情况,聒耳之声也就平息了。现金城山的蛤蟆,顶上都有一红色斑点,就是朱笔点了的遗迹。 上述这些,虽是神话传说和后人的附会,但可以看出:黄山谷刻苦攻读的精神十分惊人。另一方面,神化了黄山谷,也表现了崇阳人民对他的高度崇敬。 山谷去后,崇阳人民为了纪念他,将其读书草庐——浩然堂改建为山谷书院。乡贤先达相继在此讲学。谭登元、傅会友等人,曾经担任过讲师。凡崇阳士人中的精萃,多就学于此间。宋明时期,人文蔚起,“多士文章归上国”,大都出自山谷书院。书院的东北面,建有文昌阁。阁分三层,内有黄山谷画像和骚人墨[各的诗词,身临其境,令人肃然起敬。阁外上层,有竖写的“文昌阁”三字,下层门顶,有“山谷读书处”横额,字迹苍劲古朴。书院和阁楼,都藏身于碧梧翠竹之中,农荫蔽日,清幽可人。知县曹学诗在《金城墨沼》的诗篇中这样写道:“前贤息游地,白云媚修竹。”其景色之秀丽,可见一斑。 满清末页,科举废,学校兴。有志之士,率先将书院扩建为“金城高等学校”。校舍规模较大(如附图),雄伟壮观,可容学生百人以上,即五、六年级各一班。好学之士,负笈从师,多集于此。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战士金华衮就是这座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民国六年,石瑛、刘元瑞在金城组织人学会,张难先先生在此主讲教月,学员计诚足为此山生色。 抗战时期,日寇陷崇,金城山沦于敌手。驻扎在白霓桥的敌人,把这座山作为他们的军事据点,建筑了(109页)望哨、地堡和沟通战壕。千古文明,横遭浩劫;崇阳文化的摇篮,变成了倭寇杀人的基地。滔天之罪,令人发指!日寇投降后,金城山上只剩下一片瓦砾,荒烟蔓草,荆棘纵横,使人触目心惊。 崇阳历来私塾概况文史征集组 西周以前,学在官府。自春秋孔子私人讲学培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后,战国时期,私学大盛。继此以后,如马融、郑玄、关(张载)、闽(朱熹)、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诸子,各设讲台,诲人不倦,在我国历史上都一直享有盛誉。这种私塾制度,沿袭了两千多年,到清代和民国,不仅受到重视,而且发展得更为普遍。 私塾学馆,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取个别教学方式,教材没有规定,学习年限也不受限制。其中有经馆和蒙馆之别。蒙馆即学生启蒙这习阶段,初时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教儿经》、《女儿经》及五言、六言杂字等。这些书,文体简单,读来顺口,易记易背。还要填红写字。民国时期,多有读共和国文的,也有附教加、减、乘、除简单的算术和珠算的。经馆是在读完蒙馆的基础上开始读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或《幼学琼林》、《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的。另外,每天中午还要临帖习字。有的老师也有附带教算学的。读经馆的学生,多属青年,通常是三八课文(每月逢三、八就给学生出作文题),日间上课,晚上自习。 在未废科举之前,崇阳的私塾,有义塾、乡塾、族塾、氏塾之分。废科举之后,就统称经馆、蒙馆。 一、义塾 道光22年(1842年)知县金云门设四义学于四乡。29年(1849年)知县姚国振增城中义学一所。城中旧义学设西城后街,新义学设南城上菊仙祠(按金云门字菊仙取名);东乡义学,一设回龙寺,一设白泥(霓)桥;南乡义学设唐封寺;西乡义学设罗汉寺。 二、乡塾 高堤书馆,在雨山麓,明宏治间(1488—1505年)汪恭创建。 龙潭义塾,在青山保圣山庙,太学生陈直心倡置田产创建。 梓溪义塾,在石屋保第六牌,明经熊祯祥倡建。 石屋义塾,石屋保公建。 美林义塾,肥田上牌公建。 碧田义塾,碧田畈公建。 四圣义塾,四圣保熊洪猷,王国太、陈启芳、陈清泉倡建。 大源义塾,林桂轩创建,有田缮学。 知县高佐廷喜见石屋、肥田新建乡塾作诗贺之、傅燮鼎亦有和诗。均分别附后: 高佐廷诗 为贪鹤俸漫乘车,十载风尘老簿书。 不有潘花惭作宰,幸同陶柳俨同居。 云屑咫尺高攀凤,雷雨飞腾预种鱼。 石屋肥田佳子弟,课功为报月何如? 傅燮鼎和诗 科名努力希前哲,植品根基始少年。 气节千秋关见地,诗书万卷胜求田。 举头天上笑看榜,放眼人间勉着鞭。 讲席是谁堪领袖?四山桃李为公妍。 另外傅燮鼎还为石屋、肥田二义塾作序如下: 石屋、肥田二保,新建乡塾,月会课文,复有公产积垂永久,正合范文正公学田之举,洵邑中善事也。碧田、大源亦将踵行,从此比户弦歌,人文蔚起,仁让之风遍行四境,古道可复,诚厚幸矣。邑人请登诸志乘,诗纪其事。予闻之,为之欣然色喜,尤愿各塾子弟,互相砥砺,文章气节,彪炳千秋,不特仕宦科名,光增闾里,以慰予期望之意也可。 三、族塾 彭家义塾,在城下畈。 甘家义塾,在蔡家墩井勘上。 四、氏塾 关西义塾,在碧云峰,旧为碧云庵。由杨一鹗捐田创建。 刘氏义塾,在雷骆畈,刘方裔子孙创建。 陈氏义塾,在杨林畈。 邓氏义塾,号凌云轩,在城皇畈。 艾氏义塾,在乌石畈。 丁氏义塾,在罗楼湾,丁志善后裔创建。 汪氏义塾,在浮溪桥,汪长水后裔汪子桂创建。 果育义塾,在壳头东岸与西岸韵雪义塾相并,余果卿之子余千金创建。 清代的县学,不是真正读书识字的学校,只是祀孔的场所和教谕训导的衙门。所谓义塾,就是学生上学免交老师学费的学校。但是全县城乡只是二十所义学,对全县入学儿童来说,实是为数寥寥,供不应求,怀水车薪,无济于事。 据明末清初的老人说,乾隆、嘉庆时期,崇阳人口曾号称三十万(是按姓氏宗谱得来的概数),教育这三十万人口的子弟,主要靠全县的各种私塾。当时农村私塾,有只读夜校的,有全日读书的,有读杂字的,有读农村应用文的,有读五经四书的,有凶年恶岁就停办的,有全年不受水旱干扰的,有专教幼童少年的,有专教青年成人的。总括起来,则是蒙馆和经馆两大类。前者农民子弟可以受到初步识字教育,后者则专门为富裕人家而设馆。还有一种专馆,那是豪门大户或富商巨贾,专门请先生来教他家的子弟的。这种专馆,除先生可以将自己的子女带去读书外,其他人的子女是不能参加的。以上各类私塾,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曾多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并要求把私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的辅助。从此,私塾教育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据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的统计,全县有私塾六十九所,在塾学生有一千二百七十四人,年龄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八岁。据调查,民国年间,先后在城内外教私塾比较有名气的老师,有如下多人:王赞英(廪生,馆址在西门王祥顺)、刘育群(秀才、西门岭上程家学堂)、陈尧阶(秀才,东后街)、吴玉麟(秀才,北门)、刘泮香(西门甘氏祠堂)、冯柏泉(秀才,石屋)、熊祖舜(秀才,西门)、曾鹤候(南门)、吴仙桂(东门黄永兴)、傅震寰(南门沈氏书楼),黄冬瑞(老县门口)、刘元瑞(秀才、北门外油草冲何公祠)、熊荫祖(拔贡,驳岸上)、周永皋(浮溪桥)、王用予(秀才,小港尧家)、徐哨清(拔贡,荻州)、傅少溪(廪生,肥田畈,系辛亥革命元老龚国煌先生的业师)、魏铁山(秀才,大集山)、周元魁(秀才,朴树下)、夏恪卿(朴树下)、邓明堂(秀才,蔡家墩大屋邓家)、王睡仙(肥田畈)、甘源清(石垄)、王克己(华陂畈王家)、程赛芳(秀才,西庄寺前)、舒吾庵(举人,东堡)、杨燮舫(秀才,桂口)、林翰池(大源)。 以上这多塾师里面声名最为噪烈、收入最为可观的,要算刘育群先生。当时从他读书的学生如甘翔鸥、汪彦国、尧祖舜、周彰武、汪文清、龚光国等,都是本县数一数二的殷实户,除蒲、八、腊三季送礼外,每人每年所交先生学费都在光洋八十至一百元以上,但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所交学费却不多。“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于是旧时县府的秘书刘瑞禾、科长李少怀、潘子怀、王荣怀以及度量衡技师毛第元等,都是刘先生的拜门弟子。先生律己修身,治学甚严,然性开朗,喜诙谐,每于讲课之余,与同学们谈笑风生,时常叫爨人丁琪把平日桂口家乡人和城内一些大商号送来的蚕豆、花生、糖果、糕点,分给学生共食,不摆老师架子,师生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对私塾提出了改良。改良暂行办法规定:一、无论现行私塾及今后的私塾,必须先向该管政府呈报后,方得设塾;二、凡距公私学校两华里以内者不得设塾;三、私塾设备最低限度,要具有总理遗像、遗嘱;四、塾师须在私塾师资训练班毕业并领有毕业证书者。从此,崇阳私塾又迅速下降。据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统计,崇阳私塾下降到三十一所,学生只有七百五十五人。至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上年,崇阳私塾又有发展,由一九四七年的三十一所增加到七十一所,在塾学生也由七百五十五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六十五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崇阳县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私兼顾政策,对私立学校一般采用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善的方针,使之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实行在城市奖励私人兴学,在农村鼓励群众办学的政策,因而不仅大批私塾维持下来,且大大提高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由解放前的七十一所,到一九五一年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所,增加了一点五倍,在塾学生也由一千二百六十五人增加到二千四百四十六人,将近增加了一倍。 一九五一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继续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教育为工农兵服务,各级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切实实行教育事业中的公私兼顾的原则,因而崇阳私塾逐年减少,公立小学,民办小学,则逐年增加。
湖北省出土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为崇阳铜鼓,是中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也是中国至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更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
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出土商代铜鼓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约三千多年。
铜鼓外观:
“商代饕餮纹铜鼓”高75.5厘米,重45.5公斤。铜鼓上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饕餮原本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是贪欲的象征。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像龙、虎、牛、羊、鹿、人等,呈现形式丰富多样。
饕餮纹图案庄严、结构严谨,产生凝重而神秘的氛围,它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较高水平。
湖北省出土的崇阳铜鼓是中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
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出土商代铜鼓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约三千多年。
崇阳铜鼓由四位农民在洪水冲刷过后的岸边发现。轻敲鼓面,它仍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只铜鼓曾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展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据了解,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商代铜鼓仅两面,崇阳商代铜鼓就是其中一面,是国内保存的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它堪称绝世之珍品,可谓青铜的瑰宝矣,另外一面(“双鸟鼍鼓”)已流失至日本,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
鼓对古代人的意义: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鼓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也是人与自然界进行交流的象征物,因此而带有神秘的色彩,受到历代的重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由于鼓所发出的隆隆声如同天上的电闪雷鸣,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因此鼓也就渗透到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例如官方的祭祀、宴乐、仪仗、政法与军事中,以及舞蹈、音乐、戏曲、宗教及各种民俗活动与生活行为中,发挥了着诸多的艺术与实用功能。
1】崇洋媚外 崇洋-崇阳。。。2】就是男性(器)崇拜的意思吧。3】另外还有个崇阳县你问的是?
内乡的跨越,需要一大批千里马,更需要一大批老黄牛。 马之千里者,持矫健之姿,得风气之先,发疾驰之功,呈英勇之豪,展俊杰之才。千里马精神,就是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就是舍我其谁的争先精神,就是驰骋纵横的强者精神。 处于“洼地”的内乡,要想早日突出重围,离不开一大批思想解放、思维敏锐、思路对头的创业者,离不了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露峥嵘的创新者,离不得一批有眼力、有魄力、有能力的创优者。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当前,内乡正在爬坡攻坚,向发展的高地冲刺,强县富民的宏伟事业为各路才俊提供了用武之地。大显身手正逢其时。做大做强神威、泰隆的企业家是千里马,促成仙鹤、飞龙、龙大等重大项目落户的功臣是千里马,技能超群、业务精尖、本领过硬的行业标兵是千里马,加快一方发展、保障一方平安、改变一方面貌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是千里马……英雄不问出处,建功不论层级,在热火朝天的菊乡大地上,千里马,竞风流! 内乡的崛起,千里马重要,老黄牛更重要。 古老的中国历史,有老黄牛写下的浓重一笔。人类因为驯养了牛,牛耕技术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在华夏文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进化的那一时空隧道里,老黄牛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牛有牛的气质,牛有牛的情趣,牛有牛的境界。宋代的李纲叹《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嬴病卧残阳。”现代诗人藏克家赞《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当代还有一首真情《颂牛》诗:“黄牛水牛拓荒牛,青山绿水遍地走。默默耕耘为己任,长途跋涉度春秋。眼望蓝天情自爽,脚踏实地乐悠悠。哪得乾坤同欢笑,甘为孺子庆丰收。” 老黄牛是老实人的别名。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驾辕拉套、负轭奋进、吃草挤奶的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 老黄牛精神,就是敦厚正直、默默无闻的朴素精神,就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就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就是风雨无悔、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在基层,在一线,在各个普通的平凡的岗位上,无数个老黄牛们像螺丝钉一样,恪尽职守,没有名利得失的苦恼,唯有辛勤耕耘的充实。老话说“能叫使死牛,不叫打住车”,脚跟站牢,坚韧不拔的老黄牛,牛气冲天最可贵,他们是内乡的脊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马需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正确地做事不如做正确的事,老黄牛需要先抬头看路而后埋头拉犁,大步流星,志在必得。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千里马不必自傲自负,否则会有马失前蹄的危险。老黄牛也不必自卑自馁,否则也只能是在哀鸣中终老一生。老黄牛当向千里马看齐,千里马要向老黄牛学习。 千里马是头雁,老黄牛是群雁,雁阵整齐而不散,方能搏击长空战胜艰险。要让马、牛合群,需要既让千里马受褒奖,又不能让老黄牛吃亏。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意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我们既要把培育、选拔的目光投向千里马,更要把关怀、奖掖的手臂伸向老黄牛。 不必哀叹和担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坚持给千里马以广阔的舞台,给老黄牛以宽广的平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相千里马的伯乐是人民群众,评老黄牛的行家也是人民群众。我们要坚持把公开、公正、公平的尺子交给群众,让每个干部的德能勤绩展示在阳光下的玻璃箱内。因此,有才你就可劲地显,有劲你就尽情地使。 在十二生肖中,牛列二、马居七。一个自然人,无论是否属牛属马,但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追求的党员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都必须自觉自愿地为老百姓做牛做马。当不了千里马,自当努力做老黄牛! 内乡人民呼唤洼地崛起,洼地崛起离不开千里马,更离不开老黄牛。
1、油粑粑。湘西传统小吃,酥脆可口、味道香浓。 2、口味龙虾。湘西特色美食,味道香辣、虾肉鲜美。 3、姜糖。湘西传统小吃,绵软滋润、清香爽口。 4、炒腊肉。湘西传统美食,口感劲道、味道香浓。 5、油炸小河蟹。湘西特色小吃,焦香可口、味道浓郁。 6、菜豆腐。湘西传统美食,豆香浓郁,非常好吃。 7、油炸水蜈蚣。湘西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喜爱。 8、肉沫炒酸豆角。湘西特色美食,酸香可口,非常开胃。 9、大锅盘鳝。湘西特色美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有。湘西黄牛全身毛色以黄色者最多,占百分之80以上,也有粟色、黑色的,杂色很少,一般体躯上部毛色深,腹胁及四肢内侧毛色较浅。湘西黄牛体格中等,各部发育均称,体躯较短,前高后低,肌肉发达,骨骼坚实,皮肤富有弹性。湘西黄牛的头大小适中,头顶稍圆;公牛头短额宽,母牛头较秀长。
向世林在州、县工作期间,致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在推进湘西州脱贫致富、扶贫开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出并实施了“强农兴工夯实基础,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战略,立足山地资源丰富的实况,突出山地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先后建设了以椪柑和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以黄柏、杜仲、厚朴“三木”药材为主的药材业,以种植烤烟为主的烟草业,以山羊、“湘西黄牛”为主的食草畜牧业,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水产业,以开采锰、铅、锌、磷为主的矿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撑起了湘西州开发山地资源、治穷脱贫、治穷致富奔小康的经济社会基础。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抢抓机遇,狠抓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依托初级产品资源走深加工、精加工路子,推进了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向世林在1992年任保靖县委书记时,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就提出并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任湘西州州长后,以主要精力推进工业经济,迅速形成了以酒鬼酒为龙头的酒业,酒鬼酒以其独特的质地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最早上市公司之一;锰、铅、锌冶炼的规模和产品出口居省内前列,在全国举足轻重;凤凰烟厂、龙山烟厂等四个烟厂竞相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基础工作上水平。提出了“水电、火电并举,大电网、小电网同网”的思路,在积极兴办小水电的同时,引进大电网,着力解决电力严重短缺状况。把交通建设作为第一位的基础设施项目来抓。提出了“封山造林并举、以封为主,经济林和用材林结合、以新造经济林为主”的方针,大力植树,绿化荒山,推进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学习,深入调研,从发展战略、思路和举措上进行理性思考,先后撰写了工作研究、理论文章100多篇30多万字,仅1996年、1997年两年就有23篇10多万字工作研究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转载。其中《敞开湘西山门,利用资源引资》《实施五大工程,打好扶贫攻坚战》《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与对策》《农业产业化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加快调整工作结构》《贫困地区财政的出路》等文章被国内多家刊物转载。向世林在省建设厅工作期间,立足于建筑业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懈努力,追求卓越。在厅机关建设上,先后提出和践行“外树形象、内聚合力、提高战斗力”“讲政治、顾大局、守法纪、求团结、谋发展”“改进作风、学风、文风,建设学习型、法治型、高效廉洁型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机关”等方针。根据省九次党代会确立的“一化三基”战略,结合湖南城镇建设,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全局,实现新型城市化新跨越”的发展思路,得到认可、践行;突出以人为本,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致力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节”的推进;加大城镇绿化、住房保障和污水、垃圾处理力度,促成了全省住房保障三年计划和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深化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和自然风景区保护,适时组建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并强化申遗工作。争取省政府支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主并践行深化改革,推行总承包,扩大建筑劳务,提高企业资质等级,外拓建筑业领域,打造建筑湘军等战略,几年来,我省建筑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十强。其间,参与和主编了《建筑施工专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等书籍,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建筑领域的政策、规章和法律文件20多个(部)。就建筑安全、建筑劳务经济、房屋拆迁、房地产市场等方面撰写了20多篇理性思考、工作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城市房屋拆迁思考》《关于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研究成果,得到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首肯、批示,转发全国建设系统和省内学习、参阅。向世林从担任省政府参事以来,积极履行参事职责,参与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献计献策。2006年6月,省率先提出“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启动了崀山(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08年,我与其他几位省政府参事一起,对崀山申遗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的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0年8月,经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丹霞”以“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崀山申遗成功。针对我省在创意经济格局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对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与其他几位省政府参事深入调研,形成了《创意经济格局下湖南省工程勘察设计产业发展的对策》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直有关厅局的重视。2010年上半年,先后参与了对怀化市、新晃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对张家界市和湘西州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的调研,均取得了较好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赞许。向世林在履行参事职责的同时,积极从事省委安排的有关工作。先后参与了省委督办县市区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情况暨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履职情况督查、考察。从2008年9月起,先后一年半时间分三批担任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巡回检查组组长,指导检查株洲、湘潭、邵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五个市州和浏阳市、湘潭钢铁集团公司、湖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邵阳学院等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任职省委党史联络工作领导小组湘西片副组长,2010年6月对湘西州和张家界市党史联络工作进行了督查。还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省直厅局级单位后备干部的考察选拔工 作。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四日,大市村下湾农民程正华外出生产,路经大市河汪家咀港坎时,在河水冲刷的岸壁上发现有一碗口大的铜器痕迹,即用锄头把它四周的土块挖开,竟获得一面完整无缺的铜鼓。他喜出望外,当即把它背回家里。当时,我虽然不懂文物,但考虑到保护文物是每一个国家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不管它的价值如何,当发觉挖掘出这一铜鼓的情况后,便马上同县委工作组孙学良、王道文、卢大忠、刘继良等同志察看了出土处的现场和认真鉴赏了铜鼓的形体,一边作好它的保护工作,一边作好程的思想工作,动员他将此铜鼓交归国家,以便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在此同时,我又随即叫孙学良同志打电话向县文化馆联系,要求速派干部前来鉴别,并共同作好它的处置工作。第一次文化馆有丁宇藩等同志下来了,他初步鉴别此铜鼓为贵重文物;第二次文化馆有王辉武等同志下来了,通过我和他以及县委工作组的同志再次共同作好程的思想工作后,程终于无私地慷慨地将此铜鼓献给了国家。为了表彰程的功绩,经研究,不久,以县委和县政府的名义,在大市村召开了群众大会,给程颁发了奖状,赠送了一套红宝书——《毛泽东选集》,还给村里赠送了一套锣鼓。在大会上,我代表县委和政府讲了话,对程进行了表彰。会后还放了一场电影。以后,又给程发了奖金。这面铜鼓计重八十五市斤,造型奇伟,其主体恰似一横置的腰鼓,上有马鞍状冠饰,下有长方形支座。通体饰阴刻的云雷纹和乳钉组合的饕餮面,双面圆睁,突起如杏。铜缘犹碧,古朴而凝重。同年九月,出土于崇阳的这面铜鼓被调到省博物馆后,又被转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它的说明牌上醒目地写着:铜鼓。时代:晚商。出土地点:湖北崇阳。一九八一年,崇阳铜鼓被选送到美国展出。《文物》、《江汉考古》、《武汉师院学报》、《人民中国》、《人民画报》、《长江日报》等报刊杂志均先后登载了有关崇阳铜鼓的研究、报导和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鼓在我国起源很早,相传神农氏的时候就有了‘土鼓’,传说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元女用鼓声‘以象雷霆’,造‘夔牛鼓’八十面以壮军威。据记载,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采用曹刿的策略,等齐军三次击鼓进军之后,才第一次击鼓进军反攻,取得以弱胜强的战果。除此之外,鼓还用来作为婚丧礼仪的乐器。“崇阳出土的这面铜鼓,推测是当时大奴隶主享受的一种礼乐重器。据考证,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有三千多年了,类似的商代铜鼓在《商周彝器通考》曾著有一件‘双鸟饕餮纹铜鼓’,但在解放前流失国外了,因此崇阳出土的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铜鼓。”(《长江日报》1979年9月24日)崇阳铜鼓,“是国内保存的一件商至西周早期的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文物》1978年第四期)”。它堪称绝世之珍品,可谓青铜的瑰宝矣。
1】崇洋媚外 崇洋-崇阳。。。2】就是男性(器)崇拜的意思吧。3】另外还有个崇阳县你问的是?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旅游学术论文篇一 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 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3.1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3.2 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3.3 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3.4 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3.5 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3.6 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4.1 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4.2 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4.3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4.4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4.5 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术论文篇二 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作者简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华容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亚 5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 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 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 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 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 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 教育的 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看了“旅游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 2. 旅游管理学术论文 3. 黄金周旅游学术论文 4.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会展旅游学术论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毕业 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 经验 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 面试 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 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 教育 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 其它 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 报告 ,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 文化 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 总结 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 渠道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的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 财经 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 爱好 、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 学习计划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 市场营销 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 方法 ,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代发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2]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下页带来更多的旅游管理的论文
摘 要: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和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品牌标识能有效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信息,为旅游目的地树立良好的形象。云南临沧是世界茶文化资源的宝库,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及茶马古道的缘起地,这些宝贵的茶资源为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临沧茶文化旅游,通过分析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现状,提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传承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将目的地茶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地方的茶叶品牌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云南临沧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供旅游者识别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较少,茶文化旅游品牌单一。面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应加强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探索适合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含义与特点
品牌标识是带有商标图样的用于区别一个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标记,主要由图形、文字或者其组合构成,是一个品牌最显著的特征,它能够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来。[1]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标志,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信息传达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因此,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便于旅游者识别和判断。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设计应注意将旅游目的地的属性与茶文化结合,创新品牌标识,让旅游者能够把它和同类茶产品区分开来,界限清晰;其次,便于表达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特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临沧的实际,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历史,使茶叶品牌标识与临沧茶文化以及茶产品的功能特性相吻合;第三,能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方便旅游者记忆。总之,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应考虑目的地的各个相关因素,结合旅游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品味等要素,将临沧茶文化品牌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愿望。
(二)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各地的旅游业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旅游市场的产品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但目前旅游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不是很高,旅游市场中的茶叶品牌鱼目混杂,影响了临沧茶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研究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能提高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品牌文化观念,促进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挖掘茶文化的历史,促进民族地区以及国内国际茶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科学的角度对茶叶资源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在振兴茶叶经济的同时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茶文化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整体有效的规划,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呈现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难以形成统一的茶企业品牌和具有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精品西湖龙井的品牌标识以西湖龙井一圆为大背景,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安溪铁观音的标识主要由茶具和绿色的弧形图案组成,让人联想到绿色生态健康饮品,这对于临沧茶文化品牌标识的创新都是很好的借鉴。
1.临沧现有的知名茶文化品牌
临沧凤庆县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乡”。凤庆的红茶以其品质名扬四海,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风牌红茶等红茶系列、经典1958系列礼茶、晒青茶清茶系列等。
滇红茶即云南红茶的统称,主要产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地区,可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大品种。滇红功夫茶于1939冯绍裘大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顺宁茶厂试制成功,其外形规格清楚,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金圈突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享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滇红特级功夫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因此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接待外宾的外事礼茶,成为云南省茶叶产品中受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2];滇红碎茶于1958年试制成功,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是颗粒型碎茶,形状不规则,汤色红浓,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是滇红系列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茶文化的品牌标识是标注在茶的外壳包装上,用来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获得法律认证的一种商品标记。以下主要从图像、视觉、文化等方面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进行分析。
图像要素:图像要素决定了一个品牌能不能很快的被消费者接受,它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球,为品牌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滇红茶的品牌标识的图像主要凸显了茶叶的产地、规格及等级,再加上多种色彩组合,在消费者的心里形成了上等绿色有机品牌的良好印象。
视觉要素:茶文化品牌标识承载了茶品牌企业的各种信息,表达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视觉上看,滇红茶的品牌标识主要有文字、图像、颜色三部分构成,文字表明了茶叶的品牌及产地,图形以圆为主,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理念中和谐的因素,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传统,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基调,红色表现了茶的色泽,绿色突出了茶是一种有机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消费者留下了许多安全、健康、绿色食品的遐想空间。
文化内涵:滇红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3H来解释:一是Healththorigin(生态产区),滇红茶原料依托于临沧高海拔原生态产区,无论是气候、土壤,还是光照、湿度都特别优越,适合 种植 优质茶种,原叶采自凤庆优质大叶种茶,抗病能力强,无污染,绿色安全。二是Healthtea(有机品牌),滇红茶一直遵循有机健康的理念,从选址到茶叶的种植、栽培、施肥、采摘、加工、成品,都才有传统的培植制茶工艺,选天然原叶,为广大茶叶品牌的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让品茶者放心。三是Healthfunction(修身养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征,但识茶、品茶、 饮茶 直至茶文化品牌旅游对广大茶文化旅游消费者颐养身心,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效却一直存在,旅游者可以品茗休闲,放松身心。 三、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沧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品牌,但难以形成一条品牌线,能供旅游者识别的品牌标识不多,品牌标识单一,很难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临沧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单一。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主要是红茶类,并且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很少经过深加工,间接的导致知名品牌少,并且多数茶文化旅游品牌的价位偏低,旅游者对其了解不多,难以形成知名的品牌战略;其次是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茶文化旅游消费者对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认知度不高,在市场上销量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再次是临沧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茶文化氛围不浓,当地居民缺乏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即使是在小范围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上,各种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混乱;总之,笔者认为,要有效的减少以上制约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前期知名品牌外,新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大多有私人或个体承包,品牌标识界限模糊,高仿产品在所难免,并且任意定价,旅游者很少愿意去了解,市场秩序混乱,要完善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必须多方配合,加大管理力度。
四、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传承和创新对策
目前,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地处临沧北3公里的忙畔乡青龙山茶园,有2400亩优质高产的连片茶园开发为茶文化旅游区,是临沧建成的第一个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茗牌茗品、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等内容,并且提供了茶文化交流馆,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是举行茶叶展销会。为促进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茶文化的交流,打开茶文化旅游市场,每年的阴历三月,临沧都会在凤庆举办为期15天得大型茶叶展销会,节日期间,进行各种茶艺表演,茶歌茶舞。展销会上云集了各种茶叶产品和其他的一些日用品,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日用品上,在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销售方面有待提高。
可见,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尚未形成整体的开发格局,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途径
笔者认为,第一,应深入分析临沧现有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将同类的产品进行归类,进行产品组合,创新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应整合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临沧的茶叶品牌标识大多以地域来命名,对茶品类型及内容的涉及很少,除红茶外,临沧还盛产其他的茶叶,要注重绿茶、花茶的研发和茶叶功效的开发,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属性,激发其购买欲望;第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应走特色化道路,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保留了一些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种茶、饮茶风格,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应该结合这些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临沧民族风味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最后,在图案、色彩等方面,应通过新颖的图形设计和醒目协调的色彩组合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二)加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是通过茶叶市场的交换来满足现实或潜在的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需要的综合性经营销售的活动过程[3]。
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首先可以利用临沧当地的茶楼文化进行宣传。茶楼最初在唐代以茶馆的形式出现,宋代开始逐渐繁荣。现代的茶楼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临沧应该抓住机遇,振兴临沧的茶馆文化;其次,应通过茶艺歌舞表演提高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知名度。通过茶艺表演带给旅游者精神的享受,让广大旅游者体会到临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人们了解茶文化旅游品牌,引导消费者爱茶、品茶,宣传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再次,可以通过举办茶叶博览会、展销会,茶艺大赛等,巧借各种节会旅游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影响力。展示知名的茶叶科技成果、茶叶包装、茶叶的品牌标识、茶饮料等各类茶产品,展示茶叶旅游品牌开发取得的成果和茶区的新风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参与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应做好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归档工作,打造好进入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第一张名片,让旅游者获得难忘的旅游或购买经历,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理念
一是利用 广告 扩大知名度。通过广告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加深消费者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印象,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广告可以采取形象代言人的策略,利用有价值的媒体、报纸、杂志等加强宣传。
二是加强公关营销。公关主要是针对公众心目中的茶叶品牌形象进行管理,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在“滇红特级功夫”公关营销成功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赞助、捐赠等策略,打造良好的临沧茶文化品牌形象,同时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企业的形象。
总之,临沧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创新茶叶品牌标识,在茶文化旅游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李红主编;中外著名品牌标识释义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1--17
[2]临沧市茶叶发展概况[J];普洱经济日报;2010年第11期
[3]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54--167
猜你喜欢:
1.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2. 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 关于云南旅游随笔
4. 云南旅游感想文章
5. 有关旅游政策的论文
6. 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1.1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1.2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1.3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1.4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2.1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2.2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2.3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2.4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6]陈景翊,姜春红.中国旅游业危机管理对策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量化分析
[摘要]三亚市是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代表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对我国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亚市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拥有土地面积1919.6平方千米。三亚市是中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在境内长达209千米,每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岩洞、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旅游房地产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得到重视,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发展不仅走在全国前列,也最具有代表性。胡浩(2005)以上海为例研究了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徐翠蓉(2005)以青岛市、苏琼琼(2006)以杭州市、程叙(2008)以重庆市、谢志林(2008)以南宁市和任宜煊(2009)以山东省海滨城市为例对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及市场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研究。而有关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方面,刘艳红(2004)认为经济增长(内因)和经济全球化(外因)共同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发展。胡浩(2005)认为休闲时间增加、政府大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居住职能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等条件促进了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从文献综述看,并没有学者对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状况做过研究,也没有专门对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也局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因子,建立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子逐步回归方程,并分析各驱动因子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为该市旅游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寻求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共性。
1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特征
自从1996年三亚市在亚龙湾成功举行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凯莱度假酒店正式起航,后来几十个大型旅游项目相继投建,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
现阶段三亚市的房地产销售主要为旅游房地产,其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产品特征:旅游房地产产品主要以公寓、住宅、别墅和产权式酒店为主,作为岛外客户的“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等,其中公寓、住宅所占比例较高。
(2)产品分布:主要分布具有一定景观的区域,充分利用海景、河景、山景资源。目前正在开发海景沿线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
(3)置业人群:有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购房者来自于岛外,这一群体占到了三亚市总体楼盘客户的90%以上.并且大多为二次甚至多次置业者,集中来源于“两区都”,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高寒地区和首都北京。
2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
2.1指标选取和数据标准化
本文通过对《三亚年鉴》中社会经济、城市发展、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选取了第三产业主导性X1、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总值X2、全社会贷款余额X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旅游总收入X5、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X6、社会旅客周转量X7、实有客房数X8、文教卫科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X9、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X10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Y等11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其中指标Y代表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由于不同的自变量Xi,它们的取值范围和单位都不相同,为了在无量纲影响下进行计算,利用SPSS.18统计软件对三亚市2000—2006年X1~X10和Y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见上页表1。
2.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分析
通过SPSS.18统计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可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都在0.5以上,所选取的10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可以提取综合指标。而从公因子方差中可以看到X1-X8的共同度都在90%以上,最低的X10也有62.2%的共同度,即这些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都能被因子解释,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中可知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6.918,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69.181%;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198,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11.981%;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024,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10.244%。前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406%,能够包含大部分变量的信息,故选取三个主要因子,见表3。
表3显示的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因子F1基本反映了X2~X8变量的信息,包含对外贸易、金融、物价、旅游业等方面,因此可命名为“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因子。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了X9、X10变量的信息,可命名为“城市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因子。第三因子F3反映了X1变了的信息,可命名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因子。根据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以下的各因子的得分函数:
F1=-0.088X1+0.135X2+0.160X3+0.167X4+0.158X5+0.133X6+0.158X7+0.123X8-0.044X9+0.033X10
F2=-0.028X1+0.029X2-0.089X3-0.061X4-0.144X5+0.041X6+0.002X7+0.128X8+0.682X9-0.565X10
F3=0.909X1+0.058X2-0.076X3-0.130X4-0.025X5+0.063X6-0.107X7+0.069X8-0.206X9-0.216X10
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只是对多个指标变量的降维处理,并不能解释各因子的影响作用,因此还需要对各因子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A+0.991F1+0.130F3
方程式中的常数项为A,值为4.109E-18,偏回归系数B1为70.991,B3为0.130,经T检验,B1和B3的概率P值均小于0.001,按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10的情形下,均具有显著意义。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F1对因变量Y的影响远远大于F3,就是说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主要是受F1(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驱动影响。而F3涵盖了城市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信息,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起到支持作用,驱动力明显不如F1大。具体到城市科教文卫、交通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因子F2,由于主要服务于三亚本地居民而对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不明显,被剔除在驱动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外,这也与三亚旅游房地产的主要消费群体来自市外的情况是吻合的。
以上分析只是对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还有看到一些不能量化的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益,对旅游房地产业大力扶持,出台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第二,居住理念与消费文化的转变也促进了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第三,大量闲余资本的炒房投机行为已经成为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3结论
依托于独特旅游环境和较大的国际知名度,)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其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具有城市旅游房地产的典型意义。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三亚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综合经济水平,旅游业和综合经济水平越高,对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力作用越大。城市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业起到一定的辅助驱动作用。
——城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除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民间资本的投资推动之外,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提高城市旅游素质,发展城市旅游经济,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是城市旅游房地产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