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仙农发表的著名论文是

仙农发表的著名论文是

发布时间:

仙农发表的著名论文是

一般译成香农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仙农的

1916年4月30日,仙农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盖洛德,他于1932年入密歇根大学就读,1936年毕业后去麻省理工学院任电机工程和数学助教。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波勒斯研究席位(Boweles Fellow),全力从事中继和转换网络理论的研究。一年后,以优异的研究成果在该院取得电机工程技术硕士和数学博士学位。1940—1941年间,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去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此后即以数学家身分加入贝尔电话实验室。仙农的主要科学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1956年回到麻省理工学院任访问教授,但仍兼任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顾问直至1972年。从1958年起,仙农就任麻省理工学院的冬纳(Donner)科学教授。1980年退休。他曾获得佛兰克林研究所的巴兰亭奖章(Ballantine Medal,1955),美国工业电子工程协会颁发的凯莱奖(Mervin J。Kelly Award,1955),美国全国科学研究合作奖 (National Research Corporation Award,1956),莱伯曼纪念奖(Morris Leibmann Memory Award,1958),美国电机和电子工程协会的荣誉奖章(Medal of Honor,IEEE,1966),美国技术协会的哈维奖(Harvey Prize),仙农被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和荷兰皇家艺术科学学院的院士。他还是牛津大学等许多高等学府的荣誉博士。仙农早在30年代末就作出了重要的工作。1938年他还是研究生,就发表了经典性论文“中继与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Sym-bolic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在该文中他指出了符号逻辑的真值表和电路的0,1二进位制运算表是一致的,以及如何按布尔代数的命题,用开关电路构造一个与之相应的“逻辑机”。后来的“逻辑代数”、“开关代数”、“布尔代数与自动机”等研究,都可溯源于这项工作。有关的工作后来都反映在他和J。麦克卡赛(McCarthy)合编的文集(文献)中。大约也是在这时,仙农造了一个新名词“比特(bit)”,后来被人们广泛地用作度量“信息”的单位。

擦→当然是◆张少帅◇啦☆笨↓

仙农(Shanon美国数学家) 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仙农(Shanon美国数学家)第一个以信息公式的方式定义“信息是熵的减少”,这里用到的“熵”是不确定性的度量。仙农的信息定义实际上是说,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仙农发表的论文

Shannon 仙农(1916-2001) 仙农于1916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其母亲是城镇高中外语教师兼校长,父亲是商人兼律师。爱迪生是他童年羡慕的英雄,数学和科学是他学习中的爱好。1932年,进入密执安大学,1936年获电气工程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1936年,在MIT任研究助理并成为MIT电气工程系研究生,承担用Bush分析器解微分方程的工作。1937年,提交硕士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符号分析》,首次提出了可用于设计和分析逻辑电路的系统方法,是数字信号处理的里程碑之一,获1940年Afred Noble优秀论文奖。1940年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理论遗传学的代数》(未公开发表)。1941~1956年,于贝尔实验室工作。1956年,MIT访问学者,第二年接收MIT永久聘任。1978年退休。2001年2月24日病逝。 仙农既精通通信又精通数学,将数理知识和工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大数学家Kolmogrov很好地总结了仙农作为一个学者的才华,他说:“在我们的时代,当人的指示越来越专业化的时候,仙农是科学家的一个卓越的典范。他把深奥和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概括而又很具体的对关键技术问题的理解结合起来。他被认为是最近几十年最伟大的工程师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一般译成香农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仙农的

仙农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经典信息论。他在贝尔电话实验室从数学上和技术上研究“通信”、“信息”、“消息”等概念,其顶点则是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分两期刊出、长达80余页的文章成了信息论的开端。论文很难读。1949年,由W。韦佛(Weaver)注释后出版了单行本。信息论在1984年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时,数学上的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运筹学,工程上的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都在逐渐成熟。计算机出现了,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方法。仙农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曙光。仙农首先采用严密的数学方法,对信源、信息、信息量、信道、编码、解码、传输、接收、滤波等一系列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的数学描述和定量度量,使得信息研究由粗糙的定性分析阶段进入精密的定量阶段,并因此而发展成一门真正的科学学科。对莫尔斯电报编码的研究将会导致用概率观念考察信息。比如,在英文电报中,“字母E的出现概率比Q大得多,序列TH出现的概率比XP大得多。”由此仙农进一步注意到:“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消息的接收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发送端所挑选的消息。通常的消息是有意义的,……而通信的语义方面问题和工程问题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一个实际信息总是从可能消息的集合中选择出来的。”这就是说,仙农认识到两个要点:(1)通讯工程与语义无关;(2)通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本质上是随机的。于是他想到“信息是可用来消除不肯定的东西”,并尝试采用概率方法给信息量下精确定义。设信息源有n个不同的符号。x1,x2…xn,它们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1(x1),p2(x2)…pn(xn)。仙农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其中K是某一常数,它表示信息源的某种不确定程度,成为信息量的一种量度。信息熵借用了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热力熵的想法。这里,仙农不把信息看作有意义的消息,而是当作信息源中各元素符号组合成消息时的自由度,即各元素符号相继出现的不肯定程度。显然,自由度越大,信息量也越大。比如,如果a的后面只能出现b,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那么消息a和ab的信息量是一样的。所以,用不肯定度(或自由度,或混乱程度)来刻画信息量,是很自然的事。正是这一革命性的思想,成了经典信息论的基石。信息量的定义中的对数若以2为底,其单位被仙农称为比特,而当取10或e为底时,相应的单位称为迪西特(decit)与奈特(nat)。仙农用随机观念考察通信理论,确实是一项重大的突破。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信息论提供了合适的数学工具。他指出:“离散信源是一个一个符号地产生消息的。相继符号的选择是根据某些概率,而通常这些概率取决于前面符号的选择及待选的符号。任何一个能产生由一组概率控制的符号序列的物理系统,或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都可称为随机过程。”这样一来,平稳随机过程、统计相关理论等数学成果迅速转移到通信过程的研究领域中来。仙农描述的通信系统是:信源:由一个消息符号表X和X上的概率分布p(x)表示。编码:把信源消息变为可向信道输入的信号的运算。数学上指函数fn:Xn→Un。信道:由输入(拍发)信号集合U,输出(接收)信号集合V,转移概率分布矩阵p(u v)构成。其中p(u v)为拍发u条件下接收为v的概率。译码:把信道接收信号还原为信源消息的运算,即gn:Vn→Xn。仙农对信息论的又一贡献,是对信道最大容量的描述和研究。信道容量是指每秒在信道中可通过C个单位。今有每秒输出H个单位的信源,他提出的一个结论是:在没有噪声干扰的情况下,符号传输的平均速率有一个上限C/H,它可以逼近,但不能超越。为了将这一定理推广到具有噪声干扰的实际情形,仙农将两种不肯定性加以区别。一种是由误发和噪声干扰产生的“不需要的”不肯定性,另一种是信源本身所具有的“需要的”不肯定性。于是,有用的信息应为信源的不肯定性减去噪声带来的模糊性。仙农指出:当C>H时,传输误差可以变得很小;而当C小于H时,误差就难以控制了。因此,“不需要的”不肯定性必须大于或等于H-C。最后,至少有一种编码能降低噪声引起的模糊程度,使之非常接近H-C。仙农给出了这一重要定理的严格表述:信息论基本定理。已知一个具有容量C>0的平稳无记忆通道,以及取自一个遍历信源的任意信号(数据),则对任一ε>0和正数R(0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 ,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6日)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 香农于1916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Petoskey,并且是爱迪生的远亲戚。1936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并获得数学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在那里他遇到了布尔,上过他的课程。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41年他加入贝尔实验室数学部,工作到1972年。1956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MIT)客座教授,并于1958年成为终生教授,1978年成为名誉教授。香农博士于2001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香农于1940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t Princeton)期间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问题。经过8年的努力,香农在1948年6月和10月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连载发表了他影像深远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1949年,香农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性著作。获奖与荣誉:美国Alfred Noble协会美国工程师奖 1940年Morris Liebmann 无线电工程师协会Memorial奖章 1949年耶鲁大学 (首席科学家) 1954年Stuart Ballantine弗兰克林协会奖章 1955年研究合作奖 1956年密歇根大学, 荣誉博士 1961年莱斯大学 荣誉奖章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 荣誉博士 1962年Marvin J. Kelly Award 1962年爱丁堡大学 荣誉博士 1964年匹兹堡大学 荣誉博士 1964年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 荣誉奖章 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66年, 由前总统Lyndon B. 约翰逊颁发Golden Plate Award 1967年美国西北大学, 荣誉博士 1970年Harvey Prize, the Technion of Haifa, 以色列 1972年牛津大学 荣誉博士 1978年Joseph Jacquard奖 1978年Harold Pender奖 1978年东英格伦大学, 荣誉博士 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 荣誉博士 1984年美国声频技术协会 金奖 1985年Kyoto Prize 1985年塔夫斯大学 荣誉博士 1987年宾西法尼亚大学 荣誉博士 1991年Eduard Rhein Prize 1991年是这位吧,百科就有啊.

申农发表了著名论文

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这一文章部分基于哈里·奈奎斯特和拉尔夫·哈特利先前的成果。在该文中,香农给出了信息熵(以下简称为“熵”)的定义:H = - ∑ pilogpii 这一定义可以用来推算传递经二进制编码后的原信息所需的信道带宽。熵度量的是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其中去除了由消息的固有结构所决定的部分,比如,语言结构的冗余性以及语言中字母、词的使用频度等统计特性。南丰公益书院信息论中熵的概念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熵有着紧密的联系。玻耳兹曼与吉布斯在统计物理学中对熵做了很多的工作。信息论中的熵也正是受之启发。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是另一有用的信息度量,它是指两个事件集合之间的相关性。两个事件X和Y的互信息定义为:I(X,Y) = H(X) + H(Y) - H(X,Y)其中 H(X,Y) 是联合熵(Joint Entropy),其定义为:H(X,Y) = - ∑ p(x,y)logp(x,y)x,y 互信息与多元对数似然比检验以及皮尔森χ2校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信息论被广泛应用在:南丰公益书院编码学密码学与密码分析学数据传输数据压缩检测理论估计理论信息论第一定律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信息论的研究范围极为广阔。一般把信息论分成三种不同类型: (1)狭义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 (2)一般信息论主要是研究通讯问题,但还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与信息处理等问题。 (3)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狭义信息论和一般信息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领域,如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语义学等。 信息就是一种消息,它与通讯问题密切相关。1984年贝尔研究所的申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维纳提出的关于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开辟了信息论的广泛应用前景。1951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承认信息论这门学科,此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信息论向各门学科冲击的时期,60年代信息论不是重大的创新时期,而是一个消化、理解的时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大建设的时期。研究重点是信息和信源编码问题。到70年代,由于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讯系统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处理信息,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可以作为与材料和能源一样的资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它迫切要求突破申农信息论的狭隘范围,以便使它能成为人类各种活动中所碰到的信息问题的基础理论,从而推动其他许多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目前,人们已把早先建立的有关信息的规律与理论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去。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 信息科学是人们在对信息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在信息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学、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新学科。它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质,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关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设计和研制各种信息机器和控制设备,实现操作自动化,以便尽可能地把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科学在安全问题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应用。 ——摘自《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参考资料:百度

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而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定性.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2、 Kurt Lewin,卢音(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页,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 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以上条件,都决定了传播学起源于美国。 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牌;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牌;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发展了强调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优先于理论。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学理论。苏联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传播模式,较著名的有菲尔索夫传播模式和阿列克谢耶夫传播模式。 应当看到,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他们和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等等。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借鉴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至今,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基础学派:控制论学派、经验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一、经验功能学派:把媒介看成现代民主的新工具和社会调整的决定性机制,从而成为一种鼓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和现存事物状态的再生产的理论,被称为“管理研究”。注重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研究。以美国的研究为代表,强调传播媒介及结构只是众多单元之一。它们与社会上其它单元如政治及经济系统,各为自身的利益而联盟或抗争。传媒因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及状况而发挥不同的功能。认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没有一个社会单元可独占所有资源或权力。有些时候政治系统可能占优,但有时经济作用却是最重要的。多元社会的特征是出现众多不同的利益团体,其中包括传媒。这些团体在争取自己利益之时,形成一个包容、协商及自由的社会。在多元社会里,传媒并非单单是统治者的工具,它们也有其它的功能。“媒介效果”的研究是这个学派的中心课题。功能分析学派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学研究分为控制研究(who)、内容研究(what)、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受众研究(to whom)和效果研究(with what effect)五个领域,其中,又以效果研究为重中之重。1、控制研究:(1)把关人研究(2)施拉姆等人《报刊的四种理论》,大力宣扬“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2、内容研究:易读性测量3、媒介分析:(1)媒介类型分析(2)4、受众研究5、效果研究:(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强调传播(宣传)的绝对效果,受众就像应声而倒的靶子。(2)20世纪40-50年代,有限效果论,(3)20世纪60年代之后,适度效果论和强效果论。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派,一般被称为批判学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传播学流派,旨在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反省及批判。批判学派主要由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组成。批判学派的关注点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讯息的生产、分销及消费过程,研究重点是传播如何配合资本主义的延续、再生及扩大。批判学者关注的不仅是传媒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阶级及霸权文化 (Hegemonic Culture) 等的影响。这一派认为现时的社会是阶级社会,任何传播研究不能离开阶级分析。如我国学者陈卫星所说,批判学派的西方学者最严肃地批评资本主义的巿场逻辑和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揭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播不平等现象。(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语境中的媒介权力问题,揭露大众传播媒介及其所制造的“文化工业”是如何作为帮凶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按照理查德·约翰生的说法:法兰克福学派注重“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发现“文化工业”,关注文化领域的异化现象,认识到“大众文化”不过是一个奴役人、压迫人、束缚人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的枷锁和文化的鸦片。文化工业是打着文化标签的工业,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工业化为模式、以赢利化为目的的工业,而不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为精神提供家园的文化。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文化工业扮演了高度控制性的角色,成为束缚人的精神桎梏。代表人物:1、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揭示统治阶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压迫、愚弄民众的真相,无情地鞭挞作为虚假意识形态帮凶的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滥用媒介权力的批判。2、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导致了一种单向度文化的产生,这种媒介文化象巫术一样被硬塞进人们的头脑中,造成的却是民众精神的压抑。3、哈贝马斯把大众传播媒介看作为一种公共领域,但是这个理应发挥公共性功能的领域却被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所盘踞,于是,大众传媒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工具,又是文化产业,其造成的只能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公共性的瓦解。(二)文化研究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悲观主义倾向,其视野中的媒介权力,则变成了一种意义和快感的经济学,关注的是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代表人物:1、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1961),他指出了文化的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二是作为批判标准的文化,即人类最优秀的思想和艺术经典。显然,是前一种定义使媒介文化研究成为可能。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1965)中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的彼此联系的变化进程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和人类的交流本性之间的矛盾。劳资关系的再生产阻碍了民众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机会。而在威廉斯看来,解放文化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容纳了。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是竭力提倡一种肤浅的虚假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要么把严肃艺术边缘化,要么就使之成为仅仅属于上层阶级的精英文化。 在1965年的《传播学》一书中,提出要对社会的传播体制进行改革,为言论的自由、开放、真实创造条件。为此,威廉斯简要概括了4种传播体制:(1)专制式体制简单地传达统治集团的各种指令;(2)家长式体制意在保护和引导,而不是为了维护统治;(3)商业式体制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混淆了对民主的需求和对商品的需求,并排斥了不能快速销售的文化商品。(4)威廉斯理想中的民主模式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摆脱商业式体制和家长式体制,只有从政府和市场中分离出来的大众传播媒介才能为文化做出贡献。威廉斯的后期作品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改写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威廉斯拒绝把上层建筑看作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从而转向了葛兰西的“霸权”(hegemony)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和文学》一书中,威廉斯把霸权定义为统治阶级制造“共识”的连续文化过程,是3种文化过程的结合体:传统、体制(教育和大众传播等)、各种对抗形态。其中,各种对抗形态虽然表现为具有对抗性,但却再次肯定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威廉斯将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运用于电视的分析。电视之所以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因为私人资本的利益支配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成为消遣的途径,而不是批判的论坛。因此,在威廉斯看来,离开了决定电视发展的社会物质关系而单独研究传播“效果”的“科学”探索是注定要失败的!2、霍尔在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大众传媒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机器。媒介是一个“场”,里面存在着差异和斗争,是统治阶级为获得意识形态霸权的努力与被统治阶级对霸权的抵抗共同组成的。进一步地,霍尔提出了编码/解码的三种方式:(1)以霸权为主导的解码,受众(解码者)以编码者预设的意义来解读讯息;(2)协商式的解读,解码者和讯息编码进行微妙的讨价还价;(3)对抗式的解读,与文本(编码者)的愿望格格不入。3、戴维·莫利对电视观众的研究;(1)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质疑:首先,与其说存在着主导性解码,不如说信息内容受制于编码者有意识的意图。第二,与其说存在着三种彼此不连续的解码模式,不如说存在着一条连续的意义的“输送带”。第三,如果文本和受众没有产生共鸣,其意义就会被忽视。最后,单一性、封闭性的各种叙事文本的主导意义容易被觉察,肥皂剧等开放性文本可能产生抵抗主导意义的阐释。(2)对性别化的家庭收视模式的研究,对家庭(私人领域)的不平等关系与受众的解码策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4、费斯克更是把大众对媒介权力的抵制行为揭示得淋漓尽致,甚至提出了民众进行微观政治实践的潜能。在费斯克看来,社会权力和符号权力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民众虽然对社会权力束手无策,但是民众可以充分利用符号权力,通过对抗性的解码实践颠覆统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种曲折达到目标的方式无论如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费斯克在1987年《电视文化》一书中提出电视文本是开放的,是“生产者性文本”(the producerly text)的观念。生产性文本和生产性受众犹如一枚货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受众是意义的生产者,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受众的阅读行为是“在已有的文化知识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 受众的从属地位意味着他们不能创造大众文化的资源,但他们确实从那些资源中创造了他们的文化。在费氏看来,受众面临着双重压迫,一方面是来自自上而下的同质力量,比如传播者的意愿、意识形态的控制等等,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多样化力量。(三)政治经济学派政治经济学派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社会结构及生产力对传播活动的影响,从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入手分析,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统治阶级获取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因此他们要通过媒体来保障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他们的研究视角又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三大类型。1、G·默多克(G.Murdock)2、P·戈尔丁(P.Golding)3、J·哈洛伦(J.Halloran)4、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对电视新闻中的偏见问题所进行的了研究。得出结论:电视被中产阶级出身的媒介工作人员把持,所以重演着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小组认为,1975年前22个星期的产业电视新闻在3方面存在着偏见:(1)罢工报道和实际罢工的情况不一致,汽车工人的罢工报道得就比煤矿工人的罢工多;(2)罢工从来就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工人永远是错的;(3)工人阶级的意见被排斥在大众传媒之外。而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的报道集中于士兵妻子的感受,抑制了反对国家政策的意见。 (四)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或曰媒介帝国主义),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升温,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比如,E·卡茨(E.Katz)等人对美国电视连续剧《豪门恩怨》(Dallas)的研究,A·多尔夫曼(A.Dorfman)与A·马特拉特(A.Matterlart)对美国动画片唐老鸭的解读,都是这类研究的范例。至于英国Nottingham Trent大学的J·汤林森以此为题所做的博士论文《文化帝国主义》(1991年),虽然是操持经验学派的立场而辩驳文化帝国主义的立论,但由于其资料的翔实和论述的细密而不失为可资参考的力作。 1、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H·席勒教授(H.I.Schiller)。席勒自60年代末在经验学派的大本营异军突起以来,一直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巨擘,他对美国传媒的揭露与批判向以犀利无情著称。(1)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Empire):本书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堪称第一份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在这部书里,席勒以阿明、华勒斯坦、弗兰克(其最新著作《白银资本》是一部发聋振聩、不可多得的批判性佳作)等人的“依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分析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2)此后,他的几部著作如《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支配》(1976)等,基本上都延续这一思路,围绕甚嚣尘上的“信息的自由流通”和愈演愈烈的世界传播不平衡格局而展开论争,其不屈不挠的身影和充满热情与理想的精神,在北美的主流学术界恰似那位与风车搏斗的英勇骑士唐吉诃德。正是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符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3)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席勒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各种天花乱坠的时髦理论包括全球化。因为,这些理论无不宣称,新传播技术将为全球人类带来更民主、更多元的文化。而席勒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互联网迅速扩张之时,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所支配的权力关系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原已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包括信息与传播秩序,如山似海的网络信息里充斥了西方的各种话语,如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五)符号学派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1、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认为,概念、词句在不断的复制、重组过程中贯穿着意识形态(这里指人们有意无意中共同接受的规范、传统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媒介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促使人们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思考和行动,使话语的统治权力合法化。2、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以对符号的研究,体现了这种泛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以报刊上的照片为例,诸如一位穿着法国军服的黑人士兵在向法国国旗敬礼、一位法国将军向独臂的塞内加尔人授勋、一位修女将杯子递给卧床不起的阿拉伯人、一位白人校长给一群神情专注的黑人小孩上课,等等,都明显地带有意识形态。他称被符号固定了的内涵为“神话”,而符号学就是要“去神话”,揭示符号的实质意义。3、文化的宏观表现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符号。法国学者福柯(Michel Foucalt,1926-1984)在一系列文化符号学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任何权力的行使,都离不开知识的提取、占有、分配与保留。通过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获得了行使权力的权利。因而权力是具有说服效力的,人类科学产生出的知识和真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权力”是指广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传播中体现的权力与日常生活共存。传播的话语规则体现了话语的社会结构,表明谁可以讲话,可以讲多少,可以讲什么,以及在什么场合讲。只要我们想想人们对于电视“上镜”的向往,对于影像中明星的渴望,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传播”是“权力认可的仪式”了。4、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Teun van Dijk,1943-),对“新闻”这种传媒上最常见的信息进行了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试图说明新闻的深层“意识形态”成份。新闻话语的多层级结构特征,决定了受众一般只能得出既定结构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其他的解释框架,会被使用到反面的解释中。他指出:记者在以职业的新闻价值标准制作新闻时,实际上不断复制着社会的话语,无形中将与事实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价值观内涵其中了。 “我们的新闻、新闻制作和报纸已深深地被他们为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收集每天新闻而编织的那张网所束缚住了。”但是,批判学派固有的“只破不立”的立场,使得传播学批判研究流派更像是一种社会思潮,一剂清新剂。三、控制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控制论思想起着核心作用。控制论重视的是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技术控制学派关注媒介本身及媒介形态变化如何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1、维纳:控制论维纳写道:“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传播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6]他把传播看作是社会的神经系统,一种结果的原因。从一个人到一个社会都是一种系统,系统的存在和维系,在于信息的流动。他用“反馈”的概念说明信息流动的特点,即通过不断的信息“接受-反馈-接受”调整自身,保持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一个系统与其外在环境不能或很少发生交换关系,这个系统就可能处在内部混乱、解体的境地。因而,开放的系统肯定有积极的信息交换,不断注入原来没有储备的信息。他的这个观点补充了申农传播模式所缺少的“反馈”这一环节。他采用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ph Clausius)研究热力学时提出的“熵”的概念。熵,表现为自然的冗余、信息的丢失、噪音、误差或失真。只有通过信息的交流,获得负熵,消除无序,才能够克服熵的破坏趋势。因而,熵是对一个系统的信息组织水平的度量标准。控制论的另一个概念是“系统平衡”。如果一个系统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正常状态的严重偏离,那么它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对一个社会而言,社会反馈是社会控制的要义。倾向于稳定的社会其实正是信息交流丰富的社会。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传播者要对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调整,任何管理程序都包括这种不断的反映和调整。“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生活。”马特拉在描述控制论对信息的认识时写道:“信息必须能够流通。信息社会只有在信息交换无障碍的情况下才能存在。这个定义与禁止或保密、接近信息的不平等,或把它变成商品,都是不相容的。”2、申农:信息论1949年,申农(Claude Shannon,1916-2001)在他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中,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这篇论文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他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写道:“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通信的数学理论对于从精确科学向传播学领域的模式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了“信息”的概念: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他为此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信的传播模式,即著名的从信源到信宿的“五W+噪音传播模式”。3、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gffy,1901-1972)提出的。正是系统论给予了控制论和信息论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思想,把研究对象视为有动态反应的整体。找寻一种从整体上的理解,比仅仅从物理或智力现象上简单分解更重要。在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中,系统论思想发挥了显著的整合传播现象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通过分析有线电视技术对组织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系统理论4、加拿大学者英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帕克曾是他的老师。他在1950、1951年出版的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采用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从纵向的历史谈到横向的现实,反复论证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10]他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第一次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5、麦克卢汉学派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靡欧美,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三点:第一,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是媒介自身;第二,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第三,有一种美国式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这主要是“地球村”的概念。6、美国学者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1985年的著作《消失的地域》,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例如在电视新闻中“现场”看到刺杀总统的画面、在娱乐节目中看到“现场”采访的某一名人,从而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人们下意识地受到传媒所建构的情境的影响。他写道:“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对于公众来说,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或向往的名人,自己处在什么地点已经不重要了。 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的美国学者利文森(Paul Levinson),在他1997年出版的著作《软边缘》中,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中。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麻仙仙论文发表

好看的电视剧有《庆余年》、《鹤唳华亭》、《精英律师》、《陈情令》、《大明风华》。

1、《庆余年》

《庆余年》由孙皓执导,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李小冉、辛芷蕾、李纯、宋轶等主演的古装剧。该剧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闲,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锤炼的故事。

2、《鹤唳华亭》

《鹤唳华亭》由杨文军执导,罗晋、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苗圃、金瀚、郑业成、王雨、程小蒙、邱心志、鲍大志、王建国、冯波、郭鹏领衔主演的古装剧。

该剧改编自雪满梁园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储君萧定权为国天下孤身犯险,收付兵权交于国家自己背负千秋骂名而死的故事。

3、《精英律师》

《精英律师》由刘进执导,靳东、蓝盈莹、孙淳、田雨、刘敏涛、朱珠、代旭等主演的都市律政剧。该剧围绕权璟律所的职场江湖,讲述了以罗槟、戴曦为首的一群法律从业者,为守护公平正义、为职业理想奋斗的故事。

4、《陈情令》

《陈情令》由郑伟文、陈家霖联合执导,肖战、王一博、孟子义、宣璐、汪卓成、于斌、刘海宽,朱赞锦,王皓轩主演,李若彤、陆剑民、黄子腾、修庆特别出演,沈晓海友情客串的古装仙侠剧。

该剧根据墨香铜臭小说《魔道祖师》改编,以五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云梦江氏故人之子魏无羡和姑苏蓝氏含光君蓝忘机重遇,携手探寻往年真相,守护百姓和平安乐的故事。

5、《大明风华》

《大明风华》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吴越、梁冠华领衔主演的古装剧。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初年,国家开创盛世,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

1、《盗墓笔记重启之极海听雷》

南派三叔监制及编剧,朱一龙、胡军、陈楚河主演的冒险题材网络剧。该剧讲述了吴邪、张起灵、胖子铁三角在十年之约结束、退隐雨村之后,重新为了亲情、友情,踏上了一段冒险之旅,在经历生死危机的考验后,他们是否能揭开重重迷雾,获得新生。

期待理由:之前一部《镇魂》捧红了朱一龙,也让我们看见了他的演技。重启讲述的是中年吴邪的故事,相信朱一龙会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吴邪。

2、《庆余年》

腾讯影业携手新丽电视承制作 ,由深蓝影业、华娱时代影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腾讯视频出品,孙皓执导,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辛芷蕾、宋轶等主演的古装权谋剧 。

期待理由:这部剧称得上是大制作了,制作周期长,演员选角好,全是演技派,相信对追剧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3、《鬼吹灯之怒晴湘西》

企鹅影视、万达影业、7印象文化传媒出品,由管虎担任总导演,费振翔执导,潘粤明、高伟光、辛芷蕾主演的悬疑系列网剧。

期待理由:首先这部网剧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喜欢鬼吹灯的灯丝们一定不会错过。其次,这部剧的演员也是杠杠的实力派,一部剧个人觉得演员演技十分重要,如果演员选不好,选了一些只会瞪眼,抠图的演员,那么就不用追剧了。

有哪些好看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推荐?

最近好看的电视剧有《破冰行动》、《沙海》、《筑梦情缘》、《创业时代》,个人推荐《筑梦情缘》。

1、《破冰行动》

《破冰行动》是黄景瑜和吴刚等主演的一部缉毒类的电视剧,这部剧开播后其实受到的反响还是蛮大的,可能因为播出的方式等原因,在收视方面并不是保持一个很好的水准,但是口碑方面还是挺不错的,相信接下来只要剧情足够精彩,依旧能够实现强势的逆袭反转的。

2、《沙海》

《沙海》从角色还原度、场景、道具到特效等都做得不错,且节奏紧凑、探险剧情紧张跌宕,得到了原著粉的认可。作为一部现代探险剧,该剧中有大量沙漠和奇幻场景。

3、《筑梦情缘》

《筑梦情缘》是杨幂和霍建华主演的电视剧,这部剧的热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在开播后,得到的收视非常好,有度还成为了收视冠军。

4、《创业时代》

《创业时代》可以说真的是非常成功的一部电视剧,主要讲的就是年轻人为了创业而奋斗的故事,并且也是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

最著名的论文发表机构是

你先把论文准备好,然后选择合适的代理或杂志社,但是如果选择杂志社,通过率低,周期长。选择代理的话需谨慎,因为做这一行的人比较多,网络上总有一些人企图钻空子,之前有程答论文网发过,总体来说不错,事情做得很专业,给你个参考。

最好的学术论文发表网站?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考试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简称、统称,搜索可查各省全部政策,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也可搜17年前的: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18号)、全国职称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 搜:高级经济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教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郑州郑密路全国办。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 查阅最新政策、论文(选题、题目、范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搜:高级经济师最新政策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题目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全国办。后面把“高级经济师”依次换成“高级会计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再搜索。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

1.中国知网,CNKI,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创办的,是国内最权威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不被知网收录的期刊就不一定了。2.万方数据库,也是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权威性比知网差一点。3.维普网,重庆维普科技公司创办的,也是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这个比较鱼龙混杂了,之前很多假刊,现在假刊上了,但是相对来说比知网万方差了不少。4.淘淘论文网,一个分享论文发表知识的平台,上面有讲到一些论文发表防的知识,比较实用,还可以帮忙快速发表论文,着急发表论文的时候可以用下。。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追问哦

需要帮忙联系同学原,创,查,重

  • 索引序列
  • 仙农发表的著名论文是
  • 仙农发表的论文
  • 申农发表了著名论文
  • 麻仙仙论文发表
  • 最著名的论文发表机构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