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曹原再一次发表学术论文

曹原再一次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曹原再一次发表学术论文

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

曹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获得许多成就:1. 曹原发现让石墨烯实现零电阻导电的方法,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大幅提高。2.2020年5月6日,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连发两篇论文。3.2021年2月1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Tunable strongly coupled superconductivity in magic-angle twisted trilayer graphene》论文。

后天努力,这些都离不开父母对他的前期教育,毕竟她们来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就读之前,还有 9 年时间是在铺垫,这种铺垫正是对曹原基础教育和扩宽思路的时间。

这是后天的努力,先天的天赋比不上后天的努力。,天才少年曹原有这种成就多亏了他父母的培养。

曹原再发表《自然》论文

后天努力,努力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空有天赋而不努力只会一事无成。

22岁,大多数人也就刚刚本科毕业,而曹原已经拿到了可以直聘教授业绩了。而最近,他又发表了一篇Nautre,将这一顶尖期刊论文数刷到了5篇。而且,他得这些论文,都具有开创性,可以说,曹原是全球在这个领域内最有潜力得"天才少年”。

毕业后,曹原博士回到祖国,加入华为,继续研究石墨烯在电子能源行业的应用。2018年底,华为宣布一款Mate20手机首次使用石墨烯散热系统,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这背后,与曹原的研究密切相关。曹原选择回国,不仅推动了石墨烯的商业化进程,也让华为的石墨烯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成就2018年3月5日,《自然》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报道了石墨烯超导的重要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自然论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2020年5月6日,曹原又一次背靠背地送出了两张《自然》,焦墨石墨烯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其中之一,《自然》,曹原是第一作者和合作通讯记者;另一个性质,曹原是合作第一作者。2021年2月1日,曹原再次发表《自然》,这是他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五篇论文。

在高中时期,我曾听老师介绍过曹原,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2010年,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在2018年,一连发表两篇重磅石墨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而且在2018年12月18日,荣登《自然》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等等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可真是太赞了!

曹原第八次发表论文

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发Nature了,这是他的第5篇,曾2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在Nature发布文章为何难,下面具体分析:

一、《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关注。所以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效。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提问与质疑给予处理,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从而不能发表。

二、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所以说,如果你能在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的话,说明你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深的认识,研究和了解,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三、要想在Nature 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的文章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

他就是曹原,他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人物,非常的有天赋。

因为是Nature这个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自然文化杂志之一,在这个领域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可以说是自然领域的权威杂志。杂志的声望高,门槛高,对于文章的要求也随之就高。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曹源一次发表两篇论文

无论你是哪国人,要在高水平的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能用英语。这也是英语成为全球第一语言的根本原因。汉语如果想取代英语,中国的科技实力必须超过所有英语国家科技实力总和。

如今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事业发展的非常好,现在也过得非常的幸福。

我国24岁天才少年曹原与其导师一天之内连发两篇《Nature》,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在第二篇论文中曹原和其他两位作者并列为第一作者。

在学术圈中,第一作者被认为是对论文做出绝对贡献的人,而通讯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其实,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6日,当时只有21岁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内连发了两篇《Nature》论文,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这里多说一下,一般论文很难登上《nature》,有些科学家一辈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两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论有多么重要。

在2018年被英国《自然》周刊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诺贝尔奖颁给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国内国外对曹原的研究赞誉如潮,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中国人曹原的科研论文,非要去英文期刊发表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含金量,我们可以透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人的论文,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荣。

论文的发表

其实科学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样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过明星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科学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创新性工作,然而他们研究的成果究竟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只有作者一个人说了算,比如:我说我研究了一个超导体,那么我把我的研究交给同行审阅的时候,同行通过我的论文来指出我的错误,从而否定我的理论。

当我交给同行审阅时,并不是一个个直接去找同行,而是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让同样订阅该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要投稿的期刊呢?这里有几个重要标准:相关领域的期刊;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冷门的期刊,该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订阅,那就说明我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很难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热门的期刊,该期刊会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关注,那就说明我的文章能够引起同行热议。

但是,热门期刊并不会随便收录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该期刊每次可以收录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会对论文进行筛选。一般创新度不够、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与其他重复性较高等文章都会被筛选掉。

但如果通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被立即发表,杂志的编辑还会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调整内容等进行修改,审核等,在此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文章被筛选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3-12个月,当然如果研究的内容非常热门或者成果特别巨大,那么可能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发表出来。

中文研究为什么要发表在英语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选择在英语期刊发表,其实就是因为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是IF(年份)=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该期刊最近两年发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么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

从这里你看出来了,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着被同行认同率越高,而影响因子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从2019年影响因子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响力远不如《nature》。(多说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要看期刊的领域)

也就是说,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么该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内的科学家关注,无法获得国际的关注,以至于该作者的成果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这非常不利于科学交流,也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总结

其实最开始最受欢迎的国际期刊并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语,这是因为当时德语有很多顶级科学家,但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科学水平大幅提升,以至于目前主流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为只有受关注较高的期刊,才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同行审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足够的关注。

情况挺好的,工作非常的顺利,很坚持自己的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生活也非常的幸福美满,状态挺好的,令人很羡慕。

曹原nature发表论文第一篇

我还知道比较天才的少年,有年少的莫扎特,年少的高斯,年少的曹冲。还有年少的爱迪生以及年少的梵高。

Nature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但是对于曹原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可能很多人不了解Nature,更不知道将自己的论文刊登在Nature上有多么困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告诉你,整个2018年武汉大学也只发出了一篇nature。

这样应该很多人就可以了解Nature的权威性了。很多学者以在这个杂志上面刊登过文章为傲,但是年仅24岁的曹原却是Nature的“常客”。曹原曾在这个杂志上连发两篇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楷模。

天才学霸

之前很多人都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是如今看来90后已经成为中国的脊梁,像疫情期间许多90后自动请缨,支援武汉,甚至有骑车回到武汉的医护人员。像四川森林消防员,为维护人民财产安全牺牲生命,最小的年仅23岁。而曹原更是90后中的楷模,用自己的知识撑起大国脊梁。

曹原从小就是一个学霸,他初中加起来只读了一年。他在学习之余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为了研究电阻,曾在深圳华强北一呆就是一下午。不仅如此,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他不仅在学校搞了个实验室,在家里也搞了个实验室。

实验室有了接着曹原就开始准备实验材料,但是硝酸银的价格非常昂贵,令曹原望而止步,但是他为了心中的物理梦想,四处寻找方法,并不想就此止步,最后曹原将目光看向了母亲的镯子。曹原将母亲的镯子放进了放进硝酸中,利用置换反应制出了硝酸银。硝酸银确实获得了,曹原也因此获得了母亲的怒火。

不仅如此,曹原从小到大就是“别人的孩子”。这个魔咒不仅仅影响他小学同学,甚至影响他的大学、硕士、乃至博士同学。要知道曹原本科是中科大少年班,但是曹原的同班同学均是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天才少年,均为才华横溢、谁都不服之人,而曹原却被这些天才们称为“怪物”。

但是当记者采访曹原的时候,曹原却说:“我和普通人唯一的不同,就是略过了中学那些无聊的内容。”如果那个时候有凡尔赛文学这个名词,那么曹原绝对是第一名。

而“怪物”曹原确实令人敬佩,2014年,曹原获取中国大学本科生所能获得的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学金。曹原的研究生就读于牛津大学,博士就读于麻省理工,都是世界知名知名学府,如今天才学霸曹原已经开始学术崭露头角。

物理界百年难题

曹原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正是因为他突破了物理界的百年难题。在物理界因为材料、技术等原因的限制,存在很多难题,一直无法解决。物理学界一直在能量转化方面存在着能量转化过程中损耗过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因此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存在重大的限制。因为电流在通过半导体元件的时候会产生电阻,这就导致了芯片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超导体成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为了能够促进超导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世界上各个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但是效果甚微。在曹原之前人们之前科学家已经在低温环境下实现了超导技术,无法投入到实际之中。

2017年曹原发现在两层石墨烯发生偏移时材料,催生超导特性现象,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常温超导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而曹原的异军突起就像一个烟花在物理界绽放,促进了超导技术的发展。

连发两篇nature

在2017年曹原发现这个重大突破之后,就在natrue上连发两篇论文,当时在物理学界掀起了重大风波,当时中国各大媒体就开始争相报道曹原的事件,甚至有一篇报道的名称为:“曹原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

Nature对曹原的评价是这样的:“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工匠』。闲暇时候,他用自制的相机和望远镜拍摄夜空,这些器械的零件通常散落在他办公室的各个地方。”

曹原确实是解决了物理学界的百年难题,当时nature接到曹原团队关于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的论文时,都没有进行排版就直接发表了。

而年仅24岁的曹原又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让学者仰望的事情,对于曹原来说确实极其简单,第一篇作品的署名是他和他的导师,在这一篇论文之中,曹原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控制扭转角,将魔角的特性推广到了其他二维的研究体系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探索多平带扭曲超晶格中扭曲角和电场控制的相关形态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第二篇论文之中,署名是他和他的团队。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改为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

年纪轻轻的曹原就在世界权威性最强的科学类杂志中发表四篇论文,是何等的优秀,而其代表的更是一代正在崛起的中国脊梁。

我是中国人——曹原

相信小时候大家肯定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我是中国人》,现在回忆起来,还身怀一种民族认同感,而对于曹原来说更是身体力行的贯彻了“我是中国人”。在Nature上连发两篇论文,年仅24岁,又能够解决物理学界百年难题。

如此优秀的曹原,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曹原都是受追捧的人物,很多国家向曹原抛出各种橄榄枝,福利待遇不论,甚至有绿卡的诱惑,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犹豫,曹原在出国读研、读博的之时,更是被很多教授抢着留下。

但是当这些人找到曹原的时候,曹原对着他们说:“什么绿卡,我不在乎,我只想要回国。”

但是当时曹原在中科大的导师却建议曹原选择国外,曾长淦教授认为,美国科技实力确实强大,在哪里曹原有更广阔的天地,也更容易看到自己心目中的星星。

曹原并没有接受曾长淦的建议而选择回国,希望曹原的决定绝对是正确的,在中国一样能够看到自己心中的星星,更能够助力中国科技的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90后的天下,而90后的不断崛起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如今的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太多像曹原一样的青年人,成为中国未来的脊梁。

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之中,他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曹原作为中国科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兴趣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在中国科技的领域不断前进。

曹原的成功已经不是自己的成功,更多是中国的成功。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如曹原一般接近自己心目中的星星。

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这句话对于曹原来说太准确不过了。18岁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金,22岁的他被《自然》评为2018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如此传奇的小伙。

他真的如传闻那样骇人听闻吗?难道就没在遇到过失败吗?年纪轻轻就能取得骇人成就,当真只是其智商超群吗?到底是什么论文居然因此被《自然》评为影响世界科学的十大人物?拨回时间的指针,让我们真正的了解这位天才人物。

乡里有个“超人”叫曹原

他从小便被乡里称之为“超人”,大多数人的初中都是按部就班就此慢慢的学习三年,然后考到高中。可对于曹原来说,三年太长了,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学完了初中所有知识,并考到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

他也随家人从四川来到了深圳求学。深圳耀华实验中学是一所以“超常教育”闻名远扬的学校,来到这里后,学校将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开了设一个班。这个只有三个人的小班,真正的能让老师做到因材施教。笔者猜想,这一段时期老师的因材施教对他后续的成就起到了的帮助。

其实从开篇渺渺几语中,我们也能窥探出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会因为硝酸银很贵且难买而不能做中学化学实验,便将妈妈的银镯子放到硝酸中置换出硝酸银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放弃,或因畏惧而不敢拿妈妈的手镯,但曹原敢,而且他的妈妈并未责怪他,相反更是鼓励他。

为了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兴趣,家里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所专用的实验室,供他在家里做实验。看到这里,你是否很感慨?当你拆解玩具时,用银镯子做实验的时,家长的责骂便也来了?当你捣鼓一些零部件时,你的家长是否会骂你不学无术?当你热爱一件事物,家里能否承担的起你的兴趣?

天才中的天才

高中时期,他同样也没有让人意外,最后凭借669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英才班录取,并被中科大全校英才班标杆之一的“严济慈物理英才班”选中。

而在大学期间,依然卓尔不群,是“天才中的天才”。在国内有“科研杀手”之称的“丁老怪”丁泽军老师,也不吝啬的说曹原是个“很聪明的家伙”。中科大教授曾长淦对曹原的评价也不低“曹原是如此的令人放心,他永远会想尝试其他的软件方法。才气过人的天才往往恃才傲物,但曹原却非常的低调沉稳,情商非常高”。

同级同学需要用一年才能完成的科研项目,对他来说,一个寒假基本就能搞定。当然,这其中或许其中多少有点夸张的成分,但凡事不会是空穴来风。毕竟曹原是大学毕业能拿到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的同学,然后又被导师推荐到麻省理工深造。

但这并不是第一次到国外学习,2012年首批奔赴密歇根大学做交流生的人就有他一个。2013年又被牛津大学邀请,做两个月的科研实验。

由此可见,称之为天才中的天才也是无可挑剔的。学生对他仰慕有加,老师对他赞不绝口,这样一个有才华且十分会做“人”的人,试问,有多少天才又能做到?

异乡求学,轰动世界

2014年来到麻省理工,进入了巴勃罗·赫雷罗(Pablo Jarillo – Herrero)的MIT团队。有意思的是,此次加入MIT团队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后通过各种努力才通过电器工程系加入到MIT团队。从而得以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

做研究的这辈子都跟时间耗上了,曹原在麻省理工花费了六个月时间从而得出的研究成果,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实验装置碰巧才得出的数据。可他仅仅是有点不开心,然后又投身到科研实验中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懈的付出,终会有所收获。遂在2018年他成功在Nature连续发表的两篇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被Nature称之为“石墨烯的驾驭者”。

众所周知,石墨一直受到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青睐。对石墨的特性研究,除了超导特性外,其他的特性都已基本得到开发。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铜氧化物材料的超导特性,得以掀开。推进了对超导体的研究,而后的30年里超导领域就一直处于黑暗时代,研究停滞不前。

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石墨能具有一定的超导特性。并且,MIT的团队当时已经开始进行将碳片堆叠、旋转的研究。但是实验差强人意。2017年。曹原在研究中发现石墨烯的排列结构中具有非常规超导体因子,这一发现对他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但科学界对此嗤之以鼻。

面对各种质疑的眼光,曹原选择继续走下去,更加刻苦的研究,上天从来不会忘记那些拼命努力的人,当他将两层石墨烯材料叠加在一起同时将旋转到“魔法角度”1.1°并将温度达到1.7K是时,他由此打开了超导研究的有一大门!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操作,为什么就只有曹原会做?事实上,理论是证明确实简单,但真正的要想将理论化为实际,在物理学里面,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最重要的,还是其对于此次实验操作结果的敏锐性,其实在知乎爆料中,有人其实曾和曹原的结果失之交臂。最终,这个研究者也只是觉得好奇而已,并未曾深究。所以说,他的两篇轰动世界的论文,不仅仅是偶然,更重要的是其不气馁,勇钻研的决心,是相信自己的必然产物。

在知乎问答“如何评价MIT Pablo Jarillo-Herrero研究组在石墨烯超晶格体系中发现超导?”提问中,曹原亲自回答解释说,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提供了一种用于研究未来电子-电子的强关联效应,这是一种全新的、能调节的平台;而第二篇则解释了困扰物理学家研究30年的高温超导之惑,为物理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如今,两年过去了,2020年5月6日,曹原再一次背靠背在《自然》中发表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论文,曹原作为第一作者和并和其导师同为通讯作者,该篇文章研究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进行,由此,证明了自旋极化基态的存在。

第二篇文章,曹原只是排在第三位的共同作者,此篇论文将六方氮化硼封装的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作为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这两篇论文是曹原对于石墨烯超导研究的再一次深入挖掘,不断的研究,不断地超越,这便是他一直在做的!在他的心里,早已将一生托付给了精彩的科研工作。对于实验,热爱到极致,在物理世界的汪洋海洋里探索无尽的未知世界便是他最大的乐趣。

心系科大,胸有国家

在2018年发表了两篇轰动世界的论文后,美国也曾找到他,给出他美国国籍,但他婉拒了。

而曹原的选择是回母校中科大,也恰好碰到了学校40周年庆,他的答卷就成了对母校最厚重的礼物。当面临各种邀请和赞誉时,他回答道“我是一个中国人,学成后要回国的”。

心系祖国的人才才能真正算作中国的人才,才有可能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只希望曹原能平安的学完技术,回国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张载曾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可见,并不仅仅只是智商高就能成为天才,伤仲永的故事总是在发生。父母早期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强劲的动手能力,学校的因材施教才,这些都为其后来的成功起了很大的帮助。

而笔者此篇文章,通过大量的事件,尽可能地让我们走近曹原,分析他所做的事,尽可能理性的推断出他取得成就的原因,让我们更加的深入了解曹原,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神化曹原。

自强不息,非常的爱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 索引序列
  • 曹原再一次发表学术论文
  • 曹原再发表《自然》论文
  • 曹原第八次发表论文
  • 曹源一次发表两篇论文
  • 曹原nature发表论文第一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