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心得体会【篇一:学习技术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学习技术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在大二上学期,我选修了《技术经济学》课程,其中有不少的学习心得体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技术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1,经济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制约。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国家或企业,只要是技术领先,产品超群,都是对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高投入的结果。当然,经济的发展又推动技术进步。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总是由经济上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上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只有在经济上需要它而又有采用它的条件的时候,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否则技术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没有了生命力。2,技术的进步对经济产生推动作用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有效地节约了物质资源和时间,减轻了人类劳动,并且是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3,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因为任何生产项目度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同时也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与经济统一与生产目的的全过程,任何方案的取舍应以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决策的标准。二、认识到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技术经济不仅是研究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和经济效果的科学,而且是对那些尚未付诸实施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效果预测,对已有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技术经济效果分析的科学。2,技术经济不仅对生产总是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管理、服务以及其他问题进行研究。3,技术经济是对大量实际技术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科学。4,技术经济不只是研究某些技术经济现象的规律,而是要对技术方案进行决策。三、知道技术经济学的特点、作用和任务(一)技术经济学的特点综合性,系统性,预测性,选优性,定量性,实用性(二)技术经济学的作用1,它是提高经济建设效益的有效工具。因为任何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技术和经济效益,而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技术范畴下的经济效益问题。 2,它是提高技术经济决策科学性的可靠保证。技术经济决策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对未来发展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用预测技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技术和经济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3,它为制定技术政策、技术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4,它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方法。因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加强技术经济研究,推进技术发展,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潜在资源,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技术经济学的任务技术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用反映我国技术经济运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我国技术经济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四、知道了技术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1,确定问题,提出目标 针对本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可能,确定所需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提出技术系统、经济系统应该达到的技术经济目标。2,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针对需解决的总是和目标要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国内外一切有用的技术经济资料。3,提出可行方案群英会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本身情况,利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经济政策,提出可行方案群。4,方案分析,初步筛选取根据方案可比原理对方案群进行等同化处理,并加以筛选,淘汰一些明显较差的方案,提取若干个备选方案。5,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 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和方案实际情况,拟定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具体评价体系,并建立有关变量间的数学模型。6,求解模型,评价方案7,选择最优方案 在各方案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最佳结合的宗旨,选出最优方案。五、了解到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一)需正确处理不同层次经济效果之间的矛盾1,企业经济效果和国民经济效果2 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3,有形经济效果和无形经济效果(二)技术方案的可比性原则1,功能可比任何技术方案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提出的,也是根据项目预定的目标制定的,因此,参与选取的方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预期目标的一致性,即技术方案产生功能的一致性2,费用可比 在比较中,对各种方案的消耗费用采用统一的计算原则和方法,使其具有在费用上可比条件(三)时间可比1,寿命周期可比 评价中,如果方案的经济寿命不等, 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具有可比性2,收支时间可比 因任何方案都会因为各自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同,使得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产生的数量不相同,此时,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具有可比性(四)价格可比因各种原因,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进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和研究投资方向时,须注意到:不同待业利润相差悬殊;同一行业不同产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不同时期价格的影响;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差别总之,通过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让我对技术经济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有了理性的认识,认识到技术经济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篇二:技术经济学学习心得】技术经济学论文在大一下学期,我选择了技术经济学这门课,初学的时候,我对技术经济学只有一个模糊印象,认为这是一门通过指导实践技术来获得最高经济收益的学科。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后,我对技术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它的发展和应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经济学科,技术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科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要从各门应用经济学科中推出理论,探索合理组织社会生产的途径;区别在于,它只为各门应用经济学科提供一般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提供只适合某一应用经济学科的特殊理论和方法,更不进行专门性的探讨和论证。因此对于技术经济学这门课,我认为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学习者不仅能够学到技术知识,更能产生自己独特的体会与见解。以下就是我对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学习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技术与经济的作用是相互的。技术具有应用性和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毫无用处的,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经济效益的支持和制约。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国家或企业,只要是技术领先,产品超群,都是对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高投入的回报。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总是由经济上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上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而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技术的经济应用有效地节约了物质资源和时间,减轻了人类劳动,并且自然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利用,最终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技术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介于技术和经济的交叉学科,它是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技术经济学也称经济效果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主要分支有农业技术经济、工业技术经济、运输技术经济、能源技术经济、建筑技术经济及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和应用两大方面,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有效解决大量实际问题。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等。它的任务就是用反映我国技术经济运动客观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技术经济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致力于有效的经济建设当中,用系统性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种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问题,提出目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提出可行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经济评价;选择最优方案……这些都是技术经济学实践应用的基本步骤。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经涉及生产、分配、消费各个领域以及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技术经济学也成为大学期间一门重要且实用的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具备经济头脑。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经济头脑,一旦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缺少经济知识,所以不关心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经济问题,在设计产品和制定产业时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或者不会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因而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认为技术经济学在日后对于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经济建设效益的有效工具。因为任何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技术和经济效益,而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技术与经济效益问题;它是提高技术经济决策能力的根本保证。技术经济决策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和估计的基础上,对技术和经济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它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方法。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加强技术经济应用,推进技术发展,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未知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学好技术经济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我深刻了解到技术与经济的纽带关系,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创新者将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用于社会生产,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活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过程。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仅靠仿造和山寨是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的,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人才,不能总是靠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自己。只有加速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根本之路。所以学习技术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经济观点,懂得经济分析,提高解决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篇三:技术经济学心得体会】《技术经济学》心得体会这学期在xx老师的教导下完成了《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本学习开始之前,我对技术经济学仅有个模糊印象——这是门指导工程技术来实现其最高经济效益的学科。而在经过了一学期的系统学习后,我对技术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准确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它的发展和应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逐渐认识到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以下就是我对《技术经济学》这们课程学习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第一,对技术经济学的概念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第二,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有了大致的了解。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何将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即把技术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解决大量实际问题。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等。第三,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学习。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各种技术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研究目标之后,广泛的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实现之前确定的目标,可设计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对各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细致、透彻、全面的分析,从而对每个技术方案作出经济评价。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也涉及生产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因此技术经济学也成为在高校学习期间应学习的重要且实用的一们课程。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成为化学研究或化工技术人员,我认为技术经济学在日后可能从事的化工行业中经常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应用:其一是投资一个项目或产品,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可以预测投资后的效益;其二是在线生产的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以评估目前效益是否满意,为进一步挖潜找到突破口。因此,技术经济学是发挥着举足
学习技术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在大二上学期,我选修了《技术经济学》课程,其中有不少的学习心得体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技术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技术与第 1 页计量经济学论文_随时在线_全科论文_各专业覆盖计量经济学论文,找毕业论文来这里,一站式论文解决平台,论文咨询网,正规论文机构。计量经济学论文,专业论文团队,上万人助力,各类论文,精诚协作,质量好,诚信快捷。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宁波雅弘信息科技有.. 广告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1,经济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制约。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国家或企业,只要是技术领先,产品超群,都是对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高投入的结果。当然,经济的发展又推动技术进步。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的
技术经济学基本原理任何技术的实施都可能取得经济效果,即技术经济效果。技术经济效果的大小和发展遵循以下原理。1、技术经济矛盾统一原理(1)技术和经济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经济发展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而技术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2)技术和经济两者互相矛盾,技术先进,经济效果不一定好,经济效果好,技术不一定很先进。有些先进技术,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经济条件起支撑作用,需要相应的资源结构想配合。对于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和国家,这样的技术就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3)技术和经济互相发展变化,原来先进的技术可以转化为落后的,原来不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经济的,原来矛盾的关系可以转化为促进的关系。2、经济效果原理所谓经济效果就是人们在使用技术的社会实践中,效益与费用及损失的比较。当效益与费用及损失为不同度量单位时,经济效果可以用下式表示:= 效益 经济效果费用损失 当效益与费用及损失为相同度量单位时,经济效果可以用下式表示:经济效果=效益-(费用+损失)经济效果是产出和投入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可以用各种指标表示,这些指标统称为经济效益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报酬率、利润、税收、国民生产总值等。提高技术实践中的经济效果是技术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一是用最低的寿命期成本实现产品、作业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二是在费用一定的条件下,不断改善产品、作业或服务的质量,提高其功能。
技术经济学作为整体学科,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技术经济学发展史却是循着技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及其精华部分而开展研究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太阳是一项很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现行世界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太阳能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太阳能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 文章 将结合技术经济理论和 方法 ,从技术、企业、产业和国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促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进。
关键词:光伏发电;经济分析;发展预测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资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一、光伏产业的优点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光伏发电成本分析
(一)光伏发电成本和影响因素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二)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度电的成本分析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三)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0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0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0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0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0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三、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分析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四、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作者:杜娟 单位: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4]刘江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分析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06).
[5]顾文石,安白.景观带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3.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
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 措施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候雪雁 单位:大庆市红岗区伟业社区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第037讲|经济计算问题 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每个人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偏好,不同个人估值。一旦遇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协调的时候,到底苹果重要还是香蕉重要?用一把什么样的尺子来衡量?经济学里有一个根本的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可以比较的。 个人的偏好,是不能做横向比较的。我们说,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 个人,他有明确的目标,他知道自己的效用所在,所以他会追求他心目中的目标;一个企业,要协同不同的资源,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朝着那个目标去进攻。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一个人的目标,每一个企业的目标都不一样,所以整个社会你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数据不可得。在自然界,我们只要有大数据,掌握了数据和拉普拉斯假说,就能够预测。但是到了人类社会,情况可就复杂了。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兴趣排序是怎么样的;人们会误导你,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人口普查目的取决于人们对人口普查目的理解;人会对预测本身做出新的反应,你预测什么会流行,就会倒过来,影响什么会流行的。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怎么样才能适当惩罚 第038讲|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个根本的区别是,自然界是循环往复的,而人类社会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变化的冲击。 哈耶克说,《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他这里讲的知识,不仅仅理解为科学知识和课本里面知识,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数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获得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信息,哈耶克称之为—"知识"。 哈耶克也讲到,怎么奖惩对错的问题,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以比较,通过价格人们就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的尺子。因为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每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这时候,价格就是一个可观察的、可统计的、可加总的数据。价格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什么东西不够了,那个产品价格就会上升。价格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的时候,它是用最经济的方式去传送的。它也只会传到相关的人那里。 价格不仅仅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它同时也能指导生产,指导人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当中,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 第039讲|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人的感情,对于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要点小结 我们对价格最地道的理解,是要理解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永远是由一宗一宗的具体交易,一个一个人具体需求出发,来形成一个综合指标。我们不能把这个逻辑顺序给搞混了。 价格三个作用:传递需求信号;指导生产以及指导分配,这三个作用里面,指导分配这个作用,奖惩的作用最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分饼会决定饼能做多大。 课后参考题 反过来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商品,确实是应该由政府进行价格指导? 摘抄黑板报 A,根据《价格法》第十八条规定,政府对下列五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4)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5)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B,弹性需求小于1商品,由政府指导。 第040讲|换个角度看发国难财的行为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我们在经济学当中学到的最重要教训之一,就是要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是愿望造成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要起到调节的作用。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开玩笑的。 一个人想要买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寻找最便宜的苹果的时候,他的寻找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 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的价格卖出去的时候,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价格跌了。 问答|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 需求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一点是确定的。但是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是不断变化的。 攀比是永远存在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但是攀比什么需求什么,这跟当时的条件、当时的技术水平、生活水平高度相关,而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 数据永远是根据观察、观点、立场和理论而来的。先有想法,先有角度,才会有数据。理论、观点和立场,数量上是无限的,我们必须通过人类的价值观、取向、好恶来做一个选择,选择那些有用的观点,选择那些有用的理论、有用的角度,而这些都必须由人来完成。人的想象、价值判断,也会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世界走向何方是不可预测的。
法学本科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法学本科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司法考试背景下高校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司法考试之间存在矛盾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关于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教育界曾进行过较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通识教育,有的认为是职业教育,还有的认为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但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文件中。如教育部《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规定,法学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下列知识和能力:
(1)具有尚法精神和正义观念以及刚正不阿的人品;
(2)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掌握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
(5)了解法学理论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6)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7)具有运用法学理论与法律知识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8)掌握现代文献检索和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从以上目标定位所涵盖的知识和能力可看,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属于兼具通识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具体而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从形式而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是非常明确和理想的,但是,从反映和体现教育目标的法学教学内容来看,现行的法学教育目标主要是追求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为学生奠定从事理论研究或法律实务的基础。在这种法学教育中,法学教学过于理论化,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案例的实际操作能力,法学是仅作为一种人文知识而非一种职业的科学知识引入的,法学专业与法律职业相去甚远。从法学教育观念上来讲,在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上,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而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进行法学研究、写作论文、发表论文能力的法学人才。因此,一些高校擅长于进行理论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法学思想,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这一局面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来说是一件幸事,这种教学目标对提升法学教育层次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使学生很少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法律应用的实际运作,无法形成法律应用思维和相关应用技巧与能力。简言之,现行目标定位之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脱节、教育目标定位与司法考试价值去向之间产生矛盾。
(二)我国现行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模式不太符合司法考试
众所周知,法律科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问,具有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和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法律科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法学教育中课堂讲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法律从业者而言,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德和法律职业能力,都建立在雄厚的法学理论知识和职业训练基础上。在法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没有系统的理论教学,实践就失去了根基。但与此同时,作为一门具有极强专业色彩的职业,法律专业要求从业者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我国现行的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也可称为通识教育,多年来承继重理论轻实务的传统,所开设的课程偏向于法学理论,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首先,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在课堂上需讲的是法学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法律实务问题只是个法律技能的操作问题,很容易掌握,无须在课堂上讲授,基于这样的观念,他们在课堂上主要以解释概念、注释条文、阐述理论为主,教学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色彩过于浓厚,学生在接触法学教育时,往往是将法律当做一种科学知识来学习,就如同学习历史、哲学和文学一样,强调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司法实务知之甚少。
这种教学虽然使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法律知识,而且学生能够在某个法学专题领域长篇大论,但却使其很难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一些简单法律问题。这一情况充分,我国现在的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以法学理论知识为重,并且过于强调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学人文修养和学术精神的培养等,而对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不太重视。这样,法学教育局限在高等学校内部,有些学校认为法学教育纯粹是自己的事,与法律职业界的联系甚少。这种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将课堂讲授这一环节凝固化,课堂上理论教学过多,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运用过少,忽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的能力的培养。相反,司法考试,从其内容看,比较注重考察考生对与司法实务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或司法解释的理解力,从考试的方式看,则比较多地考察考生对有关法条和司法解释条款的记忆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这种不合理性与滞后性是导致其与司法考试脱节并不兼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现行法学本科课程设计与司法考试科目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教育部确定了法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14门法学核心课程,其包括法理学、法律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以及国际经济法学等。这些法学核心课程涵盖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核心课程基本上能够搭建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国家司法考试的内容范围不仅包括了这些核心课程外,还包括了与法律职业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等。从这点看,法学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与司法考试科目范围基本上相吻合。
然而实践中,各个学校在核心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中很多不是本科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如外国刑法、比较行政法等完全可以取消;很多选修课和其他课程内容重复,如开设了民法总论和物权法,再单独开设担保法全无必要。这样下来,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得不到保证,其课时被大量挤占。此外,给法学本科生的课程安排顺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法理学课程的安排。从我国各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将法理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阶段,这样,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不知法律为何物的情况下,就开始接触法理学,在抽象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就出现厌学情绪。这一情况说明,给法学本科生安排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难易度、学生的接受能力等。例如,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将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实践性较强,学生容易接受的课程安排在前,而法理学、法制史等理论性强、实践性特点较小的课程安排在后。从司法考试的考查内容来看,考试的大多数内容涉及到刑法、民法、刑诉法、民诉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所占分值比例也较大,而其它课程所占分值较少,有的只占一、两分,甚至有的内容多年不考。
二、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学本科教学改革建议
国家司法考试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导向作用也是必然的。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培养方法革新、影响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来实现。
(一)应合理确定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任何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法律职业对法学教育总是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决定了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而且还必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当今社会中,法律职业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就法学学科的本质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法学本科教育不仅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而主要是以获得法律职业专业能力为目标。
从这点看,法学本科教育应该属于种职业教育,法学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样,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职业考试,其向法学教育转达这样的信息,即法学本科教育是应用教育,其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相对抽象的知识体系和法律精神,而且要具备特定的法律职业思维、技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这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职能应该是使学生获得更多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其具备能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和素质。法学本科教育的这种职能与司法考试制度的设计目标是一致的。
(二)优化课程设置,建构与国家司法考试相适应的法律知识体系
国家司法考试的内容主要涉及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现行法律法规、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考试科目都是以14法学本科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并且与本科教育的重点相一致。针对司法考试的这一特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将其侧重点放在以上核心课程的教学上,尤其是其教学内容必须包含现行法律法规和法律事务的讲授,教师在上课时,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司法考试内容涉及的核心内容进行讲授。这不仅不违反法学教育的学科属性,反而为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法学本科课程的具体安排应适当与国家司法考试相适应。例如,先安排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等应用课程,而理论法学安排在应用法学之后。因为这三门课程中,民法、刑法决定了公、私法两种不同的法律思维模式,诉讼法奠定了程序正义的理念,这些部门法的理论本身就是法律的基础理论,很多概念、术语、原则等在其他法律中还会反复出现,学生在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之后再学法理学等理论法学,更易于理解,知识才能一步升华和贯通。
此外,针对司法考试科目范围,应增加《法律职业概论》和《法律职业道德》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清楚的认识,进行职业规划,激发学习兴趣。不过,针对我国目前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上这些课程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安排司法机关的资深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等到课堂来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此外,学生到大学四年级时,针对学生的考试需要,还可以给学生安排有关司法考试的专题讲座,就司法考试的内容体系,考生所具备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给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正确、详细地认识司法考试。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司法考试目的
法律科学的本质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与活生生的司法实践紧密相连。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迅猛发展,国家在加快各方面的立法进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因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涌现出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一情况说明,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需要学习的法学知识也不断增多,有时候,学生有时候还没有学完一部法律的相关知识就出现这部法律被废止或者被大幅度修改的情况。对于即将成为法律人的人来说,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法律事务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前提不仅是要具备较高的法学理论素养,而且还要熟悉和系统地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事务。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最大缺点之一就是过于重视法学理论的培养,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也仅限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这就导致法学教育的知识面过窄,信息量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学教育的要求。
国家设立司法考试制度就是为社会挑选出足以为这个社会“定争止分”的法律工作者,而不是选拔什么“哲学大师”、“思想家”等纯碎的理论工作者,这说明司法考试的内容以现行法律法规为纲,考察重点为法学基础知识和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考察范围也比较广泛和细致。针对司法考试的这一特点,高校法学院系必须充分认识司法考试的性质和目的,不断地改革其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与司法考试的目的适当相符合。就法学专业教师而言,衡量其课堂教学水平高低时,不仅要看其是否重视采用最新版的教科书,而且还要看其能否将国家颁布的新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法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来。具体而言,法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与司法考试相关的信息,并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其中,案例教学有益于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基础理论课程之后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案例讨论课应当涵盖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领域,具体做法上,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供案例让其课后研读,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由事实推论法律的能力。
(四)对现行法学本科专业考试制度进行合理改进,使其与司法考试适当相适应
对现行法学本科专业考试进行改革的重点就是使其与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与目标相符合,实现法学本科专业考试与国家司法考试的合理对接。当前,我国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法学本科毕业生对司法考试试题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训练程度的不够,考试难度也较低,学生容易过关。从当前我国各高校法学院系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并未实行严格的教考分开制度,一般情况下,到期末时,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评卷。在有的学校,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来看待,因此,有的任课老师为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效果达标,其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学生只须在临考前背笔记就能够通过考试,甚至平时听课不认真的学生也能通过考前突击背笔记顺利过关,这样,几年下来,学生只要通过学校要求的所有课程考试,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作为我国目前难度较高的职业考试,其要求考生对法学各科基本知识的掌握要广博,为此,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大纲、教材和参考书,全面而详尽地备考,对于指定大纲的任何知识点,都不能抱有丝毫侥幸心理。在此种情形下,高校法学院系如果仍然沿袭陈旧的考试模式,其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司法考试成绩。基于这点,笔者建议,各高校必须对现行法学本科专业考试制度进行合理改进,在适当提高考试难度的同时,应突出试卷的分析性、灵活性和应用性特点,应切实落实教考分开制度,要严格把握学生的及格率,从而使本科期末考试制度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相接轨,使其成为司法考试的演练题。
(五)加强高校法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既懂法学理论,又通法律实务的教师队伍
就高校学生而言,教师所具备的修养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法学院系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封闭化,很少参与司法实务,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这一情况不仅导致了法学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而且还影响了其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还影响了学生的司法考试成绩。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职业考试,其不仅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还重点考察考生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司法考试的这一特点要求高校法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点,有必要造就一支既拥有扎实的法学理论修养,又具备较高的法律职业基本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队伍,进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这些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法律题和积极应对司法考试的能力。为此,各高校有必要在学校和各级司法机关之间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知识沟通机制。比如,应支持和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在外面从事兼职律师、公司企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在司法机关担任人民陪审员等。此外,还可以从司法机关或者律师事务所聘请优秀的法律职业人员到高校法学院系来开展授课或专题讲座等活动。
摘 要 法律信仰作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阐述,阐释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图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基本有法可依。虽然有法,但法律在实践当中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与一纸具文无异,就似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法律作为信仰的唯一对象在培养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样的法律?良法作为一种有别于恶法的良善之法应作为法律信仰的当然对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通过以下逻辑来分析良法的这种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为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呢?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应成为法律信仰的对象②。
二、法律信仰与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只有对信仰的'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③。”谢晖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④。”由此,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将这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法律信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是包括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法律信仰不仅存在于理论上,而且践行于法治实践中。
(二)良法
良法是与恶法相对应的法哲学范畴,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实质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对良法下个确切的概念不容易,可从良法的标准来探讨良法的概念。李龙教授主编的《良法论》一书认为良法的基本标准是:价值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笔者认为,良法应从应然角度考虑,良法应是实质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机统一,由此,法律应当是怎样的,而非法律实然或已然是怎样的。价值合理性应是良法的灵魂,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为了实现良法的价值合理性服务的。因此,良法应是符合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能够满足主体享有最一般人权、公平正义的,并能为大多数独立社会主体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则。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则当且仅当是法律,而不能是诸如权力、教义、风俗习惯之类的对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还有其他对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养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权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内在因素⑥。此外,规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前提条件⑦。正是因为法律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确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四、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基础,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基础,只有法律真正为社会主体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实现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会被信仰,还要看这种法律是否具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够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是否能够体现法律的应然性(公平正义性),即法律应是良善之法,是为良法。
五、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据谢晖教授将法律信仰分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动两方面来看⑧,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良法对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个有关个体主观心理的概念,内在包涵着个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这种信服和尊崇内化为一种恒定的意念,而这种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实现主体的某种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自由-人权性,使其具备被信仰的价值基础;2.良法对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实践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这个法的良善性决定了法律实践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实行是法律实践的应有之义。法律的善恶决定了人们对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只有善法――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法律,才能获得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实施才能促使人们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结语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让法律成为普通民众的信仰,首先法律应是良善之法,且应有效实施,法条具文的泛滥,除了带来种种社会成本,还会阻碍法律人职业自律,而法律人职业素质的降低,无疑会鼓励人们在法制外另辟渠道,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仅在制定过程中要不断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来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法律榜样,使民众信服法律,将法律内化为信念,从而信仰法律。
注释: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②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65.
④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⑥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2).
⑦谢菲.小议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律师世界.2002(7).
⑧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学经济法学的感受和收获示例:
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虽然我不是法律专业的,但我还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
它使我对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许多错误的观点,对我自身的经济法律知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同时也是法律社会的背景下,这样的一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和《合同法》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从我个人说起,我自己比较喜欢了解一些新闻,获取一些当前国内外的大事和报道,更喜欢对事件有深层次的了解。但是由于我个人知识的限制,我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如果事件涉及到经济法律知识,我就更不能做到从深层次了解经济现象了。
仅仅通过不到十八周的经济法课的学习就想获得足够的法律知识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还是可以发自内心的大声说:我收获很多,因为它让我收获了一种意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要把经济法学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门新学科,它与我们以前了解的民法、行政法等有区别也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对经济法的概念、作用范围、具体实施等认真分析与比较。
经济法专业毕业以后主要从事的工作
有考法检系统公务员的,有到公司当法务的,还有念完博士教书的,也有转行做市场营销的。这是我们院经济法专业毕业生的大致情况。
其实念法律的要想在法律这一行做下去,而且还能做得好的话,要看个人能力了。如果活动能力强,专业基础也扎实做律师也几年就出来了,要是理论功底深厚,那可以努力成为知名法学家。其它庸庸碌碌,水平一般的,基本都转行了。
法学方向研究论文
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法学方向研究论文,欢迎浏览。
《 惩罚性赔偿经济法学分析 》
内容摘要:法律中的惩罚性赔偿一直具有较高的争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惩罚赔偿制度在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但是,具体的赔偿责任判定却并不相同,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惩罚性赔偿一般被视为公责任,但是在英国等国家则将其看作是民事责任。我国的法律界对惩罚性赔偿的责任认定也主要从民事责任角度出发。但是,分析角度不同对惩罚性赔偿的责任认定也不同,因此,本文从经济法的宗旨、属性要求等角度对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作用等进行分析,对惩罚性赔偿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促进我国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经济法学;理论分析
惩罚性赔偿顾名思义是由通过强制的方式令侵权人对受害人进行的补偿。我国的惩罚性赔偿规定是根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中的相应条款执行的,我国对惩罚性赔偿的定义不仅仅指惩罚侵权行为并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对侵权人进行一定的警告和威慑,起到遏制侵权事件发生的作用。任何法律规定的制定究其本质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惩罚性赔偿的属性从经济法学的角度分析就是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定位,发挥其遏制和预防不法行为侵害他人利益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属性要求
我国对于经济法的认识主要是认为经济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经济法存在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中的公共利益,所以,将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定义为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在法律上,惩罚性经济赔偿会使得原告获得高于损失的赔偿,这部分赔偿就相当于奖励原告维护社会秩序和利益。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一旦发生了欺诈行为,就会对经济市场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害,包括利益受害者和消费者,所以原告对于欺诈行为的揭露,不仅仅只保护了自身的利益,还保护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对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原告对社会经济作出的这样的贡献,更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所以对原告实行奖励。
二、经济法的.主要宗旨
经济法是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经济正常运行而诞生的,所以经济法的宗旨主要是: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市场资源,保证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平衡,推动经济正常发展,协调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惩罚性赔偿就起到了很好的维护社会经济平衡的作用,因为惩罚性赔偿金远远大于对原告利益损失,被告不仅要为自己对原告侵权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还要对由于侵权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同时惩罚性赔偿金能够震慑不法分子,考虑到赔偿金的数额较大,打消犯罪的念头,进而转向正常的市场交易。惩罚性赔偿金对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分析
惩罚性赔偿的制度建立最早是在英美法系,其制度的规定与大陆法系不同,大陆法系在最初是反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因为大陆法系对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比较严格,一般意义上说,在经典理论中认为民法主要是为了赔偿受害人,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但是,从经济法学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并未有明显的区别。例如,我国的民法中对精神损害补偿也不仅仅局限在对财产的恢复,而是在进行精神赔偿的确定时无法准确定性,达不到民法的“同质补偿”原则。
(一)道德苛责性要求下的惩罚性赔偿。法律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它的制定基于社会道德最低限度,为了更好地调整社会秩序,引导人的行为,同样,法律还关注人的主管状态。恶意侵犯他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在具体判定侵权行为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侵权人的主观状态是故意还是过失;第二,侵权人是否处于明知道侵权后果仍希望发生或者放任不管;第三,侵权人是否通过侵权行为而获得利益。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导致恶意侵犯他人的主要原因,他主要反映了侵权者令人憎恨的心理,惩罚性措施体现了道德的等价原则。因此,侵权行为中,惩罚性措施的实施有其正确性和适当性。
(二)惩罚性赔偿符合经济学中的“等价交换”。我们都知道,民法提倡同质补偿,主要是补偿受害者直接损失,没有额外的补偿,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补偿办法具有相当的不足之处。在经济学上,我们对事物的满足讲求效用最大化,人们能够理性对待一切事物。现在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来反映这个现象,即无差异曲线。如果将无差异曲线X轴定义为健康,Y轴定义为财富,一个人的健康和财富分别为70、70,现在由于一场事故导致此人健康下降到40,为了保证满足效用最大化,必须要提升财富值,但是赔偿只会赔偿已经用掉的医药费,即财富再次提升到70。我们都知道,由于事故的影响,健康不可能再次回到70,所以同质补偿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惩罚性赔偿在一定程度更能够体现公平、正义。
四、惩罚性赔偿的主要作用
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及制度的建立已经开始逐步走上正规,但是在理论界对其的讨论依旧没有停止,尤其是关于惩罚性赔偿对社会实践的作用、主要功能的学说很多。其中,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有陈聪富教授对惩罚性赔偿的作用认识:对受害者进行损失赔偿;预防侵权;惩罚违法行为;私人执能。王利明教授认为惩罚性赔偿的主要功能为:预防侵权;制裁犯罪;遏制犯罪。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能够清晰看出,惩罚性赔偿对社会实践的主要作用在于补偿、预防和惩罚三点。但是在经济法学角度看来,惩罚性赔偿的主要作用集中在激励预防、资源配置等方面。
(一)惩罚性赔偿具有激励和预防作用。惩罚性赔偿从经济法学角度分析具有激励和预防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站在侵权者的角度进行的,主要理论构建就是有助于将侵权者追求利益与保护他人权益结合。可以说,惩罚性赔偿在制度的设计上就考虑到了预防侵权者造成的损失和受害人权益损害的补偿,在侵权人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对受害人权益进行保护的时候,其行为就造成了侵权,也因此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从责任体系的角度去看,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从经济法学的角度为解释了为何要建立和提出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惩罚性赔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惩罚性赔偿对于法律个体意味着公平和正义,从经济法学的角度去看,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有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根据科斯定理二,不同的权力配置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我们在具体惩罚性赔偿法律规定的实践中发现,其明确的条款和规定对一些经济主体的赔偿诉讼解决提供了依据,减少了诉讼泛滥和司法资源的浪费。
五、结语
惩罚性赔偿的属性从经济法学的角度分析,即是为了发挥其遏制和预防不法行为侵害他人利益的作用,从而预防、惩罚不正当行为。对惩罚性赔偿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促进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并且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琦早成.经济法责任视野下的惩罚性赔偿初探[A].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南湖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C].2012
[2]邓纲.争议与困惑: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研究述评[J].现代法学,2012,1
[3]王真平.从经济法视角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3,15
[4]张超.论经济法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27
以下这些都是国家核心期刊,可供选择参考:综合性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经济计划与管理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农业经济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工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贸易经济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财政、国家财政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货币/金融、银行/保限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经济学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经济学论文是用来阐述经济问题、提示经济规律、公布经济研究成果的论述文章。它是人们从事经济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经济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要有论题、论点、论据等等,但经济论文的写作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经济论文实际上是对某一经济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经济论文的写作具体说主要包括选课题、搜集资料、研究他人成果、学习理论、调查研究、整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撰写文章等步骤。下面,我为大家详解介绍每一部分的写作技巧。
一、选择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选择写作经济论文的题目;广义是指选择研究领域、确定科研方向。这里我们主要是指前者。正确的选择题目是经济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
1、选题的一般原则
(1)学术价值和社会急需原则
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课题。经济领域中有科学价值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新经验,是每个经济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科学价值体现在提示规律、探求真理、有益于经济事业发展上。因此。对于凡是有科学价值的课题。都应在选择之列,尤其是要选择处于经济学科前沿领域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量力而行原则
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统筹考虑,切不可好高骛远,强行为之。实践证明,凡是勉强为之的题目,是不可能出好的成果的。而选题适中,难易适度,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2、选题方法 每个人从事经济论文的基本条件都不同,因而选题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原则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方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个人偏好法。
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人手选题。经济理论文章大体可以分为总结实践经验的理论文章、探讨研究经济理论、政策的文章等。可以根据自己擅长和兴趣,进行选择。
(2)尖刀法
选择问题的开口要小,就是说选题在保证有充分的发挥余地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小一些,小一些的问题容易说透,如同尖刀,可以插的深一些一样。还以消费信贷问题为例,如果笼统的写如何开展消费信贷,或如何解决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但显然缺乏足够的深度,但是如果仅仅写消费信贷某一方面的问题,就较容易写出深度来,例如,个人信用制度建立问题、个人信用调查问题、个人信贷风险防范问题、个人信贷保险问题等等。
(3)眼观六路法
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尤其是经济学科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多方面开拓思路,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而应从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视点来观察研究选择课题。选题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选择出理想的课题,就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全方位开拓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地说:①延伸法,即对某个总是的研究方向不变,增加深度。②补差法,即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爹杂交法,即利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运用于经济学科。④比较法,即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向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⑤换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可以选取一个新的角度加以论述。这样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相对也较为容易一些。
3、选题思路
首先要围绕核心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就必须围绕核心观点。其实,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往往由多个分论点组成。这些分论点就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达到观点突出,大学生在下笔之初就应该对论文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在把握整体框架的情况下,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作,一部分围绕一个分论点,众多分论点的集中就构成了核心观点。其次讲究层次清晰。层次性是论文脉络清晰的重要保障,一篇论文一定要讲究内容的层次,使读者有清晰的层次印象。大学生初写论文,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思路混乱。有很多大学生写的论文,从整体看,可以基本知道他想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他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上下不连。前后颠倒。已经开始阐发意义,下一段又拐回去总结了。所以,逻辑思维比较混乱,材料只是堆砌,而不会有机运用;第三,要有合理的布局。学术论文若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核心观点,必须有合理的布局。一般而言,论文的正文由几大部分组成。合理的布局就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经济论文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搜集资料、占有丰富的资料,不仅仅需要勤奋,还必须掌握科学方法。具体说:
1、对所选题目中得出的结论和资料进行分类排队,弄清主次真伪,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运用。经过筛选,有的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作于论证;有的用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以旁证补充,以使有用的适得其所,无用的加以扬弃。
2、以自己的选题为中心,到各种金融期刊、经济期刊、论文集及其他文献资料、经济统计报表、经济年鉴、以及各种有关文件中等搜集资料,并可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3、对搜集来的材料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而刻苦的研究,努力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的科学态度,使之成为鉴戒或起点。总之,在完成课题、动手写作之前,应尽可能地收集、了解他人对这一课题已经发表的意见,并用它同自己所得相比较,以使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4、做好数据处理。数据是经济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有关数据的搜集主要从有关的公开刊物、年鉴等方面取得。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产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有代表性的数据;尽量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更直观地标志。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炼观点
观点的形成与提炼大体上有两情况:一是在实践中产生形成;二是随着搜集材料的增多形成,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但无论哪种情况,观点的形成和提炼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都是对材料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科学综合、反复思考提炼的产物。
四、精心撰写
有了新颖的观点与丰富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就有了好文章。观点加材料算不上理论文章。一篇好的经济理论文章,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经济学论文写作技巧啦,你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呢?
经济类的刊物都可以发表 还有工科类综合
吉林大学公共管理考研经验分享
一、考研择校经验
选择吉林大学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吉林大学是985院校,而我的本科是一个211院校,很多单位在招聘时还是会有985这个门槛的;其次,吉林大学的公共管理在学科评估中是B+,专业实力还是很强的,我觉得读研还是要看学校的专业实力的。
吉林大学公共管理的报录比大概在6比1、5比1左右,招收人数较多,专业课参考书在2021年之前是三本,2021年是两本,参考书较少,专业课题目常规,并且不压分,算是985院校中相对比较好考的。
其次,我再来介绍一下东大公管的基本情况,该专业在2018年之前是分专业招生的,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而到了2019年,却变成了大类招生,录取后分方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政策;2020年还是大类招生,但招生方向由5个变成了3个,取消了社会保障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再来简单分析一下近三年的报录情况:2018年,4个专业统考报名总人数310人,录取48人,报录比6.46:1;2019年,统考报名人数304人,录取总人数56人,报录比5.43:1;2020年,招生计划49人,最终上岸55人,其中包括 4位少干和专项计划的同学。
初考经验
政治备考:
1.基础打好(9-10)
看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非常建议如果你看徐涛老师的就买徐涛老师的课和对应的书。
不建议肖秀荣老师的书+徐涛老师的课,因为课的顺序和书的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话还要去翻找,很浪费时间和影响心情。
另外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人手必备。可以听完一章徐涛老师课的就要做对应的题,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巩固提高。千万不要攒着一起写(不要拖着1000题不想做,后来听到别人都开始二刷了才开始着急,就猛的赶进度结果刷完一遍没有质量只有速度,什么都没记住)
2.巩固提高(10-11)
徐涛《背诵手册》+肖秀荣《1000题》二刷。《1000题》二刷很重要,一刷很多没有记住的可以在二刷巩固,在《肖八》出来前有时间的话非常建议三刷。
《背诵手册》建议定好计划,每天背诵多少页按你的时间安排来定。切记今天偷懒,指望明天再补上。
3.考前冲刺(11月底-考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主要
主要《肖八》+《肖四》。今年肖老爷子选择题被反压了,但是大题我觉得大部分都中了还是很可以的,所以今年大家还是要以打好基础为重点,不要一心全指望着压题(毕竟没人知道考务组的老头们会给大家怎样的惊喜)打好基础是12月前的事,12月后还是要以肖八选择题,肖四选择题+大题背诵为主。
英语备考:
1.单词部分:
单词是学英语的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偷懒,从你备考开始就要一直背!背诵究其本质,其实是对同一知识的反复记忆,所以,如果想要牢记,可以按着艾宾浩斯记忆法走,每天按时复习前几天的单词。如果你喜欢纸质书,那可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在纸上规划好单词数。
不过,我更推荐恋恋有词背单词,有一点不能变:每天复习的任务一定要复习到位。每天背的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可以每天100-200个。到最后肯定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单词会弄混,到时候专门摘出来写在便利贴上反复看,也可以直接无视。
2.语法长难句部分:
只有学会了语法、长难句,才能初步读懂文章,才能对文章进行拆解;而且学完语法长难句,后面做题真的能事半功倍。
语法长难句这块,我自己看的是刘晓艳老师的课,很清晰明了。视频内容找个网上搜一下就有,可以1.5倍速或2倍速播放,提高效率。
3.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部分:
当你单词和语法熟练掌握之后,基础、甚至是中等难度的文章和语句拆析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考研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有难的和考研逻辑分析能力题,我们也需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阅读推荐唐迟讲的阅读课。
需注意:一定要留出最近3年的三套题不做,在最后一个月里,每周做一套,下午做全部做完,培养做题的感觉。
4.新题型和翻译部分
翻译属于吃力不讨好类:你会的单词和句子,你现在就能翻译出来,但难就难在要翻译的内容一般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你想要把这么长的句子理顺、写美,等于是想让自己变成一个英语大佬,这里面的时间精力太大。而考研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学习过程,所以我的应对政策就是我能翻译的点就写出来,放上去,一大段的,能翻译几个部分就写几个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连贯也不管了,就「踩点拿分,这样的话4、5分应该是有的。如果你想要啃,再加上现在时间还充裕,你可以去看下别的答主的翻译方法,我当时时间很紧,所以没有吃透这部分。
新题型可以跟一些老师的课,跟着老师走就可以。比如刘琦老师,可以多听几个老师的课,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做题。
5.作文部分:
推荐潘赟老师。潘老师的“九宫格作文法”yyds!只要是考过研的学生,基本上都听说过这个写作方法。她的作文课也是教你如何掌握应试技巧,英一英二大小作文的框架如何搭建,反正作文拿基础分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想拿高分,还是得自己多积累语料库,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关于吉林大学初试科目,主要是615公共管理理论和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参考书目主要有:
1.《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公共财政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两本教材结合看,根据大纲看就可以。
3.《公共管理学》:张成福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行政管理学》:夏书章第6版,中山大学出版社;郭小聪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电子政务》:徐晓林,杨锐 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7.《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 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关于考研复习,五六月份我主要以英语为主,包括背单词,看一些网课,学习一些语法等,单词我看的是朱伟恋恋有词,网课老师主要是刘晓燕老师和田静老师。在学习单词、语法的同时要着手做真题,研究出题规律和风格,我考研做的真题是张剑的黄皮。每年都有同学总分很高,但因为英语没过线所以遗憾的不能上岸,因此要高度重视英语的学习,日积月累。同时开始浏览专业课的内容,大致有一个方向,熟悉内容;暑假的时候开始跟政治,我主要看的是徐涛老师的网课,徐涛老师讲课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学政治是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哈哈。
专业课在暑假期间应该已经应该背诵了,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直到开学九月份我才开始正式背诵专业课,所以我的时间就很紧迫,而且学校后期调整专业课书籍,新增了《社会研究方法》和《电子政务》两本参考书,并且调整了大纲的范围,我的时间就更加紧迫,因而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专业课复习上。对于新增的两本参考书,考试范围主要是大纲上列出的,并不需要全部记忆,《电子政务》出题较为灵活,在试卷中的分之大约是30分,可以注意平时的积累,多关注一些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的相关内容。《社会研究方法》需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尤其多关注计算题,社会研究方法在2022年的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50分,因此需要加以重视。此外,在学习《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时候,大量人物的思想需要记忆背诵,较为复杂,可以记一些关键词,再由此展开记忆。《公共财政概论》在2022年的大纲中只需要根据大纲背诵三章即可。
我本人是特别喜欢做笔记的一种类型,所以我会在复习的时候把专业课的每一章内容都做一个脉络梳理,在清晰背诵的同时加深理解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要多关注大纲是否有所调整,及时根据大纲的变化调整复习方向。后期11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着手英语作文的学习,我主要是看的石雷鹏老师的视频,石麻麻独特的开场方式总让我捧腹大笑,所以每天学习英语作文的时候我感觉特别放松,我永远为石麻麻举大旗。
总结:
1.不要执着于某个知识点,快速多背诵几遍。
2.一定要理解记忆,不要死记,明白这部分的意思就会背得很快,实在背不下来可以记住关键词,按着自己的理解回答。
3.框架很重要。
4.一定要分析透真题,总结考点频率,有些考点几乎每年都会考。
3.一定要多练真题来熟悉答题点。
4.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
5.总结万能答题模板术语。
6.考试一定要把握好时间,提前算好每一道题型用多少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考前进行模拟练习。基本上从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就不停地写,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所以知识点一定要熟。
复试备考经验
复试分为两部分:笔试+面试
笔试部分:无论笔试得分高分低,都不要轻视放弃,一定要认真准备,拿我们专业的来说,即便是380多分的依旧被刷掉。因此,把复试当做初试来认真准备,丝毫不要懈怠。笔试考试的科目参考招生简章以及咨询上岸的学长学姐问问是否还有其他内部的考试书目。
面试部分:面试部分在尚硕辅导机构找的学姐帮助进行的一对一辅导,在此真心推荐,学姐超级负责,辅导得非常耐心,初试排名不是特别高,然后复试综合后提高了两名,成功被录取。我觉得面试还是非常有必要报个班进行培训一下的,提前适应面试的环节和氛围让自己在面试的时候不会那么紧张、不知所措。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本无撤退可言,也没有必要去后悔,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在既定的轨道里不徐不疾地前行。或许此刻尚且未来不明,但努力的过程中。曾见星归于洼,日升于晨,和枯燥的数据四目相对,和冗长的报告苦战到底,
熬过的迷惘都将成为日后前进的光亮,似乎一切都不是那么难熬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可你自己不能忘了那团火的存在。如果结局不如你所愿,就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
其他建议
第一句,错的越多越好。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解释一下。比如政治选择题,如果回回全对,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发现不了我们的问题所在,只有平时暴露问题,总结,考场上才能少犯错。我后期政治选择题如果40分以上我反而很不满意,因为我感觉白做了。所以错的越多,暴露问题越多,考场上才会得心应手。
第二句:管好自己,勿管他人。我们失败常常在于,太多关注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问题。试问,别人英语阅读就算全对,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你问别人,要么人家全对打击了你,要么人家错了很多,难道你就暗暗窃喜?这都没有意义。个人考研全程几乎没有问过别人错多少这种问题,管好自己,把分数提上去才是硬道理。不需要老是去和别人对比,同时如果有嫉妒你认真看书备考,自己却静不下心的,远离这种人。
第三句:尽人事,天命有归。我个人从来不相信努力一定就有回报这种鸡汤,因为某件事的成功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比如运气成分等。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做好当下的事,踏踏实实学习,结果一般来讲不会太差,天命有归。
给学弟学妹们的鼓励
考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不仅要学会努力,还要学会坚持。同时考研不要盲目跟风,一定有自己的判断。经过考研这一年,自己的毅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让你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考研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有一个研友,不过不要是随时讨论学习进度的研友。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能够让你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宣泄。另外考研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咬咬牙,这道坎就迈过去了。我有背书背到哭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背,也有到了考场上一拿笔就停不下来的时候,只要耐住寂寞,咬牙坚持,成功就在眼前,学弟学妹们加油呀,我在吉林大学等你们!
林江、刘勇平,《广东台资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解决之道》,《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财贸经济》,2012年第5期林江、孙辉,《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研究-基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视角》,《税务研究》,2012年第1期林江、周少君、黄亮雄,《区域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框架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12期林江、周少君,《中国式分权与地方财政民主化改革》,《地方财政与体制创新》,寇铁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林江、周少君、王鹤,《腐败与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山东经济》,2011年第6期林江、李普亮,《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11期林江、孙辉,《财政激励、监督约束与地方政府行为—基于蒂布特模型的一些探讨》,《财政监督》,2011年第15期,2011年8月5日出版林江、秦军、黄亮雄、孙辉,《政府补贴对引资竞争的作用研究—基于技术外溢和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模型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7期林江、孙辉、蒋涌,《医疗筹资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5期林江、黄亮雄、孙辉,《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吗?-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非参数估计》,《学术研究》,2011年第5期林江、孙辉、黄亮雄,《中国经济有外向路径依赖吗?—对GAO假说的检验与解释》,《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林江、孙辉、黄亮雄,《义务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匹配吗?-基于激励组合的视角》,《财政研究》,2011年第4期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 林江、李普亮,《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经济绩效分析——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山东经济》,2010年第3期林江、蒋涌,《新医改中的公共医疗支出效率探讨》,《现代财经》2009年第11期[1]林江、姚又文,《外资主导型经济与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山东经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8年11月期全文转载[2]林江、姚又文、苏桂富,《扩大内需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基于外资主导型经济下BS效应》,《南方经济》2008年第7期[3]林江、江智婷,《泛珠三角区域整合中的地方财政支出政策研究》,2008年第6期[4]林江、潘静,《从医疗需求弹性看公共医疗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医改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5月[5]林江、李超,《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性分析》,《2007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6月林江、潘静,《海峡两岸消除经济性重复征税的比较及借鉴》,《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6]林江、潘静,《新农村建设中支农资金财政担保机制的构建》,《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8期[7]林江、许琳,《地方财政如何支持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香港亚太研究所期刊》2007年8月[8]林江、潘静,《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公共医疗融资机制的选择》,《公共卫生的机遇与挑战》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6月[9]林江、于文艳,《从“诺斯悖论”看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机理》,《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2006年12月期全文转载[10]林江,《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创新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2006年第12月[11]林江、路明,《提高预算监督效率与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方法初探》,《现代财经》2005年第5期[12]林江、骆俊根,《港资对广东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13]林江、夏育松,《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5年1月 [14]林江、王雅莉,《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财政研究》,2004年第4期[15]林江、夏育松,《影响港元汇率的外部因素:来自其他货币汇率变动的冲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16]林江、夏育松,《影响港元汇率的货币政策因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17]林江、郑晓敏,《内地与香港加强服务贸易合作的利益分析》,《财经研究》,2003年第11期[18]LIN Jiang, Guangdong’s Financial Sector and China’s WTO accession, i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2003.4[19]林江、王雅莉,《高层管理激励、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分析》,《公共经济学研究》2003年第2期[20]林江、郑晓敏,《发展民营信用担保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前沿》,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