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冶炼论文发表省级刊物

冶炼论文发表省级刊物

发布时间:

冶炼论文发表省级刊物

论文发表省级和国家级在主办单位、级别要求、包含种类上存在区别。具体如下:

1、主办单位不同

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期刊的主办单位以及主管单位的所在地就可以看出期刊的级别,省级期刊就是显示的是省级区域的单位名称。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2、级别要求不同

国家级期刊要比省级期刊级别高些,但是并不绝对。也有很多省级论文质量高的,有的单位会要求作者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只是严格的来讲,国家级期刊要比省级期刊要求高一些,包括字数要求、费用等各方面的内容都要高一些。

3、包含种类不同

省级期刊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学术期刊;省部级大报理论版;大学学报;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在国家级(由国家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在国家一级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标记为核心刊物的杂志(科技核心北大核心等),也被列入国家级刊物。

投稿,把稿子投到你所在单位相关的报社,只要出版就可以,当然还可以花钱,别人会帮你出的,不是有专门这个行业的嘛

您好,省级期刊要求很简单第一:文章方向符合期刊的收稿栏目。第二:论文查重最好保持在30%以内。其余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1)如果你想发表省级期刊论文,那么你先准备好论文,重复率20%内,文章4000字左右,或者不低于4000字,如果你是2000字左右的就不要发了,现在都不收2000字的了。(2)明确你想使用的时间,现在刊期普遍比较长,大部分省级期刊也都是大半年一会了,个别的能加急的会快一些。如果是教育类的,医学类的,基本是大半年后了。(3)发表过程也很简单,投稿,然后等着审核结果。一般普刊,省级期刊,审核周期是1-2个月。如果你着急发表,可以找一些论文发表机构帮忙。我之前找的淘淘论文,3个工作日给我的结果,按照他们给的意见修改了一次然后就审核通过了,3个月之后拿到刊物。但是网上的比较多,需要你认真识别,注意别贪图便宜发到假刊上。

省级刊物炼铁论文发表

您好,省级期刊要求很简单第一:文章方向符合期刊的收稿栏目。第二:论文查重最好保持在30%以内。其余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1,文章写好后,寻找省级以上刊物,按想投稿的杂志社的要求文章排版。现在投文章基本都是先网上投稿的。投稿后,等待杂志社的回复,如果退稿,可以再投其他杂志社。如果接收,就按要求修改。最后给版面费,文章发表。2,送专家评审。由编辑部直接送或由责任编委送,一般送2个专家评审;如2个专家都同意录用(包括简单修改后录用),则将意见反馈给投稿人,并请其作好文字等方面的简单修改,送回编辑部,主编作最后决定后待印刷;3,如评审专家要求作较大的修改,则一般反馈给投稿人,要求按专家意见作出修改或说明,但如2个专家都要求作大修改或1个不同意录用、1个要求作大修改,则编辑部或责任编委可能直接作出不录用通知;如2个专家意见差异大,则可能送第3位专家评审,或者责任编委(或编辑部)直接作出建议,由主编定夺。4、每个期刊都有征稿简介,有的每一期都有,有的一年只发布于其中的一期,投稿前需认真阅读并按其格式撰写论文。另外,起码要好好阅读几篇要投稿期刊近期发表的论文,与自己的论文作个比较,衡量一下投哪个刊物合适。觉得有帮助请采纳回答。

论文发布省级期刊:1、文章写好后,寻找省级以上刊物,按想投稿的杂志社的要求文章排版。现在投文章基本都是先网上投稿的。投稿后,等待杂志社的回复,如果退稿,可以再投其他杂志社。如果接收,就按要求修改。最后给版面费,文章发表。2、送专家评审。由编辑直接送或由责任编委送,一般送2个专家评审;如2个专家都同意录用,则将意见反馈给投稿人,并请其作好文字等方面的简单修改,送回编辑部专,主编作最后决定后待印刷;3、每个期刊都有征稿简介,有的属每一期都有,有的一年只发布于其中的一期,投稿前需认真阅读并按其格式撰写论文。同时,要好好阅读几篇要投稿期刊近期发表的论文,与自己的论文做个比较,衡量一下投哪个刊物合适。就说这么多吧,或者你找机构代发,审核时间比较快,我之前就是在淘淘论文发的,感兴趣可以查查。祝你好运啦!~

省级期刊要求相对较低:

中州期刊联盟

冶金金属冶炼期刊投稿

冶金投稿还是有的。

大于普通期刊。金属矿山属于冶金方向的核心期刊,投稿难度自然要大于普通期刊,但是受认可度也是很高的,为此也是很多评职人员的首选刊物。金属矿山是由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所主管的北大核心期刊。

首先我们早知道冶金就是从矿物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用各种加工方法将金属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过程和工艺。冶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融合了冶金的发展历史。冶金的技术主要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以及电冶金。随着物理化学在冶金中成功应用,冶金从工艺走向科学,于是有了大学里的冶金工程专业。冶金投稿,就是关于冶金技术或者工艺方面的专业性稿件吧,应该投到一些冶金方面的权威杂志或者报刊!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铜冶炼论文发表期刊

一些小伙伴可能还不了解论文发表的期刊是有级别之分的。当论文质量成为衡量我们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随之诞生的就是sci论文发表的分级。那么论文发表期刊都分为哪些级别呢?这些级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走进这篇文章吧! 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分类 一、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分类 公开发表的论文分为六个级别: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10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二、需发表论文的写作要点 1.有说服力、有颜值的论文摘要! (1)、提供介绍性背景信息,引出你的目标陈述。最好用1-3句话让读者知道你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2)、概括你所研究项目的基本设计,过度的细节并不需要,但是你应该简短地陈述使用的主要技术。 (3)、清楚描述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在结尾处提供尽量详尽的细节。 (4)、简洁陈述结论并避免夸大,在文稿的结尾写一句与项目相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意义的话,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你的研究的重要性。 (5)、对你的摘要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让你的文稿更高端、更出彩。 2.规范、明了的稿件格式! (1)、查看期刊的投稿指南,以确定正确的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2)、确保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确实列在所附的参考文献当中;如果使用编号引用格式,要按正确的顺序。 (3)、最好能通过PubMed或Google Scholar核实参考文献,这样能确保所有的参考文献信息都准确无误。 (4)、通篇使用统一字体。每一部分的标题要确保有明确、清晰和一致的层次结构。用分页符而不是段落空行分隔文稿的不同部分。 3.“高清无码” 的论文图表! (1)、图片最好保证高分辨率。 (2)、保证文稿里的所有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相同。 (3)、不要把多个图像合并在一个区域里。 (4)、图像中的任何特定特征不得被加强、隐藏、移动、删除或添加。 (5)、调节亮度、平衡或对比度是可以的,但是只有整个图像统一调节才行。且,每个像素应该线性调节。

论文发表被认可的刊物有:EI、 ssci 、sci

1、 SCI 《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自然科学方向的核心期刊,分为四个区,一区、二区期刊影响因子高,含金量也很高,发表国际核心论文比较受认可。

2、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社会科学方向的核心期刊,也是分为四个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3、EI《工程索引》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的EI期刊和EI会议论文水平都是很高的,在知网数据库中,EI标识表示被工程索引(美)收录。

4、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是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重要的数据库,收录了很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含金量也很高。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往往指的就是上述几类刊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类常见刊物收录等级,比如: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CA 《化学文摘》, РЖ,AJ 《文摘杂志》等,在知网数据库也常见到类似的标识,选择这类期刊安排论文,含金量还是很高的,更多详情也可以询问专业学术顾问。

本方向主要从事有机功能高分子、精细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运用高分子分子设计手段,通过可控合成反应技术研究多层次结构高分子体系,并涉及高聚物多相体系的结构、性能与流变学;纳米复合高分子;高分子 / 无机杂化复合;功能与绿色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改性等。本方向是材料科学与工 程一级 博士学科点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现有教授 3 人(博导 2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0 人,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攻关、基金项目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2000年以来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 、EI收录40余篇。在多层次高分子可控合成方面,采用分子设计与性能设计相结合的手段,研究树枝状结构聚合物、核壳结构高分子、定点接枝结构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原理与实施方法,并展开结构、性能与功能关系研究。目前正承担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2004年在Advanced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Polymer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5 篇。在聚合物复合改性方面,继续开展高聚物共混物间相容性、界面特性、形态和尺寸控制及破坏机制、寿命预测及界面分子结合状态等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并对有机高分子 / 无机杂化复合机理、聚合物纳米复合体系物化性能及分子剪裁、组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目前正承担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近 5 年来在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B, Jourm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meering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14 篇。与安徽国风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安徽氯碱集团、黄山永佳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共建了多个产学研工程中心。在功能与绿色高分子方面(隐身涂层、紫外光固化涂料、温致变色凝胶、水性涂料、水性粘合剂、两亲性涂料),进行光、热、电磁学、力学、生物学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并向绿色可降解高分子功能材料及环境协调型高分子材料方向拓展。目前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同时,丙烯酸型阴极电泳漆、快干腻子、两亲性涂料等项目已成功地应用于上海、安徽等地的柴油机、汽车、叉车、空调行业,为企业带来了显著地经济效益。环保型水性黏合剂系列已在合肥等地企业正式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工艺无机功能材料包括了除有机高分子和复合材料以外的所有功能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制备方法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方向围绕我们所选定的介观尺度新材料如催化剂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矿物材料的制备,按照应用过程的需要来进行材料设计与过程优化,结合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热点,开展用化学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介观尺度新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目标是通过对制备工艺 – 微结构 – 性能关系的研究达到对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控制。一方面通过研究拓展传统的化学工程技术如超重力技术、微重力技术、超临界技术、水热技术、膜技术等,将它们应用于介观尺度新材料的制备;另一方面发展新的单元技术和反应 – 分离集成技术,并解决其过程放大的技术问题,实现相关新材料的规模生产。通过研究创新,不仅可以解决新材料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将促进新兴的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本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 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6 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安徽省国际合作项目、 1 项安徽省科技攻关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委托合作项目。 2001–2006 年期间发表论文 120 余篇,其中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经 Web of Science 检索,目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的次数已达 250 余次。申请发明专利 5 项及多项科研成果转让。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 项,1 人被授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电化学作为具有广泛应用背景的学科,其基础研究往往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并在能源、材料、生命、环境以及纳米科学领域有重要应用。应用电化学方向研究内容涉及非线性电化学、能源电化学、材料电化学、纳米电化学、金属电沉积、化学电源、电化学腐蚀与防腐、电解、电沉积、生物电化学、电催化材料与技术、纳米功能材料、计算化学等方面。本方向在电化学方法和技术应用、材料制备及电化学表征、电池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合成新型的能源纳米材料,重点开展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材料、太阳电池材料的研究。系统制备了氮化物及复合材料,研究了氮化物材料的超电容性能,此项工作国外极少研究报道,国内没有其它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超电容材料的电化学研究;开辟炭气凝胶材料新的制备方法,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备工艺;充分利用秸秆这一可再生资源,制备高比电容活性炭材料,解决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开展新型储能炭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开拓了国内电化学混沌研究,实现了电化学混沌的控制和同步的研究,在非线性电化学方面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以层状硅化物、石墨为基体,通过插层、杂化技术,获得具有电池材料有机/无机层状纳米复合材料;结合电化学方法与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分析,结合谱学电化学方法进行电化学现场分析,开展现场分析在天然抗氧化剂、生物激素及各种生物小分子的检测及动态过程分析;开展电化沉积、材料表面处理和缓蚀剂应用,并采用无机有机杂化材料进行涂层保护,围绕保护技术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本方向积极参加科技企业的技改工作,与淮北东磁集团合作的科研课,得到省科技厅的支持,获准为安徽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在生物质的综合利用上,实现了与宁国市达成产学研联合。在开发超电容器方面,与源光电器有限公司,形成产学研合作。铜电解精炼的相关研究,为提高了我国最大铜冶炼基地铜的品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杭州湾公路大桥防腐工程项目,顺利完成两个防腐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开发的防水防腐材料已用于包公祠的保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合肥市科技攻关项目多种科研课题。近年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120 多篇。在电化学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了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多项。 本研究方向开展医药、农药和表面活性剂及其中间体等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开发,开展精细有机合成与生物转化及其过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精细化学品生产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精细化工在化工比重达 85 %以上,我国只有 50 %左右,而我们安徽省比重更低。精细化工行业是技术、资金密集行业,产品利税率也很高。通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发展,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相对集中的精细化工产业群,这也为安徽的精细化工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化石资源的消耗,对利用生物质生产精细化学品的技术需求日益迫切。我省是东部的农业省,农产品等生物质资源产量较大,为生物转化生产精细化学品提供了原料保障。因此,开展精细合成与生物转化及其过程耦合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我省乃至我国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提高生产中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将会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方向结合现代化学工程发展动态开展了反应分离耦合工程和生物酶工程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优势的结合塔分离的氯化反应工程技术。开发的气液氯化反应-塔分离耦合工程技术已用于 1200 吨 / 年间二氯苯、 600 吨 / 年医药级一氯丙酮和二(三氯甲基)碳酸酯(即三光气)等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反应-塔分离工程技术还成功地用于 5000 吨 / 年医药用(无味) 1 , 2- 丙二醇的工业化生产。依据化学反应原理和传质过程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有机气液氯化反应的等分子双相扩散传质过程,提出并建立了全新的传质(数学)模型。目前,正在进行甲苯对位选择性氯化反应分离耦合工程技术,利用秸秆(纤维素)产乙醇和乳酸等的固定化微生物酶同步糖化发酵技术的研究。在药物与精细功能化学品的合成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及国内外发展动态开展表面活性剂以及中间体和其它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研究,结合非专利药物的工艺研究开展药物的合成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新结构药物以“ me-too” 药物为主,开展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三光气法合成碳酸酯和异氰酸酯的新技术方法,已用于合成聚碳酸酯、碳酸二苯酯、碳酸( 4 -硝基苯)酯、磺酰异氰酸酯等产品,其中三光气法磺酰异氰酸酯的合成为我省以及我国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关键生产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正在进行功能性产品羟基丁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法香兰素和燃料乙醇、细胞(酶)固定化生产高分子药物右旋糖酐、抗癌药物灵菌红素的生物合成以及非水溶性药物和多肽类药物等的高分子前药化设计与合成研究。 本方向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反应分离耦合工程基本原理相结合,以生物酶工程技术和反应分离耦合工程为基础,针对生物制药过程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保持微生物以及酶活性的固定化方法,并借助工程方法研究微生物以及酶合成药物的过程,所开发的生物酶固定化技术方法已开始为生物制药业提供技术保障。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化学及生物制药过程耦合工程技术与应用;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研究;药用高分子与药物新剂型;应用微生物及其酶对天然产物进行生物转化;酶固定化技术研究;制药工程 GMP 设计技术研究。在固定化酶法生产右旋糖酐研究中,形成了肠膜状明串珠菌固定化新材料及方法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采用海藻酸盐基复合材料固定肠膜状明串珠菌生产右旋糖酐蔗糖酶,推出游离酶法合成右旋糖酐的新工艺。根据右旋糖酐合成形成机理,结合工艺工程条件对分子量大小和分步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酶法原位定长剪切的分子量调控方法。结合反应分离耦合工程技术,基本实现了临床用特定分子量的右旋糖酐的生产调控。对粘质沙雷氏菌酶促氧以及双氧水对容易降解的多元酚/胺的降解的研究发现,可催化降解多元酚/胺的酶为胞外酶,基本弄清了酶降解氧化的机理。采用固定化酶实现了异丁香酚的转化,并生产出香兰素。为解决阿司匹林胃肠道明显刺激作用,同时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以生物高分子 – 右旋糖酐为载体,合成出右旋糖酐 – 阿司匹林偶联的高分子药物。通过化学键将药物和聚合物直接结合,制备可降解的生物溶蚀型缓释药物,使阿司匹林可通过水解或酶反应从聚合物中释放出来,右旋糖酐 - 阿司匹林偶联的高分子药物因右旋糖酐的生物酶可降解性而具有肠靶向性。以安徽地道铜陵丹皮提取物丹皮酚为有效成分,创造性地利用冰片以及冰片包合物与之形成突释和缓释结合型全天然日用防腐防霉剂,提供一种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安全的纯天然、高效、持效的新一代防霉防蛀剂,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近几年来,本方向承担和完成了一批省部级和企业委托合作项目,如:固定化酶法生产右旋糖酐新技术应用开发(皖经贸技术项目, 450 万);一类新药金水宝胶囊二次开发高技术产业化;发酵法生产香兰素;中药提取工程设计研究;中药提取及制剂工程设计与研究;安全无毒型防霉防蛀剂的研究;卡介菌的核糖核酸生产技术 GMP 研究等。 安徽省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膨润土、明矾石、凹凸棒土、蛇纹石、钾长石、高岭土等矿物储量十分丰富。但目前我省乃至全国的矿产资源利用率尚低,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空间很大。本方向自“七五”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科研、合肥市重点攻关等科研计划的资助下,在相关企业的配合下,针对我国尤其是安徽省非金属矿资源,重点开展了非金属矿产物理化学性质、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新工艺、矿物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等研究。近十年来,本方向的典型成果有:(1)矿物火法加工方面,获得了明矾石矿物高温快速脱水分解制备硫酸钾和酸熔法分离铝硅新方法;建立了钾长石提钾新机理,开发出从钾长石制钾肥和含钾复合肥多种新工艺。(2)在膨润土、蛇纹石、高岭土等矿物湿法加工方面,获得活化酸浸新技术,使其 加工过程具有能耗低,原料消耗少,无环境污染,工艺、设备简单易实现工业化,基本实现了绿色加工等特点 。(3)在矿物加工热力学研究方面,利用“矿物加和技术”将复杂硅酸盐矿物表示为可能的多种简单化合物的组合加和的形式,并引入树图理论,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算了蒙脱石、蛇纹石等多种硅酸盐矿物的标准Gibbs生成自由能,从而为硅酸盐矿物化学加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提供了依据。在矿物加工动力学研究方面,重点对高岭土、蛇纹石、明矾石等矿物主要加工工序的反应模型、反应控制步骤、宏观动力学及反应器的最优化设计等进行了研究,为主要设备的工业化设计打下了基础。(4)利用现代仪器研究发现,膨润土、蛇纹石等经无机酸处理后所得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有良好的功能性和显著的易反应性,使其易于用来合成各种硅化合物,用作多种功能材料等。(5)在利用 非金属矿制取高附加值产品方面, 已研究出系列镁化合物、硅化合物、铝化合物等的生产技术。(6)在矿物材料合成及应用方面,开展了微/介孔矿物材料——层柱粘土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并在深入开展其结构与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活性物质对层柱粘土结构进行修饰的方法,以期改善层柱粘土的性能,使其具有更优良的催化和吸附等性能。上述成果的取得为非金属矿的深度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已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60 余篇,成果已为国内外同行学者所重视。在人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并且十分迫切的课题,涉及到资源加工利用中的诸多化学、化工和环境问题。本方向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力争在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安徽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研究基地,并致力于加强 矿物资源 绿色加工工艺、新的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使资源开发与利用向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分离工程与技术是化学工程与技术重要的单元过程,是化学与生 物工程下游加工技术的核心,也是国际化工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分离与精制过程在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工程、食品工程等众多产业领域内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深入开展化工产品与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有助于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增强国际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科学、快速、可持续地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本研究方向紧跟国际分离与精制工程领域的前沿,以化工、石化、轻工、制药、生物等工业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膜分离、络合萃取、超临界萃取、精馏、吸附分离等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并对产品成形喷雾干燥、反应-分离集成过程、新型功能化学品开发、化工过程设计与控制等进行开发研究;另外在化工节能与换热、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科研成果。本方向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100 余篇,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各 1 项,省部级各类奖励 6 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4 项。研究成果已在许多企业推广、应用,如溶剂厂尾气分离回收工程项目、超细粉体生产厂膜分离设备、急弯射流微粉分级机、氨基苯酚生产废处理、膜法处理碱法草浆造纸黑液、草酸厂设计、天然药物分离与精制等。 本方向从事与汽车、机动车有关的化学品的研究与开发,涉及到车用塑料,车用橡胶,车用水性粘合剂,汽车涂料与涂层,车内环境检测、分析与评价,车用化学品的分析、检测及评价等的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用塑料的统一:汽车上用的塑料品种达几十种,给材料再生利用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提出汽车塑料材料品种统一的问题。把车用改性聚丙烯材料归纳为低温高抗冲型、高刚性型、耐热型、低翘曲型等几大品种,使各种汽车上使用的 30 余种聚丙烯材料尽量统一起来。通过几个大品种的开发研制,降低开发与回收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汽车保险杠专用料的开发:汽车保险杠是汽车轻量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承担着美化车体和提高行驶安全系数的作用。新型保险杠专用料要求具有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性能及可回收性,本方向在色母粒研制方面取得小试突破。汽车仪表板骨架与蒙皮材料的开发:区分不同档次的车型和用户需求,针对各种各样的需要开发出优质的汽车仪表板骨架与蒙皮材料。高档车型可以选用 PC/ABS 或 PBT/ABS 合金材料作骨架;中低档车型可以选择 PP 骨架材料,低档车型可以选用硬质 PVC 一次成型骨架材料。在仪表板蒙皮材料用聚氨酯的研制方面,已积累丰富的开发和研究经验,与合肥安利聚氨酯集团合作开发了新型聚氨酯人造革材料的生产配方和生产工艺。POM 、 PA 工程塑料及其共混改性产品研发:本方向在 POM 工程塑料的阻燃改性和耐磨性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许多学术论文发表,曾经与飞虎汽车有过愉快的合作。在 PA 共混以及玻纤改性材料的研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涂料体系:总体发展思路是在逐步提高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向环保涂料方向发展。目前除底漆主要采用电泳漆外,其它涂层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超高固体份涂料;粉末涂料;光固化涂料。涂料助剂作为精细化工的一部分对于涂料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涂料专用树脂和涂料体系的开发,配套进行涂料助剂的研发,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车内环境检测、分析与评价:汽车内使用了大量多类型的内装饰材料,如车身材料、保温材料、工程塑料、地板革、粘结剂等,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多达几十种,其中都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质。已成功完成江淮汽车委托项目,率先在全国制订了汽车内空气质量企业标准并通过省级鉴定,在开展汽车车箱内环境检测、分析与评价,致力于摸清车箱内污染来源,提出控制污染源的措施与对策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

化工类专业学术论文发表怎么投稿,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很不错的学术期刊杂志,如下:

2. 《化学工程与装备》杂志于1972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由福建省化工学会、福建省化工研究所主管,福建省石油化学工业设计院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化工类学术期刊。据2018年10月《化学工程与装备》编辑部官网显示,《化学工程与装备》编辑部拥有编辑1人、特约编辑2人

3. 《山西化工》杂志创刊于1958年(双月),系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山西省经贸决策咨询中心、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山西省惟一综合性化工科技期刊,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和山西省一级期刊。本刊以促进化学工业发展为己任,重点报道国内外化工、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捕捉国内外相关科技动态和经济技术信息,追踪国内外相关市场热点,突出学术性、前瞻性,技术兼容,信息量大。

4. 《云南化工》以"为促进云南化工产业的发展服务"为办刊宗旨,全面报道云南省乃至全国化工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改造成果,重点报道化工企业需要的具有工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和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改造成果,对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有借鉴作用的经验和体会,对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前景分析;传递国内外有关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新产品开发信息。

冶金炼钢论文发表

<正>第二届欧洲电弧炉炼钢会议于1986年9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召开。来自41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27个国家的100名代表宣读了论文,论文的内容有以下三大类:1.电弧炉炼钢的技术及经济情况;2.目前主要技术进展情况;3.电炉炼钢技术展望。随着平炉炼钢的减少,电弧炉炼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现在,电弧炉炼铁占世界钢产量的25%,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达到30%。会上列出了1986年电炉钢的产量(见表1)。【DOI】:cnki:ISSN:1001-196X.0.1987-11-006【正文快照】:第二届欧洲电弧炉炼钢会议于1986年9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召开。来自41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27个国家的100名代表宣读了论文,论文的内容有以下三大类:1.电弧炉炼钢的技术及经济情况;2.目前主要技术进展情况,3.电炉炼钢技术展望。随着平炉炼钢的减少,电弧炉炼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现在,电弧炉炼铁占世界钢产量的25%,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达到30%。会上列出了1986年电炉钢的产量(见表1)。表11,86年西欧一些国家电护钢的产盆和电炉的座数条件下运行时,电汲数字可编程序控制器能准确地控制熔炼稳定性、电极…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农业对钢材质量要求的提高,钢厂普遍采用了炉外精炼工艺流程,它已成为现代炼钢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炼钢设备的生产能力,改善钢材质量,降低能耗,减少耐材、能源和铁合金消耗,因此,炉外精炼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钢铁冶金发展的方向。对于炉外精炼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有必要进行探讨。 1 国内外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随着炼钢技术的不断进步,炉外精炼在现代钢铁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生产流程(高炉→炼钢炉(电炉或转炉)→铸锭),已逐步被新的流程(高炉→铁水预处理→炼钢炉→炉外精炼→连铸)所代替。已成为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尤其在特殊钢领域,精炼和连铸技术发展得日趋成熟。精炼工序在整个流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道工序可以提高钢的纯净度、去除有害夹杂、进行微合金化和夹杂物变性处理;另一方面,精炼又是一个缓冲环节,有利于连铸生产均衡地进行。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降低炼钢成本,提高钢的纯净度和质量,率先将炉外精炼技术应用于特殊钢生产中,随后西欧的钢铁企业也加入到推广和使用这项技术的行列中。据资料报道,日本早在1985年精炼率达到65.9%,1989年上升到73.4%,特殊钢的精炼率达到94%,新建电炉短流程钢厂100%采用炉外精炼技术。80年代连铸技术发展迅速,原有的炼钢炉难以满足连铸的技术要求,更加促进了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到1990年为止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拥有1000多台(套)炉外精炼设备。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就在炼钢生产中采用高碱度合成渣在出钢过程中脱硫冶炼轴承钢、钢包静态脱气等初步精炼技术,但没有精炼的装备。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有些特钢企业(大冶、武钢等)引进一批真空精炼设备。8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精炼设备逐渐投入使用(如LF炉、喷粉、搅拌设备),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开发了喂线机、包芯线机和合金芯线,完善了炉外精炼技术的辅助技术。现在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以炉外精炼技术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短流程工艺广泛应用于国内各钢铁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炼(电炉或转炉)→精炼→连铸,成了现代化典型的工艺短流程。 2 炉外精炼技术的特点与功能 炉外精炼是指在钢包中进行冶炼的过程,是将真空处理、吹氩搅拌、加热控温、喂线喷粉、微合金化等技术以不同形式组合起来,出钢前尽量除去氧化渣,在钢包内重新造还原渣,保持包内还原性气氛。炉外精炼的目的是降低钢中的C、P、S、O、H、N、等元素在钢中的含量,以免产生偏析、白点、大颗粒夹杂物,降低钢的抗拉强度、韧性、疲劳强度、抗裂性等性能。这些工作只有在精炼炉上进行,其特点与功能如下: 1)可以改变冶金反应条件。炼钢中脱氧、脱碳、脱气的反应产物为气体,精炼可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通常工作压力≥50Pa,适于对钢液脱气。 2)可以加快熔池的传质速度。液相传质速度决定冶金反应速度的快慢,精炼过程采用多种搅拌形式(气体搅拌、电磁搅拌、机械搅拌)使系统内的熔体产生流动,加速熔体内传热、传质的过程,达到混合均匀的目的。 3)可以增大渣钢反应的面积。各种精炼设备均有搅拌装置,搅拌过程中可以使钢渣乳化,合金、钢渣随气泡上浮过程中发生熔化、熔解、聚合反应,通常1吨钢液的渣钢反应面积为0.8~1.3mm2,当渣量为原来的6%时,钢渣乳化后形成半径为0.3mm的渣滴,反应界面会增大1000倍。微合金化、变性处理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提高精炼效果。 4)可以在电炉(转炉)和连铸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精炼炉具有灵活性,使作业时间、温度控制较为协调,与连铸形成更加通畅的生产流程。 3 炉外精炼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目前得到公认并被广泛应用的炉外精炼方法有:LF法、RH法、VOD法。 3.1 LF法(钢包精炼炉法) 它是1971年由日本大同钢公司发明的,用电弧加热,包底吹氩搅拌。 3.1.1 工艺优点 1)电弧加热热效率高,升温幅度大,控温准确度可达±5℃; 2)具备搅拌和合金化的功能,吹氩搅拌易于实现窄范围合金成份控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3)设备投资少,精炼成本低,适合生产超低硫钢、超低氧钢。 3.1.2 LF法的生产工艺要点 1)加热与控温LF采用电弧加热,热效率高,钢水平均升温1℃耗电0.5~0.8kW·h,LF升温速度决定于供电比功率(kVA/t),而供电的比功率又决定于钢包耐火材料的熔损指数。因采用埋弧泡沫渣技术,可减少电弧的热辐射损失,提高热效率10%~15%,终点温度的精确度≤±5℃。 2)采用白渣精炼工艺。下渣量控制在≤5kg/t,一般采用Al2O3-CaO-SiO2系炉渣,包渣碱度R≥3,以避免炉渣再氧化。吹氩搅拌时避免钢液裸露。 3)合金微调与窄成份范围控制。据试验报道,使用合金芯线技术可提高金属回收率,齿轮钢中钛的回收率平均达到87.9%,硼的回收率达64.3%,钢包喂碳线回收率高达90%,ZG30CrMnMoRE喂稀土线稀土回收率达到68%,高的回收率可实现窄成份控制。 3.1.3 LF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00年6月,鞍钢第一炼钢厂新建的连铸车间正式投产,精炼设备由两座LF钢包精炼炉,年处理钢水200万t;一座VD钢水真空处理装置,年处理钢水80万t组成。LF炉最大升温速度为4℃,LF炉平均处理周期≤28min;处理效果:平均[H]≤0.0002%;最低[H]≤0.0001%。 我国现有家重轨生产厂(攀钢、包钢、鞍钢和武钢)生产典型的工艺路线如下:LD→LF→VD→WF→CC,钢包吊到LF处理线的钢包车上后,由人工接通钢包底吹氩的快速接头,根据要求的钢水成分及温度确定物料的投入量(含喂丝)重轨钢含碳量较高,因而增碳显得很重要,转炉出钢时钢水含碳量控制为0.2%~0.3%(wt),炉后增碳至0.60%~0.65%(wt),在LF炉处理时再增0.10%~0.15%(wt)个碳至标准成份的中上限,经VD处理后即可达到钢种成分要求。 3.2 RH法(真空循环脱气法)这种方法是1958年西德发明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泡将钢水不断的提升到真空室内进行脱气、脱碳,然后回流到钢包中。 3.2.1 RH法的优点 1)反应速度快。真空脱气周期短,一般10分钟可以完成脱气操作,5分种能完成合金化及温度均匀化,可与转炉配合使用。 2)反应效率高。钢水直接在真空室内反应,钢中可达到[H]≤1.0×10-6,[N]≤25×10-6,[C]≤10×10-6,的超纯净钢。 3)可进行吹氧脱碳和二次燃烧热补偿,减少精炼过程的温降。 3.2.2 RH法工艺参数 1)RH循环量。循环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上升管或下降管的钢水量,单位是t/min。有关资料给出的计算公式为: Q=0.002×Du1.5·G0.33,式中:Q———循环流量,t/min;Du———上升管直径,cm;G———上升管内氩气流量,L/min。 2)循环因数。他是指在RH处理过程中通过真空室的钢水与处理量之比,其公式为:μ=w·t/v式中:μ———循环因数,次;w———循环量,t/min;t———循环时间,min;v———钢包容量,t。 3)供氧强度与含碳量的关系。向RH内吹氧可以提高脱碳速度,即RH-OB法。当[C]/[O]>0.66时钢包内氧的传质速度决定脱碳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QO2=27.3×Q·[C]式中:QO2———氧气强度,Nm3/min;Q———钢水循环量,t/min;[C]———含碳量,Nm3/t。 3.2.3 RH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日本的山阳钢厂将LF与RH配合生产轴承钢形成EF-LF-RH-CC轴承钢生产线,钢中总氧量达到5.8×10-6。LF-RH法首先利用LF炉将钢水升温,利用LF搅拌和渣精炼功能进行还原精炼,是钢水脱硫和预脱氧,然后将钢水送入RH中进行脱氢和二次脱氧。经过这样处理大大的提高了钢水的清洁度,同时钢水的温度达到连铸需要的温度。 宝钢炉外精炼设备有RH-OB、钢包喷粉装置、CAS精炼装置,RH-OB的冶炼效果较理想,脱氢率为50%~70%,脱氮率为20%~40%,一般情况下,经RH-OB处理后[H]≤2.5×10-6,[C]≤30×10-6,去除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一般能达到70%,钢中总氧量≤25×10-6,而且在RH中合金处理可以提高合金的收得率和控制的精确度,[C]、[Si]、[Mn]的控制精度能达到±0.01%,铝的精确度可达到1.5×10-3,取得了较好的炉外精炼效果。 3.3 VOD法(真空罐内钢包吹氧除气法) 3.3.1 VOD的特点VOD法是1965年西德首先开发应用的,它是将钢包放入真空罐内从顶部的氧枪向钢包内吹氧脱碳,同时从钢包底部向上吹氩搅拌。此方法适合生产超低碳不锈钢,达到保铬去碳的目的,可与转炉配合使用。他的优点是实现了低碳不锈钢冶炼的必要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条件-高温、真空、搅拌。 3.3.2 VOD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大隆铸锻厂从德国莱宝(leybold)公司进口1台15tVODC的关键设备和技术软件。采用电炉初炼钢水经VODC炉外精炼的工艺方法,精炼了超低碳不锈钢、中低合金钢和碳钢,取得了很好的冶金效果,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减少,氢含量小于3×10-6氧含量小于6.5×10-6,不锈钢中铬回收率达98%~99%,精炼后的钢具有十分优越的性能。VODC精炼工艺成熟,控制容易,适应中小型钢厂和铸钢厂的多钢种、小吨位精炼生产需要,对发展铸钢行业的精炼生产会起到很大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0。 抚顺特殊钢有限公司有30tVOD炉,采用EAF+VOD技术精炼不锈钢,可使[H]≤2.58×10-6,T[O]≤41.9×10-6,铬回收率达到99.5%,脱硫率64.2%,精炼高碳铬轴承钢T[O]≤12.13×10-6 。 4 发展炉外精炼技术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炉外精炼技术已经应用40年,对提高钢的纯净度、精确控制成分含量及细化组织结构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使冶炼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提高了钢的品质和性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使这项技术更加完美。 1)实现炉外精炼工艺的智能化控制,根据来料钢水的各种技术参数,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最佳的精炼工艺方案,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各精炼工序。精炼工位配备快速分析设备,实现数据网络化,减少热停等待时间。 2)炉外处理设备将实现“多功能化”。在水钢精炼设备中将渣洗精炼、真空冶金、搅拌工艺以及加热控温功能全部组合起来,实现精炼,以满足超纯净钢生产的社会需求。 3)开发高纯度、高密度、高强度的优质碱性耐火材料,以适应不同精炼炉的需要,注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耐火材料的使用条件应尽可能与炉渣相适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侵蚀速度。要根据精炼设备的实际情况形成不同层次的配套材料,研究开发保温和修补技术,提高炉衬的使用寿命。 4)减少精炼过程的污染排放,精炼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气,其中含SO2、Pb、金属氧化物、悬浮颗粒等,在真空脱气冷却水中含有固态悬浮物、Pb、Zn等,这些污染物须经企业内部的相关处理,把污染程度降低到符合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5 结束语 炉外精炼技术是一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先进技术,是现代化炼钢工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化学成分及温度的精确控制、夹杂物排除、顶渣还原脱S、Ca处理、夹杂物形态控制、去除H、O、C、S等杂质、真空脱气等冶金功能。只有强化每项功能的作用,才能发挥炉外精炼的优势,生产出高品质纯净钢种。

《钢铁》,《中国冶金》,《炼钢》,《连铸》,《炼铁》,《烧结与球团》,《冶金管理》,《轧钢》,《钢铁分析》,《金属与金相》,《钢铁检验与化验》。

  • 索引序列
  • 冶炼论文发表省级刊物
  • 省级刊物炼铁论文发表
  • 冶金金属冶炼期刊投稿
  • 铜冶炼论文发表期刊
  • 冶金炼钢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