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张斌语言学家发表过的论文

张斌语言学家发表过的论文

发布时间:

张斌语言学家发表过的论文

摘 要:运用生成语法的知识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涉及语义及其句法两个方面。从语义上来看,英汉对比关系结构都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组成,即两个分句之间都表现出主从关系。从句法上来看,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其中英语中的成对标记词经历了从原来位置到句首的移位,汉语的成对标记词没有经历移位。我们假定,成对标记词移位和不移位是受到特征[+/- comparative]的制约,符合最简方案的精神。 关键词:对比关系结构 成对标记词 移位 一、引言 英汉对比关系结构是一个比较独特、比较边缘的句型结构。英语里是有成对的“the+comparative”出现,汉语里有成对的“越”出现,见下例(1-4),它们都是起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与传统的连接词不同,它们在句子里面充当一定的句法功能。也就是说,这种结构不是由连词之类的功能语类连接两个分句,而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汇语类来连接。在文献中,英语的对比关系结构研究主要来自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相对应的汉语“越……越……”结构很少被人注意。基于该结构的独特性,本文试图对英汉中的对比关系结构做一个全面的研究。 (1)The more you eat, the less you want. (2)The harder he studies, the better result he will get. (3)越多人离开,她的心里越难受。 (4)他越说,我越不高兴。 二、英语对比关系结构 英语对比关系结构就是“the more...the more...”结构,其特点是有成对的标志语出现,成对标志语“the+ comparative”句子看似平行,其实不然。鉴于成对标志语词性不同,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功能作用,根据词性,该结构在从句中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1.AP型。“the+comparative”部分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分,既可以在句中做表语(5),也可以做定语(6)。 (5)The more careful we are, the more we will find. (6)The more people left, the sadder she became. 2.ADVP型。副词性成分,主要在句子中做状语。 (7)The more carefully we look, the more we will find. (8)The more you said, the better I understand. 三、英语对比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曾经探讨过英语对比关系结构中两个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认为它们之间是主从的语义关系,第一个分句是句子的从句,第二个句子是句子的主句。本文继承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下一节也试图证明汉语中的对应结构也是主从关系。证明两个分句之间是主从关系主要有如下的语言事实: 第一,虚拟语气的形态词可以加在第二个分句后面,而不能够加在第一个分句后面,说明第二个分句才是句子的主句。 (9)a. I demand that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I demand that the more he get,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第二, 反意疑问可以对第二个分句进行反问,但是不能对第一个分句进行反问,进一步证明第二个分句是主句。 (10)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will he? b. *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does he? 第三, 助动词“will”只能出现在第二个分句中,而不能出现在第一个分句里面。由于英语表示条件的从句即使是将来时态也必须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11c,d),由此更进一步说明第一个分句是从句,第二个分句是主句。 (11)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The more he will get,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c.If she invites me to the party, I will send her a beautiful present. d. * If she will invite me to the party, I will send her a beautiful present. 第四,代名词后置说明了第一个分句是从句,在这个从句里面的人称代词有一个先行的名词在主句里面可以回指这个代词。 (12)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The more John gets, the more he will pay to me. c. John will pay more to me if he gets more. d. * He will pay more to me if John gets more. 四、汉语对比关系结构 由于汉语中的“越”字基本就是一个副词,根据词性来划分这种结构类型就没有意义。但是,汉语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语言,句子之间的组合形式非常自由,根据句子的组合形式,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四种类型的对比关系句,如下(1-4)。但是我们把(1)类的标准型的句子作为研究的对象。 1.标准型。这种类型的句子包括两个从句,而且两个从句各有一个独立的主语和谓语,从句之间用逗号隔开。 (13)孩子考得越好,我的心里越高兴。 (14)她越说,我越不高兴。 2.紧缩型。此种类型的句子也有两个句子,但是它们共一个主语,中间没有逗号隔开两个分句。 (15)她越听越糊涂。 (16)我越说越伤心。 两个从句共享一个主语,我们可以看作其中任何一个主语是空的,总结一下,一共有下面(a)(b)两种情况: 在(a)句里,两个从句呈线性排列,而在(b)和(c)句子里,第一个从句包含在第二个从句里面。无论如何,这三种句子结构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完整的子句组成,其中一个子句的主语省掉的结果。如(21)(22)所示,省略第二个从句的主语和逗号可以得到(a)句子,省略第一个从句的主语和并将它包含在第二个从句中得到(b)句子,省略第二个从句的主语而把第一个从句包含在第二个从句中得到(c)句子。 (21)他越听,他越糊涂。 (22)我越说,我越伤心。 3.连环型 这种类型的句子一般由三个从句组成,中间的那个子句充当两个角色:它可以跟第一个子句组成一个标准型的对比关系句,此时它是作为第二个从句出现的;它也可以跟第三个子句组成一个标准型的对比关系句,此时它是作为标准型的第一个子句出现的。如下例: (23)三姐妹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年龄越大,受的闲气便越多,便越羡慕别人的命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顶撞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就越多,对市长的误解和闲话就越少。 既然中间的子句在整个句子中起双重作用,我们可以看成是这种类型的句子由两个标准类型的句子组成,由于经济的考虑,省略了中间那个重复的。 (25)三姐妹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年龄越大,受的闲气便越多;受的闲气越多,便越羡慕别人的命好。 (26)顶撞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就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越多,对市长的误解和闲话就越少。 4.反环型 反环型的对比关系句子由四个子句组成,前两个子句和后两个子句各成为一个标准的对比关系句,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后两个子句是前两个子句的颠倒,也即两个子句的逻辑关系发生了改变。 (27)越有越吝啬,越吝啬越有;我又不向你借钱,何必恐慌? (28)圣上护着,谁攻田文镜,立地就疑是冲着新政,冲着自己。越攻越护,越护越攻。 尽管这种反环型的句子同连环型的句子都共享中间的一个子句,但是反环型的句子中,中间重复的子句是不可以省略的。 (29)*越有越吝啬越有。 (30)*越攻越护越攻。 五、汉语对比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从标准型的句子着手,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他们中间,去掉任何一个子句句子都显得不完整。 (31)*你付出越多。 (32)*(你)得到越多。 另外,“越”在句子中起连接两个从句的连接词功能,因为去掉任何一个“越”字,句子都不合语法。 (33)*你付出多,得到越多。 (34)*你付出越多,得到多。 至于说两个从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证明。如果是并列关系,应该可以加上诸如“和”(表示并列)或者“但是”(表示转折)之类的连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35)*你付出越多和得到越多。 (36)*你付出越多,但是得到越多。 由此,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去检验是否两个从句之间是从属关系。 首先,“吗”这个用在主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放在第二个子句后面,而不能放在第一个子句后面。 (37)你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吗? (38)*你付出越多吗,得到越多。 第二,用在主句中的“就”也只能放在第二个子句里面。 (39)你付出越多,得到就越多。 (40)*你付出就越多,得到越多。 第三,“如果”、“一旦”这种表示条件关系的连接词可以出现在第一个子句里面,构成从句之间的条件关系。 (41)如果你得到越多,你付出就越多。 (42)一旦你得到越多,你付出就越多。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看来,两个从句之间表现出从属主从句的关系,第一个子句是从句,第二个子句是主句。 六、英汉对比关系结构的句法移位 英语对比关系结构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经历了移位,每个从句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都从原来的位置移到从句句首的位置,并且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trace)。 为什么说现有的句子是移位的结果?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 从句法的角度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考察,发现该结构中分句句首的比较成分同句中的空位(gap)有直接的依赖关系。两个分句都表现出无约束依赖性(unbounded dependency)。 第三, 非法移动既造成强式wh-孤岛效应,也会造成弱势wh-孤岛效应。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结构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具有wh-问句的特点,其移位规则跟wh-问句是异曲同工的。两者都是从原来句中的位置移动到句首的位置[Spec,CP],并且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 同样,汉语的“越……越……”结构也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一样,两者都不需要经过移位。由此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的对比关系句需要经过移位,而汉语的对比关系不需要移位呢?根据移位理论说,移位是受特征驱使,某些语类的语法特征必须受到核查。在英语疑问句中,wh-词的[+wh]特征需要核查,由此引发了移位,而汉语的特殊疑问词“什么”具有[-wh]特征,它不需要得到核查,疑问词也就不需要移位。同理,在对比关系结构中,我们设想英语的“the+comparative”具有[+comparative]的特征需要得到核查,由此引发了该部分移动到句子的前面去消除这种不可解读的特征,而汉语的“越”具备[-comparative]的特征,该特征本身可以解读,所以不需要移动到句首去检验。 七、结束语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并发现英汉的对比关系结构从语义上来看都是由一个从句和一个主句组成。从句法角度看,那个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而非功能语类。成对标记词在英语中经历了移位,而在汉语中留在原位,其中英语的对比关系结构移位是受到[+comparative]这个不可解读特征的驱使,而汉语对比关系结构中的“越”字不具备该特征,所以不需要移位。 参考文献: [1]Culocover, Peter W. & Ray Jackendoff.The view from the periphery: the English comparative correlative.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4):543-571. [2]Haegeman, Liliane.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Co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3]Radford, Andrew.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丁树声.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商务印书馆,1961. [5]李科第. 汉语虚词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刘坚.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语文出版社,1992. [7]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张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990年7月至2000年5月,在西南师范大学电教系工作,担任政治辅导员、党总支副书记。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担任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3年12月至2005年7月,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担任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担任西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部副主任。 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担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2010年7月至今,担任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研究,参与编写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余篇。成果曾获得教育部2009年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等奖,2008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曾荣获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包括《黎锦熙选集》《王力选集》《吕叔湘选集》《胡裕树、张斌选集》《朱德熙选集》《邢福义选集》《陆俭明选集》,是八位学者现代汉语语法论著精华之集大成。

陆俭明(1935.11—)江苏人,语言学家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吉斌发表的论文

2019年11月25日,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勇平,华中农业大学张吉斌团队等人在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landscape and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the 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a natural waste recycl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黑水虻(BSF)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通过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方法,获得了一种能显著提高BSF取食能力的基因型,为优化BSF基因系的产业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组和技术资源。

黑水虻是双翅目,水虻科昆虫,能将有机物转化成动物可食用的资源,基因组大小1.1G,16,770个蛋白编码基因。与其他双翅目昆虫相比,黑水虻基因组在septic adaptation(腐败性环境的适应性)的功能类群中的基因大量扩张,包括immune system factors, olfactory receptors, and cytochrome P450s。中肠转录组表明与消化系统以及抵抗细菌等通路大量富集。BSF幼虫取食代表性的有机物的微生物组表明,Firmicutes bacteria(厚壁菌门细菌)在肠道微生物最多。通过CRISPR/Cas9-based技术得到取食能力增强的基因型。

随着人类人口的大量扩增,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有机废物,它们的处理办法主要有三种:焚烧,填埋,堆肥。然而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而黑水虻被认为是在全世界唯一可以用于水产以及家禽的饲料原料的昆虫。它们可以高效的利用有机废物转化成蛋白,脂肪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病原菌及抗生素污染。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利用基因组,转录组,宏基因组及基因的遗传操作,可用于探索BSF生物学特征的遗传基础。

测序样本为10代自交系昆虫,~300×左右测序深度的Illumina sequencing,包括paired-end libraries of short inserts and mate-pair libraries of long inserts,1102 Mb of assembled scaffolds with a 1.69 Mb N50 length。BSF由于转座子,重复的非编码DNA,以及大量的重复序列导致其基因组很大。

测序深度及GC含量呈现正态分布,表明组装中污染较少。

the BSF genome fills a gap between the Nematocera(长角亚目), the earliest diverging suborder of Diptera, and more recent flies(短角亚目).

BSF与家蝇和果蝇的 nonsynonymous-to-synonymous substitution (dN/dS) ratios分析得出,发现342个基因dN/dS比例高,这些快速进化的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核糖体相关的功能模块上,它们参与蛋白质合成通路。它们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以及免疫相关的代谢通路中。h这可能由于BSF长期生活在高蛋白以及病原体富集的环境中。

可以看到BSF与其他双翅目昆虫相比,在解毒酶,嗅觉感受,免疫因子,免疫通路相关的基因出现大量扩张,这与它的环境适应是相关联的。

它们通过对BSF幼虫喂食包括食物废物,家禽粪,牛粪和猪粪,分别在第4,6,8,12天提取中肠进行转录组分析。

通过16S rRNA测序,得到BSF在不同取食及不同时间的肠道微生物种类和丰度,可以看到取食牛粪和猪粪的幼虫肠道中有更多种类的微生物类群。不像中肠转录组的表达谱没有规律性,取食与肠道微生物类群相关性很高。这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种类最多,它们能分泌多种蛋白酶和果胶酶参与到消化稻草相关肥料的糖类代谢中 Firmicut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digestion of animal manure as these bacteria secrete a variety of proteases and pectinases and are involved in degradation of indigestible carbohydrates in straw-related compost

主要的思路就是能让BSF在幼虫阶段吃的更多,转化有机物的能力增加,在成虫阶段减少其移动的距离,这样可以积累大量的种群数量。 首先昆虫的变态过程是通过一系列激素和神经肽控制的,而促前胸腺激素( Ptth )可以控制蜕皮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Ptth 的敲除可以有效延长幼虫到蛹的时间,two sgRNAs, targeted to the second and fourth exons, to disrupt HiPtth substantially in vivo。the last larval instar increased from 4–5 days in controls to > 85 days in mutant larvae of any mosaic forms of disrupted HiPtth。体型和体重也有明显增加,这可能由于延长其取食时间导致的。 其次,通过与果蝇翅发育基因的同源比对,BSF. Vestigial (Vg)编码对果蝇翅大小和形状的基因。通过对其敲除得到了无翅的成虫个体,并且不影响成虫的发育。

提取单个蛹的DNA用于基因组测序,主要通过构建不同插入片段大小的paired-end和mate-pair文库来构建contig和scaffold。

Kmer分析评估基因组大小,Seqtk v1.0 trim Adaptors and low-quality bases.Kmer的统计使用jellyfish(21mer)。杂合度和其他基因组特征使用GenomeScope。

重复序列注释

orthomclSoftware用于寻找the final orthologs, inparalogs, and co-orthologs。Multiple alignments of protein sequences for each group were performed using Muscle,Gblocks to identify conserved blocks。 Conserved blocks were finally concatenated to 10 super genes with 255,475 amino acids, which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maximum likelihood phylogeny using RAxML。 Codeml from the PAML package was used to calculate dN/dS ratios under the F3X4 codon frequency.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via an online OMICSHARE cloud platform ( ).

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 sequencing.

未发表过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导引-吴怀仁.epub

链接:

内容简介: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导引》在论述了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支学科如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学习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系统而实在的指导,以使通过训练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1.2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2.1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2.2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2.3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课改培训,这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1.加强古典文学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影象、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二、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有效途径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 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线的, 如:“XX 市人民 *** 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 XX 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线文种。 如:“XX 市人民 *** 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线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 这样从连线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 市人民 *** ”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 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 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巨集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定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定与专业特点,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 XXX 关于年度先进个人、 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 关于召开 XX 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定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定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 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大一的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因此,要重点掌握理解基础写作知识,设定是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文种的训练。大二、大三的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因此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知识的应用和互补。而大四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单位急需实操性文书,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更好的进行写作实践训练。 另外,在家庭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写作实践,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推广到整个班级,从而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没有在网上发表过的,这可不好说。现在一贴在这儿就等在网上发表了,呵呵,二难推理。

汉语言文学专家发表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1.2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2.1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2.2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2.3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3.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3.3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

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

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

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

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

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

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

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

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

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

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

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

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

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

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

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

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

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

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互相交流感情的语言工具,也是用来积累精神财富的有力武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1.注重人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资讯科技与计算机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讯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专案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永珍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专业,它的教学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人文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汉语言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则是汉语言文学的主要教学改革方向,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育理念滞后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着定势思维、相同的心理模式、相似的行为模式,普遍满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给予的现成名篇赏析。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被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老化,不能推陈出新,严重和社会脱节,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失去了应该有的兴趣。

2.考核机制不完善

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研究深度不够,却能依然顺利通过考核,拿到毕业证书,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和漏洞。在期末考试期间只是考核汉语言文学的相关概念和文学常识。这让学生只是关注最后的考试结果,而忽略了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

3.学生认同感不高

教师常常站在讲台上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点,经常在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中进行专业学习,削减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出现了厌学逃课的情况。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策研究

1.积极调整教学内容

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为基础。不断结合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精选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挑选名篇美文,在赏析文学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2.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汉语言文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文学素养。并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国际化的课改要求,鼓励学生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广大和深度。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以后再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

3.优化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改进,都需要遵循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大胆尝试汉语言文学实践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针对那些汉语文文学专业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文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应该做到突破重点、突出难点,做好解决疑点的方法,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从而不断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

4.强大的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建立一支专业性强、高水平的教辅队伍是教学改革最迫切的任务,那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人才成为了专业教师的首选。教师和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教育的身份没有谁高谁低,教育的角色没有谁主谁次,在一个和谐、尊重、自由、鼓励、关爱、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验乐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5.充分利用网路线上资源

网际网路是一个拥有海量资源的资讯资料库,承载着最新的资讯和动态,可以线上找到汉语言专业的全新资讯,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了一个不可代替的教学辅助工具。网际网路形式下的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新基础,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成熟的技巧,更可以获得最博大的精神文化。在网际网路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最科学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方式感悟生活的哲学、用深刻的方式体会厚重的文化涵养、用细致的方式品味艺术的审美情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

三、结论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积极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感受着最亲切的人文关怀,享受在充满浓郁的汉语言文学气息中,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感悟人生的真理,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汉语言文学论文

著名作家张明发表过的论文

您好,很荣幸由我来为您解答问题,整理答案需要一点时间,请您耐心等待下《黄河边纪事》简介薛铁伦,字力诚,曾用名小铁,陕西省韩城市人,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大学本科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机关地(厅)级公务员、甘肃省委党校和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某杂志特约记者、省通联部主任,已退休。 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入展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艺术评展(铜奖)、浙江省第二届篆刻大展、全国第二届篆刻大展、浙江书法60年系列特展“书法精英展”、宁波市首届书法篆刻大展;入编全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集。作品散见于《书法导报》《美术报》《浙江民革报》《中国钢笔书法》等刊物,并担任《中华当代儒商墨韵》书画精品集第四、五、六册编委,有多幅作品无偿捐献,06年受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之邀命刻名章。07年由北京长风拍卖公司之邀中国当代篆刻首场拍卖会,08年为中国奥运会捐献三十六枚印章,08年在宁波天一阁举办迎奥运篆刻展,09年由北京歌德拍卖公司之邀参加中国首场佛经拍卖会。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青年书协篆创会委员、宁波市书协篆刻创委会委员。现在专业从事书法篆刻。

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获数学学士。1982年-1985年在四川省甘孜州民族干部学校任教。1985年-1987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中美合办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生班。1987年5月至今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从事西藏及藏区的社会经济研究。1991年-1993年,参与藏研中心与北大社会学所合作的课题“西藏社会发展研究”。1994年-1996年,主持并参与国家重点课题“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研究”。1997年受国务院扶贫办和“全球环境与发展组织”(NGO)之委托,主持课题,“对西藏的环境状况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评估”。1997年至1999年今主持并参与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西藏扶贫问题研究”。1999年,也就是在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后就主持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西藏扶贫攻击研究”,2001年该课题成果通过中心学术委员的评审。2001年,接手西藏自治区政府委托藏研中心的重点研究课题“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区域发展成本差异研究”。在主持该课题的过程中,本人大胆聘用外部人才,通过“借脑”的方法联合攻关。2002年底,该课题与其它众多课题在接受中心学术委员会的结题评审时,以91分的高分被审定为当年唯一的优秀成果。次年,该成果又接受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的高规格评审,并顺利通过评审。2003年底,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要求,本人再度担任新设立的中心重点课题“区域成本差异对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主持工作,与此同时,本人还承担有国家重点课题“西藏反贫困战略研究”之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任期内的5年,在主持和承担重点研究课题期间,本人长期坚持深入到农户家中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始终关注西藏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研究,本人还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李铁映主编的《1999年中国人文科学前沿报告》对本人发表在《西藏研究》上的文章“太阳能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该文代表了这方面(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2年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藏学研讨会上所宣读论文“西藏的人口、资源、劳动力供给与西藏自治区的人口政策”得到与会国外同行的好评。宣读论文的当天,就有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邀请我做这些大学的访问学者。此外,还将在西藏实地调查期间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上报国家,得到积极反响。一篇发表在《藏事探索》2002年第一期的文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增加西藏农牧民的收入可从胶鞋做起”被新华社收入《参考清样》供高层领导参阅后不久,引起国家六个部委的重视,文中所提建立悉数被国家采纳,西藏农牧民的穿鞋问题得到解决。该成果获2002年藏研中心科研成果一等奖。另一篇根据西藏国民经济发展资料并结合第一手材料撰写的名曰《农牧区的相对贫困:西藏强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的内参报告,在被藏研中心内部刊物《藏事探索》2002年第二期刊出后,引起中央统战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呈送给了中央高层领导,而后又引起了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对该文进行了批示,中央采纳了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的部分建议在中央的指示下已转化为推动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政策和手段,为西藏的农牧民办了一件实事。该成果获2002年藏研中心科研成果一等奖。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1、著作类《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西藏山南地区简介》,五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西藏的民族手工业与工艺品》与扎嘎合著有,藏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西部开发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西部大开发-西藏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与中科院地理所同志合著, 藏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西藏社会发展研究》与马戎教授等合著有一书,藏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2、论文类“小额信贷扶贫在西藏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实践与应用”,《西藏研究》1999年第一期。“西藏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中国藏学》1998年第四期,1.7万字。“南木林县反贫困实践研究”,《中国藏学》2000年第四期。“正视西藏农牧区的相对贫困,深化扶贫攻击工作”《西藏研究》,2001年第一期。“非公经济与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原载拉巴平措、格勒主编《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 月第一版。“从个案研究西藏农村的相对贫困和“扶贫攻击”工作“,《西藏研究》2001年第四期。“西藏的人口与土地承载力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二期。An Assessment Report to The ‘Sunlight Pla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The population,resource,labor supply and population policy of TAR, 宣读于2002年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藏学研讨会。A story about Tibetan nomads,grassland,yaks,foxes and rodents—A case study of Tibetan ecosociety and its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ism of TAR宣读于2000年6月在荷兰莱顿召开的第9届国际藏学会。A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the Tibetan Population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the Current Han Population in TAR宣读于2003年9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藏学会

  • 索引序列
  • 张斌语言学家发表过的论文
  • 张吉斌发表的论文
  • 未发表过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家发表的论文
  • 著名作家张明发表过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