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浙大发表论文

浙大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浙大发表论文

2022年浙大管理学院研究生论文时间5月20号。浙大管理学院论文时间为5月20号以前学位申请者于2021年5月20日前完成预答辩,预答辩合格并且导师同意送审。学位申请者的开题报告,读书报告,预答辩,科研成果等学位论文的相关信息与学位授予报盘信息在浙大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已录入完毕,录入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若因信息上报或入有误等原因而影响学位正常授予者责任自负。

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权势的渴望,第二个是固执己见。但是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小问题,自恋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不要把自己观点一直当作这个公司所发展的道路,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有创新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说了格力集团CEO董明珠这个人非常自恋,正是由于他的自恋给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然后通过各种示例的比较来说出董明珠的自恋是弊大于利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铝酸镧(LaAlO3)和钽酸钾(KTaO3)是两种绝缘体,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界面就能导电甚至出现超导现象。这种刚刚“问世”的界面超导引发了科学家强烈的兴趣,来自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的学者发现,可以像调控半导体器件那样,用电压连续调控LaAlO3/KTaO3界面的导电性质:随着门电压的变化,它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同时,研究团队还在这一界面观测到了可被连续调控的量子金属态等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

5月14日,相关论文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KTaO3(111) interface (电场控制LaAlO3/KTaO3(111)界面超导)在《科学》杂志上线。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物理系博士生陈峥、刘源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张慧,共同通讯作者是浙大物理学系谢燕武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孙继荣研究员和周毅研究员。这一发现为人们 探索 低温量子现象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也为超导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浪”的潜力

LaAlO3/KTaO3界面超导今年2月才刚刚在《科学》杂志正式“亮相”。在氧化物界面超导家族中,它是第2位入列的成员。第1位成员亮相于2007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Triscone教授等首先发现了LaAlO3/SrTiO3界面存在超导现象,这标志着一类新的超导体系的诞生:氧化物界面超导。

Triscone曾用一堆乐高积木来形容这一领域的奇妙:不同的氧化物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组合,每种组合都有可能蕴含着未知的、新奇的性质。随后的研究发现,LaAlO3/SrTiO3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电压来开启或关闭,就像我们熟知的半导体晶体管。这不禁让人畅想,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制造出像半导体一样可以精确调控的超导器件。

而一年多前“新生”于美国阿贡实验室的“后浪”LaAlO3/KTaO3的表现似乎更加抢眼。今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指出,“LaAlO3/KTaO3的超导转变温度可达2.2 K,比“前浪”的0.3 K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那么,它会有哪些新奇的性质?它的超导性能也能被调控吗?它对超导机制研究会有哪些价值?神秘的“后浪”吸引着谢燕武与他的合作伙伴们去一探究竟。

新的调控,新的机制

调控,是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和内容。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调控机制,实现了LaAlO3/KTaO3导电性能的连续可调,器件随电压变化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

博士生陈峥和刘源在实验室制备样品

谢燕武介绍,导电电子在低温下两两配对,就会形成超导,目前已知的超导体系已经非常多,但能被电场调控的凤毛麟角。“”我们的调控方法本质就是调控电子‘队形’的空间分布,让它们在更靠近或更远离界面的地方运动。”大量的电子在氧化物界面附近运动时,会受到晶格缺陷(也称为“无序”)的影响。“就像开车时遇到障碍物。”谢燕武说,这种“无序”越贴近界面分布越密集,越远离界面则越稀疏。基于这一认识,研究团队提出了改变电子空间分布的思路,“如果有更多的电子靠近界面,那么整体来看它们遇到的‘障碍物’就变多了,这会显著影响电子以及配对后的超导库珀对的运动行为。”

每平方厘米界面通道里有80万亿个电子在运动,门电压通过改变它们的“队形”来影响界面导电性能。“山丘”形状示意了无序分布。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门电压从-200V到150V区间时界面的导电性能。“不论在超导转变温度之上还是之下,导电性都可被连续调控。”陈峥说,“我们还直接测量了在这一门电压区间电子‘队形’空间分布的变化,当导电通道在6纳米时,LaAlO3/KTaO3看起来是很好的超导,而当通道调整到2纳米时,它就成了绝缘体。”

在-200V到150V区间施加不同门电压时LaAlO3/KTaO3界面的面电阻(Rsheet)随温度(T)的变化。

“从表面看,我们与传统的方法用的都是门电压调控,但背后的调控机制是全新的。”孙继荣说,传统的方法,无论是半导体晶体管还是LaAlO3/SrTiO3,都是通过改变电子浓度从而实现对导电性能的调控,这里需要有个前提:电子浓度低。“相比之下,LaAlO3/KTaO3界面的电子浓度很高,不能满足传统的调控机制,因此需要 探索 全新的调控机制。”孙继荣说,新的调控仍然以类似于晶体管的方式工作,但本质上打破了对于电子浓度的限制。

量子金属态

博士生陈峥与刘源全程参与了样品的制备和测试。陈峥说,研究过程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测出LaAlO3/KTaO3超导性的那一天,“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制备这一新界面超导体系的方法,可以开始我们的调控研究了!”随着实验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数据涌现出来。当他们把它们放到一起时,惊奇地发现在低温下是一条又一条水平线条,也就是说,无论温度在0~1K的区间内如何变化,LaAlO3/KTaO3界面的电阻几乎始终是恒定的。“量子金属是同时具有部分超导和金属特性的新奇量子物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量子金属态。”周毅说,“已知的量子金属态都只处于某个量子临界点上。而这个系统可以连续调控,量子金属作为相图上一个物相的形式存在,这个新发现令我们异常激动。”

器件实物照片。中间核心桥路部分宽20微米,长100微米。

《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与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他们认为,这种完全可调的超导性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突破,该项研究充分深入,几乎覆盖了过去10多年人们在LaAlO3/SrTiO3体系中获得的认识。

谢燕武说,对于新材料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动力:一方面想通过新材料的研究来发现新的物理现象,获得更多的科学见解;另一方面也试图为开发新器件提供有益的线索。“我们在LaAlO3/KTaO3体系中的研究可为理解超导机制,尤其是理解高温超导中的机制提供全新的素材,同时也为将来开发超导器件提供了新的视野。”

这项研究的团队成员还包括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孙艳秋、张蒙,以及浙大材料学院田鹤教授和刘中然博士。

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量子交叉中心同仁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同时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

浙大物理系谢燕武课题组

论文DOI: 10.1126/science.abb3848

(原题为《浙大团队Science再发文!解密如何利用电场控制氧化物界面超导》。编辑张钟文)

浙大论文发表

铝酸镧(LaAlO3)和钽酸钾(KTaO3)是两种绝缘体,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界面就能导电甚至出现超导现象。这种刚刚“问世”的界面超导引发了科学家强烈的兴趣,来自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的学者发现,可以像调控半导体器件那样,用电压连续调控LaAlO3/KTaO3界面的导电性质:随着门电压的变化,它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同时,研究团队还在这一界面观测到了可被连续调控的量子金属态等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

5月14日,相关论文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KTaO3(111) interface (电场控制LaAlO3/KTaO3(111)界面超导)在《科学》杂志上线。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物理系博士生陈峥、刘源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张慧,共同通讯作者是浙大物理学系谢燕武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孙继荣研究员和周毅研究员。这一发现为人们 探索 低温量子现象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也为超导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浪”的潜力

LaAlO3/KTaO3界面超导今年2月才刚刚在《科学》杂志正式“亮相”。在氧化物界面超导家族中,它是第2位入列的成员。第1位成员亮相于2007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Triscone教授等首先发现了LaAlO3/SrTiO3界面存在超导现象,这标志着一类新的超导体系的诞生:氧化物界面超导。

Triscone曾用一堆乐高积木来形容这一领域的奇妙:不同的氧化物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组合,每种组合都有可能蕴含着未知的、新奇的性质。随后的研究发现,LaAlO3/SrTiO3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电压来开启或关闭,就像我们熟知的半导体晶体管。这不禁让人畅想,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制造出像半导体一样可以精确调控的超导器件。

而一年多前“新生”于美国阿贡实验室的“后浪”LaAlO3/KTaO3的表现似乎更加抢眼。今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指出,“LaAlO3/KTaO3的超导转变温度可达2.2 K,比“前浪”的0.3 K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那么,它会有哪些新奇的性质?它的超导性能也能被调控吗?它对超导机制研究会有哪些价值?神秘的“后浪”吸引着谢燕武与他的合作伙伴们去一探究竟。

新的调控,新的机制

调控,是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和内容。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调控机制,实现了LaAlO3/KTaO3导电性能的连续可调,器件随电压变化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

博士生陈峥和刘源在实验室制备样品

谢燕武介绍,导电电子在低温下两两配对,就会形成超导,目前已知的超导体系已经非常多,但能被电场调控的凤毛麟角。“”我们的调控方法本质就是调控电子‘队形’的空间分布,让它们在更靠近或更远离界面的地方运动。”大量的电子在氧化物界面附近运动时,会受到晶格缺陷(也称为“无序”)的影响。“就像开车时遇到障碍物。”谢燕武说,这种“无序”越贴近界面分布越密集,越远离界面则越稀疏。基于这一认识,研究团队提出了改变电子空间分布的思路,“如果有更多的电子靠近界面,那么整体来看它们遇到的‘障碍物’就变多了,这会显著影响电子以及配对后的超导库珀对的运动行为。”

每平方厘米界面通道里有80万亿个电子在运动,门电压通过改变它们的“队形”来影响界面导电性能。“山丘”形状示意了无序分布。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门电压从-200V到150V区间时界面的导电性能。“不论在超导转变温度之上还是之下,导电性都可被连续调控。”陈峥说,“我们还直接测量了在这一门电压区间电子‘队形’空间分布的变化,当导电通道在6纳米时,LaAlO3/KTaO3看起来是很好的超导,而当通道调整到2纳米时,它就成了绝缘体。”

在-200V到150V区间施加不同门电压时LaAlO3/KTaO3界面的面电阻(Rsheet)随温度(T)的变化。

“从表面看,我们与传统的方法用的都是门电压调控,但背后的调控机制是全新的。”孙继荣说,传统的方法,无论是半导体晶体管还是LaAlO3/SrTiO3,都是通过改变电子浓度从而实现对导电性能的调控,这里需要有个前提:电子浓度低。“相比之下,LaAlO3/KTaO3界面的电子浓度很高,不能满足传统的调控机制,因此需要 探索 全新的调控机制。”孙继荣说,新的调控仍然以类似于晶体管的方式工作,但本质上打破了对于电子浓度的限制。

量子金属态

博士生陈峥与刘源全程参与了样品的制备和测试。陈峥说,研究过程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测出LaAlO3/KTaO3超导性的那一天,“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制备这一新界面超导体系的方法,可以开始我们的调控研究了!”随着实验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数据涌现出来。当他们把它们放到一起时,惊奇地发现在低温下是一条又一条水平线条,也就是说,无论温度在0~1K的区间内如何变化,LaAlO3/KTaO3界面的电阻几乎始终是恒定的。“量子金属是同时具有部分超导和金属特性的新奇量子物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量子金属态。”周毅说,“已知的量子金属态都只处于某个量子临界点上。而这个系统可以连续调控,量子金属作为相图上一个物相的形式存在,这个新发现令我们异常激动。”

器件实物照片。中间核心桥路部分宽20微米,长100微米。

《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与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他们认为,这种完全可调的超导性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突破,该项研究充分深入,几乎覆盖了过去10多年人们在LaAlO3/SrTiO3体系中获得的认识。

谢燕武说,对于新材料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动力:一方面想通过新材料的研究来发现新的物理现象,获得更多的科学见解;另一方面也试图为开发新器件提供有益的线索。“我们在LaAlO3/KTaO3体系中的研究可为理解超导机制,尤其是理解高温超导中的机制提供全新的素材,同时也为将来开发超导器件提供了新的视野。”

这项研究的团队成员还包括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孙艳秋、张蒙,以及浙大材料学院田鹤教授和刘中然博士。

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量子交叉中心同仁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同时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

浙大物理系谢燕武课题组

论文DOI: 10.1126/science.abb3848

(原题为《浙大团队Science再发文!解密如何利用电场控制氧化物界面超导》。编辑张钟文)

2008年10月11日,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接到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国际心脏病学杂志》,以下简称IJC)副主编函件,指戴德哉实验室投至该刊的一篇论文与另一本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十分相 似,要求解释。审阅后,戴德哉发现,先他一步发表的“孪生论文”第一作者是贺海波——两年前从他的实验室毕业的博士。两篇“孪生论文”,所用药物不同,动物病理模型一为心肌病,一为心肌梗死,却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数据和图表,甚至有部分相关段落文字都相同。因为贺海波在戴德哉实验室读博的三年期间,并未出现造假行为,戴德哉对两稿审阅格外细致,但最后仍确定:贺海波剽窃实验室资料,拼凑伪造出了一篇造假论文,并已发表。此时的贺海波早已博士毕业,并进入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7月,即事发前三个月,他被浙大聘为副教授。贺海波在浙大药学院的合作导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在IJC杂志编辑部发现的造假论文中的作者一栏,李连达的名字赫然在列。 情况严重。2008年10月15日,戴德哉将IJC的函件与两篇论文的pdf格式全文,一并转发给浙大药学院常务副院长,要求对方调查。浙大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贺海波共计发表8篇假论文,除一篇在2007年发表外,其余7篇均在2008年6月后刊出,即贺海波受聘副教授前后。而所有造假论文的作者栏里,均列有院士李连达的姓名。这一在浙大内部调查组的消息不胫而走,2008年10月23日,学术打假网站 “新语丝”上曝出第一条“院士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消息。随后,越来越多的消息开始陆续在此网站上刊出。随着更多消息的曝光,李连达院士小组在2006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共有16篇被指涉嫌造假、剽窃或者一稿多投,其中贺海波署名的仅占一半,全部文章均有李连达署名。根据浙大校长杨卫的介绍,2008年10月26日,即浙大药学院接到戴德哉举报信件的十天后,贺海波向学校递交“检讨书”,承认造假系个人所为,“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李连达院士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偷偷地进行,而且在没有取得李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的名字放在我所有的文章上。”贺海波的检讨也得到了浙大调查组的认同——浙大发出声明:贺海波的造假系个人行为。杨卫更提出“曝光的造假论文并未发表在行业顶级期刊上,对于已功成名就的李连达院士意义不大,李连达没有造假动机”的“动机论”一说。“我们之所以判定李连达院士没有造假,是因为不光贺海波,在所有参与造假的学生的书面检讨上,他们一致说明李连达院士对此事并不知情。”浙江大学新闻办主任单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贺海波的检讨未能得到谅解。针对这一性质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2008年11月13日,浙大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宣布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并表示若发现任何与此相关的学术不道德的行为问题,都将一查到底。然而,事件却在贺海波卷铺盖走人后,有了更为戏剧性的发展。 2008年11月18日,定居芬兰的世界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祝国光向浙大发去第一封信,指院士李连达三篇论文造假。2008年12月6日,祝国光发去第二封信,指以李连达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一稿多投。在接到这两封信的期间,浙大校长杨卫又接到来自两家国外期刊主编发来的传真,大致内容是两家期刊刊登了很相似的文章,希望大学进行内部调查。“这样我就展开了更大范围的调查。所有校内能够反映出问题的信息我们都查了,包括财务、科研申报等等。”杨卫说。12月2日,在杨卫给这两位期刊主编回复的信里,杨卫要求对方告知,是否有相关证据证明其他的署名作者事先不知情的声明不成立。与此同时,杨卫也给另外一些相关期刊发出了同样信件。与此同时,浙大药学院党委书记陈枢青、常务副院长曾苏、杨卫校长先后向李连达了解情况。杨卫更是两次找到李连达,“杨校长很负责,抠得很细。”李连达回忆说。2008年12月26日,李连达向学校给出书面信函,说明:对于所有的造假论文我一无所知,对于被盗用署名亦不知情,直至被揭发后才知道。 就在媒体和公众开始关注这一事件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李连达在解释论文风波的同时指出,给浙大寄信揭发,并在网上高调曝光自己论文造假的祝国光,是出于商业上的目的——祝国光是天津天士力药品公司的高级顾问,此前不久,李连达刚刚得出一个研究成果:天士力公司的“复方丹参滴丸”有严重毒副作用。这一说法遭到天士力的强烈反击。天士力立即发表声明,说李连达讲的完全 不实。2009年2月5日,天士力集团总经理李文表示,李连达除了院士的身份,还是其最大竞争对手——国内最大的生产“复方丹参片”的白云山中药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李连达现在是‘复方丹参片’的利益代言人,所以他代表的是白云山的利益。”李文说,“所以他出这个研究的目的是来打压我们。”对此,李连达回应道,自己最初的研究不是要挑天士力的毛病,而是考虑到复方丹参制剂种类多、厂家杂的混乱现状,才进行的研究比较。并指出,他所用的研究数据,就是由天士力自己出的书里摘的。此后,在天士力的回应中,不断曝出“李连达曾索要200万元研究费未果因此报复”、“研究结果是偷换概念、断章取义”等说法。随着事件的不断升级,2009年2月5日上午,天士力股价逆市大跌,下午,天士力公司不得不宣布临时停牌。天士力更表示近,他们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司法取证,一定要把李连达送到司法的审判庭上。“不论他是不是院士,只要他是不客观、不公正的,我们就会采取法律手段,保留我们的法律权利。”

浙大核心期刊发表难度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一是浙大核心期刊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它们的发表标准要求较高,需要文章满足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二是浙大核心期刊的审稿过程非常严格,也需要符合严格的审稿要求;三是浙大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较长,在审稿过程中也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四是浙大核心期刊的审核流程非常繁琐,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流程要求,并且审核人员也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质量对文章进行详细的审核把关。

浙大论文发表量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发表的论文不同院系的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同,有的可以发表几十篇,有的只能达到三五篇,一般来说,基本会要求发表3-5篇SCI论文。除国内期刊外,还要求有SCI收录或EI收录的论文,对论文篇数也要求不同,所以最好向本学院或本系的研究生秘书咨询确认。

自1999年以来,经过“985工程”重点建设,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明显提前,特别是浙江大学,一举从徘徊于全球450至500名跃入351到400名,相当于4年向前挪了100个位次。

历届学院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部分获奖情况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二等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获团系统组织工作奖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学院)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潘姚华(05混合班)、赵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队伍9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占浙江大学所获一等奖的75%浙江省“网新国际杯”程序设计竞赛:欧阳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吴昊(05混合班)、朱旸(05混合班)、刘泽(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 EI或ISTP收录)。

该校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综合评定为第3,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5,工学100强中名列第2.。浙江大学的科研经费一直稳定增长,仅次于清华大学,居于第2位 (98年前人均科研经费列第一位)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居于第1位。发表EI论文连续几年保持第2或第3位。发表SCI论文居前3位。SSCI,ISTP等稳居前3。多年来,浙江大学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一,二,三等奖近90项 台湾“教育部”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2007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排名,浙江大学位居大陆地区高校第三。 2007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论文产出统计结果,浙江大学情况如下: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14178篇,位居全国第一; SCIE收录论文数3034篇,位居全国第一; EI收录论文数2760篇,位居全国第三; ISTP收录论文数1432篇,位居全国第三; CSTPCD收录国内论文数6952篇,位居全国第三; MEDLINE收录论文数1420篇,位居全国第一; SSCI收录论文数20篇,位居全国第四; SCI论文被引2692篇6615次,位居全国第三; SCI十年累积被引13490篇43111次,位居全国第二;国内论文被引17789次,位居全国第一。 全球排名在前500名之列。

浙大发表论文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排名靠前的大学和去年在山东的该系平均分为: 1 清华大学 687 2 北京大学 675 3 上海交通大学 679 4 浙江大学 666 5 华中科技大学 648 6 东北大学 624 7 复旦大学 去年未招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67 9 吉林大学 614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657

赵永志,1977年6月生,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2005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调至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工机械研究所做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主要在氢能高压储存及安全、化工过程装备、计算颗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目前正在承担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高压储氢、输氢、加氢安全保障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2012AA051504)及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压氢充放过程中的热物理学机制与热转换规律研究,51206145),作为负责人完成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热量自平衡型金属氢化物储放氢工艺基础理论研究,Y1100636)、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复杂气固体系流动及传热的离散颗粒动力学模拟,2005038061)、以及多项横向技术开发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1项(加氢站关键技术及加氢系统,2007AA05Z152)、国家973计划课题(高密度车载储氢新体系及其安全性预测理论研究,2007CB209706)等。针对高压储氢、氢安全、化工过程装备、及计算颗粒力学等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AIChE Journal》、《Powder Technology》、《物理学报》、《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Particuology》、《化工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2篇,其中58篇被SCI、EI收录(SCI收录30篇,EI收录28篇),发明专利3项,参与出版教材1部。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1项。2)受教育经历1994年~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系,学士;1998年~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2001年~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3)研究工作经历2005年~2007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2007年至今,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工机械研究所,副教授。4)主要科研成果①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奖人员:郑津洋,王新华,刘鹏飞,赵永志,叶晓茹,姜将,魏春华,张立芳,徐平,杨健,陈立新,吴庆锋,刘延雷,刘贤信,别海燕,叶建军。②发表论文92篇,其中58篇被SCI、EI收录(SCI收录30篇,EI收录28篇),近三年主要代表性论文如下(*为通讯作者):[1] Yongzhi Zhao, Gesi Liu, Yanlei Liu, Jinyang Zheng*, Youchuan Chen, Lei Zhao, Jinxing Guo, Yuntang He. Numerical study on fast filling of 70 MPa type III cylinder for hydrogen veh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17517-17522.[2] Yongzhi Zhao, Yi Cheng*, Changning Wu, Yulong Ding, Yong Jin. Eulerian–Lagrangian simulation of distinct clustering phenomena and RTDs in riser and downer, Particuology, 2010, 8: 44-50.[3] Yongzhi Zhao*, Maoqiang Jiang, Yanlei Liu, Jinyang Zheng. Particle-scale simulation of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behaviors in fluidized bed with immersed tube, AIChE Journal, 2009, 55(12): 3109-3124.[4] Maoqiang Jiang, Yongzhi Zhao*, Gesi Liu, Jinyang Zheng. Enhancing mixing of particles by baffles in a rotating drum mixer, Particuology, 2011, 9: 270-278.[5] Youchuan Chen, Yongzhi Zhao*, Hongli Gao, Jinyang Zheng. Liquid bridge force between either two unequal-sized spheres or a sphere and a plane, Particuology, 2011, 9: 374-380.[6] Gesi Liu, Yongzhi Zhao*, Yanlei Liu, Jinyang Zheng, Shuiping Sheng, Shuxin Ha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xplosions caused by residual pressure in quick actuating vessel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1, 24: 156-165.[7] Yongzhi Zhao, Yulong Ding, Changning Wu, Yi Che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dynamics in downers using a CFD-DEM coupled approach, Powder Technology, 2010, 199: 2-12.[8] Yan-Lei Liu, Yong-Zhi Zhao, Lei Zhao, Xiang Li, Hong-gang Chen, Li-Fang Zhang, Hui Zhao, Run-Hua Sheng, Tian Xie, Dong-Hao Hu, Jin-Yang Zheng*.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emperature rise within a hydrogen cylinder during refue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 2627-2632.[9] Jinyang Zheng, Haiyan Bie, Ping Xu*, Pengfei Liu, Yongzhi Zhao, Honggang Chen, Xianxin Liu, Lei Zh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 jet flames during bonfire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783-790.[10] Zequn Cui, Yongzhi Zhao*, Youchuan Chen, Xiao Liu, Zhengli Hua, Chilou Zhou, Jinyang Zheng. Transition of Axial Segregation Patterns in a Long Rotating Drum, Particuology, 2013, in press.

是的,浙江大学(浙大,Zhejiang University),创建于1897年,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曾被誉为“东方剑桥”,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该大学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大学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此后历经求是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国立浙江大学,1950年改称浙江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985院校,不仅是985院校也是211高校,是一所双一流学校

浙大发表cns论文

从教学、科研等方面来看,上海交通大学都是国内“厉害”的佼佼者,其成果、校园也享誉中外。

20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593项——

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2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2020年度卓越论文数达6891篇,连续三年居全国高校第一;2021年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实现重大跨越,发表CNS论文41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17篇,首次突破两位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cns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期刊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在国内,国际上的期刊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常见的是SCI期刊、EI期刊、SSCI期刊等,实际上国际期刊还有很多。最近有很多人问:cns是什么期刊?和SCI是什么关系?好发表吗?

一、cns是什么期刊?

1、CNS刊物对于很多作者来说似乎是陌生的,不了解的作者容易理解为某一特定类别刊物,其实不然,cns是一个英文缩写,全称是cell nature science,指的是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CNS)这三本杂志。确切说是三个刊物的名称首字母缩写。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所以cns并不是一大类期刊,而是特指这三个刊物。

2、CNS刊物特指三个刊物,Cell、NATURE、SCIENCE,这三个刊物在国际学术界可谓大名鼎鼎,可以算是学术期刊的金字塔尖了。

二、cns和SCI是什么关系?

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而cns也是国际上有名的《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三本期刊的缩写,既然同属于国际性的刊物,必然是有一定联系的。

2、事实上,SCI与CNS可以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CNS三个刊物都是SCI期刊。SCI检索收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的学术期刊,CNS三个刊物是所有SCI期刊中的佼佼者,可以发表CNS的作者必然是在专业领域中做出了极为突出贡献的人,或者所写作的文章基友超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很少有人可以发表CNS刊物。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中国大学发表论文数目排名 <细胞>、<自然>、<科学>(以下简称CNS)是举世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杂志.全球科学家无不梦寐以求能在其中一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代表了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准。因此,CNS论文数目也成为国际大学科研实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大陆至今以老板身份发过两篇以上CNS论文的,总共才二十六人,这二十六人无疑是中国大陆科技界最顶尖的精英人物。其中在CNS三大顶级杂志都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有十人,全部滞留在美国;在CNS中两个杂志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共有十六人,五人在国内。可叹的是,号称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两院院士只有神经研究所的郭爱克院士一人进入这前二十六人名单(中国的两院院士竟没有一个有三篇的,其他院士绝大多数是一篇都没有,少数有一篇,远赶不上这26奇人), 发表论文篇数国内排名最高的是并非两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学家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中国大陆至2006年在CNS发表论文数目最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别是:1、西北大学(5篇);2、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3篇);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2篇)、复旦大学(2篇);4、清华大学(1篇)、北京大学(1篇)、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1篇)、中国科学院神经所(1篇)和南方基因研究中心(1篇)。这样的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西北大学作为地处内陆西安的地方重点大学,科研实力竟然远远超过复旦、清华、北大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部属大学,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众所周知,上海交通大学是位于上海的一所名校,且常常与复旦大学被人拿来进行比较。对于一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在中国除了清北以外,复旦往往是他们听到更多的名校。那么,作为本市的另一所顶尖名校,上海交通大学很厉害吗?到底是什么水平?名气真的大吗?

一、上海交通大学很厉害吗?什么水平?

非常厉害。可以说是全国顶尖大学之一,办学层次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情况基本如下:

1、办学历史悠久,名声享誉海内外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上海成功建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已基本成为我国著名高校,一度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一直到50年代中期,交通大学分为了上海和西安两部分,随后均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经历了12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早已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在国内外都可谓是声名远扬。

2、国内第二档,清北之下最强之一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直属于教育部的985、211名校,同时入选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各大著名的大学排名榜中,上交大都有着非常高的名次。比如:

2021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上交大位列全球第100名,高居中国大陆第六;

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名中,上交大位列全球第112名,更是排至中国大学第三名。

其实,在国内大部分人心中,中国高校第一档只有清华和北大,而第二档则一般为“华五人”,即复旦、上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人大,而上海交通大学正是其中之一。

3、人才培养出众,名师大家星光熠熠

作为一所顶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然也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截至目前,学校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钱学森、李叔同、黄旭华等等。无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还是“两弹一星”功臣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人中,都不乏交大校友的身影。

4、为国贡献,创造近代中国多个“第一”

多年来,交大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

(1)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

(2)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

(3)新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

(4)新中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

(5)新中国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

5、办学规模庞大,汇聚国内一流师资

据学校官网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的办学规模如下:

同时,包括16351名全日制本科生,1432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49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837名学位留学生。

师资队伍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2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长江青年学者等人才众多。

6、学科建设一流,多门专业全国第一

学校目前共开设6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工学等9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达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35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共24个,其中 生物学、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 均排名全国第一。在最新的ESI学科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共19个,其中生物与生化、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更是进入了全球前1‰。

7、科研水平顶尖,国家级大奖无数

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二;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一。此外,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更是连续10年位列全国第一。

8、就业前景光明,在校生毕业不愁

对于上交大的学子来说,毕业时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升学,前景都是相当良好的。

据《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学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19%,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3.54%。薪资方面,学校本科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3.51万元;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8.91万元。

总之,学校毕业生的前景绝对是国内高校中最好的之一。

三、上海交通大学名气大吗?

相当大。

学校目前的录取分数线极高,在全国知名度也非常高,具体能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学校通常被认为是全国前五的大学;

2、学校和复旦是位于上海的两所顶尖985;

3、学校和西安交大是国内最好的两所交通大学;

4、学校的人气基本仅次于清北。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一些为人熟知的称号: 华东五校、C9 ……

附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全国各省录取分数线

  • 索引序列
  • 浙大发表论文
  • 浙大论文发表
  • 浙大论文发表量
  • 浙大发表论文数
  • 浙大发表cns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