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陈巍发表论文

陈巍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陈巍发表论文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1.《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2.《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3.《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4.《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6.《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7.《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8.《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9.《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10.《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11.《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12.《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13.《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15.《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6.《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7.《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19.《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20.《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21.《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22.《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23.《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4.《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25.《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26.《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27.《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2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29.《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30.《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31.《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32.《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3.《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34.《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35.《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36.《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37.《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38.《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9.《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40.《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1.《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2.《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43.《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4.《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5.《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46.《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47.《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48.《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9.《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50.《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51.《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52.《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钻研研究式讲课,为教学创新奠定基础2010年下半年,已经教授“现代通信原理”这门课两年多的陈巍陷入了思考。他埋首在国内外几十种有关现代通信原理的经典教材之中,孜孜以求只为解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Nyquist准则易于被学生接受?Nyquist-Shannon准则 (无失真传输准则)在数字通信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因为其证明本身非常复杂繁琐,在课程教学中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的困惑和无助让陈巍想要做点什么。在翻阅经典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Nyquist准则证明思想源于贝尔实验室在1965年的一篇经典论文,证明方法足足长达3页。面对经典就真的没有改进的办法了吗?陈巍在英国做中英科学桥高访学者期间与多位知名学者进行讨论,他逐渐意识到信号犹如无数个独立的水滴,信道就如同蜿蜒的河道,数字通信的本质主要是关注离散时刻。如果能有一个办法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单独的“水滴”而避免讨论整条河流的波形变化,就会大大简化证明的过程。陈巍锲而不舍地沿着这条思路深入下去,深刻认识到只要借用数学工具Dirac函数就可以保证证明只关注离散时刻,从而将证明过程简化为几行板书,并且此方法具有普适性。这种立足于学生需求的研究式讲课,是“教学互动”更高层次的体现,不仅受到学生欢迎,也得到了业界认可。杨振宁先生评价部分中国学生的特点时曾不客气地说:“胆子小,兴趣窄”。在青年学者陈巍身上,则恰恰表现了相反的特质:面对经典,敢于质疑;面对难题,灵巧地从其他学科寻找工具想方设法去解决。陈巍的“胆子”是在科研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年仅31岁的他,已经在科研上获得多项荣誉,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青年),还担任中国通信学会青工委副主任、IEEE无线通信快报编委等重要学术兼职。2008年,陈巍在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合作通信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引入“能量货币”概念,提出了一种评估、优化和实现合作网络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使得合作通信变得可以操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获得2009年马可尼论文奖(这是无线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奖项之一),还被斯坦福大学选为教学内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陈巍眼中从来不是矛盾而是水与鱼的关系。“教学磨练了我的科研表达能力,也对我的研究十分有帮助,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新突破。”对此,电子系主任王希勤评价说:“‘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科研对教学的帮助,也体现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只有做到无障碍地输出知识,才能将已有的学科框架体系化,否则科研就失去了高度。”

陈巍,2002年和2007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电子系教授、博导、通信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青年),任中国通信学会青工委副主任、IEEE无线通信快报编委。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杰出青年学者、IEEE马可尼论文奖、清华大学1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第七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日前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

河南师范大学陈巍论文发表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他是一个全能的选手,除了学习成绩特别棒之外,也是一个优秀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拿到了花样滑冰单人滑冠军,拿到了全场最高分,他是一个华裔选手,他来到北京之后,觉得自己像回到家一样。

有可比性吗?陈巍要不是偷周,恐怕连4A都跳不下来,更不用说陈巍的其它技术了,不标准的转与跳,粗陋的滑行(基础滑行都能摔,你说呢?)……已经有很多人捶过陈巍不扎实的技术了,不懂为什么还有人有疑问(呵呵陈巍粉丝还总是自创技术名称,试图为陈巍的不标准技术洗白白)。艺术是建立在正确的技术上的,像陈那种不扎实的技术一定是不好看的。羽生结弦的技术从来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如果对此有质疑的,欢迎学习技术,欢迎提出疑问,我很乐意解答。况且羽生结弦练了4A以后跳跃越来越好,然而国际滑联一直在营造一种羽生结弦壮士暮年的感觉,他遭受着日冰协及国际滑联的打压,压分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比谁都清醒,比谁都更清楚自己的处境,看他的论文,采访便可大致了解他的想法。(又让我想到了索契时金妍儿被压分,男女goat都是意难平。)建议花滑初学者不要看某些水货的视频,真的会分不清动作的!

陈巍打破羽生结弦的冬奥纪录,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单自由花样滑冰的冠军,这是陈巍赛前刻苦训练的结果。他从小就对花滑有着兴趣,父母尊重他的兴趣,为其提供场地、设备等相关资源。他能够夺冠,取得成功,是和他的天赋兴趣、多年努力,以及父母为他提供的良好训练环境是分不开的。他起早贪黑进行训练,十分辛苦。而且在北京冬奥之前,他积极参加各种世锦赛等国际花滑重大赛事,目的就是积累大赛经验,磨练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可以说陈巍夺冠实至名归,让人佩服。

陈巍拒绝访问白宫,是其作为华裔,做人做事有着个人底线与原则的正确行为。尽管陈巍是美国国籍,但是他骨子里依然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的根基在中国,他的祖先在中国。他能够拒绝访问白宫,就是以某种方式表示对于祖先所在国家的一种尊重。尽管陈巍不是中国人,但是他这种有骨气的行为值得中国人为其鼓掌、喝彩。

陈巍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值得所有青少年向他学习。因为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新时代好青年。如果陈巍学习不好,那么他在运动生涯结束之后的退役生活,也许没有一技之长,无法维持生计。他可以凭借自身的学识,选择不同的领域,从事新的工作,创造一番事业。如果陈巍只是学习好,却疏于体育锻炼,那么他就无法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他无法为国家健康工作,也是辜负了国家对于其多年的悉心培养。陈巍能够做到既是学霸又是奥运冠军,他这样的人生令人羡慕,也值得青少年学习。

陈巍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打败羽生结弦夺冠;他拒绝访问白宫,是尊重自己祖先所在国家的体现,值得称赞;他既是学霸又是冠军,脑力体力都很优秀,值得青少年学习。

笔名巍巍发表的论文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抗大。1920年3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的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在郑州城东门外一座破庙改成的免费贫民小学就读,在那里受到一位叫蔡芸芝的年青女教师的熏陶和影响,喜爱上了文学。中学时代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又读过几年师范学校,他说:“上过几年初级师范,也想过从事这种职业。可是,那时候的社会,包括那些培养师资的人们在内,连八块钱一月的教书的活路,都不肯施舍给我。我只有‘逼上梁山’……”1937年魏巍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部队宣传科长、团政委,全国青联副主席,《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总政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曾获奖项: 《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李大钊。该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别作了阐述。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檄告举世的劳工阶级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

文章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该文章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论文。

五四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艰难环境中,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姓名:魏巍(1920.1.16~2008.8.24)民族:汉族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性别:男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晚7点12分,魏巍身患肝癌,死于心力衰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简称301医院)逝世,享年88岁。

李大钊。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原文节选: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若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扩展资料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6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指导、《新潮》社顾问。12月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以“常”、“守常”、“明明”等笔名发表对重大问题的评论文章。从1918年下半年起,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魏巍发表论文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进中国知网搜下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王巍发表论文

《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3期);《从马具看三~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偃师商城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合著)(《考古学报》2000年3期);(以下论文系用日文撰写)《仰韶文化前期的社会形态》(《博古研究》创刊号,1990年);《六世纪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东亚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三世纪前半倭国的社会结构》(《九洲历史》1996年2月);《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龙山时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倭五王时期的国际交流》(《考古学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日本弥生、古坟时代坟丘墓所见古代中国的影响》(《古代的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东北亚青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古代出云的青铜器文化》1997年)。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中美合作项目――“河南安阳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调查与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负责人。2·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承担“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与墓葬的年代学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3·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1996年~2001年)。4·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负责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7·“安阳古人类分子考古学(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负责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对遗传基因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的阐释与研究。8.院重点项目――“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发掘与研究”( 1996年~1998年),项目主持人。9. “陕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0年度发掘领队。10.中德合作“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综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11.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12.中日合作“中国汉代以前出土海贝的产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王巍,祖籍山东,生于河北,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5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李洋先生,2008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师从冯远先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政协、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日本野田画廊等多家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获奖情况:2011年《高原夕阳》入选“以心接物”全国艺术院校硕士、博士邀请展2011年《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入选人文.北京 中国人物画邀请展2011年 《九月凉山风》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2011年 《斑马线》获“爱慕.时尚丽人---首届当代中国人物画邀请展”优秀奖2011年 《轮回》入选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美术作品邀请展2011年 《凉山春雪》入选团结民主颂—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作品被中国人民政协收藏。2010年 入选上海世博专刊艺术家2009年 《朱德总司令》入选“开国元勋一代伟人”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收藏2009年 《九月凉山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9年 《九月大凉山》入选2009中国百家金陵画展2009年《心向布达拉宫》入选“灵感高原----中国西藏主题美术特邀展”。2009年《雪霁凉山州》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8年《凉山素描》获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优秀奖。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2007年《凉山的早晨》入选2007全国中国画展。2007年《五月布托》获全国研究生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7年《相伴》入选全国研究生美术作品展。2007年《相伴》入选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学院之光”作品展。2006年《驳光倩影》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2004年《秋艳》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电视中国画大赛。2004年《夏山藏秀》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4年《驳光倩影》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2002年《黄叶花》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2002年《清气》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2001年《好山好水》入选河北省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1999年《青峦叠翠》入选河北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术精品展。1998年《山水皆有情》获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1998年《静谧》获“98河北燕赵群星奖”三等奖。1997年《雨日的怀想》获第三届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水墨画大展优秀奖。1995年《长城勇士》获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展三等奖。1994年《静谧》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1994年《伴》获中国新时代“巴黎铁塔艺术杯”书画大奖赛佳作奖。1993年《暖冬---/》获迎奥运全国书画大展铜奖。1993年《蜻》获全国教师书画大展铜奖。参展情况:2011年《 高原夕阳 》入选“ 以心接物”全国艺术院校硕士、博士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2011年《北京 四大名医--- 施今墨 》入选人文.北京 中国人物画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美术馆2011年“以心接物”全国艺术院校硕士、博士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2011年 “以心接物”全国艺术院校硕士、博士邀请展 中国 深圳美术馆2011年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 北京 中国美术馆2011年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美术作品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11年 团结民主颂—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中国 北京 中国人民政协礼堂2010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提名邀请展中国山东日照2010年 2010嘉宝艺术.水墨神韵 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中国 湖北 武汉2010年 山情水韵----中国当代画家信阳采风作品展 中国 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2010年 日本野田画廊举办个展“得意忘形”王巍水墨人物画展 中国 北京 日本 东京2009年“文苑艺海”北京西城历史文化名人荟萃邀请展 中国 北京 民族文化宫2009年 “得意忘形”王巍当代水墨人物画展 中国 深圳 江山美术馆 普宁美术馆2009年 “翰墨留香”首届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中国 山东 潍坊2009年 “盛世丹青”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提名展 中国 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2009年 首届中国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 中国 西安 陕西省博物馆2009年 民生 生民 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美术馆2009年 融 聚2009中国国家画院学术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2009年 当代学院派最具升值潜力 最具收藏价值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中国 山东 泰安2009年 非断裂后焊接---60后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中国 山东 潍坊2008年 情系奥运---当代中国画名家小品艺术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08年 广西国画家邀请展 中国 广西 南宁2008年 永恒的经典----当代中国画邀请展 中国 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2007年 参加“是非空间”当代中国画精品展 中国 山东 济南。论文:2011年 论文《大凉山给予我的……》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年4期2009年 论文《织锦艺术》发表于《美术界》2009年2期2007年 论文《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形态及其作用》发表于《作家》第3期。2007年 论文《鲁西南织锦艺术个案研究》获全国研究生论文比赛优秀奖。画册:2007年《当代中国画名家---王巍水墨人物精品》 华夏文化出版社。2008年《国画家报—王巍水墨人物精品》中华国际出版集团2009年《画坛精英—王巍》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2011年《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王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表作品: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美苑》《美术研究》《美术界》《中国书画博览》《中国书画》《国画家》《中国画苑》《中国美术馆》《环球时报外文版》、《中国新闻》、《山西画报》、《HI艺术》等多家杂志

  • 索引序列
  • 陈巍发表论文
  • 河南师范大学陈巍论文发表
  • 笔名巍巍发表的论文
  • 魏巍发表论文
  • 王巍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