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在中国

我国24岁天才少年曹原与其导师一天之内连发两篇《Nature》,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在第二篇论文中曹原和其他两位作者并列为第一作者。

在学术圈中,第一作者被认为是对论文做出绝对贡献的人,而通讯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其实,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6日,当时只有21岁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内连发了两篇《Nature》论文,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这里多说一下,一般论文很难登上《nature》,有些科学家一辈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两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论有多么重要。

在2018年被英国《自然》周刊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诺贝尔奖颁给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国内国外对曹原的研究赞誉如潮,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中国人曹原的科研论文,非要去英文期刊发表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含金量,我们可以透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人的论文,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荣。

论文的发表

其实科学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样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过明星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科学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创新性工作,然而他们研究的成果究竟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只有作者一个人说了算,比如:我说我研究了一个超导体,那么我把我的研究交给同行审阅的时候,同行通过我的论文来指出我的错误,从而否定我的理论。

当我交给同行审阅时,并不是一个个直接去找同行,而是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让同样订阅该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要投稿的期刊呢?这里有几个重要标准:相关领域的期刊;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冷门的期刊,该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订阅,那就说明我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很难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热门的期刊,该期刊会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关注,那就说明我的文章能够引起同行热议。

但是,热门期刊并不会随便收录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该期刊每次可以收录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会对论文进行筛选。一般创新度不够、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与其他重复性较高等文章都会被筛选掉。

但如果通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被立即发表,杂志的编辑还会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调整内容等进行修改,审核等,在此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文章被筛选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3-12个月,当然如果研究的内容非常热门或者成果特别巨大,那么可能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发表出来。

中文研究为什么要发表在英语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选择在英语期刊发表,其实就是因为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是IF(年份)=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该期刊最近两年发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么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

从这里你看出来了,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着被同行认同率越高,而影响因子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从2019年影响因子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响力远不如《nature》。(多说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要看期刊的领域)

也就是说,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么该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内的科学家关注,无法获得国际的关注,以至于该作者的成果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这非常不利于科学交流,也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总结

其实最开始最受欢迎的国际期刊并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语,这是因为当时德语有很多顶级科学家,但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科学水平大幅提升,以至于目前主流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为只有受关注较高的期刊,才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同行审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足够的关注。

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能够在如此年纪就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值得夸奖。

他的确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新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

中国人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30年, 作者是YH Woo。这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前辈吴有训先生了,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而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正是他以此出名的X光散射问题:至此,第一位发表Nature论文的中国学者,就水落石出了。不过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不妨顺便再查一下解放后新中国发表Nature的第一人:这篇论文到1979年才出现,来自邹承鲁先生。而这,是检索出来的自1900年以来来自中国的第24篇Nature论文,包括那些读者来信。而截至2017年,以China为地址检索出来的Nature论文,已经有1231篇:虽然说Nature论文只是一个缩影,从中也也可看出我们走过的百年历程。

中国人发表的论文

你好,《Operations Research》期刊是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收录中国人的文章数量不多。2013年之前均为个位数,2014年收录了10多篇。2006-2009 每年内地各有一篇2006 中山大学的傅科2007 清华的赵晓波2008 中科大的梁梁2009 复旦的朱书尚Operations Research 这个杂志和Management Science)在管理科学领域就相当于Science或Nature了!而且纯国内作者很少,大部分都是在外面或者附有老外作者

在CNKI中跨库搜索作者,或者对应关键词,可能会找到内容相似的文章

中国汉字人名的翻译,可采取的方法推荐如下:还是以光头强的名字来举例。首先应该按照汉语拼音来拼写汉字,然后按照英语姓名的顺序排列,而且应该区分汉字的音节,那么就光头强的英语姓名应该写成:tou-qiang guang。在填表或比较正规场合使用的时候,为了更加清晰,可以写成guang,tou-qiang。如果要简写,可以写成T.-Q. guang,这样就没有任何歧义了。

应该是不会,一般写英文论文的话就直接用英文打底稿,何苦先用中文写一边在翻译呢?反正我是这样,但是如果是英文不是非常好,或者刚刚开始用英文写东西的人,很有可能先写中文稿,还是看个人了

中国发表论文的人

许崇德教授是新中国宪法学奠基人之一。

许崇德教授于1929年1月出生,男,江苏省青浦县(现上海市青浦区),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宪法学泰斗。

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53年,24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许崇德被借调到“宪法起草委员会”资料组,给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材料,并提供相关资料,还整理了征求意见、全民讨论送来的讨论材料和意见。

1954年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1954年宪法,这成为许崇德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刻,所以说许崇德是新中国宪法学奠基人之一。

许崇德的影响:

许崇德共发表论文300余篇,集毕生学术积累撰写的70万字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成为新中国宪法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宪法学者和法律实务专家,为中国法学和法治事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而言宪六十载,身以传道三千徒”。2014年3月3日,许崇德教授因病逝世,这副挽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在是太多了,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我想每个人都会拼命地去发表自己的论文和观点的。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李爱民是我国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杰出带头人之一。此外,李爱民是“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水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污/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针对我国淮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事故频发、生境破坏”等突出问题,他研发了“化工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区域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污染河道生态治理与健康恢复”等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淮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作为技术负责人处置了四起重大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得到江苏省环保厅与生态环境部的肯定。他创建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利用研发的技术建立了6家高新技术企业。李爱民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1)、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奖状1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5件(其中3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美国、欧盟等国外专利26件,获江苏省技术发明人奖。发表SCI论文近400篇,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并连续六年入围Elsevier中国论文高被引学者榜。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1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十大”技术发明人。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

因为Nature杂志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很高,而在我们自己的国内杂志上发表,国际上有部分学术机构会不认可,因而发表在Nature上是对于这个少年学术成就的极大肯定。

中国汉字人名的翻译,可采取的方法推荐如下:

还是以光头强的名字来举例。首先应该按照汉语拼音来拼写汉字,然后按照英语姓名的顺序排列,而且应该区分汉字的音节,那么就光头强的英语姓名应该写成:tou-qiang guang。

在填表或比较正规场合使用的时候,为了更加清晰,可以写成guang,tou-qiang。如果要简写,可以写成T.-Q. guang,这样就没有任何歧义了。

简介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 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也要以此为突破口,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我和你郑重的说 论文只有一种形式 ( 或者中文 或者外文)发表的用中文文献里面的外文关键字 可以找到相关的外文文献手动翻译吧 我也找对应的 找了一个礼拜了 不要再找对应的了 浪费时间呵呵

能 找个翻译

美国论文发表中国的女人

神态: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

体会:“不以为然”“紧锁双眉”体现出宋庆龄对美国同学所说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的不赞同,对祖国的坚定信心。“耐心”说明宋庆龄是一个很有礼貌地人,虽然她反对美国同学的观点,但仍认真倾听,没有立即打断他人发言。

“激动”说明宋庆龄为祖国发言的热烈心情,“柔和”也反映出她的文静,知书达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宋庆龄文静爱沉思、关心祖国的性格。

扩展资料:

宋庆龄是一位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并且首先是一位爱国主义的伟大战士。爱国,是宋庆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拯救祖国,献身祖国,反映在她的一生,尤其是反映在整个抗日救亡运动期间她的全部活动中。

宋庆龄在青年时代就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的地位上,不唤起全民族的精神就不能真正进步”。她在美国求学时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文《受外国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中就指出:中国人出去留学,目的是把一切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学到手。

要为“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而学习”。这说明宋庆龄在学生时代就具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把建设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为新中国奋斗”,是宋庆龄毕生致力的奋斗目标,也是她革命生涯的最好概括。

吴健雄(Chien-shiung Wu)(1912.5.31-1997.2.16),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5月31日,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书香门第的,父亲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属“健”字辈,族人依次以“英雄豪杰”取名。乳名“薇薇”的吴健雄虽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父亲吴仲裔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吴健雄自小就能与其他兄弟一样读书识字。

1923年(民国十二年),吴健雄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师。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小学教师”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日后回忆起来,吴健雄曾这样描述父亲对她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现在我可能在中国某地的小学教书。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1929年(民国十八年),吴健雄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读书。在居里夫人的学生、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1934年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0年(民国十九年),吴健雄进入中央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吴健雄资质俊秀,学习游刃有余,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她翻阅了一些有关X光、电子、放射性、相对论等方面的书籍,没想到一下子便被伦琴、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她第二学年便申请转到了物理学系。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带着师友的殷切厚望,她于1934年离开了母校,不久即赴美继续深造。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物理学界巨擘欧内斯特·劳伦斯、塞格瑞、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巨头”。

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它的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她的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 吴健雄起初是在史密斯学院担任讲师,1944年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并定居于普林斯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3月(民国三十三年,她前往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资深科学家暂时研究,参与浓缩铀制程,发展y射线探测器;当时吴健雄尚未加入美国国籍,以未入籍的身份参加美国机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获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58年晋升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同时获选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校百年来第一位女荣誉博士,同一年她还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病逝,终年85岁。遵照本人遗愿,袁家骝亲自护送吴健雄的骨灰回大陆,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吴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学校紫薇阁旁,墓体设计由贝聿铭任设计顾问。明德学校的科技楼被命名为“吴健雄楼”,袁家骝捐赠25万美元作为基建费。他表示,他是浏河的女婿。浏河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但他可请海内外优秀的科学家来做学校的顾问,推动明德学校的发展。

这位美女科学家的水平非常高,而且她的论文研究还实现了很多项世界级的突破,她本身的成长之路也非常的励志,是一个非常强的女科学家。

后来她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的国籍,成功的进入了美国的科学院,现在发展的特别好。

  • 索引序列
  •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在中国
  • 中国人发表的论文
  • 中国发表论文的人
  •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
  • 美国论文发表中国的女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