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水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

水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水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

evements you have habitually underrated you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已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地质学和建筑科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在国外检索系统中,已被俄罗斯《文摘》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材料信息系统(MI)收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于1957年创刊,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领域权威性、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和水工环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的新动向,促进学科的发展、交流与推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1)水文地质学科基础理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学科中的应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地下水开采诱发环境地质问题(2)工程地质学科基础理论、重大工程地址区域稳定性研究分析、重大工程场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场址区地(坝)基工程处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的试验与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与保护、工民建中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桩基础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3)城市环境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废弃物卫生填埋的环境地质、特殊生态区(湿地、三角洲、沙漠等)开发中环境地质(4)物化探技术在水工环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等。 (1) 论文题目明确、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可加附标题,英文题目不超过10个实词。(2) 论文属基金项目资助时,应注明资助项目名称(编号)。(3) 作者信息齐全:姓名(生年-),性别、职称、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联系方式(Tel、E-mail)。(4) 中文摘要: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简明扼要交待清楚论文的目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证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不超过500个汉字,英文摘要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但综述、论评性论文可写成指示性文摘。(5)关键词: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术语,中、英文对照关键词3-5个。(6) 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4个版面,包括图、表,重大基础与专题类论文可不受版面限制)。论文主要结构应有地质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7) 论文写作要求:符合科研论文体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结论可信,语句通达,逻辑严密。(8) 正文采用3级标题,即,一级标题如“2 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二级标题如“2.1 模型建立”;三级标题如“2.1.1 模型建立基本原则”或“(1)模型建立基本原则”。 按正文中引用顺序,用[序号]形式标注于引用之处。(1) 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学位论文[D]、报告[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2)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作者.论文题目[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会议文集:[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A].论文集编著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 各类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6)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1) 自收稿日起3个月内,书面通知作者论文处理结果。来稿一经录用,作者需按要求修改论文。作者收到修改通知1个月内返回修改稿。超过1个月,编辑部催问1 次,催问1个月后仍未返回修改稿,视为自动撤稿(特殊原因且已向编辑部说明者除外)。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2) 录用稿件将酌收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含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赠送当期刊物2份,超过2位作者,每位作者一份。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邮编:100081(投稿邮箱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这里百度不允许放投稿邮箱和查询电话)

截至2013年底,全所职工总数515人,其中在职职工300人,离退休人员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院士3人,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117人。设有6个综合管理部门和19个科研业务保障部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所属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均挂靠所内。

2013年承担31项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在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已经处于相当重要的支撑地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创历史新高;获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1项;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5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信息化(国土领域成果)二等奖1项。《Journal of Ground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成功创刊。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封面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副所长张永波、张兆吉、李援生,纪委书记张民福。

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永波(右二),副所长张兆吉(左二),副所长李援生 (右一),纪委书记张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编制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图集和中国主要含水层分布图。编制了亚洲地下水资源图(1∶800万)和亚洲地下水环境背景图(1∶800万)。评估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和远景区。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完成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热型地热资源现状普查,提出不同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方案。圈定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有利地区,提出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在五个能源基地,新确定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区段20多处,完成探采结合孔39眼,总出水量33600m 3 /d,有力地解决了矿区缺水问题。成功实施多年冻土层下第三系砂岩裂隙水井3眼,成自流状态,其中最大自流量为1680m 3 /d。查明了主要区域含水系统、含水层结构,蓄水构造条件,补径排特征,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场演化规律。查明区域地下水分布、动力场及水化学场特征。查明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要求和信息平台。

亚洲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效应图

中西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组织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培训。自主开发“地下水样品测试质量实时监控管理系统(V1.0)”,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ODFLOW/MT3DMS模拟平台。编制了(2014-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对郑州市及开封市第四系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圈定洛阳市具有供水前景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或富水地段。建立了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系统,建立地下空间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了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首次圈定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高温地热区(田),分析各重点地热区(田)的地热分布和热储层埋藏规律及其特征,提出地热发电规模及远景布局。

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建成一处回灌示范工程,整体回灌速率达到100m 3 /h以上。初步形成一套高效回灌技术系统,建立了地下水回灌三维水流模型。

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对核心区野外调查,对第四系和二叠系水井建立了野外长观网,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完成三次二维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了采煤驱动下覆岩结构变形、破坏、采动裂隙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煤—水—岩”数据库以及钻孔、调查点等数据资料库。初步分析了采空区冒落带、裂隙带与上覆含水层的相对关系。结合模拟数据预测采空区裂隙影响范围,得出含水层分区变化,半定量地分析了采煤对主要上覆含水层影响。

污水灌溉区包气带孔隙分布断面图

污灌区浅部包气带结构概念模型和浅部包气带孔隙结构模型

建模地层模型效果图

水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有在职职工26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高级技术职称84人。

2008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320.59万元,比上年增长8%;全年各类项目经费达到4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总资产达到1243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员在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篇,ISTP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84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副所长张发旺研究员

所长、党委副书记石建省研究员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例,深入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采煤塌陷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程度,准确评价及合理开发矿区土地资源,实现矿区复垦和生态环境再建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贵州乌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与生态水文地质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研究员。从雨季及旱季的地表与地下常规水质、有机物成分对比,以及土壤中成分与有机质的对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学与机械作用,研究水系统的生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温控溶蚀试验,探索库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的不同温度溶蚀作用与有关库水—地下水的生态特征。揭示了人类蓄水对生态水文地质的显著影响,以及人工化肥与污染对石漠化与生态特性的影响。

卢耀如院士(右一)在毕节鸭池镇取土壤水样

大柳塔双沟塌陷区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图

压力溶蚀实验装置

碳酸—硫酸盐岩建造中复合岩溶发育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张凤娥研究员。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环为线索,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地球化学模型和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影响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对碳酸盐岩的侵蚀性、如何识别微生物引起的与硫有关的氧化—还原作用,以稳定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以及硫酸溶蚀碳酸盐岩后的蚀变矿物来识别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复合岩溶发育中的作用。

硫酸盐岩中分离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扫描电镜照片

(a培养温度35℃;b、c、d培养温度均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深层水形成演化和聚气成藏的古水文地质论证:属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汪珊研究员。以川西坳陷为研究靶区,上三叠统深层水渗流场、化学场形成演化研究为主线,论证了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的划分和定位;依据深层水现代化学与初始化学的平衡差异,论证了上三叠统深层水在地史过程中一直向浓缩盐化、正向变质的地球化学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层水形成演化规律性和成因类型的演化模式。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生气储气能力,以及油气生成期、运聚期和圈闭期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提出了评价预测聚气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刘长礼研究员。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项目完成了15省(区)177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为146个城市建立了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这些成果被许多城市用于城市规划、后备水源地论证、垃圾场地选择、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压实水水头形成演化系列图

华北平原东部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少玉研究员。项目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经验,研究了工作区浅层地下水分布规律,建立了联通示范井,使弱含水层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积浅层咸水区,解决了抽咸换淡水土改良的疑难问题;使傍河区实现了浅层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环巧用,项目成果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王贵玲研究员。项目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和《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范》的编制;根据平均布井法评价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可开采资源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完善了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和区划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专家组检查项目的天津示范井建设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人张兆吉研究员。通过野外调查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认识,研制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样方法,编制了《地下水污染调查采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综合研究技术要求》,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评价,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实施了有机分析实验室质量监控,进行了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以及石油类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属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发旺研究员。通过对世界的地下水资源图和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相关图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数据库框架,研发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浏览系统。对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样板区编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野外采样试验研究

工作人员现场取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为核心期刊,录用稿件将酌收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含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赠送当期刊物2份,超过2位作者,每位作者一份。稿费不会超过600元,录用后有稿酬,所以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基本不花钱。

截至2013年底,全所职工总数515人,其中在职职工300人,离退休人员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院士3人,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117人。设有6个综合管理部门和19个科研业务保障部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所属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均挂靠所内。

2013年承担31项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在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已经处于相当重要的支撑地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创历史新高;获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1项;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5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信息化(国土领域成果)二等奖1项。《Journal of Ground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成功创刊。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封面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副所长张永波、张兆吉、李援生,纪委书记张民福。

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永波(右二),副所长张兆吉(左二),副所长李援生 (右一),纪委书记张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编制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图集和中国主要含水层分布图。编制了亚洲地下水资源图(1∶800万)和亚洲地下水环境背景图(1∶800万)。评估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和远景区。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完成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热型地热资源现状普查,提出不同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方案。圈定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有利地区,提出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在五个能源基地,新确定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区段20多处,完成探采结合孔39眼,总出水量33600m 3 /d,有力地解决了矿区缺水问题。成功实施多年冻土层下第三系砂岩裂隙水井3眼,成自流状态,其中最大自流量为1680m 3 /d。查明了主要区域含水系统、含水层结构,蓄水构造条件,补径排特征,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场演化规律。查明区域地下水分布、动力场及水化学场特征。查明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要求和信息平台。

亚洲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效应图

中西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组织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培训。自主开发“地下水样品测试质量实时监控管理系统(V1.0)”,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ODFLOW/MT3DMS模拟平台。编制了(2014-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对郑州市及开封市第四系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圈定洛阳市具有供水前景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或富水地段。建立了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系统,建立地下空间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了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首次圈定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高温地热区(田),分析各重点地热区(田)的地热分布和热储层埋藏规律及其特征,提出地热发电规模及远景布局。

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建成一处回灌示范工程,整体回灌速率达到100m 3 /h以上。初步形成一套高效回灌技术系统,建立了地下水回灌三维水流模型。

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对核心区野外调查,对第四系和二叠系水井建立了野外长观网,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完成三次二维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了采煤驱动下覆岩结构变形、破坏、采动裂隙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煤—水—岩”数据库以及钻孔、调查点等数据资料库。初步分析了采空区冒落带、裂隙带与上覆含水层的相对关系。结合模拟数据预测采空区裂隙影响范围,得出含水层分区变化,半定量地分析了采煤对主要上覆含水层影响。

污水灌溉区包气带孔隙分布断面图

污灌区浅部包气带结构概念模型和浅部包气带孔隙结构模型

建模地层模型效果图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

题主是否想询问“西北地质期刊联系不上怎么办”。1、查看期刊官方网站:您可以在西北地质期刊的官方网站上查找联系方式,包括电话、邮箱、地址等,并尝试使用这些联系方式获取期刊的相关信息。2、寻找其他联系方式:如果期刊官方网站上提供的联系方式无法使用或已过期,您可以尝试通过其他途径联系期刊,例如社交媒体、在线客服等。3、咨询相关机构或专家:如果您无法直接联系到西北地质期刊,可以咨询相关的机构或专家,询问期刊的最新情况和联系方式。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种:英文刊期:双月刊开本:16开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地球》杂志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办的杂志。国际期刊号:ISSN 1000-405X 国内期刊号CN11-1467/P 邮发代号2-253。 《地球》以传达“我们拥有一个地球”理念为办刊宗旨,用大众的语言解读人文地球科学,它将一如既往地观察当代科学发展成果,用更多笔墨探讨与公众刊益相关的科学类话题,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调查和解释,为求探讨科谜团,为普及地学知识作出积极贡献,帮助读者从中体会到科学为日常处知带来的智慧。栏目设置有《专题报道》、《科技博览》、《文化传播》、《教育探讨》、《管理研究》、《环保技术》、《地质科学》、《植物科研》《矿产资源》《交通科技》等。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种:英文刊期:双月刊开本:16开

地下水期刊投稿邮箱

一、科幻的有:这里有国内各种科幻杂志的封面:《科幻世界》1、 科幻小说银河奖征文:一经发表即可参加每年一度的“银河奖”评比。字数:30000字以内;稿酬:100-180元/千字(短稿从优)。 E-Mail:、 每期一星:“银河奖征文”新作者的稿件中选拔;字数30000字以内;稿酬100-180元/千字(短稿从优)。 E-Mail:、“校园科幻”:本栏目接受初中、高中学生创作的科幻小说投稿。所有投稿请在正文后特别注明学校、班级,并留下家庭地址。字数:5000字以内;稿酬:70-100元/千字。E-Mail:、“世界科幻”:本栏目以翻译、引进外国优秀科幻小说为目标。来稿请附原著复印件。字数:30000字以内;稿酬:70-90元/千字。E-Mail:[本刊投稿注意事项]1、SFW抵制任何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追索稿费或公开曝光,直至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2、由于SFW人力物力有限,来稿一律不查不退,请您自留底稿。三个月内,如您未能接到用稿通知,即可自行处理稿件。3、过信件投稿,请寄: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十一号科幻世界杂志社科幻世界编辑部****栏目收,邮政编码:610041,并请在稿件后注明真实姓名与有效通讯地址、邮政编码。通过电子邮件投稿,除在稿件后注明真实姓名与有效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外,还需特别注明经常使用的电子信箱。参考资料:《科幻世界》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发行量高达50万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弥久新的金牌。《科幻世界》以发表科幻小说为主,所设立“银河征文奖”是中国科幻业界内代表中国科幻整体水平的最高奖项。国内知名科幻作者,皆在此受到全中国科幻爱好者的瞩目。科幻世界系列共包括五本杂志(到处都有,很容易买到):《科幻世界》收录国内精品短篇科幻小说,算是普及本。每月16~20日上市。《科幻世界·幻想小说译文版》收录海外经典奇幻(明年上市,大约逢双月初出刊》《科幻世界·译文版》单月初上市,收录海外精品科幻长篇。《科幻世界·飞》现在改成国内奇幻小说专版了,以九州系列为主打,月刊。《科幻世界·惊奇档案》每月20日左右出版。介绍幻想最新动态。全彩。《科幻·文学秀》以科幻为平台,泛幻想写作的风格和精美的配图,汇集了国内幻想文学界一大批优秀作者,其中包括大角、柳文扬、七格、燕垒生、拉拉等幻想文学界的“大腕”人物。据悉,《科幻·文学秀》已于05年2月25日正式上市。《科幻大王》suyiwei<>《世界科幻博览》fjpjc<>参考资料:二、奇幻的有:《今古传奇 奇幻》(今古传奇期刊集团) 每月三期(上半月,下半月,月末), 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奇幻杂志,旗下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奇幻作家,如沧月,丽端,沈璎璎(云荒三女神……呵呵),树下野狐,白饭如霜,凤凰,飞花,阿修罗,方白羽……而且广泛接受新人作品。目前貌似正在连载沧月的新作《星空》……缺点就是感觉越来越商业化了……《飞 奇幻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 月刊,旗下作家有燕垒生,本少爷,骑桶人,冥灵,读书之人,文舟等,作品质量不错,但个人不喜欢其现在的风格。目前在搞一个五陵系列,貌似想做成九州那样……值得一提的是《飞 奇幻》上的关于中国奇幻形势的评论很有水平……《九州幻想》(《九州幻想》杂志社) 月刊,从《飞 奇幻》杂志社分裂出去的“九州创作组”所创,似乎以九州系列为主,现在状况不明……《幻想1+1》(《幻想1+1》杂志社) 月刊,从《九州幻想》独立出去的江南所创(真是纠结啊……),带有浓重的江南个人风格……参考资料:《幻王》为06年中创刊杂志,为原奇幻世界杂志编辑新创刊物。有预付稿酬制度。和《科幻大王》是两个不同的刊物。《漫友·幻想100》改版后奇幻色彩渐浓《幻界STORY》、《聪明泉:科幻奇幻》不太了解《盛大娱乐·小说》:起点杂志。主要刊登起点网站长篇节选、外传。新开辟中篇幻想小说栏目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727509.html?si=3PS:据我所知一般杂志的投稿方式都有两种,一种是将纸稿寄到编辑部,一种就是网络投稿。由于此类杂志太多,如果楼主有意投稿,只要将我所给的杂志名输入百度百科搜索查询一下,就能查到它们的稿费及其具体的投稿方式。

截至2013年底,全所职工总数515人,其中在职职工300人,离退休人员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院士3人,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117人。设有6个综合管理部门和19个科研业务保障部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所属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均挂靠所内。

2013年承担31项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在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已经处于相当重要的支撑地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创历史新高;获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1项;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5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1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信息化(国土领域成果)二等奖1项。《Journal of Ground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成功创刊。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封面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副所长张永波、张兆吉、李援生,纪委书记张民福。

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永波(右二),副所长张兆吉(左二),副所长李援生 (右一),纪委书记张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编制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图集和中国主要含水层分布图。编制了亚洲地下水资源图(1∶800万)和亚洲地下水环境背景图(1∶800万)。评估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和远景区。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完成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热型地热资源现状普查,提出不同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方案。圈定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有利地区,提出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在五个能源基地,新确定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区段20多处,完成探采结合孔39眼,总出水量33600m 3 /d,有力地解决了矿区缺水问题。成功实施多年冻土层下第三系砂岩裂隙水井3眼,成自流状态,其中最大自流量为1680m 3 /d。查明了主要区域含水系统、含水层结构,蓄水构造条件,补径排特征,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场演化规律。查明区域地下水分布、动力场及水化学场特征。查明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要求和信息平台。

亚洲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效应图

中西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组织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培训。自主开发“地下水样品测试质量实时监控管理系统(V1.0)”,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ODFLOW/MT3DMS模拟平台。编制了(2014-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对郑州市及开封市第四系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圈定洛阳市具有供水前景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或富水地段。建立了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系统,建立地下空间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了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首次圈定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高温地热区(田),分析各重点地热区(田)的地热分布和热储层埋藏规律及其特征,提出地热发电规模及远景布局。

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建成一处回灌示范工程,整体回灌速率达到100m 3 /h以上。初步形成一套高效回灌技术系统,建立了地下水回灌三维水流模型。

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对核心区野外调查,对第四系和二叠系水井建立了野外长观网,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完成三次二维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了采煤驱动下覆岩结构变形、破坏、采动裂隙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煤—水—岩”数据库以及钻孔、调查点等数据资料库。初步分析了采空区冒落带、裂隙带与上覆含水层的相对关系。结合模拟数据预测采空区裂隙影响范围,得出含水层分区变化,半定量地分析了采煤对主要上覆含水层影响。

污水灌溉区包气带孔隙分布断面图

污灌区浅部包气带结构概念模型和浅部包气带孔隙结构模型

建模地层模型效果图

投稿邮箱:投稿QQ: 750956839投稿咨询:

这个不是核心期刊来的。

  • 索引序列
  • 水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
  • 水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 地下水期刊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