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央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中央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中央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因为浙江大学郑强教授认为易中天教授水平一般,并且表示他知道的东西我也知道,但是我知道的东西他一定不知道。调侃易中天、于丹水平一般,只是郑强教授说话的一种方式。也正是因为郑强教授平易近人的态度,他才如此受欢迎,我们也才能知晓他。

作为浙大党委书记的郑强教授绝对不是那种外强中干的一类名师。他和前几日被处理的深圳名师胡红梅也截然不同。作为理工科专家、学者,郑强教授还是属于那种实干兴邦的。郑强教授的履历拿出来也绝对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长江学者郑强教授:

郑强教授他就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他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除了这些分量十足的荣誉称号郑强教授的科研实力也不可小觑。有九大院士头衔的国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国际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是响当当的专家。其中那540篇SCI科研论文也是捍卫科研宝座的重要武器。

而郑强教授发表的论文虽然不及高福院士但是也绝对领先于大多数人,他一共发表论文519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89篇。

高福疾控中心主任是山西省应县人。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出生于山西省应县,毕业于牛津大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现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他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曾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医学奖、日本外务大臣表彰奖、俄罗斯“Gamaleya奖章”、中国香港大学百周年杰出中国学者等荣誉,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苏旭,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放射毒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②辐射防护与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研究。③放射卫生防护政策与标准研究。近年来,承担了15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6部。先后指导和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6年获吉林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遴选为国家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9年被亚洲辐射研究协会授予 “辐射研究贡献奖”。主要学术组织兼职: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亚洲辐射研究协会副主席;世界医生反核战争联盟国际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副总编;《中国辐射卫生》杂志副总编;《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辐射防护通讯》杂志副主编等职务。吉林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王志林 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志林,1953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北京。1978年10月毕业于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电源站技师专业,大专学历。1972年至1983年在国防科委新疆21基地服役,任排长、副连长、连长、技师。1984年-2002年历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科员、行政科副科长、总务处副处长、基建办副主任、主管技师。1993年任行政处处长;1996年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副所长(副局级)。2002年至今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9年10月20日任党委书记。现主持党委、纪委工作。分管行政、后勤、保卫、工会工作。历任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岳保荣 副所长岳保荣,1953年出生,汉族,籍贯山西,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1984年至1985年在苏州医学院进修放射卫生专业;1996年至1997年在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3年1月至5月在英国圣乔治医院辐射防护中心做访问学者。1977年至2002年历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处处长,2002年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副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外事、教育培训。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放射防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医疗照射防护与质量保证研究工作,重点为放射诊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研究,完成多项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并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组织制、修订“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等五项国家标准。“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于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目前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课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放射诊疗中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与风险评价研究等课题。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项目中国协调员。主要学术组织兼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三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放射医学与防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辐射装备与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委;《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编委。孙全富 副所长孙全富,1964年出生,河北故城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专业,获放射医学学士学位。1989-1990年在日本广岛放射线影响研究所流行病学部进修;1996-2002 年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教研室工作学习,并获得医学论文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副所长。主管计量认证、实验室安全、防护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分管质量管理办公室、科技成果推广处。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放射流行病学研究与辐射致健康效应危险估计,研究工作包括天然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放射流行病学研究、高氡钍射气地区肺癌危险估计、特殊实践人员辐射危险评价、非铀矿山矿工放射性职业危害调查与控制研究、核设施周围人群健康调查、公众核与辐射危险认知调查等。负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和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登记报告系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2006年“高本底辐射地区流行病学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居住环境监测与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学术组织兼职:为第六届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WHO Internal Radon Project项目组成员等。丁库克 副所长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毕业,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从事行政管理与科研工作。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研合作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等资助,发表SCI文章7篇,拥有3项软件著作权,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项。2010年被聘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现协助所长分管该所后勤与保卫工作。

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2002-2009年,中心独立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973项目:2项(分题负责单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牵头1项,参与5项;国家卫生部课题:3项;省级项目:13项;市科技项目:108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我国CDC系统中是受资助项目较多的单位之一。 2002-2009年获得各级科研成果2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 特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三等奖 4项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7项二等奖 2项三等奖 5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 三等奖 2项 ☆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疟疾、SARS、军团菌等;☆非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寄生虫病:疟疾、肝吸虫、隐孢子虫等;☆伤害:交通、职业、学校等;☆营养、环境、职业、社会、心理等健康危害因素;☆学科层面:现场流行病、分子流行病、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毒理(生化、分子)。 ☆庄志雄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独立指导2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现为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委员、中国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亚洲毒理学会理事、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毒理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热带医学会副理事长、《卫生毒理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副主编、10余种杂志编委。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广东省科研基金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参加编写4本著作和教材的编写。多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深圳市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程锦泉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任深圳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及《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副会长、深圳卫生经济学会理事。先后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广东省卫生厅课题1项,深圳市科技项目等5项,还主持《深圳市区域卫生规划研究》,《深圳市卫生政策研究》、《深圳市控制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及经济学评价研究》等项目以及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欧盟,中英、全球项目。2002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2008年分别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张仁利教授: 2000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部,获得病原生物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热带病研究,现为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子生物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体感染受体分子生物学;传病蚊媒雌雄蚊差异基因组研究;同时担任广东省寄生虫学会理事,深圳市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热带医学杂志编委等社会职位;先后在国际刊物Infection and Immunity, BBC,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l Parasitology, parasitol Immunity 等刊物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1998年获日本大幸医学奖。先后主持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国际科学基金)、教育部等科研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何雅青研究员:现任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中华临床与卫生”杂志副主编,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病原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防治人畜共患传染病专家组成员,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兼职教授,为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71型、SARS病毒及溯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2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杂志上,3篇论文发表于国外杂志上,其中论文《华南地区动物SARS样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在研课题两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各一项。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张建清主任医师,博士,是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恶英重点医学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现为广东省质谱学会理事、深圳市保健科技学会理事、深圳市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营养学会理事、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4篇,参与编辑专著1部。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立项课题共计11项,同时获得国家、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奖共计三项。 ☆中山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已同以下高校建立高等院校教学基地(含研究生、本科生):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30多名、博士后3名。迁地重建:目前,一个占地3.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由一栋综合业务楼、一栋预防医学门诊楼、一栋后勤服务楼和三栋实验楼组成的新的疾控中心迁址重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预计至2008年,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深圳疾控中心将在瑭朗山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呈现在世人面前。

钟南山表示,中国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在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CDC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一级一级上报。CDC向地方政府上报后由地方政府决定如何处置。第二,SARS等突发性传染病过去之后,很多研究所就不搞了。所以这一次对于突发疾病,治疗上感到束手无策。一个月内研发出一个新药根本不可能,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也体现出我们防控体系的问题。(图片来源:南方+ 摄影:吴伟洪)钟南山缘何会提出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2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CDC的使命》一文,对中国CDC的发展进程、主要职责以及使命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同时也提出目前中国CDC存在的短板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从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一个核心角色却不时陷入舆论中心。先是因为疫情发布承受了巨大压力,接着又因为1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参与署名,由中国疾控中心等十余家机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再度陷入漩涡。也正是由于这篇论文,整个中国舆论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国的传染病防御中的角色定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确认,确实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新的传染疾病从发现到确认,需要有一个过程。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在过去的18年人员和经费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对CDC充满信心。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高福曾对媒体表示:“经常有人问我,SARS过去十几年了,还会来吗?SARS这一类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很有信心地说,SARS类似事件不会再出现,因为我国传染病监控网路体系建设得很好,这类事件不会再发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被召集重新出山,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疫情防控形势的研判、防控技术支撑等。曾带领CDC战过SARS的李立明,在被问到如今疾控系统的走向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想时,他淡淡地说,“不太满意”。虽然这些年CDC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CDC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权责方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只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省级卫生行政机构才有权公布疫情,国家疾控中心与地方各级疾控中心都是没有权力对外发布疫情的。CDC是决策支持机构,但无权决策。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最初出现,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定,再到疫情的扩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受到国人的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事情,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有时是更决断地处置这样事关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危机,是摆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之路上必须回答的课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苛责永远比建设更容易。但建立在科学慎思基础上的行动从来不算晚。

疾控中心主任论文发表

查询方法: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后,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如何自己进行论文查重:

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点击网站进入知网检测的网页,找到对应的知网检测入口。

进入论文提交页面,按照要求输入论文题目、文章作者,上传待测论文,支付相应的查重费用后,点击提交检测,系统自动开始进行知网检测。知网检测时间为30-60分钟,知网检测完成后,在下载检测结果页面下载知网检测报告。

如何查发表论文在哪个网:

用户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平时很多人给三甲留言,说能不能写一篇关于性教育的科普?思考再三,决定还是从一个真实的、每每想起让人忍不住流泪的故事说起。

这是一个医生的亲身经历......

“快来收病人啦!凌晨的第一个,希望也是最后一个。”穿着蓝色制服的男护工一副睡眼惺忪,扬着急诊病人的病历本朝我说道。

我接过病历本苦笑,“借你吉言啊!”同时快速扫了眼病历本上的信息:18岁男性,未婚。我心里不禁嘀咕道,这么年轻竟然半夜来急诊,莫非有什么情况?

跨过安静的走廊,夹杂着家属断断续续地低语声以及病人忽高忽地的呼噜声,我来到了新病人的病房,看到一个瘦削的大男孩拧着痛苦的双眉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一个中年女子,应该是患者的母亲,焦灼地握着男孩的手,不停地安慰着。

还没等我开口问,中年女子便焦急地说,“医生,我儿子头痛发烧一个多月了,实在受不了才过来。”

男孩半睁着眼睛,苍白的脸色透露着身体虚弱的信号,我在心里想着这般场景莫非是有什么大的疾病才会如此。正想问,不想男孩先于我前微弱的说道:“能不能先给我止痛?”

望着溺水般的男孩,我心里一个激灵,身上的瞌睡虫全跑掉了,手伸到他的后脑勺一摸,全是水,脖子硬邦邦的。查体发现病人的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未引出,我随意问道,“还上学吗?”

女子回道,“早就没上学了,在城东摆了个烧烤摊,卖卖烤串过日子。”

“交女朋友了吗?”

男孩有气无力地瞟了我眼“还没呢。”

详细问过病史后,我心里大概得出个初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只是这么年轻的男孩,免疫力得差到怎样的地步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免疫力下降的?结核、真菌、细菌、病毒,这四个疾病就像铅球一样不停地在我脑袋里撞击。又莫非是艾滋病?我看着温顺帅气的男孩子,赶紧摇摇头希望找出证据打消自己的念头。

嘱护士给予半量甘露醇和止痛等对症处理后,患者安静入睡了。男孩的妈妈噙着眼泪来到办公室,“医生,我孩子命苦,5岁就失去了父亲。我一手拉扯他长大,辛苦自不必多说,但看着他健康成长,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还这么年轻,你们一定要查清楚病因,治好他的病啊”

她的目光寄予了太多期望,殷切到我不敢对视。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不忍告诉她自己的猜想,只是用一贯官方的口吻和她保持着距离,“阿姨,等明天的检查结果出来吧,综合所有资料,我们科室会一起讨论你儿子的病情。有任何结果,我们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第二天交班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这个年轻患者,嘱管床医生注意追踪传染病筛查结果。

回家补完觉醒来,已是太阳落山,我随手刷起了微信,却突然发现,科室群里艾特我的信息,“你夜班收的那个18岁男孩,HIV初筛报告是阳性的!”

好吧,初筛报告是阳性的,结合男孩子的临床表现,确诊报告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那他目前最可能的应该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次之为结核性脑膜炎。不管是哪种,治疗时间都极其漫长,花费也将十分昂贵。无论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不是他这种家庭能承担得起的。

男孩最后腰穿结果也出来了:结核性脑膜炎,HIV确诊报告阳性。依照医学法规,我们支开了病人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告诉了患者结果,只见到男孩听到后呆愣了一下,长长的眼睫毛在微微颤抖着,眼泪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没过一会,他便闭上眼睛,全身突然失去支撑般瘫软在床上。

不忍心看着他痛苦的样子,上级和我示意着出病房给他留点空间,刚准备走,男孩便喃喃地问道,“我这个是通过性传播的吗?”

上级点点头,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患者虽然没有透露冶游史,但像他这个年龄,既往没有输血史,考虑还是性传播导致的。

男孩眼神空洞地望着地板,“我从没想过就那么一次也会感染上。我也就第一次去那种地方,跟我朋友一起去的。他们都说可以不用安全套,也没关系。就那么一念之间,我的后半生就毁了!”他说完后,眼泪顺着他年轻的脸庞滑落了下来。

后来男孩的母亲知道了男孩的病情。那段时间,她好像突然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如提偶般为儿子送来一日三餐,照顾饮食起居。母子俩都一副面如死灰的样子,整个病房也压抑得无比寂静。

在后来的谈话中,男孩的母亲虽然带着一股绝望的情绪,但她在儿子面前也坚定地表示,我们会和以前一样,一起坚持到最后,直到治愈为止。说这话的时候,她眼里闪耀着光亮,那份坚定点燃了男孩内心的希望,我看见男孩眼角的点点泪光。

然而,尽管年轻的生命力很顽强,但男孩最终还是没挺过这关。刚开始的半个月还能有气无力地说直呼头痛,虽然止痛效果差,但人总的来说还是有精神气在的。但在后半个月的时候,男孩开始陷入半嗜睡中,连头痛都不会再喊了,只是每天仍有低热以及盗汗。他的母亲戴着口罩,露出憔悴地鬓发,每日为儿子擦身喂饭。每次查完房后,我们都不忍心直视她充满血丝的双眼,她也不再跟以往似地追问病情,常常躲在角落里悄悄地抹眼泪。

他在走之前十天,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每次被叫醒不到十分钟,便迅速地陷入嗜睡中了。他像是知道自己已经时限不多,每在清醒的片刻,便颠三倒四地和母亲道歉,说对不起。他的母亲早已哭干了眼泪,也不再顾着疾病的传染,只是把儿子当作还是小孩般,用力地搂着他的头,想拼命留着儿子年轻的生命。

在一个清晨,男孩还是在安静的睡梦中离去了,没有再说头痛。那一瞬间,他的母亲像是烧枯了的灯芯,也随之一块幻灭了。一夜之间,男孩的母亲一头青丝变成了白头。

她为儿子穿上了那套他生前最想买的阿迪达斯,还买了很多昂贵的安全套放在儿子衣服的口袋里。她说,她希望才刚长大的孩子能在另一个地方健康成长,不要再做糊涂事,等着母子团聚。

曾目送过很多临终病人,只有这一个是年纪最小的,还是因为艾滋病离去,我看着他母亲颤抖着手为他扣上衣服时,我哽咽着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但却好像什么都做不了。环顾这个病房,男孩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还像是昨天的时候,他客气又有礼貌,谁都不曾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离去。

像这个男孩,具体的性生活时间他没细说,但他在家已经出现约1个月的并发症症状了,据他母亲说,男孩近半年就出现体重消瘦表现。如果,男孩能早点发现身体的异常,早日检测行抗病毒治疗,他的路还会很长。但如果像男孩这样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医院,往往会耽误治疗。

疯狂的同性生活,查出肠癌......

同性恋群体,大概是国内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群体,他们容易让人忽视,甚至歧视。然而,他们的健康问题同样值得被关注。

在知乎论坛,有两个帖子格外显眼,一个是《你都是怎么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有570人跟帖评论;另外一个是《得了梅毒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这些留言跟帖中,很多人透露自己是一位同性恋者。

一位28岁的年轻人小亮(化名)分享了他的经历:

图来自知乎

今年28岁的小亮(化名)是一位程序员,也是一位同性恋者。高中时期开始,小亮就接触网约。他说自己一直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专属的艳遇。

有时候是学校里的小树林,有时候是居民区的日租房,甚至在对方没有携带身份证的时候,还曾经带着网友回宿舍。

大二的那年在一次体检中医生跟他说,他有一块肛门息肉。于是他上网搜罗了不少的资料,看到多数人都出现过息肉,没有症状不碍事。

直到就业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甚至到了完全无法排便,腹部肿胀的地步。匆忙之下,才去了一趟医院做了深度检查,结果不如人意,已经癌变。医生说,此前的息肉在频繁且过度强烈的刺激下,已经癌变。

为了继续活着,小亮做了全大肠切除手术,缝合肛门,并在肚子上做了一个人造肛口,从此每天都需要背着粪袋,行走在人来人往的凡尘中。失去肛门后,他再也无法体验性趣。他说,相比无性恋,他似乎更像是一位无性恋人士。“我要是憋不住了,就往屁股上挖个洞,人生太漫长了。”

“我的性生活全靠幻想,有时候约会,见了面人就跑了。即使无异味,平时也喷浓厚香水。我是一个有着生理需求的正常人。”

美国疾控中心曾有研究分析指出,经常进行肛交的人群罹患肛癌的概率比其他人群的要高。肛门癌甚至被认为是继艾滋病毒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下一个危机。

造成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同性恋,而是个人对自身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第一,被同性人群忽视的全身体检,尤其是直肠体检,多数男性都存在肛门息肉。但若不进行健康体检,很难发现。第二,直肠息肉若长期频繁的接受到异物刺激,就有可能会发生癌变,及时发现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跟男男接触,染上了艾滋病......

有一部叫《面具人的世界》纪录片,主人公是一个男子林先生,有一段时间,因为妻子不在身边,他和男生接触了起来。

“一个网友叫我做一个HIV的筛查,一试两道杠,他吓了一大跳。那天我也心里特别地害怕,跑到疾控中心。一筛查说是阳性,好像掉进了地狱一样。”林先生这么说道。

2015年年初,林先生被确诊为艾滋病。在这之前,林先生对艾滋病一词十分陌生,而之所以被感染,这跟他的不寻常经历有关。

“出于好奇吧,老婆不在身边,所以跟男男接触了。在火车站那个绿地广场,后来一天晚上,一个人过来,他跟我搭讪,然后大家慢慢的就那样。然后就对这个圈子感觉好奇,感觉很冲动,就不停地在网上或者在交友软件上面,跟人家约、聊天、见面。”

“当时一直在换(性伴侣),没有固定的那种,大概有7、8个人。”

从这以后,林先生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2014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状况。

“什么时候被感染的,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得了这个HIV,好像离我很远很远,有点恐惧,有点害怕,他们说一旦得这病离死亡很近。”

可这个时候,他又走上了老路,认识了男伴小翔。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都没告诉对方有HIV的感染,我吃药的时候,还偷偷地吃,躲着他,等我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把衣服什么东西都带过来,他告诉我,他也有HIV。”

我得了梅毒和尖锐湿疣......

有一位网友谈起了自己的遭遇:

“得病之前的我,对于性还是很开放的。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洁身自爱,不要无套,不要吸毒,不要多人。口交也是可以传染疾病的,我的梅毒应该就是口交感染上的。

梅毒是去年得的,一面之缘的朋友告诉我他感染梅毒了,让我也去检测下,结果中标。然后就是今年的四月份,大便出血,以为是痔疮,结果是尖锐湿疣。

当时治疗尖锐湿疣,在距离家近的一个民营医院做的,当时以为是痔疮花不了几个钱,然后检查出来是尖锐湿疣也就直接在这家医院做的。第一次治疗整个过程花了3万多。

尖锐湿疣容易复发,梅毒则是感染上就会一辈子的阳性。我也因此错失了一份高薪体面工作。

如果没有得这种病,想要享受刺激的性生活。还是赶紧打消你的念头,对象都会偷吃,何况是一面之缘的朋友。鬼知道他会带回来什么病。我还是庆幸自己没得上HIV。另外,找到对象,觉得是时候更进一步了,去做个检测吧,他好你也好。

现在我的尖锐湿疣经过三次治疗暂时没有了,之后需要预防以及检查是否复发就可以了梅毒是一年了,才转阴。费时费钱,重要的事情说三次,洁身自爱,洁身自爱,洁身自爱。不要想着寻求刺激,一份稳定的感情才重要。”

同性恋是传染病的高发群体......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经举办的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介绍了我国青年学生目前的感染情况:“我们调查过,有过性经历的学生安全套使用率还不到40%,由于处于性活跃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所以青年学生感染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而且近两年,每年还有3000多例的学生感染,2017年有3077例学生感染,这些学生的感染病例有81.8%是通过同性性传播的感染。”

为什么同性恋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高发群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曾介绍主要有4点:性交方式多样化、没有固定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以及静脉使用毒品等其他因素。

1. 性交方式多样化

感染了 HIV 的男性,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男男同性恋者绝大多数会采用肛交的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更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

2. 没有固定性伴侣

多数情况下,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没有固定的性伴侣。而拥有多名性伴侣往往是造成艾滋病或其他性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

3. 不使用安全套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在性交过程中往往不使用避孕套,也就是医生们所说的“无保护性行为”。同时,即便使用避孕套,也不能完全避免病毒感染,因为并不能 100% 保证避孕套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滑脱等意外情况。

4. 其他因素

还发现在男男同性恋群体中,静脉使用毒品的比例又比较高。而静脉注射毒品是另一个导致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从而“雪上加霜”,把这个人群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做到这几点,保护自己和他人......

爱,不分性别;每一种性取向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带来健康影响。无论是哪种性倾向群体,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都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固定自己的性伴侣,并清楚、全面地了解双方的健康状况。

其次,避免疾病传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正确、全程使用避孕套。

第三,一旦发现安全套滑脱或破裂,立即停止性行为。

第四,如果发生了高危的性行为,要立即寻求当地疾控中心或者医院的帮助,及时进行HIV 阻断治疗,做到亡羊补牢。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三甲希望随着艾滋病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学生们、孩子们会意识到,正确的、安全的性生活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在你想要满足生理的愉悦时,也应该对这份愉悦可能所带来的相应风险予以警惕和预防。(三甲传真综合医联APP、健康时报、腾讯医典等)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

查询方法: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后,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如何自己进行论文查重: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点击网站进入知网检测的网页,找到对应的知网检测入口。进入论文提交页面,按照要求输入论文题目、文章作者,上传待测论文,支付相应的查重费用后,点击提交检测,系统自动开始进行知网检测。知网检测时间为30-60分钟,知网检测完成后,在下载检测结果页面下载知网检测报告。如何查发表论文在哪个网:用户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

钟南山表示,中国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在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CDC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一级一级上报。CDC向地方政府上报后由地方政府决定如何处置。第二,SARS等突发性传染病过去之后,很多研究所就不搞了。所以这一次对于突发疾病,治疗上感到束手无策。一个月内研发出一个新药根本不可能,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也体现出我们防控体系的问题。(图片来源:南方+ 摄影:吴伟洪)钟南山缘何会提出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2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CDC的使命》一文,对中国CDC的发展进程、主要职责以及使命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同时也提出目前中国CDC存在的短板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从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一个核心角色却不时陷入舆论中心。先是因为疫情发布承受了巨大压力,接着又因为1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参与署名,由中国疾控中心等十余家机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再度陷入漩涡。也正是由于这篇论文,整个中国舆论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国的传染病防御中的角色定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确认,确实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新的传染疾病从发现到确认,需要有一个过程。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在过去的18年人员和经费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对CDC充满信心。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高福曾对媒体表示:“经常有人问我,SARS过去十几年了,还会来吗?SARS这一类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很有信心地说,SARS类似事件不会再出现,因为我国传染病监控网路体系建设得很好,这类事件不会再发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被召集重新出山,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疫情防控形势的研判、防控技术支撑等。曾带领CDC战过SARS的李立明,在被问到如今疾控系统的走向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想时,他淡淡地说,“不太满意”。虽然这些年CDC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CDC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权责方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只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省级卫生行政机构才有权公布疫情,国家疾控中心与地方各级疾控中心都是没有权力对外发布疫情的。CDC是决策支持机构,但无权决策。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最初出现,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定,再到疫情的扩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受到国人的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事情,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有时是更决断地处置这样事关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危机,是摆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之路上必须回答的课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苛责永远比建设更容易。但建立在科学慎思基础上的行动从来不算晚。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视频5534播放|00:53中疾控: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5000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38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23播放|02:24老年人平时不出门就没有感染风险?担心疫苗影响基础病?中疾控专家权威解答5198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根据20条措施要求6057播放|01:27中国疾控中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2.3万播放|00: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6165播放|01:16中疾控:奥密克戎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基础病高龄者仍会有重症5022播放|01:57最新疫情研判!中疾控:目前病毒致病性减弱,老百姓要与政府拧成一股绳!5454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 净网2022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查看更多相关星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任主任共4个词条1.9万阅读沈洪兵第4任高福第3任王宇第2任查看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团队共6个词条6336阅读沈洪兵任职:主任、党委常委(兼)卢江任职:党委书记、副主任(兼)周宇辉任职:党委副书记查看更多历史沿革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文化传统获得荣誉机构领导TA说历史沿革1983年12月23日,卫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新址大堂1986年1月19日,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4][35]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设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7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019年9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2020年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2][3]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专职):曾毅、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侯云德、洪涛、徐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徐建国、高福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洪涛、王大燕、王华庆、张永振、周脉耕、赵文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名单不全):曾毅、侯云德、洪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高福[2][3]科研部门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4][5]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5个):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西太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脊灰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乙脑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轮状病毒参比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朊病毒检测中心、中国微生物菌毒种/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4]下属科研部门(1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5]部门概述图科研成果科研成就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发表论文14892篇,其中中文11502篇,英文文章3390篇,年度发表数量增长25余倍。[11]中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及地方科委等部门众多科研项目,每年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4]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人) 获得奖项2018年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2017年 侯云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2017年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4]展开全部学术期刊《卫生研究》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办,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和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协办,系中文核心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CA)” 、“Abstract Journal of Russian (AJ)”和“Index Medicus/Mediline(IM)”收录。此外,《卫生研究》每年有部分文章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7]《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于1995年10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免疫规划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专业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疾病监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于2017年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1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1985年创刊,双月刊,于2005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第四版),2009年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10多家数据库收录。[20]《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等来源期刊;被SCOPUS、CA、IM,PubMed、BP、WPRIM、CBST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等收录。[2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月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获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和85周年银奖。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是卫健委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先后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98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统计源来源期刊(均为数据库创建之年被收录)。2004年入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首次获200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遴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11年以来,均被评选为“RCCES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1992年以中国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第1版)以来,已连续入编至2017年版(第8版)。1987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检索数据库收录(截止到2017年6月),并先后被Scopus(截止到2017年6月)、CABI、汤森路透ZR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1992年度、1994年度),优秀期刊一等奖(1996、200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度)。2005年度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期刊一等奖,2013年度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2009、2013年度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07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0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硕学位授予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4][25]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导师共2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含院士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65人,专硕导师32人。共授予博士学位857人、硕士学位233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1684人、专硕学位654人)。在读研究生555人(博士生163人、硕士生296人、在职MPH硕士生96人),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98人,在站博士后23人。[24]合作培训2007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英培养(CDCLP)”奖学金项目,至2017年已有五批共计58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赴澳参加学习,其中33人获得了MScPH(格里菲斯大学)硕士学位。2002-2016年,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22项,培训学员近9.6万人次,其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132项、培训学员近1.5万人次。2001-2017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累计招收16期共331名学员,累计有248名学员毕业;2期西部FETP共招生81名学员,76名学员已毕业。[26]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识以中国地图为主体,上面书写英文简称“CDC”,外环为斜体圆环。[1]精神文化使命: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1]获得荣誉2020年9月8日,该组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7]2020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援鄂应急队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8]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病毒病所基因测序团队、传染病管理处、病毒病所 BSL-3 实验室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不是。吴尊友;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从事艾滋病、非典、新冠等重大传染病防控30多年,发表科学论文500多篇。不是染的,是因为国家传染病防控短短三年,从浓茂的黑发,到两鬓斑白,再到满头银丝,可见我们的医学家们为了我们的健康已经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劳

钟南山表示,中国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在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CDC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一级一级上报。CDC向地方政府上报后由地方政府决定如何处置。第二,SARS等突发性传染病过去之后,很多研究所就不搞了。所以这一次对于突发疾病,治疗上感到束手无策。一个月内研发出一个新药根本不可能,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也体现出我们防控体系的问题。(图片来源:南方+ 摄影:吴伟洪)钟南山缘何会提出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2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CDC的使命》一文,对中国CDC的发展进程、主要职责以及使命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同时也提出目前中国CDC存在的短板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从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一个核心角色却不时陷入舆论中心。先是因为疫情发布承受了巨大压力,接着又因为1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参与署名,由中国疾控中心等十余家机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再度陷入漩涡。也正是由于这篇论文,整个中国舆论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国的传染病防御中的角色定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确认,确实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新的传染疾病从发现到确认,需要有一个过程。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在过去的18年人员和经费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对CDC充满信心。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高福曾对媒体表示:“经常有人问我,SARS过去十几年了,还会来吗?SARS这一类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很有信心地说,SARS类似事件不会再出现,因为我国传染病监控网路体系建设得很好,这类事件不会再发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被召集重新出山,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疫情防控形势的研判、防控技术支撑等。曾带领CDC战过SARS的李立明,在被问到如今疾控系统的走向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想时,他淡淡地说,“不太满意”。虽然这些年CDC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CDC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权责方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只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省级卫生行政机构才有权公布疫情,国家疾控中心与地方各级疾控中心都是没有权力对外发布疫情的。CDC是决策支持机构,但无权决策。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最初出现,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定,再到疫情的扩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受到国人的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事情,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有时是更决断地处置这样事关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危机,是摆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之路上必须回答的课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苛责永远比建设更容易。但建立在科学慎思基础上的行动从来不算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疾控主任发表论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视频5534播放|00:53中疾控: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5000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38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23播放|02:24老年人平时不出门就没有感染风险?担心疫苗影响基础病?中疾控专家权威解答5198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根据20条措施要求6057播放|01:27中国疾控中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2.3万播放|00: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6165播放|01:16中疾控:奥密克戎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基础病高龄者仍会有重症5022播放|01:57最新疫情研判!中疾控:目前病毒致病性减弱,老百姓要与政府拧成一股绳!5454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 净网2022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查看更多相关星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任主任共4个词条1.9万阅读沈洪兵第4任高福第3任王宇第2任查看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团队共6个词条6336阅读沈洪兵任职:主任、党委常委(兼)卢江任职:党委书记、副主任(兼)周宇辉任职:党委副书记查看更多历史沿革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文化传统获得荣誉机构领导TA说历史沿革1983年12月23日,卫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新址大堂1986年1月19日,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4][35]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设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7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019年9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2020年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2][3]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专职):曾毅、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侯云德、洪涛、徐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徐建国、高福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洪涛、王大燕、王华庆、张永振、周脉耕、赵文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名单不全):曾毅、侯云德、洪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高福[2][3]科研部门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4][5]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5个):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西太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脊灰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乙脑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轮状病毒参比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朊病毒检测中心、中国微生物菌毒种/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4]下属科研部门(1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5]部门概述图科研成果科研成就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发表论文14892篇,其中中文11502篇,英文文章3390篇,年度发表数量增长25余倍。[11]中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及地方科委等部门众多科研项目,每年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4]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人) 获得奖项2018年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2017年 侯云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2017年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4]展开全部学术期刊《卫生研究》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办,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和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协办,系中文核心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CA)” 、“Abstract Journal of Russian (AJ)”和“Index Medicus/Mediline(IM)”收录。此外,《卫生研究》每年有部分文章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7]《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于1995年10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免疫规划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专业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疾病监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于2017年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1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1985年创刊,双月刊,于2005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第四版),2009年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10多家数据库收录。[20]《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等来源期刊;被SCOPUS、CA、IM,PubMed、BP、WPRIM、CBST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等收录。[2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月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获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和85周年银奖。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是卫健委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先后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98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统计源来源期刊(均为数据库创建之年被收录)。2004年入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首次获200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遴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11年以来,均被评选为“RCCES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1992年以中国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第1版)以来,已连续入编至2017年版(第8版)。1987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检索数据库收录(截止到2017年6月),并先后被Scopus(截止到2017年6月)、CABI、汤森路透ZR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1992年度、1994年度),优秀期刊一等奖(1996、200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度)。2005年度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期刊一等奖,2013年度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2009、2013年度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07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0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硕学位授予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4][25]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导师共2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含院士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65人,专硕导师32人。共授予博士学位857人、硕士学位233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1684人、专硕学位654人)。在读研究生555人(博士生163人、硕士生296人、在职MPH硕士生96人),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98人,在站博士后23人。[24]合作培训2007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英培养(CDCLP)”奖学金项目,至2017年已有五批共计58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赴澳参加学习,其中33人获得了MScPH(格里菲斯大学)硕士学位。2002-2016年,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22项,培训学员近9.6万人次,其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132项、培训学员近1.5万人次。2001-2017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累计招收16期共331名学员,累计有248名学员毕业;2期西部FETP共招生81名学员,76名学员已毕业。[26]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识以中国地图为主体,上面书写英文简称“CDC”,外环为斜体圆环。[1]精神文化使命: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1]获得荣誉2020年9月8日,该组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7]2020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援鄂应急队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8]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病毒病所基因测序团队、传染病管理处、病毒病所 BSL-3 实验室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苏旭,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放射毒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②辐射防护与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研究。③放射卫生防护政策与标准研究。近年来,承担了15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6部。先后指导和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6年获吉林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遴选为国家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9年被亚洲辐射研究协会授予 “辐射研究贡献奖”。主要学术组织兼职: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亚洲辐射研究协会副主席;世界医生反核战争联盟国际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副总编;《中国辐射卫生》杂志副总编;《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辐射防护通讯》杂志副主编等职务。吉林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王志林 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志林,1953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北京。1978年10月毕业于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电源站技师专业,大专学历。1972年至1983年在国防科委新疆21基地服役,任排长、副连长、连长、技师。1984年-2002年历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科员、行政科副科长、总务处副处长、基建办副主任、主管技师。1993年任行政处处长;1996年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副所长(副局级)。2002年至今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9年10月20日任党委书记。现主持党委、纪委工作。分管行政、后勤、保卫、工会工作。历任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岳保荣 副所长岳保荣,1953年出生,汉族,籍贯山西,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1984年至1985年在苏州医学院进修放射卫生专业;1996年至1997年在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3年1月至5月在英国圣乔治医院辐射防护中心做访问学者。1977年至2002年历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处处长,2002年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副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外事、教育培训。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放射防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医疗照射防护与质量保证研究工作,重点为放射诊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研究,完成多项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并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组织制、修订“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等五项国家标准。“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于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目前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课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放射诊疗中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与风险评价研究等课题。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项目中国协调员。主要学术组织兼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三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放射医学与防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辐射装备与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委;《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编委。孙全富 副所长孙全富,1964年出生,河北故城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专业,获放射医学学士学位。1989-1990年在日本广岛放射线影响研究所流行病学部进修;1996-2002 年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教研室工作学习,并获得医学论文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副所长。主管计量认证、实验室安全、防护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分管质量管理办公室、科技成果推广处。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放射流行病学研究与辐射致健康效应危险估计,研究工作包括天然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放射流行病学研究、高氡钍射气地区肺癌危险估计、特殊实践人员辐射危险评价、非铀矿山矿工放射性职业危害调查与控制研究、核设施周围人群健康调查、公众核与辐射危险认知调查等。负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和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登记报告系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2006年“高本底辐射地区流行病学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居住环境监测与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学术组织兼职:为第六届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WHO Internal Radon Project项目组成员等。丁库克 副所长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毕业,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从事行政管理与科研工作。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研合作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等资助,发表SCI文章7篇,拥有3项软件著作权,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项。2010年被聘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现协助所长分管该所后勤与保卫工作。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及职责一、组织机构一、工作制度一中心学术委员会是全中心最具有权威的学术组织也是中心主任在本中心管理、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学术咨询机构本委员会向中心主任负责。二学术委员会由各学科有代表性和具有一定学术权威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以及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职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观点明确、作风正派并且有大公无私、实事求是的精神。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三委员必须认真完成本会交给的有关任务并享有对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倡议和对议题进行表决的权利。四委员会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学术委员会主任可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召开会议。五每届委员会任期两年由中心领导班子提出名单产生。六学术委员会的重要决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赞成票需达到委员数半数以上方能有效。七学术委员会对审议的事宜一经形成决议应负责组织实施如遇重大变更或特殊情况中心主任有否决权。二、职责一负责中心业务建设咨询和学术成就鉴定等管理工作。1/2页二研究制定学术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业务建设目标。三负责组织中心各种学术活动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四指导各科室的业务学术活动。五负责审定学术上的重大问题推荐优秀学术成就、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六组织评定学术成果确定级别提出授奖意见。七对业务技术事故、纠纷责任进行讨论鉴定。八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布置任务。九负责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基金管理系统项目申报的审核、管理工作。十负责中心干部职工职称评聘推荐工作。十一完成中心主任办公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 索引序列
  • 中央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 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 疾控中心主任论文发表
  •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 中疾控主任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