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台湾发表论文

台湾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台湾发表论文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1.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2.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3.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4.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5.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6.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7.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9.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10.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11.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12.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13.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14.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15.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16.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17.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18.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19.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20.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21.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22.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24.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25.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26.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27.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28.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29.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30.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31.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32.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33.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34.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35.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36.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37.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38.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39.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40.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41.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42.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43.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44.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45.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46.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47.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48.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49.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50.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51.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52.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53.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55.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56.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7.10)57.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58.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59.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60.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61.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62.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63.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64.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65.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66.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67.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68.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69.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70.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71.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72.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73.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74.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75.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76.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2001.5)77.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78.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79.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80.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81.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82.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83.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84.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85.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86.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87.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88.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89.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2890.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91.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92.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93.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94.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95.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96.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97.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8.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99.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100.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101.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102.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103.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104.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105.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106.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107.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10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109.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110.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111.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112.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113.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114.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115.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116.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117.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118.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119.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120.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121.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122.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124.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125.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四史学·《史记》研究史略·台湾 《史记》 研究概况

四十多年来,台湾约发表《史记》研究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40余部,台湾学者对《史记》也是坚持宣传普及与学术研究并重,并做出了一定成绩。

1.宣传普及方面

在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台湾学者有的把《史记》的内容编成故事,有的致力于今注今译,有的则在大学开设《史记》方面的课程,利用各种形式向公众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在台湾出版的几十种《史记》注译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史记今注》和 《白话史记》。马持盈自称其著《史记今注》的动机是:“辅导读者能够轻松愉快的阅读《史记》,并进而引起其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加强其宣扬中华文化的能力。”故此书采取了注译结合、因文作注和难易有别的写作方法,很受读者欢迎。台湾14所院校60位教授通力合作,译《史记》为《白话史记》出版发行。该书凡例说:“《白话史记》编译的目的在于求《史记》的普及化,适用于一般有基本文史知识的大众。”因此采用直译,既注意生动可读,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人物性格,因而在海峡两岸流传甚广。此外,劳干、屈万里的《史记今注》、杨家骆的《史记今释》、郑梁生的《史记的故事》、陈飞龙和黄华表的两部《史记导读》等,也都是宣传普及《史记》的佳作。

2.学术研究方面

在校勘考证方面以王叔岷、施之勉成就最大。王叔岷历时17年撰成的《史记斠证》系以《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对《史记》逐篇考证之作。全书以作者创见为主,引证博赡,考辨精审,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考证专著。施之勉在《大陆杂志》等刊物上连续发表《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130多篇,后以《史记会注考证订补》为书名结集出版。对泷川之书的疏误考辨匡正最多,因此深受台湾学术界的好评。另外,钱穆的《史记地名考》、海屏的《史记的补续与改窜问题》、曲颖生的《史记八书存亡真伪疏辩》、陈槃的 《史记世家缀录》、李崇远的 《史记篇例考述》等等,也都从某些方面对《史记》作了考订,其中不乏独到见解。

在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评价方面,徐文珊的《史记评介》和郑梁生的《司马迁的世界》最具代表性。《史记评介》的前半部着重介绍《史记》基本知识和研读《史记》的方法,后半部专题研究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文学成就,并指出《史记》的一些缺陷。《司马迁的世界》分前后两篇,前篇叙述司马迁充满悲剧性的一生,并探讨其编纂《史记》的动机。后篇着重论述《史记》的结构和司马迁以人为主的写史方法。作者留学日本多年,故该书吸收了不少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关于司马迁学术思想的研究,台湾学者选题比较广泛。如徐复观的《论史记》深入挖掘了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及作史目的。赖明德的 《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则对司马迁的经学、史学、诸子之学、文学、历学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等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见解。此外,阮芝生、施人豪、游信利对司马迁史学思想和方法的研究; 周虎林、洪安全、王基伦关于司马迁与儒家关系的探讨;吴福助、刘安立对马班史学的比较研究;柯庆明、叶龙、殷豫川、范文芳对《史记》文学艺术的研究;陈万鼐、刘朝阳对司马迁历学和天文学成就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总之,四十多年来,《史记》研究一直是台湾学术界的热点,而且人才济济,硕果累累。钱穆、徐文珊、王叔岷等老一辈学者固然成就斐然,赖明德、吴福助、施人豪、郑梁生、田博元等一大批中青年也先后崛起。他们思想活跃,方法较新,在《史记》研究中往往能别开生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赵连芳(1894~1968),字兰屏,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河南省罗山县人。早年曾加入同盟会,1911~1912年参加反清民国革命战争。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赴美国继续学习。1923年获美国依俄华农工学院学士,后转威斯康星大学专攻作物遗传育种,获硕士(1924)及博士(1926)学位,是年夏去康奈尔大学研究细胞学。1928~1935年先后在金陵大学、河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农学院任教授、系主任。1935~1949年曾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处长、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兼稻作组主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稻作系主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所长。1949年赴台湾,历任台湾省农林处处长、农林部技监、台湾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195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二届院士、研究员。1955~1958年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聘为稻作专家,派赴伊拉克协助稻作改良。1962~1964年任多米尼加农业顾问。该国授赠“大十字最高勋章”。赵连芳早在1921年,发表了“中国的御稻”一文。在美国学习期间,著有“水稻连锁遗传的研究”、“水稻糯性因子对门德尔遗传律之影响”及“水稻的细胞学研究”等论文,是世界上较早研究水稻遗传的学者之一。回国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期间,发表过“水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稻作品种鉴定的理论与实施”等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育成了中大帽子头和中大258等水稻优良品种,指导江西、湖南稻作人员分别育成南特号、胜利籼,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开创我国改良稻种大规模推广工作。在全国稻麦改进所等单位任职期间,他先后收集了10多个野生稻种,3000多个品种,丰富了中国水稻品种资源;他还通过大规模稻种比较实验,确定了良种的适应范围,对中国稻作区域的划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创了稻作检定工作。赴台湾后发表论文25篇,并著有《现代农业》一书。

台湾好像还是比较国际化的,可以直接查EEI

论文发表台湾

论文发表步骤:1.文章给发表时一定要能电话查稿,有杂志社的用稿通知。2.用稿通知,大家要注意了,用稿通知是杂志社收到您的论文后通过严格的审核,只有通过审核的论文才可以正式在杂志社的刊物上面发表

1985年至1988年合作设计制作城市雕塑《屈原九歌碑》《醉放翁》《源》《知识一一未来》。1991年陶瓷作品(戏绳》由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陶瓷作品发表(中国陶瓷》3、4期。1994年作品入选“江西省教师美术优秀作品汇展”,作品入选《中国景德镇陶瓷名家精品选》。1995年陶瓷作品发表于《中国陶瓷工业》第二期。赴泰国曼谷举办陶瓷展。1996年陶瓷作品入选《中国与加拿大陶瓷展》(陶瓷颇英》,发表台湾《天地方圆》16期。1997年论文“陶瓷艺术黑白美”,作品发表于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第42期。陶瓷作品入选“中国文化大展一一陶瓷艺术展”赴亚洲巡回展,并由中国文化部永久收藏。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作品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展”特别荣誉奖。获“全国陶瓷名人优秀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2000年作品获“景德镇女陶瓷艺术家大奖赛”一等奖,入编《景德镇陶瓷全集》。赴韩国南道大学,清江产业文化大学访问交流。2001年作品《时装》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银奖。2002年出版《21世纪优秀艺术家》,江苏画刊提名杨冰专集。《羽》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2003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论传统青花与现代青花的审美特征》发表在《中国陶艺》。2004年6月22日举办《杨冰青花展》。景德镇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出席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并发表论文和作品。2005年主编出版《景德镇女陶艺家作品选》。《三花》《锦簇》参加台湾《新光三越陶瓷大展》。2006年《青花瓶》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声计创新评比中荣获优秀奖。2007年陶瓷作品《向日葵》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展出。2007年陶瓷作品《银杏叶》《蜂》参加“首届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作品赴美国巡回展”。2008年《景德镇陶瓷》第二期发表专业论文三篇,《陶瓷研究》第三期专版报道发表作品17件,第四期连载报导发表作品18件。出席中美陶瓷艺术教育一一国际研讨会并作青花现场表演。2009年作品《向日葵》参加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出版《当代经典画史·陶瓷卷——杨冰个人专辑》,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2009年作品《向日葵》参加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入编《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画册。2009年发表论文《瓷器与中国文人画》、《穿越技艺——天籁青花》于《景德镇陶瓷》第3期。2009年发表作品《羽舞》、《太阳花》于《收藏界》第4期。2010年作品《青莲》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银奖。2010年发表论文《民俗思维在陶瓷绘画中的体现》、《明代徽州版画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于《景德镇陶瓷》第3期。2010年发表论文《青花装饰艺术之交响乐》、《“气”在陶瓷艺术中的重要性》于《景德镇陶瓷》第4期。2010年主编出版《景德镇女陶艺家作品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发表论文《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浅谈陶艺造型形态中点、线、面的视觉效果》于《景德镇陶瓷》第4期。2011年陶瓷作品参加《龙之焰》中国当代陶瓷美国邀请展。2011年发表论文《宋代红绿彩中的民俗情感》、《浅谈陶瓷综合装饰》、《论建川博物馆》、《记事陶瓷的艺术价值》、《从石涛画论看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浅谈陶瓷装饰在现代陶瓷中的运用》于《景德镇陶瓷》第六期。2012年3月出席在美国西雅图的第46届美国陶艺教育年会。2012年《中国陶瓷》第8期发表作品8件,并专题报道《青花的修辞学样本》。2012年《中国艺术家》第1期发表作品12件,并专题报道《清心澄怀 静听天籁——杨冰与她的青花瓷绘画艺术》。2012年《景德镇陶瓷》第4期发表专业论文4篇。2012年11月出席上海第十六届艺术博览会“蓝色太阳·杨冰青花传奇”主题展,有30幅陶瓷作品参展。2012年12月 作品《竹》入选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

——已发表论文:1.夏雪梅、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14-12.黄小瑞、崔允漷译: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美】LeeShulman,《全球教育展望》2014-13.崔允漷、夏雪梅:论互动视野下的教师课程实施:基于40年文献的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崔允漷:全球视野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185.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教育研究》2013-076.崔允漷: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活得精彩”,《基础教育课程》2013-67.冯生尧、崔允漷:高考改革要秉持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7日第六版8.崔允漷:“学生学会了什么”是评价的基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0日第9版9.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110.朱伟强、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种实践模型,《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07-811.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2.崔允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P3613.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全球教育展望》2012-614.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教育研究》2012-515.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6.崔允漷:教研员即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基础教育课程》2012-517.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18.崔允漷: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全球视野下高中课程和高考变革的对策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咨询报告,2012年4月19.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基础教育课程》2011-1220.崔允漷: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1-921.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2.赵士果、崔允漷:比恩课程统整的理念及模式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1-723.王中男、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学校本位——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1-724.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1-1025.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2011年5A,P426.崔允漷、夏雪梅从墅一中学的案例探讨中国大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季刊·华人地区的课程改革》(台湾)2010-1027.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928.张雨强、崔允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框架的初步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9.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30.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31.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10-332.崔允漷:“丛林之旅”: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2010-01-233.崔允漷、柯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2月34.崔允漷:把握教学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2010/01/01新年特刊35.崔允漷、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09年12月36.崔允漷:教师需要的课程知识,《教师月刊》2009-237.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9-838.崔允漷、洪春幸:有质有量,注重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怎样才能更科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839.崔允漷:基于合作的教学决定:以课堂观察为例,《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2007-240.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41.崔允漷、柯政:国家课程教材指导/审议委员会:国际与港台地区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咨询报告,2008年12月10日42.崔允漷、洪志忠:审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福建教育》2008/11A4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探索,《中国教育报》2008/10/2444.钟启泉、崔允漷、夏雪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咨询专家意见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8-945.崔允漷、胡惠闵、汪贤泽: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946.崔允漷、朱伟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界定目标,《外国教育研究》2008-847.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教育研究》2008-648.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649.周文叶、崔允漷: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50.崔允漷、洪志忠: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走入误区,《中国教育报》2008/5/3051.洪志忠、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08/6/652.郑东辉、崔允漷: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中国教育报》2008/6/135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6/2054.崔允漷: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中国教育报》2008/6/2755.周文叶、崔允漷:学校要量身定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中国教育报》2008/7/456.崔允漷、杨璐: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中国教育报》2008/7/1157.崔允漷、秦冬梅:教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08/5/3058.崔允漷、何珊云:如何要建立校本课程方案的审议制度?《中国教育报》2008/5/3059.崔允漷、刘辉、郑东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考情况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8-360.崔允漷: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式亟待转型,《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3日第三版61.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7-1062.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63.崔允漷、邵朝友:如何基于标准命题:从双向细目表走向测验设计框架,《上海教育科研》2007-864.JianpingShen,SuePoppink,YunhuoCui,andGuoruiFan,LessonPlanning:APracticeofProfessionalResponsibilityandDevelopment,educationalHORIZONS,Summer2007,Vol.85,No.4,PP248-258.65.崔允漷、周文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5A66.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67.崔允漷、郑东辉:分享思想,享受课程,《中小学管理》2007-168.崔允漷、洪志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综述,《教育研究》2007-469.崔允漷、周文叶:齐话课程实施,共谋师生成长——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纪要(),《全球教育展望》,2006-1270.崔允漷:怎样认识学校课程规划,《中国教育报》2006-11-17第5版71.崔允漷: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6-2272.崔允漷、俞英: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73.崔允漷、夏雪梅:从学生的课程表看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教育科学论坛》2006-10A74.崔允漷、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张雨强、崔允漷:论开放性活动的教育评价文化,《教师教育研究》,2006-276.夏雪梅、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历史考察与现实追问,《全球教育展望》2006-377.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6-3A78.崔允漷: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06-2-17第5版79.崔允漷、汪贤泽: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需澄清的认识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280.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与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6-1

台湾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步骤:1.文章给发表时一定要能电话查稿,有杂志社的用稿通知。2.用稿通知,大家要注意了,用稿通知是杂志社收到您的论文后通过严格的审核,只有通过审核的论文才可以正式在杂志社的刊物上面发表

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韩国《东洋古典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转载。1、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8/2)2、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周易研究(2008/2)3、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孔子研究(2007/04);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7/10)4、子夏易学考,周易研究(2006/03);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6/10)5、帛书易传《要》篇“五正”考释,周易研究(2007/02);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7/07)6、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理论学刊(2000/03);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0/08)7、《易纬》“五德终始术”考辨,(韩国)东洋古典研究(第21辑,2004年12月)8、《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周易研究(2004/04)9、《易纬·稽览图》“一爻直一日”卦气术考,周易研究(2005/05)10、《大戴礼记·易本命》象数发微,周易研究(2003/01)11、早期阴阳家与“卦气”说考索,管子学刊(2004/04)12、“月体纳甲”说考,中州学刊(2003/04)13、论易学中“时”的哲学,理论学刊(2003/02)14、帛书《要》篇校释八则,(山东大学主办)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15、《孔子家语》等书中一段古资料的易学象数发微,(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大会论文集,台北:易学月刊社(2003年11月)16、荀、虞《易》坎离思想探微,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大易集说,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6月)17、先秦两汉数术易初探,孔子文化研究(卷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7月)

一、民生问题

香港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香港的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对社会阶层分得比较细,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房屋供应也是问题。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是璀璨的”东方之珠”,但是自身的经济结构却存在巨大隐忧。

高薪的金融及保险业只提供7%的就业岗位,雇佣劳动力最多的零售、旅游等行业往往收入微薄,无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如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鼓励发展的制造业,在香港仅占GDP的1%左右。

二、历史问题

香港的历史问题体现在香港不仅仅是一个潮流之都 ,还是一座移民城市 ,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来自内地的。其中有的人经历过各种内战,因此很多人逃难到香港。有本书叫仗大逃港, 香港还有很多越南来的难民,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所有的香港永久居民都是中国国籍的。

很多香港的永久居民现在是英国国籍,加拿大国籍的而这种情况也是《基本法》所允许的。所以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到一些黑衣人打着英国旗,美国旗。

三、教育问题

香港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香港教育制度问题存在很多方面,很多教材都不是专业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观的专家写的而都是泛民的人写的,其中一些人包括教协,很多小孩子是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

在朋辈压力( Peer Exposure )和不良老师的诱导下,在这次运动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被捕的暴动人士中,有-些居然是十几岁的小孩子。

四、政治体制问题

香港的政治体制问题,一直以来香港的核心目标是做世界的金融中心,因此在和平时期行政长官其实没有太多的权力,也会受到立法会和司法机构的制衡,给人一种小政府主”的感觉。

香港的特殊性导致了行政长官当选后,是没有政党支持的(因为行政长官需要宣誓不能够效忠任何政党),所以在香港政府行政长官的动员能力,舆论宣传和接地气的能力会差很多。尤其是舆论宣传的能力,现有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在舆论层面被动挨打的地位。

港澳台(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of China),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的统称。

因为此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有诸多类似,有别于中国内地。故我们常常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统称为“港澳台”,作为一个类型来讨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港澳台

台湾论文发表会

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韩国《东洋古典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转载。1、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8/2)2、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周易研究(2008/2)3、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孔子研究(2007/04);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7/10)4、子夏易学考,周易研究(2006/03);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6/10)5、帛书易传《要》篇“五正”考释,周易研究(2007/02);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7/07)6、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理论学刊(2000/03);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0/08)7、《易纬》“五德终始术”考辨,(韩国)东洋古典研究(第21辑,2004年12月)8、《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周易研究(2004/04)9、《易纬·稽览图》“一爻直一日”卦气术考,周易研究(2005/05)10、《大戴礼记·易本命》象数发微,周易研究(2003/01)11、早期阴阳家与“卦气”说考索,管子学刊(2004/04)12、“月体纳甲”说考,中州学刊(2003/04)13、论易学中“时”的哲学,理论学刊(2003/02)14、帛书《要》篇校释八则,(山东大学主办)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15、《孔子家语》等书中一段古资料的易学象数发微,(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大会论文集,台北:易学月刊社(2003年11月)16、荀、虞《易》坎离思想探微,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大易集说,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6月)17、先秦两汉数术易初探,孔子文化研究(卷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7月)

会的,只要是中文的信息,都有可能。你可以多参考英文的资料,自己翻译一下,那样子比较保险。

毕业设计可以去以下网址找.

一、 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http://www.21blue.com 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4、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 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mba职业经理人论坛、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体育论文、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论文商务中心、法律帝国: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1、学术论文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五、 博硕士论文1、论文统计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在台湾发表论文

陈桂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专长: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在《台湾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著多部著作。

注意点是以挂号寄件,手写稿则以寄原稿佳,但千万不要忘记自留副本。请注明真名及联络方式,最好亦留下方便联络的时间。目前接受E-Mail投稿的有希代、新月、晨星及荷鸣出版社。投稿前最好能先致电询问投稿要求并确定邮寄地址寻找风格相近的出版社广泛翻阅市面上不同出版社的系列文艺小说,寻找和自己风格相近的几间选择风格相近出版社的原因之一,在於这表示该出版社编辑的思考模式及观点与你类似,稿子获录取的可能性就大一点。但是以作者的立场来说,投稿多间出版社,可以更好的了解不同出版社的运作形式或沟通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已。但是,新人最好不要以一间出版社为依恃,跟另一间出版社谈条件

可以发表~~自己找该杂志的官方网站 网上投稿就可以~

可以的,一般杂志社都会提供邮寄投稿及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至于稿费问题,则是看各杂志社的规定

  • 索引序列
  • 台湾发表论文
  • 论文发表台湾
  • 台湾论文发表
  • 台湾论文发表会
  • 在台湾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