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硬核论文消失的科学家

发表硬核论文消失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

发表硬核论文消失的科学家

孙剑老师对整个 AI 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毋庸置疑,ResNet,Faster RCNN 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关于他的贡献,孙剑教授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产业上,都做得非常好。任何一个搞CV算法,尤其是DL相关的人,都很难绕开孙博这个节点。

学术上:孙剑教授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被引超过了25万次,并且在2009和2009两次获得CVPR计算机视觉年会的最佳论文。产业上:孙剑教授加入旷视科技任首席科学家,并且他在2017年带领旷视研究院击败了谷歌、脸书、微软等科技巨头,获得了COCO&Places图像理解国际大赛三项冠军,拥有超过40多项专利。

大学里任何一位老师,只要获得孙剑教授学术上的成就或者产业上的成就,就属于凤毛麟角,孙剑教授在学术上和产业上成就显著,由此可见孙剑教授多么优秀,没想到如此杰出的一位教授,在年仅45岁的时候就不幸因病去世,真的是太让人惋惜了。孙老师是在公司内经常被人提及的名字。孙老师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极大的,能力是极高的,就算是在旷视这种天才云集的公司,孙老师也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存在。

孙剑博士是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CV领域TOP级别的人物,何凯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导师,最著名的ResNet通讯作者。他带领旷视研究院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引领前沿人工智能应用。只要从事深度学习基本上都知道他的重量级存在。孙老师的科研哲学理念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论坛邮件里有大量关于做科研和工作的心得。

在这个领域发表了特别多的论文,而且参加了很多研讨会,而且也做出了特别多的贡献,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也获得了特别多的奖项,也培养了很多人才。

孙剑博士一生专注于科研工作。他的不幸离世,让旷视失去了一位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探索和创新的领路人。每一位和他共事过的旷视同学,失去了一位智慧谦和的师长。旷视研究院的墙上一直挂着孙剑博士奠定的研究使命:持续创新拓展认知边界,非凡科技成就产品价值。这句话将永远激励我们,勇攀科研高峰!

霍金的生平事迹推荐 斯蒂芬霍金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宇宙学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大家第一次认识到霍金也是从他身残志坚的故事开始的。那么霍金一生作出了哪些贡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霍金的'生平事迹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 霍金毕业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 1965年,23岁时他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科学方面贡献 霍金的研究领域是引力与黑洞。他的主要贡献有两个:奇点定律(1970)与霍金辐射(1974)。 奇点定理:Roger Penrose(彭罗斯,似乎更牛) 一起开创性地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证明广义相对论方程导致奇点解,间接地证明了大爆炸奇点的存在。 霍金辐射:受Bekenstein熵的启发下,运用弯曲时空背景下的量子场论方法,证明黑洞像热力学黑体一样对外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的第一个典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霍金的主要工作都作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黑洞研究大发展时期,他的早期工作对引力与黑洞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公众对霍金的印象是一个宇宙科学家,他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其实他对观测天文并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他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猜想和理论相结合做出预言性结论(这或许是令很多人不能信服的原因吧)。 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

取消学生发表论文硬指标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清华之所以会出台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的。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现在高校为论文弄只看论文,并以论文作为学位提升的标准,是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知网发表的论文消失

如果是刚发表的论文的话,肯定是查不到的,你的论文发表之后,会需要经过审核和批说何论文查重这个过程,这些过程都是非常的耗时间的,你可能要等一两个星期,甚至是一两个月之后才能在网站上面查到

两种情况:1.是发表到了假刊上,假刊是不被数据库收录的,知网,万方都不收录,可能连维普网都不收录,所以你查不到。2.你发表的是正规期刊,只是你检索方法错了,所以你检索不到。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你可以去淘淘论文网看下知网,万方论文检索教程。

了解自己所投稿的期刊或者是发表了自己论文的杂志被哪(几)个期刊数据库所收录。可以了解常使用的有哪些。2/3在期刊数据库当中检索到你所投稿的期刊。然后看一下收录到了第几期。页面也都有相应的刊期检索功能。如果超过了自己文章安排的刊期,即可选择好刊期浏览。如果还没有到自己文章的刊期,则说明还没有被收录。

现在解决了吗

取消论文发表硬指标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知网发表的论文消失了

第一:知网并不会收录所有的刊物,你首先得确定你发变的刊物是否会被知网收录;第二:知网收录以后会有自己的审核,时间上会有偏差,你可以等一下

可能这本刊物没有上知网。

有可能是副刊

为什么知网上查不到自己的论文:

因为自己的文章在知网发表后需要审核通过才能查看到,如果审核不通过则不能在知网中查找到。用户可以前往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可以查看已经发表的文章,点击学术搜索,在学术搜索中输入文章标题,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文章发表状态,如已提示发表成功,用户即可在知网中查询到自己发表的文章。

为什么知网搜索不到结果?

1、网络连接是否正常?能否用不同的浏览器打开其他网站?

2、假设网络连接正常,请确认知网入口,是从学校图书馆链接还是门户网站进入?

3、能否正常打开知网页面,看到检索框以及其他页面内容?

  • 索引序列
  • 发表硬核论文消失的科学家
  • 取消学生发表论文硬指标
  • 知网发表的论文消失
  • 取消论文发表硬指标
  • 知网发表的论文消失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