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如果你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这样的论文,相信你会感到惊讶。这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家张益唐博士带领团队完成,他们证明了其为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这一“中国人”这是全世界华人数学家向全世界发出的祝贺之声!此前,张益唐团队曾获得数个重要的成果及论文。
该论文从理论到应用证明了该猜想是数理逻辑的“基石”,其重要性将影响人类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获取。其在数学和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论文引用自美国数学协会(AAA)的统计,张益唐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年内向学术界公布了4个Landau-Siegel零点猜想的证明。同时张博士还表示,这些结果对于未来数理逻辑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引发全世界数学家向该方向迈进;而对于数学界来说,这也是值得纪念与庆贺的事情。
虽然中国数学家已经为世界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国际上相比,中国的数学家还很少。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杰出贡献在国际上已经越来越受瞩目。特别是在数理逻辑领域上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Landau-Siegel零点猜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整个数理逻辑领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张益唐获得这一结果显示出他在这一领域中超群精湛的数学水平及卓越的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与张益唐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杨柳岩教授也在今年6月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论文,证明了其对零点猜想所做出的工作。张益唐在文章中提到这个猜想是由他的同事们共同努力而得到的结果。我们也希望该论文能够影响到更多人对Landau-Siegel零点猜想提出相关质疑及研究热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日前,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篇幅超过120页,从写作到发表历时11年。
微分几何学起源于17世纪,主要用微积分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对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里奇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描述空间演化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工具。
“大到宇宙膨胀,小到热胀冷缩,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空间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说,比如说我们吹一个气球,气球不断膨胀,可以用“里奇流”来研究它空间的变化,最后得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理想结果。
陈秀雄与王兵团队长期研究微分几何中“里奇流”的收敛性,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
据了解,他们的研究耗时5年,论文篇幅长达120多页。王兵说,就像在写一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靠的是逻辑推导而不是故事情节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篇幅浩繁、审稿周期漫长,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又花了6年。不过,这么长的发表周期在数学界并不鲜见,因为审稿人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法。
《微分几何学杂志》审稿人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激发诸多相关研究。菲尔兹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称赞说,这是“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在发布这篇论文之前,王兵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几何学研究者。2003年与恩师陈秀雄的相遇,为他打开了里奇流的大门。
里奇流是什么呢?按照定义,里奇流即是用微积分的方式描述空间演化。王兵用肥皂泡解释了这种“描述”:“吹一个肥皂泡,一开始吹出来可能是哑铃状的,但在空中飘一会儿之后,形状会慢慢变化,直到变成了一个球之后不再演化了,这个‘球’就是泡泡的一种稳定状态。”里奇流的作用,就是研究“肥皂泡”的空间变化,最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理想结果。
2003年,俄国人佩雷尔曼宣称自己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依据的就是里奇流方法。这让他成了当时里奇流研究中毋庸置疑的No.1。然而这项解决了微分几何学“百年悬案”的划时代成果,却被刚刚赴美读研的王兵抓到了“把柄”。
在研究佩雷尔曼论文的过程中,王兵觉得其中有一个步骤他怎么都想不通。反复思考之后,王兵有了个大胆的猜测:佩雷尔曼错了。
年轻的研究生为了给学术大牛“挑错”,特地写了一封邮件。令王兵惊喜的是,这封“纠错贴”三天内就得到了佩雷尔曼的回复,学术大牛坦率地承认了行文中的错误,并很惊讶这个错误一直无人向他指出,虽然文章广为流传已经两年多了。
这次“书信往来”和佩雷尔曼的肯定,让王兵对里奇流的兴趣更浓了,他也期待和佩雷尔曼能有更多学术上的互动。
佩雷尔曼却没有给王兵这个机会。解决庞加莱猜想后,佩雷尔曼“看破红尘”,直接退出数学界。这让相关研究都陷入了停滞状态。而导师陈秀雄告诉王兵:“好的数学必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佩雷尔曼的数学是一定要追随的,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继续深挖”。
佩雷尔曼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凯勒里奇流。佩雷尔曼下一步打算用自己的方法破解哈密尔顿-田猜测。
虽然佩雷尔曼的隐退让这个“打算”变得遥遥无期,但哈密尔顿-田猜测的发展前途还是被陈秀雄看到了。把里奇流和凯勒几何结合起来,解决复二维哈密尔顿-田猜测,成了陈秀雄王兵师徒俩随后五年的工作重心。
2013年年底,陈秀雄、王兵终于理清了证明思路,之后用了半年时间整理内容,2014年夏天,这篇凝结5年研究成果、师徒共同署名的证明被张贴到了预印本网站arXiv上。在这篇长达120页的文章中,师徒俩利用自行设计的辅助工具,搞定了哈密尔顿-田猜测中的空间紧性问题,还“顺手”解决了1990年提出的偏零阶估计猜测。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文名: 谷超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 1926年5月15日 职业: 数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数学系;莫斯科大学 主要成就: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目录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出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对老师的建议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 出生 小学 中学 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 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 对老师的建议 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谷超豪(1926.5.15-)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谷超豪。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编辑本段履历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 1948年3月,谷超豪在浙江大学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一名自觉的先峰战士。 1950年与同门师妹胡和生结为夫妻。 1952年升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出生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小学 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 谷超豪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中学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时值抗日战争岁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市开设有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成为苏步青的得意弟子,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1949年,杭州解放,谷超豪被调到中国科协杭州分会工作,担任分会秘书和党组书记。他把杭州市的科技人员团结在科协周围,组织全市科学家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杭州分会的地址在长生路4号,当年在杭州的一些科技界人士,至今还亲切地回忆起“长生路4号精神”,那就是齐心协力让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忙于科协工作的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当他意识到是因为离开了那些图形、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后,他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再也离不开数学了。他向领导部门提出了要求:不中断数学研究与教学。青春年华,精力充沛。白天,他在科协忙碌,去浙大听课和做教学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研究数学,直至深夜。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两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已经相当疲倦的谷超豪的大脑思维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K展空间,子流形,子流形的子流形……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用近来的数学术语来说,这便是“分叶”的思想,这思想很快被他利用来解决了苏步青提出的问题。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51年春天,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和梁希、茅以升等到捷克斯伐洛克去参加世界科协理事会。临行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指示,并立即同意他们在苏联参观三周的要求。参观活动,再一次激起了谷超豪的数学热情。 1951年,国家发出了“革命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对处在科协工作和数学研究矛盾中的谷超豪来说,无疑是解脱的一个机会。苏步青教授看出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才能和前景,便向浙江省文教当局提出调动他的工作的建议,使谷回到了浙江大学。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 1956年升为副教授。那一年,谷超豪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华罗庚也很早注意到这位数学界的新秀。谷超豪去北京,华曾几次请他吃饭,并鼓励他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工作。谷超豪非常感动,并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 1957年,谷超豪去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之前,从事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研究。这时他己看到,微分几何的研究必须整体化,不能只限于局部性质。他就两类空间的整体的嵌入问题得出了完整的结果。 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个学派。一派以菲尼柯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谷超豪到了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拉舍夫斯基马上请他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菲尼柯夫便到这个讨论班听谷超豪报告。他们对谷超豪的报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谷超豪便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为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由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他又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和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终于读完了E。 嘉当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著作,并且得到一系列新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他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以科学博士的学位。谷超豪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工作,得到了专家们一致高度的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这是迄今为止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评述人称赞他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之后,在这个领域里第一个作出了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的人。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还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领导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为他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进入了变换拟群的研究。胡和生是苏步青的研究生,1952年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在院系调整时随苏到了复旦大学。谷、胡两人为了事业着想,一直到1957年才结婚。谷超豪从苏联回来后,她对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齐性黎曼空间,得出了决定黎曼空间运动解的全部定隙性的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了前面八个定隙,解决了60年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关齐性黎曼空间的结果,整理在专著《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此外,谷超豪在1959年学成回国后,还决定了能作为无限连续群的迷向群的所有实不可约线性群,也处于国际前列。当时和国外交流不畅,谷超豪又忙于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博士论文也无暇整理出版,所以有的结果国外并不知道。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正当谷超豪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迅速发展时,1966年开始的那一场浩劫把这一切都搞乱了,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无休止的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谷超豪默默地承受着.在劳动中,爬屋顶、捅下水道、扫厕所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在农村劳动中,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对工宣队说:“谷超豪的劳动由我们生产队来安排。”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了。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在此期间,谷超豪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应用课题,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和“绕蚀外形气动力计算”等。有关单位对以上课题作了如下的评价:“这些课题是国内首次较完整的结果,与某指挥部的实验数据相符合,协助了某型导弹头再入计算摸拟综合课题的完成.” 1974年6月,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研究基本粒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在报告会上,谷超豪等数学系、物理系的教师作出了热烈反响,使杨振宁认识到复旦的数学家们不仅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还有对现代物理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复旦方面成立了由谷超豪任组长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共同研究。 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对规范场的数学结构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Mills)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又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其后,小组又陆续做出新的成果,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这以后,杨振宁又两次来复旦合作研究,都取到了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使杨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向谷超豪发出赴美研究的邀请。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编辑本段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我觉得国家最需要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做学问总是得耐得住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数学的应用比较间接,所以一旦看中了重要的问题,对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都应该努力去做。我自己搞数学研究的经验就是要对创造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有新的研究成绩出来。对学生的建议 数学能够把各种复杂的现象都描述得非常好。年轻人都应该学点数学,即使本科学数学,以后转到别的领域去也没有关系。因为数学总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一点作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小游戏,年轻人都可以试一试的。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问题,包括池塘水的频率、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的办法解决,尤其是多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我最喜欢的预测台风,基本规律很简单,就是台风是从南往北走,而且是反螺旋形的,而且风向可以看雨点方向掌握,风速可以根据经验估算,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当场预测台风了,而且比较准。对老师的建议 有人认为现在要培养聪明人,还有人认为要培养专业人。我认为要培养重视创造,重视思维能力的人。 老师不能满足于上课给学生讲点内容,应该多给学生提点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但是不能号召他们去做那些没有条件做的事。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单纯地让他们记住解题方式。其实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的话,既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又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老师应该给学生的除了上课内容以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广泛,眼界也会更高一点,视野也会更广,这些不论是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行都有好处。培养研究生的时候,要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多人招学生,都是名义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质量。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我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和数学具有规律性一样,诗歌的对仗也是一种规律,非常优美。我最喜欢的诗是杜甫的诗,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社会民生的问题。李白的诗歌也很好,比较豪放一点。还有些诗人的诗歌也很好,但是我的欣赏水平不高,所以欣赏不到它们的优美。我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 ,这是一本聪明的书,里面写了很多聪明的人,做了聪明的事。我觉得年轻人可以看看这本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爱好是思考广义相对论。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 谷超豪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编辑本段命名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日前,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篇幅超过120页,从写作到发表历时11年。
微分几何学起源于17世纪,主要用微积分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对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里奇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描述空间演化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工具。
“大到宇宙膨胀,小到热胀冷缩,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空间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说,比如说我们吹一个气球,气球不断膨胀,可以用“里奇流”来研究它空间的变化,最后得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理想结果。
陈秀雄与王兵团队长期研究微分几何中“里奇流”的收敛性,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
据了解,他们的研究耗时5年,论文篇幅长达120多页。王兵说,就像在写一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靠的是逻辑推导而不是故事情节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篇幅浩繁、审稿周期漫长,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又花了6年。不过,这么长的发表周期在数学界并不鲜见,因为审稿人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法。
《微分几何学杂志》审稿人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激发诸多相关研究。菲尔兹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称赞说,这是“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在发布这篇论文之前,王兵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几何学研究者。2003年与恩师陈秀雄的相遇,为他打开了里奇流的大门。
里奇流是什么呢?按照定义,里奇流即是用微积分的方式描述空间演化。王兵用肥皂泡解释了这种“描述”:“吹一个肥皂泡,一开始吹出来可能是哑铃状的,但在空中飘一会儿之后,形状会慢慢变化,直到变成了一个球之后不再演化了,这个‘球’就是泡泡的一种稳定状态。”里奇流的作用,就是研究“肥皂泡”的空间变化,最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理想结果。
2003年,俄国人佩雷尔曼宣称自己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依据的就是里奇流方法。这让他成了当时里奇流研究中毋庸置疑的No.1。然而这项解决了微分几何学“百年悬案”的划时代成果,却被刚刚赴美读研的王兵抓到了“把柄”。
在研究佩雷尔曼论文的过程中,王兵觉得其中有一个步骤他怎么都想不通。反复思考之后,王兵有了个大胆的猜测:佩雷尔曼错了。
年轻的研究生为了给学术大牛“挑错”,特地写了一封邮件。令王兵惊喜的是,这封“纠错贴”三天内就得到了佩雷尔曼的回复,学术大牛坦率地承认了行文中的错误,并很惊讶这个错误一直无人向他指出,虽然文章广为流传已经两年多了。
这次“书信往来”和佩雷尔曼的肯定,让王兵对里奇流的兴趣更浓了,他也期待和佩雷尔曼能有更多学术上的互动。
佩雷尔曼却没有给王兵这个机会。解决庞加莱猜想后,佩雷尔曼“看破红尘”,直接退出数学界。这让相关研究都陷入了停滞状态。而导师陈秀雄告诉王兵:“好的数学必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佩雷尔曼的数学是一定要追随的,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继续深挖”。
佩雷尔曼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凯勒里奇流。佩雷尔曼下一步打算用自己的方法破解哈密尔顿-田猜测。
虽然佩雷尔曼的隐退让这个“打算”变得遥遥无期,但哈密尔顿-田猜测的发展前途还是被陈秀雄看到了。把里奇流和凯勒几何结合起来,解决复二维哈密尔顿-田猜测,成了陈秀雄王兵师徒俩随后五年的工作重心。
2013年年底,陈秀雄、王兵终于理清了证明思路,之后用了半年时间整理内容,2014年夏天,这篇凝结5年研究成果、师徒共同署名的证明被张贴到了预印本网站arXiv上。在这篇长达120页的文章中,师徒俩利用自行设计的辅助工具,搞定了哈密尔顿-田猜测中的空间紧性问题,还“顺手”解决了1990年提出的偏零阶估计猜测。
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文名: 谷超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 1926年5月15日 职业: 数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数学系;莫斯科大学 主要成就: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目录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出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对老师的建议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 出生 小学 中学 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 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 对老师的建议 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谷超豪(1926.5.15-)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谷超豪。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编辑本段履历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 1948年3月,谷超豪在浙江大学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一名自觉的先峰战士。 1950年与同门师妹胡和生结为夫妻。 1952年升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出生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小学 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 谷超豪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中学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时值抗日战争岁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市开设有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成为苏步青的得意弟子,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1949年,杭州解放,谷超豪被调到中国科协杭州分会工作,担任分会秘书和党组书记。他把杭州市的科技人员团结在科协周围,组织全市科学家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杭州分会的地址在长生路4号,当年在杭州的一些科技界人士,至今还亲切地回忆起“长生路4号精神”,那就是齐心协力让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忙于科协工作的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当他意识到是因为离开了那些图形、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后,他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再也离不开数学了。他向领导部门提出了要求:不中断数学研究与教学。青春年华,精力充沛。白天,他在科协忙碌,去浙大听课和做教学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研究数学,直至深夜。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两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已经相当疲倦的谷超豪的大脑思维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K展空间,子流形,子流形的子流形……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用近来的数学术语来说,这便是“分叶”的思想,这思想很快被他利用来解决了苏步青提出的问题。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51年春天,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和梁希、茅以升等到捷克斯伐洛克去参加世界科协理事会。临行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指示,并立即同意他们在苏联参观三周的要求。参观活动,再一次激起了谷超豪的数学热情。 1951年,国家发出了“革命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对处在科协工作和数学研究矛盾中的谷超豪来说,无疑是解脱的一个机会。苏步青教授看出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才能和前景,便向浙江省文教当局提出调动他的工作的建议,使谷回到了浙江大学。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 1956年升为副教授。那一年,谷超豪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华罗庚也很早注意到这位数学界的新秀。谷超豪去北京,华曾几次请他吃饭,并鼓励他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工作。谷超豪非常感动,并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 1957年,谷超豪去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之前,从事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研究。这时他己看到,微分几何的研究必须整体化,不能只限于局部性质。他就两类空间的整体的嵌入问题得出了完整的结果。 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个学派。一派以菲尼柯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谷超豪到了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拉舍夫斯基马上请他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菲尼柯夫便到这个讨论班听谷超豪报告。他们对谷超豪的报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谷超豪便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为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由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他又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和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终于读完了E。 嘉当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著作,并且得到一系列新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他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以科学博士的学位。谷超豪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工作,得到了专家们一致高度的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这是迄今为止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评述人称赞他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之后,在这个领域里第一个作出了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的人。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还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领导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为他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进入了变换拟群的研究。胡和生是苏步青的研究生,1952年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在院系调整时随苏到了复旦大学。谷、胡两人为了事业着想,一直到1957年才结婚。谷超豪从苏联回来后,她对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齐性黎曼空间,得出了决定黎曼空间运动解的全部定隙性的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了前面八个定隙,解决了60年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关齐性黎曼空间的结果,整理在专著《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此外,谷超豪在1959年学成回国后,还决定了能作为无限连续群的迷向群的所有实不可约线性群,也处于国际前列。当时和国外交流不畅,谷超豪又忙于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博士论文也无暇整理出版,所以有的结果国外并不知道。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正当谷超豪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迅速发展时,1966年开始的那一场浩劫把这一切都搞乱了,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无休止的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谷超豪默默地承受着.在劳动中,爬屋顶、捅下水道、扫厕所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在农村劳动中,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对工宣队说:“谷超豪的劳动由我们生产队来安排。”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了。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在此期间,谷超豪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应用课题,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和“绕蚀外形气动力计算”等。有关单位对以上课题作了如下的评价:“这些课题是国内首次较完整的结果,与某指挥部的实验数据相符合,协助了某型导弹头再入计算摸拟综合课题的完成.” 1974年6月,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研究基本粒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在报告会上,谷超豪等数学系、物理系的教师作出了热烈反响,使杨振宁认识到复旦的数学家们不仅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还有对现代物理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复旦方面成立了由谷超豪任组长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共同研究。 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对规范场的数学结构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Mills)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又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其后,小组又陆续做出新的成果,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这以后,杨振宁又两次来复旦合作研究,都取到了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使杨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向谷超豪发出赴美研究的邀请。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编辑本段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我觉得国家最需要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做学问总是得耐得住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数学的应用比较间接,所以一旦看中了重要的问题,对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都应该努力去做。我自己搞数学研究的经验就是要对创造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有新的研究成绩出来。对学生的建议 数学能够把各种复杂的现象都描述得非常好。年轻人都应该学点数学,即使本科学数学,以后转到别的领域去也没有关系。因为数学总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一点作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小游戏,年轻人都可以试一试的。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问题,包括池塘水的频率、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的办法解决,尤其是多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我最喜欢的预测台风,基本规律很简单,就是台风是从南往北走,而且是反螺旋形的,而且风向可以看雨点方向掌握,风速可以根据经验估算,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当场预测台风了,而且比较准。对老师的建议 有人认为现在要培养聪明人,还有人认为要培养专业人。我认为要培养重视创造,重视思维能力的人。 老师不能满足于上课给学生讲点内容,应该多给学生提点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但是不能号召他们去做那些没有条件做的事。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单纯地让他们记住解题方式。其实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的话,既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又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老师应该给学生的除了上课内容以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广泛,眼界也会更高一点,视野也会更广,这些不论是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行都有好处。培养研究生的时候,要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多人招学生,都是名义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质量。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我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和数学具有规律性一样,诗歌的对仗也是一种规律,非常优美。我最喜欢的诗是杜甫的诗,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社会民生的问题。李白的诗歌也很好,比较豪放一点。还有些诗人的诗歌也很好,但是我的欣赏水平不高,所以欣赏不到它们的优美。我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 ,这是一本聪明的书,里面写了很多聪明的人,做了聪明的事。我觉得年轻人可以看看这本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爱好是思考广义相对论。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 谷超豪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编辑本段命名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1]。
“零点猜想”,是20世纪初提出的关于点集理论的著名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在提出并在国际数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Landau-Siegel猜想被认为是数学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至今仍未被攻克的重要数学难题之一。《自然》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名为《Downtown Whole Is More Things in Memory》文章,总结了这篇论文对一些领域重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益唐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数学会(CVSI)杂志发表论文。论文从构造函数说起,对数论核心领域里最重要的数学难题之一的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证明,这是首次系统性地对这一重要几何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明,并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益唐教授和他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低维几何中的黎曼积分”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奖项是对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的活动。
奥利弗·马修斯在间担任剑桥大学理学院讲师。他利用黎曼空间的不连续空间(VRL)建立了李群论猜想,证明了该猜想中所有可能的零点。在这篇论文中,马修斯通过对 VRL函数图中任意一个点(1和2)进行精确的操作,发现了它们的零点被证明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点集理论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零点,而且只有一个会在其中出现。
是。学校都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必修学分,为10学分。完成论文是对研究、检索、写作等能力的系统训练。
加。是加学分的。研究生可通过参加研究生工作部组织或认定的科创实践活动来获得科创实践学分。关于发表学术论文、参编教材或著作、课题研究、学术会议等。1、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每篇计2个学分,北大版核心期刊每篇计3个学分,CSSCI或CSCD来源期刊每篇计4个学分,在国家一般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篇计7个学分,在国内著名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篇计10个学分。合作发表论文的,若合作者为本人的导师,可视为研究生的独立成果计算学分,当合作者为其他人时,按每篇文章学分除以作者总人数,得研究生作者的科研学分数。作者的署名顺序与学分计算无关。2、参编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或著作,每独立完成一章计2学分。合作编写的,科研学分按合作发表论文的同样方法计算。3、担任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或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每本计4学分。合作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科研学分按合作发表论文的同样方法计算。4、主持省部级课题已通过鉴定4学分。参与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在已通过鉴定的课题报告(包括子课题报告)中,每独立撰写5千字计1学分,一项课题不超过2学分。获取学分需由课题第一负责人出具证明材料,说明独立撰写情况。
[ 1 ] 崔玉敏. 小公司病.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01;[ 2 ] 刘志远. 候青川. 财务管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01;[ 3 ] 袁建国. 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07;[ 4 ] 李海波. 财务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08;[ 5 ] 梁继先. 中小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 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5, ( 03);[ 6 ] 李冬梅. 中小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5, ( 04);[ 7 ] 张树森.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于对策[ 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 2008, ( 01);[ 8 ] 何学红.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西部科技,2008, ( 10);[ 9 ] 王沛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J ]甘肃亚盛集团,2008, ( 03);[ 10 ] 曹伟. 我国利润分配会计的几个问题研究[ J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04, ( 02)
序号 发表期号 论文题目 报刊名称 1 1980年3期 关于固定资产需用量及其来源数额的初步探讨(论文) 四川财经学院学报 2 1982年4期 财务管理在工业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论文) 四川财经学院学报 3 1983年16期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财政研究资料》 4 1983年3期 试论财务与会计的相互联系(论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5 1984年3期 试论扭亏增盈(论文) 《四川财政研究》 6 1984年4月出版 关于扭亏增盈的几个问题(论文) 《四川财经学院论文集》 7 1984年9月版 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与盈利管理(统编教材)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编教材《工商企业财务管理》 8 1985年2期 企业盈利概念之我见(论文) 《经济学周报》 9 1985年19期 企业财务学科体系初探(论文) 《经济学周报》 10 1985年6期 工业企业自定产品价格的原则、方法与策略(论文) 《四川财政研究》 11 1985年4期 论财务与会计(论文) 《会计研究》 12 1985年4期 再论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关系——兼评《会计管理论》(论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13 1986年2期 谈谈企业财务决策(论文) 《财经科学》 14 1986年4期 谈谈国营企业财务决策体系(论文) 《四川会计》 15 1986年25期 对财会合课的不同看法(论文) 《经济学周报》 16 1986年5期 宏观调节与财务机制(论文) 《财经科学》 17 1986年1期 谈谈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论文)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18 1986年6期 加强财务理论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财务学科(论文) 《四川会计》 19 1987年1期 完善国营企业财务机制的几点设想(论文) 《四川财政研究》 20 1987年2期 建立国营企业财务决策体系(论文) 《河北财会》 21 1987年34期 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利改税应相互结合(论文) 《经济学周报》 22 1987年4期 正确认识承包经营责任制利改税的关系(论文) 《四川建筑会计》 23 1987年11期 改革和完善企业财务机制刍议(论文) 《四川会计》 24 1987年6期 财务收支管理(论文) 《财经科学》 25 1987年2期 经济管理类学科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论文)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6 1988年1期 略论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利改税的关系(论文) 《四川财政研究》 27 1988年3期 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论文) 《财经科学》 28 1988年4期 运用因素分析法预测流动资金需用量新探(论文) 《四川会计》 29 1988年11期 改革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几个财务问题(论文) 《四川会计》 30 1989年2期 浅议企业经营者收入的性质与定量(论文) 《四川财政研究》 31 1989年11期 初级阶段财务管理体制的性质和基本特征(论文) 《四川会计》 32 1989年2期 论启发式教学工程(论文)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33 1990年9期 市场销售疲软的财务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四川会计》 34 1990年4期 “会计管理”论为何难成立——续论财务管理包括会计 《会计学家》 35 1991年4期 我国宏观财务管理活动的二维特征(论文) 《四川会计》 36 1991年3期 论国家财务(论文) 《财经科学》 37 1991年增刊 税制分流与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论文) 《财经科学》 38 1991年4期 试论社会主义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论文) 《新疆财经》 39 1991年3期 评会计管理论的几个新论点(论文) 《贵州财经院学报》 40 91年13期 努力实现企业生产发展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课题组负责人兼执笔) 《财务成本通讯》 41 91年11期 成都无缝纲管厂改革实践走出企业速度与效益结合之路(课题组负责人)(论文) 《财务成本通讯》 42 92年3期 财政统管的问题与国家财务的独立(论文) 《财经科学》 43 92年5期 深化经济改革实现速度与效益结合(论文) 《成都财税与会 计》 44 93年5期 制定与实施《财会新准则》的必要性(论文) 《四川财政》 45 93年7期 新旧财会制度的衔接与转换(论文) 《四川财政》 46 93年11期 速度与效益结合的形式选择(论文) 《四川会计》 47 93年10期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初步探讨(论文)(课题组负责人) 《财务成本通讯》 48 94年2期 新经济体制建立与财务基本理论更新(论文) 《财经科学》 49 94年9期 无形资产评估的特点与科学依据(论文) 《四川会计》 50 95年3期 企业产权界定:问题与对策(论文) 《财经科学》 51 95年6期 论国有企业投资范围(论文) 《投资研究》 52 95年4期 国家财务独立与财政理论更新(论文) 《经济学家》 53 95年专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内部财务改革问题(课题负责人)(论文) 《四川社科界》 54 96年1期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有三个层次(论文) 《财经科学》 55 96年2期 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论文) 《会计研究》 56 97年3期 当前股份制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课题负责人)(论文) 《四川会计》 57 97年6期 论财务的产生与发展(论文) 《四川会计》 58 97年7期 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论文) 《四川会计》 59 97年3期 国家财务投资与国有企业债务重组(论文) 《国有资产研究》 60 97年4期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准与指标设计(课题负责人)(论文) 《天府新论》 61 97年4期 国有资本中介经营公司的组建(课题组负责人)(论文) 《财经科学》 62 97年4期 从产权虚置到财权旁落——论国有经济走出困境的财务处理(论文) 《国有资产研究》 63 97年13期 主权重组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财务成本通讯》 64 (1996年——1997年) 银行与企业间不良债务的化解与防范(总行课题负责人)(研究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报告集 65 97年11月 资产评估方法应用问题研究(四川省软科学课题组负责人)(研究报告) 由四川省科委专家组鉴定 66 98年1期 对资金的再认识(论文) 《财经科学》 67 98年5期 论企业高层主管人员的理财行为(论文) 《财政研究》 68 98年1期 新世纪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论文)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69 99年1期 财务机制的构成与作用(论文) 《四川会计》 70 99年3期 财务机制调控的环节与方式(论文) 《四川会计》 71 99年4期 产权重组经济分析与决策 《税务与经济》 72 99年1期 也谈财务管理地位、目标、观念、环节(论文)The HongKongManagement Accountants (香港管理会计) 73 99年9月版 公司理财MBA研究生教材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4 99年6期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论文) 《财经科学》 75 99年9月版 财务机制:调节市场经济新杠杆(论文)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二十年》王裕国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6 1999年13期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财务成本通讯》 77 2000年3期 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论文) 《财政研究》 78 2000年5期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论文) 《财会通讯》 79 2001年2期 论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时代财会》 80 2001年3期 资本基金分流与财务理论发展新思考(论文) 《会计研究》 81 2001年12期 开国有资本管理新局面(论文) 《会计之友》 82 2002年6期 交换媒介与社会信用体系(论文) 《金融纵横》 83 2002年7月 中国加入WTO对财务的影响(论文) 《会计论坛》 84 2002年9月版 工商管理学科三层次教材的建设(论文)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85 2002年10期 WTO与公司高层主管人员财务策划(论文) 《财政研究》 86 2003年2期 WTO与公司高层主管人员财务观念更新(论文) 《财会月刊》 87 2003年6期 建立“两级三层”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想(论文) 《财会通讯》 88 2003年8期 试论国资委的性质、管理范围与职责(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 89 2003年7期 对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 《财会月刊》(B版) 90 2003年9月 两专业合编一套教材的要求与总体方案设计(论文) 《财会月刊》(B版) 91 2004年1期 对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理体制的几点构想(论文) 《财会月刊》(B版) 92 2004年4期 发展财务学的形成与研究内容(论文) 《财会月刊》(B版) 93 2004年5期 发展财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论文) 《财会月刊》 94 2004年6期 发展财务学的理论结构(论文) 《财会月刊》(B版) 95 2004年8月 破解国有资产管理的难题(论文) 《光华经世集》(第一辑) 96 2004年10期 国有资产重组的流动性障碍分析(论文) 《财会月刊》(B版) 97 2005年11期 资本市场与国有资产监管(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 98 2005年11期 “蒙牛”超速发展对国有资本营运的启迪(论文)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99 2006年1期 《公司法》与财会法规新发展(论文)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100 2006年2期 股权分置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101 2006年9期 发展财务论纲(论文) 《经济与管理研究》(理财版) 102 2006年2期 宏观价值结构的变动过程与国有资本比重优化——兼与樊纲教授商榷(论文) 《中国财务评论》 103 2006年10期 现代财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财会月刊》(综合版) 104 2007年1期 财务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财会月刊》(综合版) 105 2007年3期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中几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 106 2007年5期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现状与治理分析(论文)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107 2007年10期 面向21世纪企业高管人员理财新视野(论文)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108 2007年11期 企业应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论文) 《财经科学》 109 2008年2期 转变国有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
林钟高教授简介 (来源于校园网) 林钟高,男, 1960年9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会计学硕士生导师。安徽工业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 兼任 :安徽省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教授、宿州学院教授、黄山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研究会副秘书长与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马鞍山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鞍山市社联副主席、马鞍山市审计学会副会长等。 林钟高教授 198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于同年分配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其间曾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研究室从事学习和研究,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文彬教授。1985年4月调华东冶金学院(现为“安徽工业大学”)会计系任教至今。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多年来,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财务会计与审计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论著,内容涉及会计、审计、财务成本、以及经济管理理论等广泛的领域,据1998年对全国财务会计学者所发表论著的摘引量统计分析资料显示,林钟高教授名列全国第10位。 出版的专著和教材27部,1000多万字 ,主要是:《现代审计基础》、《审计基本理论》、《高等会计学》、《国际会计标准导论》、《独立审计学》、《离任审计》、《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基于会计政策绩效的分析》、《会计准则经济论纲》、《税务会计学》、《审计证据综论》、《会计信息价值论 — 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会计行为论》、《独立审计理论经济分析》、《会计再造—美国 2002年会计改革法案启示录》、《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竞争成本论》、《公司治理与会计》、《审计失败—基于契约的研究》等等。其中: 《现代审计基础》 获得原冶金部优秀教材唯一中青年奖(1995); 《国际会计标准导论》 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政府奖,1996); 《会计行为论》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政府奖,1998); 《审计学》 获得安徽工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新编高等会计学》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政府奖,2001); 《会计准则经济论纲》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政府奖,2003); 《独立审计理论研究》 获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公司治理与会计》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等等。在《会计研究》、《财经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税务与经济》、《财经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发表230多篇学术论文,总字数130多万字 。100多篇学术论文或被有关刊物、文集转载;或获得省部级和专业学会等奖励,其学术观点被众多学者所引用或评论。 承担财政部、原冶金部、安徽省教育厅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宝钢、马钢等大型企业合作研究课题多项 ,课题成果深受专家肯定。鉴于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终身待遇;1994年获首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章;199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1年被选入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标兵和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2004年度中国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作为会计审计学科评审专家,长期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的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基金项目做评审工作;作为安徽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和学位评审委员会的学科组成员和评委会委员,多年来为全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学位评定做评审工作。 林钟高教授 曾入选《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华人英才录》、《 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改革之星》、《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外名人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集》、《中华娇子•专业人才卷》、《世界优秀华人教育专家名典》、《中国专家著述目录大典》、《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中国杰出财务会计专家名典》、《当代中国知名学者辞典》等20多部严肃的典籍中。 林钟高教授 在主要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不忘为本科生上课。承担的 研究生课程 主要有:《会计理论》、《审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学》以及前沿跨学科研究性课程《会计审计经济学分析》等。他 1999——2005年所带的10名硕士毕业生发表了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了6本学术专著,并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毕业研究生中的佼佼者。林钟高教授的 主要学术研究思路 是:改变“囿于会计研究会计”的传统研究方法,将会计学放入整个经济学、管理学的领域中,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主流经济学)来研究会计审计问题,提升会计审计研究的经济意义、经济价值和经济生命。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 两个主题上,具体包括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会计经济学分析、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践、独立审计理论、会计市场学等等。 林钟高教授近 5年出版的主要专著、教材目录(标有*为专著): 1.《会计准则经济论纲》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年3月 2.《会计信息价值论 — 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独立审计理论研究 —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立信会计 02年9月* 4.《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03年4月* 5.《会计再造—美国2002年会计改革法案启示录》 经济管理出版社 04年4月* 6.《竞争成本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04年10月* 7.《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05年1月* 8.《论审计失败—基于契约的研究》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06年1月* 9.《内部控制研究: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06年6月* 10.《会计准则的制定\变迁与执行:基于绩效的分析》 在审稿中 11.《行为财务: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在修改中 12.《财务与审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分析》 在修改中 13.《论会计公正》 2002年以后林钟高教授承担的科研课题 1、宝钢成本管理实践与创新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9.5万元 2、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财政部 2003年5.0万元 3、安徽省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安徽省社科基金 2004年3.0万 4、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安徽省人事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资助课题 2004年2.5万元 5、宝钢财务战略:思想与路径 宝钢集团公司 2005年50万元 2002年以后林钟高教授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与模式重构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2003年 2万元 林钟高教授近 5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标有*为国家级以上刊物): 1.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 财经研究 2001年第2期* 2.论审计失败 广西会计 2001年第4期 3.审计代理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年第4期* 4.资本经营环境下的若干财务问题 财政研究 2001年第4期* 5.从代理人理论看代理人业绩评价问题 经济管理 2001年第9期* 6.论会计信息与报酬契约 广西会计 2001年第6期 7.论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 广西会计 2001年第9期 8.会计信息目标的一种理论解读 财经科学 2001年第5期* 9.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规范的经济理由 运筹与管理 2001年第3期* 10 .会计信息、期权理论与债务契约 预测 2001 年第 6 期 * 11.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经管)2001/4 12.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选择 上海会计 2002年第5期 13.试论审计营销 广西会计 2002年第1期 14.实证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2002/2 15.公司治理环境下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财经科学 2002年第4期* 16.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7.财务治理结构:框架与实现途径 经济管理 2003年第2期* 18.会计准则制定:规则导向抑或原则导向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5期* 19.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预测 2004年第2期* 20.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财务控制研究 经济管理 2004年第12期* 21.会计准则制定:价值冲突及其调解 财贸研究 2004年第4期 22.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研究 2004年第8期* 23.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调适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24.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产权博弈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 25.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改进 改革 2004年第4期 26 . 独立审计:第三方实施及其失败 当代财经 2005年第2期 27.论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 财经研究 2005年第9期* 28.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于复杂性的博弈分析 财会通讯 2005年第6期 29.企业组织形式与财务报告改革 财会通讯 2005年第10期 30 .从博弈的角度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1 .行为财务:一项理论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05 年第 5 期 32 .国外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 铜陵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33 .伦理经济学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应用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摘 要] 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通常是指社会购买力持续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本文通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观察分析,阐述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并且运用预算约束、斯勒茨基替代效应、普通收入效应和禀赋收入效应,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说明了政府采取措施加以监督调控的必要性。[关键词] 通货膨胀;收入;消费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社会产出,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简单地说,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是一个长期概念,因此,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升不属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下,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 对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程度,官方和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官方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游资炒作,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学术界则认为中国正进入通货膨胀时代。 目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有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GDP平减指数等等。本文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所以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本文中,我们用CPI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CPI体系是有较大缺陷的,这一体系已经多次被学者质疑过。目前,中国的CPI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1 我国目前CPI的构成 项 目 比重 项 目 比重食品 34%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4% 衣着 9%居住 13%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交通通讯 10% 烟酒及其他用品 4% 中国CPI构成权重体系的首要问题是食品占34%,在目前的统计指标中,食品是所有八大类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分类项,这使得食品价格的波动对CPI的拉动作用特别明显;CPI的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则是居住权重较小的问题,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是42.1%,中国仅为13%左右,而且我国目前CPI指数体系中的所谓“居住”仅仅是指房屋装修等附加消费,而不包括作为固定资产的房屋的价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2008年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消费总额仅为699元、733元、808元、904元、982元和1145元,看上去这个数字每年增长幅度都不小(年均增长超过了5%)。但实际上,由于基数太低,居住类消费不管如何增长都十分有限,这与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的“上不封顶”式疯狂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当前房价飞涨,而CPI水平还能维持在10%以下。 虽然看起来中国CPI体系中食品和居住类所占比重一个偏高一个偏低,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消,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居民的居住类支出要远远高于食品支出。所以,现行CPI指数是被低估的。 尽管目前CPI指数存在很多缺陷,但因其构成体系的相对固定性,所以通过纵向对比仍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本文中仍然选取CPI作为通货膨胀水平的衡量指标。 1996-2004年间,中国经历了罕见的通货紧缩。2004-2005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中国的物价水平和CPI逐渐攀升。2007年全年我国CPI上涨4.8%,2008年全上涨5.9%,创1996年以来新高。不过,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2009年我国全年CPI比上年下降0.7%。 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再度加速——如下图所示,我国今年(2010年)前10个月的CPI指数变化趋势。 图 1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CPI指数除3月份和6月份略有下降外,其他各月份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9月CPI同比增3.6%,创23个月新高,而10月份到达了4.4%,为2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从数据上来看,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考虑到当前CPI指数体系的缺陷,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比较可观的。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轻微通货膨胀是正常的,并且有刺激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当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时,其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破坏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隐藏法则,它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引发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对经济有着致命影响的货币现象,如不及时制止会摧毁整个社会。 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民众则处在直面通货膨胀的最前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直接。通过微观经济学若干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运用,可以清楚地发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民众购买力(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受到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两方面的影响,当商品价格一定时,消费者收入越高,可购买的商品越多,所以获得的效用越大、福利越好。消费者购买商品所需费用正好等于收入水平的一系列消费束被称为预算线,在预算线上,这些消费束正好可以把消费者的收入用完,即 p1*x1+p2*x2=m1如图2中m1所代表的斜线所示: 图2 位于预算线下方的所有消费束的集合被称为预算集,它表示收入和价格既定时消费者能够负担的起的所有消费束。显然,当面临通货膨胀时,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1和商品2的最大数量都会减少,预算线必然内移。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消费者的最优消费束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预算线的内移必然意味着最优消费束的内移,所以消费者的总体福利必然会减少。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减少 上文中分析的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那么仅从商品价格上涨的角度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通货膨胀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快速上升,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在决定商品的消费数量时,如何对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运用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以轻松发现通货膨胀(即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商品购买量的变化。 图3 假设通货膨胀条件下,消费者购买x1和x2两种“综合”商品,前者代表价格上涨的商品,后者代表价格未上涨或上涨幅度比较有限的商品(虽然通货膨胀时,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但总有一些例外)。运用微观经济学中斯勒茨基的方法,商品价格变化(本文中即商品x1的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分为“转动——移动”的过程,如图所示: 第一阶段即“转动”的过程,是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化而购买力保持不变的一种变动——初始预算线围绕初始最优选择转动至某一水平,转动后的预算线与最终的预算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因而也具有相同的相对价格,但是,由于纵截距不同,所以这两条预算线代表不同的货币收入。必须注意的是,A点所代表的最初的消费束仍然处在转动后的预算线上,所以这个消费束正好也能支付得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消费者的购买力在预算线转动前后保持不变。然而,虽然A点仍然是支付得起的,但它并非转动后的预算线上的最佳购买量。如图所示,在转动后的预算线上,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B点表示最优消费量。消费束B就代表商品1价格上升时,调整货币收入以使原先的消费束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消费束。在图示的横轴上,从A到B的移动(a-----b)就被称为替代效应,它指的是当价格变动但购买力保持不变时,消费者如何用一种商品“替代”其他商品的情况。 第二阶段即“移动”的过程,预算线的斜率保持不变而购买力发生变化,也就是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而收入变动时发生的移动。与转动后的预算线相比,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由B变为C。在图示的横轴上,从B到C的移动(b-----c)被称为收入效应。 那么,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一变动的符号是什么样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概念。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商品。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的数量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所以,我们在此处假设消费者所消费的全都是正常商品。 显然,由上面的定义可知,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通货膨胀环境下,消费者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收入相对减少,从而产生负的收入效应。 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和最优选择假设,替代效应总是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所以,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由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总方向为负。 综上可知,在消费者消费正常商品的前提下,如果商品价格上涨,则无论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均与价格负向变动,也就是说,价格上涨时,只要消费者收入不变或涨幅小于商品价格涨幅,则其消费的商品数量一定会减少,正如图中所展现的消费者的消费组合从A变成C。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收入再分配。收入分配效应,归根到底是因为消费者的初始禀赋不同,也就是消费者进入市场前所拥有的商品或资产的数量不同。 正如前文的分析显示,在不考虑禀赋的前提下,尽管所有消费者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商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为负值),然而当消费者具有禀赋之后,通货膨胀对其影响就应该具体分析了。有些消费者因为自身拥有的禀赋而从通货膨胀中受益,当其受益幅度超过受损程度时,便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图4是图3的修正,在这个图上,增加了初始禀赋——W点,由于初始禀赋总是能够支付得起的,所以W点位于初始预算线上。A点代表消费者的初始消费,显然,在A点消费者对商品1的消费量小于其初始禀赋,也就是说,此时消费者实际上是商品1的净供给者,是商品2的净购买者。当商品1的价格上涨时,在横轴上,从A到B的移动(a-----b)就被称为替代效应,从B到C的移动(b-----c)被称为普通收入效应,这两者与图2中的分析是一致的。 图4 但是,由于消费者拥有初始禀赋,而初始禀赋无论是在通货膨胀之前还是之后都是能够支付得起的,所以,消费者的最终预算线必然要穿过W这一初始禀赋点——由于在价格变动时,消费者所拥有的禀赋的价值也发生了变动,所以又出现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效应:禀赋收入效应——也即横轴上C到D的移动(c-----d)。 此时,从图上显然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前后消费者的消费集为A和D,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商品1的消费量不降反升,而正常商品在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应该是下降的,对这个现象可能的解释只有一个——由于初始禀赋的存在,通货膨胀时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对这个消费者而言,价格上涨给其带来的福利增加额超过了福利减少额,所以他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相比之下,对于拥有很少初始禀赋或者没有初始禀赋的消费者来说,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福利增加额小于福利减少额,总体福利下降,所以他是通货膨胀的受损者。 以上只是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来表现通货膨胀对拥有不同禀赋消费者的影响。假设只考虑正常的生理需求,则不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总需求(即消费者对商品的实际最终消费的数量)区别不大——毫无疑问,消费者拥有的禀赋越多,那么他越能从上涨的价格中获得好处。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体现为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甚至可以形象地说,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效应(正如图4中所示,拥有不同禀赋的人在通货膨胀时所得到的损害和福利是不同的):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消费与投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差别很大。对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的消费者)而言,消费在全部收人中所占比重不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而边际投资倾向较大,再加上收人和财富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此外,高收入者还可以通过资产的增值来弥补消费支出方面的损失并实现财富扩大。比如,在近期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飙升过程中,高收入者完全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和房地产来抵消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对低收入者而言,由于购买力不足,消费在收人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此外,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往往意味着低收入群体财富的迅速流失。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还可以从消费者收入种类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消费者自身拥有禀赋,当他选择向市场上提供禀赋时,便能获得收入,不同种类的收入在面对通货膨胀时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以工资或薪金为主要收入者——在现实中,实际通货膨胀的发生和民众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存在,以及要求增加工资和实行增加工资的时间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间隔,所以工资的增长常常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工资增长滞后的时间越长,则受通货膨胀影响的损失越大。总的说来,只要有通货膨胀的存在,以工资、薪金为主要收入者,总会受到损害;以利息和地租及其他租金为主要收入者——通货膨胀后,由于利息、租金的调整也存在时延问题,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生的人,在通货膨胀期间遭受损害;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通货膨胀中,利润因货币工资调整时延长短而受影响,货币工资调整的时间间隔越大,利润增长得越多,反之,则利润增长趋缓,当货币工资率与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利润不变。如果企业采用按成本利润的定价方式.则利润可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以利润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至少可以不受影响,如果因企业工资调整的滞后、举债、产品销售提价等因素,则可以大获其利。 总之,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具体表现为: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结论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通货膨胀是毫无疑问的,这不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利益受损,而高收入群体却能在通胀中获益。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监督调控作用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广大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参考文献][1]哈尔﹒R.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2009.[2]杨天宇.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J].消费经济,2004(5).[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路 兴.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5]张金丹.论通货膨胀对无地农民的影响[J].现代经济,2009(3).[6]李治国.关于通货膨胀隐性危害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9).[7]唐珏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次通货膨胀成因的比较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 学报,2009(3).[8]苏楗芳.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9]张余文.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2010(8).[10]谭 伟.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研究——基于洛伦茨曲线的分析[J].科学研究,2007(1).[11]张根龙.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8(7).[12]黄燕芬,杨欣波.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河北经济,2008(1). 如果觉得可以的话有什么问题再追问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新型的拍卖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一种新型的拍卖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内出价(最小位数为角),并将价格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电台,电台将从诸多竞拍价格中选择没有重复的最低价格出售,且没有保留价格。众所周知,电台并不指望靠卖掉这件商品以赚取其中的利润,而是以商品为诱饵,利用人们希望低价拍到商品的侥幸心理,赚取短信费用。这种拍卖方式与现存的并广泛应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卖方式激励人们说真话不同,它有点类似让听到广播的人不偷懒地“发短信”。现在将这种新型拍卖的实质抽象出来分析一下。一件商品允许你在较大的价格浮动范围内任意出价,但要求竞拍者必须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串通地将价格发送给拍卖方。事实上,即便是串通也没有任何优势,因为拍卖者是选择没有重复的价格,而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价格,因此不必担心竞拍者之间的共谋、勾结的情况,除非竞拍者“能量”很大,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已报价格的分布,并在截止时间之前发送出未被报出的最低价,或者是能够限制其他所有竞拍者,不许他们的报价与他的重复并出现低于他的报价且不重复价格。显然,这两种情况对于普通的广播听众来说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也会衡量一下为了一件商品这么做值不值得,还不如自己直接上街买回来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话)。因此,分析模型中,竞拍者均是独立的行为个体,并且这种激励机制下不用考虑竞拍者之间的勾结,但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无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价值不菲的情况下(这里难免要差一句了,说到价值不菲时很容易出现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比较典型的例子要数西安摸彩的宝马事件,理性人过于理性了,就难免走极端,不顾一切代价地维护并聚敛自身利益,违规操作、铤而走险更不在话下了)。下面从价格角度上来看,首先较大的浮动范围就给人以很大的诱惑,理性人总是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设想,较大的浮动范围意味着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们有可能以低于商品实际标价很低的价格得到该商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许我们应该说标价不同结果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绝不会产生质的区别。如果该商品标价100元,那么从一圆零角到一百圆零角总共有991种价格,当竞拍者都抱着占便宜的心理,那么听众人数少于991时必然会出现不重复的最低价(现实中哪个电台的节目听众如此少得可怜,它也该停播了),竞拍者人数超过991时,由于991数目太小,重复几率太大,这就看谁的运气好能碰上了,或者干脆低于一百圆的价格全部重复,这时候哪个倒霉鬼出价高于标价又是非重复最低价时,只能恭喜他“中奖”了,可怜他当初抱着捣蛋的心态报出高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时想:“反正选的是最低价,我出价都高于标价了,怎么都不会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这种人!想到别人都会出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为什么就不再动动脑子想想那么多人,想报出不重复的价格机率几乎为零啊!不该你倒霉该谁倒霉!打落牙齿和血吞吧!”卖方原来也没想到实际价格都报出去了还能赚到差价,现在一定在开香槟一边庆祝一边想到你而捧腹。千万不要气得发抖噢!其次,为什么是“不重复的最低价”而不是“最高价”呢?从卖方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是最高价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说了,卖方并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价,他们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掉入这个美丽的陷阱,心甘情愿地发短信,而“最低价”的说法更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说法貌似站在竞拍者的立场,因为在竞拍者的潜意识里他们中的幸运儿最终是以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拍到商品的,那么最低价是让这个价格低于并最大限度的远离实际标价,是完全最大化竞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让出价高于实际标价的人拍到,此时,所谓的最低价只是让售价高于并接近实际标价,这笔买卖肯定是要吃亏,亏大亏小已无本质区别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二、草坪上的警示语“严禁践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场所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想踩的还是踩,而当改成“凡抓到践踏草地者,奖赏200美金”,草地就没有再被践踏过。其区别就在于,原来是把公众当作被监督和潜在惩罚的对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坏欲,越是被束缚、约束,越会去违规,这种警示语将管理者和人们的利益(在能否践踏草坪上)在潜意识里对立了起来,使之是冲突的,矛盾的;警示语修改过后,200美金的奖赏激励那些不会践踏草坪的人主动监督,并约束了原本就有践踏倾向的人不去践踏。这是一个有关解决公共地悲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国内公共场所中出现了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语,如“小草惹人怜,不要欺负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儿为谁开?劝君莫采摘”之类。以往我们所说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机制能够使激励方和受约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对于人行为的驱使作用,而这些人性化的警示语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发人们的道德心、同情心、怜悯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这不失为一种充满人性的激励机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激励机制也要与时俱进嘛!三、中国股市记得掀起炒股热那会,从父亲的言谈和媒体的评论中就隐隐感到炒股就是一个投机,碰运气的事。今天你赔,明天他赚,就是看谁运气好,手气好,和严谨的市场观望、细致的公司业绩分析与小心的选择没有多大关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无归的,总结起来一句话,要想通过炒股赚钱,就得见好就收,积少成多,外加几分好运气。现在才知道股票市场原本应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过对信息的甄选确定优势公司,投资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公司运行良好以后,股民能够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照这么分析,谨慎投资应该是稳赚不赔的(因为谁都不会傻到把钱砸到一个岌岌可危的公司头上),但是现实中,不仅仅是亏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机的代名词,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信息不对称造成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背离,使证券市场失去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机制,导致整个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的降低,并成为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源。这种信息不对称除了隐瞒不报之外,还有财务公司做假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安然大厦的轰然倒塌,不知压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资梦想!中国也有银广夏,良辰美景原虚设之说。无奈与失望之余,只能祈祷股市的泡沫与暮霭早日消散啊!四、重庆火锅的困境04年初,重庆火祸底料掺杂石蜡问题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对产自重庆的火锅底料实行全面封杀,勒令冠名“重庆火锅”的店铺关门整顿,对重庆火锅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众所周知,石蜡是一种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化学物质。重庆某些小厂贪图眼前利益,用石蜡代替牛油,他们在谋取暴利的同时,毁掉的是重庆火锅的百年基业!重庆火锅闻名遐迩,但究竟具体哪一家或哪几家有名其实非常模糊,我们这些外地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重庆火锅”这四个字上。讲质量、讲口碑的厂家、店主用“重庆火锅”这块牌子,打响了名声以后,不法分子见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就也用这块金字招牌,长此以往,造成鱼龙混杂的状况。这大概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公共地的悲剧”。招牌为大家公有,工厂、店铺则分属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谁也无须为之负责,而工厂产量、店铺的销售额为个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下面用博弈论的形式来表示这个问题:假定有两个火锅底料店,他们可以选择多生产和少生产。若双方均选择少生产,招牌得以保护,那么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选择多生产,另一方选择少生产,多生产的人的经济收益明显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产的话,招牌被破坏,大家的收益都减少了。而厂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多生产。这造成的结果是整体利益无法最优化。可以设想两种方法改变结果:一是局外人采取强制措施,改变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规定产量定额。当然这种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损失,政府的监督成本也相当大,还可能带来权力寻租等弊端。二是利用产权界定的原则,明确权利及义务,促进对公共资源(“重庆火锅”)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确的产权,各厂商会从长远考虑,有利于增强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出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完全是坏事,它有助于我们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于厂商、店主寻求解决之道,这应该才是关键所在。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地方 财经 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其教学应该结合地方院校转型思路进行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授课 方法 单一等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实验教学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 教育 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 抽象思维 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 出国 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授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来源于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市场机制、需求、供给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缺乏社会 经验 和社会观察力,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国内教材编写内容偏重于理论方面,概念、公式多,案例缺乏,习题也偏重于理论。碍于授课时间和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经过讲授式学习,仍不能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和能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能应用所学理论。如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经济学素养,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二)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比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知识保持率最高的是主动性学习,模拟实际案例,主动做事和参与的有效率高达90%;讨论和演讲的知识保持率达到50%;如果仅是被动听讲,知识保持率仅为20%。改变传统的听讲课堂,教师设计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性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效运用web3.0分享与参与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背景,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以项目汇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讨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还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的传播、人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培养目标清晰,学科设置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别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名校课程的设置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相比之下,国内地方财经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层次、基础、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渐次提高的特点。其次,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科和理论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鼓励思考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国外经济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丰富,一年级多为通识教育,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课,在随后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将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目标定位细化,如斯坦福大学强调三项目标定位: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相比之下,我国各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较少,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即基于经济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选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应始终贯穿着对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各种现实,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直觉为主”指的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直觉”就是一种用经济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了解基本原理,更是 思维方式 的训练。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育经济学直觉上,对其经济学素质的构建将大有裨益。“工具为辅”指在强化经济思维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数理分析,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但是与经济思维相比,数理工具处于“辅助”的地位。“突出实践”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从“黑板经济学”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飞跃。
(二)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经济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案例、实验中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
1.以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采用“复苏与再生”情景法,选取经典和成果案例,结合环境、结合情景和结合演化三部分构成,设计“模拟表演”“模拟设计”,把交易过程再现,尝试生成和测试案例,尽可能使案例研究结论贴近现实,加强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与分析。在案例的选取上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众多经典案例,但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当下新闻 热点 为案例,取材于日常生活,又能反映热点问题,本土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在体现知识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表现出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以 春节 期间购买回家火车票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需求规律及需求、供给弹性的理解;以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变化的案例,体现价格歧视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分析。以情境复苏法进行案例分析,还原真实经济情境,理论与所设的经济情境相呼应,激发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增强对经济情境的思考和体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得微观经济学教学回归真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又锻炼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2.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国内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实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反馈,改变被动式听讲的单向信息流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校的经济学综合实验课堂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竞价销售等环节实景模拟参与某个产品的生产、买卖过程,对市场竞争中价格机制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及背后的深刻原因有了亲身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启发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是未来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和条件,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独特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思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清晰多层次教学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衔接的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力求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结合,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轨,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式学习改变大学学风,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创新性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庆.实证中的思辨———论经济类实验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2]吕晓英,蒲应龚.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3]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5).
[4]马先标.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探讨.中国大学教学[J],2012(2).
[5]逄锦聚.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课程改革微观经济学论文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课程改革,能够生动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在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论文
2. 微观经济学论文
3.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
4.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
5. 西方经济学论文
6. 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更容易发表,因为相比数据更简单。微观经济论文更难,个人感觉微观经济学难度高于宏观经济学,因为现代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下已经发展到和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相悖的一套独立于世界运转规律的知识体系了。而宏观经济学虽然也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但数学使用没有微观经济学如此之夸张,附带了凯恩斯革命后的animal spirits以及赫伯特.西蒙教授的bounded rationality使得我们会考虑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情况。并且因为宏观经济学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需要,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会显得更加直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