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的平台如下:
1.知网
这里所说的是知网,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办的这个数据库。在前些年他也叫中国期刊网,由于后来有人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叫中国期刊网,自己收录期刊,假李逵装真李逵。玩文字游戏,导致很多作者上当。
所以现在知网对外不称中国期刊网了,就是叫知网。从论文发表来说,知网是最权威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库。
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表的,但是最近这两年知网变得更严格,所以知网收录的期刊发表费用比较贵一些。
2.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仅次于知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就等于是一个弱化版的知网,但是也是比较大。
从期刊正规性来说,如果一个期刊,知网不收录,但是万方数据库收录,说明还是比较正规的,虽然不如知网收录的那么正规。但是对于一般单位来说够用。
对于大学这样的单位可能必须要求知网。而对于一些企业单位,只要万方数据库能检索到已经发表的论文,就算不错了。所以,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必须参考的标准。
3.维普网
维普网在前些年实际上假刊比较多,比较泛滥,这两年所说期刊审核严格,上面审核严格,但是维普网收录的期刊从正规性和权威性上来说,都是严重不如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对于很多要求不高的单位,或者评一些初级职称的单位,只有维普网收录的期刊还能管点用。稍微严格一些的,就不大灵光了。
最好是Nature 和 Science,子刊也不错JACS 和Angew也很好
你文章具体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选择很多的啊。化学论文的话,像壹品优刊化学进展、分析化学进展等等都可以啊
论文发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自己进行杂志社的选择进行投稿论文,二是可通过一些网站来进行论文的投稿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朋友或者其他人员的介绍来进行论文的投稿。不管是哪种方面的论文投稿都要注意投稿的各项要求与信息,这样你的论文才能被收录发表。六零16四八26四
1.崔建国,樊平等,“马来松香胶粘剂的制备”,广西化工,1991,第2期,472.Cui Jianguo, Yu Lingchong,“Research on Asymmetric Michael Addition, Part I: Addition of Menthone Imines of Glycinates to Alkyl Acrylates under the Solid Base Conditions”, Synth. Commun., 1990, 20(18), 2887-2893 (SCI收录)3. Cui Jianguo, Yu Lingchong, “ Research on Asymmetric Michael Addition, Part II: Addition of the Menthone Imine of Ethyl Glycinate to Ethyl Acrylate under PTC Condition ”, Synth. Commun., 1990, 20(18), 2895-2900 (SCI收录)4.崔建国,“一种甘氨酸乙酯亚胺合成新方法”,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第1期,5.崔建国,“8-氯-P-1-孟稀的合成研究”,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第2期,186.崔建国,卢军,黄初升,“含硫香料—硫代芳樟醇及其衍生物合成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8(1),107.卢军,崔建国,樊平,“新型香料—一些单萜硫醇的合成与应用”,广西化工,1996,25(2),128.陈希慧,刘红星,崔建国,卢军,“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假紫罗兰酮的研究”,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1(2),1289.崔建国,新井则义,“CAN作用下脂肪族含氮化合物的游离基反应研究”,有机化学,1996,16(6),54410. 崔建国,黄燕敏,雷平,“潜手性酮类的不对称L-L相转移催化还原反应研究”,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4(1),6411.崔建国,卢军,樊平等,“桂叶油水解制备天然苯甲醛的研究”,广西化工,1997,26(3),112.崔建国,曾陇梅,“一种奎宁季氨盐的简易合成法”,化学试剂,1998,20(3),18713.童叶翔,崔建国,曾陇梅等,“(3S,4S)-1-苄基-3,4-二羟基吡咯的合成表征和电化学行为”, 中山大学学报, 1998, 37(2), 4514.崔建国,朱汝葵,万锋锋等,“一种蘑菇香气香料-1-辛烯-3-醇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1),8015.晏日安,苏镜娱,曾陇梅,崔建国,“一种制备正三十二烷的新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5),12916. 崔建国,晏日安,曾陇梅等,“ 2-(2-异丙基-1,3-二口恶戊烷-2-基)乙基三苯基碘化膦的合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7 (6),109-11117. Cui Jianguo, Zeng Longmei, Su Jingyu, “ The Ozonization of Stigmast-4,22-dien-3,6-dione ”,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1998, (4 ),423 (SCI 收录)18. 崔建国,晏日安,曾陇梅等,“苯乙酮在静态磁场促进下的相转移催化不对称还原” ,化学研究与应用,1998, 10(6), 63919.晏日安,苏镜娱,崔建国,“(s)-(+)-γ-苄氧基甲基-γ-丁内酯的合成研究” ,精细化工,1998,15(6),52-5320. 晏日安,崔建国,苏镜娱,“光学活性α,β-不饱和-γ-内酯的合成” ,合成化学,1999, 7(1),2421.晏日安,苏镜娱,曾陇梅,崔建国,“(±)-二氢猕猴桃内酯的合成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 30(8), 338-34022.晏日安,苏镜娱,曾陇梅,崔建国,“(±)-二氢猕猴桃内酯的合成研究(Ⅱ)”,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4),126-12823. 崔建国,何小玉,林翠梧,“固—液相转移条件下潜手性酮的不对称还原”,广西科学,2000,7(1),3824.崔建国,曾陇梅,苏镜娱,“多羟基甾醇的合成及抗肿瘤细胞活性构效关系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9),1399-1404 (SCI 收录)25. Zeng Longmei, Cui Jianguo, Su Jingyu, “Synthesis of Hydroxylated Sterols(II): Synthesis of 24-methylenecholest-4-en-3β,6α-diol”,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2000, 16(3 ),271-272 (SCI 收录)26.崔建国,曾陇梅,陆伟刚等,“固-液相转移Wittig反应在甾醇支链合成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9 (2),46-5027. Zeng Longmei, Cui Jianguo, Su Jingyu, “Synthesis of 2 Cytotoxic Sterols from Soft Corals”,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9, Vol 218, Iss AUG, Part 2, pp 160-ORGN(SCI 收录)28.“吡虫啉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效能”,精细化工,2000,17(8),44729.崔建国,黄燕敏,曾陇梅“Novel Oxidation of Homoallylic sterols with Pyridinium Dichromate ”, 广西科学,2001,8(4),28130.陈芬,林翠梧,崔建国,“沐浴海绵 Spongia zimocca aubspecles irregularia(Lendenfeld) 化学成分的研究”,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1),5231.Cui Jianguo, Zeng Longmei, Su Jingyu, “Synthesis of Polyhydroxysterols (Ⅰ) : Synthesis of 24-methylenecholest-4-en-3β,6β-diol, a cytotoxic natural hydroxylated sterol ”,Steroids, 2001,66(1),33-38 ( SCI 收录 )32.崔建国、王春水、廖小华、马建强、黄燕敏,“相转移催化条件下从桂叶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研究”,化学世界,2002,43(6),31533.崔建国、曾陇梅、苏镜娱、何小玉,“24-亚甲基胆甾-4-烯-3β,6α-二醇的结构表征”,有机化学,2002,22(7),515 ( SCI 收录 )34. 崔建国、林翠悟、曾陇梅、苏镜娱,“Synthesis of polyhydroxysterols (III):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24-methylenecholest-4-en-3β,6α-diol ”,Steroids, 2002,67(13-14),1015-1019 (SCI 收录)35. Cui Jianguo, Zeng Longmei, Su Jingyu, Lin Cuiwu, “ Regio- and Stereo-selective Reductions of Steroidal 4-en-3,6-dione ”, Chem. Res. Chinese Uni., 2002, 18(4), 400 ( SCI收录 )36.于法锋,黄初升,崔建国,“KF-Al2O3试剂在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新应用”,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4),37.韩莉妲、崔建国、黄初升,“海洋生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羟基甾醇及甾体皂甙”,有机化学,2003,23(3),305-31138.崔建国、何小玉、黄燕敏、曾陇梅,“3-乙酰氧基胆甾-5-烯-19-羟基-24-酮的制备与表征”,广西科学,2003,10(1),36-3839.崔建国,曾陇梅,苏镜娱,“多羰基甾酮的选择性还原反应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4),63940.何小玉,崔建国,黄初升,钟振国,“蒲葵根中脂肪油的GC-MS联用分析”,化工技术与开发,2003,32(2),31-3241.于法锋,刘红星,黄初升,崔建国,“三种异戊烯氧基苯丙素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有机化学(增刊),2003,42.钟益宁,覃红云,崔建国,黄初升,“左旋多巴息夫碱的合成研究”,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2),843.崔建国,黄燕敏,何小玉,曾陇梅,“多羟基甾醇的合成(Ⅳ):20-亚甲基-4-孕烯-3β,6β-二醇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广西科学,2004,11(1),4344. 刘红星,崔建国,黄初升,海洋生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羟基甾醇及甾体皂苷,有机化学23(3),305-311,2003。45. 何小玉,崔建国,蒲葵根中脂肪油的GC-MS联用分析,化工技术与开发,32(2),2003。46. 黄初升,崔建国,三种异戊烯氧基苯丙素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有机化学 (增刊)8,2003。47. 崔建国(2),黄初升,左旋多巴息夫碱的合成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03。48. 崔建国,何小玉,黄燕敏,3-乙炔氧基胆甾-5-烯-19-羟基-24-酮的制备与表征,广西科学, 10(1)36,2003。49. 崔建国(2),陈文纳,手性相转移催化不对称烃基化反应,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03。50. 崔建国等,多羰基甾酮的选择性还原反应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639,2003。51. 韩莉妲,崔建国,有机铝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化工技术与开发,32(4),2003。52. 黄燕敏,崔建国,钛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化工技术与开发,32(5),2003。53. 黄燕敏,崔建国,苯甲酰丙酮的选择性还原研究,全国第二届现代有机合成研讨会论文集,2003.10。54. 崔建国(1),多羟基甾醇的合成(Ⅳ):20-亚甲基-4-孕烯-3β,6β-二醇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广西科学,2004,11(1),4355. 崔建国(1),左旋多巴Schiff碱的合成及其不对称相转移催化烷基化”,有机化学,2004,24(增刊),78,核心期刊。56. 崔建国(2),醛的不对称加成进展,化工技术与开发,2005,34(3):22。57. 崔建国(2),海洋多羟基甾醇硫酸酯钠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4(18):681-685。58. 崔建国(2)海洋生物中的不同结构多羟基甾醇,《化学通报》2005,68(8),W088。
焊接是一种连接金属或热塑性塑料的制造或雕塑过程。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材料焊接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高强材料的焊接浅析
摘要:在现代工业中,高强材料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焊接时的焊接裂纹、脆化、软化等现象,给安全生产与产品的使用效率带来了隐患。为此,笔者根据自身学习与实践经历,就高强材料尤其是高强钢的焊接特性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高强材料;焊接;特性
一、高强材料概况
在当前的管道、容器中,高强材料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中最重要的,是将钢里除碳意外添加一类或多类合金成分(合金成分的比例低于百分之五),用来加强钢的强度,将钢的强度提高到275MPa或更高,并产生更优的综合质量,此种钢被称为高强钢,它的基本优点为强度高、塑性与韧性也优于普通钢。根据钢的屈服强度的程度和热处理时的特性,高强钢总体上有两种。
热轧、正火钢,其屈服强度处于294Mpa~490MPa间,而利用状态是热轧、正火与控轧,在类别上是非热处理强化钢,该种钢的现实中使用的最为常见。
调质钢,其屈服强度处于490Mpa~980Mpa间,通常在调质状态中应用,在类别上是热处理强化钢。该种刚的特性是不烦强度高,而且塑性与韧性比较好,能够直接于调质时进行焊接。所以,这中调质钢在使用中越来越普及。
现在常使用的高强钢,钢板牌号包含以下几种:16MnR、15MnVR、13MnNiMoNbR、18MnMoNbR;锻件牌号包含以下几种:16Mn、15MnV、20MnMo、20MnMoNb。
二、高强钢的焊接特性
高强钢中碳含量通常不高于0.20%,合金成分的总量通常不高于5%。因为高强钢包含一些的合金成分,使它的焊接性和别的材料有一些不同,具体焊接特性有以下几点:
1、焊接时的焊接裂纹
(1).高强钢因为使用了让钢强度增加的碳、锰等元素成分,当焊接的时候往往产生淬硬,而产生的硬化部分往往很敏感,所以,当刚性过强与拘束应力较强的状态下,如果焊接方式有问题,就会造成冷裂纹。加上这中裂纹存在较长的延迟,容易造成较大的危害。
(2).再热裂纹为在焊作业完成后,慢慢去掉应力热的过程中,或较长时间在高温状态下于临近熔合线粗晶部位造成的沿晶开裂。通常认为,此类裂纹造成的原因,是因为焊接高温导致HAZ旁边的V、Nb、Cr、Mo等元素固溶在了奥氏体内,焊接完成后进行,但没有完全析出,而是在PWHT的时候呈弥散状态析出,所以强化了晶内,将应力在松弛的时候产生的蠕变变形汇聚在了晶界。
高强钢在焊接的时候,通常不会造成再热裂纹,例如16MnR、15MnVR之类。然而对Mn-Mo-Nb与Mn-Mo-V等类别的高强钢,因为Nb、V、Mo等成分比较敏感,是造成再热裂纹的常见因素,所以这些高强钢与焊接完成后实施热处理时,需要特别回避容易造成再热裂纹的温度范围,以免造成再热裂纹。
2、焊接部位的脆化与软化
(1).应变时效脆化。焊接部位于焊接前要进行各种冷处理(如钢板的剪切、管道筒罐的卷圆),材料会导致有所变形,要是变形的部位再收到200至450℃的热作用,可能造成应变时效,继而产生脆化,往往导致材料的塑性减弱,因此造成钢材的脆断。
PWHT能够减弱焊接时产生应变时效,将韧性一定程度上恢复。1998年制定的《钢制压力容器》中明确规定,筒状钢材的厚度要达到下列标准:碳素钢达到的的厚度不能低于圆筒内部直径的百分之三;别的钢的达到的厚度不能低于内部直径的百分之二点五。而且,那些冷成形与中温成形中制作的受压产品,要在成形之后实施热处理。
(2).焊缝与热影响区产生的脆化。对材料进行焊接时,加热与冷却往往不会十分均匀,便会产生不均匀的结构。焊缝与热影响区具有一定的脆性,这是是焊接接头里最薄弱的地方。焊接线的能量强度会对高强钢WM与HAZ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高强钢容易淬硬,线能量如果不高,HAZ会产生马氏体造成裂纹;线能量如果过高,WM与HAZ产生粗糙的晶粒,会造成焊接部位的脆化。线能量如果过高,调质钢而造成的HAZ脆化现象尤其明显。因而焊接作业时,要把线能量控制于合适的度量。
(3).焊接部位的热影响区产生的软化。因为焊接时的热作用,会造成部分地区强度降低,形成了一定的软化带。HAZ区的结构软化会因为焊接线热度的提升与预热温度的提升而恶化,不过通常的软化区的性能还是能够达到规定标准值的最低标准,因而这些钢材地热影响部位产生的软化现象,如果做到工艺合适,就不会降低焊接部位的正常使用。
三、当代新式高强材料的焊接特性
1、高强管线钢
高强管线钢指X70以上的钢级,至尽为止,X80是已建管线钢中使用的强度最高的管线钢。加拿大Ipsco钢铁公司在1998年年报中明确指出,该公司已成功进行了X90和X100SSAW钢管试生产,最终目标是生产各种规格的X100钢管。日本NKK、住友金属、新日铁、川崎制铁及欧洲钢管公司也相继研制成功X90和X100UOE钢管,正在研制X120钢管。
为保障管线的安全可靠性,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韧性。特别是高压输气用钢管,必须有很高的CVN。超贝氏体和超马氏体被誉为21世纪的管线钢,其钢级为X80~X100(贝氏体)、X100~X120(马氏体)。在成分设计上,大体上都是(超)的Mn-Nb-Ti系或Mn-Nb-V(Ti)系,有的还加入Mo、Ni、Cu等元素,因此,热影响区的韧性不会比较低强度的管线钢差,冷裂纹敏感性不大。对于强度高于600MPa的钢,焊接时要特别关注WM冷裂纹问题,尤其是现场对接环焊缝必须采用超低氢焊接材料。
2、超细晶粒钢
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产钢国相继开展了新一代钢铁材料的研究,其中,尤以日本的“超级钢“计划、中国的“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和韩国的“21世纪高性能结构钢”引起世界钢铁界的瞩目和热情参与。
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超细晶粒的研究,通过超细晶粒(最小1mm)实现强度翻番的目标。超细晶粒钢焊接的最大问题就是HAZ的晶粒长大倾向,为解决这一问题,须采用激光焊、超窄间隙MAG焊、脉冲MAG焊等低热输入焊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利.高强钢的焊接工艺评定[J].云南水力发电,2007,(02).
[2]李明.高强钢的焊接[J].现代焊接,2005,(03).
[3]栗卓新,刘秀龙,李虹,李国栋.高强钢焊材及焊接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7,(05).
试论焊接技术
摘 要:焊接是一种连接金属或热塑性塑料的制造或雕塑过程。焊接过程中,工件和焊料熔化形成熔融区域,熔池冷却凝固后便形成材料之间的连接。这一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施加压力。焊接的能量来源有很多种,包括气体焰、电弧、激光、电子束、摩擦和超声波等。今天,随着焊接机器人在工业应用中的广泛应用,研究人员仍在深入研究焊接的本质,继续开发新的焊接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
关键词:焊接;金属;能量;技术
1、焊接技术概论
1.1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
焊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的工艺过程.促使原子和分子之间产生结合和扩散的方法是加热或加压,或同时加热又加压。
1.2焊接的分类
金属的焊接,按其工艺过程的特点分有熔焊,压焊和钎焊三大类。
1.2.1熔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将工件接口加热至熔化状态,不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熔焊时,热源将待焊两工件接口处迅速加热熔化,形成熔池。熔池随热源向前移动,冷却后形成连续焊缝而将两工件连接成为一体。在熔焊过程中,如果大气与高温的熔池直接接触,大气中的氧就会氧化金属和各种合金元素。大气中的氮、水蒸汽等进入熔池,还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在焊缝中形成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恶化焊缝的质量和性能。为了提高焊接质量,人们研究出了各种保护方法。例如,气体保护电弧焊就是用氩、二氧化碳等气体隔绝大气,以保护焊接时的电弧和熔池率;又如钢材焊接时,在焊条药皮中加入对氧亲和力大的钛铁粉进行脱氧,就可以保护焊条中有益元素锰、硅等免于氧化而进入熔池,冷却后获得优质焊缝。
1.2.2压焊是在加压条件下,使两工件在固态下实现原子间结合,又称固态焊接。常用的压焊工艺是电阻对焊,当电流通过两工件的连接端时,该处因电阻很大而温度上升,当加热至塑性状态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连接成为一体。各种压焊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焊接过程中施加压力而不加填充材料。多数压焊方法如扩散焊、高频焊、冷压焊等都没有熔化过程,因而没有象熔焊那样的有益合金元素烧损,和有害元素侵入焊缝的问题,从而简化了焊接过程,也改善了焊接安全卫生条件。同时由于加热温度比熔焊低、加热时间短,因而热影响区小。许多难以用熔化焊焊接的材料,往往可以用压焊焊成与母材同等强度的优质接头。
1.2.3钎焊是使用比工件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工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工件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工件,填充接口间隙并与工件实现原子间的相互扩散,从而实现焊接的方法。
1.2.4焊接时形成的连接两个被连接体的接缝称为焊缝。焊缝的两侧在焊接时会受到焊接热作用,而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一区域被称为热影响区。焊接时因工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电流等不同,焊后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可能产生过热、脆化、淬硬或软化现象,也使焊件性能下降,恶化焊接性。这就需要调整焊接条件,焊前对焊件接口处预热、焊时保温和焊后热处理可以改善焊件的焊接质量。另外,焊接是一个局部的迅速加热和冷却过程,焊接区由于受到四周工件本体的拘束而不能自由膨胀和收缩,冷却后在焊件中便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重要产品焊后都需要消除焊接应力,矫正焊接变形。
1.2.5现代焊接技术已能焊出无内外缺陷的、机械性能等于甚至高于被连接体的焊缝。被焊接体在空间的相互位置称为焊接接头,接头处的强度除受焊缝质量影响外,还与其几何形状、尺寸、受力情况和工作条件等有关。接头的基本形式有对接、搭接、丁字接(正交接)和角接等。对接接头焊缝的横截面形状,决定于被焊接体在焊接前的厚度和两接边的坡口形式。焊接较厚的钢板时,为了焊透而在接边处开出各种形状的坡口,以便较容易地送入焊条或焊丝。坡口形式有单面施焊的坡口和两面施焊的坡口。选择坡口形式时,除保证焊透外还应考虑施焊方便,填充金属量少,焊接变形小和坡口加工费用低等因素。厚度不同的两块钢板对接时,为避免截面急剧变化引起严重的应力集中,常把较厚的板边逐渐削薄,达到两接边处等厚。对接接头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比其他接头高。在交变、冲击载荷下或在低温高压容器中工作的联接,常优先采用对接接头的焊接。
搭接接头的焊前准备工作简单,装配方便,焊接变形和残余应力较小,因而在工地安装接头和不重要的结构上时常采用。一般来说,搭接接头不适于在交变载荷、腐蚀介质、高温或低温等条件下工作。采用丁字接头和角接头通常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丁字接头上未焊透的角焊缝工作特点与搭接接头的角焊缝相似。当焊缝与外力方向垂直时便成为正面角焊缝,这时焊缝表面形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焊透的角焊缝受力情况与对接接头相似。角接头承载能力低,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有在焊透时,或在内外均有角焊缝时才有所改善,多用于封闭形结构的拐角处。焊接产品比铆接件、铸件和锻件重量轻,对于交通运输工具来说可以减轻自重,节约能量。焊接的密封性好,适于制造各类容器。发展联合加工工艺,使焊接与锻造、铸造相结合,可以制成大型、经济合理的铸焊结构和锻焊结构,经济效益很高。采用焊接工艺能有效利用材料,焊接结构可以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长,达到经济、优质。焊接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一种不可缺少,而且日益重要的加工工艺方法。
1.2.6未来的焊接工艺,一方面要研制新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如改进现有电弧、等离子弧、电子束、激光等焊接能源;运用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改善电弧的工艺性能,研制可靠轻巧的电弧跟踪方法。另一方面要提高焊接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如焊机实现程序控制、数字控制;研制从准备工序、焊接到质量监控全部过程自动化的专用焊机;在自动焊接生产线上,推广、扩大数控的焊接机械手和焊接机器人,可以提高焊接生产水平,改善焊接卫生安全条件。
2、焊接-工业艺术
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本文对这一技术的出现与运用进行了分析。
2.1艺术创造与工艺方法永远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工业技术,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的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金属焊接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分支的方式从传统的金属艺术中分离出来,这是因为焊接具有艺术性。
2.2焊接可以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
焊接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而金属在高温下会产生许多美妙丰富的变化。金属母材会发生颜色变化和热变形(即焊接热影响区) ;焊丝熔化后会形成一些漂亮的肌理;而焊接缺陷在焊接艺术中更是经常被应用。焊接缺陷是指焊接过程中,在焊接接头产生的不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的缺陷。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焊接裂纹、气孔、咬边、未焊透、未熔合、夹渣、焊瘤、塌陷、凹坑、烧穿、夹杂等。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焊接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一些工业焊接的失败操作之中,或者说蕴藏于一些工业焊接极力避免的焊接缺陷之中。其次,焊接艺术语言是独特的。选用不同的金属材料,使用不同的焊接工艺,焊接的艺术性可以在不同的金属艺术形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焊接雕塑作品中,焊缝和割痕不是作为一种技术加工的痕迹被动地存在,而是以一种精彩的、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着力地加以体现的。一件焊接雕塑,粗的焊缝裸露在雕塑表面,各种不规则的切割痕迹也变成了艺术家优美的艺术语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焊接雕塑所追求的粗糙质朴的风格,金属的锈蚀、瑕疵也大多根据作品的需要特意保留,因此,在焊接雕塑中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非雕琢的、原始的美。雕塑下部的钢板拼接处的焊缝很粗大,从焊接工艺的牢固性来看,这显然不仅仅是出于对雕塑结实程度的考虑,在这件雕塑中,下部几条扭曲的焊缝已经作为雕塑整体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雕塑整体来看,不论是上半部分的文字造型,还是下半部分的肌理处理,到处有扭曲的焊接痕迹的出现,整个作品达到了整体视觉语言的统一。 手工等离子切割的方法,利用切割时电流的热量,使切割边缘产生热影响区,这样就给亮白色的不锈钢“染”上了一圈略带渐变的色彩。同时,通过对焊接规范的调节,割枪喷出的强烈气流会在切割钢板熔化的瞬间在切割边缘“吹”起一圈随机形成的肌理,在切割完成金属冷却后,固化为一道美丽的割痕,与中间平坦光亮的不锈钢板材形成了质感的对比。这种随机效果的形成过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是在一定的焊接规范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从尺寸的角度考虑,尺寸较大的焊接艺术壁饰可采用半自动CO2气体保护焊,较小的可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
如果把一幅壁饰作品看成一幅画的话,画面中的点、线、面、黑、白、灰甚至颜色的处理都可以通过焊接的方法来实现。各种型号、各种材质的金属丝,应用不同的焊接工艺会在画面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金属的颜色不同,不锈钢的亮银色、铝材的亚银色、碳钢的乌亮色,钛钢、青铜、紫铜、黄铜而且就钢材来说,不同的钢材在高温受热时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即焊接热影响区不同。另外,切割也是焊接艺术壁饰创作的方法之一,既可以与焊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这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工艺与效果的掌握程度。以上所述的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变化的丰富可想而知。
3、焊接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3.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3.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的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
3.3气焊、气割的工作过程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安全装置。
4、焊接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措施
4.1焊接切割作业时,将作业环境lOm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下水道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
4.2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认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4.3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4对输送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管道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和检查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
4.5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实施置换法时,置换应彻底,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可燃物质的含影实施带压不置换法时,应按要求保持一定的电压。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其含氧量。要加强检测,注意监护,要有安全组织措施。
作为一种工业技术,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
上述种种焊接缺陷的表现形式以及焊接热影响区,是通过一定规范下的焊接操作形成的,也只有通过焊接的方式才会产生这些艺术语言。焊接艺术作品的表面效果是其它金属加工工艺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因而说焊接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作为安全管理论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用参考文献往往是决定安全管理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刘宇. 高级氧化-生物活性炭-膜滤优化组合除有机物中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 刘起峰. 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3] 韩宏大. 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4] 赵建伟. 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 方法 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5] 刘起峰. 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6] 程庆锋. 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工艺优化及菌群结构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7] 苗杰. 电化学无氯预氧化安全净水新技术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8] 王娜. 腐殖质在混凝与预氧化工艺中的特性及对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9] 唐阳. 功能导向的电化学体系建立与碳基复合电极的设计和制备[D]. 北京化工大学 2013
[10] 王琼杰. 基于新型磁性强碱离子交换树脂净化的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1] 周娟. 负载型Pd基催化剂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催化加氢还原[D]. 南京大学 2014
[12] 张怡然. 预臭氧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控制技术研究[D]. 南开大学 2014
[13] 吴云. 澄清池膜过滤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工艺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4] 李金成. 负载锰氧化物滤料对高锰地下水处理技术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15] 刘志泉. 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 姜再兴,黄玉东,刘丽. 粗糙度对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 化学与粘合. 2007(05)
[2] 张国权,杨凤林. 蒽醌/聚吡咯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活性[J]. 催化学报. 2007(06)
[3] 范新庄. 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与准电容特性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4] 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 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 工业水处理. 2002(12)
[5] 陶龙骧,谢茂松. 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 工业水处理. 2000(09)
[6] 吴庆,陈惠芳,潘鼎. 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 炭素. 2000(03)
[7] 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 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 工业水处理. 2002(12)
[8] 吴海燕. 单线态氧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及其过氧化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D]. 江南大学 2012
[9] 陶龙骧,谢茂松. 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 工业水处理. 2000(09)
[10] 吴庆,陈惠芳,潘鼎. 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 炭素. 2000(03)
[11] 周抗寒,周定. 用涂膜活性炭提高复极性电解槽电解效率[J]. 环境科学. 1994(02)
[12] 谢茂松,王学林,徐桂芬,杨旭,安铁军. 治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新技术--电-多相催化作用[J].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1998(02)
[1] 张芳芳,张永成,骆汉宾. 房地产企业施工阶段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土 木工 程与管理学报. 2013(04)
[2] 卢阳. 谈我国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山西建筑. 2012(30)
[3] 曾力勇. 不确定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4] 马建军,陈凤林. 论以企业安全发展伦理为重点的企业安全 文化 建设[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2(04)
[5] 刘卡丁,郑兰兰,周诚.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1(04)
[6] 田原. 房地产开发企业安全管理[J]. 现代职业安全. 2011(08)
[7] 曾力勇. 不确定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8] 吴贤国,张立茂,余宏亮,余明辉. 基于知识集成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专家系统研究[J]. 施工技术. 2012(13)
[9] 陈必安. 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0] 张孟春.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认知机理及应用[D]. 清华大学 2012
[11] 张登伦.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12] 王原博. 日本煤矿安全监察与管理理念[J]. 陕西煤炭. 2011(02)
[13] 姚崎. 房地产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01)
[14] 余建强,周晓冬. 我国建筑工程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 2010(03)
猜你喜欢:
1. 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2. 最新仓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3. 安全管理论文参考
4. 有关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5. 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想要拿到杂志,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正常周期是1-3个月左右。 下面再讲一下其他的发表注意事项,更多发表细节可加我而已贰贰叁期叁叁久。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 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有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体出版环境变化的的过程中,期刊的版面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这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提前准备发表,不仅更放心,也更加省钱!提早发表论文的优点 发的越早您的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越高,引用率越高,对您评职更有利,还能加印象分。再说还能提升您的知名度. 这边写作需要较长的周期时间 现在发表需要一个月以上见刊 上网时间需要90个工作日后 网上才能显示您的论文 提前发表的好处 1丶提前一年发表更有说服力。 2丶评职时会加2-3分的印象分。 3丶出刊后上期刊网,网站上点击率高也会加分。 4丶发表完文章后可安心去考计算机和英语。 5丶每年都有高峰期,赶上高峰期会拖延发表时间,耽误评职。 6丶例如中高级工程师至少要发表2--3篇文章,提早发表可放在不同期的期刊上,更有说服力,同一期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有的地区会无效。所以分期发表是有好处的。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或是摔破了膝盖,那种疼痛的滋味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如果在不麻醉的情况下做外科手术,那种滋味更难以想象。好在现在有了多种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做什么外科手术都不会感到疼痛了。可是,你可知道在麻醉药发现以前的情形吗?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外科手术就是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的。那时的病人做外科手术就好像是犯人受残酷的刑罚一样。外科医生的“铁石心肠”让人生厌。医生自己也承认这种手术令他们反胃。因此,无痛外科手术是病人乞求、医生所向往的。也有过一些方法,例如用冰水浸泡或淋洗欲进行手术的部位,使其冷冻麻木,或用力压患处使之麻木,或让病人饮酒至大醉,或在威士忌酒中加入鸦片等,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据说有医生让助手用木棒猛击病人的头部,使病人昏过去再做手术的事情。在西方,麻醉药的发现与化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麻醉药的发现是化学家与医生密切合作的结果。(一) 笑气的发现麻醉药的发现要追溯到18世纪后叶,英国的杰出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和法国的拉瓦西对空气中氧的发现和氧的效用的认识。普利斯特列在1771年制造出氧气,1772年制造出了氧化亚氮,这就是后来成为第一种麻醉药——笑气。1775年他报告了他的发现,并指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他把老鼠分别放在密闭的同体积的氧气和空气中,在氧气中的老鼠可以活的时间更长。拉瓦西的研究则侧重于氧气与呼吸的关系,他通过实验表明空气中有两种气体,一种与燃烧和呼吸有关,另一种是惰性的。他发现动物对氧的消耗与从事的活动和喂养的食物类型有关,还和环境的温度有关。他的这些观察已涉及到呼吸的基础理论问题。由于人们对氧气在呼吸及维持生命中作用的了解,后来在吸入性全身麻醉药中都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氧气,这不能不说是与普利斯特列和拉瓦西的研究工作有关。可惜的是,由于法国的革命,中断了这两位化学家的研究工作,不然麻醉药的发现可能会提前几十年。拉瓦西在1794年被法国的革命派送上了断头台。普利斯特列由于同情和支持法国革命遭到暴徒袭击,他们烧毁了他的家和他的全部科学实验结果,迫使他后来迁居美洲,因而中断了实验研究。英国的贝道斯在牛津大学学习时,就对化学很感兴趣,特别是对当时发展很快的气体领域更感兴趣。他提出吸入各种气体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肺部的疾病有好处。这个观点其实已被普利斯特列提出过。普利斯特列曾提出,吸入二氧化碳可以治疗“肺溃疡”。贝道斯在1794年建立了“气体力学研究所”,他第一个录用的人叫戴维。戴维在贝道斯和其他医生的指导下,制备和使用各种气体,很快就掌握了由硝酸铵蒸馏制备各种不同纯度的氧化亚氮的技术。1800年他完成了他的论文,题目为《主要涉及氧化亚氮和呼吸的化学和哲学研究》。他的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各种动物吸入氧化亚氮的效用和对血液的作用。戴维注意到动物在氧化亚氮中会失去知觉,但可以恢复。他在论文中写了用一只健壮的猫做实验的详细过程:五分钟后,它的脉搏很难感觉到,它不动了,似乎完全失去了知觉。五分钟后它被从容器中取出,几秒钟后它开始动了并做深吸气,五分钟后它试图抬它的腿,在八九分钟后它能走动,大约半个小时后它完全恢复了。这是吸入麻醉药可以很快恢复知觉的极好描述。他也做了用氧气与氧化亚氮混合气体对动物的作用实验,为以后使用吸入性麻醉药要与氧混合提供了实验依据。他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写了自己和同事使用氧化亚氮后的感觉:在我完全耗尽肺中的空气后,我从汞封的气体容器中吸入纯的氧化亚氮,立即产生欣快的感觉,在实验中期,欣快感达到高潮,然后逐渐消失,肌肉上的压力感觉也消失了,不再有感觉,同时自控的能力完全被摧毁,因此我张着口的嘴唇逐渐垂落下来。戴维的同事使用氧化亚氮的感觉是:它首先使我感到眩晕,同时我的手和脚感到刺痛,我好像失去了自身的重量,好像我是沉到了地下,然后我感到无力,不想活动,甚至连呼吸都不能进行。逐渐一阵昏迷和神志不清,气体袋从我的手中落地。这些都是氧化亚氮能产生麻醉作用的很好描述。戴维在论文的最后写道:“氧化亚氮可以毁掉身体的痛觉,它应用于不大量流血的外科手术过程可能是有好处的。”戴维发表了他的论文以后,英国伦敦皇家哲学研究所注意到了他的工作并委任以化学助教,这样就使得他以后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他在“气体动力研究所”仅两年的时间,就为氧化亚氮发展成为麻醉药打下了足够的基础。戴维的论文,对于把氧化亚氮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未产生什么影响。其原因之一是他的论文印的数量很少,看到的人不多;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论文没有着重于对氧化亚氮可使痛觉消失方面的描述。相反,他描述吸入氧化亚氮引起的欣快感觉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而且还传入了新大陆--美国。当美国人知道了氧化亚氮能使人欣快,甚至能引起难以控制的狂笑时,就将它用作一种寻欢作乐的新方法。氧化亚氮就被名以“笑气”并广泛流传了。在美国的一些乡村和小镇里,经常出现一些杂耍艺人,他们推着装有笑气袋的小车,一村一镇地巡回演出。艺人吸入笑气以后引起兴奋和狂笑等各种各样的怪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因此得到不少的酬金。英国化学家的研究变为美国艺人的“生财之道”似乎是可悲的,但是,被“有心人”观察并把笑气发展为外科麻醉药,这可谓是“无巧不成书”了。1844年12月10日,美国29岁的牙科医生韦尔斯和他的妻子一同到康奈狄卡州的哈特福德去看一次舞台表演,那次表演主要是介绍笑气的制造,同时让参加者也享受一下这种娱乐。表演者吸入笑气后,很快就变得狂躁并跳下舞台在表演厅里追逐一名男子,不慎摔倒在一张椅子上,在胫部划了很深的一个口子。通常受这种伤是很痛的,但韦尔斯注意到表演者若无其事,丝毫没有疼痛和不舒服的表情。韦尔斯上前去和他谈话,问他是否很疼,他却回答说一点也不疼。有心的韦尔斯就想到,笑气也许能应用于牙科。韦尔斯当时正因为有一颗智齿疼痛而困扰着他。他也是惧怕拔牙的疼痛而迟迟不肯拔掉这颗牙。当天晚上,他就让他的助手去说服组织那次表演的人,让他试用笑气于拔牙。第二天组织者带来一袋笑气让韦尔斯吸,在韦尔斯失去知觉后,助手迅速用钳子拔出了那颗智齿。韦尔斯苏醒过来后说:并不疼,就像针扎了一下似的。于是他兴奋地说:“拔牙的新时代到来了。”这句话被记录在麻醉学的史书中。从此以后,韦尔斯就开始将笑气用于拔牙前的麻醉。这就是第一种麻醉药的诞生经过。1845年,韦尔斯到波士顿去看望过去的合作者摩尔顿,并一起去请教摩尔顿的老师、著名的地质化学家杰克逊教授有关笑气的问题。杰克逊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劝他停止这种研究。韦尔斯没有听从杰克逊的劝告,他满怀信心地向哈佛大学的学生作了一次“无痛拔牙”的表演。表演时教室里座无虚席,大家都对“无痛拔牙”很感兴趣。十分不幸的是因为笑气的用量不够,拔牙时病人大声叫痛,参观表演的学生们嘲笑韦尔斯是“”,并把他嘘出大门。此后,韦尔斯虽然做了许多次无痛拔牙,而且都很成功,但是他的成就一直无法被公众认可。(二) 乙醚麻醉作用的发现1841年冬天,一个“笑气讲演团”来到美国一个被称为杰弗逊的偏僻乡村。该乡的医生朗因为正在诊治一位病人,未能参加这次讲演和表演。事后听人描述吸入笑气后引起的种种奇形怪状,很为未能亲自目睹感到遗憾。村里人要求朗提供笑气也试试这种娱乐,但他手头并没有这种气体,只有一些乙醚。朗在费城医学院读书时,在化学课上看到过用乙醚引起类似笑气的现象。因此,他建议用乙醚代替笑气试试,结果吸入乙醚的效果与笑气引起的现象相仿。几年后他在给乔治亚州医学会的信中写道:“所有吸了乙醚的人都感到十分愉快,从此以后不但他们自己经常吸乙醚,还向别人介绍。这种做法很快在杰弗逊和一些邻县流传。我自己为了自娱也多次吸过乙醚。”朗也是一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他发现吸过乙醚的人像醉汉一样,有时会摔倒,但当他们摔伤后却没有一个人说疼的。因此他想,乙醚也许可以作为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这时恰好有一年轻人在颈部长了两个瘤子,请他治病。1842年3月20日下午,朗用乙醚作麻醉剂为那位年轻人做了手术。他在病人的口鼻上放一块手巾,然后倒上乙醚,在病人失去知觉以后,他迅速动手,只用了5分钟就切除了一个瘤子,病人毫无反应。过了些天朗又为他切除了另外一个瘤子。这可以说是乙醚用作麻醉剂的第一个病例。但朗没有立即发表他取得的成果,而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否则,最早将乙醚用于外科手术的荣誉将无疑属于他。7年以后即1849年12月,他才将他的发现发表,但为时已晚了。原来摩尔顿在亲眼看到韦尔斯将氧化亚氮应用于拔牙的失败以后,拜访了韦尔斯并讨论了有关失败的原因。摩尔顿认为,氧化亚氮不是一种理想的麻醉药。然后他又去拜访了地质化学家杰克逊教授,说出了他的想法。杰克逊建议他用乙醚替代氧化亚氮。于是他先用他太太的爱犬在僻静的河畔做试验。他把狗放在一个玻璃罩内,里面放有乙醚,不久狗就渐渐“入睡”了。他取走玻璃罩,约3分钟狗就“醒”了,并纵身跳入河水之中。他又用猫、鼠等动物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1846年9月30日,他用浸有乙醚的手帕捂住自己的口鼻,使自己麻醉,七八分钟后他苏醒过来,感到非常兴奋。当天晚上有一名病人因牙病找他治疗,摩尔顿让他吸了乙醚后,迅速拔除了患者的病齿。病人毫无痛觉,感到非常满意。摩尔顿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请病人在他的手术记录上签了名,作为无痛拔牙的凭证。第二天,《波士顿日报》上便刊登了这则“无痛拔牙”的消息。摩尔顿为了保守秘密,在乙醚中加入了颜色,并称之为“忘川”之水。他又去哈佛大学找那位允许韦尔斯做示范拔牙的沃伦教授,要求用“忘川”之水作公开表演。沃伦始终对麻醉手术感兴趣,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摩尔顿曾目睹了韦尔斯的失败,他知道麻醉剂的给入方法是十分关键的。于是他去找仪器制造者为他设计了一个可调控的乙醚吸入器。在约定的1846年10月16日上午10时,沃伦教授已等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手术演示教室里,病人也躺在了手术台上,参观演示的医生、学生都准时到达了,但摩尔顿却迟迟未出现。沃伦不断地在嘴里叨念:“摩尔顿还不来,我猜他又被什么事缠住了,让我们还是用老方法手术吧!”就在这时,摩尔顿出现在演示室。原来他去取订做的乙醚吸入器,迟到了15分钟。他急忙给病人的口鼻上罩上刚制好的乙醚吸入器,开始给药。病人挣扎了一下,大约四五分钟就进入了麻醉状态。摩尔顿对70高龄的沃伦教授轻声地说:“您的病人已经准备好了。”这次手术是为病人切除先天性下颌瘤。沃伦在病人肿瘤部位切了一个二三英寸的口子,凝视了一会儿,等待着随之而来的病人尖叫声,可是病人却很安静。手术大约用5分钟就完成了。沃伦转向观众说:“先生们!这可不是人的。”乙醚应用于外科手术后,使“无痛外科手术”得以实现。患者不再因剧烈的疼痛而休克或死在手术台上,医生也不必在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匆忙手术。医学界建议美国政府奖励麻醉术的发明者,美国政府决定奖给发明人10万美元。摩尔顿声明他是首先将乙醚用于外科手术的人,沃伦教授可以作证。奖金似乎应该发给摩尔顿。可是杰克逊教授声明说,是他建议摩尔顿使用乙醚的。师生因为争夺奖金而反目。摩尔顿辩解说。他的老师只建议他局部使用乙醚,也就是用于拔牙,而且在申请专利时他已将发明权的10%让给了杰克逊。摩尔顿没有料到杰克逊在他发表乙醚麻醉拔牙的结果之前,已把向他建议使用乙醚替代氧化亚氮的事报告了法国医学科学院,因此法国医学科学院证明是杰克逊发明了麻醉术。在当时,欧洲医学界对北美医学界的影响是很大的,法国的证明不容忽视。这样,长时间的争论没有什么结果,最后谁也没有得到这份奖金,美国政府因而节省了这笔开支。摩尔顿因长期诉讼花去了他所有的钱,最后不得不靠医学团体的救济生活,于1868年死于脑溢血。杰克逊由于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7年。乙醚之战断送了两位有才华的科学家的学术生命,着实可惜,可叹。美国发表在医学杂志上有关用乙醚进行无痛外科手术成功的文章传到英国,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伦敦大学医院的李斯通,在1846年12月21日第一次用乙醚麻醉做外科手术,给一名病人截去下肢。李斯通向观众宣布:“先生们,我们现在试验一下美国佬的诡计,让人失去知觉。”病人被乙醚麻醉后,李斯通迅速在病人的大腿上动手切割。几分钟后,病人坐了起来问大夫:“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想做这个手术了。”当李斯通指给病人看放在地上被切下来的大腿时,病人大哭。李斯通转向观众说:“先生们,美国佬完全击败了催眠术!”李斯通成功的手术很快影响了英国外科界。爱丁堡大学产科主任辛普森一直为产妇分娩时的剧痛所困扰。当得知乙醚无痛外科手术成功的消息后,他去拜访了李斯通。李斯通证实了消息的可靠性,但提醒他,外科手术只是几分钟的事,而分娩是个长时间的过程,应该慎重。辛普森仍想用乙醚作无痛分娩。他有一位病人,骨盆畸形,第一次分娩时剧痛持续3天还未生下来,为了挽救产妇的生命不得不采用碎胎术。1847年1月,这个妇女又要分娩。辛普森决定使用乙醚麻醉让她把孩子生下来。整个产程病人没有痛觉和知觉,但当孩子刚生下来后病人就苏醒了。这使辛普森非常高兴,并受到鼓舞。以后他多次将乙醚用于无痛分娩,均获得了成功。(三)氯仿的发现辛普森寻找新麻醉剂的方法,是请他的朋友和邻居在晚上到他的家里来,坐在一起用鼻子闻他们能找到的各种能挥发的液体,看能产生什么效果。他们试验了许多种液体,例如丙酮、苯、碘仿等等,并未发现能产生麻醉作用的物质。这是一种相当冒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不知道哪种物质有严重的毒性会危及生命。例如有一次辛普森去找化学家瑞德,问他有没有新的具有挥发性的液体。瑞德的助手刚好制出乙烯的二溴化物。辛普森迫不及待,当时就要自己试试,遭到瑞德的拒绝,提出必须先用兔子做试验。他们取来两只兔子放在容器里,向里面通入乙烯二溴化物的蒸气,很快兔子就麻醉了。辛普森非常兴奋,马上就要自己试验。他的助手建议等第二天看看这两只兔子的情况再说。但到第二天这两只兔子都死了。辛普森吓出了一身冷汗。现在在新药研究中,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即新药必须经过系统的、长期的动物试验,证明它的毒性很低和没有严重副作用,然后经过国家组织的专家组审评后才能用人进行试验。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读者千万不可模仿辛普森的做法,直接用自己或别人做试验。由于迫不及待要找乙醚的替代品,辛普森仍旧采用自己试的方法。他和他的朋友又收集了一些有挥发性的液体,其中包括氯仿。在1847年11月的一个晚上,辛普森邀请他的朋友和邻居携夫人参加他和两名助手试验这些液体的晚会。试了几种都没有明显的作用,于是轮到试验氯仿。首先氯仿的香甜气味让晚会的参加者喜欢,接着感觉眼睛发亮,欣快而健谈,晚会变得很热烈,可以听到各种奇谈妙论,声音越来越大,但过一会儿就变得安静了,然后大家就都倒下了。当辛普森醒过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它比乙醚的作用更强得多。”由于闻过氯仿后的欣快感和如醉如痴的感觉,不少人都愿意使用。消息传开,很多人都效仿,晚上邀一些人在一起闻氯仿,这就是所谓的“氯仿晚会”。辛普森没有耽误时间,他先用氯仿做小手术,然后又用于产科,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于是他进行了以氯仿为麻醉剂的外科手术示范表演。在演示会上他强调,氯仿优于乙醚之处是没有爆炸性,没有刺激性,有令人愉快的气味,作用比乙醚强,使用简单。由于乙醚已经被外科界所接受,现在又出现个氯仿,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派间的争论。有人用各种动物进行了乙醚和氯仿的比较,发现氯仿麻醉后的动物死亡率比乙醚高,说明氯仿的毒性大。赞成使用氯仿的人却不顾这个实验结果,只强调乙醚的缺点,而喜欢使用乙醚的医生则强调氯仿的毒性,不顾乙醚的缺点。最后几乎是按地区形成两大派,在美国主要使用乙醚,而氯仿主要在欧洲使用。辛普森使用麻醉剂于分娩,遭到宗教界的反对,理由是分娩的剧痛是上帝对女人的惩罚。原来是夏娃偷吃了禁果,并怂恿亚当也吃了禁果,上帝为惩罚夏娃,要她生小孩,并加重痛苦,而无痛分娩则违反了上帝的意志。辛普森巧妙地回答了宗教界的反对,他说,上帝让亚当沉睡,从他身上取出一条肋骨做了夏娃,可见上帝是第一个使用麻醉方法的。他又引用圣经上的话来为自己辩护,他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上帝的恩赐我们不应拒绝。但这平息不了宗教界的反对,直到1853年4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第八个孩子时使用了氯仿进行无痛分娩以后,宗教界就不再提这件事了。(四) 乙烯的发现乙醚和氯仿都不是安全的麻醉剂。但是由于化学界当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易挥发性化合物供试验,因此,人们一边寻找新的更为安全的麻醉剂,一边仍继续使用这两种麻醉剂。等找到更为安全的麻醉剂后,氯仿于20世纪50年代被淘汰,只作为溶剂使用。由于偶然的机会和研究者敏锐的观察力,乙烯被发现了。19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实验室的克拉克和奈特听取了一个种植石竹的人提出的问题:他种植的石竹放在温室里时,盛开的花很快就闭上了,未开放的花蕾不会开,经济损失严重,请两位教授帮助找出问题的所在。两位教授立即开始工作,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发现温室里照明用的燃气中含有的乙烯是罪魁祸首。为了证明这点,他们在空气中加入乙烯,盛开的花放在这种空气中就会闭上。后来他们又发现乙烯能损害很多种植物。克拉克和奈特的同事想,既然乙烯对植物有毒性,是不是对人也有毒害。于是就用动物做试验,他们把动物放在含有4%体积的乙烯照明燃气中后,这些动物都被麻醉了。然后他们就开始研究,可否把乙烯用作麻醉剂。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到1923年2月他们准备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此时,加拿大多伦多综合医院的麻醉医师布朗在多伦多医学科学院报告了他用6个月的时间做的研究工作,他指出乙烯是一种有希望的麻醉剂。其实80年前(1849年),南尼莱已经发现乙烯具有麻醉作用,但他认为乙烯不够安全而且难于制造,因此把它放弃了。布朗等人是在完全不知南尼莱的工作情况下,再次发现乙烯的麻醉作用的。(五) 氟烷的发现在完全不知道美国人所做的上述工作的情况下,英国ICI公司化学部的负责人弗格森,1950年阅读公司做的有关用于分离铀同位素的溶剂报告时,发现这些溶剂完全不与六氟化铀反应,非常稳定。他认为应该用它们试一试,看是否有麻醉作用。他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萨克林。于是萨克林拟定了挑选这些化合物的条件,第一就是低毒性,其次是没有爆炸性,然后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挥发性,麻醉作用较强,作用发生得较快,而且不发生意外和不刺激呼吸系统。经过挑选,这些化合物均不符合上述条件。于是他就自己合成,到1953年1月,他合成的第6个化合物完全符合他拟定的条件。又经过3年细致、深入的研究,他把这个化合物在在临床研究,证明能很顺利地产生麻醉作用,对循环、呼吸系统没有什么副作用,病人苏醒后也大都没有恶心的感觉。这个化合物就是氟烷。其他一些公司又合成了一些类似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甲氧氟烷。它是1948年作为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内容,由美国康涅尔大学合成。在20世纪60年代,它被发现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和镇痛作用。以后,人们将它发展成为临床应用的一种吸入性麻醉剂。(六) 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现氯仿麻醉作用的辛普森曾经提出,能否让病人在不失去知觉的情况下产生麻醉作用。因此,局部麻醉药的寻找在15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局部麻醉情况下进行手术,实际上在1812年就已经开始了,不过不是有意使用的。在拿破仑于1812年在莫斯科溃败时,他的首席外科医生发现,在零下二三十度下做截肢手术,伤员痛觉减轻许多,手术后恢复得也比较快。这实际上就是冷冻麻醉下的手术。1848年英国的阿诺特就是模仿这种做法,将装有碎冰盐的猪膀胱放在皮肤上,用以克服切开皮肤时产生的疼痛。曾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做无痛分娩的麻醉医生斯诺,也为寻找不失去知觉的麻醉剂做过不少的工作。他试验了包括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在内的许多冷冻剂和它们的混合物。由于他的早逝,他的学生理查森继续了这项工作。理查森看到英国女士们使用的科隆香水(就是香水被放在一个小瓶子内,用一个喷嘴,通过捏一个橡皮球将香水喷出来)便来了灵感。他想,能不能用低沸点的溶剂代替香水喷在皮肤上,产生冷冻麻醉的效果。他首先试着将乙醚喷在皮肤上,局部麻醉效果很好,证明这种局麻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小手术。以后他又试用了溴乙烷、氯乙烷,同时改进了喷雾的装置,于是理查森的喷雾剂在欧洲广泛使用。理查森的喷雾剂刺激性很大,对眼睛可造成伤害,无法用于眼科。柯勒从1882年就决定寻找能适用于眼科的局部麻醉剂。他试用水合氯醛、溴化钠和吗啡于动物的眼内,观察是否有麻醉作用,因为水合氯醛和溴化钠都有催眠镇静作用。结果发现它们都能损伤眼睛。寻找眼科局部麻醉剂的愿望也就未能实现。1884年,柯勒的一位好朋友弗瑞德,要求他帮助解决为什么玻利维亚、智利等国的印第安人咀嚼古柯树的叶子可以解除疲劳的问题。柯勒答应参加他的试验工作。古柯树叶在19世纪中叶传入欧洲,1860年,尼曼从中成功地分离出纯的可卡因结晶。可卡因是一种碱性有机化合物,即生物碱。人们把从植物中分离出的碱性有机化合物统称为生物碱。当时人们认为可卡因是和咖啡因(从茶叶和咖啡中分离出的生物碱)相似的温和兴奋剂,把它放在饮料和酒中饮用,完全不知道它具有成瘾性。英国人当时怀疑可卡因是否真有任何的生理作用,现在我们知道,可卡因是一种有兴奋作用的成瘾性毒品。柯勒曾经希望可卡因能有局部麻醉作用,但是弗瑞德的研究报告指出,可卡因是一种兴奋性生物碱,因而他不再考虑将可卡因用于局部麻醉试验。他们用可卡因来解除一位朋友的吗啡成瘾性,但得到了悲剧性的结果,这位朋友又染上了可卡因的成瘾性。于是弗瑞德不得不放弃用可卡因进行精神治疗的打算。弗瑞德的一位同事说,可卡因使他的舌头麻木。柯勒回答说,这不新鲜,所有服用可卡因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就在这一瞬间,柯勒意识到他可能无意中遇到了一个能用于眼睛的麻醉药。他立即回到自己的实验室,把盐酸可卡因溶于蒸馏水中,再向蛙的一只眼中滴了几滴这种溶液,几秒钟后这只眼的反射就消失了,大约又过了1分钟,他用针尖轻触这只眼的角膜,没有反射动作,甚至用针尖刺伤这只眼也没有反应,而另一只眼则和平常一样,对轻微触摸即有反应。他非常兴奋,用同样的方法试验了兔和狗的眼睛,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然后,柯勒和他的助手彼此向对方的眼中滴入可卡因溶液,对着镜子用大头针的头触摸角膜,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的不适感。他把他的发现写成文章,托他的一位去参加1884年9月15日在海德堡举行的眼科会议的朋友在会上宣读并做演示。文章受到与会者的极大欢迎。1个月之内可卡因便在全欧洲乃至美国普遍使用,柯勒在全世界的医学界成了著名人物。柯勒是个犹太人,尽管他变成了一位著名的医生,可是在几个月以后发生的反犹太人的运动中,他还是不得不搬出维也纳,后来定居于纽约。纵观麻醉药发展历程,道路曲折,各种麻醉药来之不易。然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一种令医生和病人都非常满意的麻醉药。真正理想麻醉药的出现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SCI、EI等与北核南核周期相仿。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不少客户联系到我们,想三五个月内出刊,那真是太难了,这种急单子我们要么不接,要么提前跟客户说好发不成全额退款,但不担任何责任
基于苯乙烯的用途广泛和需求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世界各国苯乙烯生产发展迅速,并向着大型化发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乙烯生产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苯乙烯生产技术研究
摘要: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树脂(PS)、丙烯腈-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丁苯橡胶(SBR)和丁苯胶乳(SBR胶乳)、离子交换树脂、不饱和聚酯以及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SBS等。此外, 还可用于制药、染料、农药以及选矿等行业, 用途十分广泛。
一、苯乙烯生产工艺介绍
目前,世界上苯乙烯的生产方法有乙苯气相催化脱氢法、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法、乙苯脱氢选择性氧化法、热解汽油抽提蒸馏回收法、乙苯—丙烯共氧法、甲苯甲醇合成法、丁二烯合成法等。其中,常用的方法有3种:催化脱氢法、乙苯脱氢选择性氧化(SMART)法、乙苯—丙烯共氧(POSM)法。下面就重点介绍这三种方法。
1.催化脱氢法
DOW化学公司与BASF公司与1937年联合开发出催化脱氢法,在长期生产中各公司在催化剂、反应器、流程、节能等方面各具特色,典型的如:Fina/Badger法、Monsanto/Lummus/UOP法、DOW法、Cosden/Badger法、CdF法等。其中Monsanto/Lummus/UOP法被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的一些苯乙烯装置所采用,与其他方法相比,每吨苯乙烯可节约蒸汽2t,降低生产成本16%。
2.乙苯脱氢选择性氧化法
乙苯氧化脱氢技术采用三段式反应器:一段脱氢反应器中乙苯和水蒸汽在脱氢催化剂层进行脱氢反应,在出口物流中加入定量的空气或氧气与水蒸汽进入二段反应器,二段反应器中装有高选择性氧化催化剂和脱氢催化剂,氧和氢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反应物流升温,氧全部消耗,烃无损失,二段反应器出口物流进入三段反应器,完成脱氢反应。当脱氢反应温度为620~645℃、压力为0.03~0.13 MPa、蒸汽和乙苯质量比为(1∶1)~(2∶1)时,乙苯转化率为85%,苯乙烯选择性为92 %~96 %。
3.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联产法
环氧丙烷一苯乙烯(PO/SM)联产法又称共氧化法, 在130~160℃、0.3~0.5MPa下,乙苯先在液相反应器中用氧气氧化生成乙苯过氧化物,生成的乙苯过氧化物经提浓到l7%后进入环氧化T序,在反应温度为110℃、压力为4.05 MPa条件下,与丙烯发生环氧化反应成环氧丙烷和甲基苄醇。环氧化反应液经过蒸馏得到环氧丙烷,甲基苄醇在260℃、常压条件下脱水生成苯乙烯。反应产物中苯
乙烯与环氧丙烷的质量之比为2.5:1。将乙苯脱氢的吸热和丙烯氧化的放热两个反应结合起来,节省了能量,解决了环氧丙烷生产中的三废处理问题。另外,由于联产装置的投资费用要比单独的环氧丙烷和苯乙烯装置降低25 %,操作费用降低50 %以上,因此采用该法建设大型生产装置时更具竞争优势。该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受产品市场状况影响较大,且反应复杂,副产物多,投资大,乙苯单耗和装置能耗都要高于乙苯脱氢法工艺。
4.苯乙烯生产工艺国产化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的乙苯负压脱氢反应器采用轴径向反应器技术和气气快速混合两大关键技术,轴径向反应器是在床层顶部采用催化剂自封式结构、以使径向床的顶部造成轴径向二维流动的新颖径向反应器。与传统的径向反应器相比,这种催化剂自封式结构取消了催化床上部的机械密封区,简化了径向床结构,有效地利用此部分反应器空间中的催化剂,消除催化剂床的滞流区,有利于提高反应转化率,催化剂装卸方便。
二、苯乙烯的毒性机理
虽然苯乙烯具有燃爆性和毒性,但是由于对爆炸危险性的重视,因此很少出现苯乙烯的爆炸事故,而职业中毒却屡见不鲜,因此需对苯乙烯的职业中毒提高警惕。苯乙烯既有急性毒性又有慢性毒性,可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损害,虽然其生殖毒性、血液毒性和致癌作用尚不能确定,也应引起高度警惕。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苯乙烯具有较强的致神经衰弱作用,苯乙烯大量吸入后可引起中毒性脑病,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及神经逆质波动在中毒性脑病中有重要作用。少量苯乙烯吸入仅引起轻微头晕、头痛症状。并且近年国内有研究发现,苯乙烯长期接触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心率失常居多,其中又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短时间大量接触高浓度苯乙烯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长期接触苯乙烯可引起中毒性肝病,具有起病隐袭的特点。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多数为肝肿大,但肝功能检查多为正常。
3.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
长期低浓度接触苯乙烯可引起肾功能损害,主要是通过抑制肾组织中酶的活动,使细胞三羧酸循环和膜吸收转运过程受到干扰,并使近曲小管上皮受损所致,短期接触也可影响肾小球的功能。此外,苯乙烯在体内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苯乙烯-7,8-氧化物(SO)已被研究证明为一种强直接致突变剂。工人接触苯乙烯可引起精液DNA损伤。苯乙烯为高脂溶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内可经胎盘转运,与宫内的胎儿直接接触,从而对发育中的胚胎产生毒性作用,干扰器官的形成和胎儿的发育。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次大量吸入苯乙烯可引起呼吸道腐蚀性损伤,导致中毒性肺水肿。另外,苯乙烯可通过酶系统或呼吸爆发产生自由基、启动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并有炎性介质参与造成肺弥漫性损伤。短时间接触高浓度苯乙烯可引起咳嗽、咽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接触低浓度苯乙烯对作业工人呼吸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对于安全专业来说,苯乙烯的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我们需要在工艺中找到潜在的危险,尽可能排除或者降低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崔小明,李明.苯乙烯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前景[J].弹性体,2005,15(3):53~59
[2]金栋.苯乙烯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J].精细化工及中间体,2007,4:28~32
[3] Anno. Styrene[J].Europear Chemical News,2004,80 (2096):13
[4]史永,张新民.苯乙烯综述(上)[J].上海化工,2000,7:23~28
[5]左文明,张群,王威等.苯乙烯生产工艺及国产化技术进展[J].炼油与化工,2007,18(3):55~58
[6]任引津,王世俊,何凤生,等.我国职业中毒临床及科研工作50年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17 (5):4~7
[7]任引津,王世俊,何凤生,等.我国职业中毒临床及科研工作50年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17 (5):4~7
作者简介:王连生,男,江苏扬州人,生于1960年5月,连云港凤蝶染化有限公司。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乙烯生产技术论文
UHMWPE辐照交联,添加助剂改性
化工论文格式范文
导语: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下面是我分享的化工论文格式的范文,欢迎阅读!
题目: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
摘要:
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也正是随着这些理念的出现,一系列新型的化学工艺以及加工生产技术逐渐走进化学工程当中。综合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的两个点,化工生产应该在环保化的基础之上促进高效化发展。将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工生产工艺;化工技术
目前,化学生产工艺在化学生产中的发展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而化学工艺的研发在近几年却变得逐渐火热起来,其护腰原因还是因为化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随着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持续火热,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重,因此,化工生产就应该及时做出改变。在过去,化工生产的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化工废料污染的排放,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1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
机械工业、煤矿工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三大工业主体。之所以化学工业能够成为三大工业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化学工业能够生产出大量我们生活所需的物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而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肥料是支撑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很多程度上维持这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但是,在化学生产过重,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废料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尤其是化工企业所排放出来的“三废”。
1.1化工生产效率较低
我国三大工业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而在化学工业这方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化工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不能达到正常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进而导致化学反应不充分,最终导致废气问题出现。另外,如果化学反应不充分,那么最终形成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就比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使用需求。
1.2对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化工生产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重金属和化学废料的污染。从化工厂附近的水源当中抽取检测发现,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进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土质,导致范围内的环境出现失衡问题。另外,化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违反国家的环保法律,直接将一些化工废料排入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而造成大范围严重的化工污染。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生产的连续性较低,进而导致整个化学工程反应迟缓,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这就会导致化工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导致脱节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化工生产工艺不合格所导致的。简单来说,我国的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生产效率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三废”处理不科学和化工生产技术低下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化工生产的发展。
2降低我国化工生产污染的措施
从分析我国化工生产现状发现,我国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各个工作环节都还存在缺陷。而针对这些问题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对化工工艺进行改进,而从化工工艺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呢?笔者经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解,要想降低化工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1优化反应环境,强化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最高效的化工反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料的出现量,反应条件就必须做到最好。所以,提升化工生产质量的关键点就在于提高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条件。所使用的催化剂必须在一定反应时间之后才能够使用,进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降低化学废料的产出量。
2.2做好废料环保处理工作
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重度污染物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另外,还有我们常见的废气,这些化工生产废料都应该在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化工生产废水的排放必须采用化学综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通过沉淀的方式过滤出来,进而降低废水的污染度。
2.3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
只有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才能够从化工生产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生产氧气的方式有很多,那么哪一种生产方式才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呢?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生产环境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料的选择更是应该灵活应对。
3结论
化工生产中的工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更多的技术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自然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还未找到,因此,则应该更加努力的加强研究,对传统化工工艺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积云.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22.
[2]王杲,吴晶.关于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5(18):167.
[3]刘伟,李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建设浅谈[J].河南化工,2014(5):61-63.
[4]高改轻.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J].民营科技,2014(7):73.
题目: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在石化工业装置实践研究
摘要: 化学工程技术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推动整个石化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化学工程技术能有效解决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的问题,并且能对其进行改造,让石化工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讲述石化工业装置中关于工业炉的改造,以体现化学工程创新在其中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工程;技术创新;石化工业;装置建设
引言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为代表的,是对石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工业装置的建设。随着石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石化工业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重视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并在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得到实践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同时,随着石化工业装置建设的发展,化学工程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的主要改造的部分
在石化工业装置中,工业炉是整个生产工艺中的重点设备,无论是炼油、有机原料的炼成和合成树脂的工艺都需要借助不同工业炉完成。比如在炼油中,最为常见的石化工业装置有裂解炉、转化炉和加热炉等。它们能够按照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工艺要求,发挥不同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的石化工业装置仍然是根据其外形将工业炉分为五类:
1.管式加热炉:按形状分为圆筒炉、立式炉、箱型炉。管式炉炉体一般由钢架及筒体(或箱体)组成,炉内衬有耐火材料和隔热材料,还有炉管系统、炉配件和烟囱等部分。根据其受热形式有纯辐射式和辐射-对流式。管式加热炉是石油化工行业最常用的炉型,以后各节主要围绕管式加热炉展开介绍。
2.立式反应炉:这类炉的炉体基本上是受压容器,如甲烷化炉、中(低)温变换炉、气化炉、二段转化炉等;另一部分类似平顶(底)或锥形顶(底)的常压容器,如沸腾炉、蓄热炉、煤气发生炉等,炉体多数均有复杂的内件和衬耐火材料,催化剂填料等。
3.卧式旋转反应炉:炉体呈卧式旋转筒体,内部装有螺旋输运器或加热炉管,外部有传动及减速装置,如HF旋转反应炉等。
4.带传动、升降投料装置的反应炉:这类炉设备类似容器,但外部有投料提升装置,炉内有内衬或砌筑耐火和隔热材料,如电热炉等。
5.其他工业炉:焚烧炉:用于废气、废液、废渣的焚烧。将其中有害物质经焚烧转化为无害物质排出。如污泥焚烧炉、硫磺回收装置焚烧炉。干燥炉:用于干燥工艺物料。热载体炉:塑料厂用的较多。当化学工程技术得到创新,石油化工装置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发挥化学工程技术的作用,提升自我生产率。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石油工业事业的发展,并且配合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石化工业装置的主体——工业炉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造。
二、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在炼油方面的实践与进展
1.催化裂化技术
在炼油装置中的创新体现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过程之一,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的过程。催化裂化的主要工程需要在裂解炉中完成,裂解炉,主要以石油馏分为原料,进行热裂解生产烯烃,其结构特征为:立管加热裂解炉。裂解炉大多数为立式钢架结构炉体,将几种不同管径组合成一组,炉底有油气联合喷嘴;对流室在顶部,为卧式盘管,预热原料或燃料等。如今催化裂化技术已经成为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的核心技术,是石化工业炼油都需要用到的一种方式。在这项技术中就体现了许多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之处,如自动开发的高效雾化喷嘴,PV高效旋风分离器、油浆旋液除尘和烟气能量回收等。这些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很好的解决了炼油中长期存在的回收烟气压力、取出多余热量等难题。有效的提升了炼油的效率和环保性,让炼油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2.炼油装置
炼油装置中的核心部分为常压装置,是处理炼油的重要装置。能有效提升其处理能力,降低能耗,提升拔除率。镇海炼化与SEI对炼油装置大型化开发应用了一系列化学工程创新技术,如在两段闪蒸、三级蒸馏节能型常压蒸馏技术应用其中,并使用真空技术来降低低压降、高减压的拔除率,是其研发出的炼油装置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长减压装置。经过实际的投入运用,该常减压设置的处理能力达到了102%,总拔除率达到了79.12%,整个装置的能耗量低至每吨11千克标油。
3.催化重整技术创新
在炼油装置中的体现催化重整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对油馏分中的烃类分子结构进行重新排列成新的分子结构的过程。石油在炼制的过程中需要在加热、氢压和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共同环境中,让原油中蒸馏所得的轻汽油馏分转变成富含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并副产液化石油气和氢气的过程。催化重整中可以用作汽油调合组分,也可以使用芳烃抽提制取苯、甲苯和二甲苯,副产的氢气是炼油厂中重要的氢气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制氢装置转化炉的结果与其他工业炉的结构不同,炉管里都装有催化剂,并在关于制氢反应过程是在炉管内完成的。炉内温度较高,达到1000°C,反应介质出口温度为800°C左右。而催化重整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在其中应用了新型再生器催化剂分布器,能均匀的分布下料,有效提升反应器的利用率和催化剂的再生治疗。该技术在进气方式及气体分配流动技术也有所创新改进,通过改善气体的轴向及径向分流的均匀性及提升了气体在径向床成内的压力降和气体在轴向的压力分布情况。这些技术方面的创新都有助于提升整个催化重整技术的效果。
4.新型塔板、填料和冷换设备
在改进炼油中相关的化学工程技术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能有效保证创新技术的效果发挥,并能帮助炼油厂的合理成本管理。新型规整的填料或乱堆填料已经成为催化裂化中吸收稳定塔和常减压塔的主要材料。高效换热器也已经成为常减压装置的主要构件,其能很好的回收烟气热能,将热炉热效率提升到90%以上。此外,表面蒸发冷凝器、表面多孔管换热器也已经在炼油装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三、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在有机原料方面
1.乙烯成套技术
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乙烯事业就开始快速的发展,仅2000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乙烯产量就达到287×104t,并且在乙烯成套技术方面有了很好的创新和发展。石化股份公司对裂解炉和分离工艺技术进行了创新改进,通过在文丘里管流量控制技术对裂解原料在众多的辐射段炉管中的流量实现了精密的均匀分布控制;应用“湿壁”模型解决了废热锅炉结焦的问题。此外,在底部供热和侧壁供热中是由辐射段,建立有效的供热模式系统,让供热更快、更为均匀。乙烯分离技术一直是化学工程技术集中度非常密集的一个范围,并且对于乙烯大型化节能效果与深冷条件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创新,在通过多种考虑后,石化公司选择中型乙烯作为乙烯分离技术创新、改进的切入点。如今该项技术已经成功的在石油化工中得到使用。
2.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成套技术
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技术是芳烃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是满足石油化工对二甲苯需求的有效的措施之一。上海石油化工研究将HAT系列作为催化剂,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大型轴向固定床反应器和反应器进口气体分布器,以提升甲苯歧化反应的效率,并提升对二甲苯的回收率,满足了石油化工对二甲苯日渐增大的需求。如今一套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成套技术所使用的40×104t/a已经安全、稳定的使用了6年。
3.苯乙烯成套技术
在苯脱氢制成苯乙烯的成套技术中,乙苯脱氢轴径向反应器是该项技术的创新点。对反应器中的原料与反应物料流向进行更合理、更环保、更节约的改进,能降低对催化剂的使用量,并提升乙苯烯的制成率。华东理工大学在6×104t/a和10×4t/a的反应器中进行多次实验后,终于建立了两维气体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出反应器入口处轴向催化器的气封高度。另外,也有研究发现使用新型的高效静态混合器,是解决原有反应器入口处乙苯与水蒸气在高温和高速流动状态发生的质量偏离及乙苯脱氢转化率偏低的问题的最好方式。
4.化工型MTBE合成及裂解一体化成套技术
化工型MTBE合成及裂解一体化技术为制出高纯度的聚合级异丁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就以下两点进行了创新:(1)使用带有环柱形催化剂装填构件,以实现深液层塔盘的催化蒸馏技术的使用;(2)在预反应器中是由外循环工艺,改变床层抽出的位置。这两点的创新抓住了化工型MTBE合成及裂成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所在,因此其所发生的效果也是颠覆性的。在MTBE裂解单元中使用固体酸裂解工艺技术,并适当的放大固定床反应器,并对裂解产物分离和精馏塔系进行合理的设计。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得到很好的使用,以燕化公司为例,其所生产的高纯度异丁烯很好的与丁基橡胶合成。
结论
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对石化工业装置建设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正是因为石化工程装置建设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自我发展,自我突破,才为化学工程技术提供了良好创新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只有不断注重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重视合理的引进、吸收国外的经验,并根据本国的国情与条件进行合理的研究,是能有发现好的创新点,大大提升化学工程技术的效率。
绿色催化剂的应用及进展摘要]对新型绿色催化剂杂多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杂多化合物在催化氧化、烷基化、异构化等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总结和评述。[关键词]杂多化合物;绿色化工催化剂;展望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以及环氧化产品应用的不断增加,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工艺简单、污染少、绿色环保的环氧化合成新工艺显得更为迫切。20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化学[1,2]的兴起,为人类解决化学工业对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此,新型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的研究与开发是实现传统化学工艺无害化的主要途径。杂多化合物催化剂泛指杂多酸及其盐类,是一类由中心原子(如P、Si、Fe、B等杂原子及其相应的无机矿物酸或氢氧化物)和配位原子(如Mo、W、V、Ta等多原子)按一定的结构通过氧原子桥联方式进行组合的多氧簇金属配合物,用HPA表示[3-6]。HPA的阴离子结构有Keggin、Dawson、Anderson、Wangh、Silverton、Standberg和Lindgvist 7种结构。由于杂多酸直接作为固体酸比表面积较小(<10 m2/g),需要对其固载化。固载化后的杂多酸具有“准液相行为”和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同时还具有高活性,用量少,不腐蚀设备,催化剂易回收,反应快,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而逐渐取代H2SO4、HF、H3PO4应用于催化氧化、烷基化、异构化等石油化工研究领域的各类催化反应。1杂多酸在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进展随着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以液态烃为原料制取乙烯的生产能力在不断增长,而产生的副产物中有大量的C3~C9烃类,其化工综合利用率却仍然较低,随着环保法规对汽油标准中烯烃含量的严格限制,如何在不降低汽油辛烷值的情况下,生产出高标号的环境友好汽油已是我国炼油业面临的又一个技术难题。目前,催化裂化副产物C3~C9烃类的催化氧化、烷基化、芳构化以及C3~C9烃类的回炼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催化裂化C3~C9烃类的开发与应用将有着强大的生产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1.1催化氧化反应杂多酸(盐)作为一类氧化性相当强的多电子氧化催化剂,其阴离子在获得6个或更多个电子后结构依然保持稳定。通过适当的方法易氧化各种底物,并使自身呈还原态,这种还原态是可逆的,通过与各种氧化剂如O2、H2O2、过氧化尿素等相互作用,可使自身氧化为初始状态,如此循环使反应得以继续。用杂多酸作催化剂使有机化合物催化氧化作用有两种路线是可行的[7]:①分子氧的氧化:即氧原子转移到底物中;②脱氢反应的氧化。将直链烷烃进行环氧化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重要途径之一。Bregeault等[8]研究了在CHCl3-H2O两相中,在作为具有催化活性的过氧化多酸化合物的前体的杂多负离子[XM12O40]n-和[X2M18O62]m-以及同多负离子[MxOy]z-(M=Mo6+或W6+;X=P5+,Si4+或B3+)的存在下,用过氧化氢进行1-辛烯的环氧化反应时,负离子[BW12O40]5-、[SiW12O40]4-和[P2W18O62]6-都是非活性的,并且许多光谱分析法表明它们的结构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PMo12O40]3-表现出很低的活性,而[PW12O40]3-、H2WO4和[H2W12O42]10-都表现出高活性。反应中Keggin型杂多负离子[PW12O40]3-被过量的过氧化氢分解而形成过氧化多酸{PO4[WO(O2)2]4}3-和[W2O3(O2)4(H2O)2]2-,而这两种活性物种在环氧化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2烷基化反应石油炼制工业上,烷烃烷基化、烯烃烷基化及芳烃烷基化反应是生产高辛烷值清洁汽油组分的环境友好工艺。但以浓硫酸和氢氟酸作为催化剂的传统烷基化工艺因氢氟酸的毒性和浓硫酸的严重腐蚀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C4抽余液是蒸气裂解装置产生的C4馏份经抽提分离丁二烯后的C4剩余部分,其中富含大量的1-丁烯和异丁烯。如何利用C4抽余液中的异丁烯和1-丁烯是C4抽余液化工利用的关键。异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备丁基橡胶和聚异丁烯,也用来合成甲基丙烯酸酯、异戊二烯、叔丁酚、叔丁胺等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1-丁烯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a-烯烃,其主要用途是作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共聚单体,也用于生产聚丁烯、聚丁烯酯、庚烯和辛烯等直链或支链烯烃、仲丁醇、甲乙酮、顺酐、环氧丁烷、醋酸、营养药、农药等。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LLDPE工业化技术开发成功以来,随着LLDPE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对1-丁烯的需求与日俱增,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刘志刚[9]等用浸渍法制备了Cs+、K+、NH4+的SiPW12杂多酸盐类和SiO2负载的SiPW12杂多酸,在超临界条件下评价了它们对异丁烷和丁烯烷基化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它们的活性和选择性大小顺序是当阳离子数相同时,Cs+盐>K+盐>NH4+盐。(NH4)2.5H1.5SiW12O40尽管催化活性不高,但对C8产物的选择性达到83.48%;Cs2.5H1.5SiW12O40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但其对C8产物的选择性却只有62.47%。1.3异构化反应汽油的抗爆性用异辛烷值表示,直链烃异构化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重要手段。C5~C6烷烃骨架异构化旨在提高汽油总组成的辛烷值,反应受平衡限制,低温有利于支链异构化热动力学平衡。为达到最大的异构化油产率,C5~C6烷烃异构化应在尽可能低的温度和高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烷烃骨架异构化是典型的酸催化反应,最近发现有较多的固体酸材料(其酸强度高于H-丝光沸石)可用于轻质烷烃骨架异构化,其中,最有效的有基于杂多酸(HPA)的催化材料和硫酸化氧化锆、钨酸化氧化锆(WOx-ZrO2)。2绿色催化剂绿色化学对催化剂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2]:(1)在无毒无害及温和的条件下进行;(2)反应应具有高的选择性,人们将符合这两点的催化剂称之为绿色催化剂。由于一些杂多酸化合物表现出准液相行为,极性分子容易通过取代杂多酸中的水分子或扩大聚合阴离子之间的距离而进入其体相中,在某种意义上吸收大量极性分子的杂多酸类似于一种浓溶液,其状态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使得某些反应可以在这样的体相内进行。作为酸催化剂,其活性中心既存在于“表相”,也存在于“体相”,体相内所有质子均可参与反应,而且体相内的杂多阴离子可与类似正碳离子的活性中间体形成配合物使之稳定。杂多酸有类似于浓液的“拟液相”,这种特性使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既可以表面发生催化反应,也可以在液相中发生催化反应。准液相形成的倾向取决于杂多酸化合物和吸收分子的种类以及反应条件。正是这种类似于“假液体”的性质致使杂多酸即可作均相及非均相反应,也可作相转移催化剂。陈诵英[10]等用二元杂多酸为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醋酸为溶剂,催化氧化三甲基苯酚(TMP)合成三甲基苯醌(TMBQ),这与传统方法先用发烟硫酸磺化TMP,然后在酸性条件下用固体氧化剂氧化得到TMBQ相比,能减少排放大量废水以及10 t以上的固体废物,且其摩尔收率可达86%,大大提高了原子利用率。刘亚杰[11]等采用一种性能优良的环境友好的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HRP-24)合成二十四烷基苯。HR-24属于一种大孔、细颗粒、强酸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大孔和细颗粒有利于大分子烯烃的扩散,且不容易被长链烯烃聚合形成的胶质堵塞孔道,而强酸性可使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就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实验表明,在反应温度和压力较低的情况下(120℃和0.1~0.2 MPa),烯烃的转化率和二十四烷基苯的选择性都接近100%。Furuta等[12]采用Pd-H3SiW12O40催化乙烯在氧气和水存在下氧化一步合成了乙酸乙酯,简化合成工艺,与绿色化学相适应。刘秉智[13]以活性炭负载磷钼钨杂多酸为催化剂,用30%双氧水催化氧化苯甲醇合成苯甲醛,苯甲醛收率可达74.8%。与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工艺相比,其具有催化活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成本低廉,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对设备无腐蚀性,不污染环境,是一种优良的新型合成工艺路线,具有一定的工业开发前景。3展望虽然绿色化工催化剂理论发展逐渐得到完善,但大多数催化剂仍停留在实验阶段,催化剂性能不稳定,制备过程复杂,性价比低是制约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采用绿色化工催化剂是实现生产零污染的一个必然趋势。环境友好的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既能保持低温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优点,又克服了酸催化反应的腐蚀和污染问题,而且能重复使用,体现了环保时代的催化剂发展方向。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是进一步探明负载型杂多酸的负载机制和催化活性的关系,进一步解决活性成分的溶脱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催化机理和动力学研究,为工业化技术提供数据模型,使负载型杂多酸早日实现工业化生产,为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等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求最佳答案
如果您的论文未发表,但已经进行了查重,那么这可能是因为您的学校或导师要求您在提交论文之前进行自查,以确保您的论文没有抄袭或剽窃等问题。此外,一些论文查重软件可能会提供免费的试用期,您可以在此期间使用该软件进行查重,以确保您的论文质量。如果您的论文未发表,但已经进行了查重,那么您不必担心,因为这并不会对您的论文发表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论文的查重是在论文提交之前进行的,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如果您的论文已经通过了查重,那么您可以放心地提交您的论文,等待审稿人的评审和发表结果。
查重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学者检查自己的论文是否存在重复的内容。查重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语料库查重,它可以检查文章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文本,以及论文中与其他论文的相似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抄袭检测软件,通过对文本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抄袭行为。此外,还可以使用网络查重工具,通过搜索网络上的文章,来检测文章是否存在相似的内容。总之,查重是一种有用的技术,能够帮助作者检测其论文是否存在重复的内容,可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聚苯乙烯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缩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英文名称为Polystyrene,日文名称为ポリスチロール,简称PS。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具有高于摄氏100度的玻璃转化温度,因此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的温度的一次性容器,以及一次性泡沫饭盒等。 wuzm1115K7!
1 会查重2 因为学术界对于抄袭和剽窃的惩罚非常严厉,所有的论文都需要经过查重来保证学术诚信3 即使是未发表的论文也需要进行查重,因为未来可能会有机会发表,而且即使不发表,也需要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抄袭和剽窃现象。因此,自己的论文也需要进行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