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融合教育2000论文发表

融合教育2000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融合教育2000论文发表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

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所以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唯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能的快乐学习。

融合教育主题:

在融合的理念下,只要班级中有特殊学生,老师就必须提供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融合的理念很容易了解,可是在执行上仍需要很多相关要件的配合,例如:

(一)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要彼此合作,共同教育学生。

(二)老师应专注在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障碍。

(三)校长在融合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者和支持者。

(四)融合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时常开会沟通和协调。

(五)鼓励家长参与,亲师合作无间,创造出全面皆赢的成果。

(六)要注重合作学习、主题教学、同侪支持;善用计算机科技教学。

融合教育就是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学习社交可以走入正常社会, 融合计划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透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常规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

剖析文学 提供参考——读邹洪复专著《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是文艺评论家邹洪复的重要著作,这本书集中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变化,以及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当下生活里的演变情况。作者拿出大量的研究证据,全面、准确的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使读者有机会去体验当代中国文学的变化和成就。书中全面阐述了从散文、诗歌、小说等当代中国文学形式的呈现与演进,具有言之有物的节奏和思路,其耐人寻味的文字,点面抒情,意趣盎然,道尽了文学之美。他论述道:尤其是诗歌,诗人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当代中国文学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具有国际性,多元化。另外,在小说发展角度,无论是叙事形式,还是语言表达,邹著都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真实个例研究。邹洪复不仅能对文学形式的变化有精确的观察,而且更具有钻研的精神,从当代中国文学的变革历史,深入分析前沿问题,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思维框架。总体看,邹洪复的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一本精辟的著作。邹洪复论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形式,语言鲜明、痛快,抒发出思想重重、励人至深的文学智慧,其作品注重体悟和感悟,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文字表达,也有由内而外刻画生活的日常场景,有思想境界的呈现,有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辐射,从而赋予这本理论专著本真的理论之美。在邹洪复的作品中,他运用大自然生长迭转变化时交流多种意向:“溉以天和,润以芳采,凝以云梦,映以彩色,洒落满竹……” 用自然的景象来提炼生活的诗句,以象征抵达人生意象,为当代文学评论添加了新的面貌,提升了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审美情操。此外,邹洪复还把自然生态描画表达和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凝结在一起,加深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最大程度表达出他自身的思想和感悟,使他的评论作品具有先锋性和经典性。《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是邹洪复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融合教育论文发表

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提出,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环境,使特教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英语成为聋教育中的一门学习科目,拓宽了聋生的语言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回归主流文化,回归主流社会提供了支持。聋教育学校中英语课程是聋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英语知识的建构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不但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离不开融合教育的支持。英语学习,不仅关乎于聋生走进大学,更是其走入社会应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聋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源自于课堂,帮助其整合英语教学知识与知识建构,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聋生回归主流文化

融合教育与回归主流或一体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殊教育是为使特殊教育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特殊教育教师要探索与总结适应与特教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其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中更应为其提供更多的应用与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其中,成为真正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头脑的多种官能,这样随着人生的发展,学生能够运用训练好的头脑应对他所遇到的种种情景。”当特教学生们掌握了这种应对能力,便是通过融合教育帮助其回归主流文化的目的所在。

二、聋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人们更可通过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与其表述的文化历史。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因此英语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更能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英语语言的掌握不失为是一把打开世界文化的钥匙。“一个人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他自己的意识。”聋生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增进,英语作为通往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其踏入大学知识的殿堂,而当其走向社会后,抑或是现今的生活中,英语的掌握可以使其接受更宽泛的理念与文化氛围,且可为其日后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能力提升空间。“人的文化的一个要素就是作为他历史性知识方式的陶冶,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之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了解过去、掌握过去的要求是人出自己获得的可能性从而要成为自己要求的体现。”通过语言为媒介而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失为陶冶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英语也成为聋生应用更多一门语言接受全面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聋校英语课堂知识建构

1. 情境化教学建构

弗兰德指出,融合不仅是指残疾儿童在物理层次上的融合,还应该能够让残疾儿童实现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社会中的融合,既要让残疾儿童走进普通教室,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与课程中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班级中全部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要求教师要在采用正常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应本班学情的应用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创设英语学习情境,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明了地感受到英语的使用环境。胡壮麟指出,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在我们国家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学生离开课堂后很少有机会接触操英语的本族人,并用英语和他们交谈。平时不用,待到用时当然会力不从心。因此在课堂中注意创设情境化教学,乃至课后,还应注意多加提供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虽英语学习常学常新,但更应再每一次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进一步的提高。

2. 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的建构

自新课标以来,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化,教师变为辅助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者从知识的主观建构出发,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而非给予的过程;理论不是权威的特权,应该是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与给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经历、自主探索的知识生成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起到帮扶与指点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有善引善诱的能力。文秋芳指出,英语学习方法系统由两大子系统组成:观念和策略。观念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体验和外界影响所形成的学好英语的看法体系。策略,用在英语学习上,它指学习者在观念的指导下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英语课堂是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观念,自主形成英语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索能力。

3. 教育信息技术对英语知识的建构

“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由于这些新技术,明天的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模式。”信息技术创造了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在其已有知识水平上通过网络探究学习等建构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的呈献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们可以更加快速清晰的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使特殊教育学生回归主流文化,还需有一段漫长的路。融合教育为特殊学生提供的平台,加速了他们回归主流的步伐。“教育是关涉人的灵魂的活动,是个体的生命情感孕育、生命情怀舒展、生命体验充盈的过程。在教育这种有目的地将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引向高处的事业中,自古以来,我们都赋予它心灵转向的神圣使命和促进生命生长的重要地位。” 在聋生的成长中,教育对其灵魂活动的引领起着无可厚非的作用,英语知识的建构是聋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为其倾力关注的问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为聋生提供平等的教育环境,英语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储备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与文化创设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的现在与明天。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这个主题的论文应该如何写呢?

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1999.11.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1999.5.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2.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上海融合教育论文发表

提供给你一些教育类期刊,都是正规的,针对你从事的领域选择某一期刊,到网上查一下他们的网站,都会有投稿方式的:教育综合类1. 教育评论 ISSN: 1004-11092. 教育理论与实践 ISSN: 1004-633X3. 教育研究与实验 ISSN: 1003-160X4. 外国教育研究 ISSN: 1006-74695. 教育与经济 ISSN: 1003-48706. 全球教育展望 ISSN: 1009-96707. 中国教育学刊 ISSN: 1002-48088. 上海教育科研 ISSN: 1007-20209. 人民教育 ISSN: 0448-936510. 教育科学 ISSN: 1002-806411. 当代教育科学 ISSN: 1672-222112. 现代教育论丛 CN: 44-1361/G413. 教育探索 ISSN: 1002-084514.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ISSN: 1671-9468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ISSN: 1672-403816. 教育科学研究 ISSN: 1009-718X17. 课程•教材•教法 ISSN: 1000-0186学前教育类1. 学前教育研究 ISSN: 1007-81692. 学前教育 ISSN: 1000-41303. 早期教育 ISSN: 1005-6017初等、中等教育类1. 普教研究 (停刊)2. 教育学报 ISSN: 1673-12983. 上海教育 ISSN: 1006-20684. 北京教育 ISSN: 1000-79975. 天津教育 ISSN: 0493-20996. 中小学管理 ISSN: 1002-23847. 班主任 ISSN: 1002-560X8. 中学语文教学 ISSN: 1002-51549. 语文教学通讯 ISSN: 1004-609710.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ISSN: 1006-403611. 物理教学 ISSN: 1002-074812. 化学教学 ISSN: 1005-662913. 历史教学 ISSN: 0457-624114. 思想政治课教学 ISSN: 1002-588X15.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ISSN: 1002-216316. 外国中小学教育 ISSN: 1007-8495高等教育类1. 中国大学教学 ISSN: 1005-04502. 思想教育研究 ISSN: 1002-57073. 现代教育管理 ISSN: 1674-54854. 教师教育研究 ISSN: 1672-59055. 高等理科教育 ISSN: 1000-40766. 江苏高教 ISSN: 1003-84187. 高校理论战线 ISSN: 1002-44098. 高教探索 ISSN: 1673-9760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ISSN: 1000-556010. 黑龙江高教研究 ISSN: 1003-261411. 现代教育科学(原名吉林教育科学) ISSN: 1005-584312.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ISSN: 1002-170113. 高等农业教育 ISSN: 1002-19811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ISSN: 1001-451915.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内刊)16. 现代大学教育 ISSN: 1671-161017.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ISSN: 1009-252818. 复旦教育论坛 ISSN: 1672-005919. 教育与现代化 ISSN: 1007-305120. 高教发展与评估 ISSN:1672-8742其他教育类1. 中国成人教育 ISSN: 1004-65772. 中国电化教育 ISSN: 1006-98603. 现代远距离教育 ISSN: 1001-87004. 教育与职业 ISSN: 1004-39855. 成才与就业 ISSN: 1009-81276. 职业技术教育 ISSN: 1008-32197. 中国远程教育 ISSN: 1009-458X8. 农村成人教育 (停刊)9. 中国特殊教育 ISSN: 1007-372810. 开放教育研究 ISSN: 1007-21791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ISSN: 1004-929012. 远程教育杂志 ISSN: 1672-000813. 现代教育技术 ISSN: 1009-809714. 成人教育 ISSN: 1001-8794

第一、写论文、第二、找期刊(职业教育、教育进展)、第三、找有这个期刊的出版社、第四、联系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进行投稿

觉得教育类的论文你必须得到投稿到指定的教育出版社,然后他就看你写的好就发了

1.发表论文的过程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2.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 杂志 ,审核 时间 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3. 发表论文有效问题国家规定,必须发表在正规的CN期刊正刊上

融合教育学会论文发表

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提出,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环境,使特教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英语成为聋教育中的一门学习科目,拓宽了聋生的语言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回归主流文化,回归主流社会提供了支持。聋教育学校中英语课程是聋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英语知识的建构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不但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离不开融合教育的支持。英语学习,不仅关乎于聋生走进大学,更是其走入社会应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聋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源自于课堂,帮助其整合英语教学知识与知识建构,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聋生回归主流文化

融合教育与回归主流或一体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殊教育是为使特殊教育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特殊教育教师要探索与总结适应与特教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其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中更应为其提供更多的应用与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其中,成为真正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头脑的多种官能,这样随着人生的发展,学生能够运用训练好的头脑应对他所遇到的种种情景。”当特教学生们掌握了这种应对能力,便是通过融合教育帮助其回归主流文化的目的所在。

二、聋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人们更可通过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与其表述的文化历史。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因此英语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更能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英语语言的掌握不失为是一把打开世界文化的钥匙。“一个人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他自己的意识。”聋生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增进,英语作为通往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其踏入大学知识的殿堂,而当其走向社会后,抑或是现今的生活中,英语的掌握可以使其接受更宽泛的理念与文化氛围,且可为其日后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能力提升空间。“人的文化的一个要素就是作为他历史性知识方式的陶冶,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之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了解过去、掌握过去的要求是人出自己获得的可能性从而要成为自己要求的体现。”通过语言为媒介而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失为陶冶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英语也成为聋生应用更多一门语言接受全面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聋校英语课堂知识建构

1. 情境化教学建构

弗兰德指出,融合不仅是指残疾儿童在物理层次上的融合,还应该能够让残疾儿童实现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社会中的融合,既要让残疾儿童走进普通教室,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与课程中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班级中全部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要求教师要在采用正常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应本班学情的应用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创设英语学习情境,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明了地感受到英语的使用环境。胡壮麟指出,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在我们国家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学生离开课堂后很少有机会接触操英语的本族人,并用英语和他们交谈。平时不用,待到用时当然会力不从心。因此在课堂中注意创设情境化教学,乃至课后,还应注意多加提供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虽英语学习常学常新,但更应再每一次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进一步的提高。

2. 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的建构

自新课标以来,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化,教师变为辅助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者从知识的主观建构出发,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而非给予的过程;理论不是权威的特权,应该是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与给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经历、自主探索的知识生成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起到帮扶与指点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有善引善诱的能力。文秋芳指出,英语学习方法系统由两大子系统组成:观念和策略。观念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体验和外界影响所形成的学好英语的看法体系。策略,用在英语学习上,它指学习者在观念的指导下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英语课堂是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观念,自主形成英语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索能力。

3. 教育信息技术对英语知识的建构

“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由于这些新技术,明天的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模式。”信息技术创造了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在其已有知识水平上通过网络探究学习等建构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的呈献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们可以更加快速清晰的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使特殊教育学生回归主流文化,还需有一段漫长的路。融合教育为特殊学生提供的平台,加速了他们回归主流的步伐。“教育是关涉人的灵魂的活动,是个体的生命情感孕育、生命情怀舒展、生命体验充盈的过程。在教育这种有目的地将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引向高处的事业中,自古以来,我们都赋予它心灵转向的神圣使命和促进生命生长的重要地位。” 在聋生的成长中,教育对其灵魂活动的引领起着无可厚非的作用,英语知识的建构是聋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为其倾力关注的问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为聋生提供平等的教育环境,英语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储备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与文化创设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的现在与明天。

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打破现有课程教学的学科界限和壁垒,探索基于学生完全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实践创新素养培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教育时代的需要。什么是跨学科的融合教育? 其本质是通过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介入和融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本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舒梅克( Shoemaker )于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定义。 教学跨越学科边界,将课程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学习。这样,校际融合教学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孤立甚至对立的现象和问题,通过校际融合,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整合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而打破知识教育碎片化、学科课程孤立化的局面,从整体上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综合关系一、跨学科融合教学问题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其不同于孤立学科分科教学的独特价值和显著优势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在一些地区、学校的教改实验和课程改革活动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经验探索备受关注。但总体而言,其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 .学科课程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在跨学科融合意识尚未确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分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科思维相对独立,教师习惯以固定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接触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科思维、课程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融合互通,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观念尚未真正树立。2 .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只是单纯的重叠,学科间的知识并没有加深学科间的融合,主要目的是应用学科间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思维,进行学科间的知识协作、方法的融合和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然而,在一些教师所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课堂上往往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积累、简单拼凑、“暴力”的叠加,是为了“跨越”而“跨越”的半机械式“融合”3 .跨学科融合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知识学习无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过程的要求,绝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应该转移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对所学知识的转移和应用,知识就会成为与现实生活隔离的孤立存在,知识学习就会成为刻板固化的认知活动。然而,在当前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课堂并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跨学科知识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存在脱节,导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知识学习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也难以发挥4 .学科教学的孤立性和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导致学科知识能力与完全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孤立的学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是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学生很难形成符合通过知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综合、完整、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如:钻木取火是一个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的问题。木质如何,什么样的植物从生物属性来看容易点燃,这需要学生具备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什么能点燃,这与温度、闪点、反应等因素有关,需要学生调用相关化学学科的知识如何树当然整个过程的背后离不开运算等数学学科的能力。所以,即便只是钻木取火这一简单的事情,仔细研究也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和能力来有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孤立的学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有效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打破学科课程教学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克服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实现学生多维度、系统化、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要求为了解决低层次、浅层次的跨学科融合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完整、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思考1 .聚焦实际解决问题,建立开放包容的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首先需要变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传统课程有很多常见的教学方式,如讲课、讲解、示范、模仿、演习等。运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学科教学内容,明确和突破教材中的各类知识点。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解决具体单一的知识点问题上,可以说在实践中是有效的。但必须指出,学生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并不等于现实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与学生综合、完整、开放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划上等号。新时代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聚焦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建设开放现实的学习领域。真正的问题,开放式的领域,这才是适应跨学科融合学习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校际融合教育应该有两种最基本的价值观。 其一,校际融合教育教学情境真实,应来源于生活实践,立足学生思维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聚焦于现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真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素养。第二,跨学科融合教育应着力构建开放现实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核心是学生之学。在这种学习领域,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的叠加,还应伴随着情感、意志、精神、德性、品质、灵性等学习者的诸多内在特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开放包容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学习领域中,自主、自愿、自由地表达和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和技术,构建多学科内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效融通。2 .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育人功能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一种新的育人观,旨在培养能促进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核心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融合教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界定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培养出的(横向)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横向)学科知识与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的综合可见,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个人在面临复杂不确定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跨学科知识与思维的融合。核心素养内容的总体特性不仅决定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意义是综合的、系统的、整体的,也决定了学生掌握核心素养的过程和方式应是跨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整合和共同作用。可以说跨学科融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越来越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综合育人功能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统一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协作,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地区、学校课改活动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科融合、项目探索和实践创造,相继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动手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式学习( PBL )等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3 .探索多样的学习实践,赋予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更大空间意义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精神乃至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过程,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在特质,挖掘自身潜力这样的学习活动终将使人成为千差万别的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成为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这种“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体,不能生长在纯粹孤立的学习实践“土壤”上,而需要接受多种“养料”的滋养,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性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可能通过僵化、死板、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富有个性特征、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是积极探索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多样化学习实践传统的课堂学习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演习、学科技能训练和考试对策训练,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差异化的认知经验,难以真正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无法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实施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进入跨学科融合的综合化学习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质,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跨学科融合教学以整合学科相关内容为基础,打破知识内容边界和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探索多种学习实践,为学生营造跨学科融合学习的空间。跨学科融合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课堂内,而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外社区、博物馆、实践基地、虚拟空间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这些“大课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项目探索、动手合作、实践创造,使学习活动既有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又有趣4 .为了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倡导多维学习评价模式的学习评价是收集学生、课堂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形成判断,实施反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促进学生的学习。类似的说法有“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学习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课程评价”等。学习一定有反馈,反馈一定有评价。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倡导多元多维的学习评价模式。跨学科融合教学要针对评价主体,积极开展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在评价形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特别是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所体现出的交流合作、质疑反思、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流动和运用的评价,而且关注不同学科思维技能、问题解决方式、学科素养融合的评价; 学生对智力因素的评价(如知识学习、观察力、理解力、创造性等)和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情感、动机、意志力、参与),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思维过程、技能提高的评价,还要关注对精神品质、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人、小组团队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中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班级、学校乃至地区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整体水平,形成从起点看变化、从现状提高、从结果改进的增值评价模型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整体设计、深度融合,使知识应用具有灵活性、迁移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系统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综合性、完整性,使人才培养具有复合性、创新性。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实施路径,深化改进策略。出处丨《中国教师》作者丨张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融合教育课例投稿期刊

是。优质课的理解从理念层面看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订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国培计划中融合课例可以在新东方教育集团官网中查找,也可以在新东方小班课官网中查找。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融合课例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的教育方式,是国家级质量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建设模式。

小学融合教育不会写进孩子的档案,因为孩子的档案到高中以后的档案才能跟随孩子未来的人生,而高中之前的部分目前都没有进行保留。

  • 索引序列
  • 融合教育2000论文发表
  • 融合教育论文发表
  • 上海融合教育论文发表
  • 融合教育学会论文发表
  • 融合教育课例投稿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