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吧 我是03年进的小海 当时有直升班 如果你是市区的 我建议你别去 会影响你学习那里老师对市区学生不待见 而且学生之间的关系 没市区这么融洽如果不信你可以问问我们同届的 或者后面一届的
出版专著或教材:1.铁路技术站日工作计划优化模型及其算法李文权杜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 ISBN 7-81057-651-82.现代物流学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6 ISBN7-04-012268-53.第三方物流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ISBN-111-13652-74.航空公司飞机排班计划的优化模型及算法设计孙宏杜文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ISBN 7-81094-438-X发表论文:国际刊物或会议论文集:1.Study on Model and Algorithm of the Heterogeneous Flee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Soft Time Windows TRAFFIC AND TRANSPORTAION STUDIES PROCEEDINGS OF ICTTS2002.8.Wen Du Qingda Yuan Zailing Zhou(P439)2.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URBAN TRANSPORT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EASTS,03 FUKUOKA ol.4.October,2003.Wen Du国内刊物或会议论文集:1.最优库存策略下的选址模型系统工程1999年6期 杜文等三人2.城市交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上海国际城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1999.113.一类变工时的单机排序问题数学季刊2000。1期 YOL.15 NO.14.改革铁路运输产品计量方法的若干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3期 杜文任民5.区段站阶段计划的优化模型和算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3期 袁庆达 杜文黎青松6.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3期 秦应兵 杜文7.带软时间窗的混合车队车辆路线问獾哪P秃退惴ㄑ芯?lt;/SPAN> 西南交大学报2001.4期 袁庆达 杜文8.系统最优的动态交通网络流分配模型的分批并行算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5期 杜文等9.基于ITS的供应链研究 物流技术2002.7. 杜 文 刘 澜10.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有顺序约束指派问题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2.4期11.确定性联合补充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3.4月第18卷第2期李冰杜文12.配送系统中运输分层的经济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3卷第4期 杜文黎青松13.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和图着色的调车机车安排研究铁道学报第25卷第3期2003.3.徐杰杜文等14.多货物品种集装化运输的优化调度问题中国公路学报第16卷 2003.3期 杜文李冰15.一类随机库存/运输联合优化问题求解过程分析中国公路学报第17卷第l期 杜文 袁庆达16.共同配送问题中的费用分担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4年第13卷第3期 叶志坚 杜文等17.确定性联合补充生产存储模型及算法系统工程2004年2月总第122期 梁志杰 杜文等18.区段站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模型和算法研究 中国铁道科学 2004年第6期徐杰杜文 刘春煌19.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25卷第1期 2005.1徐君杜文20.制造业分形供应链的适应与协调控制与决策第20卷第4期 2005.4周建频 杜文21.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笫3期徐君杜文22.确定性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拟退火算法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5年第1期 梁志杰 杜文23.铁路技术站车流推算模型和算法中国铁道科学 2005.7 第26卷/第4期 徐杰 杜文 刘春煌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品的使用许可协议因其独占的特征而可能成为损害竞争的威胁。因此,司法实践中出现了针对技术所有者的反垄断诉讼。本文从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冲突入手,分析了两者的立法宗旨及其共同协调发展的平衡原则。 关键字: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利益冲突,平衡原则 一、微软公司案件 1 、关于Windows 系统的反垄断诉讼 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Windows 操作系统在全球市场占90%以上的份额。1998年5 月18日,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与20个州的总检察官对微软提出反垄断诉讼,控告微软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妨碍其他软件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2000年4 月3 日,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做出判决。认定微软通过捆绑销售,将IE浏览器强加给用户,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安装了源代码,排斥了竞争对手。[1] 2 、第一屏条款的争论 “第一屏条款”(the first screen provision)是微软公司同电脑设备生产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在许可合同中规定:要求已经安装Windows 操作系统的用户最初启动计算机时,屏幕上必须显示关于Windows 统一特征的(如图标、图标的设计风格和尺寸等)画面。原告称微软通过“第一屏条款”滥用了其对Windows 操作系统软件的独占权利而损害了设备生产商、消费者、其它软件生产者的利益。[2] 在这两个不同的案件中,作为原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认为微软公司滥用了Windows 系统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优势地位,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和整个市场的长远利益。而微软公司则坚持自己的权利受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这反映了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独占性这两种法律价值的冲突,是否有一个更好的平衡方法呢,也就是说,在反垄断的视野中,如何能够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保护? 二、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 1 、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 给权利人以充分保护 知识产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实践性、可复制性五个方面。以本文关注的角度来看,对市场竞争最有影响的就是其专有性。“专有性揭示的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和支配权所具有的垄断性或排他性。”[3] 就微软案件来说,因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版权的所有者微软公司就拥有了对Windows 操作系统使用的独占性的权利,这是从权利的来源说。在权利的行使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成果为保护对象,因此,大部分的权利人会通过使用许可协议来使其成果社会化。[4] 在这种技术利益最大化要求的驱使下,法律赋予权利所有者以特权,即通过合法交易成为独占者。这种“独占性权利” 的行使所获得的价格和合同与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的获得是不同的。知识产品一旦被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就意味着排除他人同样的行为。因此,知识产权最终与“非通过竞争而获取的独占”地位联系起来。[5] 所以,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可能会被权利人滥用,进而破坏技术的传播和创新。 例如,利用知识产权形成经济联合,限制其他竞争者的进入;获取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或者在许可使用合同中不合理的对被许可人漫天要价,对到期合同之后的技术使用进行限制或者通过索取高价来变相延长合同的期限……这些行为无疑已经偏离了知识产权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意,也正因为这样,处于相对方的其他竞争者只得借助反垄断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 、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 保护市场竞争结构的稳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就是竞争机制,一旦竞争机制被扭曲,市场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市场秩序和市场结构就会遭到破坏。源于自由竞争的垄断就是扭曲竞争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具有维护公平竞争的功能,因此,需要建立保护竞争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反垄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促进交易公平,以实现充分、有效的竞争。 对于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来说,反垄断法反对垄断,反对限制竞争,反对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结构。[6] 在法律层面上,垄断是行为和状态的规定性。垄断首先是一种行为的规定性,反垄断法关注的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只要该行为的目的是限制竞争,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垄断也是一种状态的规定性,它关注市场的集中度,垄断状态实质上是市场已达到或超过法律所界定的企业集中度的下限。因此,即使没有明显的垄断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采取法律行动,变垄断行为为竞争状态,垄断状态本身成为国家强制力的介入点。 [7]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反垄断法的“社会本位”使它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虽然大多数情况反垄断法和其相关政策是通过国家公权力实现,但反垄断法自身却是以自由竞争的最佳状态为实现目标。因此,市场经济离不开反垄断法。 3 、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冲突 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竞争政策关注短期效率分配或长期效率的程度。如果关注短期利益,则会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行为较为宽容,而如果是注重长远发展则会较为严格的限制其权利的行使; 二、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是因为知识产权而取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知识产权权利必然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三、知识产权自身的经济特性(边际成本很低并容易被盗用)。这一点说明在用反垄断法来分析许可协议条款时,也要注意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合理性;四、许可协议是否应该被认定为横向或纵向限制竞争的协议。[8] 在本文列举的两类有关微软公司的案件中,原告无一例外的认为微软公司借助对Windows 操作系统许可使用权的独占,破坏了他们的“竞争权”,因此,应该由反垄断法对微软的行为加以制裁。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对于知识产权法特别是版权法中最为核心的商业性为- 许可他人使用被保护的作品究竟应该适用怎样的法律原则。诚然,在技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力核心因素的今天,知识产品所有人独占权的保护范围已经越来越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如果在契约自由的理念下,完全保护个人的知识产权,就会更多的“微软”案件发生。而如果用反垄断的利刃劈开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对于技术所有人来说,就无疑陷入了一种“无法可依”的危机感,甚至丧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导致加重社会发展成本。简而言之,一个是反对独占而另一个是授予独占。[9] 对于这样的问题,司法实践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理论中也没有定论。 三、如何实现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协调发展 1 、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 反垄断法的意义在于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结构,使竞争主体可以展开公平竞争,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它呈现出灵活性,不同时期对同一性质的行为态度不同,这是一国之内;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也就是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这时反垄断法又会支持知识产品的独占性。总之,反垄断法背后的标准就是经济发展需要,从国内市场来说,是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利益,在世界范围内,就是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竞争行为,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基本都确立了“合理原则”。[10]根据合理原则,反垄断法并不是禁止所有的经济联合,禁止的只是那些能够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合并。因此,将合理原则作为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使反垄断法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经济情况,避免机械的执法可能对正常经济活动造成的消极影响。[11] 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规范中,“合理原则”也同样适用。因此,有几个基本的原则不容忽视:首先,不能认为是知识产权导致了市场支配地位;垄断源于竞争制度而非知识产权制度。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本意,所以,并非知识产权的每一种制度都要适用反垄断法。其次,竞争政策应承认知识产权法体系下认可的权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技术创新者的热情。最后,尽管存在一些限制竞争的协议,但如果这种协议比没有协议更能促进竞争,则它也是可以容忍的;在没有许可协议的情况下,很可能因为没有任何规定而导致效率的混乱,而且没有许可协议这种推广方式,技术成果的社会化也就成为空谈了。[12]这三个原则表明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承认知识产权的基本调整是基础,进而再与反垄断法衔接。 2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观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因为知识产权的独占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法律界的关注。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围绕知识产权的诉讼不断增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今天,知识产权和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相关联是法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技术许可中,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多和保护范围扩大,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陷入一种尴尬处境,本来可以自由使用的技术落入他人的专利保护范围,成为进一步开发研究和生产经营的障碍。甚至鼓励创新的专利制度成为某些人恶意设置“诉讼陷阱”的工具,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台DVD ,从部件到零件,其有效专利达1500件之多。我国的生产商要想顺利的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首先要获得外国专利权人的许可,并要支付相当的费用。 面对这样的情况,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必须本着既有利于刺激知识产品的创造又有利于知识产品被公众接近、利用的原则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平衡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13]因此,在知识产权自身的体系中,有很多针对性的规定来协调公共利益。如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专利权中的强制许可。最重要的是,知识财产的保护是有期限的,一旦到期,产品进入公有领域,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都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3 、平衡原则- 协调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虽然从我国目前看来,把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纳入反垄断的案件并不多,相关司法实践也没有统一标准,但其实二者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会引起竞争的失衡进而被反垄断法所不容,其次,反垄断法事无巨细的前后审查又会破坏竞争主体意思自治和创新积极性。所以,要寻找一个恰当的标准,就是以竞争利益最大化来进行个案分析,在合同双方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并非可以通过法律明确具体的规定来确立,而基本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我评价和法官的个案认定。 第一,首先明确知识产品的管理更多需要由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来规范,以保证个人意志和社会创新。“许可使用应该使版权所有者获益:这是设计版权法和合同法的部分原因。在市场上的成功并不能剥夺一个公司通过版权法和合同法的获益。”[14]因此,反垄断并不是反对大企业。大企业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的垄断不是真正的垄断,创业利润中包含的垄断盈利可以看作是成功者的奖金。 这种具有“技术意义上的垄断”的企业由于一方面要同原有技术和产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受到潜在竞争的威胁,因此实际上仍处于竞争之中。[15] 这段话说明,垄断地位的形成并不一定是消除竞争,垄断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就要更加努力的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消费者将会最终受益。这一点从IT行业的发展就可以得到证明。 另外,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反垄断法是对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种矫正。 这种矫正应该是发生在明显不公平的情况,例如一方利用其优势地位强加给另一方不合理的义务或价格,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超出了正常竞争可以接受的界限,这才是反垄断法发挥作用的空间。在微软与电脑设备生产商的“第一屏”条款中,微软公司并没有对“第一屏”的画面设置和显示做出过分不合理的约束,也没有限制制造商、消费者对“第一屏”之后画面重新设计。正如COPYRIGHT ,LICENSING , AND THE“FIRST SCREEN”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在合同自治的原则下,许可协议不可能仅仅保护许可人的利益。整体看来,许可使用合同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为双方的利益平衡必然会反映到合同的价格上。取得的权利越多,支付的价格也就越高。德国的瓦尔特?欧根说:契约自由“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来自家庭和企业经济计划的个人的自由契约,就不可能有通过完全竞争来对日常经济过程的调节”。[16]而且,这种“第一屏”条款可以通过降低培训成本、进行质量控制、明确商标标识等方面的作用使消费者得到稳定、低廉的服务,最终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加。在“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第一屏”条款并不是完全权利滥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将反垄断的审查引入此条款,就会破坏合同的合意,破坏在竞争环境中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进而会付出损害社会技术进步的代价,这是反垄断法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用经济学的方法具体分析合同条款,权衡多方利益,才能找到反垄断法的作用空间。 第二,反垄断法不能完全退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只要这种“保护”成为破坏竞争的保护伞,反垄断法就应责无旁贷的对此加以规范,以确保竞争结构的健康发展。 事实表明,契约自由有时不能保护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甚至可以用来消除竞争,卡特尔和其他垄断组织的建立就是例证。企业利用契约自由来建立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又用契约自由导致强制性的契约。“契约自由”常常成为垄断集团证明他们受到法律保护和享有相应权利的籍口。[17]正因为传统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对于意思自治的过分推崇,才使权利滥用有可能成为合法现象。在知识产权法中,法律赋予了权利人的特权,给知识产品的收益划定了一个闭合空间,只能由权利人独享,自然引发和社会其他利益主体的矛盾。 正如本文开头的第一个案例,美国和欧洲的法院针对反垄断诉讼,分别认定微软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做出了不利于微软公司的判决。从这样的事实可以看出,反垄断法面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独占现象,是完全有理由介入并进行规范的。这是因为反垄断的性质决定。因此,尽管有“排他性”的“私权”壁垒,又有合同自由的说辞,但从社会长远利益出发,还是应该承认反垄断法介入的合理性。 第三,本文的结论是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不再单纯地将知识产权作为垄断豁免之列,而是在保护知识产权与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限制竞争行为也应列入反垄断规制的范围中。在对一家公司进行反垄断时考虑的已不只是规模,更主要的是看它是否利用自身规模来限制竞争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18] 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Dell公司案件中表达的看法:“客观的格式标准,通过公正的过程被认可,有一种‘实质上促进竞争的优点’。通过设定标准,可以提高产品的适用性,进而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还可以通过投入及经济指标的标准化来降低生产成本。使新的进入者可以根据当前标准生产产品,降低市场准入障碍……”????总体看来,知识产权和竞争政策都关注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的最终利益。企业希望进行技术改造但至少要防止搭便车行为,所以知识产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而市场主体只有在面对竞争时才有充分的动力进行改造,因此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平衡不断加剧的竞争和进一步技术改造之间的利益。面对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法律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问题越来越普遍,这时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不同部门法的立法深意,推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发展。 注释: [1]2000 年6 月微软公司提起上诉,上诉法院做出判决,基本确认了微软采用反竞争手段维持其在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上的垄断地位,但否定了初审法院试图将垄断地位扩展到浏览器软件领域的判决。11月6 日,微软与司法部和原告中的9 个州和解。由于和本文论述关系不大,故不作详细介绍。徐杰、时建中主编《经济法概论案例教程》第204 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9 月版。??? See Ronald A. Cass : COPYRIGHT, LICENSING, AND THE“FIRST SCREEN”,资料来源: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站 [2] 刘平周详《知识产权与物权比较研究》载于《知识产权》2003年第4 期 [3] “In keeping with the basic approach of the copyright law ,copyright owners are given great freedom in deciding the terms on which to license their products. After all , the value of the copyright is the ability of the right owner to set terms expected to maximize the return from licensing. ” See Ronald A. Cass: COPYRIGHT, LICENSING, AND THE“FIRST SCREEN”。 [4] 笔者并不否认,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是有期限并且受合理使用的限制。 因此,此处讨论的独占也是相对的而并没有过于偏激的意思。本文全文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产权的制度基础之上,并不是对知识产权本身的质疑,而主要是从反垄断角度和整体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些思考。同时,我也并不否认,知识产权取得的最初,也是在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权利人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 [5] “有效竞争”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目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竞争被视为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提出这种模式是为了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作为法律上可操作的目标模式,关键是如何确立一个标准,以评价市场上的竞争是有效竞争。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主要是从规范竞争性市场结构出发。按照德国康森巴赫的理论,优化的市场结构,市场上要有多个竞争者,他们的商品有适度的差异性,且市场的透明度高。王晓晔:《竞争法研究》出版社99年版第73-90页 [6] 刘宁元司平平林燕萍:《国际反垄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 月版第7 -9 页 [7] “To the extent there has been a perceived conflict , however,it seems to stem from four principal areas of uncertainty :(a ) the extent to which competitio policy is about short-run allocative efficiency or long-run dynamic efficiency,(b ) whether market power should be inferred from the existence of an IPR ,(c ) certain distinctiv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IPRs , and(d ) whether a particular contract, license,or merger should be regarded as horizontal or vertical. ” See“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OECD , committee o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DAFFE/DLP(98)18 [8] “Discussion of the overlap between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equently observes that the former opposes monopoly , while the latter confers monopoly rights. ” See Ronald A. Cass :“COPYRIGHT,LICENSING, AND THE”FIRST SCREEN“ [9] “合理原则”、“本身违法原则”是反垄断法的两个基本原则。 “本身违法”适用于那些已经被确定为不合理地限制了贸易的行为,因而只看是否有行为的存在,无需对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调查。一般适用于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协议等。“合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某些行为构成了对竞争的限制,但又不能适用本身违法原则。是否构成违法须在慎重考察企业行为的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10]“Normal competition law, applied under a rule of reason standard,seems entirely adequat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pro “ and anticompetitive tying in cases where the requisite market power is conferred through IPR. “ See”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OECD , committee o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DAFFE/DLP (98)18 [11]“1. it should not be presumed that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creates or increases market power ;2. competition policy should acknowledge and respect the basic rights granted under patent law ;3. a licensing restriction should not be prohibited under competition law if it leads to a situation which is less anticompetitive than would occur if there were no license at all(i.e. competition agencies should not implicitly assume that if the restriction were proscribed, the license would still be granted)。 Where a licensing restriction fails this test,it should nevertheless be permitted under competition law if it is associated with sufficient actual or potential efficiency effects.” See“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OECD , committee o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DAFFE/DLP(98)18 [12]冯晓青《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载于《知识产权》 [13]“But licensing should confer benefit on copyright owners : that is part of the design of copyright law and of contracts. And success in the marketplace does not dispossess a firm of the benefits that copyright law and contract generally convey.” See Ronald A. Cass : COPYRIGHT,LICENSING , AND THE“FIRST SCREEN” [14]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 [15]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 [16]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 [17]马洪雨《从“微软”案看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 兼论给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几点启示》载于《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4 期
徐 杰 文章来源: 博士后网站 更新时间:2006-1-11 徐杰,男,博士,1933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1月被评为教授。 徐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法学家、我国经济法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奠基人之一,1984年和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牵头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为我国的经济法学科建始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多项部、委科研奖;出版专著、教材二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注重立法和法律实务,参加过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立法工作,二十余年来,参加过多项经济法律的立法活动;在仲裁工作上,已积累了二十年的经验,解决国内外贸易、金融贷款、建筑工程、技术转让、合资合作等诸多合同的争议纠纷。
(一)专著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二)编著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三)论文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获奖概况 1956-2014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9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9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截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5564件,其中发明专利5251件,累计专利授权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25件,累计申请中国国外专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请210多件,获得中国国外专利授权80多件。 获奖(部): 获奖年度获奖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类别获奖等级2013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张东辉,杨学明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应用基础研究 孙公权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界面及过程研究 邵志刚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3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及应用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3甘油催化转化制备1 ,2-丙二醇技术 徐杰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三等 2013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研发及在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徐龙伢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13张存浩 张存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奖 2013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一等 2013膜技术术语词典 王从厚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高效液相色谱实用手册 张维冰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一种低碳烯烃直接水合生产低碳醇的方法 朱书魁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3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刘中民 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特等 2012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邹汉法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2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2轻质铝合金催化制氢 孙立贤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12海洋多糖基微/纳米药物控释载体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马小军等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 2012包信和 包信和 何梁何利奖 2011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齐越,刘中民,吕志辉 专利金奖 金奖 2011用于甲醛乙醛氨合成吡啶碱的钛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徐龙伢,刘盛林,杨寿海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1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田志坚,胡胜,王磊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专利(部): 专利名称专利类别申请日期授权日期发明人高危化学品监测离子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2013.10.292013.12.02鞠帮玉高危化学品监测差分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2013.10.232013.12.06鞠帮玉N-糖基化位点及结构鉴定软件发明2013.08.082013.09.23程凯蛋白质组修饰谱定量数据处理平台发明2013.08.082013.09.23程凯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数据处理程序软件发明2013.08.072013.09.17韩克利一种用于正、负离子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器发明2013.07.012013.12.04李海洋一种光源与小孔光阑的同轴对准装置发明2013.06.282013.12.04关亚风一种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发明2013.06.082013.11.20邓列征一种高真空仪器腔体加热装置发明2013.05.082013.11.27唐紫超一种自动开关实验仪器真空系统的装置发明2013.04.242013.10.23唐紫超一种信号线检测装置发明2013.04.232013.11.27唐紫超一种实验室冷却水循环系统发明2013.04.232013.11.27唐紫超一种用于采集呼出气的加热保温密封装置发明2013.04.182013.11.06王新基于三维空间静电势重构的新型蛋白质粗粒化计算方法软件发明2013.03.272013.05.10李国辉化学氧碘激光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仿真软件发明2013.02.072013.03.26怀英乙酸气相加氢制乙醇的提纯装置发明2013.02.062013.09.25夏吴一种采样热解析渗透膜的复合装置发明2012.12.212013.06.12渠团帅一种用于热解析进样的步进电机进样器发明2012.12.212013.06.26王祯鑫一种固定光纤的镀膜夹具发明2012.12.212013.06.26龚选一种便携式快速检测压电微天平发明2012.12.212013.07.24孙立 科研方向 从2012年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术、WQZB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七个重点培育方向:“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分析与生物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 论文发表 1950-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149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859篇;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8304篇,2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Chem 、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9部。 《催化学报》:月刊,于1980年3月创刊,是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会刊。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色谱》是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于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色谱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制和开发。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分析文摘》(AA)等20余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色谱》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 .750(他引率为0 .87),名列中国国内化学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位。《能源化学(英文)》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刊名为《天然气化学(英文)》,1992年创刊,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2006年JNGC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1 .348,位居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的第一位。
语言学必读书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语言学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
语言学专业阅读书目
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范 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8.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9.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0. 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1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5.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83
16.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7.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8. 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21.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
22.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23.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5.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6.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7.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8.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9.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0.陈昌来编,《应用语言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
31.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3. Lappin, S. ed., 1998.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当代语义理论指南),487-50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34.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35.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语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
语言学必读书目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著,商务印书馆,1990
《现代语言学教程》,(上下)霍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87
《句法结构》,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语言学说史》,康德拉绍夫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商务印书馆,1981
《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周忠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语义学》,利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语义学》,徐烈炯著,语文出版社,1995
《生成语法理论》,徐烈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邢福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计算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
《语料库语言学》,黄昌宁、李涓子编著,商务印书馆,200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语言教学分析》,麦基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语言学中的逻辑》,奥尔伍德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语言逻辑分析(语言学家关注的一切逻辑问题)》,麦考莱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89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陈保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语法学史稿》,龚千炎著,语文出版社,1987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
北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
语法研究入门 马庆株(编)
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59)《语言问题》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1991)《音系学基础》北京 语文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 语文出版社
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3)《现代汉语汉语句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4)《陆俭明自选集》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2003)《陆俭明选集》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北京 语文出版社
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2000,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语文出版社
沈阳 郑定欧(1995,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阳 何元建 顾阳(2000)《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 袁毓林(1998)《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 郭锐(1998,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2000)《面向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伯江 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1990/1995)《语义学》北京 语文出版社
徐杰 (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邓思颖(200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 语文出版社
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 郭锡良 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 许慎 中华书局
汉语史稿 王力 中华书局
音韵通讲 耿振生 河北教育出版社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 北大出版社
现代汉语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商务出版社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 陆俭明
词汇的分析与描写 符淮青 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符淮青
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 贺阳、沈阳 语文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陈保亚 山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语言学教程 [美]霍凯特 北大出版社
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商务印书馆 汉语方言概括 袁家骅 语文出版社 汉语方言导论 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音学教程 林焘、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系学基础 王理嘉
文字学纲要 苏培成
简明汉语史 向熹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 湖北教育出版社
刑法 张明楷民法 贺卫方法理 张文显
(一)专著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二)编著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三)论文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从“位格”看堕胎伦理困境的解决》,《哲学动态》,2012年第8期3、《如何造物我才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5期4、《主体间性:马里旦、萨特、哈贝马斯与胡塞尔的比较》,《中国现象学与哲学研究》,2012年卷5、《论“幸福感”的形上本质》,《伦理学与价值论论丛》,2012年卷6、《成教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哲学反思》,《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第12期8、《论中西方“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区别》,《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视角下的性道德研究》,《伦理学与价值论论丛》,2010年卷10、《向死而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本体论诠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1、《论土家族灵魂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2、《牟宗三真的“误读”康德了吗?——就“智性直观”问题与邓晓芒老师商榷》,《<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3、《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道德律”的批判》,《<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4、《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15、《生态伦理的“位格”向度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6、《道德与自然:“形上之道”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4期17、《“沉思”的形上性与非形上性——兼论“形而上学”与“形上之道”的本质区别》,《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0月学术研究卷18、《从实体到主体——西方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与转向》,《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19、《牟宗三真的“误读”康德了吗?——就“智性直观”与邓晓芒老师商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道德学的净化——从康德学说论道德学的义务论本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1、《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2、《马克思真的是“自由”的马克思吗——论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唯实》,2004年第10期23、《澄清“形而上学”与“形上之道”同一性之误区》,《武汉大学、辅仁大学哲学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年4月。作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参与博士生论坛,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24、《“三谛圆融”密意探微》,《觉群》,2007年第4期25、《浅谈〈西游记〉的佛法真意》,《普觉》(新加坡),2008年第10期26、《专弘净土,密护禅宗——浅析印光大师禅净思想》,《弘化》,2008年第5期27、《执理废事,即为邪见——浅析印祖之理事观》,《净土》,2008年第6期28、《印光法师伦理思想浅析》,《弘化》,2009年第1期
(部分)《论“双语”教学法在国际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载《跨国法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XU Donggen:Legal Aspect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for Project Finance,2005 Arian Bradbrook: The Law of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徐达维、徐冬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及其法律环境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徐冬根:债权利用法制化的一部力作——《债权融资法律问题研究》评介,河北法学,2008/05徐冬根:银行信用证议付及其追索权的法学解读,(CSSCI学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徐冬根:论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方式中的“真实出售”,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徐冬根:一个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论坛,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徐冬根、乔喆:新世纪中国反倾销法学术发展历程,法治论丛,2006/06徐冬根:关于智力资本出资的法学思考,(CSSCI学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02徐冬根:论信用证开证行的独立拒付权,(CSSCI学刊)国际经贸探索,2006/02徐冬根、陆婷婷:美国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及案例分析,中国劳动,2006/04徐冬根:银行信用证业务中检验证书日期法律问题探析,(CSSCI学刊)金融论坛,2006/02徐冬根:论国际私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CSSCI学刊)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01徐冬根:新世纪中国国际金融法学术研究成果评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徐冬根: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制建设,(CSSCI学刊)金融论坛,2005/07徐冬根、范锡琴:融资浮动担保中的限制性条款研究,(CSSCI学刊)政法论坛,2005/03徐冬根: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法律关系解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徐冬根、姚约茜:国际项目融资浮动担保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徐冬根:论国际项目融资架构中的权益平衡,武大国际法评论,2004/02徐冬根:论政府在国际项目融资中的主导作用,法治论丛,2004/03徐冬根:银行信用证审单标准的法哲学思考:精确性、模糊性还是原则性,(CSSCI学刊)现代法学,2004/05徐冬根:从多元价值观谈国际金融法的细分,(CSSCI学刊)政治与法律,2004/04徐冬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法律主导作用,(CSSCI学刊)法学,2004/11,徐冬根: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当代法学,2004/05徐冬根:最基本的法现象不是权利和义务而是权利和权力——评童之伟著《法权与宪政》,法学论坛,2004/04徐冬根:论欧、美国际私法法典化的不同进路及其法哲学思想,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徐冬根:规范与公正价值追求相结合的典范 评长荣公司无单放货赔偿纠纷上诉案判决,法律适用,2004/05徐冬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CSSCI学刊)政治与法律,2004/01徐冬根: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看外层空间法发展趋势,(CSSCI学刊)法学,2003/11徐冬根:应收帐款证券化中SPV的法律特征,法治论丛,2003/06徐冬根:智力资本化要有法律护航,中国人才,2003/06徐冬根:小议“国民待遇原则”在B股市场中的实施,法学杂志,2003/05徐冬根、陶立峰:网络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之思考,电子知识产权,2003/11徐冬根:战火灼伤国际人道主义,社会科学报,2003-04-10徐冬根:论建立我国双轨制违宪审查机制——从“孙志刚事件”谈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徐冬根:论国际私法规范的柔性化与刚性化,(CSSCI学刊)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03徐冬根:网络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之思考,(CSSCI学刊)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04徐冬根:论英国判例法对浮动担保发展的贡献,(CSSCI学刊)法学,2003/07徐冬根:WTO条件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党政干部学刊,2002/09徐冬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政干部学刊,2002/06徐冬根:资产经营与重组的法律规范,四川监察,1998/08徐冬根:论中国国际私法学术研究与文献成果的特点,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7/01徐冬根:外资购并国企与我国外资法的完善,当代法学,1997/01徐冬根:避免外资对民族工业冲击的立法对策,人民检察,1997/03徐冬根:国民待遇与国内市场保护,人民检察,1997/03徐冬根:九十年代美国企业并购特征,上海投资-1997年3期徐冬根:国民待遇与外资对市场的冲击,法苑,1997年第1期徐冬根:投资银行的规范化进程,法苑,1997年第2期徐冬根:股市购并规则,法苑,1997年第3期徐冬根:法人股的规范与出路,法苑,1997年第4期徐冬根:资产经营与重组的法律规范,法苑,1997年第5期徐冬根:构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律框架,法苑,1997年第6期徐冬根:中国公司扬起海外上市之帆,法苑,1997年第7期徐冬根:大股东与小股东的权益制衡,法苑,1997年第8期徐冬根:美国筑起反内幕交易的堤坝,法苑,1997年第9期徐冬根:金融创新浪潮对传统法制的挑战,法苑,1997年第10期徐冬根:劳动合同规制,法苑,1997年第11期徐冬根:抵押担保的法律机制,法苑,1997年第12期徐冬根:《当代国际经济法丛书》评介,法学,1996/06徐冬根:股份持有法人化与有限双向持股制度,法学杂志,1996/06徐冬根:企业的收购与兼并,法学杂志,1996/03徐冬根:我国外资引进工作中的法律政策取向,法学杂志,1996/02徐冬根:美国九十年代的证券立法,中外法学,1996/06徐冬根:避免外资对民族工业的冲击已成当务之急,法学,1996/08徐冬根:对实现抵押权过程中若干疑难法律问题的探讨,法学,1996/04徐冬根:美国的廉价股票,上海投资-1996年6期徐冬根:国际融资市场的走势与取向,上海投资-1996年5期徐冬根:外资立法的走势与导向,法苑,1996年第1期徐冬根:《保险法》 保国泰民安,法苑,1996年第2期徐冬根: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税制改革,法苑,1996年第3期徐冬根:《担保法》透析,法苑,1996年第4期徐冬根:购房置业, 法律护驾,法苑,1996年第5期徐冬根:外资购并国企与我国外资法的完善,法苑,1996年第6期徐冬根:反不正当竞争法纵横谈,法苑,1996年第7期徐冬根:中外合资企业投资者权益转让,法苑,1996年第8期徐冬根:外资控股上市公司的法律规范,法苑,1996年第9期徐冬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法苑,1996年第10期徐冬根:上市公司购并与关联交易,法苑,1996年第11期徐冬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法律限制与例外,法苑,1996年第12期徐冬根:企业怎样以弱抗强,企业销售,1995/07徐冬根:漫谈文化与广告商标艺术,上海艺术家,1995/04徐冬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冲突法立法,法学杂志,1995/05徐冬根:法国社会养老保险法制的特色,法学杂志,1995/04徐冬根:瑞士法制现代化的启示,法学杂志,1995/02徐冬根:我国外贸法律制度中的强制性结汇和售汇,政治与法律,1995/03徐冬根: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若干问题的探讨,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10徐冬根:我国首部研究“关贸总协定”的法学著作——全国统编教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评析,法学,1995/10徐冬根:上市公司股份收购与反收购,法学,1995/07徐冬根:中国“复关”的走势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取向,法学,1995/04徐冬根:我国外汇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上海投资-1995年3期徐冬根:走向自由兑换王国的人民币,法苑,1995年第1期徐冬根:老年保障法律制度:何去何从,法苑,1995年第2期徐冬根:风风雨雨“复关”路,法苑,1995年第3期徐冬根:外资法实施中的误区,法苑,1995年第4期徐冬根:广告法,与你同行,法苑,1995年第5期徐冬根:按揭购房: 都市新时尚,法苑,1995年第6期徐冬根:中美知识产权关系展望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法苑,1995年第7期徐冬根:国家“安居工程”启动, 立法先行,法苑,1995年第8期徐冬根:金融自由化与法律监管,法苑,1995年第9期徐冬根:撑起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伞,法苑,1995年第10期徐冬根:世界贸易组织: 翻开新的一页,法苑,1995年第11期徐冬根:市场经济法制建设: 回顾与展望,法苑,1995年第12期徐冬根:商标的国际化与商标设计技巧,中国质量万里行,1994/01徐冬根:上海涉外经济立法若干设想,法治论丛,1994/03徐冬根:欧洲当代国际私法研究热点评析,法学杂志,1994/05徐冬根:19世纪的国际私法立法拾遗,法学杂志,1994/04徐冬根: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冲突法法案述评,法学杂志,1994/03徐冬根:对我国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范立法的思考,政治与法律,1994/06徐冬根:共同投资基金,大潮涌起,法苑,1994年第5期徐冬根:“上帝”的保护神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苑,1994年第6期徐冬根:“道”“魔”之战--- 各国立法对贩毒者的惩戒,法苑,1994年第7期徐冬根:商标王国中的贵族 --- 驰名商标,法苑,1994年第8期徐冬根:古老而时髦的民商事法律行为 --- 拍卖,法苑,1994年第9期徐冬根:构筑中的社会保障与劳动法律体系,法苑,1994年第10期徐冬根:企业收购兼并案透视,法苑,1994年第11期徐冬根:实施破产制度,迷雾重重,法苑,1994年第12期徐冬根:国际私法学的拓新之作——《国际侵权行为法》评析,政治与法律,1993/06徐冬根:商标的国际化与商标的设计技巧分析,国际市场-1993年9期徐冬根:论“直接适用的法”与冲突规范的关系,中国法学,1990/03徐冬根:西方各国设备租赁业之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03徐冬根:谈谈企业如何开展国际设备租赁交易,上海企业,1988/08徐冬根:梵蒂冈,国际展望,1987/16徐冬根:简析设备租赁交易中当事人的违约及其补救,政治与法律,1987/03徐冬根:美国的设备租赁及其法律制度,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08徐冬根:略论我国租赁业的现状和特点,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03徐冬根:联邦德国专家梅斯曼讲订立国际合同的技巧,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07徐冬根:外国律师看中国有关外国投资的法律,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07徐冬根:美国律师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01徐冬根:经济合同纠纷解决的对话,法学,1985/12 徐冬根:上海“三资企业”中亟需决解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1985/12徐冬根: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的特点和原则,法学,1985/06徐冬根:比较法学综述,法学,1985/01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教职员工123人,100%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课程班结业的总计33人,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4人、特级教师6人、特高级教师9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9人,省市劳动模范10人,国家级金牌教练13人,有研究生学历36人。 中学特级教师:胡颖、刘艳华、崔殿宝、张洪澜、孟繁伟、卢荣华 国家级骨干教师:王延文、张洪澜 省、市骨干教师:潘永久、庄杰、张宁、张军、张颖、李丽、孟繁伟、杨雨平、佟魁星、刘艳、刘定珊 学科带头人:胡颖、孟繁伟 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黄启成 高考成绩 截止至2009年,该校先后为大连市培养出了23位省、市高考第一名,有35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学府。近200多名毕业生以较好成绩进入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 2007年高考,该校一本上线率达到了94%,二本达到了100%的较好成绩,该校学生获得辽宁省的理科状元和第三、第十名,文科也取得了大连市内四区第一的好成绩,该校学生获得大连市内文科状元。2008年高考,600分以上总人数为150人,理科为129人,文科为21人,一本率为90%以上,并有26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2009年的高考422人参考,600分以上总人数为234人,理科为173人,文科为61人,一本率为95.4%,27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和香港的大学录取,理科平均599.5分,文科平均602.2。 2015年高考,辽宁省文科状元、大连市理科状元花落该校。理科375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257人,占报考人数的68.5%;一本上线370人,上线率98.7%;总平均分616分;文科86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57人,占报考人数的66.2%;一本上线80人,上线率93%;总平均分595.5分。600分以上314人,占报考人数的68.1%,文理科一本上线率97.6%。 学校共有38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6名学生被香港大学录取。三所学校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的9.8%。 学科竞赛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有500余人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科竞赛中获奖,其中有近300人次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并取得了被保送名牌大学或者高考加10分的资格,并有29人进入辽宁省代表队并参加全国决赛,获得金牌10枚,银牌14枚,铜牌5枚。先后有8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创造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机器人和科技大赛等各学科大连市的较好成绩。辽宁省各学科竞赛活动连续四年被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教育厅等组织机构命名为“大连24中杯”学科竞赛,同时学校连续承办了四年的“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辽宁赛区)和2007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辽宁赛区)”。2008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了辽宁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此次大赛中,大连高中生共有10人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学校占据了5人,并有两名同学获得了参加全国决赛的资格。2010年,24中学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共有30多个项目获省一等奖,其中,有4个项目入选辽宁队,参加全国决赛。 2012年,该校两位学子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二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和生物竞赛大连市二等奖。 在第十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学校共有83人获奖:国家级特等奖1人,国家级一等奖7人,国家级二等奖3人;省级特等奖6人,省级一等奖17人,省级二等奖19人,省级三等奖30人。另外,辅导教师有2人获特等奖,9 人获一等奖。 2013年,该校学子获得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4年,该校两位学子获全国英语创新英语大赛国家一等奖,全国英语创新英语大赛东北赛区三等奖。 第十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国家级获奖名单级别获奖者名次国家级郭季豪特等奖(1人)国家级徐彤彤、张忆馨、郑雨辰、陈易洲、张赫中、林煜和、姬潇依一等奖(7人)国家级许瀚文、尹一凡、赵思琪二等奖(3人)省级商萍珊、冯小凡、尤佳琦、王雪洋、陈姝、温晴特等奖(6人)省级吴睿、宫嘉熙、隋晨、武智鹏、吕华赢、段廷霖、林立岳、黄泽依、李正源、张宸、孙明昊、金玥明、王婉婷、许珈铭、苏琳、刘子怡、王子宣 一等奖(17人) 省级马睿忱、原天枢、李涵、阎冰玉、崔振鹏、臧玕禛、陈婧、林虹男、李仲宇、姜光泽、姜越、秦菲阳、孙灏铭、纪元垣、卢文涵、范美卉、兰彦慧、于月洋、于川晴二等奖(19人) 省级洪艺琳、张欣然、刘小钰、于凌霄、焦思雨、梁思奇、徐迈、李悦慈、庄奥、任想、高思颖、仇洋、韩琦、曲晶茹、朱婧菲、韩东霖、王天娇、苗壮、郑雨知、王晓雯、赵雅文、曹馨元、刘斯琦、袁婧馨、石承优、姚澜、杨惠越、王艺格、许梦茹、姜薇三等奖(30人) 参考资料: 地理教研组 2007年该校地理组荣获大连市巾帼文明岗。地理组的全体成员皆曾获得过省级以上优质课、论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一等奖,并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杂志。 物理教研组 截至2009年末,该教研组共获得全国奖项三项、东北三省奖项二项、省级奖项十余项。 化学教研组 该校化学组两人被评为大连市优秀班主任。截至2013年,化学组共有国家级优质课两次,省级优质课六次,市级优质课十余次,发表省级论文二十余篇。 生物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生物组教师获国家级荣誉2人,省级荣誉2人,市级荣誉4人。组织编写书籍五本,发表论文共7篇。 艺体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艺体组曾获国家级荣誉2次,省级荣誉3次,市级荣誉11次,省优质课一等奖2人,市优质课一等奖9人,发表省级优质论文12篇,市级优质论文23篇。编写的《体育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已通过国家验收。 历史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历史教研组曾被中央教科所聘为《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所讲授的课被评选中央教科所课程标准《历史》全国培训示范课。在国家级刊物《历史教学》等发表论文多篇,承担教科研课题及编写的教学编著近20本。 语文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语文组承担市级以上优质课9人,市级以上优秀课件7人,市级以上优秀论文58篇,编辑各种教学资料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承担国家级课题两项。 数学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数学组是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协作体成员,在中国国内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数十本,在国家、省、市级教学课件制作、优质课及说课比赛中多人获得一等奖,多位教师在全市数学教研活动中做观摩示范课教学展示。 外语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外语教研组曾在国家级、省、市级及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在第二届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中组内四位教师囊括大连市前三名及第五名并均在复赛中获省一等奖,为学校赢得了极高荣誉。组内承担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 政治教研组 截至2013年4月,该校政治教研组教师中有2人次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3人次获省级论文一等奖;1人次获东三省论文一等奖;12人次获市级论文一等奖;1人次获国家级一等优质课;8人次获市级一等优质课;15人次参与编写学科教学用书;1人次获得市级课件一等奖。 2015年,该校刘艳老师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国家级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基地校全国报刊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实验试点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单位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实验学校2015中国教育50强 省级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绿色学校辽宁省首届环境友好学校辽宁省五一奖状辽宁省物理教学基地辽宁省化学竞赛基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