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魏勇发表论文

魏勇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魏勇发表论文

魏勇,1970年出生,特级教师,中学高级职称。重庆涪陵五中历史教师(现为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重点中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区科技拔尖人才,《世界历史》教参编委,中央教科所教师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国家审定通过的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人员。由于业绩突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涪陵区骨干教师”“重庆市涪陵区学科带头人” “重庆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教过9届高中毕业班,兼当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所教学生在高考中每每取得优异成绩。在《人民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成长》、《交际与口才》、《教师之友》和《南方周末》及天涯论坛(网名“刘支书助理”)上发表文章70多篇,出版著作《奖励与惩罚??班主任案例精选》(西南大学出版社)。是2006年第11期《教师博览》的封面人物。先后应邀在徐州、常州、新疆、广州、河南、武汉、山西、昆明等地上公开课和作学术报告几十场,引起强烈反响。

西华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链接: 

提取码: 5cn4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数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总的来说实力还是可以,现在总共有四位导师,分别是魏勇,何中全,李军,崔泽建。魏勇老师是应用数学点的领衔导师,治学很严谨,主要研究灰色系统理论,这个方向发文章比较容易,基本每年都有提前毕业的学生。何中全、李军二位老师都是研究泛函方向的,何老师是学院的一位老资格教授。李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教授,现在手上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崔泽建老师人非常和善,近几年发表的论文都是很有分量的SCI之类的。至于说在整个学术界的影响,肯定没办法和川大、重大之类的名校比较。但是如果说学东西的话,应该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以上几位老师在校外的应酬活动都不是很多,有时间潜心搞学术,指导学生。大致就是这些了。

魏勇刚发表的论文

这个医生水平很好。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潘红斌是主任中医师,1995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2002年起师从国家级名中医胡斌,并成为省级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在省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8篇,潘红斌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闻名遐迩,而且医德高尚,非常和蔼慈祥,对病人的态度就像对待亲人般关心。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种恶性肿瘤性疾病,针对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术后调理、防止术后转移、复发、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显著疗效。

你是想问压裂后返排液有油气味是怎么回事吗?这个气味是由于压裂液和污染物质混合了。根据发表学术论文网资料显示,压裂返排液主要来源于压裂作业过程中从井筒回流至地面的压裂液以及开采初期的采出液。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注入地下的压裂液和地层中原有污染物质,所以会有油的气味。压裂返排液中不仅含有各种添加剂,还夹带大量甲醛、石油类、氯离子等物质。其污染物成分众多,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液体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体和土壤影响两方面。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是:

1,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现实的需要。

2.理论来源

(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

(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

(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

(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自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刺激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因变量的确定:

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比较。

3,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我们在实验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作调查,或是根据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经验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什么影响因素,什么是需要控制的,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确定研究的总体,抽取样本以及分配样本。

我们在实验之前,1,要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还是动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以此来确定实验的总体,也就是说确定我们实验的被试应该是属于一个具有哪种特征的总体?

2,再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总体还是总体中的一部分(能代表总体的样本)?

3,如果是研究一个样本的话,再确定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的大小?以及样本如何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样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样本的代表性。

五,进行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的控制。

实验设计有好多种,从广义上来就,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的类型确定我们要采用哪一种实验设计?在选择进行哪一种实验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参考:样本的大小,被试的特征,自变量是否可以进行操纵,以及自变量的多少,自变量的性质。

另外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还需考虑对实验的控制,从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几方面入手。

六,实施实验

应该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语的确定: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1)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确保指导语能将实验的实验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被试的实验任务都体现出来。

(2)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告诉被他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3)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最好在被试看完指导语之后,要他重复一下实验要求他做什么?怎样做?

(4)指导语要标准化。即前后应该一致,统一。

2,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进一步地从头至尾地考虑一下,实验是否地真的按照实验设想进行的,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试和被试的时间的安排是否已经妥当了?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实验程序是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搜集准备是否完备?

3,无关变量的控制。利用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4,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额外的刺激的干扰!

5,注意主试的态度,言行,语气和行为穿着等一些方面对被试的影响。

七,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我们搜集到的数据进得统计而且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评价。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时候要注意推论的范围,不能太大。

八,写出实验报告

在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格式规范,这样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语言要准确,简洁。结果的报告要客观,分析要有根据,讨论部分根据我看的一本国外论文发表的书上面的要求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中科院魏勇刚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规范化是期刊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大家参考。 精选: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徐艳芳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3-30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陈晶纳现代妇女***下旬***2012-01-20 3、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王心爽湖南师范大学2014-06-01 4、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张美君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15 5、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张志琴生活教育2013-05-10 6、深圳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张世华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03-15 7、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5-6岁***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王彩萍河北师范大学2014-05-28 8、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崔淑婧; 刘馨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6-15 9、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王丽梅知识经济2012-08-23 10、大连市5岁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宋君凯辽宁师范大学2014-04-01 : 11、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5-17 1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魏勇刚学前教育研究2005-11-01 1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黄金花文教资料2007-05-05 14、当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赵晓英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15 15、试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杨雅颉亚太教育2016-01-05 16、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周敏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5 17、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及原则吴荔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10-20 18、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关金艳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7 19、构建互动立体教育网路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张艳婷; 许凯; 李燕霞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0-15 20、英国“比比和朋友”课程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丁向颖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15

顾魏发表论文

饰演剧中女主角林之校的杨紫,表现也同样出彩。林之校是音乐系大三的学生,多次与父亲林建国因为考研的事吵架,日常生活中两人虽然吵归吵,内心依然还是很爱对方的

跟杨紫两个人的吻戏就隐藏了很多的小细节,还有他们两个人对话的时候真是情意满满

20。1、顾魏在《余生请多指教》第20集论文结尾致谢林之校。2、并且表示自己没有参与林之校的过去,但是还有现在和未来,林之校感动得泪流满面。

魏巍发表论文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进中国知网搜下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 索引序列
  • 魏勇发表论文
  • 魏勇刚发表的论文
  • 中科院魏勇刚发表的论文
  • 顾魏发表论文
  • 魏巍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