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边疆考古研究期刊

边疆考古研究期刊

发布时间:

边疆考古研究期刊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系列学术丛书。收录考古调查报告及研究论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可供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及高校考古、历史专业学生参考、阅读。虽非中文核心期刊,但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疆塔里木的干尸“小河公主”流传甚广,小河墓地的发掘也曾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然而“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却一直是考古谜团。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和李文瑛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从外观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长74、宽35米。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区丛林。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为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文瑛当时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现任所长。他们所描述的小河墓地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2000年后被再度探寻,最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后,包括在塔里木盆地在内的新疆发现的这些史前干尸,留给外界的谜团颇多。尤其是他们酷似白人的外表特征、毡制和编织的羊毛服装,以及可观察到的农业畜牧经济,包括牛、羊、小麦、大麦、小米,甚至是开菲尔(Kefir)奶酪,诸多的“西方”元素让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对其神秘起源感到困惑。北京时间10月27日23时,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由中德美韩四国团队组成的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题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基因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李文瑛也是此项研究的作者。研究团队分析了18具干尸的基因组DNA: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大约公元前2100-前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800年),这是首次对新疆地区史前人口进行基因组规模研究。研究团队在论文中也提到,这些个体代表了该地区迄今为止挖掘出的最早的人类遗骸。全基因组分析显示,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这些青铜时代干尸属于一支遗传上独立的本地人群。他们并不是外来者,而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而这些群体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这一群体被称为古代北欧亚混血人(ANE),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这些发现否定了此前的种种假设,即这些干尸来自从现今西伯利亚、阿富汗北部或中亚山区迁徙而来的人群后代。《自然》还同期发表了由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的Paula N. Doumani Dupuy撰写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Dupuy进一步探讨了本文的关键发现,及其对亚洲内陆史前史的意义。她认为,研究团队“回答了小河文化的遗传起源。现在要靠学者们努力合作,进一步解释界定了亚洲内陆青铜时代的动态及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模式”。东西文化交汇亚欧重要枢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欧各国人民、文化、农业、语言交流的重要枢纽。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横贯新疆的东西,分隔出了地理上的北疆和南疆。北疆有准噶尔盆地,南疆则包括塔里木盆地。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北疆的准噶尔盆地的中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Gurbantünggüt),它的周围是大片草原,传统上居住着游牧民族。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干燥的内海,现在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居住,但塔里木盆地也有小绿洲和河流,这些是由周围高山融化的冰川和积雪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古埃及精心制作的木乃伊,新疆的干尸均是自然形成。一位考古领域的专家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新疆的干尸很多,各个时期的都有,主要是气候干燥造成的。”论文提到,在塔里木盆地各处发现的干尸中,最早的是古墓沟墓地(公元前2135-前1939年)、小河墓地(公元前1884-前1736年)和北方墓地(公元前1785-前1664年)墓葬底层发现的干尸。这些和相关的青铜器时代遗址基于其共同的物质文化被归类到小河考古范围内。小河墓地俯瞰图。图片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李文瑛等人早期执笔撰写的《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中描述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以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故城约102公里,西南距阿拉干36公里。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当地向导——70多岁的罗布泊猎人奥尔得克的引导下,在沙海中苦苦寻觅了数十天,最终如愿找到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有“一千口棺材”的墓地,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小河墓地”,并首次在此处发掘墓葬12座。贝格曼离去之后,60余年间,小河墓地深藏在罗布泊荒漠一隅,无后继者能够抵达。2002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小河墓地的调查工作,并且试掘4座墓葬。2003年12月,小河墓地全面发掘开始,至2004年3月,共发掘墓葬33座。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发掘墓葬130座,最终完成对整个墓地的发掘,小河墓地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数以千计。小河墓葬的埋葬很有特点,不同于亚洲内陆任何其他类型的埋葬习俗。每个墓都有一个立木,形成了一个像干枯的胡杨林一样的景象。墓葬是一个个牛皮包裹着的棺材,有的悬挂着牛头,有的随葬有牛头。揭开牛皮以后,就是一块一块的小盖板盖在上面,去掉小盖板,里面的尸体就暴露出来了。棺材是简单的两个侧板,前后挡头挡尾,这样正好把它铆了起来。小河墓地代表性的带桨船棺,棺上盖着牛皮。图片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其中有一座墓非常坚韧,保存得非常好,墓主去世的时候还带着微笑,这就是中外闻名的“小河公主”。学术上,“小河公主”被标记为M11女性墓主。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曾如此描述这位女性:卵圆型的面庞、披肩栗色长发、小巧的鼻梁、丰厚的嘴唇,如同熟睡一般。这些年,这具女尸和小河墓地的一批重要文物在国内多个城市以及日本、欧美巡展,引起轰动,媒体和公众出于对其美丽容貌的赞美,称其“小河公主”。在小河干尸的面部、身体上普遍均匀地涂有一层乳白色浆状物质,是用于防腐还是有其它用意,尚待科学鉴定。小河墓地M11号墓葬中一个自然保存的女性干尸。图片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从考古的角度看,小河干尸中“西方元素”的起源,一直是全球学术界的焦点,学者们也提出了多种假设。论文中罗列了包括颜那亚人/阿凡纳谢沃人(Yamnaya/Afanasievo)草原假说、绿洲假说和亚洲内陆山脉走廊(IAMC)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阿尔泰-萨扬山脉中与阿凡纳谢沃人相关的青铜时代早期种群通过准噶尔盆地传播到塔里木盆地,随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了农业畜牧群落。第二种假说认为,塔里木盆地最初由从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沙漠绿洲农民(BMAC)迁移而来,对这一假设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和灌溉系统的相似性,反映了对沙漠环境的适应,以及这两个地区仪式上使用麻黄的证据。IAMC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则假设了小河最初人口来自中亚山区。然而,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最近的考古基因组研究表明,西伯利亚南部的青铜时代的阿凡纳谢沃人和IAMC/BMAC群体具有可区分的遗传特征,这些特征也不同于亚洲内陆的农业畜牧前狩猎-采集群体。因此,他们认为,对新疆青铜时代人口的考古基因组研究,为重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历史和青铜时代小河区域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途径。基因上是独立的,但文化上是世界性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起源和早期人口,研究团队作者分析了在新疆发现的18具干尸的DNA: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大约2100-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2800年)。他们还检测了7具塔里木盆地干尸牙齿上矿化斑块中的蛋白质,以重建他们的饮食。这项研究中新疆青铜器时代考古遗址概况。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团队发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不符合上述三种假说。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根本不是外来者,而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这些群体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这一群体被称为古北欧亚人(ANE),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西伯利亚和美洲的土著人口拥有已知的最高比例,约为40%。研究认为,与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以前未知的基因隔离,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可能经历了一个极端和长期的基因瓶颈。“为了更好地了解欧亚大陆内部的遗传历史,考古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全新世ANE族,我们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研究通讯作者之一、首尔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Choongwon Jeong表示。值得关注的是,与塔里木盆地不同的是,相邻的准噶尔盆地最早的居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后代,也是西方草原牧民的后代,即阿凡纳谢沃人(Afanasievo),这是一个与早期青铜时代的颜那亚人(Yamanya)有着强烈遗传联系的游牧群体。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发现也增加了我们对颜那亚人祖先向东传播的理解,以及当他们第一次遇到亚洲内部的人口时发生基因混合的场景。研究同时强调,虽然塔里木盆地的群体在基因上是隔离独立的,但他们在文化上并非如此。对他们牙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证实,牛、绵羊和山羊的牧场已经被当时的人口所实践,他们也很清楚周围不同的文化、烹饪方法和技术。“尽管在基因上是孤立的,但塔里木盆地的青铜时代的人们在文化上是非常国际化的——他们以西亚的小麦和奶制品、东亚的小米和中亚的麻黄等药用植物为食。”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MPI-EVA研究小组负责人Christina Warinner博士说。论文中提到,综合考虑这些发现可以推测,小河文化当时的创始人口非常好地意识到了塔里木盆地之外的不同的技术和文化,他们发展了独特的文化。“重建塔里木盆地干尸的起源对我们对该地区的理解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我们将继续研究其他时代的古代人类基因组,以更深入地了解欧亚大草原上的人类迁移历史。”该研究另一通讯作者、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补充道。Dupuy在新闻与观点文章的最后也写道,南疆和北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表明,即使是对古代DNA最全面的分析,也无法完全揭示有助于考古的文化实践和选择。她认为这项最新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独特而国际化的小河文化以及准噶尔盆地人口的描述,为先前的观点提供了一个例子,即文化思想和新技术在亚洲内部流动,并进行各种迭代。

西北大学的考古的确是不错,不过中国在大学范围内排的比较考前的是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的考古系。根据我平时听的一些只言片语,西北大学考古系似乎很注重实践,他们的学生出来参加工作都适应的很快,活也干的不错学理也没关系,现在考古学里有很多分支,相对而言更适合理科学生,比如文物保护与修复、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等。你可以考虑读理科的本科,然后读一个考古的研究生,如果你能学出来的话,在考古圈子里有很大几率会成为稀有人才最后送你两句话:天道酬勤,术业贵专。祝你学业有成,早日圆梦

虽然我家人没有从事文史方面的,但我自幼却对文物历史非常感兴趣,也一直觉得自己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也曾一心想当考古学家。但是父母也不支持,我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因为考古毕竟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而一般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与你的情况差不多,我高中分科时也选了理科,现在大学学的是通信,已经离我的愿望越来越远了,可能这会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但是无论何时我都会为自己曾有过这样的理想而自豪。我一直觉得自己太缺乏冒险精神,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遗憾为何当初不下定决心向考古方面发展,我有点佩服今年高考那个用甲骨文写作的,他也是出于对古文字的热爱,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复旦的一个教授已经有意收他为研究生了,当然他还得经过本科阶段。而国内有考古专业的都是名牌大学,比如北大,南大,厦大,川大······所以无论理科文科,首先都得发奋学习考上这些大学才行,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且现在读理科并不妨碍你以后报文科,现在国内的考古技术还不是很高,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不要以为理科与考古毫无关系了,这也可以给你学好理科的动力,至于文史方面,既然有这么浓厚的兴趣,那么自学也完全是一种乐趣了。我虽然已经离我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但是我仍未完全放弃,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会抛弃我现在的专业,抛弃舒适生活的诱惑,做好克服种种困难的心里准备,而将自己完全地奉献给考古事业。所以,年轻人,你现在还有时间,还有机会,你需要的是一点点的决心和勇气去做出你人生的决定,然后便是用坚忍的毅力去克服你在实现梦想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祝愿你有一天梦想成真!

考古学研究期刊投稿

1 相对较高2 西北大学考古学报是一本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要求作者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创新性,经过严格的审稿和筛选,录用文章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录用难度较大。3 但是,如果作者能够深入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并且文笔流畅、条理清晰,那么就有机会被录用到西北大学考古学报中,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北大学考古学报是西北大学主管、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刊物,创刊于1972年,为半年刊,刊载考古学、人类学和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其评审要求较为严格,录用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具体的录比数据不太清楚。

考古学权威杂志(中央级): 《考古》 《考古学报》 《文物》

看这个感觉不如看地方的<文史资料>,我最开始看关于考古的书就是看的我们县出的<文史资料>,要说杂志,权威的就是<考古>了

考古学研究期刊投稿邮箱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各有侧重点,并没有谁比谁好的情况的。1.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2.《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文物>专业杂志

余秋雨的作品很多都是,你可以看看。

技术与考古研究期刊投稿

1.文物2.考古3.考古学报4.考古与文物5.东南文化6.农业考古7.中原文物8.北方文物9.华夏考古10.江汉考古11.敦煌研究12.故宫博物院院刊

1.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1.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1.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1.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1.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1.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核心的那个都不太好发表,你要提前做准备。这个科目比较偏。K85/K87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1、文物2、考古3、考古学报4、考古与文物5、中原文物6、华夏考古7、东南文化8、敦煌研究9、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11、江汉考古12、农业考古13、故宫博物院院刊14、北方文物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期刊投稿

大概半年,因为这就像考试一样要有准备的阶段也要有考试进行的阶段,最后是等待成绩出来的阶段,所以整个过程比较繁多,所以时间也比较长。

这座编号为F1的大型建筑基址,整体建筑于夯土台基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

目前,三星堆遗址已发现了“城墙”和“宫殿”,此外还发现了大量陶片,以及一些象牙和石壁,但高等级墓地或者王陵尚未发现,有待在下一步的考古工作中“揭秘”。

2013年,广汉三星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青关山发现大量陶片、象牙、石璧和红烧土,引发了考古界关于宗庙说、府库说和宫殿说的猜想。随着遗址的进一步发掘,谜底逐渐清晰。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首次披露,他们发现一座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建筑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考古专家推测该基址为三星堆王国“宫殿区”所在地。

此前,考古人员发现三星堆时期夯土台基群1处及各时期墓葬41座、窑址13座、灰坑149座、文化层堆积27处,“此次勘探和调查是继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发掘以来,收获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这些新发现引起了国内考古界专家的高度关注。

昨日下午14时许,广汉市鸭子河畔,黄色的油菜花田间,三星堆遗址的制高点――高出周围地面3米以上的遗址――西北部二级台地青关山,此前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一处编号为F1的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即“夯土台基群1处”)。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东西两侧似有门道,F1大约由6~8间正室组成,分为两排,沿中间廊道对称分布,正室面阔6~8米、进深约3米,中间廊道宽5米左右。

“这里或许是宫殿、或许是祭祀地、或许府库,从规模来看,它是三星堆古城的核心区域之一。”2013年1月15日上午,33位国内考古界权威专家学者对三星堆大型基址进行现场勘测和论证。

省考古研究院昨日首次披露,编号为F1的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是他们发现的一座迄今为止建筑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考古专家推测该基址为三星堆王国“宫殿区”所在地。

据了解,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继续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发现了一批三星堆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同时对三星堆遗址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群进行了年度考古发掘,一座长逾65米,宽近16米,建筑面积逾10000平方米的红烧土建筑基址已基本暴露出来,这座编号为F1的大型建筑基址,整体建筑于夯土台基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这是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建筑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勘探表明整个青关山土台均系人工夯筑而成,现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其中第二级台地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此推测青关山夯土台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是三星堆王国的“宫殿区”所在地。

同时,考古人员还对“仓包包城墙”和“真武宫城墙”进行了发掘,这两处城墙的发现,使得三星堆城址的城墙由原来的5道变成了7道,外廓城也由于“北城墙”(真武宫城墙)的可能存在而变得完整起来,这将对上下延续千余年的三星堆城址的营建过程、布局以及功能区域的研究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这是我们近期考古的一个初步结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介绍,目前三星堆已发现了“城墙”和“宫殿”,此外还发现了大量陶片,以及一些象牙和石壁,但高等级墓地或者王陵尚未发现,有待在下一步的考古工作中“揭秘”。

(一)面试报到抽签考生一般需要提前10-3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报到,考试工作人员核对考生身份证和面试通知书等相关证件。之后,考生抽签确定分组和进场顺序,有的地 区是先抽分组签,再抽顺序签,有的地区是一次抽取确定分组和顺序,如:三(1),表示第三组第1个进场。个别地区,会事先安排好考生的考场号和进场顺序。(二)候考考生抽签完毕后进入候考区等待考试,考试未结束不许随便离开,有考场工作人员监督,上卫生间需要工作人员陪同。如排在下午考试,午饭也由工作人员送到候考室,防止泄题。(三)进入考场按照顺序,轮到某考生入场时,引导员将到候考室宣布:“请×××号考生入场”。考生随同引导员到达考场门口后自行进入考场。引导员不许直接叫考生名字,否则算严重违反考试纪律,一般引导员也只知道考生顺序编号。(四)答题考生进入考场后,直接走到考生席,站定后向考官问好,得到“请坐”的指令后,考生可以落座。落座后,考生一般需要报自己的考试顺序号,等考官宣布导入语后,考试开始。要特别注意,考生不能自报姓名,如在考场内自报姓名,考生会被当场取消面试资格。(五)退场考生回答完所有题目后,主考官一般要问考生是否还有其他补充,考生此时一般回答无补充。主考官宣布考生退场,考生到候分室等候分数。(六)公布成绩记分员收集各考官对该名考生的评分表,核算分数。核算完毕,交给监督员审核,监督员和主考官签字后交给工作人员到候分室对考生宣布,也有的在候分室 张贴。有个别地区是考生当场等待分数公布后再离开考场,这种情况适用于招考人数比较少的情况,大部分地区实行候分室制度。另外,中央机关公务员部分单 位的面试分数一般不当场公布。(七)面试结束考生得到分数后一般被要求尽快离开候分室,不得逗留和随意走动。考生回家等待,网站将公布入围和体检名单。

好。1、工作量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员工除了每天都需要做的基本工作之外,没有什么格外的任务,工作量不多而且很固定,所以不累。2、奖金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仅享有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并有带薪休年假待遇。?

  • 索引序列
  • 边疆考古研究期刊
  • 考古学研究期刊投稿
  • 考古学研究期刊投稿邮箱
  • 技术与考古研究期刊投稿
  •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期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