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李爱辉发表的论文

李爱辉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李爱辉发表的论文

”来人啊,撞人了"一个老人倒在了我的面前,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最后梦醒了

今早地铁上被如下文字弄的泪眼婆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二十二载求学路,真的,无人可以感同身受你在其中所遭遇的一切,所谓自己的路自己走,要相信这些泥泞的路上,留下了面向坚定方向的脚印,都会对未来的生活有积极的益处! 在网上找到了这封信原文,感受颇深!因为与作者有部分相同经历,因此心血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也是来自乡下农村,一步步跨越各种独木桥,才走到今天。 从已经倒闭的高庄小学,到毛村初中,因为小学学习特别不好,小升初语文和数学只考了92分,就像撮菜筐似的把我分到了只要给钱就可以上的菜中! 那个时候,吃饭需要用自己产的粮食换成粮票吃饭。吃饭时是分组的,因为分饭不均匀打架斗殴是常事!初一一整年,自己连26个字母都没有背全,也因为跟同学打架,班主任让我叫了父母。 父母归家后,只对我说是转学还是退学,退学就去工地干活。赤裸裸的两条路供我自己选择,很庆幸当时自己选择了转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自己开始拼命学习。从此高中、大学、研究生一路读下去,途中虽有一些波折,但是自己都坚持走了下来! 等到现在,发现对我自己,读书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为数不多的公平机会! 期间,自己也受很多的人的帮助,才一路走下来!都说淋过雨的人,会更愿意为别人撑伞~我也愿意随时成为一名撑伞人!愿你我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要相信世间的力量,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要相信生活不会辜负你我的努力! 穿拖鞋的汉子 写于上海九号线地铁上

加分。根据查询大连交通大学的官网得知:大连交通大学发表论文是可以进行加分的,不同的学校的规定考研加分制度不同。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2010年8月7日23时30分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8月22日,遇难1435人,失踪330人。此前,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指出,舟曲灾区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其一便是外来打工者、流动人员中遇难失踪人员的统计确认工作难度大,在姓名、籍贯、性别、民族、职业以及数量上均难保证准确性。8月15日10时,举国哀悼,国旗再次为生命的尊严降下。不期而至的灾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痛苦和悲伤,更多的则是灾难背后的反思与警示。痛定思痛,为了告慰逝者,也为了让更多生者了解灾难背后的成因所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灾难发生第二日晨进入舟曲,便一直全面采访,深入调查。记者试图顺着灾难的轨迹,追寻诱发并导致此次灾难的种种原因。上篇有关学术资料对泥石流是如此介绍的:泥石流是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巨大。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其一,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的固体物质;其二,流域内谷坡陡、沟床比降大;其三,沟谷的中、上游区有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和湖泊、水库决溃等提供充分的水源。应该讲,“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便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泥石流成因之地形地貌先从舟曲县城说起。山大沟深,两山夹一河,河滩地上建城镇,便是舟曲县城的基本地势结构。其两山为选山山系的两路东西向的山峰构成。严格讲,县城便坐落在陡峭的大山脚下之白龙江边。而此次泥石流正是从高耸的北山山谷灌入舟曲县城的。此次特大泥石流分两路进入县城,均位于县城东北部。进城入口分别是三眼峪沟、罗家峪沟。进入县城后形成两条分别长达2.3公里与2.5公里,平均宽度约300米和100米的冲积扇。在长长的冲积扇上堆起一个巨大的乱石阵。泥石流最终冲入白龙江,并将白龙江河谷填埋长达二三公里,致使河床提升10米,白龙江水被堵进县城,淹没全城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泥石流来源于三眼峪。顺三眼峪向北入山谷,即是三眼峪沟河。三眼峪沟河发源于舟曲县城北部的擂鼓山(海拔4154米)东翠峰山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属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一条灾害性稀性泥石流沟。三眼峪沟呈“瓢”状,面积达25.75平方公里,是整个舟曲县城盆地面积(12平方公里)的2倍多,是县城面积(4平方公里)的6倍多。同时三眼峪沟作为县城的主要水源地,从水源源头到三眼峪沟口蓄水池就达7.8公里。另外,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828米,最低点的海拔仅有1340米,落差高达2488米。两侧山坡坡度大都在50度以上。舟曲县城地处高山峡谷,正好建于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和硝水沟的汇合处。从地形结构分析,三眼峪沟恰好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较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的条件。从地貌状况分析,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记者徒步走进山谷发现,三眼峪沟的上游形成区则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种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较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则为开阔平坦的河谷阶地,恰好是舟曲县城所在地。泥石流成因之松散物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分析了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五大成因,其中两条如下:其一,“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舟曲,强烈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专家称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其二,气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大旱;干旱令这个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互相之间没有粘性。擂鼓山属岷山—迭山山系,北与宕昌县接壤,山脊以南的舟曲境内为地质断层带,覆盖着深层黄土和岩峰风化剥蚀的砂石。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下称山地所)教授马东涛,14年前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专门带队到三眼峪沟进行全面勘察。马东涛在他之前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造成沟内的堆积物很多。尤其罕见的是,崩塌的山体在沟内形成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坝,拦蓄了沟内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沟内和沟道堆积物超过5000万立方米,其中2000万立方米堆积物是不稳定的,可直接成为泥石流的补给物。此次“8·7”舟曲泥石流暴发后,山地所派出山洪和泥石流专家奔赴灾区开展灾情调查。初步认定超强降雨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8·7”舟曲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因素。一是三眼峪沟内部有滑坡、崩塌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存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其中多数为1879年7月1日甘肃文县8级地震所诱发。同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此前也曾受汶川地震波及,土质相对疏松,一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泥石流。二是三眼峪沟流域上游植被以幼林为主,灌草比例高,局部裸露,储水能力较弱,在经历今年入夏以来长时间严重干旱后,表层土变得更加干松。三是在近期强降雨作用下,土体强度极大地降低,形成坡面泥石流,并逐步带动沟坡崩滑岩土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在从中上游汇流至中下游过程中,使得因地震形成的天然堆石坝逐级溃决,并最终导致泥石流流量的增大和破坏力的增强。泥石流成因之短时强降雨据当地气象台数据显示,8月7日强降雨出现在舟曲县城以北地区,而此时段舟曲县城却降雨较小。“舟曲县城气象站测得降雨记录是从7日22时57分开始,至零时降雨量为2.4毫米,最大降雨量零时至1时为6.8毫米,而整个持续6小时的降雨过程为12.8毫米。”舟曲县气象局局长魏新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晚,同样位于县城以北的东山乡区域气象站监测到7日22时至23时一小时降雨量为77.3毫米,整个降雨过程时间为9小时,降雨量为96.3毫米。”由于强降雨区三眼峪沟与罗家峪沟无气象记录,气象部门只能依据距离强降雨区最近的东山区域站气象记录来表述此次强降雨。因此,造成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沟降雨量大小,至今尚无明确答案。下篇8月7日晚,舟曲县城北三眼峪沟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位于舟曲县城关镇三眼峪村和月圆村首当其冲,而处于河道正中位置的月圆村更是遭受灭顶之灾。泥石流沿山坡地势呼啸而下,沿途袭击了城关镇北街村、东街村、北关村、南门村以及白龙江南岸河南新村,所经之处村民、居民几无人员幸免。据调查,此次三眼峪泥石流最大流量达1394立方米/秒,泥石流冲出山口瞬时速度达9.8米/秒,冲出堆积物量150万立方米,泥石流过程约为20分钟。造成如此严重伤亡,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城市化建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再大的泥石流,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是一场泥石流而已,灾难便无从谈起。舟曲自建制以来,县城就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过去由于人口较少,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三眼峪沟河道,也即泥石流危险区被陆续开发为城区或者住宅区。舟曲县城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却容纳了4万多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挤进县城这一弹丸之地。在此次灾害发生的三眼峪沟口至月圆村段,河道全部被开发为耕地;月圆村以下至白龙江段,河道则完全被住房所取代,只在中间留下一条不足5米的行洪道。在这次灾难中,河道中的建筑物全被冲毁。早在5年前,甘肃《兰州晨报》就以“无处不在的威胁”来描述舟曲的泥石流灾害隐患,文章直指“寨子沟、硝水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直接威胁着县城的安全”。报道称: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每年都有发生,三眼峪沟泥石流仅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爆发就造成842间房屋毁坏,死2人伤194人。舟曲泥石流频发不仅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足够重视,反而是对于三眼峪沟,这个城市最后一片“风水宝地”的掠夺式开发。“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现场——罗家峪沟残留的半栋楼房就建在不到5米宽的堤坝上,距离堤坝不到30米还有3栋已经建设完工的楼盘,正在等待最后的装修。有人形容此次“三眼峪沟被泥石流冲毁的不足县城的五分之一,但却损失了整个县城的二分之一财富”。原因就是河道边“寸土寸金”,“能够在这里买房建房的不是舟曲的精英就是舟曲的富人”。舟曲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爱辉称,舟曲城区东西不到2公里,南北不到1.5公里。在这个狭小空间里,人口却接近5万,而舟曲全县的总人口才13.69万。城区人口密度位居全省县级城市之首,与甘肃省首府兰州接近。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与河道争地的现象并非舟曲县所独有。全国很多山区城镇和乡村都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境地。生态破坏历史上,三眼峪沟林木繁密,植被覆盖率极高。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陇上小江南”的美誉。此次灾难的三眼峪几十年前都是茂密的树林,最大的树,要几个人才能抱住。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十几岁时,三眼峪沟的树木几乎都是一人合抱的大树,林木生长十分茂密”;但“到了六七十年代,便开始大量采伐林木”,采伐“最严重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现在沟内5公里内很难看到一棵成材的树木”。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30多年的采伐,许多林场森林资源告罄,无材可伐。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计划内采伐生产木材8万立方米,消耗蓄积25万立方米。相关资料显示:舟曲县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为44.7%,远远高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7.48%),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当地村民取暖及其他生活都是用三眼峪沟灌木作为燃料的。而且村民还有一个挖树根的习惯。用三眼峪沟村民刘清泉的话说,每到秋冬两季,山上砍柴的人占60%,挖树根的人占40%,“群众烧柴每年消耗近1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即便是国家十多年前就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即便九二三林场在三眼峪沟口设有保护站,但这两年照样看到不少从三眼峪沟挖树根当柴火的村民。五六个女性护林员只是在上班时间守在保护站,一到6点就没人管了。”舟曲县地方志副主编、地方志续编副主编裴卷举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舟曲县志的主编和另一位副主编也在此次特大灾害中遇难了,”唯有他一人“侥幸逃生”。裴卷举认为,长年来以牺牲生态、透支资源为代价的乱砍滥伐,不但没有引起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视,而且还得到“充分肯定”:“我们舟曲过去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过度的采伐和盗采不仅破坏了三眼峪沟的植被,同时也破坏了整个舟曲的生态,更可怕的是为可预见的灾难留下了巨大隐患。植被的减少不仅降低了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坡面径流,更易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1981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就曾经重创舟曲,当时50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要城区被淹,幸运的是,那次灾难除了农田房屋被淹外,人员伤亡并不多。甘肃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贾文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此次洪水泥石流灾害与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拦洪坝溃坝8月12日,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黎志恒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时一再表示,经过排查,在“发生泥石流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的上方没有水利设施,没有水库”。“发生泥石流的山上,有两条泥石流拦挡坝,于1997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对拦挡泥石流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共有7座拦挡坝,此次泥石流毁坏了3座。”黎志恒说。8月14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三眼峪村71岁高龄老人冯昌义、“8·7”水灾之后刚刚卸任的三眼村村支书杨金朝等几位村民的带领下,走进此次泥石流的主要源地——三眼峪沟。从三眼峪沟口到沟内,记者在村民的指认下明显看到6座被水摧毁的拦洪坝,其中3座为1998年建设完成,另外3座今年基本完工但尚未交付。本报记者在两座今年建设,已被洪水冲毁后残留的拦洪坝坝体上看到:坝体两边各不到一米,为水泥座浆衬砌,中间部分约5米装填着石块和沙子;但没有混凝土,沙子都是干的,用手轻轻一抽,石块就掉出来了。“拦洪坝纯粹就是豆腐渣工程,不但没有起到防洪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个随时溃坝的水库。”原舟曲县公安局局长两个女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没有拦洪坝,洪水只能沿着河道流到白龙江,不会有这么大的面积,更不会有这么多人遇难。”“我们姐妹从小在这里长大,我们家下面3米的地方是邻居家的菜地。这个地方泥石流宽度有500米,要不是拦洪坝溃坝,泥石流根本到不了这里。”两姐妹哭诉着说,“就算弟弟和母亲遇难了,起码下游那么多无辜的人不会被泥石流淹没的。”舟曲县政协委员杨炳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更是直言不讳:“今年修建的大坝是彻头彻尾的豆腐渣工程,一个近1000万元的防洪工程,4道拦洪坝,居然才用了400吨水泥!”杨炳成称愿意为自己“说的话负法律责任。”杨是搞工程的,他说“粉刷8000平方米的墙体起码也需要500吨水泥,而这道拦洪坝长120米,8米高,底宽6米,顶宽2米……”他还指出:三眼峪沟的拦洪坝工程不仅仅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还存在重复承包的现象。就此,杨炳成专门向舟曲县环保局举报过,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看到,舟曲县城区防洪工程综合治理项目三眼峪沟工程中标单位为甘肃广林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造价为5876915.31元。就三眼峪沟拦洪坝工程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多次联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敏学及舟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长胜,希望采访舟曲县环保局相关人员,被告知“环保局长因癌症急需手术,其他相关人员谁都不了解该工程”。另外,三眼峪沟开山采矿、采石弃渣,以及六道被水摧毁的坝体等,也为此次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来源。预警漏洞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前方工作组的一份调查评估报告表明:此次三眼峪泥石流灾害的堆积物中体积超过20立方米的巨石达100多块,冲出沟口的最大石块直径7.5米,体积290立方米,重量770吨;从沟口往下,泥石流冲击带长约2.3公里。8月14日上午,本报记者进入三眼峪沟实地采访,恰好遇到山地所山洪研究室主任陈宁生博士一行勘查,他们在三眼峪沟大峪沟口测量到最大的一块巨石足足有800立方米。同行的冯昌义老人说,这块巨石原本在上游300米的地方“平躺着”,被洪水冲了个底朝天。老人说,其上有个天然的石坑,呈鱼形。雨水多时,坑里水满;天越旱,水越浅。多少年来,当地人常常以此来判断年成的好坏。舟曲所在的白龙江上游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发育区之一。舟曲县城坐落于白龙江左岸支流硝水沟、龙庙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南峪沟等5条泥石流沟的堆积扇上,十分容易遭受泥石流的侵害。自1823年至今的187年间,三眼峪沟先后发生了12次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并对县城造成危害,小规模的泥石流更是频繁,约3-4年发生一次。此前的1992年6月4日,舟曲骤降暴雨,从而引发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共冲毁房屋344间,农田87.73公顷,死伤87人。“8·7”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该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事件。此次泥石流最大流量1394立方米每秒,出山口处泥石流流速达到9.6米每秒。8月11日舟曲再发生泥石流,当地国土部门称其为“一起成功避险的范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向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国华提问:“看来这次再发的泥石流事件中,我们的预警系统是十分成功的,确保了无一人死亡。那么,几天前刚刚发生的‘8·7’泥石流事件之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有没有起作用?”张国华回答说,11日的泥石流在我们的监测范围之内;在“8·7”泥石流之前,县城监测点有56处,56名监测员负责监测;每个监测员报酬600元,负责一个监测点,看每天的变化情况,而且定期做报告。发现险情后,监测员负责上报,或者是正式报警,组织群众撤离。张国华称:“‘8·7’泥石流,是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后沟口发生的山洪灾害,是在我们的预警监测点之外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监测员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本报记者在“舟曲县重点滑坡、泥石流灾害防灾预案表”上看到,原有的56个监测点涉及城关镇的有两处:一处为锁儿头村,一处为真牙头村,监测人分为张小方和张齐代,监测类型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而补充监测员3人名单上仍然没有城关镇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最大特点是其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李辉女发表论文

为本科生讲授《生产组织学》;本科生/工程硕士讲授《管理学原理》;为硕士研究生和MBA/EMBA讲授《企业战略管理》;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管理学理论研究》。教育经历 1978-1982,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1990,吉林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赵英才教授;1996-2003,原吉林工业大学(2000后为吉林大学)汽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庄继德教授。工作经历1974.6-1978.8,在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哈泥林场参加工作,知青;1978.9-1982.7,在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读本科;1982.8-1987.7,在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助教、系教学秘书;1987.8-1990.6,在吉林工业大学研究生部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7-2000.5,在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任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主任;200.6-现在,在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任教授,副院长;项目及著作近五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发展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2000年8月吉林省科委鉴定;吉林省民营企业成长战略及其产业组织政策研究,2000年8月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鉴定;吉林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跨国战略联盟对策研究,2002年8月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鉴定;汽车工业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关系研究,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2002年6月鉴定;发展吉林省重点汽车零部件产业问题的调研,吉林省委宣传部,2003年12月鉴定;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理论和应用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精品项目,2004-2006,在研;(长春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进机理与优化模式研究,长春市科技局,05.12-06.12;在研.发展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对策研究,吉林省科技厅,06.10-07.10;在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吉林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06.9-08.9;在研.已发表论文近五年发表的论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作体系,《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学术榜),1999年第4期;民营企业的成长战略和职能策略,《吉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0年第5期收录;我国汽车零部件协作体系及其战略组合研究,《管理现代化》2000年第3期;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经济》2000年第8期;加入WTO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策略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4期;汽车零部件工业系统工程框架,《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工学版》(学术榜),2003年第4期;我国汽车信贷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5期;我国汽车租赁业的规模化发展策略,《企业研究》2003年第10期;中国汽车工业战略联盟竞争模式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第6期;汽车工业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的比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企业研究,2005年第5期.汽车产业集群的理论依据与政策选择,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6期.(现代经济学视角的战略联盟形成机理探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期.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李辉长期从事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工作。1993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日本京都大学访问进修学习。主持和负责完成了中国地震局重力学科技术管理、科技攻关、自然基金、地震基金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合作者还参加国家攀登计划、973项目、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设等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参加者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重力变化、位错与密度时变综合研究”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力学科预报地震方法实用化指南及应用软件的完善推广与应用”1991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2005年获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国家大地网”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个月后。 “可能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们就有了灵魂的观念。我们大部分的宗教似乎也是围绕着人类的灵魂所诞生。宗教上认为人死后灵魂会脱离本体,或是进入了天堂,或是下了地狱。而通过现代科学,灵魂可以解释为人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是物理、化学的产物,并不能脱离大脑而单独存在,所谓的灵魂会随着人的死亡,大脑停止活动而消失。 那到底灵魂存不存在呢?通过我多年的研究发现,灵魂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她只不过是以一种特殊的类似于计算机编码的方式装载在大脑中,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破解灵魂的编码,以实现灵魂的备份,甚至转移。而我现在正在做的这项研究,我把它称作为“灵魂移植”技术。” 说到这里,李辉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透过镜片用他略带疲惫但又异常深邃的目光望向台下的学生。半年过去,李辉显得沧桑了许多,盖过了耳垂的头发凌乱的铺在头顶,满脸的胡渣看上去应该好多天没有打理过了。 偌大的梯形教室坐满了学生。李辉作为学院知名的脑神经学教授,曾经在许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年纪轻轻已经是全国知名的脑神经学权威了。来听他课的学生自然很多,有的甚至不一定是他的学生,只是慕名而来听他课的。 “李教授,听说你的这项研究已经被学院终止了是吗?” 问话的是一个带着眼镜的男同学。李辉看向这位学生,深吸了口气,回答道:“是的,学院终止了这项研究,但是不代表我个人会停止研究。” 李辉话音刚落,另外一个女生紧接着问道:“李教授,我觉得你的这个所谓的灵魂移植研究一旦成功,是不是人类将会没有了生命的概念,只要有合适的身体,生命将会无限的延续下去,这是不是对生命缺乏尊重啊?” 面对这个女生的提问,李辉微微皱了皱眉,低头思考了一会才回答:“我向来都是很尊重生命的,我的研究只是为了科学探索,人类自从有了智慧开始,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大脑的探索,而我的这项研究会使对于大脑的探知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辉的回答显然没有让这个女生满意,她继续问道:“那李教授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这项研究也许会打乱整个人类社会的秩序。” 李辉很厌烦这种问题,之前丁峰就向他不止一次地提出过这种类似的问题,甚至就是因为这种类似的问题,丁峰都不惜牺牲两人的友情主动向学院提出终止这项研究。 李辉露出了不悦的神情,但他还是回答了她的提问:“任何一项伟大的研究发明,都会给社会带来新的变化,也许这种变化会有他的弊端,甚至会带来潜在的危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停止科学探索。就比如说,原子弹的发明到底是给世界带来了灾难还是推进了科学的进步呢?” 说完李辉抬起手腕,看了一眼佩戴在手腕上那块老旧的手表:“好了,时间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下课。” 他实在是害怕再回答类似的问题了,好在下课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于是他提前了几分钟结束了这节课。 由于这是一天的最后一堂课,当李辉说出“下课”两个字时,学生们倒也散得很快。只有刚才提问的两个学生还想继续追问李辉,但李辉真的不想再在这样的问题上纠缠下去,而且他也实在是太累了,所以他果断的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两个学生没了办法,也只能有些失落地走出了教室。 李辉收拾好后,最后一个走出了教室。教学楼正对面是几个篮球场。李辉看了一眼在篮球场上挥洒着汗水的学生,然后就匆匆地穿过了篮球场。李辉一直不怎么热衷于运动,只是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了丁峰,丁峰一直以来都是运动健将。 现在虽然已经立春了,但是还是有些凉意,李辉稍微裹紧了自己身上的夹克。从篮球场到学校的停车场要穿过一片小树林,树林里那早几天还光秃秃的树,现在大部分已经长出了新的树叶,刚长出来的树叶就像碧玉般翠绿,挂在树上看着让人心情都要舒畅许多。 李辉看着这些树叶,犹如看到了生命的更迭。他不由地想起刚才那两个学生向他提出的问题。“灵魂移植”的研究是对于大脑的探索,是对于生命的探索。他也怀疑过自己的这项研究是不是会让生命失去意义,如果一旦研究成功,人的身体是不是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躯壳。自己坚持“灵魂移植”的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对还是错呢? 这时刚好一阵凉风吹在了李辉的脸上。李辉甩了甩脑袋,不由自主地笑了笑,他觉得思考这些问题毫无意义,他对于“灵魂移植”的研究可以说是倾注了自己生命,他不可能放弃。至于研究到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许该让别人去评判了。甩开了这些问题,李辉把衣服裹得更紧,并且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李辉刚走到停车场,就看到自己的车旁正站着一个衣着讲究,皮肤白净的陌生年轻人在微笑着看着自己。李辉有些纳闷,转头四下看了看,此时停车场没有别人,这人应该是冲着自己来的,他心里猜想。 果真,等李辉再回头时,这人已经快步走到了他的面前。 “李辉博士,我们能谈谈吗?这是我的名片。”一双白皙的手握着一张别致的名片映入李辉的眼帘。他抬起头仔细地观察了面前的人,此人应该三十岁左右,一身西服整洁笔挺,乌黑的头发显然也是刻意收拾过的,脸上的皮肤显得异常的干净,面带微笑,露出一口雪白整齐的牙齿,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是他的眼睛却隐约透露出一种狂热的光芒。 李辉接过名片,名片上印着“未来生物工程公司董事长—张俊”。李辉有些疑惑,他从来没过这个叫张俊的人,这个公司也没有听说过。 “您找我是?” “我是久仰李辉博士您的大名,我们公司对您的研究也是非常感兴趣,想看看博士和我们公司有没有合作的机会。”这个叫张俊的男人一直保持着优雅的笑容。 李辉大概猜到张俊所说的研究指的是什么,但他还是提出了疑问:“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研究?要怎么合作呢?” “李博士,我说的当然是您手上的灵魂移植项目,而且我还知道您在这项研究上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张俊似乎对李辉非常了解,语气显得很是自信。 李辉皱着眉头看着面前的这个男人,此刻他有种隐私被侵犯的感觉,知道他在进行灵魂移植研究还好说,可是他目前面临的困难,却是从未向人提起过的。李辉想开口质问这个男人,可这个男人却强势地打断了他。 “李博士,我知道您现在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来自金钱方面的,我和我的公司打算全资赞助你的研究,这包括研究经费,以及您和您团队的薪酬等等各项费用,还可以提供一流的设备以及场地。” “这,我……”李辉刚想开口,可张俊再一次打断了他。 “李博士,您不用现在就回答我,我的名片上有我的联系方式以及公司地址,您先考虑考虑,我随时等候您的答复。”张俊说完,转身就准备离开。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走到李辉身边拉起了李辉的右手,朝李辉掌心塞入了一张纸条。 “这就当是我给您的见面礼吧,我将静候您的佳音。”这次说完,张俊没有再回头,而是转身快步离开了。 李辉一时没反应过来,当他打开手心,发现那张纸条居然是一张支票。李辉看到支票上的金额时,心中一惊。再回头想叫住张俊,可张俊已经不见了踪影。 李辉看着手中的支票,长出了一口气,然后走到一辆老旧的国产车前,打开了车门。 李辉上了车,并没有急于发动车辆,而是点燃了一根香烟。平常他一般不会在车上吸烟的,因为自己的妻子非常讨厌车内留有烟味。但此刻他除了吸上一口烟,一时想不到还有什么其它方式能平复自己的心情。 他没想到初次见面的张俊,在短短几句话后,会给他一张一百万的支票。而且就如同张俊所说,他现在在金钱方面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自从半年前学校终止了灵魂移植的研究项目以来,李辉为了继续研究,把能抵押都抵押了,能变卖的都变卖了。换来的资金全部用到了研究上,可他个人能够拿出来的资金对于研究来说,那只是杯水车薪。 到现在,别说研究项目难以继续下去,连他和妻子的生活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困难。张俊的出现加上这张支票对于李辉来说好比救命的稻草。可是这个张俊强势的态度,以及对于自己过分的了解,却又让李辉感觉非常不舒服。 很快李辉就吸完了一根烟,他收起了支票,掐灭了烟头,系紧安全带,启动了发动机,仔细检查了仪表盘的各项数据后才驾驶汽车离开。虽然现在开的只是一台廉价的国产二手车,但是李辉一直保持着谨慎的驾驶习惯。 大概开了半个小时的车,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李辉来到市郊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平房。他熟练的打开了小平房的门,走了进去。约莫百来平方的房间内,堆满了各种陈旧的科研设备。这半年来,李辉一直就是在这间平房里进行他的研究。 走进房内,李辉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他知道再过一会,他的妻子艾华也会来到这里。这个平房里面还有个小隔间,是当作厨房用的,艾华每天下班都会过来,就在这里做饭给两人吃。 多年来,李辉最感谢的是自己的妻子,最对不起的也是自己的妻子。李辉是大学教授、大脑神经学博士,妻子艾华也是一家知名医院的主任医生。两人本来应该拥有让普通人都羡慕的生活,可是因为李辉执着于灵魂移植的研究,几乎把家庭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到研究中。但是艾华从来没有半点怨言,哪怕是当初抵押两人共同的房产,艾华都从来没反对过,这半年来,艾华不但充当着李辉生活上的保姆,研究工作中也是李辉得力的助手。 想着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所做的牺牲和付出,李辉不禁落下了眼泪。刚伸手想抹去眼泪时,艾华推门走了进来。 “你在干什么啊?在哭吗?” 李辉看到艾华,立即站了起来,走上去一把抱住了艾华。 “老婆,谢谢你!” 艾华满脸的疑惑:“你今天这是怎么啦?快松开,我要赶紧做饭了。” “别做饭了,我们今天出去吃吧。” 李辉把一头雾水的艾华带到了一家很上档次的西餐厅。这里是李辉和艾华在热恋以及刚结婚时经常约会的地点,只是近半年却是一次都没来过了。 半年过去,艾华之前干练的短发已经留长了,她把所有的头发挽到脑后扎起了一束长长的马尾辫,让脸上干净白皙,没有一丝皱纹的皮肤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加上餐厅柔软灯光的衬托下,此刻的艾华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 而对面的李辉一头凌乱的头发,满脸的胡渣,脸上也是沧桑尽显,和艾华比起来仿佛要老上二十多岁。两人坐在一桌不像夫妻,倒宛如一对父女。 李辉点完餐后,眼神中充满爱意地看着艾华:“这么多年,这里基本没什么变化,你也没有变化,唯独我要老了许多啊。” “你今天到底怎么了?怎么突然想起到这里来吃饭,还这么多感慨。”艾华伏在桌前,把头往李辉这边凑过来,轻声说道。 李辉看着艾华笑了笑,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了张俊给的那张支票,递到艾华手上:“老婆,我只是觉得亏欠你太多了。” 艾华满脸疑惑地接过了支票,看到支票上的金额时,她立即瞪大了双眼,看了一眼李辉,接着又把目光挪向支票,再次确认了上面的金额,才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李辉:“这么多钱?哪来的啊?” 于是,李辉把下午和张俊相遇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艾华。 “别人避之不及的项目,他主动找上门来要全资赞助,而且第一次见面就给你这么多钱,你不觉得奇怪吗?”艾华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手中的支票。 李辉叉了一块牛排塞入口中,满不在乎地说道:“嗯,刚开始我也觉得有些不符合情理,但是后来想想,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他也许就是看中你老公的才华,也许是看中了这个项目的前景。不说别的,这一百万,就足够解决我们目前的困境了。” “你别被眼前的金钱冲昏了头脑,灵魂移植这项技术如果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艾华话还没说完,李辉就把一块牛排塞入了她口中。 “好了,别担心那么多,我们先享用眼前的美食吧。” 艾华皱着眉头咀嚼着李辉塞入她口中的牛肉,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吃完晚饭,平常最烦陪着艾华逛街的李辉,破天荒的主动提出带着艾华去商场逛街。刚开始,艾华因为对于突然出现的张俊有些隐隐地担忧,丝毫提不起兴致。但是很久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的李辉,逐渐影响到了艾华的情绪。而且艾华本来最大的爱好就是逛街购物,这半年来,由于经济情况实在太紧张,这个爱好都快要被她遗忘了。最终,艾华还是把那之前的担忧放进了心底,跟着李辉彻底放松了心情。 一直到街上的店铺差不多都关门了,两人才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家里,放松心情的艾华,在这几个小时里,女人天生的购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艾华走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换鞋,李辉就一把从她身后把她紧紧地搂在怀中。艾华本想转头抱怨李辉此刻的举动,可还没等她开口,她的嘴已经被李辉的嘴给严严实实地堵上了。她还想推开李辉,但李辉的舌头已经在她的嘴里疯狂的搅动。最终,她放弃了抵抗,她转过身来紧紧地搂住了李辉,让她的舌头和李辉的亲密地缠在了一起。 李辉在疯狂地轻吻着艾华的同时,手上也没闲着,他双手在艾华身上上下摸索着。艾华也配合李辉的动作,扭动着自己的身体。一会儿的功夫,艾华的衣裤已经被李辉一件件地剥落在地。李辉把已经赤条条的艾华抱到了卧室,一把扔在了床上。艾华完美的身体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李辉眼里。李辉欣赏着自己妻子完美身材的同时,迅速地脱去自己身上所有的衣裤,然后扑到了艾华身上。夫妻两人已经有很久没有行夫妻之实了,压抑了许久的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终于在这一夜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李文辉教授发表的论文

在医学方面,李文辉推动了乙肝治疗和科研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研究方面,李文辉可能会推动乙肝病毒药物的发明。在事业方面,李文辉为我国医学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7年,李文辉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开始聚焦乙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攻关,其团队终于发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

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1999年硕士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攻精密表面光整加工方向,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精密表面光整加工方向和特种加工方向的研究工作,2009年博士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EI收录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通过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经鉴定,项目“发动机摩擦副零件表面光整加工新技术研究及应用”达国际先进水平,“轴类零件卧式滚磨光整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和“磁场电火花复合加工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达国内领先水平。

李文辉荣获了全球乙肝研究最高奖,他在该领域有这很多的成就,他确定了真正的乙肝其实是胆酸受体,他的这些研究为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造福了很多乙肝患者,他的这些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李晨辉教授的发表论文

结合剂氧含量对金刚石锯片性能的影响6~3115Nozl~ina,Sverkhtvenliye/~~esSaly,19勰,No1,11?15(Pals-start)l6pKrnss,~,zAMlI『Ⅱr,PMI,tory burch sale,1982,14(1)26?29第一作者简介:李晨辉,男,tory burch shoes outlet,1970年生。1999年11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OO年3月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mbt shoes sale,主要研究方向:硬质材料和超硬材料。(牧稿El期:2001?06一II)(编辑:张慧)(上接第20页)墙Y,YarmtvJP.F.Sells&opMRebak,SB丑n0【眦d】ur0chThedy-nmd四qualitati~-egaugeindiamondD0】ishlngMaterialScienceandDe.A1051106(19gg):565?56919A.GThⅢandJ.l1=s.Thepdishingofdiamondinthepresem'eofoxidising瞎el岫.DiamondResearchL974(Industna]Diamondf“ew,suppl~ent),3920KGmst~naiet,OWeftssgofdiamond.DiamondandRe~ndMaterials2(1993):943?94821J日e.Os.Meehanoehetrfical~perpolishingofdiamondusingNaNwKN*“agentsSarfaceSci~e34O(1995)t16?2222SEGfiUo,JEField.J|Is【i自肌theBsibIUofd~caical呲hysparkindiamondsl1ingwBⅡ.21I【1997):30?342CMuen.~gerWachstumhomoepitxktiseherIXamiltsehiehtenaufraecha-n~chetdis&制perp0ljen瑚口啦n∞im甲dgnMikrtr,,mllwn?plasmaDissterla'fion,UniUlm.G口Ⅱ哪v1996作者简介:王成勇,1964年生。1989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ugg boots billig;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科研和开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80多篇1主-Jt-~究方向为:难加工材料切削磨削加工、超硬材料工具、特种加工、CAD/CAM技术(牧稿El期:20Ol一06一II)(编辑:张慧)《全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原名《磨料磨具与磨削》)是行业中唯一国内外套开发行的中央级刊物。本刊为全国中文核J心期刊,美国Ei数据库收录用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蝙期刊。本-9J主要报道内客为超硬材料(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合成、制品制造与应用、专用设备、普通磨料磨具、磨削与谬整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最新进展。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特别欢迎以下类型的来稿:1.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等成果总结性论文:2.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最新研究开发、设计工艺、生产应用等科研论文;3当前国内外超硬材料、磨料磨具领域重大进展、重大成果及发展前景等综述;4.国际国内学术及技术交流会议综合报道、摘要介绍、国外相关技术行业考察报告。来稿注意事项:文稿内容突出先进性、准确性3000字以上文稿应加英文篇名、中英文摘要及主题词。文末附有作者情况介绍以及联系电话。插图应为计算机制图。来稿经审阅确定录用后,即发通知单,五个月内未收到本刊通知,可自行处理,Moncler sale。相关的主题文章:Moncler sale WC-Co plasma spray coatings abrasion tory burch shoes outlet Reforming catalyst regener tory burch shoes Rare Earth Elements on AZ91D magn

李文辉教授发表的论文是

股份黄金分割方和警方将恢复肌肤回复回复回复还将积极发挥各分局

张玉凤。根据上海电力大学官网查询。张玉凤:女,1976年11月生,博士(后),副教授。2004年7月获上海大学理学硕士,2007年9月获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工学博士,2007.10-2009.4,日本芝浦工业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为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大学物理》、《核工程物理基础》和《理论力学》。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负责主持国家青年自然基金。2009-2011年获“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1月12日荣获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2003年非典爆发,他和同事日夜奋战,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了SARS病毒的受体ACE2,在国际同行中引发轰动。

遭遇“非典”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作者:马光祖 吉星亮“非典”作为一种新型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全称是“非典型性肺炎”, 国际上称之为“SARS"。半年多来,“非典” 疫情在我国及全球各地区的流行和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分析这场疫情的由来和演变情况,总结回顾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到几多启示和反思。一、识别“非典”危害,勇敢面对“世纪灾害”1、借鉴历史,识别“非典”危害传染病是危害极大的一种全人类灾害。1348年欧洲爆发的鼠疫,3年时间夺去了6200万人的生命,几乎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1918年美国爆发的流感,10个月内造成全世界4000万人的死亡。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这些传染病,无一例外的具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控制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创痛。今年出现的“非典”,在流行初期呈发散传播趋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甲类传染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历史的悲剧就可能重演。疾病防治是人类安全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广义的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程序,控制任何一个系统风险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进行系统风险的识别。搞不清楚风险的起因、作用机理和危害程度,就相当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风险的防止和控制就无从谈起。 “非典”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科学家初步查明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但该病毒的发源地、病毒载体、传播途径以及病毒的变异性等问题不明,病理学界尚处于摸索、研讨之中。“非典”问世初期,医疗界对该症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有效的医疗防护方案和对症药品,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凶险而隐蔽的顽敌,在无从戒备和束手无策之际,包括医护人员在内,数千人遭到病魔侵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助地消逝。人类和“非典”的斗争刚刚拉开序幕,完全摸透“非典”病毒的真面目,彻底战胜这一凶恶的敌人还尚需时日。2、勇敢面对“世纪灾害”,管理者应首先负起责任“非典”是当今的“世纪灾害”。“抗击非典”事关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需要严密周到的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任何一个国家合格的、负责任的政府和公众事务的管理者,都理应全力担负起组织、动员抗灾斗争的责任,并迅速付之行动。应当指出,当今年2月份“非典”在我国广东初露端倪的时候,民众表现出恐慌,曾发生了抢购食盐、白醋等日用品的风波,而某些政府官员和媒体则表现为认识的模糊和滞后。3月份前卫生部部长答国外记者问时声称:“我国的疫情已得到控制”,钟南山院士修正这句话为“得到遏制”,意指在广东的疫情“得到了遏制”,“遏”、“控”一字之差,反映了对疫情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的认识。应该说,卫生部官员对疫情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滞后的认识和不力的行动使北京丧失了阻止“非典”蔓延的宝贵时机。进入4月份,北京的疫情进入高潮期,并迅速向全国一些地区扩散,如果不是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撤免部分官员,启动媒体每日公布疫情,进行专题报道,动员全国上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全力以赴抗非典,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二、“体系保证、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战胜“非典”如何有效、有序地开展这场斗争?抗击“非典”斗争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和启动“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动员全社会实行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才是保证这场斗争胜利的正确途径。1、建立体系,依法防治安全卫生系统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必须依靠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来保证。这个“体系”应包括环境和安全卫生评价、制订方针目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责和工作计划、制订紧急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和设施以及技术支持等。显然,应对“非典”这一类传染性很强、具有突发性的疾病灾害,必须建立并运行“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启动“疾病预防应急机制”,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组织全体公民展开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才能真正奏效。在这次全球抵御“非典”的斗争中,美国在今年3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后,决定提前启用新建的“国家疾病预防应急工作中心”,该中心耗资710万美元,可以24小时运转,它的启用明显增强了美国各府部门、各级地方卫生机构的实时信息交流能力,保证了早发现、早治疗、隔离检疫和预警应急措施的落实,这无疑对美国人民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创零死亡记录起到重要作用。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在“抗击非典”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呼吁世界各国积极帮助中国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5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其中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该条例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实行“依法防治”的重要步骤。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是“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该体系和运作模式的要求,卫生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应在设计之前进行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评价,以减少布局、功能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据近期自治区卫生厅“非典”督导组在我市的反馈意见,我市各医院发热门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交叉等问题,回想“非典”流行期间,在北京当时有很多人不愿意到医院去看病,就是由于医院内交叉感染,使一些医院成了“疫院”,这种教训必须引以为戒。以此推理,我市正在改建中的传染病定点医院也理应认真作好这部分前期工作为宜。SARS事件中为诸多人非议的疫情报告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依法防治”的问题。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有明确的责任规定:对突发事件不得瞒报、缓报、漏报,不得授意他人谎报、瞒报,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法律责任。医护人员是疫情的法定报告人,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常常缓报或不报疫情,造成防疫部门收集疫情信息困难和不准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还规定:不仅医疗卫生机构或监测机构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要迅速报告,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也必须在1小时内作出反应,向上一级政府通报,并有责任通告毗邻的省市地。对于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石油城,信息较为闭塞,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更应严格遵守上述“应急条例”中的规定,作到遵法守法,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负责。2、全民动员,科学防治“非典”“科学防治”是指在对疾病的风险识别基础上所采取的科学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人类“抗非典”的斗争尚在初级阶段,认识上的不确定和不完全性会造成行动的盲目、低效或无效,反科学的错误认识还可能扩大危害,造成大众的盲从、恐慌甚至荒唐的迷信行为,引起严重的后果。而只有真正掌握了“非典”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正确的防治方法,社会全员实施“科学防治”,才可能真正战胜“非典”。对抗SARS的斗争使全球的科研组织团结起来。全世界的病理学、医学科技人员,在“非典”问世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以“与病魔搏斗,和时间赛跑”的忘我精神,共同寻求征服新型冠状病毒的途径,在“非典”研究和医护设施方面上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包括完成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图谱,研制成功SARS病毒快速富集装置、酶联快速诊断盒以及SARS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等,为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非典”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和防治手段。在救治“非典”患者的重役区前线,我国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以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代价,挽救了众多“非典”病人的生命。钟南山院士在广东初发疫情时果敢采用“激素疗法”,大大降低了叫“非典”病死率。军事医学院姜素椿老教授在救治前线不幸染病,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对自己实施了“血清疗法”,获得了一种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救命疗法”。叶欣、邓练贤、李晓红等“白衣天使”在与病魔的搏斗中义无返顾地献出了生命,换来了宝贵的预防、救治经验,成为世界人民以科学方法抗击“非典”的实践依据。我市的“科学防治”工作作的较好。各单位、各社区在“防非典”知识宣传、环境消毒、对外来人员严格检查和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今后我市防疫及环境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非典”灾害给予我们的反思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非典”的确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但“非典”灾难的影响是暂时的,人们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和汲取的教训却久远深长。“非典”时期,全社会思绪活跃,人们反思的问题林林总总,其中关于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价值、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和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和习惯等问题成为热门话题。1、生命和健康的价值“非典”灾害如一面镜子,暴露了中国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方面存在的弊端,凸显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不和谐状态。2000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披露:中国人均卫生支出金额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位188名, 目前中国大约76%的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中煤矿、金属冶炼等行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2000年,国家财政总投入15886亿,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的1.74%,为272亿,而公共卫生方面财政则只占其中的10%左右,约为30多亿元。2001年,国家有卫生防疫站4253个,人员20多万,这些钱基本上只够发工资,没有资金进行研究和业务开拓。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本来就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保障人民过上安全、健康的“小康”生活。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GDP的高速增长与公众的健康医疗、环境卫生条件状况形成落差,“非典”灾害的降临威胁到每一个人。现实警示我们,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GDP,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可宝贵的,对人的尊重和生存状况的关注应该得到更多的强调。国家一直强调“预防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治轻防”的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卫生事业不应简单的纳入市场经济的渠道来管理,政府有责任在公共卫生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只有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了,才谈得上有能力去应付突发事件。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隶属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从硬件上讲,我市的疾病控制机构在全疆是较好的,但与内地城市相比,与本市各临床医疗机构相比,经费投入相形见绌,“重治轻防”的问题依然存在。况且我市是一个地域偏远的石油工业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应该不仅仅体现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食品卫生、职业卫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理工作也尤为重要。抗“非典”斗争以一种强大外来冲击力量,促进了政府各级部门思维的转变和政策取向的矫正:“非典”时期,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在媒体宣传、财务拨款、物资调运、交通运输、税收政策等方面全方位为抗“非典”让路。抗灾斗争净化了人们的灵魂,无形中提升了全社会关心生命和健康的意识,人们在呼唤“尊重生命、健康和权利”的“人文主义”精神,温暖的热流在涌动,仁爱、护助、无私、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闪现在数不清的感人故事中。一种超功利的信仰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足以让任何灾害退却。2、“天人合一”是人类的正确选择“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重要哲学思想。它简洁而本质地揭示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密切而和谐的关系。这一思想是对现代环境保护观念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的一种诠释。人类只能应顺自然规律,有计划地开发自然资源,合理地改造自然环境,努力保持生态平衡,而决不能依靠高科技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全然不顾这个星球的承受能力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了人类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同时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核污染等新问题。工业和交通产生的废水、废气污染大气、海洋和河流,影响了人类健康,造成多种海、陆生物的灭绝危险。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和发达并未能阻止住致命传染病频发的势头,多种流感、爱滋病、登格热、西尼罗河病、埃博拉病等恶疾先后登陆世界各地,“非典”正是这众多病毒种族中的新成员。无论如何,环境的失衡和破坏,无疑是新生传染病的诱发因素,所谓“天病了,人还能健康吗?”,此话的确值得人类深深的反省。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引水工程、大农业、污水处理等重大工程的开发,使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持之以恒,为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而努力。3、动物的报复关于“非典”的病源,科学界有说法认为来于动物。这种理论在广东初现疫情时成为一种普遍的看法,其判断依据主要是初期患者中有多名餐馆厨师,而广东人嗜好吃山禽、野兽和蛇等野生动物。世界卫生组织有专家认为SARS病毒与野生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一段时间,日本科学家通过对SARS病毒作基因分析,声称SARS是一种鸟类体内病毒的变异形式,他们认为这种变异病毒通过鸟类传播到人类,成为有致命危险的作用因子。近期,我国广东疾病控制中心、香港大学及农业部疫源调查组发布了最新调查结果:初步查明SARS病毒很可能来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无论上述说法最终的确认结论如何,人类滥食野生动物的恶习显然是有悖自然规律的。猪、牛、羊、鸡等饲养动物经过人类几千年的驯化和食用,相对来说已经比较适用和安全,但一些人吃腻了家畜家禽,求鲜的心态造成食野味之风盛起,大量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成为人们餐桌上所谓的美味佳肴。人们贪婪食欲的代价是惨重的,可能来自野生动物的不明病毒流行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不良饮食嗜好的惩罚。著名网络人张朝阳在“非典”期间谈到:“SARS是动物界一次强大的哀鸣与报复。人类进化并没有准备让我们对付所有病毒,而病毒在其它生物身上广泛存在。”面对“非典”,“动物的报复”之说的确值得反思。4、传统和习惯面临挑战“非典”的传播使一些地方的中餐馆生意受到影响,因为共聚一桌、共食一盘的共餐制存在着交叉传染的可能,传统的“中华美食”聚餐方式受到了挑战;“非典”时期,人们的环境卫生观念大为增强,生活垃圾的清除和处理引起广泛关注,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遭到全社会的围剿和重罚;居室通风和环境消毒成为全民一致的自觉行动;人们讲究食用绿色无污染食物,注重户外活动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自身免疫力;对疑似病人及与“非典”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得到多数公民的理解与支持,连农民打工者在返乡后都能作到自觉隔离,人们在约束和制度面前变得空前理智和自律。“非典”病痛和死亡的威胁使更多的人深层次地思索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和权利的争斗减少了,而代之以更多的关爱、谅解和互助;企业领导者和社会公务员放弃过多的宴请、应酬和迎送,选择与家人共进晚餐,以享受家庭的温馨,尽到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追求文明、宁静、深邃的精神生活渐成风气。现实在向我们展现:“非典”的冲击正在促使民众自觉地改变和修正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掉不良陋习,并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但是,事物总是波浪式的发展,不良陋习的回潮也随时可能出现的。例如近期在我市的各小区,一些不自觉的人乱扔垃圾的恶习有所抬头,加强教育和管理依然任重道远。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伟大的,当仁爱、善良、文明、科学渗透入每一个社会细胞中之时,人类才可能真正获得战胜愚昧和疾病的力量。2003年5月27日,全国新增临床诊断病例仅为9例,至6月4日,首次出现零病例,“非典”疫情已经得到初步控制。“抗非典”斗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然而,科学和历史告诉我们:控制流行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弹可能随时发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非典”如此迅猛出现,有极大可能会在国内外继续流行,并很可能像绝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形成季节流行高峰,即使目前疫情已下降的地区,疫情仍然有再度回升的可能,在没有疫情或者病例报告不多的地区,也绝不可掉以轻心。换个角度看,“非典”流行以来,迄今为止全球感染人数不到万人,死亡人数不到千人。与上个世纪任何一次瘟疫流行时期的情况相比,其损失都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人类社会的团结、组织力量、科技水平以及尊重生命、健康和环境的意识已经今非昔比,我国现政府在本次抵御疾病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强于中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非典”必将被战胜,人民在“抗非典”斗争过程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将转化为伟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大道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 索引序列
  • 李爱辉发表的论文
  • 李辉女发表论文
  • 李文辉教授发表的论文
  • 李晨辉教授的发表论文
  • 李文辉教授发表的论文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