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阎学通发表的论文

阎学通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阎学通发表的论文

阎学通谈00后居高临下看世界,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在第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体年大会上,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医生、清华大学文史类杰出专家教授阎学通老师发布了题写:怎样为00后大学生授课国际关系课程内容”的主题风格汇报。

阎老师觉得学生的跨代区别是十分显著的,当今的大学本科学生通常已全部是00后,她们在思想意识、审美观规范、价值观念上都是有与众不同之处。

除此之外,00后学生置身数字化时代,在获得与把握信息内容和专业知识层面工作能力更强,这就需要老师更改原来的课堂教学意识,调节课程内容,以谦虚的心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和交流。

阎老师汇总了00后学生对世间的了解特性,并由此明确提出了相应的培训参照提议。阎老师觉得,00后大学生通常具备很强的自豪感和信心,常以“气势汹汹”的心理状态看待其他国家,以“心愿逻辑思维”看待国际问题,觉得中国非常容易完成对外开放现行政策总体目标。

她们常以中国与国外3分的方式看待全球,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视作同一类我国,将友谊、社会道德、公平公正、公正等我们的普世价值观视作中国特有的传统式,觉得仅有中国是公正的和可怜的,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是“邪恶”的、欧洲人对中国拥有纯天然憎恨。

此外,00后大学生备受互联网意识危害,把经济发展决定论、阴谋、债务武器装备等网络红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基本常识,都是需要纠正的。

2005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韩国,2008年作为中方成员参加中日韩青年领导者论坛,2008年参加第七届亚欧人民论坛。在新加坡、首尔、东京、雅加达、夏威夷等地参加多次国际会议。著有《国际问题数量化分析》(2001年)、《东亚安全合作》(阎学通 周方银,2004年)、《中国与大国关系衡量》(合著)、《解码西游记》(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科学》等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部分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全文转载。

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有些太极端了。闫学通说00后居高临下看世界,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00后没有办法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观察这个社会的话,反而会让大家感到非常的担心。闫学通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学生都是这个样子的。虽然他这样说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这样的说法稍微有一些极端。

大家可以去他的社交平台账号上看一下,他总是会发表一些这样比较极端的观点。每一代的生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因为00后本身就是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下的,所以他们接受这些新鲜的知识会更迅速。而且他们也能够接触到外面的社会,所以他们会比较习惯以一个旁观者的看待社会。在我们小的时候网络并没有那么发达,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这只有自己家门口的这一亩三分地。

我们就算是想用居高临下的心态去看世界,也没有办法做到。00后本身就是生活在网络时代下的,所以他们能够观察到世界各地的变化,他们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肯定也是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评判这件事的。所以我认为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样可以培养00后的大局观,而且也能够让他们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因为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生活方式,我们如果不能理解的话,最起码也要做到尊重。

而且时代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00后这一代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群新兴人类。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去融入他们的生活的话,最起码也要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保持尊重,留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阎学通谈00后居高临下看世界,我个人认为阎老师的说法非常的公正、客观,非常的发人深省!00后的确是非常自信的,也可以说是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不是一件好事,过于自信等同于自大。00后是年轻一代,在看待事情上若是不能发保持清醒是要栽跟头的!阎老师认为00后居高临下看世界,把全球若干国家分为中国和外国,这种认识有些浅薄!在一些国际事物上,00后大多是一刀切的思维,认识上不够圆滑,当然这种思维源自于自信,但是这种自信却没有清醒的认知。

世界之大,中国正在实现全面复兴的路上,中国是国际上不容忽视的国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弥补不足,迎头发展,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才是对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的00后有唯吾独尊的那种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说年轻一代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也要明白承认他国的强大,才是进步的基石。

抨击

阎老师的言论一出,网上有很多抨击阎老师的评论!有很多的网友认为阎老师是在涨他人威风,灭自己的志气!这部分网友认为阎老师作为知名教授在发言的时候应该谨慎,应该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看问题!网友的想法其实并不复杂,网友认为年轻人爱国是好事,有信心有志气是好事!这部分网友的认识是对的,但是,网友们却忽略了00后认识世界大部分是通过网络这一点!

反思

00后们是时候反思自己了!做键盘侠不能保家卫国,00后想要认识世界,还要看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才能真正的以实际行动爱国!

阎学通谈00后居高临下看世界,阎老师的说法一语惊醒梦中人!

阎学通发表过什么论文

读书即是精神世界的串门远行。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经历一千种人生,遇见一千种风景,收获一千种哲思。董卿曾经说,她始终相信,那些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们表现得更出色。在出版人眼中,一本好书装订成册,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付出,每一处装帧设计都是心血。今天,小北就为你盘点2022年度各类图书榜单奖励情况,回顾过去一年的口碑好书!在这一期书单中,有最受政治学人欢迎的专业著作,也有经济学人读书会年度十大好书;有霸占畅销书排行榜的优秀图书,也有《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的特别推荐……快来挑选你的心动好书,开启阅读之旅吧!“文史哲类01《仲尼不语:孔子忘了说的话》[英]周国正 著光明日报8月光明书榜“仲尼不语斯为圣”,孔子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他的高明,而在于他的平凡,他所提出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家家之言,也就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可以见之于每一个人的共同状态;孔学之有价值,不在于深奥,而在于切近,适用于每一个人。《仲尼不语》探讨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特质与得失,尤其是它被忽略、被误解的地方,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以《论语》为中心,结合《礼记》《左传》及相关论述,系统解读孔子的为己之学和为政之学,即如何做人与如何治国,亲亲相隐、以直报怨、义利之辨等千年以来聚讼不已的儒家“大哉问”,乃至儒家政道的特质、得失以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也得到逐一澄清。02《中华文明五千年》冯天瑜 著2022年3月中国好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最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本书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向世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03《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黄怒波 著2023年度影响力图书·文学类(20种)中国当代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同向的同时,遭遇了现代性风险——虚无主义文化危机。中国当代诗歌在显现和对抗虚无主义的过程中,成就了一批优秀诗人和文本。本书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代诗歌的生成路径及其时代特征研究为主线,梳理朦胧诗以来诗歌美学发展与蜕变的脉络,系统揭示虚无主义在中国当代诗歌中体现的文化危机特征,以及在诗歌写作及文本中的美学呈现。作者充分重视历史语境与诗歌变革的关联,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多个视角进入文本和理论的解读、阐释,揭示了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历史根源、当代土壤及不可估量的危害性等,提出了当代中国诗歌抵御和超越虚无主义的审美精神。04《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贺西林 著光明日报3月光明书榜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05 《清物十志》李溪 著光明日报10月光明书榜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06《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徐英瑾 著2021名人堂人文榜·年度十大好书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必然会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模式。实际上,除技术问题外,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和伦理基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有鉴于此,本书从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哲学问题入手,关注如下话题:强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苏联、日本及欧盟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教训;航空器自动驾驶背后的哲学难题;军用机器人的伦理是非;儒家与人工智能等。作者从逻辑架构和历史经验出发,展望了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相应的社会和伦理影响。“社科类07《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徐贲 著经济学人读书会2021十大好书:社科类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也是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这样的“批判”既是认知的,也是伦理的,既是审慎的知识验证,也是实践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尽量辨别真相,然后做出对错、是非或正邪的判断,从而增强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参与力量。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是不轻信和不自欺。认知偏见、捷径思维、私利的羁绊、情绪的昏智、心理的缺陷等是批判性思维的陷阱。08《理性主义的政治学:流变、困境与超越》唐士其 著2023年度最受政治学人欢迎的专业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传统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把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理性主义体现为对普遍性、永恒性和确定性因素的关注。西方思想的这样一种特质,带来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西方近现代政治理论高扬人的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在制度设计方面也较为完善,但同时也陷入制度迷信的困境,而且在政治价值领域面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09《政治学为什么重要》[英]安德鲁·甘布尔(Andrew Gamble) 著孔新峰 译2023年度最受政治学人欢迎的专业著作本书是甘布尔教授多年来思考政治、研究政治、教授政治及体验政治的产物。在书中,甘布尔教授将“政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中心问题拆解为四个子问题:为什么要劳心于政治?政治中至关紧要者是什么?研习政治有什么意义?政治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吗?如此宏大和复杂的“大哉问”,这本小册子极为有效且极为典雅地做出了回答,既说透了政治生活为什么重要,又阐明了政治研究为什么重要,并以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气质肯定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研究的崇高性,呼唤一种更具整全视野与公共精神的政治学。全书言简意赅、辞约义丰,哲思独运、慧见迭出,对政治学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受益。10《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三版)》孙学峰 / 阎学通 / 张聪 著2023年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十大优秀图书本书是介绍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教材,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同第二版相比,第三版教材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选择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假设检验和汇报结论)重新调整了篇章结构,大幅度更新了教材内容,尤其突出了既有研究方法教材关注较少的部分,如研究困惑的形成、文献选择与批判的方法、构建理论解释的思路与方法等,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本质和程序。“经管类11《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林毅夫 等 著王贤青 / 白尧 主编2023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40种) 2023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经管分榜 2023年度影响力图书·财经类(20种)《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根据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精选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年来极具深度和代表性的演讲或专栏文章。旨在通过这些最新的观点,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洞察经济转型方向,以更好地把握大势先机。该书内容涵盖大国角色、中美关系、国内国际双循环、疫情与健康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中小企业融资、数字金融、数字化等一系列国家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挑战。12《创新的资本逻辑(第二版)》田轩 著经济学人读书会2021十大好书:经管类本书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田轩的经典著作,也是金融与企业创新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品。《创新的资本逻辑》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剖析了中国场景下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特征和结果。书中主要观点和结论均来自发表于国际金融学和经济学期刊的论文,经过严格、苛刻的反复论证,对当前中国经济、制度建设、市场运行具有深远意义。13《经济学原理(第8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 著梁小民 / 梁砾 译2023年度京东图书优秀作品奖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之一。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经济学模型。书中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讨论。第8版更新了全书数据和习题,新增了“新闻摘录”“专家看法”等专栏。此外,第8版还配套了英文版的MindTap在线学习平台,内容包括互动电子书、视频导读、学习指南、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本书为曼昆《经济学原理(第8版)》的微观经济学分册,适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以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使用。14《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 [美]安娜·J.施瓦茨(Anna J. Schwart) 著 巴曙松 等 译政邦推荐·2023年度书单十大“商业文明之书”本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该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5《更好的老年:关于老年经济,你必须知道的新理念》[美]约瑟夫·库格林(Joseph F. Coughlin) 著杜鹏 等 译《财经》2023年度好书·经济类十大好书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积极养老,是当今中国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手段和目标,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好愿景。本书从反思我们今天的“老年观”如何形成开始,以积极、新颖的理念来探索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并具体介绍如何运用前沿的科技帮助企业找到切入老年经济的先机。本书案例丰富,兼具人文关怀和实用性,能够为读者,尤其是相关企业家、设计人员、政策制定者等带来启发。本书作者约瑟夫·库格林是MIT老年实验室主任,他在书中用他的领域专长帮助企业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致力于推广老年经济领域的正确理念和创新科技,兼具前沿性、启发性和实用性。16《宏观大势与市场逻辑》海闻 主编2023年度经济学图书——通俗读物(19种)本书以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判、分析为主线,介绍了深化改革、城乡关系、“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固定收益投研、债券市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十余位知名经济学家深入解读中国新时期经济的运行情况和政策,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的宏观大势;同时还介绍了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分析市场运行和投资研究的基本逻辑。17《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尹俊 / 徐嘉 著2023年度经济学图书——中国经济(9种)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综述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梳理,回顾了中国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基本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规划治理的理论逻辑。本书认为,中国特色的五年规划制度是一种弹性规划制度,主要通过适应性宏观计划和激励性目标治理,动员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国家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8《经济追赶与技术跨越:韩国的发展路径与宏观经济稳定》[韩]李根(Keun Lee) 著安芳 / 李贵卿 译2023年度经济学图书——经济政策(4种)本书从追赶理论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韩国企业与整个经济的动态变迁,通过对国家经济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实现追赶与跨越的分析和论证,系统总结了韩国作为后发经济体成功追赶先发经济体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宏观经济层面的追赶与跨越,并对经济追赶的历史渊源与初始条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聚焦六大行业,讲述了行业层面实现追赶与跨越的实例;第三部分分析了韩国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成功实现追赶与国际化的案例。19《实验经济学讲义:方法与应用》陈叶烽 等 编著2023年度经济学图书——通识教材(12种)实验经济学近年来热度明显上升,国内相关研究和教学也越来越普遍。《实验经济学讲义:方法和应用》旨在将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具体方法和实际应用做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介绍,基本涵盖了实验经济学领域的主要内容。本书结合了作者近十年实验经济学方面科研和教学的积累和经验,希望做到逻辑性、应用性及前沿性,有望成为该领域一本有影响力的教材。预期读者看完本书之后,对于什么是实验经济学,怎么运用实验方法,怎么进行实验设计,可以运用实验方法做哪些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全貌性的了解,并且可以提升他们运用实验方法做经济学研究的热忱。“教育类20《崇礼博物散记》刘华杰 著“阅读公社”2023年度十大好书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背倚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南临塞外山城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独具特色的人文与生态环境。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融汇之地,是“禾”与“草”的交汇区。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草原天路”,更有与瑞士达沃斯处于相近纬度的高山滑雪胜地。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部分冰雪项目将在这里举行。本书作者数十次专程赴崇礼考察,拍摄植物、勘察地质、记录民情、寻访遗迹、探究历史,从博物学家的视角,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崇礼,为崇礼、为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厚礼。21《科学之美·显微镜下的疾病与药物》[英]科林·索尔特(Colin Salter) 著吴舟桥 / 孙晓婉 译2023年度《环球科学》第八届“最美科学阅读”特别推荐人类对疾病和医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本书通过200多幅显微图像,向我们展示了疾病以及药物对它们的治疗过程。这些图像如此迷人、壮观,而且令人印象深刻。通过电子显微摄影技术,书中展示了人体中常见的细菌、病毒、肿瘤,如埃博拉病毒、HIV艾滋病毒、流感病毒、葡萄球菌体、牙菌斑等,以及部分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还展现了我们用于治愈自己身体所服用的药物中的一些晶体、粉末和药剂的微观图像。阅读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之旅,还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科学背后的奥秘。图书以显微摄影技术探索人类疾病和医学,并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了每幅图片后的科学,让我们了解疾病和医学的奇妙世界。22《看不见的大自然:生命和健康的微生物根源》[美]大卫·R.蒙哥马利(David R. Montgomery)/ [美]安妮·贝克尔(Anne biklé) 著徐传辉 / 毛雅珊 / 陆江 译2022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12本好书微生物是地球上古老的生命形式和数量巨大的生命群落,它们的代谢活动促进了高等生物的诞生,为高等生物提供营养支持,调节着生物圈,因此是地球生态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博物学情怀的大卫·蒙哥马利夫妇惊叹于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的巨大作用,且惊讶于人们对于它们的无知和无端诟病,因此写了这本博学睿智、深入浅出的微生物科普书。他们通过追溯地球生命演进的历史,讲述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是如何促成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的繁衍;通过详细描述植物根系、人类肠道等的正常运转,澄清了无病害土壤和健康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重建了土壤肥力,搭建了生命的基石……23《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吴岩 / 姜振宇 主编2023年科幻年度图书推荐榜单·年度非虚构本书精选了中国科幻文学与文化史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献,基本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与文化思考。这些思考涉及文类的观念、创作的流派、理论问题的争论,以及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家自述。对中国科幻创作理念的生成和发展、重要问题的思考和争论脉络、流派的诞生和延续等进行了很好梳理。本书还邀请了正在高校中进行教学的青年学者逐篇撰写了按语,进行导读。既是科幻文学历史的教学课本,也是观察中国科幻思想发展的理论读本和学习读本。谈一谈今日书单中你最感兴趣的图书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End-观点资料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由我们常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沦落街头的难民,大多数上的难民是因为战争让他们无家可归。我们都知道三年前美国为的自己的利益,而对伊拉克进行弹袭,美国的这次行动扰乱的世界秩序,近来美国又对朝鲜进行内政干涉,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政策的不让世界的人担忧,为了世界和平,发展,因此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课题的现状: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焦论,美国霸权主义在当今是很疯狂的,世界的大都人都对美国霸权主义臭骂,为了控制美国霸权主义的蔓延,世界的一些人也渐渐的建立了世界多极化,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课题的方案:确定研究活动标题,(2006年10月6日)收集资料,大略了解标题的资料(2006年10月8日)观察记录(2006年10月10日)进行小组人员一起讨论标题方案(2006年10月19日)预期成果: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活动,能真正的来认识美国霸权主义的有关了解,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这次的活动来培养我们的集体精神。课题确立过程及自我评价:我们想象中的美国霸权主义和指导老师所讲的比较起来,我们所认识的美国霸权太简单了,我们多少有些失望,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渐渐地恢复。课题定后,我们才知道研究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设计课题就花费了老师的大量时间和我们的时间。经过反复的写稿,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思路,体会到了方法的重要性及指导老师的用心良苦导师评价:美国霸权主义是现阶段人们最关注的热门话题,它的出现是世界人民不能容忍的。它的由来与表现给国家极其世界造成严重威胁,粉碎它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符方宁与同学所选的话题很有针对性,恰到好处,同时也符合现世界的国际形势,写的很充分很有时事效果。活动记录与自我评价(1)活动时间:2006年10月8日活动地点:文城创新书店参加活动人员:杨帆,何启航,洪满,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美国 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活动方式:调查资料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我们三人到文昌的创新书店,我们分头去察找资料。我们三人进行整理书店,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又过了一会儿杨帆在现代史书堆里翻出了一本〈〈美国新霸权主义〉〉的书籍。我们翻读了在本书,内容主要说的是 美国霸权主义的由来,这次活动让我们知道美国霸权主义的由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自我评价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样的活动,通过了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知道了实践也是多么重要的一方面,让我们懂得不能忽略实践,实践才是真正给我们认识的目的。活动记录与自我评价⑵活动时间:2006年10月11日活动地点:校图书馆参加活动人员:符方宁,杨帆,符永锐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活动方式:搜索资料活动过程与结果:我们三人怀着端正的态度到校图书馆找资料。我们到历史的书堆里,真是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历史资料,我们三人分组去找,在我们反复周旋之下,我们终于找到,〈〈美国霸权主义与中国安全〉〉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了美国霸权主义的一些主要表现。自我评价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认识到了坚持到底是成功的重要一关,让我们学会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端正的态度对待。活动记录与自我评价⑶活动时间:2006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校图书馆参加活动人员:王和海,周伦旭,符永锐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活动方式: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与结果:我们三人进行分组观看电视,来做有关美国霸权主义的政策表现的记录。这几天,有时间我就观看新闻来做记录,这次调查真让我们惊讶,做记录很辛苦。今天我们都各记录的资料整理了一下。通过了这次调查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是美国霸权主义在今天表现还是很突出。自我评价:通过了这次活动,让我们知道世界存在的危机,人民的挣扎,世界一片黑暗,也让我们懂地了想赶走霸权主义就要懂得团结是多么伟大的一种力量。活动记录与自我评价⑷活动时间:2006年10月19日活动地点:教室参加活动人员:符方宁,杨帆,符永锐,何启航,洪满,林琉,周伦旭,王和海,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活动方式:讨论会活动过程与结果:经过了上几次的搜索资料和调查资料,我们在班里开小组的讨论会,在这个讨论会上,本组人员各抒己见。经过了办个钟头的论战,终于得出了这次研究的论文方案。我们每个人都领到一小分的工作,进行分工实施这个方案。自我评价:通过了这次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想要把这事做得漂漂亮亮必须听取大家的意见,大家的意见才是最明确的答案,也让我们懂得了看事情一定要站到大家的一边。课题完成者:符方宁完成时间:2006年10月19日指导老师:林师跃课题报告摘要:霸权主义是一国为征服他国,称霸权世界所奉行的一种政策,研究霸权主义,认识霸权主义,特别是研究认识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含义,产生的根源,本质的特征与表现。探究方式:资料研究法,观察记录发,讨论主要参考资料:周柏林著《美国新霸权》第6页和第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阎学通著《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自我评价: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实践是我们增长知识的重要一部分,我们不光只是读课文上的书,还要学会把我们读到的书怎样在社会上运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个人鉴定:符方宁 实践能让人开阔眼界。杨 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王和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何启航 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中来。洪 满 实践能让人学到团结精神的伟大。林 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符永锐 实践出真知本次研究让我更近一步了解美霸权主义的危害周伦旭 实践是精神的最好证明。小组鉴定:本组人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勤奋努力,克服许多难于想象的困难,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政策由来与表现”进行搜索资料调查,从对资料中发现美国霸权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焦点的话题,用的方法的体,能从调查中体验和感受,研究态度认真,记录真实。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初探幸福和谐的生活是世代人所追求的梦想,从古到今的世界始终没有闪出一道和平的光线来,这都是因为霸权主义所压抑世界,因此大部分人都对霸权主义怀恨在心,是它给了我们的未来造成威胁。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霸权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古代罗马人以英勇善战征服了欧洲大陆,使在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哈布茨堡王朝通过联姻和武力称霸欧陆,英国帝国借着资本主义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东风将日不落帝国的旗帜插遍整个世界。似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部霸权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强权政治去升级,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这点我们看得很清楚。也许,当时我们对这种升级会达到何种程度,还不可能有明确了解,但今天,面对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终于看清什么是霸权主义,以及他在当代的表现和实质。由于霸权就是对主权的干涉,因此搞霸权主义的国家必然要搞干涉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霸权主义与干涉主义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在国际关系中,干涉是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或另两个国家的专横干预。这种干涉狭义的讲专指暴力性军事干涉,广义地讲是指干涉别国主权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表言论,进行煸动性广播,就别国另通过决议,实施经济制裁,支持反对派打内战,以及进行军事入侵等国两种解释相比较,还是广义的界定可取,因为实行干涉的霸权主义国家通常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从较低程度的干涉行为不断升级。在当今美国霸权主义是最突出的,也是主要给世界带来的威胁。由于美国以前是一些列强国的殖民地,霸权主义在美国蔓延,受到统治者的压迫,美国人民发奋奋来推翻外来政府。在17世纪时,美国受到了英国制度影响,美国进行统一后,施行资本主义,给美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美国保持中立,欧洲列强国在这次大战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元气大伤,以是美国在经济上乘机而入,美国以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到1914年,美国的国民收入已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了还在其后英法日意德五国总和。二战后,随着传统强国的衰弱,美国稳步地进入了那些强国留下的真空。这时的美国不但在经济上是第一强国,在军事上也是第一强国,而且成为了国际体系中最活跃的国家。它的影响和力量的扩张,在也不限于本土上了。美国渐渐的用经济来对一些国家镇压,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做为了美国的政权。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霸权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古代罗马人以英勇善战征服了欧洲大陆,使在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哈布茨堡王朝通过联姻和武力称霸欧陆,英国帝国借着资本主义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东风将日不落帝国的旗帜插遍整个世界。似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部霸权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强权政治去升级,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这点我们看得很清楚。也许,当时我们对这种升级会达到何种程度,还不可能有明确了解,但今天,面对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终于看清什么是霸权主义,以及他在当代的表现和实质。由于霸权就是对主权的干涉,因此搞霸权主义的国家必然要搞干涉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霸权主义与干涉主义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在国际关系中,干涉是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或另两个国家的专横干预。这种干涉狭义的讲专指暴力性军事干涉,广义地讲是指干涉别国主权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表言论,进行煽动性广播,就别国另通过决议,实施经济制裁,支持反对派打内战,以及进行军事入侵等国两种解释相比较,还是广义的界定可取,因为实行干涉的霸权主义国家通常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从较低程度的干涉行为不断升级。

1、苏浩

苏浩,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国际问题专家,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中心主任,“韩中思想库”论坛中方召集人。 曾任外交学院中国对外关系教研室主任、外交学系教学副主任和代理系主任、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2、张植荣

张植荣,男,汉族,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杜晓军

杜晓军,男,河北乐亭人,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北京大学法学(国际政治)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亚太地区安全、美日澳印关系、中国海外利益、日本政治外交、国际海洋事务。

曾任(海南)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多次参加电视、网络国际问题时评节目,并到各级党政机关作国际问题学术报告。

4、陈菲

国际关系专家,著名国际时事评论员。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国际政治博士。

兼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海外利益保护、大数据与国家安全。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国际观察》、《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刊物发篇论文10余篇。

曾在中宣部第一期国际新闻评论员培训班接受培训,并在《国际先驱导报》、《环球时报》(英文版)、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担任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文章50余篇,接受媒体采访500余次。

5、李东燕

女,1960年生于北京,籍贯湖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浩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教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植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晓军 (国际关系学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东燕

您好,手机快e付,是为掌银客户提供的一个快捷转账支付产品。当客户转账、支付、缴费的金额在一定额度内时,可直接使用快e付,您只需输入账户支付密码即可完成交易。开通步骤如下

步骤一:请您登录掌上银行,点击“我的”。

步骤二:点击“限额/支付→限额设置”。

步骤三:打开“转账支付(免安全工具)”开关即可。

个人掌银快e付限额:

1.自助注册账户日累计最高不超过1万元。

2.柜台注册账户日累计最高不超过5万元。

3.柜台注册客户开通刷脸转账功能后免验证限额将提升至50万元。

温馨提示:

1.支持通过刷脸认证开通快e付及上调限额,无需验证K宝/K令。刷脸没有锁定次数,刷3次人脸会提示您使用K宝/K令;若您退出掌银再进入,又可以刷3次人脸。

2.若您掌上银行绑定有多个手机,则同时仅有一个手机终端可使用快e付,即最近一次启用的手机终端。

(作答时间:2021年03月09日,如遇业务变化请以实际为准。)

阎良法院发表的论文

法律与人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法律是维护秩序,规范、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法律论文 范文 8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就是依完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整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运行机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加强宪法的实施,必须改进全社会的宪法观念,加强宪法的宣传,宪法实施的监督,宪法的司法化等工作。

党的十七大 报告 强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国,概括而言,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就是依宪治国。这是因为以宪法为最高法的完备而优良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借助于国家权力所具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它的高低、大小是衡量一部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标志。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已为世界上各成文宪法国家所公认和接受。如日本国宪法规定,宪法为国家最高法律,凡与宪法条款相冲突的法律、法令、诏敕等一律无效。这说明:第一,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没有宪法依据和宪法授权,则不能制定法律;第二,即使其他法律有宪法上的立法依据,但其内容和精神也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条文相抵触,否则无效或部分无效;第三,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遵守、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现行宪法也规定了自身最高的法律地位。

(二)宪法规定了法治匡f家的基本制度。

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例如我国现行宪法包括四个修正案

(1)全面、准确地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体,它确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还有其他劳动人民,把国体确定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从中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4)规定了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 文化 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再如美国1789年宪法第一条就规定了代议制度,其中包括美国国会的组成、职权、活动原则及其与总统、联邦法院的分权制衡关系等等。

(三)宪法规定了整个国家的法律运行机制。

宪法规定了宪法和法律的监督、解释体制。我国宪法在 总结 建国以来的实施 经验 和吸收各国宪政发展长处的基础上,确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这既保证了“议行合一”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执行,又兼取特设专门机关监督的优势,使宪法实施的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一般法律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必须遵循宪法,同宪法的原则精神相符合,否则势必会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影响国家的法治建设,因此,各国宪法对于宪法实施的监督都做了规定。如,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由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

(四)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基本权利表明了公民在—个国家中的宪法地位,是公民行为合法性的依据。自宪法产生以来,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宪法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现行宪法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作了广泛的、充分的规定。首先强调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还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权利和自由,社会经济权利,监督权,老人、妇女和 儿童 等特定主体的权利等等。

我们不但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保障:(1)物质保障。我们国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广大劳动人民直接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保障。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决定了全力维护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核心职能之一。(3)法律保障。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体现,因而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而且通过依法制裁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行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宪法所规定的这些制度,不仅为法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法制的完整提供了保证。如果没有宪法,各种法律和法律制度就没有统一的依据,法制的内部一致性就没有了根本保证;同时,也只有在宪法制定和颁布之后,其他法律以及整个法律制度才能获得赖以产生的基础,有关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宪法等机关的组织,才能根据宪法的知道原则而被确立下来。

二、改进宪法观念,加强宪法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但是只有把纸上的宪法转化为社会主体的行动指南,宪法才能真正成为物质力量,立宪的目的、宪法价值才能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培植宪法信仰,使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心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首先,加强宪法的宣传工作

我国宪政建设缺乏先天的内在因素,宪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或政府推动的,是通过国家或政府来组织实施的。加强宪法的宣传工作,重要的是要对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的普及、宣传。目前,在相当多的党政干部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头脑中,并没有宪法至上的观念。人民主权是宪法的原则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机关的党政干部、工作人员具备了较高的宪法意识,宪法在实施过程中就不会因遇到法盲而侵犯公民权益。加强宪法的宣传工作,还必须向公民宣传宪法知识。让公民了解宪法最根本的精神就是限制权利、保护权利,国家机关只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应该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国家权力应该时刻以保护公民权利为己任。不懂宪法,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宪法实施的监督工作

一个国家法治状7兄和法治水平如何,与该国宪法的规定在实际中得到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宪法得不到有效地实施,就不可能实现法治,至多只能造就人治形式下的法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所以,保证宪法的实施就成为一国法治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加强宪法实施的监督,就要加强监督机构监督宪法实施活动的法律效力。通过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将违宪的概念和含义确定下来,注重违宪与法律责任制度的衔接和关联,同时设立违宪责任形式和违宪责任所对应的法律制裁 措施 。对于此类工作,如能持之以恒,如能制度化,就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树立宪法的权威地位。还要加强社会公众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公众对宪法的监督是人民对国家进行监督,对宪法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是通过宪法赋予公民的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和检举权,通过制度的手段对违宪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二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也就是社会舆论和新闻批评的方式来实行对宪法的监督。

最后,加强宪法的司法化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认为宪法作为根本法的作用,不是通过宪法条文的规定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其他部门法来实现的,所以,宪法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没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这种错误认识是宪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调控手段造成的。加强宪法的实施关键还在于加强宪法的权威性,最突出的就是宪法的司法化。为此,必须赋予宪法的可诉性,使宪法直接进入司法活动当中,人们从自己周围发生的各种案例中体验到宪法的价值,在利益关系中实现宪法规范。公开取缔、撤销违宪立法,禁止、杜绝违宪行为,依法追究各种违宪责任。建立、健全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强化全国人大及其会的机构建设,强化普通法院的行政庭建没,规定审查违宪案件的权限,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规等,对违宪法律、法规宣告无效或者拒绝适用。通过弹劾、罢免等方式追究违宪行为的责任,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我们欣喜地看到2001年8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山东“齐玉苓案”的批复,开创了将宪法引入司法诉讼的先河,这意味着任何公民的权利都会受到宪法的保护,从而使公民从心理上产生了对宪法的神圣感与崇敬感。

浅析舆论对刑事审判的影响及规制

一、舆论影响刑事审判的形式

法院是刑事裁判的唯一主体和权力行使者,但由于媒体报道产生的社会效应,使其在刑事审判中掌握了主动权,成为引领刑事判决的风向标。目前,我国舆论影响审判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传媒报道了具有争议性的司法案件,引起了民众大规模的热议,然后传媒以公共讨论平台的身份发布这些争议,致使形成了舆论与法院之间观点的对峙;[1]另一种是网民为引起广泛关注,在网络媒介上发布了争议性的案件,导致了大量的评论和转载,各家媒体也开始闻风争相报道,舆论在所谓情理的参与下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给法院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媒体在对进入司法程序中的司法案件进行报道时,抢先对案件进行讨论、分析,甚至攻击、侮辱与案件有关的法官、当事人及 其它 诉讼参与人,得出预测性结论,令受众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造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法院审判的现象。[2]

二、舆论影响刑事案件的特征

(一)当事人身份特殊。

涉案当事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社会名人往往是媒体吸睛寻求关注的出发点,为了防止具有特殊身份的涉案人员获得特殊法律待遇,对案情进行大肆报道,引起民众的广泛监督。法官在民众的监督下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威严扫地。

(二)具有间接性和代理人效应。

舆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大众,生成了一种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得审判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其应有的公正性。[3]而另一方面,一方当事人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试图从舆论方向影响司法审判,主动要求媒体介入报道,媒体对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先入为主作出倾向性的报道,引起社会大众关注,形成舆论观点,对法院的审判评论和干预,法院的中立地位受到威胁,被倾向性观点开始引领,大大影响了司法审判公正度的最大化。

(三)影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

我国刑法为实现量刑的合理合法化,针对不同的案件性质和事实,规定了不同的量刑情节。在实践中由于媒体等舆论的倾向性报道和评论,使得一些本应具有减轻,从轻量刑的被告人因其身份特殊而受到限制,法院在权衡下,选择了妥协民愤,舍弃了司法审判原则,牺牲了被告人的利益。

(四)影响司法公信力和权威。

随着舆论对审判影响的日益严重,使人们不得不怀疑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公平正义是法律追求的重要价值,是人们信服司法和法律的根本,司法的权威性才能牢树于民心,然而,政府部门为了平息民愤对司法进行大肆干预,严重威胁司法的独立性,使法官妥协于社会舆论,致使本已明确审判方向的在审案件被迫改变初衷,作出迎合舆论的裁判,已经生效的判决也再次被掀起再审风波。司法的权威性荡然无存,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不再信赖和尊重司法,反而遇事直接诉诸舆论或信访,司法名存实亡。

三、舆论影响刑事审判的规制

(一)提高媒体素质。

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往往具有很严重的倾向性和针对性,无法以法律的角度作出客观的评论,经常以道德的名义对案件情况进行倾向性报道,在案件没有作出判决前,提前给涉案人员定罪量刑,扣上犯罪的帽子。所以,媒体应首先做到对案件的相关情况做到保密,尤其是被告人的隐私。其次要时刻维护司法尊严,客观评价司法行为,充分考虑报道的时机和场合,适时适度的对案件进行报道,正确引领舆论方向,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丰富 法律知识 ,培养法律思维,从法律角度出发,与司法部门进行沟通,避免观点分歧。

(二)推动司法公开。

舆论之所以相悖于司法,正是由于司法的不公开透明,才会引起民众对司法正义性的质疑,对法院产生误解。司法公开是人民真正理解司法活动公正性,避免误解性舆论泛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司法公开 渠道 和机制 [本文由WWw.lw54.com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论文代写和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lw54.com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使人民大众时刻能够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关心案件的进程,全程见证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如完善人民陪审制度,推广司法文书公开和庭审公开渠道,及时答疑解惑,澄清有关事实真相。使人民大众信服司法,扬威司法,依赖司法。

(三)提高法官水平。

法官是裁量权的最终行使者,其裁判结果是否令人信服,不仅仅是依法裁判,更是取决于其判决理由的充分性和逻辑严密性,民众主要通过判决理由对案件提出评判,所以法官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向民众就裁判结果作出解释说明,而这最终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站在法律思维的角度,向社会作出普遍接受性的发言。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向来是情、理、法的并重结构,所以说,规制舆论影响刑事审判的任务仍艰巨曲折。

参考文献:

[1]周福兴.新时期“媒介审判”现象的深层机制[J].新闻窗,2009,(2):18

[2]付松聚.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09.

[3]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9

不难。推行法律文书“网格化”送达模式,是阎良法院破解送达难、找人难的又一创新举措,借助网格员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人熟地熟的优势,显著提升法律文书送达效率和质量。

阎锡蕴课题组最新发表论文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一本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系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内蒙古民族大学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经过63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9万余名,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拥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3314亩,校舍建筑面积41.5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79万余册。

学校设有23个教学单位、8个教辅单位、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79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省部级重点和重点培育学科16个。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4134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21287人、普通专科学生202人、硕士研究生1989人、博士研究生24人、成人本专科生497人,留学生135人。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专业6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9门,优质精品课程3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9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9项,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12项。

获得荣誉

近年来,学校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4年附属医院和蒙医药学院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优秀单位。2021年,学校以优秀等次通过自治区直属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验收。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961人,其中专任教师119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8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3人。另有附属医院职工1894人,其中医生569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09人。在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学校实施了“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146人次,其中院士5名、社科院学部委员2名、国家杰青1名;实施“科尔沁学者”计划,评选十届“科尔沁学者”共441人次;实施了“示范课教师计划”,已评选四届38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内蒙古自治区名师13名,自治区教坛新秀5名。

双聘院士: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阎锡蕴(中国科学院士)、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级教学团队:世界史教学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27个教学单位、6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4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1个,有内蒙古自治区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2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精品课程41门,校级精品课程37门。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药物制剂、农学.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蒙授)、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与实践》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9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博士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涵盖了7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16个。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史、作物学、草学、临床医学、中国语言文学 、物理学、蒙药学、蒙西医结合医学、化学、兽医学、教育学、世界史、数学、生物学、中医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中药学硕士、法律、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兽医、护理、艺术。

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其中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点培育实验室1个、自治区发改委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研究基地5个,71个校级研究所。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

国家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蒙药研发工程实验室。

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蒙医药研发工程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疾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乳源性致病菌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心脑血管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毒物监控及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纳米碳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天然产物化学及功能分子合成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蓖麻育种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内蒙古高校毒物与动物疾病监控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蒙药研发工程实验室。

内蒙古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高校蓖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发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计划、蒙药研发创新团队、内蒙古自治区蒙药系统生物学科技创新团队。

内蒙古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蓖麻产业协同创新培育中心。

科研成果

项目承担

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23个,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个,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个,内蒙古蒙古语言文字科研资助项目1个,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工程项目5个,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5个,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个,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4个,自治区高校科技英才支持计划3个,自治区财政厅决策咨询研究课题1个。

论文发表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被SCI、EI、CPCI检索论文760篇。2016年,全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1365篇,被SCI收录102篇,EI收录29篇;获授权专利7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5项。

科研获奖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各类科研奖励47项。2016年,学校获省部级成果奖励11项,其中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4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图书158万册,中蒙文古籍14 000余册,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中文外数据库近30个,形成以蒙古学及科尔沁文化研究文献、蒙医药学文献、地方志文献为特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载体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日本上越教育大学、韩国江原大学等28所国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在蒙古国共建了蒙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蒙药制药厂、合作国际蒙医医院和蒙药联合研究中心。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培养单位,开设“ISEC”项目专业3个。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开展了护理学本科专业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1) Amorphous SnO2–SiO2 thin films with reticular porous morphology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Zhang, L. B. Chen, C. C. Li,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93, 264102 (2008).2) Edge-truncated cubic platinum nanoparticles as anode catalysts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Y. G. Liu, S. L. Shi, X. Y. Xue, J. Y. Zhang,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92, 203105 (2008)3) Degenerate doping induced metallic behaviors in ZnO nanobelts, Qing Wan, Jin Huang, Aixia Lu, and Taihong Wang, Appl. Phys. Lett. 93, 103109 (2008)4) Branched SnO2 nanowires on metallic nanowire backbones for ethanol sensors application ,Qing Wan, Jin Huang, Zhong Xie, Taihong Wang, Eric N. Dattoli, and Wei Lu ,Appl. Phys. Lett. 92, 102101 (2008)5) Intrinsic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 LIZENG GAO, JIE ZHUANG, LENG NIE, JINBIN ZHANG, YU ZHANG, NING GU,TAIHONG WANG, JING FENG, DONGLING YANG, SARAH PERRETT1 AND XIYUN YAN, Nature Nanotechnology, 2, 577(2007)6) 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Single Crystalline Cu2O Nanowires with High Aspect Ratios,Yiwei Tan, Xinyue Xue, Qing Peng, Heng Zhao, Taihong Wang, and Yadong Li, Nanoletters 7,3723(2007)7) Shot Noise with Interaction Effects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 Wu,P. Queipo, A. Nasibulin, T. Tsuneta, T. H. Wang, E. Kauppinen,and P. J. Hakonen, Phys. Rev. Lett.99,156803(2007)8) Degenerate doping induced metallic behaviors in ZnO nanobelts, Qing Wan, Jin Huang, Aixia Lu, and Taihong Wang,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3, 03109, 20089) Anomalous photoconductivity of CeO2 nanowires in air,X. Q. Fu, C. Wang, P. Feng, andT. H. Wang, Appl. Phys. Lett. 91, 073104 (2007)10)Surface-depletion controlled gas sensing of ZnO nanorods grown at room temperature, C. C. Li, Z. F. Du, L. M. Li, H. C. Yu, Q. Wan,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91, 032101 (2007)11)Extremely high oxygen sensing of individual ZnSnO3 nanowires arising from grain boundary barrier modulation,X. Y. Xue, P. Feng,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91, 022111 (2007)12)Room-temperature oxygen sensitivity of ZnS nanobelts,Y. G. Liu, P. Feng, X. Y. Xue, S. L. Shi, X. Q. Fu, C. Wang,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90, 042109(2007).13)Highly sensitive ethanol sensors based on {100}-bounded In2O3 nanocrystals due to face contactP. Feng, X. Y. Xue, Y. G. Liu,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9, 243514 (2006)14)Vertically aligned tin-doped indium oxide nanowire arrays: Epitaxial growth and electron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Q. Wan, P. Fe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9, 123102,200615)Achieving fast oxygen response in individual -Ga2O3 nanowires by ultraviolet illumination, P. Feng, X. Y. Xue, Y. G. Liu, Q. Wan, and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9, 112114,200616)Extremely stable field emission from AlZnO nanowire arrays X. Y. Xue, L. M. Li, H. C. Yu, Y. J. Chen,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9, 043118,200617)Electrical transport through individual nanowires with transverse grain boundaries, X. Y. Xue, P. Feng, C. Wang, Y. J. Chen,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9, 022115,200618)Comment on “A transparent metal: Nb-doped anatase TiO2” Q. Wan,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8, 226102,200619)Synthesis and ethanol sensing properties of indium-doped tin oxide nanowires,X. Y. Xue, Y. J. Chen, Y. G. Liu, S. L. Shi,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8, 201907,200620) In situ synthesis of In2O3 nanowir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from indium film,Y. X. Liang, S. Q. Li, L. Nie,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8, 193119,200621) Electronic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individual ZnSnO3 nanowires, X. Y. Xue, Y. J. Chen, Q. H. Li, C. Wang, Y. G. W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8, 182102,200622) In2O3 nanowires grown from Au/ In film on glass, S. Q. Li, Y. X. Liang, C. Wang, X. Q. Fu,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8, 163111,200623) IndividualGa2O3 nanowires as solar-blind photodetectors, P. Feng, J. Y. Zhang, Q. H. Li,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8, 153107,200624) Linear ethanol sensing of SnO2 nanorods with extremely high sensitivity,Y. J. Chen, L. Nie, X. Y. Xue, Y. G. W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8, 083105,200625)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wler–Nordheim plot for field emission from In2O3 nanowires grown on InAs substrate,S. Q. Li, Y. X. Li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8,053107, 200626) Synthesis and ethanol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crystalline SnO2 nanorods,Y. J. Chen, X. Y. Xue, Y. G. W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7,233503, 200527) Contact-controlled sensing properties of flowerlike ZnO nanostructures, P. Feng, Q. Wan,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7,213111, 200528) Electric-field-aligned vertical growth and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In2O3 nanowires, S. Q. Li, Y. X. Li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7,143104, 200529)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nO nanotetrapods, Q. Wan, T. H. Wang, and J. C. Zhao, Appl. Phys. Lett. 87,083105, 200530) Anomalous electrorheogical behavior of ZnO nanowires, P. Feng, Q. Wan, X. Q. Fu,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7,033114, 200531) Abnormal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onductance of Single Cd-Doped ZnO Nanowires,Q. H. Li, Q. Wan, Y. G. W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6,263101, 200532)Synthesis and ethanol sensing properties of ZnSnO3 nanowires,X. Y. Xue, Y. J. Chen, Y. G. W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6,233101, 200533)Opto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CdS nanobelts Q. H. Li, T. Gao,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6,193109, 200534) CdS nanobelts as photoconductors,T. Gao, Q. H. Li,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6,173105, 200535)In situ growth of nanowire on the tip of a carbon nanotube under strong electric field, Y. G. Wang, Q. H. Li, T. H. Wang,X. W. Lin,V. P. Dravid ,and S. X. Zhou, Appl. Phys. Lett. 86,133103, 200536)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oxygen probed from ZnO nanowire films by transient photocurrent measurements, Q. H. Li, T. Gao,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6,123117, 200537)Oxygen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ZnO nanowire transistors,Q. H. Li, Y. X. Liang, Q. Wan,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5(26),6389-6391, (2004).38) Field-Emission from Long SnO(2) Nanowire Arrays,Y. J. Chen, Q. H. Li, Y. X. Liang, T. H. Wang, Q. Zhao and D. P. Yu Appl. Phys. Lett. 85,5682-5684, (2004).39)Single-crystalline tin-doped indium oxide whisker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Q. Wan, Z. T. Song, S. L. Feng,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5(20) 4759-4761, (2004).40)Sonochemical synthesis of SnO2 nanobelt/CdS nanoparticle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s, Tao Gao and Taihong Wang Chem. Commun. 2004,2558-2559,41) Metastable Vanadium Dioxide Nanobelts: Hydrothermal Synthesis,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Junfeng Liu, Qiuhong Li, Taihong Wang, Dapeng Yu, and Yadong Li, Angew. Chem. Int. Ed. 43, 5048 – 5052, (2004).42) Thin film transistors fabricated by in situ growth of SnO2 nanobelts on Au/Pt electrodes, Q. H. Li, Y. J. Chen, Q. Wan,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5, (10), 1805-1807, (2004).43) Low-resistance gas sensors realized from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ated with a thin tin oxide layer, Y. X. Liang, Y. J. Chen,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5, (4), 666-668(2004).44) Stable field emission from tetrapod-like ZnO nanostructures, Q. H. Li, Q. Wan, Y. J. Chen, T. H. Wang, H. B. Jia and D. P. Yu, Appl. Phys. Lett. 85, (4), 636-638(2004).45) Catalyst-assisted vapor-liquid-solid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CdS nanobelts and their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Tao Gao and Taihong Wang, J. Phys. Chem. B 108,20045-20049(2004)46) Electronic Transport Through Individual ZnO Nanowires,Q. H. Li, Q. Wan,Y. X. Liang, and T. H. Wang,Appl. Phys. Lett. 84, (22), 4556-4558 (2004).47) Fabrication and ethanol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ZnO nanowire gas sensors, Q. Wan Y. J. Chen, S. D. Luo, and T. H. Wang, X. L. He, and J. P. Li,C. L. Lin, Appl. Phys. Lett. 84, (18), 3654-3656 (2004)48) Current saturation i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large bias, Y. X. Liang, Q. H. Li,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Appl. Phys. Lett. 84, (17), 3379-3381 (2004)49)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ZnO nanowire-polyester composites Y.J. Chen M.S. Cao, T. H. Wang ,Q. Wan, Appl. Phys. Lett. 84, (17), 3367-33369 (2004)50)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resistance and humidity sensing properties of Cd-doped ZnO nanowire, Q. Wan, Q. H. Li , Y. J. Chen ,T. H. Wang ,X. L. He, X. G. Gao, and J. P. Li, Appl. Phys. Lett. 84, (16), 3085-3087 (2004)51) Room-temperature hydrogen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ZnO nanowires, Q. Wan, C.L.Lin, X. B. Yu, W. L. Liu, and T.H.Wang, Appl. Phys. Lett. 84, (1), 124-126 (2004)52) Low-field electron emission from tetrapod-like ZnO nanostructures synthesized by rapid evaporation, Q. Wan, K. Yu, T.H.Wang, and C.L.Lin, Appl. Phys. Lett. 83, (11), 2253-2255 (2003)53) Characteristics of a field-effect transistor with stacked InAs quantum dots , T. H. Wang, H. W. Li, and J. M. Zhou, Appl. Phys. Lett. 82, (18), 3092-3094, (2003)54) Synthesi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ing beta-FeSi2 nanocrystals,Q. Wan, T. H. Wang, C. L. Lin, Appl. Phys. Lett. 82,(19) 3224-3226, 200355) Structural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 nanoclusters embedded in Al2O3 gate dielectric, Q. Wan, C. L. Lin, W. L. Liu,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2,(26) 4708-4710, 200356) Memory and negative photoconductivity effects of Ge nanocrystals embedded in ZrO2 /Al2O3 gate dielectrics Q. Wan, N. L. Zhang, W. L. Liu, C. L. Lin,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83,(1) 138-140,200357) Linear and thir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absorption of amorphous Ge nanoclusters embedded in Al2O3 matrix synthesized by electron-beam coevaporation, Q. Wan, C. L. Lin, N. L. Zhang, and W. L. Liu , G. Yang and T. H Wang, Appl. Phys. Lett, Vol. 82, 19, (2003) 3162-316458) Synthesis of large-area germanium cone-arrays for application in electron field emission, Q. Wan, T. H. Wang,T. Feng, X. H. Liu, and C. L. Lin, Appl. Phys. Lett. 81,(17), 3281-3283, (2002).59) Resonant tunneling of Si nanocrystals embedded in Al2O3 matrix synthesized by vacuum electron-beam coevaporation, Q. Wan, T. H. Wang, M. Zhu, and C. L. Lin, Appl. Phys. Lett. 81,(3), 538-540, (2002).60)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s with point-contact channels,T. H. Wang, H. W. Li, and J. M. Zhou,Nanotechnology 2002, 13, 221.61) Design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es in GaAs/InGaAs/AlGaAs, d-doped AlGaAs/GaAs, and AlGaAs/InGaAs/GaAs heterostructures for single electron transistor application. Y. Fu, T.H.Wang, and M. Willander, J. Appl. Phys. 89(3),1759-1763, (2001).62) Formation and charge control of a quantum dot by etched trenches and multiple gates,Y.Fu, M.Willander, T.H.Wang,Appl. Phys.A,74(2002) 741-74563) High-vacuum electron-beam co-evaporation of Si nanocrystals embedded in Al2O3 matrix,Q.Wan, N.L.Zhang, X.Y.Xie, T.H.Wang, C.L.Lin,Appl. Surf. Sci. 191(2002)171-17564) Charging effect in InAs self-assembled quantum dots, T. H. Wang, H. W. Li, and J. M. Zhou, Appl. Phys. Lett. 79, (10), 1537-1539, (2001)65) Mismatch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vertical InGaAs quantum-dot array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Q. Zhang , J. Zhu, X.W Ren, H.W. Li, and T. H.Wang, Appl. Phys. Lett. 78(24), 3830, (2001)66) Etching trenches to effectively create quantum wires for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Y. Fu, M. Willander, and T.H.Wang, Appl. Phys. Lett. 78(23), 3705, (2001).67) Si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s with in-plane point-contact metal gates. T. H. Wang , H. W. Li, and J. M. Zhou, Appl. Phys. Lett. 78(15),2160, (2001).68) Single-electron charging in a parallel dot structure, T. H. Wang and Y. Aoyagi, Appl. Phys. Lett. 78(5) 634(2001).69) Large optical third-order nonlinearity of composite thin film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BaTiO3, Guowei Lu, Bolin Cheng, Hong Shen, Yujin Chen, Taihong Wang, Zhenghao chen, Huibin Lu, Kuijuan Jin, Yueliang Zhou, Guozhen Yang,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407(2005)397-40170) Large-scal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ilica nanotubes using zinc oxide nanowires as templates Yujin Chen, Xinyu Xue and Taihong Wang, Nanotechnology 16(2005)1978-198271) Single-crystalline Sb-doped SnO2 nanowires: synthesis and gas sensor application, Q Wan and T. H. Wang Chem. Commun. 2005, 3841-384372)Vapor phase growth of ZnO nanorod-nanobelt junction arrays, Tao Gao and Taihong Wang, J. Nanosci. Nanotech. 2005,5(7)1120-112473)Substrate-free growth, characterization nd growth mechanism of ZnO nanorod lose-packed arrays,Zao Yang, QuanHui Liu, HongChun Yu, Binsuo Zou,YanGuoWang and T H Wang,Nanotechnology 19 (2008) 03570474) ltralow threshold field emission from ZnO nanorod arrays grown on ZnO film at low temperature,L M Li, Z F Du, C C Li, J Zhang and T H Wang, Nanotechnology 18 (2007) 35560675) Photo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ZnGa2O4 nanowires,P. Feng, J. Y. Zhang,Q. Wan and T. H. Wa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2, 074309 2007 专利号专利类型 申请日 授权日 专利名称 发明人 证书发明专利2004-12-242007-10-3 碳纳米管的生物学应用 阎锡蕴、高利增、王太宏、聂棱 1发明专利03136606.6 2003-5-192006-8-23 一种纳米孔氧化铝模板的生产工艺 符秀丽、江南、王太宏 1发明专利03131082.6 2003-5-142006-4-12 一种提高纳米材料电性能的方法 李秋红、王太宏 1发明专利03136105.6 2003-5-142006-8-9 一种高性能纳米晶体管的制备方法 李秋红、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49405.3 2003-2-142006-9-13 基于库仑阻塞原理设计的单电子三值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49483.5 2002-11-21 具有多个稳定存储状态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31272.9 2002-9-242006-1-11 用垂直结构的碳纳米管晶体管设计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31274.5 2002-9-242006-6-28 两端垂直结构的碳纳米管晶体管做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5967.4 2002-8-72005-11-23 以库仑阻塞原理设计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5880.5 2002-8-1 基于碳纳米管单电子晶体管设计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法 孙劲鹏、王太宏 102123969.X 2002-7-112006-6-28 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970.3 2002-7-112006-4-26 具有高集成度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661.5 2002-7-82006-3-29 碳纳米管半加器及其制备工艺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860.X 2002-7-52006-1-11 碳纳米管式集成场效应管及其制备工艺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862.6 2002-7-52006-3-29 碳纳米管逻辑“或”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863.4 2002-7-52006-1-11 利用碳纳米管制作的逻辑“非”门器件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864.2 2002-7-52006-4-19 利用碳纳米管制作的随机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865.0 2002-7-52006-6-28 具有单壁碳纳米管结构的“与”门逻辑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861.8 2002-7-52006-1-11 碳纳米管“或否”逻辑器件 赵继刚、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459.0 2002-6-282005-7-6 复合量子点器件及制备方法 竺云、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3464.7 2002-6-282005-7-6 量子点器件的三端电测量方法 竺云、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0849.2 2002-6-52006-8-16 利用碳纳米管设计的非挥发性随机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0847.6 2002-6-52006-4-19 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0848.4 2002-6-52006-6-28 利用碳纳米管制备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2120850.6 2002-6-52006-6-28 利用碳纳米管制备的单电子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孙劲鹏、王太宏 1发明专利01101944.1 2001-1-182004-10-6 对电荷超敏感的库仑计及其制备方法 王太宏 1发明专利01101945.X 2001-1-182004-10-6 有自校准功能的对电荷超敏感的库仑计及其制备方法 王太宏 1发明专利01100835.0 2001-1-152004-8-4 点接触平面栅型单电子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一) 王太宏 1发明专利01100834.2 2001-1-152004-8-4 点接触平面栅型单电子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二) 王太宏 1发明专利00133517.0 2000-11-92004-7-28 一种单电子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王太宏 1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号专利类型申请日 授权日 专利名称 发明人 证书实用新型01200510.X2001-1-152002-6-19 单电子晶体管 王太宏 102285490.82003-2-142004-3-10 单电子三值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1实用新型02289264.82002-11-222003-8-13 使用多隧穿结结构的单电子晶体管的多值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57077.22002-9-242003-9-3 用碳纳米管晶体管设计的高集成度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57080.22002-9-242003-9-24 利用两端垂直结构的碳纳米管晶体管设计的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44310.X2002-8-72003-8-20 用碳纳米管单电子晶体管和碳纳米管晶体管设计的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44235.92002-8-12003-8-20 基于碳纳米管单电子晶体管设计的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40127.X2002-7-112003-7-23 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1实用新型02240125.32002-7-112003-8-13 一种平面磁控溅射靶 马利民、王太宏、张德安 1实用新型02240126.12002-7-112003-8-13 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具有高集成度的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9614.42002-7-52003-8-20 碳纳米管“或”门逻辑器件 赵继刚、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9615.22002-7-52003-6-18 碳纳米管式集成场效应管 赵继刚、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9613.62002-7-52003-8-13 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随机存储器 赵继刚、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9612.82002-7-52003-8-13 单壁碳纳米管“与”门逻辑器件 赵继刚、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8032.92002-6-282003-4-23 具有复合结构的量子点器件 竺云、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7210.52002-6-52003-4-23 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非挥发性随机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2237211.32002-6-52003-5-21 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单电子存储器 孙劲鹏、王太宏 1实用新型01201857.02001-1-182001-11-28 对电荷超敏感的库仑计 王太宏 1实用新型01201858.92001-1-182001-11-28 有自校准功能的对电荷超敏感的库仑计 王太宏 1实用新型01200511.82001-1-152002-6-19 点接触平面栅型单电子晶体管 王太宏 1实用新型申请了59项专利(已授权50项),在应用物理研究最权威的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就发表了80多篇的高水平论文。大部分实验结果都已被国外实验室重复和验证,每年文章的单篇引用率达50次。超敏感探测文章被26篇专著引用,SCI他引超过3000次

阎子峰发表论文被istp收录情况

[闻邦椿][邱竹贤][方肇伦][张嗣瀛][陆钟武][柴天佑][王国栋] 一共7位闻邦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男,汉族,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兼职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创立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发表专著和合著6部、论文250余篇,专著《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十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获国际奖两项,国家级奖3项,省、部、委级奖10项,为国家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指导的和联合指导的研究生有30名取得了硕士学位,有16名取得了博士学位。组织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该国际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曾应邀去日、澳、德等十多个国家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过20余次学术报告,宣读论文40余篇。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邱竹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21年5月出生,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北大学教授。他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总结了节省电能的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和发展我国铝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他单独或合作撰写轻金属冶金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单独撰写的专著有《铝冶金物理化学》和《预焙槽炼铝》两本,合作撰写的有教材《铝电解》等三本,合作翻译的有《冶金热化学》等七本,其中,《铝冶金物理化学》一书能够把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铝冶金的生产初中联系此书成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和一等奖(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以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邱竹贤参加了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经过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电流效率达到90%,电耗率降低到13500千瓦/吨铝,该课题获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此种槽型在扶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推广应用。 方肇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1934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195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研、副所长、研究员。现任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理事,流动注射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分析化学期刊J.Analytical Atomic,Spectrometry, Talanta,Analytica Chemica Acta,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J.Em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和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国内《分析化学》等十余种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自1977年以来方肇伦教授为流动注射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84年以来曾有五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成就。他当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流动分析、原子光谱分析及微芯片上的微流控分析及其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在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自1995年以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微流控芯片的研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并在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的资助。 张嗣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汉族,山东省章丘县人,1925年4月5日生。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 现为博士生讲授"微分几何方法"等两门课。已培养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博士后2人。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陆钟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汉族,1929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博士点。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查明了一批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各地的争论,使各厂明确了措施。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压下炉头式加热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编写或参编10多种专著和教材,撰写了100多篇论文。 任院长期间,贯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并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主持制定了学院2000年的发展纲要,提出办学"六大要素"的概念。确立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院校办学经验。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区和建设"大学科学园"的建议,被沈阳市政府采纳实施。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1985年获工学博士,并留东北大学任教;1988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被晋升为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任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柴天佑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智能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3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产生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针对常规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难于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变量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难题,他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的研究方向,打破传统解耦控制思想,提出了基于控制器设计与直接对闭环系统解耦相结合的在线解耦控制策略, 系统地提出了20余种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结合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生产条件与运行工况变化大、常规控制系统难于投入运行的复杂工业过程开展了应用研究,将所提出的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成功应用于冶金多段加热炉、余热锅炉、合金钢棒材连轧机立式活套、大型风洞、化工精馏塔等,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该项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37篇,经SCI检索被引用38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及应用”专著。该成果获得200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带领课题组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由于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运行工况变化频繁等综合复杂特性,使得常规控制系统不能投入自动运行,造成能耗高,污染严重这一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他提出了建模与控制相集成的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方法。他率领课题组针对我国矿山资源品位低,采、选、冶生产过程复杂,关键工艺参数等难于在线连续测量、工况多变、运行环境恶劣、难于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的难题,提出选矿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及企业综合自动化的全局解决方案,研发了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应用于辽宁排山楼金矿,酒钢集团选矿厂等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该项成果的论文应邀两次在IFAC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金矿选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获1999年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金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被控对象特性不确定、非最小相位和开环不稳定、具有各种干扰、未建模动态、执行机构出现故障、输出不可测、大检测采样周期与小控制周期不匹配、强非线性等复杂工业过程难于实现自动控制的难题,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于复杂工业过程的随机自适应、前馈自适应、鲁棒自适应、容错自适应、推理自适应、自整定PID、非线性自适应等20余种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上述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甲类)。他领导研究小组结合复杂工业过程开展工业研究,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想结合,提出了适合复杂工业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并结合抚钢的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四位一体合金钢棒材新流程生产线的建设工程,提出了带有非线性自适应补偿的活套解耦控制技术等关键自动化技术,保证了我国第一条合金钢棒材生产线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收录38篇,EI检索收录170篇,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ISTP收录7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应邀到国外20余所大学讲学,主持国际会议6次。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共有9名博士后出站,40余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百余名硕士生获得硕士学位。培养建设了一支年轻的研究与开发队伍,有的成为自动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有的成为东大自动化公司的技术骨干。他领导的东大自动化公司被评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产业化基地,辽宁省十佳校办企业。 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为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国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栋,男,1942年10月生,辽宁大连市人。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国栋院士主要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的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论和板形控制、热轧板带组织和性能的预测与控制、塑性加工理论与有限元方法、轧制过程的人工智能优化、板带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对轧制理论发展和轧制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 承担国家的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项目(863)、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所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200余篇次,专著4部,合作完成译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轧制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王国栋院士主要学术成就: 在超级钢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超级钢两个关键问题,完成了板材、棒线材生产工艺制定、原型钢研制、热轧超级钢轧制、产品工业应用等系统研究工作。在一批热轧带钢连轧机和棒线材连轧机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在汽车和建筑等部门推广使用。相关成果“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集成和开发了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相关成果已经在首钢、南钢等中厚板厂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应用。相关成果“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获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组织性能预测、有限元等方法,建立连轧过程数模开发工具和模型参数调优工具,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提出将“变形参数调优”、“组织性能参数调优”和“人工智能调优”三种方法融为一体进行轧制过程优化的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宝钢、抚钢、本钢等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关成果 “板带钢轧制过程的智能优化与数模调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国栋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开拓,深入实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培养博士36人,硕士34人。在1996-2004年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正确把握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带领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凝聚团队、深入现场、躬行实践、争创一流的实验室特色,成为促进我国轧制技术发展和钢铁工业进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一.概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其培养方式为硕士、博士、提前攻博等等。2002年获准国家立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30人。博士研究生学制2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12人。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获得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经费资助,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在主要研究方向已形成人才高地。二.学科研究方向介绍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智能与知识工程,包括问题求解商空间理论及其应用、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粒度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构造性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新的层次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复杂系统的优化技术和方法等等,获得了一批原创性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三.专业课程设置1.学位课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组合数学、算法设计分析、高级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人工智能高级教程、高级数据库技术等等2.非学位课并行计算、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知识发现、专家系统及其开发环境、优化理论及方法、构造性学习理论与方法和数据仓库及数据采集等等四、学科导师队伍张铃:男,1937年5月生,福建福清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分配至安徽工作,先后在安徽四所大学任教。1993年调至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1986年4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先后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智能所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获得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八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级以上学术奖励十次;1978年获安徽省首届科技大会成果奖;1984年获第六届ICL欧洲人工智能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年专著《新一代计算技术前沿的研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粒度计算理论之一)、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等。程家兴:男,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博士,教授,现任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南澳大学SCG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特别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算法分析与设计,最优化方法。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3等奖,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等奖.。目前,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9名。主讲课程有具体数学,智能计算,优化理论与方法,组合数学以及本科生离散数学教学课程等。张燕平:女,1962.2出生,安徽巢湖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电力学院热工自动化专业; 1989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微机应用研究所研究生获工学硕士;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任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3年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11月任教授。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家重点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汪继文:男,1958年9月生,安徽宿松人。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硕士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12 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2004.8出站,获博士后证书。1982.1-1986.9在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1989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到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原为计算机系)任教到至今。2001年6月担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受聘为教授。2002.12入选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次获教学优秀奖,一次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先后参加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两项省教委项目。目前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8篇,SCI收录论文4篇。 1. 智能软件学科带头人李龙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软件体系结构、不精确知识表示和智能Agent技术,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主持开发的主要系统有: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探讨知识的继承机制和抽象原理,使智能软件系统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融为一体,引进了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维护效率。完成国家“863”项目“基于气象分析的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软构件”,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软件体系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研究”,深入研究模糊商结构理论,将粒度计算理论用于建造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商空间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构造模型,研究成果在农业气象、河流污染、公路管理、煤矿救护等GIS系统中有广泛应用。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研究:深入研究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领域特征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框架和数据约简、知识发现方案,促进知识库系统开发技术水平的发展。研制适合模糊粗糙集信息处理的新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不仅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在农业气象分析应用中取得其它方法和系统无法替代的明显效果,结合农业气象信息,分析模糊粗糙集的特性和优点,研制适合知识处理的构件模型,用于建造减灾防灾、农作物管理等实际决策支持系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智能Agent技术的研究:Agent体系结构是智能Agent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Agent是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之间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块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和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RoboCup(Robot World Cup),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和建造基于Agent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安徽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2. 数据库与Web技术学科带头人郑诚博士、副教授。2002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新一代Web技术等。2005年9月起在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近几年内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二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数据库与Web技术方向:研究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及其应用技术、基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多粒度数据挖掘技术,将它们应用于税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研究语义Web技术,在Web中引入有关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能理解Web上的信息。3. 并行计算学科带头人刘锋,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多项。近期发表的主要论著:1. 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门阵列模式布局 (EI)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2,no.32. 求复函数方程根的遗传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37卷,第24期3. PVM环境下求复函数方程根的并行遗传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no.74. ORACLE数据库的MIT在营业帐务系统中的应用 电信技术 2001.95. 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异同论 情报科学 2001.76. 基于遗传算法的方程求根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EI)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4年第3期7. Internet QoS控制机制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2.3.8. 基于分布理论和遗传算法的多项式求根算法 微机发展 2001年第6期9. 基于Agent网格计算性能的实时调节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年第39期10. 并行遗传算法求复函数方程根的设计和实现 (EI)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4. 中间件技术学科带头人邹海,博士,高工。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信息与电子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专注于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中间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48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10多项横向合作项目,目前在研省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承担了包括东北晚中生代资源预测专家系统、坝工建筑物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基于网络通讯的远程分布式遥测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B/S/S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内的多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并得以成功应用。模糊与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研究:针对信息识别中大量存在的不完备信息和随机环境这一的特点,结合智能信息处理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深入研究在复杂系统中不完备信息及其随机环境下知识的表示、知识的约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推理等。中间件技术的研究:中间件技术作为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础软件,近几年来逐渐成为构建网络分布式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工具。它能够解决网络分布计算环境中多种异构数据资源互联共享问题,实现多种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分布式高性能高可靠企业级基础软件平台架构与机制、应用集成架构与技术、J2EE应用服务器、、工作流技术、移动中间件技术、反射中间件技术、嵌入式中间件技术、网络即插即用中间技术件、普适计算中间件技术、网格计算中间件技术、CORBA高级技术等。目前,中间件已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前端应用软件一起,跻身于软件业发展的重点之列,并成为分布式应用的关键性软件。它可广泛适用于政府部门、银行、证券、电力、电信、交通与军事等关键性的网络分布应用。 一、研究生始招时间及在校研究生规模始招时间:200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约60人二、导师梯队介绍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韦穗: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及弗吉尼亚多理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图像图形学、模式识别、数学形态学和全息成像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其中大容量快速图像分析系统(负责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863项目“基于VR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负责人)的研究, 2000年经863专家组组织验收,认为该项目的成果对于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在图形学中的多视图几何、3D重构和基于图像的绘制、图像获取几何和降低计算复杂性,实现复杂景物的3D描述与显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了2002年第二届国际图像图形学会年会,编辑了两本会议论文集,其中大部分论文都被EI收录,翻译出版《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图几何》(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原著作者Richard Hartley和Sman的授权)。梁栋:博士、教授(博导),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和1990年在安徽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安徽大学讲师,1996年晋升为安徽大学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安徽大学教授。1995年被评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加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象信息处理。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罗斌:博士、教授(博导),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学会会员,IEEE计算机学会会员,英国BMVA会员。研究领域为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邻接图谱理论的图像聚类方法研究》,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与国外同行专家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参加英国EPSRC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应用现代图的分解理论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EM算法和矩阵的SVD分解理论得到不同大小及包含结构噪声图的匹配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图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将图的谱分解理论应用于图像的识别和聚类,提出图谱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利用谱特征进行图的识别与聚类,并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研究成果曾获亚洲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等索引40多次,论文代表作曾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Pattern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Image Vision Computing》等学术期刊。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吴小培:博士、教授(博导)。2002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2003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 2004年4月-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领域:盲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语音、图像处理和识别。近年内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盲源分离、独立分量分析和脑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相关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柴晓冬:教授,博士。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电子技术与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在职),研究内容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陶亮:博士、教授(博导),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考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资格,次年被派往加拿大温莎大学访问研修一年。1999年被选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获项目资助,2002年入选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拔尖人才。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或主讲过多门专业课程,获得过校教学成果奖和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是本校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该学位授予点开点导师之一),同时也是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参加或主持过多项科学研究,近期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维信号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核心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过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目前(2005年4月)已有2篇论文被SCI收录,22篇论文被EI收录,10篇论文被ISTP收录,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有专著1部(《实值Gabor变换理论及应用》);是《电路与系统学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审稿人以及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专业学术年会审稿人(被邀请担任过审稿委员会委员、专题分会主持)。三、主要学术成果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本矩阵的鲁棒性计算及应用”支持下,应用视觉理论、投影几何、代数几何、矩阵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完成了基本矩阵的鲁棒性算法研究,并给出了在3维计算机视觉中相关问题的鲁棒性算法。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研究”支持下,对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模拟数据和真实图像两方面的实验,获得图像中匹配点噪声效应的定量理解和算法性能的定性理解。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支持下,对基于序列图像的全景漫游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图像插补问题、图像整合问题及全景图生成问题。4.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支持下,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一个Windows环境下的多模综合实验平台;2)实现一个基于视点的物体识别、定位的帮助装配系统的虚拟现实系统;3)对摄像机自标定、基于视点的插补、3D重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经国家“863”专家组鉴定:对本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对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进行了研究。全息技术能提供所有视点、距离上的3D(深度)感知,它是目前最理想的3D显示。当今来自计算机、卫星、先进医学成像设备、战场环境的精确模拟以及地质勘探等各个领域的数据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将这些数据变换成人们更易理解的形式,即真3D显示的形式。它无须借助眼镜、头盔等辅助设备,并用计算机生成3D显示的编码,由光电器件生成空间显示。6.先后完成“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基于图像序列的交互式全景漫游生成系统”、“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基于图像的犯罪现场重现系统”、“芜湖长江大桥和合肥中心油库交互演示系统”、“宜昌交互式招商引资展示系统”等开发和研制,并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基于图像的交通肇事现场测距系统”和“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经合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初步验证了用独立分量描述思维脑电特征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思维脑电独立分量特征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新设想。该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研究了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和ICA的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多导脑电信号ICA分析中存在的过完备问题和非平稳问题;研究了在线ICA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在线Infomax算法,并用于实测脑电数据的在线消澡问题,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该项成果是对Infomax 盲源分离算法的扩展和补充。8.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提出了实值离散Gabor变换(RDGT)理论与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RDGT的瞬变信号表示算法、基于过抽样RDGT的核磁共振FID信号增强算法,以及基于RDGT的线性时变系统表示与逼近方法;研究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研究成果以40多篇论文中英文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等重要的核心学术期刊和若干国际学术会议上,并且已有2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四、学科研究方向介绍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方向将多视图几何与矩阵分析、谐波分析和现代数学最优化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基于图像的3D成像几何与物理中的算法和应用,包括基本矩阵的鲁棒计算及应用、基于照片的场景重现和SVD重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计算机产生体视全息图的研究及其在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刑侦、城市规划、旅游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2.图像处理与识别方向将现代图的分解理论、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应用于数字图像的分析与识别,对图像的结构化描述、图像特征的提取、图像的配准、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图匹配理论和图的聚类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应用于图像库的检索和索引。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研究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脑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时-频-空三域分析方法的思维脑电特征提取与识别、思维脑电的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在线盲源分离算法及其DSP实现。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研究多维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物信息、语音、图像信号的处理和识别。如一维和二维实值离散Gabor变换理论、快速算法及应用的研究;复杂背景下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中人眼自动定位算法;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与系统实现;支持向量机快速学习算法及应用;语音消澡和识别技术等。

东北大学先后出42个院士。例如:傅鹰、闻邦椿、方肇伦、张嗣瀛、邱竹贤、陆钟武、柴天佑、王国栋、王淀佐、左铁镛、干 勇、钱临照、孙传尧、周 廉、张 懿、马在田、黄崇祺、刘炯天、徐德龙、徐旭常、逯高清、余艾冰、张捷迁、刘宝琛。。。。。。

王黎明目录 1、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作家 3 .清华大学教授 4.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5.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 6.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7、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 [编辑本段]1、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博士,硕士生导师。1963生,四川广安人。1984年于西南师大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中国地理学会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地系统机理与模拟,研究重点包括人地系统时空数据集成、人地系统演替过程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发表论文40余篇。 在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基于公里格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空间态势分析”(2004BA608B-2)、863项目“区域遥感——经济信息空间集成模型系统和应用示范”(2003AA131090)、科技部基础性项目“多目标区域规划信息空间整合方法研究”(2003DIB2J102)等。 代表论文 王黎明、杨燕风等,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压力研究,地理学报,56(6),2001 王黎明、关庆锋等,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地理科学,23(4)2003 王黎明、毛汉英等,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研究,地理研究,19(2),2000 王黎明、冯仁国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性分析及其降维模型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6(6),2001 Wang Liming, Wenhui,1 Km Grid Spatial Data Platform for Regional Man-land System,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 2004。 代表著作 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1998年 王黎明,王力,“风水”中的科学与迷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编辑本段]2、作家 (图) 笔 名: 棠棣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2 民 族: 汉族 1963年出生,童年在沂蒙山区和兖州农村度过。当过兵,做过矿工,现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在《诗刊》、《人民文学》、《中华散文》、《散文》等几十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作品收入多种选本。发表作品有《男子汉的五月》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孤独的歌手》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乡间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蓝色阴凉》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代表作:《照耀》(组诗)发表在《人民文学》1999年11月;《猫眼一线日当午》(散文集)收入发表在《中华散文》、《天涯》、《北京文学》、《散文》等刊物,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其中《人民文学》2000年第4期集中发表6篇。《滴水之声》由《新华文摘》2000年6期转载。《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王黎明卷·贝壳说》2001年12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近20年创作的诗作190首。[编辑本段]3 .清华大学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7、1990、1993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高电压专业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后留校任教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93年---97年任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94年---98年任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压教研室副主任,1997.6年晋升为清华大学副教授。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UMIST)做博士后及Research Fellow,2002.3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现为中国电工技术委员会电工陶瓷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新技术分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深圳市政府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机电学科组组长,长期以来从事高电压外绝缘和电工电能新技术的研究。2003.4年起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负责筹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能源与电工新技术工程中心。筹建的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部电机系学科群的综合交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工新技术及应用、新能源及电力新材料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大学科研究平台。 该中心学科规划涉及;脉冲功率、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及其新应用、电力系统智能化监控及在线监测技术、电力系统和轻型及柔性输电技术、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电磁兼容、电力绝缘新材料等学科方向。主要研究经历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承担了国家级重点工程子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六项;即我国最高电压等级750kV(交流),500kV(直流)高海拔输变电系统外绝缘设计和绝缘子选型研究、青藏铁路4000至5000米高海拔地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我国首条500kV、330kV(高海拔地区)、22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子科题项目三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九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还承担了各种横向课题五十多项。获得的主要科研奖励有;国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即“高压合成绝缘子”和“500kV紧凑型线路工程”);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50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获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防污闪涂料应用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2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获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高压合成绝缘子”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管道绝缘接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HXS棒型悬式绝缘子的推广应用”获原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外奖;“工频预电压下空气间隙超作过电压特性研究” 1999年度获得英国皇家电气工程师协会(IEE council)科技教学进步奖。到2003.4月为止发表论文情况有;共96篇,其中国外刊物、国际会议、国内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总数78篇,在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29篇,ISTP收录22篇;国内和国际会议论文中,获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2篇,其中在CIGRE 2002 GROUP 33中发表论文二篇,国内会议优秀论文奖5篇。[编辑本段]4.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1955.10—)山东文登人。擅长雕塑。1975年毕业于烟台轻工业学校,后任烟台工艺美术工厂美工。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作品《金秋》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展;《蓝色时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岁月的牛》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出版“金手指美术丛书”《雕塑》。[编辑本段]5.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 副编审。男,汉族,1948年10月出生,山东黄县人。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197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出版了《乌孜别克民间故事》、《维吾尔民族民间谜语》二部译著;在报刊上发表过《鸡蛋奏鸣曲》、《思精文自好》等报告文学和杂文作品;还翻译发表了《延安抒怀》、《塔伊尔与住合提》、《金发少年》、《两只箱子》、《熊力士》等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若干篇。编辑图书约90种(计1500万字),期刊8种,复审书稿40余种。其中《哈萨克民间故事》等书获全国民间文学奖、自治区民间文学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自治区新时期评文学作品奖。 �[编辑本段]6.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1976.8-),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任河南省遗传学会理事兼任植物遗传分会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参加选育小麦新品种1个,玉米杂交种1个,在《中国农业科学》、《实验生物学报》、《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从事利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进行植物遗传改良研究及其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三、工作学习经历: 1995.9-1999.7山东农业大学 农学师范 本科学士毕业 1999.7-2002.3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 2001.9-2006.7 山东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 2002.3-至今 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四、学术及其科研成果 (一)科研成果 1、豫审小麦新品种“金丰3号”的选育,2006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2、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近期发表论文 1.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1958-1964. 2.王黎明,林小虎,赵封涛,王洪刚.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中国草地,2005,27(1):57-63. 3.王黎明,林小虎,赵封涛,郑晓雯, 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441-447. 4.王黎明,刘树兵,李兴锋,王洪刚.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123-127. 5.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陆文辉,王洪刚.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2005,(1):111-116. 6.赵逢涛,王黎明, 李文才,林小虎,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133-139. 7.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陆文辉,赵逢涛,李文才,高居荣,王洪刚.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作物学报,2005,31(8):1036-1041. 8.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陆文辉,王洪刚.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126-132. 9.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赵逢涛,王洪刚.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分析.中国草地,2005,27(2):22-26. 10.陆文辉,林小虎,李兴峰,王黎明,陈寅初,王洪刚.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作物学报,2005,31(1):88-91 11.张志雯,陈于和,王黎明,李兴锋,王洪刚.小麦-簇毛麦种质系‘山农03071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921-926. 12、张富厚,王黎明,郑跃进,马占强,韦淑亚.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2006,12:44-50. 13、王黎明,朱玉丽,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47-1053。 14、王黎明,李萍,王合坚,王洪刚。早熟型小麦种质系山农0057的选育及其细胞学鉴定,河南农业科学,2007,11:27-29,32。 15、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8825,8829。 16、李萍,王黎明,李本,王洪刚。小麦异代换系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3):3824-3825。 17、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普通小麦(T. aestivum)微卫星在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中通用性研究,华北农学报,2007,6:1-3。 18、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抗白粉病小偃麦种质系SN996221的选育与鉴定。种子,2008,2: 五、承担课题 1、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09001130), 10万,2006-2011, 主持 2、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305711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万,2006.1-2008.12,参加(第二位)。 3、小麦多属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30671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2006,参加。 4、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河南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B210004),2008.1-2009.12,主持。 5、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河南科技大学校基金项目(2007ZY017),1万,2007.1-2008.12,主持。 6、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改革,河南科技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计划项目(2007Y-055),0.8万,2007.1-2008.12,主持。[编辑本段]7、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1950 年6月生,贵州贵阳人, 1968 年 12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 1968年后在贵州省威宁县小海公社知青。1971年后任水城钢铁厂工人、车间副主任、轧钢厂副厂长、第一轧钢厂厂长。1983 年后在昆明工学院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专业学习。1992年后任水城钢铁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党委常委。1997 年后任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常委。2000 年1月后任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3年12月任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编辑本段]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 男,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兼任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理事暨关节外科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委员、江苏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卫生法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省人工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南京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骨科质控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江苏省医疗卫生领域难得的集医技、医德和组织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抗震救灾等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 索引序列
  • 阎学通发表的论文
  • 阎学通发表过什么论文
  • 阎良法院发表的论文
  • 阎锡蕴课题组最新发表论文
  • 阎子峰发表论文被istp收录情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