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也是全球首个正式发表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重要研究。在这次临床研究中所使用的两款疫苗分别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生产,一共有40411名受试者参与。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款灭活疫苗在两针接种后14天,产生的抗体能够形成有效保护,且安全性好。
疫苗临床试验一般分为四期,是为了确实证明所研发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上市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我国新冠疫苗一期试验使用的是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 由陈薇院士和朱凤才教授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进行。受试者共有108人,研究目的主要是评价18至60周岁健康成人接种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当试验结果发现接种后人体能够引发免疫应答,虽然当时不能确定人们就会因此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但是已经是非常惊喜值得期待的结果。
当新冠疫苗二期试验数据发表时,我国已经有三个新冠疫苗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受试者人数较多,在对接种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后发现没有不良反应,疫苗接种人员都产生了高滴度抗体。也证明了疫苗的的安全有效性。
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也证明了疫苗对人体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提供保护。这真的是一桩值得庆祝点赞的喜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抗疫的胜利曙光。感谢那些一直默默奉献研发的人们。
昨天(5月26日),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发表的《两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成人新冠肺炎感染的保护效力评价》。这是全球第一个正式发表的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也是中国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次发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两针接种后14天,能产生高滴度抗体,形成有效保护,且全人群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9%以上。WIV04疫苗组保护效力为72.8%,HB02疫苗组的保护效力为78.1%,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轻,具有一过性和自限性。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近期新冠疫苗研发与应用的消息频出,尤其是拜恩泰科和辉瑞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公布有效性达到90%,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有效性达到70%,引发了海外资本市场异动。那么早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国产新冠疫苗,为何迟迟没有数据公布? 中国企业新冠疫苗研发严谨 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疫苗专家陶黎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并未公布临床实验数据,但也公布了一些紧急使用方面的情况,如国药集团董事长表示,已经在近百万人上进行使用,没有接到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只有个别的一些轻微症状。 陶黎纳说:“由于疫苗临床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科学实验,中国的新冠疫苗可能会通过论文等形式公布,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国外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信息是研发企业对媒体公布的,并未以论文形式呈现,因此从科学性角度还不够严谨。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公布晚,也说明我们对此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是中国的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均在国外,不可控因素较多。” 前不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疫苗的同行评议论文,认为中国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疫苗能在4周时间内快速诱导免疫反应,适合在大流行期间使用。文章称,要确定中国新冠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能保护人们不受感染,大规模的后期阶段试验,即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未来还须研究抗体反应的持续时间。 当前中国有四款新冠疫苗正在全球十多个国家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包括国药集团的两款灭活疫苗,科兴的一款灭活疫苗,康希诺与陈薇院士合作研发的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完成批量生产,土耳其等国家开始洽谈预订。国内如四川省已经开始了国产新冠疫苗的采购工作,引入的科兴新冠疫苗价格为200元/支。 陶黎纳认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受试者中并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国产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接下来就是等待一鸣惊人的时刻。 促进中国疫苗研发升级 据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Pharma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约325亿美元,在所有治疗领域中位列第四位,市场份额约3.6%。全球疫苗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2019年葛兰素史克(GSK)、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四大疫苗巨头的疫苗业务分别实现收入84.81亿美元、79.67亿美元、67.16亿美元、65.04亿美元,合计占有全球疫苗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 不同于全球疫苗市场的高集中度,由于我国疫苗产业进入市场化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年,因此疫苗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超过300个国产疫苗批件,疫苗企业超过50家,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下设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兰州等生物制品研究所,掌握半数以上疫苗批件。 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产品陆续上市,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0年,厦门万泰沧海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沃森生物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长春百克鼻喷流感疫苗先后获批上市,向国际疫苗企业的垄断地位发起冲击。《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东方财富生物疫苗板块的55家 上市公司 中,46家公司2019年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38家公司2020年半年报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 华夏幸福研究院医疗研究员王瑞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疫苗临床试验近年大幅增加,但正如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关系,国内很多疫苗的研发是仿制西方产品做法,只有HPV(人乳头瘤病毒)等少数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疫苗产业发展制约大,一方面是疫苗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创新疫苗从概念到上市整个过程一般需要8年至12年;另一方面大规模产业化存在一定难度,疫苗产业质控要求高,要求控制生产全过程,这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具有技术与规模难度。 新冠疫苗的研发则打破了这层壁垒,各省市今年积极启动疫苗研发基地项目。如今年5月份瑞科生物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州医药园区三方合作,在省内首家启动了重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7月份艾美荣安病毒疫苗产业化基地在宁波保税区奠基,这也是浙江省首个新冠疫苗生产基地项目。 根据WHO统计,截至10月15日全球有超过190种候选新冠疫苗正在研发,其中我国有22个,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的36个,我国的多种疫苗研发已经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新冠疫苗供应缺口达两年以上 不仅中国疫苗产业走上世界舞台,资本市场也给生物医药企业更高的估值与资本扶助。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生物疫苗板块是当下资本市场的热门,而且随着新冠疫苗研发日益明确,投资者也从预期未来市场前景,向看人才优势、看研发团队的经验水平、看股东实力转变。 龚涛说:“比如康希诺的研发团队来自赛诺菲巴斯德、阿斯利康、辉瑞等世界级巨头,而且这公司目前在13个疾病领域有16个创新疫苗产品研发中,主要技术合作对象是中国军事科学院,所以无论从研发团队还是行业经验来看都是业内拔尖的。其新冠疫苗研发已进入III期临床,这次新冠疫苗的研发或成为公司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龚涛认为,从新冠疫苗研发进程看,我国疫苗研发能力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疫苗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仍然较弱。面对全球四大疫苗寡头的围剿,我国疫苗企业杀出重围一要靠技术与质量赢得口碑;二需要政策和资本的扶持。此次中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不弱于国外,就是多方因素的共同发力。 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入尾声,其市场需求也日益明确。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如果不采取强力介入措施,新冠疫情还将继续蔓延成“常驻病毒”,全民接种新冠疫苗若不足六成,将难以阻止病毒蔓延。 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罗国庆表示,所有在年内可能上市的疫苗,其总剂量也不超过10亿剂,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新冠疫苗市场仍有较大的供应缺口,这对国内相应的疫苗研究企业和供应商的业绩,将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疫苗概念股的投资价值,短期看来自于未来新冠疫苗市场潜在的需求。长期看,新冠疫苗让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走向世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在品牌与市场影响力下,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据初步统计,性艾中心成立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计649篇(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其中在国内公开杂志发表论文487篇,在国外杂志其中包括《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发表162篇),出版专著26部,其中: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共31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26篇在国内公开杂志上。“云南省瑞丽市等地HIV感染流行因素和艾滋病传播特点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际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国内公开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全国范围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作:《艾滋病流行与控制》 吴尊友主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外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39篇, 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口头交流论文2篇,书面交流论文摘要5篇。翻译出版《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2000—2001年HIV感染的医学处理》。由临床病毒学室主要完成的《抗艾滋病药物治疗、护理、培训指南》出版。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52篇。获奖及专利申请情况:“SARS病毒核酸扩增(HIV)荧光检测试剂盒”获新药证书“跨膜型和分泌型HIV Gag抗原编码基因及包含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专利 出版著作13部,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论文90篇,英文论文37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2篇,《AIDS》杂志2篇。“我国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项目通过中华医学奖评审,并荣获一等奖。 “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及数据库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HIV感染诊断的替代检测策略”获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科技论文88篇,英文科技论文48篇,其中在《Lancet》上发表论文一篇。首次在国际影响较大的英文杂志《AIDS》上出版中国专刊1期。 中心共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5篇,其中英文72篇,SCI文章69篇(N Engl J Med 1篇,PLoS Medicine 1篇;Clin infect Dis AIDS 1篇);参编或主编专著3篇;获得专利一项。
今日,中国疾控中心在官网发布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1434例,报告发生率为11. 86/10万剂次。
我国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首次发表,从发表的结果来看,我国新冠疫苗的成效还是相当不错的。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在接种后的14天内,能够有效的产生高滴度抗体,而且接种的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抗体阳转率更是达到99%以上,此次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的疫苗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IV04疫苗组,它的有效保护力可达百分之七十三左右,而另外一种则是HB02疫苗,它的有效保护率可达百分之七十八左右。
安全性高、保护效力高、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这或许就是此次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疫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由于该疫苗的突出表现,世界卫生组织也正在思考是否需要批准中国的第二款疫苗,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要求科兴公司提供相关的权威数据,它们将会对该疫苗的更多细节已经把控,只要科兴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符合于事实,那或许科兴将会成为国内第二款获得世卫组织批准的疫苗。
众所周知,随着疫情的到来,诸多国家都对新冠疫苗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我们国内有着多款疫苗种类,其他国家也都有着各自研发的疫苗,但并不是所有的疫苗都能够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毕竟疫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是其关键,唯有二者达到相关的要求,才能够获得国际世卫组织的批准,进而将疫苗出售给全世界各个国家,而世卫组织也会对其实际效果进行相应的研究。
中国疫苗的相关研究结果已出,可以肯定的是,该疫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这也是全球第一个正式发表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疫苗,同样也是中国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首次发表。
最近有关新冠病毒疫苗的消息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陈薇带领的研发团队发布了新冠疫苗通过了第一期临床试验,网上一片欢呼,似乎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马上就可以应用了。其实通过了一期临床试验离临床应用还早着呢,很多药物、疫苗等都通过了一期、二期,在三期试验时被”枪毙”。甚至有的通过了三期,在审查时因为试验设计有瑕疵、或者试验数据不真实(造假)等而被“枪毙”。另一个是美国制药公司Moderna也宣布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正在做临床试验。
中国新冠疫苗Ⅲ期入组接种人数已超过2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表示,我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临床试验方面,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表示,截至目前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入组接种人数已超过2万人,并创造了多个全球第1。中国新冠疫苗有望今年年底上市 将优先向湄公河国家提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在北京出席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中方新冠疫苗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优先向湄公河国家提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攸关全球抗击疫情大局。中方愿同湄公河各国一道,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一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国家临床试验许可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该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已于21日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文。该疫苗靶向SARS-CoV-2,使用其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以阻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这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相关研究论文已于7月2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特朗普紧急授权使用血浆治疗新冠 吹捧为“历史性突破”美国总统特朗普于8月23日周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一项紧急授权,允许使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用于治疗。FDA在声明中表示,该疗法对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可能有效。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极大地扩大这种治疗的适用范围,他还将这一消息吹捧为“历史性突破”,称其“极大地扩大了获得这种治疗的机会”。科学家在新冠病毒中发现Δ382突变:毒性大幅降低近日,在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地区,已检测到基因组ORF8区域中带有382个核苷酸缺失(382)的新冠病毒变种。这个突变类型的新冠病毒与野生型相比,复制能力没有下降,但是毒性却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较少,而且症状更轻。他们推断,ORF8可能是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靶点,可能对治疗方法和疫苗的开发产生作用和影响。基因组分析:许多动物易感染新冠 一些濒危物种风险最高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人类不是唯一受到新冠病毒威胁的物种。大量哺乳动物可能通过其ACE2受体感染SARS-CoV-2,这其中一些濒危物种,例如西部低地大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北部白颊长臂猿,通过ACE2感染SARS-CoV-2的风险竟然是最高的——这些物种更易受新冠从人类身上传播出来的风险。细胞因子风暴影响疫苗持久性8月19日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可能也会阻止感染者发展出长期免疫,因为据观察,患者只能产生很少的B细胞,而这类细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应所必需的。这组作者说,尽管有了这些发现,但他们仍然相信可以研制出一种成功的新冠肺炎疫苗。国际空间站漏气现象加速近日,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的漏气现象加速,为了寻找漏气源头,3名宇航员于21日进入俄罗斯承建的“星辰”号服务舱,直到24日晚间。这次漏气始于2019年9月,并且漏气速度在近期明显加快,相当于24小时损失220克空气,不过这一事件尚未对宇航员的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国际空间站上有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和一名美国宇航员。山火再起 加州大学1200师生紧急撤离一周前,北加州在连日高温和上万次的雷击后发生大规模山火。当地时间8月20日晚,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师生被迫紧急撤离。此前该分校已发表通知要求教职员和学生停止所有不必要的校园研究。周四的时候, 居住于校内的1200人被迫紧急撤离。“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启动8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三大洋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启动会暨年度进展交流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吴国雄、陈大可、王会军等院士专家受邀参会。风云四号B卫星完成研制 明年择机发射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经在轨道上运行的7颗风云卫星,我国还将在明年择机发射风云四号B星。届时我国风云卫星家族将又添一员,进一步提升我国天气预报的能力。风云四号B星,是风云四号A星的升级版,增加了一台快速成像仪,可以更快速对地球进行扫描成像。同时风云四号B星的测量精度更高了,可以更好服务于气象预报。国内首基单回路直线旋转塔完成组立近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屯南-安匠220kV线路控制性工程中,国内首基单回路直线旋转塔顺利完成组立。屯南-安匠220kV线路中,在杆塔塔重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直线旋转塔技术方案,旋转塔身45°成功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降低了调整路径的工作难度,节约了工程投资。2020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录取结果公布经评审,2020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录取结果业已确定。录取通知及相关材料将于近期统一发至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人社)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并由其转发留学人员。领取录取材料时间等相关问题请直接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主管部门联系。河北省科技活动周将开展629项科普活动8月23日,以“科学防控、科普行动、科技扶贫、科创惠民”为主题的2020年河北省科技活动周在石家庄开幕。8月23-29日科技活动周期间,河北各地和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629项科普活动。其中省级有关部门开展110项,各市也将结合各自特点,举办474项系列特色科普活动;河北省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将参与开放活动45场次。2020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落幕8月23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0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圆满结束,97位硕士研究生、11位博士参加比赛,来自全省不同领域的15位选手各放异彩,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行各业里的科普知识。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又添大熊猫双胞胎继8月17日大熊猫“永永”产下一只幼仔后,在8月22日中午1点04分和1点52分,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秦秦”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雌性幼仔,体重分别136g、127g。大熊猫“秦秦”于今年2月22日进行了3次人工授精,至今日产仔,妊娠期长达180天,是目前秦岭大熊猫中妊娠期最长的大熊猫。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开机8月20日,国内首部以航天科技为内容的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在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文化广场举行开机仪式。今年,恰逢我国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顺利升空。该片以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大型试验项目“绿航星际”为创作蓝本,在以人类为地外生存做准备为主题的金昌火星1号基地取景拍摄,向公众介绍中国航天员在选拔、培养、训练和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感人事迹。我国首台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课题组经过2年的攻关,攻克了红外观测微弱信号检测、高增益灵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高真空低温封装、高精度数字锁相放大等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出红外光谱扫描的天光背景测量装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该领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时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科学家培养出迷你心脏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的新研究中,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在诱导多能干细胞中加入特定的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让干细胞经历了类似于胚胎的发育过程,并培养出了一个迷你的心脏“类器官”。该类器官包含所有主要的心脏细胞类型,并具有功能性的腔室和血管组织结构。这使科学家能够模拟胎儿的心脏发育,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因。世界最快的互联网数据传输速率近日,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178Tb/s。在这项研究中,团队使用的光纤带宽达到了16.8 THz,同时研究者还开发了新的几何形状网络,能够在高带宽条件下增强信号传输能力,在各种放大器技术帮助下,信息仍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快速传输。研究相关数据发表于《IEEE光子学技术快报》。催化免疫佐剂破解黏膜免疫瓶颈近日,《先进科学》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的一种新型黏膜免疫佐剂,破解了黏膜疫苗的关键瓶颈问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彭大新带领团队基于前期纳米酶学研究基础,研发了新型佐剂。新研究发现食用十字花科蔬菜有益维护血管健康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营养学杂志》双月刊上发表报告说,他们观察了1998年招募的684名西澳大利亚州老年妇女的研究数据。结果发现,这些妇女中每天摄入超过45克十字花科蔬菜的人,其主动脉上钙大量积累的可能性比那些每天不食用或很少食用这类蔬菜的人低46%。主动脉血管壁上钙大量积累是导致中风、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高密度单原子Pd基选择加氢催化剂稳定机制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刘岳峰副研究员团队和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王爱琴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马普协会化学能源转化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团队合作,在阐明碳化钼(α-MoC)负载高密度单原子钯(Pd)基催化剂的稳定机制,以及在选择加氢反应中的独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修正地球内核的年龄过去的研究认为,地球内核形成于5.65亿年前,但这意味着在内核形成前地球核心需要维持数十亿年不现实的高温状态。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项新研究对之前的预测数据进行了更正,研究估算出地球固体内核的年龄约为10~13亿岁,大于先前研究得出的年龄,在此条件下,地球核心热量参数将更加真实。被动陆缘远端带基底性质和变形特征研究获进展研究人员通过深度域的反射地震资料解释和水平切片提取,发现在南海北部陆缘远端带的基底中存在多个指示韧性变形的大型剑鞘褶皱,这些褶皱被融合交织的不连续带所分隔。提出基底由继承的弧前盆地中地壳所构成,在简单剪切作用下中地壳沿拆离断层剥露到了基底顶部,直接被同裂陷期地层所覆盖,上地壳局部缺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过去23年间 全球的冰减少28万亿吨以往对冰雪消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岛、南极洲等局部区域,而在一项发表于《冰冻圈讨论》杂志的综述研究中,英国研究团队首次对全球的冰雪消融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人员通过1994-2017年间对冰山、冰川和山脉的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的冰在23年间减少了“惊人的”28万亿吨,这一结果与联合国IPCC的“最糟糕情景”相符,可能使得本世纪末的海平面上升1米。“毁灭性病害”核盘菌对禾本科植物有益近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The ISME Journal)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姜道宏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揭示,核盘菌可以在小麦、水稻、大麦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内生生长,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内生真菌,为寻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资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家为水中“产油能手”测基因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最近为一种超微藻麦可属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这种藻类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巢湖、鄱阳湖等淡水湖泊中,不仅承担着制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任”,还能产生丰富的油脂。解开其“基因密码”,有助于人类深入研究其生态功能,并发挥其能源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生物医学领域权威刊物《生物医学中心·基因组学》上。第五轮学科评估再提“破五唯”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关于完善高校学科评估制度,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提案》的答复,提到学科评估坚决破除“五唯”顽疾。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情况”“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超最长学习年限 西安电子科大拟对33名失联博士生退学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拟对33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失联博士生退学处理。在官方发布的《拟退学处理但未联系到的博士生名单》中,33名博士生分别来自于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陈薇院士是新冠疫苗人体受试者
挺好兴苗的护肤品和祛斑产品还是不错的,成分比较安全,也得到了顾客信赖和认可。
很好,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和认可!!!!!!!!!!!!!!!
全球首个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此次的疫苗是重组蛋白新冠疫苗,是针对病毒变异研发的,那么,什么是二代新冠疫苗?二代新冠疫苗防护效果更好吗?下面我就带来介绍。 什么是二代新冠疫苗 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批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二代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许可,它是全球首个二代新冠疫苗。 我们所说的二代疫苗就是针对变异毒株Delta毒株和Beta毒株等开发新疫苗,现在武汉所和北京所都已经研发出来了,也制备好了这样的疫苗。 二代疫苗还有两个,一个是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它是针对病毒变异“量身定做”的广谱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还有一个mRNA新冠疫苗也是针对变异毒株的新冠疫苗,它们都被称为第二代疫苗。一代的新冠疫苗主要是针对新冠原型毒株,二代疫苗则针对新的毒株。 二代新冠疫苗防护效果更好吗 针对变异株流行的新趋势,在第一代疫苗的基础上,利用计算结构疫苗学技术平台,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建模方法,对各种变异突变位点的免疫逃逸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计算评估,研发团队设计开发了第二代重组新冠疫苗。 因为从抗原设计的源头就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变异突变位点的免疫逃逸能力进行了全面定量计算评估,因此二代疫苗对多种病毒变异株均有效。 在阿联酋的临床接种效果显示,对奥密克戎毒株,二代疫苗激发的中和抗体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疫苗组。 新冠病毒的变异经常始料未及,二代疫苗对还没出现的变异有效吗? 研发团队正在和中检院的研究团队合作,采用假病毒系统进行疫苗广谱性研究,相关结果将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根据现阶段掌握的情况推测其对可能出现的变异株也有一定的保护潜力。 针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一代疫苗还管用吗? 有效与否应以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证,我国的新冠灭活疫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人群的接种,在国内也已经接种20亿剂次,有很多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的新冠疫苗均对预防感染有一定效果;对感染后的再传播有明确效果,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显著效果。郑忠伟强调:“即便是在病毒变异株,特别是德尔塔株,广泛流行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无论是北京还是广州的上一轮疫情的防控中,疫苗接种效果均有目共睹。钟南山院士团队针对广东疫情(感染毒株主要为德尔塔株)进行的研究表明,两剂疫苗接种后,对中症的保护效果达到了70%,对重症的保护效果达到了100%。
发表的结果是非常好的,可以证明这种新型的疫苗临床实验非常的成功,接下来就可以运用到我们人类身上。
新冠疫苗在推出之初,就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新冠病毒的决心。虽然新冠病毒是在不断变异的,但是科研人员也一直没有松懈,他们在不断的努力和研究之下,成功的研发出了安全又有效的疫苗。在国外的疫情非常严峻,国外很多民众都没有条件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我国的疫苗不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普及,而且还是完全免费的接种,可以说完全是为民着想。
我国的新冠疫苗刚刚面向民众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表示质疑,甚至很多人还在担心疫苗的保护能力,以及疫苗会不会对身体有副作用。在经过多方面的普及,宣传,人们也逐渐对国产疫苗放心了,我国生产的疫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的报告,可以说是预防新冠的最好办法之一了。2021年5月26日,我国也面向全世界发布了关于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
从试验报告的结果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三期疫苗的安全性不仅非常高,而且针对新冠病毒也有非常好的防范效果,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厉害的。因此,我们要信任国产疫苗,更要积极接种国产疫苗,这样才可能尽早实现群体免疫,从而能够更早实现彻底战胜病毒的目标。
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目前并没有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人们的接受度也是比较高的。
有助于利用人体自身对一些疾病如癌症、艾滋病、流感等在身体内部形成前,进行机械性预防。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