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文章论文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文章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文章论文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风俗,每一种风俗都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 文化 的民风民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家乡的风俗 作文 600字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每年的 元宵节 ,我家乡可没有花灯可赏,更没有灯谜可猜,有的是热闹、火爆的“玩意儿”。“玩意儿”是大人们的说法,其实是跑早船、跑纸马的总称。

“玩意儿”在家乡可算是最热闹的和最让人喜爱的文艺形式了。过去的过年过节既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手机网络,人们只能自编自演创作一些娱乐节目。每年冬天,人们农活一忙完,便凑在一起编演这些“玩意儿”,这样一直闹腾到元宵节后。村村锣鼓喧天,家家都在看“玩意儿”演“玩意儿”,有时村与村还要比试一番,那可是盛大的集会了。小伙子们拼命地跑,村村锣鼓敲得震天响,再加上人们的叫声、欢呼声,好像是千军万马混战在一起,厮杀在一起。

而今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可人们却觉得缺少了什么。有一天,不知怎的村里响了几槌鼓声,随即是一阵锣响,再之后锣鼓齐响,人们又摆弄起了被遗忘的“玩意儿”。开始是一个村,逐渐的十里八村全响起来,人们离开电视离开手机离开网络,走出家门又凑在一起笑在一起了。我有幸又能看到了那雄赳赳、耀武扬威响着串铃的纸马,永远的傻小一家的滑稽表演,踩着尺把长高跷的孙悟空翻跟头……

近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多希望家乡的传统风俗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那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 传说 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之后,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终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明白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乐洋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3

说起咱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就拿过 春节 的风俗来向大家介绍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这一天为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这也是节目的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到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人们带来吉祥。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当然就是吃饺子了!为驱邪恶,图吉利,饺子必须要煮得多还得有余,饭后还要在锅里放上几个馒头,这些都意在年年有余。要是饺子煮破了,不可以说“破了”要说“挣了",就是赚了的意思。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人丁兴旺。吃饺子时还有许多乐趣呢!新年里吃的饺子里包有枣子、栗子、钱、花生米等物质。吃饺子时吃到的第一个饺子里包有什么象征物质,新的一年里就会像物质象征的那样。如果吃到红枣,新的一年里就会红红火火勤劳致富;吃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做事有干劲;吃到花生米,就意味着长命百岁,行大运;吃到钱,那就意味着发大财,日子红红火火……不管谁知道哪一种,大家都会衷心的祝贺。如果是小孩吃到钱,那就代表学业有成,大家都要祝贺他(她)。

春节时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问好,晚辈向长辈问好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拜年,给别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你们的家乡也一定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吧?那就把你们家乡的风俗也结介绍给大家听听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福建永春。每年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家乡举行着各种各样古老的庆祝活动。我最喜欢的是“游神”。

正月初,“游神”活动是最隆重的。全村子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不仅准备好各种果蔬肉类等供品,还要备好一叠叠金纸香炮,然后会召集一些强壮的青年人去用轿子抬神灵,围绕着村子游一圏。一路敲锣打鼓,游到哪家门前,那家人就会拿出备好的供品祭拜,还要烧金纸、举香、跪拜神灵,祈求菩萨保佑全家老小平安健康。

这天,我们全家早早地准备好,等待着“游神”队伍到我家门前。锣鼓声终于越来越近了,我兴奋极了。看见了好几个人走在前面,穿着道家服,手上拿着专用放炮器,炮声“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后面跟着舞狮队,舞的狮子可真精彩。再后面,几个人抬着轿子,上面坐着从庙宇里请出来的神明。只见“游神”队伍围绕着祭品桌转圈。大人们把烟炮点燃了,现场出现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烟花,有的像肥肥小猫,有的像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像雪白梨色的小马……好看极了。我手上举着点燃着的香,跪在地上,眼睛却偷偷瞄着桌子上各式各样的巧克力、饼干、苹果……“祭品好丰盛。”我嘀咕着,忍不住直流口水。

家乡的春节习俗真有趣,欢迎来年到我的家乡过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奶奶家有一种习俗叫打花脸,小时候,我就玩了这一项目,至今记忆犹新!

打花脸呢,就是把炉子里的锅底灰往你的亲人或你认识的朋友脸上抹。据爸爸说,如果你变了小黑脸,接下来的一年你都会有好运。

爸爸说这些的时候是早上,我很想现在就玩这个游戏,可是爸爸说要到晚上才能玩,这一天,我的心情都痒痒的。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晚上7:00,我发现爸爸一直紧握拳头,可是妈妈比我还好奇,让爸爸给她看看锅底灰,爸爸说“好”的同时给妈妈抹了一把锅底灰。“啊!”妈妈大喊一声,措手不及,变成了大花脸!我也趁机偷偷的拿了一点,战斗悄悄开始……

爸爸反应真快,刚才还在笑话妈妈,现在只用了0。1秒,就恢复了战斗状态,我表现得很慌张,但心里却有七个字:我―要―为―妈―妈―报―仇!

爸爸刚要抹我,我立刻躲到了一边去,爸爸可能没想到我速度这么快,我很是机灵,趁爸爸不注意,赶紧往爸爸脸上抹了深深的三道黑印。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差点笑得喘不过气儿来。再看我自己,更喘不上气来了,原来在我不注意的时候,爸爸给我画成了小老虎!

打花脸是不是很有趣?这段童年回忆让我着实难忘!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传统节日有非常多,但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 中秋节 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做月饼。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中秋节的由来,书上说:后羿把太阳射下来,留下一个,西王母来到后羿前,给了他两颗仙丹,嫦娥在千均一发的时刻下吞下了两颗仙丹,飞到了天上孤独的月亮上,这一天的月亮很圆,而两个人十分想对方,却不能相见,思念之情,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做月饼,到处都是月饼的香味。再炒几道菜,月饼的样子多种多样,有兔子形状,有的都是花形状,做月饼的时候,要十分小心,而且要做各种各样的月饼,需要有巧妙的手,和多年的 经验 ,这样做出来的月饼才香甜可脆,让人吃了,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到了晚上,大家都把菜和月饼搬到桂花树下吃。大人和小孩都非常高兴,大人让小孩朗诵几首诗,还唱起自己最好的歌,来配晶莹而又圆圆的月亮,桂花飘落,就像是嫦娥姐姐撒下的花朵,广寒宫里嫦娥姐姐孤独地在跳着舞一遍又一遍,以此来来思念后羿。我们在桂花树下有说有笑,桂花亲吻着脸颊,祝福着:世间思念的人能相见,不要再哭泣,孤独了。我们的脸红彤彤地像喝醉一样,不是好像,是真的,醉在今夜,而这样的画面却少了一个角!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而却有一对苦命的人,要是世间不那么邪恶,那嫦娥也不会孤独,而是幸福美满,该是个令人醉在其中,不想走出来的日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 清明 节、 端午节 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异常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你说神不神?

花灯,此刻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 清明节 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能够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午时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此刻,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异常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彩线轻缠红玉臂

我的家乡每到传统佳节,都有许多风俗,人们常常要举办一些活动。像中秋节要赏月,元宵节要闹花灯, 重阳节 要赏菊……

这不马上到端午节了,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散发着艾叶香味的香囊、香包,还有款式各异的五彩手链、五彩绳。尤其是一些小孩子,手腕上早早带上了彩莲、彩绳……我很好奇,为什么要带彩链呢?

我赶紧查阅资料:原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也称“毒日”)的禁忌。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针对五月恶月,民间采取积极的预防 措施 ,就 编织 五彩绳,拴在孩子手腕上,以驱妖避邪保护 儿童 。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将五彩绳放在水里,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 雨水 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奥,原来是这样。

我坐在桌边思忖着:“粽子包了……香囊挂了……”我探头朝门上看了一下:“艾草也插了,龙舟划不了……嗯?我手上没有缠五彩绳哎!”

我看了一眼空荡荡的手腕,去找妈妈:“妈妈,端午节要缠五彩绳,我没有啊,怎么办?”我求助的看着妈妈。妈妈说:“你可以自己编一个啊,不会的话我可以教你。”我双眼亮了起来,立刻把妈妈拽到了书桌前,看着妈妈从针线筐里找出了各种颜色的线。

我紧紧盯着妈妈的手,仿佛像个追踪器,双耳竖起来,生怕错过什么。五彩的丝线在妈妈灵巧的手中穿梭,活像花丛中飞舞的花蝴蝶。不一会儿,几根零散的丝线已经变成了一根美丽的彩绳,我不禁在心中赞叹:“妈妈可真是心灵手巧啊!”

我亲自上手的时候才发现,真难!要这样?还是这样?……我费了不少功夫,才把五根丝线勉强凑到一起。我把自己编的“类似五彩绳”缠在手腕上,美滋滋的想,这也算“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了。

彩莲带在手上,香包佩在身上,再吃一口糯糯的粽子,这个端午过得不一般。

家乡的风俗作文9

端午香包

一提起端午,大家可能都不约而同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一个个用荷叶包裹着的,充满清香,圆乎乎,甜腻的粽子吧!吃粽子可能是因为它是端午节一个重要的习俗吧!

我却不然,第一个想到的,却是那一个个小巧精致,散发着浓浓艾香的香包。

香包也叫香囊,古人云:“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佩戴香包,也是端午节里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人们认为这些布制的吉祥物都有灵气,都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佩戴香包受到人们喜爱和欢迎。但不知怎的,这个习俗渐渐的被人们淡忘了。

你瞧!端午节还没到呢,那些小贩便拿着一根小竹竿走在街上,开始卖端午节的五彩绳、小香包、艾草枝……看那些香包,除了最传统钱袋子形的,还有很多花形的,蝴蝶形的,十二生肖的……香包花花绿绿的成一大堆,挂着铃铛的箱包和彩绳摇着、舞着,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好听极了。虽然样子有些夸张,但也并不缺乏美感,几十个凑在一起,艾叶的香味便被风带着,飘出去很远很远, 猛然间,我的思绪触碰到了一个最温柔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

“外婆,外婆,我想要一个香包包!”

“好,好,霏儿喜欢哪个就买一个。马上也就要到端午了,买个香包,祝霏儿平平安安,快乐快快!“外婆慈祥溺宠地摸摸我的头。

我兴奋地在香包堆里钻来钻去,左瞅瞅,右看看,拿起一个香包又放下,再拿起一个,又放下,挑了好一会儿,才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荷叶形,上面带有蓝珠珠的紫红色香包,上面用五颜六色彩绳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好看极了。

“外婆,外婆,我要这个!“

一路上,我一手拉着外婆,一手捏着香包,把玩着香包上的蓝色玻璃珠。高兴了,时不时抛到天上,接住,再抛天上,再接住,外婆也不恼,就这样看着我。于是,一路上,走走停停,本来十分钟就可以走完的路程, 这次花了二十多分钟。

现在想想,小时候不过只是喜欢香包上零碎的小玩意儿和它好看的样子罢。

慢慢地,我长大了。但我对香包的热情依然不减,一到端午,第一件事就是买香包,浓浓的艾香总能在我身边萦绕好久好久……

在我的心中,端午佩戴香包不亚于任何一个习俗,我爱香包,更爱充满浓浓亲情的端午。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我要讲的是我老家漯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一般是祭灶、扫尘、贴窗花等。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奖惩,而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会说坏话。于是用糖粘上灶王爷的嘴,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

在漯河,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有干爹干妈的小孩子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为什么会有干爹干妈呢?为什么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呢?原来,在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去医院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会讲,这孩子呀不好养活,一家养不活,得两家一起养才能行。于是,选个黄道吉日,给孩子找一家适合的人家,磕头拜干爹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给孩子准备好去干爹干妈家拜年的礼物,去干爹干妈家住一天。拜年的礼物可是有讲究的,除了过年的礼品,特别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来越好。九点从家出发,到干爹干妈家吃中午饭,然后待到下午四五点,这才回家。这就代表了孩子在干爹干妈家过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圆了孩子两家养的说法。有些孩子养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养到十二岁才能行,这以后干爹干妈就变成亲戚,逢年过节去拜年走动。

这就是我们漯河过小年的特殊风俗,是不是不一样呀,你们那里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10篇相关 文章 :

★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10篇

★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10篇

★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600字10篇

★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汇总10篇

★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5篇

★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7篇

★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五篇

★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精选5篇

★ 关于家乡风俗作文600字5篇

中国的文学,向来就与风土人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诗经》中的《国风》、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田园诗,到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现代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等搜索等,都以广泛而深刻地描写风土人情而著称。当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片之所以能频频获奖,也在于他在风土人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退一步讲,有些作品,虽然不是以描写风土人情而著称,但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风土人情的范畴。这是因为,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而生活又是生动具体的,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则少不了有风土人情的融入。反过来讲,要想从文学的角度,去刻画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1]?,就应在风土人情方面多下功夫。如果说“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风土人情”则是文学创作上的常用题材。?当然,中小学生的作文,或许还算不上什么正式的“文学”,但确与文学创作有着相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原则,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可能还无意正视风土人情这一领域。正如一处未开发的风景名胜,本地人长期身处其境,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异的、可欣赏的地方,甚至感觉到平淡、枯燥,而对别的地方倒很向往,一旦有些外来人看后大为惊叹,才引起注意。等到更多的外地人纷纷慕名而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身居之境,确是一块风景宝地,大有开发与保护之必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中小学生,其生活环境,大多局限在校园及家庭所在地,虽然现在正兴“旅游热”,但由于学习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不可能有太多的外出旅游、观光、考察的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十几年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园,对所谓的“风景”、“名胜”,没有直接而深刻的体验,更没有经历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因此,学生在写作时,总觉得无“风景”可写,无“大事”可记,缺乏写作的激情和兴趣。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门路”,依然借教材、凭经验,硬逼着学生年年写,天天写,学生会写出什么呢?会写出什么结果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无东西可写,然后是凭空编造,编不来干脆照抄照搬。长此以往,形成作文难,怕写作的心理。那么,怎样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呢?最好是把目光放在本地,在学生身边就地取“材”;怎样给学生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门路”呢?最好是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一些适当地“开发”。?所谓“风土”,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土地、山川、气候、物产等)和风俗、习惯的总称。所谓“人情”,特指礼节应酬等习俗。“风土”与“人情”一般连用,称之为:“风土人情”??[2]?。风土人情带有典型的地方文化色彩,诸如乡村特有的景致、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节日庆贺、迎来送往、邻里相处、穿戴服饰等等,甚至一棵大树,一座山包都可能蕴含着神秘而美丽的故事,表现出当地人们的文化心理。而这些风土人情,就在师生身边,学生对此也比较熟知,耳闻目睹,具体可感,深得个中之味,写起来轻车熟路,比较容易。风土人情往往是历史的流传,又有不断的演变,通过写风土人情的演变,既能表现人们的生活风貌,又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既能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能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和国家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话题也可以通过风土人情来阐释。因此,如果把风土人情与整个时代生活联系起来,将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果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素材和技能,对他们的写作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进。〖JP0?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生写风土人情的话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1?教师要积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敦授佛朗两斯,斯库梅克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灵活地利用课程,因为教师也是课程的勘发者之一,所以也必须通过在诸如教学这样的正规过程中引入一些自己收集的包括非正规性的材料来尝试发挥教师的更深层次的作用??[3]?。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而把风土人情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再好不过的了。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的适时的给学生介绍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了解一些本地的风土人情知识,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验和感受。比如老师可以拿出一两个课时,让学生参加一次婚礼活动,事先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事后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婚礼习俗话题的文章。这样做,可能要比教师在教室里上一堂作文指导课效果要好的多。“事事通达皆学问”,对于写作来讲,更是如此。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应报之以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去观察、体验、思考,培养学生“重在参与”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做一些有关风土人情方面的收集、整理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做人的新课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文更是大有裨益。另外,老师在命题作文、提供话题情境作文时,要多考虑一些有关风土人情方面的因素,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一有收获,及时鼓励,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写作自信。?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风土人情中的“风景”美与“人情”美“风土”景观虽然是本地区特有的,但由于学生长期生活于此地,也会因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发现身边的“风景”美与“人情”美。记得有位大学教授在给学生上写作课时,谈到怎样发现乡村的“风景”,他说,乡村有没有“风景”,这要看观察者的心境和美感,你若怀着一片乐观的心境,在那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走到坑边或者是河沿,看那大柳树底下,几个年轻的村姑,有说有笑地洗衣服;你再着意观察一下水中的倒影,这时,你难道不觉得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乡村风景”吗?在这方面,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的脍炙人口的《风景谈》,平淡之处起“风景”,平常之事见“人情”,是我们中小学生写风土人情题材值得借鉴的典范,也是应当学会,应该具备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技能。?3?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对有关的风土人情进行鉴别评价风土人情,既是一种地方文化,又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与对待其他文化一样,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发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需要说明的是,风土人情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鉴别评价的标准也具有多样性,不能一概而论。大致原则应是:多于“情”而少于“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同样的风土人情,“古”、“今”所蕴含的意义可能已有所不同。在今天,对有些风土人情,当事者只不过看重一些形式,并不在意其本质意义问题,即没有谁去着意推究其是否符合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科学常识等。如清明节扫墓,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传统习俗,有些地方扫墓者可能会给逝者烧一些“纸钱”。烧“纸钱”,从“理”的方面讲是讲不通的,它不符合唯物主义,而从“情”的方面看,它却带有很强的人文性,表现着多方面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的、绝对的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标准去简单评价风土人情问题,应该更多的从历史与现实、风土人情与现实生活、风土人情与地方文化、风土人情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角度去考察、探究风土人情问题,尽可能挖掘风土人情中的“闪光点”、“亮点”,为我们的写作所用,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当然,文章的主题不完全局限于“歌颂”。对于风土人情中的“糟粕”,我们也应象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杆,进行揭露与批判,这也是作者的责任,同样是为现实生活服务。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考察风土人情,而且要教给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评价、鉴赏风土人情的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不仅有东西可写,而且能写出新意,写出水平,不至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机械模仿。?总之,风土人情是时代生活中的一大亮丽的“风景”,是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失的“旋律”。我们的师生在风土人情的沐浴中,其乐融融,中小学生对其可见、可闻、可感、可写。如果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中小学生走进风土人情,让风土人情融入中小学生的写作,那么,中小学生的作文将又会多一片“蓝天”。

家乡风土人情的班会报告总结:寒假社会实践论文—我的家乡我来自陕北的农村,在我的家乡,现在依然保存着许多比较古老和传统的习惯,其中最著名的非窑洞和土炕莫属。 虽然经过这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整洁的楼房和平房,但在农村的大多数地方,人们还是愿意住在窑洞中,睡在土炕上。 凡是住过陕北窑洞土炕的人都知道一个好处,那便是冬暖夏凉,这种起居方式记载着陕北人繁衍生息奋发自强的生活痕迹,让人一生受益,它昭示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源远流长的民风民情千秋轮回。 原始的陕北土炕,“土”的掉“渣”。它已土为主体,又接纳歇息着以土为生的群体,所以从原祖到子孙都称它为土炕。 陕北的土炕如同负重的黄牛驼载了太多的责任。春秋季节烧一把火,逼逼潮气暖暖腰身,老汉们背庄稼翻大山腰不酸腿不疼,冬季火炕一烧满窑暖气,老人们盘腿而坐,谈论家长里短,孩子们趴在炕上嬉闹,媳妇们量鞋底纳鞋垫,勤快的婆姨们把黄豆,绿豆,黑豆分别装在不同的坛子里,放在热锅头,盖上被子,不几天就生出白白嫩嫩的豆芽,或送人,或自家吃,而一家之主则抽着烟,计划着过年,盘算来年的生产...... 现在许多青年人走出了这片黄土地,在另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着陕北特有的黄土气息。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仍然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而在新建的平房中,虽然现代化得家具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许多变化,而现代的一些建材资料也使得土炕换了新颜,人们不再为土炕掉渣而觉得不整洁了。虽然“腹”中还是土,有些则用上水泥浇铸的条形炕沿,瓷砖贴炕的前脸及周围,使土炕也具有了些现代气息。 而今,许多已经在外的老人都想着回到陕北,回到那熟悉的土炕上去养老。陕北土炕是汇聚人生和智慧的集散场所,陕北的人,走完的生命的最后一步,仍把灵魂留在了他的土炕上。美丽家乡宝鸡,这个早在古代文化中就有着重要地位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数千华夏儿女的生命摇篮。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与甘肃、宁夏,四川相连,是国内大陆入川的捷径要道,陇海,宝鸡铁路在此交会,因此宝鸡也成为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型十字枢纽。 我生在宝鸡,长在宝鸡。志愿填在西安将我带出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但多山并未阻碍宝鸡的发展,东西贯穿流过的渭河成为宝鸡发展的主要方向,呈 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宝鸡全面积18172平方公里。所以说家乡宝鸡仍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增长使得建筑面积不断扩张。宝鸡以山地为主,南倚秦岭,北部有原,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 古称陈仓的宝鸡市有着悠久历史。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市内建有炎帝陵,炎帝祠等著名旅游建筑。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礼》、《周易》,以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典故皆出自宝鸡,至今仍有北首岭遗址,钓鱼台、,周公庙、周王陵、秦王陵群、古栈道、五丈原、法门寺、大散关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址。 家乡宝鸡还有十大怪,对不了解这座陕西第二大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次接近暴击的好机会。第一怪——面条宽得象腰带。所谓的裤腰带面是关中人民最青睐的美食,手擀面做出腰带般粗细,吃在嘴里可真可谓爽口实在。第二怪是饼子大的像锅盖,小麦是宝鸡人喜欢的粮食,做出的锅盔大饼比锅还大得多,宝鸡人对吃要求不高,一碗裤腰带面就口饼,吃饱最舒服。第三怪便是“有了辣子不吃菜”,一碗宽面浇上油泼辣子可是令人垂涎三尺,饼子夹辣子更是美味佳肴。第四怪可谓是说足了关中人民的大气——“老碗小盆分不开”,没有碗盆之分的人们,吃面一向用海碗来盛,这碗可不是普通的碗,而是碗口如盆般大小的超大号,一碗便饱的生活真是美滋滋的。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也是为了避免季风气候的多雨。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来。宝鸡人民很早就喜欢蹲在板凳上,原因我却无法知晓。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说到秦腔,这可是宝鸡的重要风俗之一,没听说过戏是吼出来的,怪了就是秦腔要吼,更是体现了关中人民的粗旷与豁达。第九怪“一截粗绳当皮带”。宝鸡人民衣食无忧便在这一怪上体现,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用一根粗绳绑在裤腰带上当腰带,方便结实。最后一怪,陕西姑娘不对外,我在这就不详说了,这只是个民俗风情。 上面听说的十个民俗只有在过的生活中比较多见,如今已有很多人在新时代新社会中不那么做了,不过仍然用其来表现宝鸡这块宝地的民俗风情。如今,宝鸡经济飞速发展,以其优越的历史条件发展旅游业,又没放弃以往的工业发展,带动着宝鸡人民致富安康。 这就是宝鸡,一个美丽的西部城市。美丽的江苏 ——家乡风土人情江苏位于长江、淮河的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河南,东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之字。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总面积的11,1%,连锦近1000千米的哈男线,拥抱着约980万亩黄金滩涂,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洲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的简称"苏"的繁体字原本就是此意。 江苏的特色艺术很多,例如:古沛国家的烧鸡,南京的云锦,苏绣,南京白局,昆曲,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汤沟酒,徐州琴书,苏剧,锡剧,淮剧,扬剧等。 江苏的民俗节日也颇具特色,热闹精彩。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开办以来,已成功的举办了20多届,是我国最早开办,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中国传统的除夕年夜饭揭开听钟声活动的序幕,席间参加文艺表演,幸运抽奖等活动为游客助兴,听钟活动随着游客到达枫桥景区进入高潮,寒山寺和枫桥大街展示龙灯,舞狮,高跷,荡湖船,乘轿等传统民俗活动,寺内众僧侣在香烟缭绕中做一年最后一次功课,零点前夕,游人们聆听由寒山寺主持敲响的108响钟声,钟声悠扬,除岁烦恼,虔诚吉祥,炮竹噼啪庆新年的到来,换了热闹。 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在南京夫子庙广场,大成殿都会举行成大的金陵灯会。它始于元朝,盛与明清,相传于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自此数百年来,相传至今,灯会期间200多个品种,数十万盏各具特色造型各异的花灯云集于此,流光溢彩,汇聚成等的海洋,尤以市民自己扎的花灯,千姿百态,极具特色,游人尚且徜徉其间,宛如置身于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至3月18日,在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都会举办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植梅花与赏梅花的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最佳,南京国际梅花节节庆期间,南京将以"梅"为主题,以梅为蝶,以"梅"会友,举办各种文化旅游,商贸及经济活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4月至5月,扬州都会举办中国扬州烟花三月的旅游节,春天的扬州市最美的季节,人们可踏着昔日乾隆皇帝着迷得"乾隆水上游览城",去寻访文明遐迩的二十四桥,观赏"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景,品尝中国的四大菜系中的淮扬美食,欣赏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每年6月会在淮安市盱眙县城举办中国国际龙虾节。盱眙十三番龙虾是淮安市县今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物美价廉的螯虾,由十位中药及特殊方法制成德,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中国国际龙虾节"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了"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龙虾节食江苏唯一被评为"IFEA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盱眙还被社会公认为中国"龙虾之都"。 江苏历史悠久,江苏人文荟萃。江苏是经济大省,江苏是教育强省。 是美丽的江苏,我的故乡。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东临渤海湾,北枕燕山山脉,西接首都北京,南指中国辽腹地,得天独厚的先天地理条件注定了天津市注定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天津市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中国北方经济中心,我国四直辖市之一! 天津的历史虽不悠久,但却是让人刻骨铭记的,公元1404年的12月23日,为纪念由此地起兵的明朝“靖难之役”,将此地命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成建卫,即当今世人俗称之“天津卫”,1860年中英鸦片战争从中国晚清政府的大败告终,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进驻天津,在天津设立租界,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抹灭的耻辱印记。1948年11月29日,著名的“天津战役”,打响,揭开了天津解放的序幕,次年1月15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东西路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为天津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78年改革开放,天津市更是迎来跨越式的房展,逐渐发展为当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 自古天津就被喻为曲艺之乡,民间民俗艺术多种多样,技艺精湛,不尽让人拍案叫绝,相声,京运大鼓,快板等有代表性的民俗艺术在全国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更是涌现一大批全国闻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慕名而来的观众和前来寻访的人络绎不绝,去茶馆听段相声,泡上一壶热茶,是老天津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茶馆文化永远不会暗淡,没有大上海的灯红酒绿,没有四川麻将的闲适,却有着它独特的丰韵。 美食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天津懂得享受生活,尤其在饮食,远近闻名的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是不必多说,地方特色的小吃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来到天津品尝风味小吃已经成为天津游客的必选内容,东临渤海,海蟹自然是天津人饭桌上的招牌,北塘的海鲜以鲜美闻名于世,出产的海鲜海味浓重,鲜香肥美,老话讲道: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更是体现出了天津人对于佳肴的追求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天津小宝栗子是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店铺门前长长的队伍足以说明一切。天津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建了美食街,旅游街,服装街,集吃穿住为一体,为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天津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众多的西洋风格建筑,故天津素来由万国博览会之称。天津的城市建筑独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柱,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如坐落在南开发区和虹桥区的古楼,是古代老天津卫留下的老城市,现今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又有众多的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式的中古式。德国的哥德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式等,天津人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之为“小洋楼”,来自河北区的意大利风情街,和位于租界区的五大道地区,映入眼帘的西洋式建筑会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美景数不胜数,但同时也铭刻下了历史耻辱的印记,这些是上个世纪侵略者的罪证!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有着多彩的历史,优雅的风情,现代的气息,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社会实践报告“风俗”,就像是一阵风,悄悄地游走在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让不同的地方演绎出不同的精彩生活。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各不相同的角落,不同的世界。 对于新一代爱追潮流的年轻人来说,或许,那一套套的分素习惯的确让人感觉俗套,因为风俗祖祖辈辈相传,固执不变,现在的人们就此做起事来一板一眼,甚至几千年都保持着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话说回来,风俗又毕竟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炎黄子孙一代接一代的相传,保持着这种文化的香火传递,的确很宝贵,正是有了这些风俗才有了今日现代与古典风俗的结合,创造了别具风格的美,正是因为它,才使各个民族与地区之间有了更鲜明的差别,正是因为它,生活才更加新鲜有趣,也正是因为它,让旅游变得更加有意义。风俗从小就在生活里陪伴着我,而我最熟知与最喜欢的便是过年的风俗,这其中的乐趣真是无穷。 我是生活在北京的一个小北京人儿,这里的风俗数不胜数,而过年是个大节气,是风俗中的代表,“年”就是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从三十到新年初一的过程便是过年(过春节)。曾传说,年是个魔鬼,人们有一天战胜了年,便把这天定为了过年。这是个有意思的说法。春节,一般人们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过来年的正月十五,二十三叫做小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便为过年做准备,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过法,还有一段顺口溜来描述这些天的生活:“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碗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因此,每到二十三,人们便按此忙碌起来,直到三十晚上,下午饭早吃,吃前要放炮,贴春联的,还要供祖先,饭桌上要有肉、白菜。肉代表富贵,白菜代表“摆财”,这些都很讲究,而且,饭不能吃光,一定要有剩余,这样就意味着家里粮食多,饭后要为死去的人送纸钱,等到夜里十二点,人们便开始放礼花,然后吃饺子,过了这会,人们可以继续玩,也可以休息了,十二点之前的这种过法就叫守岁。到了初一早上六点,人们要早起吃饺子,初二早上吃饸烙,意为“合乐”——合家欢乐,是有谐音而来。这里便是常说的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这之后,亲戚间便频繁来往了,有了客人,主人们热情招待,桌上放满各种水果、干果、糖果和饮料,吐出的皮要留到地上,因为踩在上面有小碎声,在风俗里,这叫踩碎,意为踩祟 就将过去一年的不好的邪祟踩光,有些人还要扔掉几双破鞋,意为扔邪,热热闹闹的来往过后便迎来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庆祝团员,家家吃汤圆,到了晚上,赏灯赏月,这一天,可是新年的第一次月圆,就这样,一路守着风俗的规矩,伴着热闹,带着红火,载着希望,年就快快乐乐的过完了,之后,人们便继续专注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了。 过年的风俗,远比我用文字演绎的精彩丰富,相信,在其他的地方,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那里的年也一样过的红火,当然我们这里也有着其他的风俗,比如:月圆去拜佛,年中不可理发,女儿工作多探父母,端午吃粽子,腊八喝粥,八月十五吃饺子……每一样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风俗,带给人们快乐,让平凡的 生活不那么平凡。它是一种传统,使中国的文化彰显的伟大;它丰富生活使文明不断传承,让后辈们保留着祖先们善良、热情、和气、团圆的优良本性,我爱我的家乡,我也爱这里的风俗。我相信,趋于现代化的家乡会与风俗相称的融洽,家乡将因这样的风俗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将因这样的风俗培育出更好的一代又一代。这里的子孙们将为这些努力奋斗,逐步前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洛阳——我的故乡提起洛阳,很多人知道,古都,这是来形容洛阳的一个词汇,和西安一样,古老是洛阳的一种特征,那我就老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洛阳,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之美誉。 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还有二程墓,白园,关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最新出土的“天子驾云”也是著名文明古迹。 洛阳的自然风光同样引人入胜,“天津晓月”,“龙门山色”,“洛浦秋风”,“马寺钟声”等洛阳八景风格不同,景色秀丽,畅游其间,定会是您流连忘返。 既然是花都,那就不得不说洛阳的牡丹了,至此,还有一段关于牡丹的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其待晓风吹”。百花摄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变激怒了武后,便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她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养,花儿更红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即为古都,那必定有所称之处,历史上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所以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 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阳就已是东周王朝的国都。当时由于旧都镐京残破不堪,加之犬戎内迁,危及镐京安全,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东周成为在洛阳第一个建都的王朝。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再次定都洛阳。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尘封之后,洛阳大放异彩。当时的洛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东汉末年,董卓在洛阳纵火焚烧皇宫,使一代繁华都城尽成废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以后,西晋和北魏也相继在洛阳建都。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弑父自立,迁都洛阳,在洛阳城西18里大兴土木,又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把洛阳定都为国都。其后共有6个皇帝移度洛阳,这段时间是洛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宫殿建筑宏伟壮丽,城内的大型官仓承担着为京都储存或转运粮食的重任,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五代时,后梁,后唐等朝代也在洛阳建都。 因此可见,洛阳的文化底蕴是那么的浓厚。洛阳位居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群星闪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史人物层出不穷,灿若星河,为后人留下一座璀璨的文化长廊。遥望他们在不同领域产生过的重大影响,仿佛穿越深邃的时空,感受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沧桑巨变。 这就是我的家乡——洛阳。我的家乡重庆之风土人情重庆是一个很热闹的城市,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们的热情,每个人都很好,很好客。 重庆这个地方的资源也很多的。在重庆可以感受到以前自己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具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集山、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体的浓郁文化景观。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三百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六个。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迩。 到过山城的外地人,恐怕也极少有人不去尝试一下久负盛名的重庆火锅。重庆人吃火锅,可以上溯至清光绪年间。那时的人大姐边上打上一口灶,放上一只大铁锅,煮上一锅盐,内放分为九格的竹木条格,供九人同时而食,为避腥气,加上麻辣佐料,成为今日的麻辣烫雏形。 最早介绍重庆火锅的要数四川作家李颉人了。他在1947年《风土杂志》中撰文';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小贩将水牛毛肚买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档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重庆人的口味。 重庆人能吃,在火锅上的发展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以毛肚等牛内脏为主的传统大锅,到了现在重庆人的手中,锅里的内容起了根本变化,对虾、螃蟹、海参、鱿鱼、年糕、苕粉、黄花、木器、厂耳,各种干副食品和时鲜蔬菜,都加入了下锅队伍。从口味上,也有了麻辣、荔枝、咸甜之分,而清汤火锅也有了发展,有鸡汤、鱼汤、排骨汤几种。就连烫火锅的燃料,也有了现代气息,泥炉、土灶被油炉、酒精炉、天然气炉、液化气炉所替代,还有用固体燃料锅,使土生土长的重庆火锅带上了积分洋气。 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 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是重庆的重要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境。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我的家乡亦如此,美妙尽在其中!家乡民俗风俗作为一个青海人,一个少数民族的青海人,我理应介绍一下我的民族——土族,一个被部分人当做是土家族的民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县,其余散居在乐都,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人口19万多,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旧称“青海土人”藏族人称之为“霍尔”。 土族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个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顶,菜园和打谷场,房屋多为三间一组,中间为堂屋,一侧为卧床,令一侧为佛堂,卧室微微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的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女上衣也都有绣花的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小腿扎上黑白的绑腿,带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斜襟衣衫,两袖有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绣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话手帕,花钱袋,荷包,小同龄等,裤腿外夹一尺高的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鞋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至今仍在保留着牧业时期的痕迹,如喜喝奶茶,吃手抓肉和酥油炒面等。 土族喜欢喝酒,酒在土族中占有找你更要地位,并形成了土族特有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能酿造“酩”,现在,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经声誉海外。 土族人民有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重长者,如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热情好客是土族历来的风尚,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出的表现,主要在客人到来前就拿着酒壶,酒杯在打门口等待,土族人认为三是个吉祥的数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义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另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气,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记。 土族地区有不少的名胜古迹,景点主要是互助的五峰山,大通宝库峡,民和娘娘天地,莲花台,七里药泉,同仁温泉等,土族的吉祥物是彩虹,每逢佳节盛会,飘袖舞红,融入天人合一,福祥长治的境界,因而,土族呗喻为“彩虹民族”,土族地区素称“彩虹之乡”。 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土族称春节为“新年”或“新月”,“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娱乐”、“狂欢”,纳顿节于每年夏季麦收后举行,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两个月,时间长,规模大,场面隆重,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此外,土族的传统继而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二月二(农历不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花儿会”和“少年会”多呢个。再这些节日了处理进行传统的多种娱乐活动外,同时还要举行规模打的物资交流活动。土族世代繁衍生息再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麓及黄河,湟水,大通河和洮河流域,土族人民于生活在这里的汉、藏、回、蒙古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了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吃丰富的地方——海丰。每家每户每天必喝的咸菜,还有梅陇菜粿、公平甜桃、牛肉饼,过年时家家户户要吃的菜茶…… 我的家乡靠大海,一眼望去,大海无边无际,汹涌澎湃。起浪的海面上就像有一群调皮的小孩在翻跟斗。风平浪静的大海就像可爱的宝宝正在睡觉。海边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贝壳,有的像星星,有的像月亮,有的像一只只美丽的小蝴蝶……海边的家乡可真美! 乡下人家喜欢在大海边散步。喜欢那里奇形怪状的贝壳。除了这些乡下人家还喜欢种花呢!春天到来的时候,乡下人家会在房前种几株花:月季花、梨花、桃花等。这些美丽可爱的小花都争着开放。桃花抬起它们那害羞的脸蛋,像一位位美丽年轻的姑娘,正在张望着陌生的世界。梨花姐姐穿上了雪白的衣服,像刚睡醒的花美人……它们就像农民伯伯那么朴实。 家乡有个草莓园。我可喜欢去摘草莓。摘草莓是件不容易的事呀!我走进草莓园,我看到了一片又大又红的草莓在我面前。草莓生长在泥土里,所以我们一定要穿雨靴进去才不致于弄到全身都是泥。我小心地踩过泥土,轻轻把草莓摘下来放到篮子里。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呀! 在家乡,我是多么的快活啊!

一、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饮早茶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供应茶水还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二、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据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几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三、广州之所以被称为“花城”,不单是因为广州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 ,更由于广州每年春节前都举行迎春花市。这种倾城人逛花市的习俗,全国惟有广州所独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规模的。早在两汉时,广州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人“彩缕穿花”。因广州人爱花,也就出现了以种花、卖花为业的人。逛花街 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前三天,即从年廿八开始,到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两点钟结束。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到除夕午夜时分,花农必将售不出去的花砸个稀烂。这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广州迎春花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市内各区均有花市:越秀区在教育路:东山区在滨江路;荔湾区在多宝路;海珠区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海幢公园、流花湖、荔湾湖等大小公园,无不在春节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卉,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路花市则成为广州花市的中心。每个花市搭起彩楼,张灯结彩,在马路中央架起长长的花棚,一层一层摆满各种花果。广州人好讲意头,认为春节逛花街,买支靓花,来年便能行个“好运”。当然,逛花街不只是为了买花,更多的是为了赏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种花果。四、每年阴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阳。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阳处在正阳的位置,所以称端阳,还叫天中节。赛龙舟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广州端午赛龙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以来,人们多数在珠江河海珠岛对开的海面进行。但那时的龙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样式也复杂、美观,有十几丈长,六七尺高,龙船上还有台阁,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实质是以艺术性为主。现在,赛龙舟已成了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运动了。龙舟的形状也多制成狭而长,形如独木舟,以利船速。龙舟的桨数不等,少则六,多的有五十多对。大型龙舟一般都设旗手和锣鼓手,锣鼓手击锣打鼓统率全船,划桨的随鼓声或快或慢。此外划桨的只管划桨,掌舵的把稳舵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水雾在江面飞驰,甚是扣人心弦。赛龙舟夺标者可赢得整只烧猪带回村里分了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1. 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3. 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 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 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 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 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 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 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 7. 附录 在论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没有使用,但又与论文有关的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程序,各类统计表,统计图等都可以放在附录中,有利于说明和理解调查报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

家乡风土人情的班会报告总结:寒假社会实践论文—我的家乡我来自陕北的农村,在我的家乡,现在依然保存着许多比较古老和传统的习惯,其中最著名的非窑洞和土炕莫属。 虽然经过这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整洁的楼房和平房,但在农村的大多数地方,人们还是愿意住在窑洞中,睡在土炕上。 凡是住过陕北窑洞土炕的人都知道一个好处,那便是冬暖夏凉,这种起居方式记载着陕北人繁衍生息奋发自强的生活痕迹,让人一生受益,它昭示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源远流长的民风民情千秋轮回。 原始的陕北土炕,“土”的掉“渣”。它已土为主体,又接纳歇息着以土为生的群体,所以从原祖到子孙都称它为土炕。 陕北的土炕如同负重的黄牛驼载了太多的责任。春秋季节烧一把火,逼逼潮气暖暖腰身,老汉们背庄稼翻大山腰不酸腿不疼,冬季火炕一烧满窑暖气,老人们盘腿而坐,谈论家长里短,孩子们趴在炕上嬉闹,媳妇们量鞋底纳鞋垫,勤快的婆姨们把黄豆,绿豆,黑豆分别装在不同的坛子里,放在热锅头,盖上被子,不几天就生出白白嫩嫩的豆芽,或送人,或自家吃,而一家之主则抽着烟,计划着过年,盘算来年的生产...... 现在许多青年人走出了这片黄土地,在另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着陕北特有的黄土气息。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仍然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而在新建的平房中,虽然现代化得家具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许多变化,而现代的一些建材资料也使得土炕换了新颜,人们不再为土炕掉渣而觉得不整洁了。虽然“腹”中还是土,有些则用上水泥浇铸的条形炕沿,瓷砖贴炕的前脸及周围,使土炕也具有了些现代气息。 而今,许多已经在外的老人都想着回到陕北,回到那熟悉的土炕上去养老。陕北土炕是汇聚人生和智慧的集散场所,陕北的人,走完的生命的最后一步,仍把灵魂留在了他的土炕上。美丽家乡宝鸡,这个早在古代文化中就有着重要地位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数千华夏儿女的生命摇篮。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与甘肃、宁夏,四川相连,是国内大陆入川的捷径要道,陇海,宝鸡铁路在此交会,因此宝鸡也成为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型十字枢纽。 我生在宝鸡,长在宝鸡。志愿填在西安将我带出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但多山并未阻碍宝鸡的发展,东西贯穿流过的渭河成为宝鸡发展的主要方向,呈 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宝鸡全面积18172平方公里。所以说家乡宝鸡仍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增长使得建筑面积不断扩张。宝鸡以山地为主,南倚秦岭,北部有原,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 古称陈仓的宝鸡市有着悠久历史。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市内建有炎帝陵,炎帝祠等著名旅游建筑。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礼》、《周易》,以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典故皆出自宝鸡,至今仍有北首岭遗址,钓鱼台、,周公庙、周王陵、秦王陵群、古栈道、五丈原、法门寺、大散关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址。 家乡宝鸡还有十大怪,对不了解这座陕西第二大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次接近暴击的好机会。第一怪——面条宽得象腰带。所谓的裤腰带面是关中人民最青睐的美食,手擀面做出腰带般粗细,吃在嘴里可真可谓爽口实在。第二怪是饼子大的像锅盖,小麦是宝鸡人喜欢的粮食,做出的锅盔大饼比锅还大得多,宝鸡人对吃要求不高,一碗裤腰带面就口饼,吃饱最舒服。第三怪便是“有了辣子不吃菜”,一碗宽面浇上油泼辣子可是令人垂涎三尺,饼子夹辣子更是美味佳肴。第四怪可谓是说足了关中人民的大气——“老碗小盆分不开”,没有碗盆之分的人们,吃面一向用海碗来盛,这碗可不是普通的碗,而是碗口如盆般大小的超大号,一碗便饱的生活真是美滋滋的。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也是为了避免季风气候的多雨。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来。宝鸡人民很早就喜欢蹲在板凳上,原因我却无法知晓。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说到秦腔,这可是宝鸡的重要风俗之一,没听说过戏是吼出来的,怪了就是秦腔要吼,更是体现了关中人民的粗旷与豁达。第九怪“一截粗绳当皮带”。宝鸡人民衣食无忧便在这一怪上体现,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用一根粗绳绑在裤腰带上当腰带,方便结实。最后一怪,陕西姑娘不对外,我在这就不详说了,这只是个民俗风情。 上面听说的十个民俗只有在过的生活中比较多见,如今已有很多人在新时代新社会中不那么做了,不过仍然用其来表现宝鸡这块宝地的民俗风情。如今,宝鸡经济飞速发展,以其优越的历史条件发展旅游业,又没放弃以往的工业发展,带动着宝鸡人民致富安康。 这就是宝鸡,一个美丽的西部城市。美丽的江苏 ——家乡风土人情江苏位于长江、淮河的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河南,东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之字。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总面积的11,1%,连锦近1000千米的哈男线,拥抱着约980万亩黄金滩涂,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洲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的简称"苏"的繁体字原本就是此意。 江苏的特色艺术很多,例如:古沛国家的烧鸡,南京的云锦,苏绣,南京白局,昆曲,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汤沟酒,徐州琴书,苏剧,锡剧,淮剧,扬剧等。 江苏的民俗节日也颇具特色,热闹精彩。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开办以来,已成功的举办了20多届,是我国最早开办,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中国传统的除夕年夜饭揭开听钟声活动的序幕,席间参加文艺表演,幸运抽奖等活动为游客助兴,听钟活动随着游客到达枫桥景区进入高潮,寒山寺和枫桥大街展示龙灯,舞狮,高跷,荡湖船,乘轿等传统民俗活动,寺内众僧侣在香烟缭绕中做一年最后一次功课,零点前夕,游人们聆听由寒山寺主持敲响的108响钟声,钟声悠扬,除岁烦恼,虔诚吉祥,炮竹噼啪庆新年的到来,换了热闹。 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在南京夫子庙广场,大成殿都会举行成大的金陵灯会。它始于元朝,盛与明清,相传于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自此数百年来,相传至今,灯会期间200多个品种,数十万盏各具特色造型各异的花灯云集于此,流光溢彩,汇聚成等的海洋,尤以市民自己扎的花灯,千姿百态,极具特色,游人尚且徜徉其间,宛如置身于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至3月18日,在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都会举办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植梅花与赏梅花的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最佳,南京国际梅花节节庆期间,南京将以"梅"为主题,以梅为蝶,以"梅"会友,举办各种文化旅游,商贸及经济活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4月至5月,扬州都会举办中国扬州烟花三月的旅游节,春天的扬州市最美的季节,人们可踏着昔日乾隆皇帝着迷得"乾隆水上游览城",去寻访文明遐迩的二十四桥,观赏"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景,品尝中国的四大菜系中的淮扬美食,欣赏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每年6月会在淮安市盱眙县城举办中国国际龙虾节。盱眙十三番龙虾是淮安市县今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物美价廉的螯虾,由十位中药及特殊方法制成德,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中国国际龙虾节"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了"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龙虾节食江苏唯一被评为"IFEA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盱眙还被社会公认为中国"龙虾之都"。 江苏历史悠久,江苏人文荟萃。江苏是经济大省,江苏是教育强省。 是美丽的江苏,我的故乡。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东临渤海湾,北枕燕山山脉,西接首都北京,南指中国辽腹地,得天独厚的先天地理条件注定了天津市注定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天津市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中国北方经济中心,我国四直辖市之一! 天津的历史虽不悠久,但却是让人刻骨铭记的,公元1404年的12月23日,为纪念由此地起兵的明朝“靖难之役”,将此地命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成建卫,即当今世人俗称之“天津卫”,1860年中英鸦片战争从中国晚清政府的大败告终,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进驻天津,在天津设立租界,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抹灭的耻辱印记。1948年11月29日,著名的“天津战役”,打响,揭开了天津解放的序幕,次年1月15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东西路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为天津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78年改革开放,天津市更是迎来跨越式的房展,逐渐发展为当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 自古天津就被喻为曲艺之乡,民间民俗艺术多种多样,技艺精湛,不尽让人拍案叫绝,相声,京运大鼓,快板等有代表性的民俗艺术在全国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更是涌现一大批全国闻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慕名而来的观众和前来寻访的人络绎不绝,去茶馆听段相声,泡上一壶热茶,是老天津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茶馆文化永远不会暗淡,没有大上海的灯红酒绿,没有四川麻将的闲适,却有着它独特的丰韵。 美食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天津懂得享受生活,尤其在饮食,远近闻名的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是不必多说,地方特色的小吃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来到天津品尝风味小吃已经成为天津游客的必选内容,东临渤海,海蟹自然是天津人饭桌上的招牌,北塘的海鲜以鲜美闻名于世,出产的海鲜海味浓重,鲜香肥美,老话讲道: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更是体现出了天津人对于佳肴的追求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天津小宝栗子是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店铺门前长长的队伍足以说明一切。天津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建了美食街,旅游街,服装街,集吃穿住为一体,为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天津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众多的西洋风格建筑,故天津素来由万国博览会之称。天津的城市建筑独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柱,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如坐落在南开发区和虹桥区的古楼,是古代老天津卫留下的老城市,现今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又有众多的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式的中古式。德国的哥德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式等,天津人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之为“小洋楼”,来自河北区的意大利风情街,和位于租界区的五大道地区,映入眼帘的西洋式建筑会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美景数不胜数,但同时也铭刻下了历史耻辱的印记,这些是上个世纪侵略者的罪证!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有着多彩的历史,优雅的风情,现代的气息,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社会实践报告“风俗”,就像是一阵风,悄悄地游走在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让不同的地方演绎出不同的精彩生活。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各不相同的角落,不同的世界。 对于新一代爱追潮流的年轻人来说,或许,那一套套的分素习惯的确让人感觉俗套,因为风俗祖祖辈辈相传,固执不变,现在的人们就此做起事来一板一眼,甚至几千年都保持着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话说回来,风俗又毕竟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炎黄子孙一代接一代的相传,保持着这种文化的香火传递,的确很宝贵,正是有了这些风俗才有了今日现代与古典风俗的结合,创造了别具风格的美,正是因为它,才使各个民族与地区之间有了更鲜明的差别,正是因为它,生活才更加新鲜有趣,也正是因为它,让旅游变得更加有意义。风俗从小就在生活里陪伴着我,而我最熟知与最喜欢的便是过年的风俗,这其中的乐趣真是无穷。 我是生活在北京的一个小北京人儿,这里的风俗数不胜数,而过年是个大节气,是风俗中的代表,“年”就是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从三十到新年初一的过程便是过年(过春节)。曾传说,年是个魔鬼,人们有一天战胜了年,便把这天定为了过年。这是个有意思的说法。春节,一般人们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过来年的正月十五,二十三叫做小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便为过年做准备,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过法,还有一段顺口溜来描述这些天的生活:“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碗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因此,每到二十三,人们便按此忙碌起来,直到三十晚上,下午饭早吃,吃前要放炮,贴春联的,还要供祖先,饭桌上要有肉、白菜。肉代表富贵,白菜代表“摆财”,这些都很讲究,而且,饭不能吃光,一定要有剩余,这样就意味着家里粮食多,饭后要为死去的人送纸钱,等到夜里十二点,人们便开始放礼花,然后吃饺子,过了这会,人们可以继续玩,也可以休息了,十二点之前的这种过法就叫守岁。到了初一早上六点,人们要早起吃饺子,初二早上吃饸烙,意为“合乐”——合家欢乐,是有谐音而来。这里便是常说的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这之后,亲戚间便频繁来往了,有了客人,主人们热情招待,桌上放满各种水果、干果、糖果和饮料,吐出的皮要留到地上,因为踩在上面有小碎声,在风俗里,这叫踩碎,意为踩祟 就将过去一年的不好的邪祟踩光,有些人还要扔掉几双破鞋,意为扔邪,热热闹闹的来往过后便迎来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庆祝团员,家家吃汤圆,到了晚上,赏灯赏月,这一天,可是新年的第一次月圆,就这样,一路守着风俗的规矩,伴着热闹,带着红火,载着希望,年就快快乐乐的过完了,之后,人们便继续专注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了。 过年的风俗,远比我用文字演绎的精彩丰富,相信,在其他的地方,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那里的年也一样过的红火,当然我们这里也有着其他的风俗,比如:月圆去拜佛,年中不可理发,女儿工作多探父母,端午吃粽子,腊八喝粥,八月十五吃饺子……每一样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风俗,带给人们快乐,让平凡的 生活不那么平凡。它是一种传统,使中国的文化彰显的伟大;它丰富生活使文明不断传承,让后辈们保留着祖先们善良、热情、和气、团圆的优良本性,我爱我的家乡,我也爱这里的风俗。我相信,趋于现代化的家乡会与风俗相称的融洽,家乡将因这样的风俗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将因这样的风俗培育出更好的一代又一代。这里的子孙们将为这些努力奋斗,逐步前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洛阳——我的故乡提起洛阳,很多人知道,古都,这是来形容洛阳的一个词汇,和西安一样,古老是洛阳的一种特征,那我就老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洛阳,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之美誉。 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还有二程墓,白园,关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最新出土的“天子驾云”也是著名文明古迹。 洛阳的自然风光同样引人入胜,“天津晓月”,“龙门山色”,“洛浦秋风”,“马寺钟声”等洛阳八景风格不同,景色秀丽,畅游其间,定会是您流连忘返。 既然是花都,那就不得不说洛阳的牡丹了,至此,还有一段关于牡丹的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其待晓风吹”。百花摄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变激怒了武后,便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她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养,花儿更红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即为古都,那必定有所称之处,历史上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所以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 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阳就已是东周王朝的国都。当时由于旧都镐京残破不堪,加之犬戎内迁,危及镐京安全,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东周成为在洛阳第一个建都的王朝。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再次定都洛阳。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尘封之后,洛阳大放异彩。当时的洛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东汉末年,董卓在洛阳纵火焚烧皇宫,使一代繁华都城尽成废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以后,西晋和北魏也相继在洛阳建都。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弑父自立,迁都洛阳,在洛阳城西18里大兴土木,又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把洛阳定都为国都。其后共有6个皇帝移度洛阳,这段时间是洛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宫殿建筑宏伟壮丽,城内的大型官仓承担着为京都储存或转运粮食的重任,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五代时,后梁,后唐等朝代也在洛阳建都。 因此可见,洛阳的文化底蕴是那么的浓厚。洛阳位居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群星闪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史人物层出不穷,灿若星河,为后人留下一座璀璨的文化长廊。遥望他们在不同领域产生过的重大影响,仿佛穿越深邃的时空,感受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沧桑巨变。 这就是我的家乡——洛阳。我的家乡重庆之风土人情重庆是一个很热闹的城市,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们的热情,每个人都很好,很好客。 重庆这个地方的资源也很多的。在重庆可以感受到以前自己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具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集山、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体的浓郁文化景观。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三百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六个。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迩。 到过山城的外地人,恐怕也极少有人不去尝试一下久负盛名的重庆火锅。重庆人吃火锅,可以上溯至清光绪年间。那时的人大姐边上打上一口灶,放上一只大铁锅,煮上一锅盐,内放分为九格的竹木条格,供九人同时而食,为避腥气,加上麻辣佐料,成为今日的麻辣烫雏形。 最早介绍重庆火锅的要数四川作家李颉人了。他在1947年《风土杂志》中撰文';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小贩将水牛毛肚买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档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重庆人的口味。 重庆人能吃,在火锅上的发展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以毛肚等牛内脏为主的传统大锅,到了现在重庆人的手中,锅里的内容起了根本变化,对虾、螃蟹、海参、鱿鱼、年糕、苕粉、黄花、木器、厂耳,各种干副食品和时鲜蔬菜,都加入了下锅队伍。从口味上,也有了麻辣、荔枝、咸甜之分,而清汤火锅也有了发展,有鸡汤、鱼汤、排骨汤几种。就连烫火锅的燃料,也有了现代气息,泥炉、土灶被油炉、酒精炉、天然气炉、液化气炉所替代,还有用固体燃料锅,使土生土长的重庆火锅带上了积分洋气。 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 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是重庆的重要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境。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我的家乡亦如此,美妙尽在其中!家乡民俗风俗作为一个青海人,一个少数民族的青海人,我理应介绍一下我的民族——土族,一个被部分人当做是土家族的民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县,其余散居在乐都,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人口19万多,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旧称“青海土人”藏族人称之为“霍尔”。 土族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个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顶,菜园和打谷场,房屋多为三间一组,中间为堂屋,一侧为卧床,令一侧为佛堂,卧室微微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的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女上衣也都有绣花的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小腿扎上黑白的绑腿,带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斜襟衣衫,两袖有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绣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话手帕,花钱袋,荷包,小同龄等,裤腿外夹一尺高的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鞋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至今仍在保留着牧业时期的痕迹,如喜喝奶茶,吃手抓肉和酥油炒面等。 土族喜欢喝酒,酒在土族中占有找你更要地位,并形成了土族特有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能酿造“酩”,现在,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经声誉海外。 土族人民有种礼仪的传统,尤其注重尊重长者,如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热情好客是土族历来的风尚,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出的表现,主要在客人到来前就拿着酒壶,酒杯在打门口等待,土族人认为三是个吉祥的数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义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另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气,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记。 土族地区有不少的名胜古迹,景点主要是互助的五峰山,大通宝库峡,民和娘娘天地,莲花台,七里药泉,同仁温泉等,土族的吉祥物是彩虹,每逢佳节盛会,飘袖舞红,融入天人合一,福祥长治的境界,因而,土族呗喻为“彩虹民族”,土族地区素称“彩虹之乡”。 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土族称春节为“新年”或“新月”,“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娱乐”、“狂欢”,纳顿节于每年夏季麦收后举行,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两个月,时间长,规模大,场面隆重,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此外,土族的传统继而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二月二(农历不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花儿会”和“少年会”多呢个。再这些节日了处理进行传统的多种娱乐活动外,同时还要举行规模打的物资交流活动。土族世代繁衍生息再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麓及黄河,湟水,大通河和洮河流域,土族人民于生活在这里的汉、藏、回、蒙古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了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作文

家乡的风俗在我家乡,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哪家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比如:娶媳妇,楼房建好了……)都要办酒席。一般办酒席的日子会选在农忙之后,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会太忙,并且在远方大打工的人们也都回来了,办酒席之前,左邻后舍都会去帮忙,砌灶、搬东西等。到了办酒席那天才叫热闹呢!放起了鞭炮,吹起了唢呐,敲起了锣鼓,还搭起了帐篷。客人还没到,就派了几个孩子迎接去了。才到了进口处,就有人在那里端着茶盘给客人拿香烟,而香烟的数目一般会是两支,因为人们图的是好事成双。进去之后,就见到到处都是桌子,还有许许多多的客人。这个时候会热闹的会是厨房,帮忙的人正在里面忙的不亦乐乎呢,一阵阵的香味就是从那里面会飘散出来的。等到客人到齐之后,就可以吃到喜庆的、美味的饭菜了。“拜堂”有些桌子上坐的全是小孩子,而有些桌子上坐的全是大人。开席之前,每张桌子上都会有一袋“茶食”(里面装有瓜子、花生、喜糖和水果),这个时候小孩子就会一个劲儿地猛往自己的兜儿里塞,而大人们却斯文地吃着。紧接着就是上菜,最后才上饭。有时候客人多,上席客人吃完,桌子被收拾干净后,下席客人又才坐上桌子开始吃。吃过之后,还有一件事,就是挂礼(也就是一个人专门在那记录客人送的礼钱或是礼品),全当是表示对主人的祝贺。当然,家乡的习俗还不止这个,如果有机会,再向大家介绍。

〖人物〗江山地杰人灵,文化厚重。历史上出过9个尚书、240多名进士,现有江山籍“两院”院士5名。有历史文化古镇——二十八都,镇连三省,方言13种,姓氏140多个,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有堪称中国制瓷工艺活化石的三卿口古瓷村。始编于北宋江的《清漾毛氏族谱》,被确定为首批国宝级珍贵档案遗产,由国家档案馆收藏。据考证,韶山毛氏是清漾毛氏的后裔,毛泽东系清漾毛氏第56代嫡孙。 〖风俗〗风味食品有米糕、薯花、米焦、米豆腐、麻糍、粽子、年糕。除夕与春节、立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阳、冬至。江山人民风淳朴,正直好讦,不畏强暴,不惧艰险,敢闯好斗,刻苦耐劳,勤于创业,注重乡情,危难相助,勤劳俭朴,团结互助,勇于开拓〖宗教佛教〗南朝萧梁时代,佛教传入江山。县内较早的寺庙,有建于梁天监五年(506)的峡口国泰寺,建于天监十八年的城内海会寺(初名龙华寺)、施水寺等。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湖州兴国寺高僧法湮在张村乡琚丰村建琚源寺。道教据旧志记载,唐贞元初,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詹妙容曾在江山修炼。解放后,道士法事活动渐少。基督教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德籍传教士汤铭星来江山传教,建立中国内地会福音堂江山分堂。民国14年(1925),上海基督教内地会派加拿大籍传教士韩耀基(女)、高维义罗(女)来江山传教,在县城文明坊樟树巷设教堂,称江山基督教内地会。〖姓氏〗据1985年调查资料,江山境内有402姓,其中人口5万以上2个姓:周、毛。3万以上5万以下4个姓:徐、王、姜、郑。据宗谱资料,从外地迁入江山的主要姓氏,其迁入年代、始祖、目前分布状况为:周氏主要分布于(1)五坦周氏(2)石门元峰周氏(3)太常周氏(4)定村、双溪口周氏

我的家乡座落在xx省xx县xx镇,是个依山傍水的小乡镇,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家乡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空气也非常清新,下面,那就让我来具体地介绍一下我美丽的家乡吧。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风景都很美丽。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树刚刚抽出嫩芽的时候,看,一群群鱼儿就在河里欢快的游着,小草也掀去了沉重的被子,露出了淘气的小脑袋。到了夏天,一群群的孩子在河里欢快的嬉戏,有的游泳,有的钓鱼,还有的在河边上做沙,听那些孩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上的卵巢震落下来了。秋天,丰收了,农民伯伯们个个喜笑颜开,地里的庄稼又比去年多了一倍,玉米个个棒子大,颗粒饱满;大豆粒都很鼓,把豆夹都胀裂了,稻子更是好,一片片黄澄澄的。用它碾出来的大米,煮出来的饭,我们吃着心里都很高兴,因为那是靠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冬天,万物都被罩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进行了一番银装塑衷之后,一个个淘气的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有经验的老人把雪形象地比喻成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来年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忱着馒头睡。”我的家乡地大物博,我所需要,它都能满足我,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让我快乐成长的地方,它把我的童年绘画得五彩缤纷,让我的童年没有忧愁,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欢乐,有的是天真纯洁的友谊,有的是我美好的回忆————我爱我那景色怡人,四季如春的家乡。

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在嫩绿小草的衬托下,充满生机,香飘万里;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那也是我小学上学时的必经之路,每天都能看到鸟儿们在枝头上跳着优美的舞姿,听着它们唱着欢快的歌儿;忙碌了一天的你如果走进绿色的海洋,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定是你在嗅觉中产生愉快,能消除因整天的工作而带来的疲劳,从而有效地调节人的精神和情绪.夏天,清澈的小河终年潺潺蜿蜒着从村旁流过;常常会看见小鱼儿露出头像顽皮的孩子在水里游来游去,时而吹出许多小泡泡.小河滋润着沿途的数万群众.那是我们儿时的天然乐园,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那里追逐嬉戏.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是金灿灿的一片,一阵秋风拂过稻浪滚滚,那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他那挂满汗珠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冬天,山间、树枝上、小河旁、田野里到处是雪茫茫的一片,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梨花,点缀着那银装素裹的的乡村.使人感受到一种晶莹、洁白、充满童话般的美丽.家乡的气候新鲜,使人感到无比的舒服,但可贵的还是那深厚而浓郁的风土人情,它无时不在.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河,更爱家乡的浓浓乡情!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文献

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研究论述论文

[论文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研究状况;综述

[论文摘要]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从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对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场化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可资参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和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民俗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客观上在促进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其推向了市场化的境地。与此同时,对以丰富的民俗资源著称的云南进行有关市场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内容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综述

(一)文献典籍中的记载

民俗文化市场化是经济进步和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国内早期专门研究民俗文化市场化的著作几乎没有,但关注商品市场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观念中国早已有之。从历史典籍记载进程来看,《庄子·逍遥游》记载:“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用“章甫”(帽子)这个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场上无法流通的事例,记载民俗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货殖列传”专栏,以区域性民俗特点作为该传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产概括为山东、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区,然后结合各地的民俗来阐述当时的商业活动规律,认为古代风土人情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很大。潘雄先生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如果经济民俗学或民俗经济学能正式成为一门应用科学的话,那么这一学科的先驱者应该是中国的司马迁。此后的《风俗通义》、《荆楚岁时记》等文献也对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开论述,但未见将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叙述的内容。

(二)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民俗文化市场化有系统研究的成果甚少,从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专著类的成果有:何学威所著的《经济民俗学》,围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开,阐释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从经济开发角度系统地研究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挂钩。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实质为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作者提出以经济腾飞带动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以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经济繁荣的观点。该著对民俗文化在经济的冲击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做深人地探讨与分析。论文类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载于张紫晨选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该文作者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国民俗与贸易之间关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记载,见于《庄子》与《史记》,同时与马林诺斯基的“库拉”制度研究作对比分析,以实例论证的方式,阐释了民俗在商业贸易中的巨大作用:作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人来说,只有翔实具体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获利与成功。该文只是着重论述民俗在商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对市场化给民俗事象带来的影响没有涉及。

(三)人类学角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旅游经济正式纳人国民经济计划,作为旅游资源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资源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目前,真正对民俗文化市场化进行的研究,也着重从民俗旅游和产业化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民俗旅游角度对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较多。王德刚的《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载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过对民俗旅游发展经验研究,总结出了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品牌经营模式、社区一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同喜琴的《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载于《贵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阐述了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谐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影响研究》(载于《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着力探讨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内涵,并力图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提出解决的建议,以获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徐赣丽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载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欢,黄远水的《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邱扶东的《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载于《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探讨与研究。 从产业开发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学威的《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载于《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当作一种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研究民俗文化产业在振兴民族经济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继为,吕桂兰的《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载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主要论述了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市场经济的生长点的问题。此外,张来芳的《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年第5期),邱扶东的《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论文都相应分析了民俗文化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可实践性。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综述

国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对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研究的论著也较多,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1977)就对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他认为,文化旅游的开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来进行包装,就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意义,因为这实际上“剥夺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剥夺了构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实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台化和戏剧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民俗事项商品化,提倡对文化的市场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但是,也有学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ErikCohen)就认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场化使其真实性丧失的说法是不贴切和荒谬的。一种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随时被接受为是真实的,哪怕仅仅只是市场化了的真实,同时这种商品还会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深厚内涵,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经济效益带来的资金支撑,又反过来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更加完善和进步,进而促进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现代旅游规模的日益扩大,民俗文化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由此而带来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及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负面的影响越发引起学者的关注。这些负面影响大多发生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问题,成为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最感兴趣的领域。随着民俗旅游商品化倾向的日益严重,国外很多学者开始在“真实性”和“舞台性”两方面展开了研究,试图寻找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这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就是马康纳(MaCannel)的“舞台真实”理论,较系统的探讨了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六种舞台类型。国内对民俗文化市场化的境遇研究,较少有比较系统论述的著作,大多只是在民俗旅游的研究中有所涉及。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谈及民俗文化的市场化,但是对于民俗文化市场化进行实例探讨的文章并不多,在笔者涉猎的文献中尚未发现从市场化境遇角度出发来研究云南民俗文化发展的专题性论著。

(三)余论

民俗文化要获得长久发展,必然要走市场化之路,而民俗文化在市场化的冲击下,自身又可能会发生异变和失真,如何在获得市场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大秘书网文章-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本篇文章来源于范文大全网 原文链接:

你写这篇论文所参考的书籍都有啥。写上就是啦。注意以下格式就好。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浅谈我国风俗旅游的开发摘要:该文从风俗文化的重要性、开发模式、开发原则、开发重点等方面对我国风俗旅游的开发进行分析,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风俗旅游的概况二、风俗旅游开发的原则及形式三、风俗旅游的开发策略四、风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文明,丰富多彩,民族众多,全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特色各异、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随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业也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旅游开发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本地区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民俗风情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社区影响的分析,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来探讨民俗风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风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风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风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风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风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景观。这些风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风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风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风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风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风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山东省长山岛“渔家文化”以及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风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风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 通过对风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风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五种模式: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论题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1. 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3. 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 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 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 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 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 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 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 7. 附录 在论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没有使用,但又与论文有关的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程序,各类统计表,统计图等都可以放在附录中,有利于说明和理解调查报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

1.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发论文, 一般都是为了保研,学位, 评奖,评职称加分等等, 然后就要了解对应事项对论文方向和所发的杂志(有的会给出一个目录)的要求, 以免发非所要做无用功2.确定的论文方向, 自己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 可以多看看知网上相关文章, 也可以找老师指导一下, 尽量能写出比较独到的逻辑完整的观点, 还要有充分的论据和比较丰富的论证方法3.确定目标杂志, 可以先大致圈定几个意向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杂志的周期(有些杂志出刊太慢排队太久等不起), 杂志对作者的偏好(有些较好的杂志只接受一定级别的作者, 本科生不在考虑范围), 投稿审稿或版面费用(一般越好的杂志可能不收费但上稿难度很大), 有可能的话可以在官网或杂志上找到编辑部联系方式, 直接咨询, 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中介4.投稿要注意符合杂志社的投稿格式规范, 要检查好文字不要出现低级错误, 那样会严重影响编辑对稿件的印象, 投稿投到官方的邮箱, 然后可以打个电话提醒一下编辑查收, 需要付费的一般是杂志出了用稿通知后才付费, 如果是上来就要钱说包发的十有八九是

首先就是要了解在评职称过程当中自己是选择什么样的期刊了解单位是否对期刊有特殊的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话就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投稿就可以了。目前在我国的投稿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邮箱或者是在期刊的官网进行线上投稿都是可以的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 ,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果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1、直投杂志社邮箱费用都是公开价,文化公司价格不会高于这个价格,偶尔有活动价格会更低。所以只低不高。2、文化公司对接数百家杂志社,可以根据作者文章方向和时间要求具体匹配刊物,而杂志社邮箱无法做到这一点,作者自己选择刊物的话信息不对称,往往找不到满足自己要求的刊物。3、文化公司有专人对接稿件审核情况,更快捷更高效。往往1-3天可以下录稿,而杂志社邮箱基本上是这个时间的5倍左右。4、文化公司是做服务,而杂志社不是,遇到后续问题文化公司更能给与保障。

教师论文发表的八个小技巧】一、稿子的质量要说得过去。稿子的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大致通用的标准,即,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如果您有了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投稿的事情了。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特殊情况,文章质量达到发表的要求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或者经过我们的修改就可以发表。关于质量,可以参考日本质量专家的话,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二、文章的选题要与刊物的定位对路。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三、尽量提前2—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四、注意格式规范,还要控制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比如,高校评中级职称一般3500字就可以了,社会上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3000字以上即可。还要注意,如果文章有图表,则要适当增加版面。五、客观看待文章的学术性。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你不会运用材料,就会出问题。前不久,就有一位作者因为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被原作者和杂志社揪了出来,面子很不好看,又误了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学术性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关于一般性学术文章的创作,我总结了一个16字方针供大家参考:同类归整,提炼题目,逻辑组合,编辑成文。六、目前投稿的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除了少数刊物外,绝大部分学术刊物都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这样可以随时回复稿件处理方案,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刊物已经承诺48小时回复作者处理意见。七、版面费起到破财免灾的作用。有很多作者提起版面费很不舒服,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我研究的结果,持反对和支持意见的大概一半对一半。关于版面费的问题,很复杂,这里我就不多讲。这也不是三两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但是,对大部分作者本人来说,多数情况下,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态度为好,能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就行。对这个问题,我作为编辑实际上也很无奈。八、发文章一般不用找熟人。有很多人认为,发文章要找熟人,我认为不用。反正都是要花钱,何必呢?也许找了熟人,花更多的钱。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相当一部分组稿机构,就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完全可以为您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 索引序列
  •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文章论文
  •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稿
  •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作文
  •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文献
  • 如何发表风土人情论文论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