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是的。司马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自媒体成功人士,节目影响率很大,收视率高,在国内是屈指可数的一个自媒体大V。他的节目中点评的新闻事件,真是犀利到位,口才惊人,眼光独到,处处体现出一个,能看透事件背后的本质,看透事件的真相。前几年司马南经常在美国做演讲,经常居住在美国,被很多网友嘲讽说,司马南移居国外了,有了外国户籍,绿卡。面对一系列的谣言,司马南站出来澄清,自己没有国外绿卡,更没有移民。
张旭 男 汉族1978年生于吉林通化 祖籍河北 吉林艺术学院分院毕业,古玩世家,从开始时研究学习收藏古钱币入手,到后来专攻古代陶瓷,研究古陶瓷二十年,整理出目前研究明代成化早期进口料青花瓷器最权威资料。收藏有宋.元.明.清精品瓷器。实力派陶瓷鉴赏家 尤擅元.明.清瓷器鉴定。是中国最年轻文物类(古陶瓷)鉴定专家。中国元青花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辽宁省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副会长,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秘书长,辽宁光大拍卖行有限公司顾问等。
姓名:司马南生卒:1956年出生出生:中国黑龙江 籍贯:中国 山东职业:主持人学校: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
蒋春暄自1973年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在此过程中,其推广了三角函数Si,建立超复数理论,后又以此基本工具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但其所著研究论文在投稿过程中常遇权威阻碍。早在1978年,在科学院前院长方毅的关心下,科学院数学所就曾组织过蒋春暄费马大定理证明的研讨会,蒋春暄的证明被否定。 时至1992年1月,蒋春暄将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分别寄往了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名校。1992年和1993年又将600多份预印本邮寄发给中国大学和中科院与世界数学家。但是,发表蒋春暄该论文的只有中国的《潜科学》杂志(2.17-20;6.18-20.1992年)和美国《代数·群·几何》杂志(11.371-377.1994年)。 经周折论文寄美国,立即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该杂志不仅连续发表了他的论文,还破例为他出了数论专集。 1998年9月该杂志还刊登了蒋春暄“费马大定理”6种证明方法和Iso“费马大定理”中的12个定理。 然而,该些学术论文并没有得到国内和世界权威数学科研机构的认可。1994年,美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被认为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这一难题,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安德鲁·怀尔斯因此获得了1997年德国专门为“费马大定理”证明而设立的沃尔夫斯克尔奖与2005年中国香港邵逸夫数学奖。自此,关于蒋春暄“1992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与怀尔斯“1995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之争就一直在持续。其间对蒋的讨论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9年6月,蒋春暄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颁奖理由主要是其对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贡献。 其在颁奖感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我是大数学家没有必要,说我是垃圾也可以。给我一个证明吧!” 1859年黎曼提出黎曼假设:黎曼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100年非平凡零点计算到10的22次方个零点认为黎曼假设是正确的,但没有给出证明和否定, 因此黎曼假设是21世纪第一个数学问题。2000年5月24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黎曼假设奖金100万美元。蒋春暄研究黎曼Zeta-函数实部1/2和1计算数据, 发现它们变化规律, 所有非平凡零点计算都是错的。蒋春暄否定黎曼假设的结论在数学界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对黎曼假设的否定使一大批以此假设为基础进行的数学研究顷刻间失去意义。黎曼假设被否定,替代品是“蒋函数”。“蒋函数”的称谓是来自于桑蒂利教授的提议。蒋春暄发现了函数Jn(ω),该函数能够更本质地揭示素数分布规律,从而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被提议称为“蒋函数”。 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桑蒂利称蒋春暄为“新理论的领袖”。 《代数·群·几何》杂志编辑部主任乔治·韦斯则在接受中国《科技日报》采访时强调:“蒋的研究工作是极富创新和极有价值的。” 《科技日报》2001年10月25日发表了题为《他是想蹬自行车上月球吗?》一文报道了蒋春暄的成就和在国内所受到的不公正遭遇,一时学术界哗然,蒋春暄及其数论成果成了争论的热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则花两月余时间整理收录蒋春暄论文文献,后发表《蒋春暄教授工作的里程碑、证据与反映》,表示支持中国“民科”原始创新事业的发展。 “天地人学术讲座”于2001年11月10日举办了第429讲,就“蒋春暄现象”进行了专题讨论。为把该场争论引向深入,“讲座”又于同年12月5日举办了第439讲,主题是“‘蒋春暄现象’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浩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在《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第1012期中发表评论性文章“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文章指出:国内数学界这种不应有的内耗“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从深层次折射出我国缺少应有的推动科学原始创新的机制和保证学术成果得到公正评审的健全体制。 2005年2月21日《瞭望》发表短评“‘蒋春暄现象’暴露人才环境欠佳”。 SOHO网“方舟子学术打假”专栏第1期即瞄准蒋春暄,方舟子在《“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一文中指出,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发表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文是试图拿国际学术界来打压中国学术界。蒋春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媒体《代数·群·几何》杂志是“野鸡”机构“基础研究院”创办的,是连SCI(科学引文索引)都不收录的刊物,无权威性可言,在该杂志上面发表论文在中国甚至不能用来评定职称。而挺蒋的桑蒂利教授更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是物理学家、科学狂人,其物理方面的学术地位也并没有获得学术界主流的承认。方舟子回应《南方周末》文章:从所谓“蒋春暄现象”并没有暴露出来中国数学界有什么致命弱点,倒是暴露出了许多中国人文学者的致命弱点: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却又自命不凡。 后续方舟子又在专栏第37期发表《反学术打假也切忌无知和野蛮》一文回应宋正海批驳方舟子文章《学术打假切忌无知和野蛮》。2009年6月蒋春暄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方舟子于同年7月2日在博客中发表批露文章《评“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文章中指出“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Telesio-Galilei Academy of Science),原来叫“桑蒂利—伽利略科学真理协会”,是国外搞伪科学的人士在2007年成立的民间机构,2008年改叫这个名称。而桑蒂利就是一直在支持蒋春暄的“强子理论创建者”。这个“国际金奖”的含金量,连“愚人金”都不如,也就蒙蒙国内的记者。同时方舟子还指出“天地人学术讲座”为伪科学大本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李宏也联名发表文章《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称《代数·群·几何》未得到SCI权威收录,且桑蒂利只是一个物理学家。而桑蒂利所在的美国基础研究所则主要是由一家房地产公司资助的私人研究所。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偏颇误导,未能全面了解事件背景。 司马南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也发表论文《论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指称媒体的记者判断及辩护不成立,蒋春暄也并没有遭到中国数学界的不公正待遇。
司马南的所作所为让人恶心,他明知道,该学生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要求给一个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i,探讨自由和专制,学生认为他和司马南是平等的,相互应该给与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利,司马南显然无法回答这种戳穿自己谎言的问题,就耍起了无赖,不断的故意打断提问,让这个学生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这个学生是对的,他扔鞋只是表达自己的鄙视,没有想打司马南的意思,隔很远,象征表示自己的愤怒而已。看得出,这个学生非常冷静,在司马南大声命令保卫人员抓走这个学生的时候,这个学生仍然微笑平静走到保卫人员目前,让他们带走。支持一下 。 司马南演讲 题目叫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性与情怀,但是实际内容和题目貌似并无太大关系。他的言论确实有不妥的地方,主要就是说现在的政治制度比较好,现有的政治制度也是民主在中国比较好的实现形式,现有制度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短期内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总之一句话,说白了,就是要大家做顺民,导致学生非常反感,凡是司马南说的,大家都反对,网上现在应该有视频了,可以去看下过程。有点既得利益者的心态嘛,即使短期内真的没有更好的,也不应该停止对更完善的渴求呀,不然就违背辩证法了嘛。总是会有旧事物灭亡。司马南是否正确,大家自己凭良心评价吧!关于司马南讲苏格拉底被民主处死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是被盗用民主名义的暴政所杀,就像现在某些盗用民主的政权一样,那不是苏格拉底倡导和想要实现的目标,司马南用这种混淆视听的说法,证明民主是坏东西,其心昭然若揭。 如果是真正的民主,你们说,苏格拉底会死吗? 其实司马南刚开始演讲时,他是要学生扔鞋的,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学生扔鞋,因为学生都被报刊所迷惑,上面吹嘘他是反伪科学斗士!学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态去听的,听了以后越来越觉得不是个味儿,这个所谓的科学家怎么像一个假冒伪劣的水货,怎么听都是打着民主的旗子反民主,打着科学的名义反科学呢?当学生不甘上当开始提问,又遇到司马南耍起了无赖,扔鞋的事情就发生了。
因为在提问环节,一名学生不满言论权利不平等,随后向司马南扔鞋。
司马南来海大演讲,在互动环节一位学生获得发言机会,在长篇大论了2分钟之后,提个问题是“我可以扔鞋吗”,于是就扔了鞋。
扩展资料:
司马南事后在微博上微博表示:“我根本无意追究,但是我想确知他到底是不是学生。”司马南在微博中写道:
“演讲伊始。我说:有人有不同意见,有人要扔鸡蛋鞋子,我都理解并拟予以尊重。不同意见很正常,我会将大部分时间留出互动;为满足部分人情绪,现在开始30秒之内可以扔鞋子了。既然没人扔,那书归正传。接下来,拜请大家也就不要扔了没想到,提问环节还是有人演绎冲动。”
司马南在微博上表示,“我跟大家说,既然这个年轻人提到苏格拉底,说他欣赏自由,大家可知道‘苏格拉底之死’?对,他是被毒死的,罪名‘毒害青年’,处决过程很民主,大家一起声讨仿佛他该死。民主也会产生暴政,学名叫‘多数人暴政’。这段话赢得了掌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电视主持人司马南海南大学演讲 遭学生扔鞋
学生不满言论权利不平等。
2012年10月7日晚,司马南在海南大学发表演讲,题目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性与情怀,约晚上9点左右,在提问环节,一名学生不满言论权利不平等,随后向其扔鞋,并引起其他学生拍手叫好。
起先因有场外闹声李校长又婆婆妈妈对现场学生讲了一堆唠叨话,并亲自选定中间一位穿红衣戴眼镜的同学发言。这位同学可能有所准备,拿出本子一面讲话一面看本本,意思用苏格拉底的话与故事来铺垫。
结果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司马先生感觉麻烦便打断学生发言,李校长在一边也插话要学生不必论述只提问题,结果学生感觉他的话语权不平等希望尊重,并用我听清楚的一段经典话回击大意如下:你(司马南)演讲回去后便住进宾馆,而我反对可能被关进小黑屋。
此话一出现场掌声不断,这时李校长横加阻断,有现场工作人员来拿走他的麦克风,学生一气之下,弯腰用右手脱鞋,奋力扔向台上,并退场。
学生还末出场便被几个保安拉住带出门外,李校长心急败坏说了一段非常不该说的话,要保安查一下他是哪个班级的学生,并认为这不是海大的学生,让现场一片嘘声。
扩展资料:
司马南对海大演讲被扔鞋事后回应:
司马南事后在微博上微博表示:“我根本无意追究,但是我想确知他到底是不是学生。”司马南在微博中写道:
演讲伊始。说:有人有不同意见,有人要扔鸡蛋鞋子,我都理解并拟予以尊重。不同意见很正常,我会将大部分时间留出互动;为满足部分人情绪,现在开始30秒之内可以扔鞋子了。既然没人扔,那书归正传。接下来,拜请大家也就不要扔了没想到,提问环节还是有人演绎冲动。
司马南在微博上表示,“我跟大家说,既然这个年轻人提到苏格拉底,说他欣赏自由,大家可知道‘苏格拉底之死’?对,他是被毒死的,罪名‘毒害青年’,处决过程很民主,大家一起声讨仿佛他该死。民主也会产生暴政,学名叫‘多数人暴政’。这段话赢得了掌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电视主持人司马南海南大学演讲 遭学生扔鞋(图)
司马南,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中国反伪科学代表人物。20世纪末因揭穿神功而饮誉江湖;21世纪,因捍卫中国政治制度而再掀风潮。代表著作:《民主胡同40条》(政治哲学类);《神功内幕 司马南》、 《民主胡同20条》《太乙宫黑幕》(社会纪实类);《司马白话》(散文随笔类)。1998年,受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续任北京交大、中国政法、西安交大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曾获“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新锐人物”、“全国首届反伪科学特别贡献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杰出社会人物”提名。1999年,美国《亚洲周刊》“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50人”之一。司马南既心性沉潜手不释卷,又个性张扬诙谐轻狂。崔永元笑他“有语言暴力倾向”,方舟子称“不必怀疑他的真诚”。他肆无忌惮跨界招摇,多年活跃在媒体上。上世纪末因揭穿神功大师而声名大噪,系公认的“反伪斗士”;新世纪变身“政治保守派”,著书立说捍卫“特色文化”的中国政治制度,猛烈地抨击西方“普世价值”,引发强烈争议。
司马南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疾恶如仇,主持正义,道德高尚,全国有正义感的人都支持他,并不是别有用心的人说是"争议很大的人",对他的人格魅力,高尚品质,我们非常崇尚。对于司马南先我并不熟稔,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口中略知一二而已。零五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在四十五号院待了一段时间,而我的办公场所恰恰是司马南先生曾经的办公室。那是个里外套间,靠东面的墙壁是一排硕大的橱柜,因为要重新装修之故,从那些橱柜里翻出了不少昔日记者们所用的长枪短炮,什么调焦的相机镜头之类,一大堆。知情人士告诉我,这里曾经是司马南先生办公的地方。八十年代后期,他曾在此培训广告从业人员。据说当时盛况空前,前来报名排队的,约有一里路之长。当时的中央台、北京台的广告频道,都是他一手策划。因此,他亟需培训一支专业的广告队伍。据友人介绍,目前活跃于广告界的大鳄们大多出自司马南的门下。我这才知道,他不仅仅能说善道,敢于触及一些敏感话题,原来在经营方面也是个奇才。更为有意思的是,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司马南先生忽发奇想,要把天安门前的华表,出售给企业,做广告。他向当时的商业部打了报告,部里居然同意了,并行文上报国务院。这在当时可谓是脑洞大开,胆识非凡。忽而一日,国务院办公厅召集商业部有关人士到第三公议室开会。部长之外,司马南肯定要出席的。正当大家兴高采烈之际,不料,当时的秘书长一拍桌子,大喝一声“胡闹!天安门前的华表如此庄严的地方,你们也敢动商业方面的脑筋!”后来的结果是,司马南先生辞去了商业服务中心的职务,到各电视做嘉宾去了。后来的情形大家都知道了,他扛上了“气功”,又扛上了“中医”,名噪一时。但不管如何,我是很钦佩司马南先生的,他有一颗多么天才而又睿智的头脑啊,绝非是泛泛之辈所能比拟。爱他也好,恨他也罢,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风云人物。要不,疫情期间,美国的一个电台就不会专门采访他了。出人意料的是,他拍案而起,痛斥对方的包藏祸心,很是为国人出了一口恶气。司马南先生又不失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汉子。
司马南(1956年6月22日-),本名于力,祖籍山东,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教授,主持人、演员,中国反伪科学代表人物。他在20世纪末因揭露伪气功、假神医而闻名;21世纪活跃于政治评论领域,因捍卫中国政治制度而再掀风潮。司马南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衍变的缩影,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化的标志。这次《纽约时报》挖坑式采访,他碾压式回答,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风骨。过去十年,我录过十多期和司马南有关的节目。开始是骂他,因为他和方舟子沆瀣一气,支持转基因。鏖战崔永元,我支持小崔,就信息战中崔永元的没经验和司马南的有技巧,做了详细的推演。而后是“三天教授”,伪公知集中火力挖苦攻击,司马南不温不火从容应对。他自己戏谑自嘲,治了一方“三天教授”的印。最近,他又戏称要再弄一方“司马移”的印,和“三天教授”相得益彰。这是一种胸襟,从容坦然。综合这么多年的信息路径,至少有一点司马南做到了,所有反对他的人包括我没做到:从不骂人。多么猛烈的攻击,多少人的围攻,他都没有在信息上表现得气急败坏!这不容易。司马南身上的信息污点,一是与方舟子联手,事实证明方舟子狗都不如,遁走美国也只能摇尾乞怜,以出卖自己的祖国换取卑微的生活,可耻可鄙。司马南一直没有因为任何原因,和方舟子进行切割,这很蹊跷。
凡是关注司马南的朋友,都会看见司马南这些年几乎每天都会发一则视频节目,内容谈天说地,什么都有。但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就是每次司马南在节目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自报家门,而且每次都是一模一样的话:我是中国公民、北京市民、东城区居民司马南。无论每次他打算谈什么内容,只要一开讲,永远是这么一句话启端。没有一次例外。为什么司马南每次都重点做这样的身份强调呢?还不是因为谣言呐。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总有人造谣司马南拿了美国绿卡,说他的家人都移民到了海外,也都拿了绿卡云云。虽然司马南经常现身说法,包括拿身份证做证,请移民局的证人做证,一再强调:他司马南和家人从来没有拿绿卡,是标准的中国公民,也从未在海外定居过,更别提有移民的打算了。司马南但是,有些一心黑到底的人,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对司马南的一再公开辟谣有意视而不见,企图用“谎话说了一千遍就是真理”这种手段来彻底抹黑对方。所谓“XX是工作,XX是生活”,就是这些人捏造的低劣谎话。对此,司马南也是心力憔悴,故在每次视频节目的开头,都是做这样的自我介绍:我是中国公民、北京市民、东城区居民司马南。这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司马南真的向往美国的生活,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可以出去了。上世纪80年代末,司马南在尚没有公开站出来反伪气功的时候,就已经弄透了所谓的“神功内幕”。司马南在那十年中做了无数次报告,极有力地揭露了种种,而且是无偿的,不收一分钱。广大群众这才知晓,原来那些所谓的“气功”“人体科学”,不过是一些很普通的力学原理,或者是魔术小把戏而已。司马南对魔术这门道是无师自通,通过自学琢磨,就让无数“大师”闻风丧胆、颜面扫地。在那些辉煌的日子,司马南就如同一位精通“独孤九剑”的盖世大侠,破解天下一切伪气功、伪大师、伪专家。
据我所知,目前中国最年轻的鉴赏家,在文物古董方面,有一个名字叫郝笛的。事迹如下:成长与收藏折叠编辑本段少年鉴定专家 折叠2001年11月30日,天津红桥区复兴路工地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仔细端详着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没有人能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为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一个15岁孩子的话让大家嗤之以鼻:“那时都是铜钱,哪来的铁钱!”“再往下挖应该还会有炮弹。”10分钟后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这个孩子就是当年已名震大半个中国的天才考古少年郝笛,后来天津的许多大型考古挖掘现场都邀请他到场。8岁时,他花5元钱买下了直径15厘米的太平天国时期孤币“洪武通宝”;10岁起,他收藏考证古代盔甲,现在是国内外此项研究的顶级专家;12岁,他破解了困扰中国考古界2000年的谜题“白金三品”和“鱼肠剑”,初步确立了在中国考古界的地位;13岁,他成为中国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他的藏品价值过亿,是中国古钱币、古铜镜、古兵器戈最大的收藏鉴赏家;他的鉴定结果往往决定着几百甚至上千万元额度的大宗文物交易。考古界名人 折叠八九岁时赚了17万元在考古鉴宝界,郝笛颇像一座无人能够探知的古墓,充满悬疑与传奇。10岁以前,郝笛一直住在沈阳道附近的爷爷奶奶家。在父亲郝文敏的记忆里,5岁时郝笛就开始迷恋文物了。郝笛自小有着同龄孩子身上少见的安静,而且智商奇高,父亲需用计算器计算的百位数加减法,他张口就能说出结果,给他买的玩具他看都不看一眼。上学以后,郝笛常常深夜才回家,问他,就说去看朋友了。什么朋友能玩到这么晚?家人把电话打过去,朋友竟是位70多岁的老人,那时他的身边都是这样的朋友。沈阳道上的老人们后来说,6岁起,郝笛就已是文物市场上频繁的买家了。7岁时,他就花7000元钱买回一把青铜剑。10岁那年爷爷去世了。晚上,郝笛静静走进来,跪在灵堂前,4个多小时后,郝文敏一觉醒来发现儿子还跪在那儿,一推,孩子已僵住了。当医生的妈妈赶过来,看到儿子的腿都紫了,揉了3个多小时,孩子的腿才会动。丧事办完后,郝文敏觉得应该跟儿子好好谈谈,郝笛哇的一声哭出来:“是我害死了爷爷,他不该死那么早,他把你给他的医药费全拿给我买文物了……”郝文敏大吃一惊,那时他的生意很顺,每个月都给患糖尿病的父亲三五千甚至上万元钱。到那时,郝笛购买文物已花去40多万元,其中还有他自己赚到的第一笔钱。郝笛对父亲讲起八九岁时,一处工地挖出一批碎瓷片,他一包包背回家,攒了4麻袋。之后一片片拿到市场上去卖,他懂行,谁也不了他,一共卖了17万元。7800多枚古铜镜,几乎是现有存世总量的1/3,大多是那时他从文物市场淘来的。10年来,每到爷爷忌日那天,郝笛都水米不进,以此作为对给他帮助最多的爷爷的纪念。司马南: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天津老作家、收藏家王鹏就住在郝笛家楼上。他清楚记得,郝笛7岁那年,自己的老师——一位钱币收藏大家闻讯找到郝笛,随身带来几本收藏册,3000多枚古币,3分多钟,郝笛合上钱册,“有7枚不对,仿的。”老先生惊得目瞪口呆,那7枚一般学者拿放大镜都鉴定不准的仿品是他故意夹进去试探郝笛的。那时,郝笛已是名震京津的古钱币研究“神童”了。(三分多钟,3000+钱币,1秒看十几个,光翻页子时间都不够,写文的记者你数学老师死的早啊?)郝文敏最初见识到儿子的厉害时儿子还不到9岁。那年在洛阳博物馆,他不经意跟身边一个馆员说起自己是郝笛的父亲,呼啦围过来几位研究员,一个副馆长还不住叮嘱他:“好好培养,你儿子可了不得。”有一年,郝文敏带着儿子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小郝笛边看边说:“这个年代不对,那个工艺写错了。”郝文敏直拦孩子别乱讲,旁边一位老者说:“他说得对,我能和他聊聊吗?”边聊,老人还不住地记录,后来,有人告诉郝文敏,那位老人就是文物名家、末代皇叔溥佐先生。11岁时,曾有人问郝笛“凭什么给人家鉴定文物的真伪?”郝笛说:“很简单,老的东西都有神韵,像围棋的黑白子一样分明。”“什么是韵?”“一种感觉,很微观,说不出来,肯定不是唯物的东西,上千年了能没有神韵吗?”满座失声。逃课的“坏”学生 折叠上初中时,郝笛常常逃课,躲在家中或图书馆研究考古和历史书籍,《二十五史》、《铜元详考》、《中国古币》……一学期下来,郝笛在学校的考勤只有几个星期。12岁,发现了“白金三品”和“鱼肠剑”后,他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是真的吗?最先赶来求证的安徽电视台记者足足数了一天一夜,郝笛家几乎包含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钱币共有167800枚,古兵器戈、青铜剑3000多把,盔甲10多副……小山似的古钱币堆在屋中,天津一位记者随意从中抽出一枚,坐在沙发里的郝笛只一瞥:“东西汉之间流通的新疆龟兹无纹钱,是目前发现最小的币。”再抽一枚,“西汉早期的榆荚半两钱,厚0.2毫米,是中国最薄的古钱币。”山东电视台导演许凡和他打赌,把他带进山东博物馆库房,随便指出一件,他能滔滔不绝讲上几十分钟。反伪斗士司马南带着专家找到16岁的郝笛,从高古玉到瓷器到盔甲到陶器,郝笛讲得专家时而连连点头时而轻轻摇头:“这个,我们还没有涉足过……”临了,司马南拉着郝笛的手说:“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理解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老话。”西北列车上的刀光剑影权威客座专家 折叠专家说:“能与郝笛对话的古钱币专家,全国不到10人。”很早,郝笛就已是全球数十家博物馆最资深和权威的客座专家了,从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到海外收藏界,从京津到西北到江南,郝笛被当做大师一样尊崇和膜拜,一件文物只要郝笛看过了,没有人再怀疑它的真伪和价值。在武昌一个农家的炕头,郝笛匍匐在一件件古器具旁,嘴里不住叨念着:“对,对,都对。”然后用手一指墙角、地当中几个盆碗:“这个,这个,不对,仿的,还有那个,修补过……”卖家直喊冤:“你得给我证明,这可不是我仿的,否则,我在圈里还怎么吃饭啊。”“都是早仿的,你也没这个本事。”临了,郝笛看一眼两家:“结了,你们谁给钱?”郝笛是卖家托了几层关系请来的,但他绝不会因为谁的面子偏袒谁。“我付钱,但我绝不可能给你3%。”买家开口了:“我会付给你5%。”那笔交易的最终额度是700多万,那一年,郝笛14岁。如今,从港台到内地一大批企业家、演艺界大腕等文物买家,都以能请到郝笛做鉴定作为是否收购的标准,他的结论往往决定着6位甚至7位数的大宗交易。“郝笛一到,我马上打款,价钱不是问题。”买卖两家都清楚,郝笛现在的酬金是成交价的10%。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每年寒暑假,郝文敏都得带着儿子去淘宝、鉴宝。一是一二是二,文物不说假话,郝笛也从不说假话,郝笛是鉴宝界有名的“铁包公”,这使他在圈子里既让人爱又遭人恨。去年初,应一位大人物的邀请,郝文敏陪同儿子乘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凌晨2点多,一个光头大汉轻轻拍醒了郝文敏,郝文敏心头一紧。“光头”带着他走进卧铺席,里面坐着4个面露凶光的黑大汉。一个年龄稍长些的家伙开口了:“我们哥几个已经被郝笛逼得快吃不上饭了,前面几次就算了,这次务必请他抬抬手,不然,你们的雇主也可能把我们‘做了’,这个是我们的一点意思。”黑大个指指地上一个鼓囊囊的塑料袋。“我试试吧,你也知道郝笛的脾气。”郝文敏回去推醒了儿子,不一会他又返回了卧铺,来去四个回合,郝笛说了,坚决不行。“如果郝笛答应,这次交易的7位数利润可以全部给他,留我们哥几个的性命,也留你们一家5口的性命,让郝笛掂量着办吧。”4个黑大汉怒目相对,硬座车厢里,几个打手也站起身,腰间露出明晃晃的刀子。“我不去了,这批货我不去看了。”到下一站,郝笛和父亲下车返回了天津,宁可不看也不说假话,这是郝笛最大的一次让步。针鼻大的电锯痕五大道一对下岗夫妻背着一包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展转找到郝笛,孩子要上大学了,学费得10万元,接连找了几个买家,最高的给5万,少的5000元。郝笛很快把东西分成三堆:“这件值35万元,那两堆不值钱,加一块一万左右。”郝笛又给了他们3个联系方式:“告诉他们,说我看过了。”夫妻俩千恩万谢,郝笛一分钱不收:“你们不是收藏家,也不是文物贩。”事后,郝文敏埋怨儿子:“你怎么不花10万自己买下来,没看出来吗,他们其实就想要10万元钱。”郝笛说:“这种钱我永远不会挣。”21岁的郝笛有着“中国考古第一大家”的美誉,他也是第一个敢用照片鉴宝的人,而且从未失过手。不久前,苏北山区一位农民给他寄来几张照片,他在自家院里打井时挖出了一个小铜盒。郝笛看了兴奋不已,接连说了几个“珍贵,太珍贵了。”原来那是只有记载没见实物的秦朝衡器。他拨通那位农民的电话:“你的东西太珍贵了,实在难以做价,再别给别人看了,那会很危险的。你去找某博物馆的吴馆长,说我看过了,他能给你300万。”台湾故宫博物院一位专家也因此和他成了朋友,常常电邮些照片给他,让他帮助做鉴定。去年夏,这位专家领着大陆几位考古专家来找郝笛,这次他带来了一件高古玉方樽,他们都已看过了,只想让郝笛点下头。郝笛端详了一会,用他惯常的老练语气说:“没错,玉是高古玉,仿的,也不是现在仿的,是在民国时期,你拿去拍卖,别人也能当真的买。百密一疏,形制和纹饰我先不说,最明显的内壁上有一处电锯痕。”几人拿放大镜一瞧,果然有一处针鼻大小的电锯痕。有关郝笛鉴宝的传奇在文物界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他亲眼见过,一个被罩住的青铜鼎只露出针鼻大的小眼,郝笛竟能鉴出它的真伪。秦皇祖父下人墓出土的殉葬炉灶,汉代的陶罐……两室一厅的郝笛家每面墙壁都摆着满满当当的博古架,地上堆满了铜镜、高古玉,墙上钉满青铜戈、剑……郝文敏说,郝笛的收藏共有一万多个品种,总数量超过15万件,这里仅是他收藏的1/10。太丰富了,一位日本汉学家看过郝笛的收藏,开出1亿多元人民币的天价要买:“这些收藏足可以建4个中型规模的博物馆。”郝笛说他的东西中很多并没有太高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现在不收藏保存起来,后人再想研究它时恐怕就找不到实物了桌上的铁盆里留着一个吃剩的包子,这天爸爸花2元钱给他买了顿午饭,郝笛刚吃过,现在刚睡了会,22日晚他在那台旧电脑前忙着写他的《中国古币大全》,又只睡了6个小时;卧室兼书房里只有一张长沙发,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少年没睡过床了;多年来,郝笛简朴得近乎悭吝,父亲给他20元钱让他买双鞋,他花3元钱在地摊上买回两只形号不同的旅游鞋,左脚44码,右脚43码,那双鞋他一穿就是好几年;校服穿到拉不上拉链,对于生活,郝笛只有一个要求——越简单越好……指着桌上的6枚古钱,郝笛说那是他刚从一个日本汉学家手中收购来了,花了360万元人民币。坐在那堆古文物中,郝笛常常把弄着其中的一件,甚至一整天坐着不动,不说一句话。有些日韩的汉学家来拜访,每次和他们谈完话,郝笛都会沉闷好几天:“他们对中国古币的研究很多地方超过了我们……”谁也说不清,在这个外人看来还是个大孩子的心里,有着怎样丰富的世界。有人说,对文物他生来就有种使命感;有人说,他生下来就已是个5000岁的老人。争议:折叠编辑本段8岁给故宫文物挑错、12岁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等论文“奇迹”被揭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上午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认为,“这是一次胡闹,不值得过多关注”,这是有人炒作的反常举动。什么是“考古学”?陈克伦解释,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基本训练就是在田野进行考古。郝迪收藏一些钱币,怎么称得上“考古学家”?从网络的文章看,他只是对钱币有兴趣。普通的古钱币并不昂贵,价值连城完全谈不上,文物也不是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的。他声称拥有多少万件宝贝,有没有想到过,中国连很多大型博物馆要收藏上万件有价值的文物,都不是件容易事。他的周围人可能想要炒作,说他的眼光独道,可以买他的东西。曾经也有人想要这样成名,事实证明,没有门路。这样炒作是不会成功的。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篇“神文”,标题为《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文章描述了天津有一名叫郝笛的年轻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称号。不过,不少网友一边转发,一边发出质疑声,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上“求戳穿”。媒体报道推手炒作 折叠“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敢用照片鉴宝且从未失手”“郝笛七八岁时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给文物挑错,得末代皇叔约谈”……有违常识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里面还穿插着实名实姓的“社会名人”,充满闻所未闻的悬疑气息和反智的情节桥段。这篇让圈里圈外看得津津有味的“神文”,将一个考古爱好者炮制成为了一名匪夷所思的考古神童,无署名的文章也在网络上走红。郝迪不是凭空捏造的人物,自2002年起就有媒体报道。最早报道来自天津《每日新报》,采写郝笛的记者叫魏孝民。报道郝笛的稿子刊发后,经常光顾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的郝笛,从普通“喜欢研究古币的孩子”变成了收藏新星。据魏孝民介绍,出名后的郝笛热衷一些经营活动,口碑大不如前了,就是一个商人。离题万里言过其实 折叠6月30日,在“神文”中对郝笛“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司马南发表了微博《被逼出来的我的一点说明》。他在微博里提到,十几年前在南方某卫视的谈话栏目中, 采访过一个据称认识古钱币等文物的孩子。现场几样东西是孩子自己拿来的,或是家里人拿来的,还是记者从哪里拿来的,他现在记不太清了。但主持人所提的问题是记者预先设计好,并且事前沟通过的。司马南在微博里写到:“假如大家现在在网上所传的这个考古天才少年,就是当年我采访过的那个小孩儿,未免离题万里言过其实了。”与会长何志华、记者魏孝民相比,古钱币专家、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王宗发认识郝笛时间要更早些。“神文”中还提到,2001年11月30日天津某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没能说明白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的来龙去脉。一筹莫展之际,16岁的郝笛出现并指出,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王宗发揭穿,那些都是他的研究,郝迪关于古钱币的一些言论,都是他发表在文章里的东西。文物鉴定哪来神童 折叠事实上,这名被光环笼罩的年轻人不足30岁,其“神奇”似乎只在“线上”,只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少考古、收藏界的“圈内人”称,“压根不知道这个人”。针对“神文”提及的学术成就,古兵器收藏者@汗青微博指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没有任何刊载信息,核心期刊里没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没有任何刊载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神文”中提到,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否定此说法。刘雄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鉴定学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也没有神话。”
成功的关键在于毅力,毅力是成功的基石。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没有毅力,将一事无成。”而“说一套,做一套”,永远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言行一致,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才会有所收获。
顽强的毅力无往而不胜。任何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都不会光想而不做,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吓倒。自行车手们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跌交了而有泪不轻弹,在逆境下前进,才是胜者之能。
放眼看古今,每一个成功者身上都闪耀着“毅力”的光辉。范仲淹从小丧父。尽管这样,他仍旧艰苦读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最终成为中国有名的文学家。有人说过:“毅力可以攻克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如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耳朵聋了又听不见,就用筷子插进钢琴的发声器,以震动来辨别音调,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成功的关键在于哪?那,就是毅力。
掷地有声的两个字,撼人心魄的一个词,毅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滴水穿石”“铁杵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可以改变际遇,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等不到花开的日子里,我们会找到许多放弃的理由,以至于与生活中的美诗之交臂。有人下定决心锻炼身体;有人下定决心每天背英语单词;有人下定决心要节俭;有人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没过几天,他们又懒洋洋的了。那是因为他们有了决心与信心还不够,他们缺少的是恒心,他们没有毅力,也许恒心才是毅力的本质吧!
我曾经羡慕那些伟人,有那么高的成就,又是受多少人的赞颂,那时的我太幼稚了,只是一味的羡慕,而不懂得他们的付出,而他们最大的付出 就是毅力,在《终生的财富》上,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
天赋无法替代它,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教育无法替代它,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到处都有;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的人随处可见。
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
是啊!有了毅力,我们才会珍惜宝贵的光阴,让生命之树结满丰硕成果,有了毅力,我们才会向理想的目标靠近,从而有机会和成功握手;有了毅力,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悔的人生。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坚守,就一定能够得到生活最美丽的馈赠,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拥有毅力而永不言败地前行,才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途经。
让我们用信心、决心与恒心,有毅力的前行吧!有毅力者终不败!
4月8日对于司马南来说,可谓是糟心的一天,自己的某众账号“司马南频道”被认为是违反了平台的的运营规范,发布的视频和文章被禁止分享。在他的主账号“司马南”的介绍里面,也标注了这样一句话“司马南频道暂时故障中”。这对于一个以互联网为主业的知名自媒体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打击。 在4月8日凌晨5点钟,有网友在群聊中提醒司马南:非常糟糕!司马南的视频演讲账号因为违反有关规定而全部封杀,目前还可以看,但被禁止转发。还有一名网友说:不查处联想反而禁止司马南,这是什么世道? 对此,司马南本人在4月8日深夜发文回应,司马南配发了这样几张截图并说:“谢谢网友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没什么,不算什么。”并且表示“百折不挠也,锲而不舍也,坚持不懈也。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司马南近日再度连续发文谈及联想,爆料了审计费暴涨了2700万元,每年联想给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高达1.4亿元,还指名道姓向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和CEO李蓬发问。这一连串的动作,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 司马南从去年11月份开始质疑联想,到今天已经发布了数篇文章和几十期视频,在各大自媒体平台都是畅通无阻,而且阅读量和播放量都是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因此司马南也收获了全网超过3000万的粉丝,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知名自媒体人,然而没想到的是,4月8日他的一个账号被某众判定为违反了规定被禁,这个平台的此举不知道意欲何为?这又透露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呢?
传说中的神童,1985年生人,年近三十。被冠以“中国考古第一大家”,但知名收藏人士马未都称“不知道这个人”。很多报道说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表示:“当然不是。”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天津《每日新报》魏孝民:“他是一个商人,不是神。”微信中最近热传的考古神童报道其实是多年前的旧闻 主角如今已年近三十“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这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篇“神文”。在这篇标题为《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 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的“神文”中,天津一名叫郝笛的年轻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称号,并被形容为“颇像一座无人能够探知的古墓,充满悬疑与传奇”。不过,不少网友一边转发,一边发出质疑声,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上“求戳穿”。很多报道说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表示:“当然不是。”刘雄告诉记者,他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鉴定学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也没有神话。”“天才”郝笛到底是何方神圣?记者多方联系郝笛未果,但找到了“发现”郝笛的记者、熟识郝笛的文物专家,通过他们,戳穿了一些“神话”,大致“考证”出一个“不是什么神”的郝笛。第一个报道郝笛的记者说他是一个商人,不是“神”微信上流传颇广的这篇“神文”,并没有注明来源,也没有发表时间。经过百度检索,多家网站注明转自2007年4月的《大连晚报》。不过,这并非郝笛首次见诸报端,自2002年起,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媒体对郝笛进行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每日新报》《福州晚报》《大连晚报》、安徽电视台、央视十套等多家媒体。这些报道刚开始还不太离谱,但随着一波一波的媒体“轰炸”,故事越来越离奇、玄幻,郝笛也就越来越“神”了。在可以查到的消息源中,最早的报道来自天津《每日新报》,于是记者赴天津,辗转联系到了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记者魏孝民。虽然距离采访郝笛的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魏孝民对当年采访的诸多细节仍十分清晰。魏孝民称,早在2001年他就给郝笛拍了一个图片新闻,网上流传的很多郝笛在家中研究收藏品的照片都是他拍的。作为为数不多亲自采访过郝笛的记者,魏孝民对郝笛的印象是,“挺有城府,不像同龄的孩子。面对采访镜头,一点都不紧张。”魏孝民称,报道郝笛的想法,源自他与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会长何志华的一次聊天。“何大爷说协会有个喜欢研究古币的孩子,我一听挺感兴趣,就联系采访了。”报道郝笛的稿子刊发后,经常光顾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的郝笛,从普通常客变成了收藏新星,“很多古玩商人围着他,夸他,捧他”。郝笛的父亲对此很激动,一次吃饭时对魏孝民说:“魏老师,以后你就是孩子的干爹了。”“一开始我觉得这孩子年龄小、爱好收藏,挺好的,可没想到出名后就和过去不一样了,不单纯了。”据魏孝民介绍,郝笛后来热衷一些经营活动,口碑也就大不如前了。天津市沈阳道古玩市场德宝斋的老板对记者说,“以前经常能看到郝笛,一个人来买点古钱币、青铜器啥的,大概2008年左右突然就不来了。”在他看来,郝笛“很勤奋,但眼力不咋的”。对于近几年网上流传的关于郝笛的东西,魏孝民称,他都看到了,但“不信”。“我当初去他家采访,他父亲就说郝笛晚上睡觉时,一枚古币攥在手里,能追溯到相应的朝代。这些话,我不信。”魏孝民迟疑了一会儿接着说,“他父亲是一个商人。至于郝笛,他是人,一个商人,不是什么神。”一同采访过郝笛的白冬梅也对近来网上流传的把郝笛描述成“神童”的文章感到很奇怪,“十几年前的报道了,怎么现在又炒起来了?网上的东西我也看了,感觉都变质了。”事实上,1985年出生的郝笛,现在已年近30。但在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的各种传奇故事里,他一直是少年。熟识“神童”的文博专家说郝笛出名后,“就有些不好的苗头”6月30日,在“神文”中对郝笛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司马南发了一条名为《被逼出来的我的一点说明》的微博。他说,十几年前在南方某卫视的谈话栏目中, 采访过一个据称认识古钱币等文物的孩子。现场几样东西是孩子自己拿来的,或是家里人拿来的,还是记者从哪里拿来的,他现在记不太清了。但主持人所提的问题是记者预先设计好,并且事前沟通过的。司马南在微博里写道:“假如大家现在在网上所传的这个考古天才少年,就是当年我采访过的那个小孩儿,未免离题万里言过其实了。”记者注意到,媒体报道中,在介绍郝笛时,无一例外地都提到,郝笛曾获得过天津第六届民间收藏展金奖。据记者调查,天津民间收藏展是由天津文庙博物馆和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而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正是引见魏孝民采访郝笛的何志华。7月11日,记者在天津文庙博物馆院内见到了何志华,一听记者想了解关于郝笛的事情,他长叹了口气。“我都十几年没见着他了。”何志华确认,郝笛曾是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当时跟着会里研究钱币的专家王宗发老师学习古钱币”。但自从被媒体报道后,郝笛就再也没有来会里参加交流和学习了,“算是自动脱会了吧,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会员了”。虽然何志华已年过七旬,也不会上网,但他听别人说过网上关于郝笛的那些报道。对此,何志华的评价是:“就是对古钱币热爱,谈不上天赋,不可能有与生俱来的天才、神童。”对于郝笛是否获得过天津第六届民间收藏展金奖一事,何志华称:“我们委员会搞展览,以前都由博物馆出钱,发一些参展的证书。那次,可能因为经济紧张,博物馆没有投入,结果就说,谁如果愿意要证书,谁就自己出钱制作。”“据我所知,那一届所有的证书上面写的都是金奖”。据何志华介绍,媒体报道郝笛不久,他就发现“这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喜欢在外面搞经营”。何志华还曾让郝笛的父母带着郝笛来会里谈过,“别把孩子给害了,要真喜欢研究这个,就去专业的学校学习,多向协会里的老同志请教,别老搞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经营,一沾上那个就静不下心学习了。”“但是他父亲听了就不大高兴,还得意地说带着几十万块钱和郝笛去西北买文物去了。”“能说文物买卖吗?国家都是明令禁止文物买卖的,那些个东西害了他。”何志华说。在诸多关于郝笛的报道中大都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郝笛一年里有大半年时间应邀到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地考察交流和鉴定文物。七八岁就给故宫文物挑错?马未都:分明是瞎扯与吸收郝笛入会的何志华、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魏孝民相比,古钱币专家、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王宗发认识郝笛时间要更早些。王宗发回忆,初识郝笛是天津民间收藏委员会在历史博物馆搞的一个展览上。“我是负责钱币这一块的,当时展台都安排完了,有个人进来介绍说,一个小孩想参展。我见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想着这么小就好古钱币,好事,就临时给他安排了一个柜台。”“说实话,他展览的几十枚钱币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了。”王宗发评价称,“当时这孩子挺内向,不言不语,不喊不闹的。”展览结识之后,郝笛经常主动与王宗发联系,“我发表的一些学术文章都给他看,我在博物馆讲课他也过去听,也常打电话向我请教一些问题。”王宗发说。但王宗发发现经过媒体报道后,郝笛和家人都变得不一样了,“媒体一炒作,他和他父亲就飘飘然了”,王宗发称他也曾找郝笛的父亲谈过,奉劝说:“孩子小,你别让媒体把他炒成这样,这样对孩子不利,孩子如果研究这个你得让他去专业学校,让他逐步深入地学习。”“他父亲很不以为然,甚至很不高兴。后来我也就不说他了,我有十几年没见过他们了。”王宗发说。对于诸多报道中对郝笛的一些“神奇”描述,王宗发苦笑不已。“神文”称,2001年11月30日,天津红桥区复兴路工地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仔细端详着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没人能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一筹莫展之际,16岁的郝笛出现了,并说:“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还会有***。”10分钟后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报纸上报道的所谓郝笛在(文物挖掘)现场说的话、他所了解的情况,那些都是我研究出来的。他关于古钱币的一些言论全都是我发表在文章里的一些东西,那些文章我都给他看过。”王宗发苦笑道。诸多报道中都提及,复兴路工地“一鸣惊人”之后,天津许多大型考古挖掘现场都邀请郝笛到场鉴定。“考古是一个特殊的专业,专业考古队有他们的规章制度,工作非常严谨,有些甚至是保密的,绝对不会随便邀请外人去参加鉴定。”王宗发说。据了解,王宗发对古钱币研究造诣很深,名气很大,但即便如此,也从未接到过考古队的邀请。“神文”里还提到,郝笛收藏了大量古钱币,“20万余枚铜钱,且无一重复”。“可笑,不可能!这都是外行话。铜钱是古代流通货币,铸造时都是一提一提铸造的,不可能20万余枚,无一重复。”王宗发说。“有些报道说,郝笛七八岁时就在故宫博物院给文物挑错了,这纯粹是胡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的文物知识从哪来?”王宗发对此质疑。王宗发的质疑也得到了知名收藏人士马未都的赞同,“稍正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瞎扯,文物鉴定是一个技术活,你没有一定的积累,几岁就能怎样怎样,怎么可能?!”针对“神文”提及的学术成就,@汗青微博指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没有任何刊载信息,核心期刊里没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没有任何刊载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从我对古兵器学术论文的关心,我推测,一,可能完全不存在;二,了不起是报屁股上的豆腐干文章。”有一说一古玩界缺乏鉴定标准伪专家甚嚣尘上郝笛被冠以“收藏神童”,但马未都称“不知道这个人”。马未都向记者介绍,文物圈里的鉴定,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名声负责,没有一个社会公认的体系。现代媒体的炒作,以及拍卖行的刺激,使收藏渐渐由小众行业变成大众瞩目的热点,而社会上真正有本事去鉴定的人远远满足不了鉴定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收藏的江湖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在收藏界,这些事儿非常多,只不过因郝笛年纪小,更引人关注。其实有些老先生也不懂,但他也冒充专家给人鉴定,这种事儿挺多的。”马未都对此分析说。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也提到,古玩界确实缺乏基本的鉴定标准,伪专家甚嚣尘上,这门学问需要学科化、科学化。
据我所知,目前中国最年轻的鉴赏家,在文物古董方面,有一个名字叫郝笛的。事迹如下:成长与收藏折叠编辑本段少年鉴定专家 折叠2001年11月30日,天津红桥区复兴路工地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仔细端详着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没有人能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为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一个15岁孩子的话让大家嗤之以鼻:“那时都是铜钱,哪来的铁钱!”“再往下挖应该还会有炮弹。”10分钟后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这个孩子就是当年已名震大半个中国的天才考古少年郝笛,后来天津的许多大型考古挖掘现场都邀请他到场。8岁时,他花5元钱买下了直径15厘米的太平天国时期孤币“洪武通宝”;10岁起,他收藏考证古代盔甲,现在是国内外此项研究的顶级专家;12岁,他破解了困扰中国考古界2000年的谜题“白金三品”和“鱼肠剑”,初步确立了在中国考古界的地位;13岁,他成为中国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他的藏品价值过亿,是中国古钱币、古铜镜、古兵器戈最大的收藏鉴赏家;他的鉴定结果往往决定着几百甚至上千万元额度的大宗文物交易。考古界名人 折叠八九岁时赚了17万元在考古鉴宝界,郝笛颇像一座无人能够探知的古墓,充满悬疑与传奇。10岁以前,郝笛一直住在沈阳道附近的爷爷奶奶家。在父亲郝文敏的记忆里,5岁时郝笛就开始迷恋文物了。郝笛自小有着同龄孩子身上少见的安静,而且智商奇高,父亲需用计算器计算的百位数加减法,他张口就能说出结果,给他买的玩具他看都不看一眼。上学以后,郝笛常常深夜才回家,问他,就说去看朋友了。什么朋友能玩到这么晚?家人把电话打过去,朋友竟是位70多岁的老人,那时他的身边都是这样的朋友。沈阳道上的老人们后来说,6岁起,郝笛就已是文物市场上频繁的买家了。7岁时,他就花7000元钱买回一把青铜剑。10岁那年爷爷去世了。晚上,郝笛静静走进来,跪在灵堂前,4个多小时后,郝文敏一觉醒来发现儿子还跪在那儿,一推,孩子已僵住了。当医生的妈妈赶过来,看到儿子的腿都紫了,揉了3个多小时,孩子的腿才会动。丧事办完后,郝文敏觉得应该跟儿子好好谈谈,郝笛哇的一声哭出来:“是我害死了爷爷,他不该死那么早,他把你给他的医药费全拿给我买文物了……”郝文敏大吃一惊,那时他的生意很顺,每个月都给患糖尿病的父亲三五千甚至上万元钱。到那时,郝笛购买文物已花去40多万元,其中还有他自己赚到的第一笔钱。郝笛对父亲讲起八九岁时,一处工地挖出一批碎瓷片,他一包包背回家,攒了4麻袋。之后一片片拿到市场上去卖,他懂行,谁也不了他,一共卖了17万元。7800多枚古铜镜,几乎是现有存世总量的1/3,大多是那时他从文物市场淘来的。10年来,每到爷爷忌日那天,郝笛都水米不进,以此作为对给他帮助最多的爷爷的纪念。司马南: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天津老作家、收藏家王鹏就住在郝笛家楼上。他清楚记得,郝笛7岁那年,自己的老师——一位钱币收藏大家闻讯找到郝笛,随身带来几本收藏册,3000多枚古币,3分多钟,郝笛合上钱册,“有7枚不对,仿的。”老先生惊得目瞪口呆,那7枚一般学者拿放大镜都鉴定不准的仿品是他故意夹进去试探郝笛的。那时,郝笛已是名震京津的古钱币研究“神童”了。(三分多钟,3000+钱币,1秒看十几个,光翻页子时间都不够,写文的记者你数学老师死的早啊?)郝文敏最初见识到儿子的厉害时儿子还不到9岁。那年在洛阳博物馆,他不经意跟身边一个馆员说起自己是郝笛的父亲,呼啦围过来几位研究员,一个副馆长还不住叮嘱他:“好好培养,你儿子可了不得。”有一年,郝文敏带着儿子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小郝笛边看边说:“这个年代不对,那个工艺写错了。”郝文敏直拦孩子别乱讲,旁边一位老者说:“他说得对,我能和他聊聊吗?”边聊,老人还不住地记录,后来,有人告诉郝文敏,那位老人就是文物名家、末代皇叔溥佐先生。11岁时,曾有人问郝笛“凭什么给人家鉴定文物的真伪?”郝笛说:“很简单,老的东西都有神韵,像围棋的黑白子一样分明。”“什么是韵?”“一种感觉,很微观,说不出来,肯定不是唯物的东西,上千年了能没有神韵吗?”满座失声。逃课的“坏”学生 折叠上初中时,郝笛常常逃课,躲在家中或图书馆研究考古和历史书籍,《二十五史》、《铜元详考》、《中国古币》……一学期下来,郝笛在学校的考勤只有几个星期。12岁,发现了“白金三品”和“鱼肠剑”后,他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是真的吗?最先赶来求证的安徽电视台记者足足数了一天一夜,郝笛家几乎包含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钱币共有167800枚,古兵器戈、青铜剑3000多把,盔甲10多副……小山似的古钱币堆在屋中,天津一位记者随意从中抽出一枚,坐在沙发里的郝笛只一瞥:“东西汉之间流通的新疆龟兹无纹钱,是目前发现最小的币。”再抽一枚,“西汉早期的榆荚半两钱,厚0.2毫米,是中国最薄的古钱币。”山东电视台导演许凡和他打赌,把他带进山东博物馆库房,随便指出一件,他能滔滔不绝讲上几十分钟。反伪斗士司马南带着专家找到16岁的郝笛,从高古玉到瓷器到盔甲到陶器,郝笛讲得专家时而连连点头时而轻轻摇头:“这个,我们还没有涉足过……”临了,司马南拉着郝笛的手说:“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理解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老话。”西北列车上的刀光剑影权威客座专家 折叠专家说:“能与郝笛对话的古钱币专家,全国不到10人。”很早,郝笛就已是全球数十家博物馆最资深和权威的客座专家了,从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到海外收藏界,从京津到西北到江南,郝笛被当做大师一样尊崇和膜拜,一件文物只要郝笛看过了,没有人再怀疑它的真伪和价值。在武昌一个农家的炕头,郝笛匍匐在一件件古器具旁,嘴里不住叨念着:“对,对,都对。”然后用手一指墙角、地当中几个盆碗:“这个,这个,不对,仿的,还有那个,修补过……”卖家直喊冤:“你得给我证明,这可不是我仿的,否则,我在圈里还怎么吃饭啊。”“都是早仿的,你也没这个本事。”临了,郝笛看一眼两家:“结了,你们谁给钱?”郝笛是卖家托了几层关系请来的,但他绝不会因为谁的面子偏袒谁。“我付钱,但我绝不可能给你3%。”买家开口了:“我会付给你5%。”那笔交易的最终额度是700多万,那一年,郝笛14岁。如今,从港台到内地一大批企业家、演艺界大腕等文物买家,都以能请到郝笛做鉴定作为是否收购的标准,他的结论往往决定着6位甚至7位数的大宗交易。“郝笛一到,我马上打款,价钱不是问题。”买卖两家都清楚,郝笛现在的酬金是成交价的10%。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每年寒暑假,郝文敏都得带着儿子去淘宝、鉴宝。一是一二是二,文物不说假话,郝笛也从不说假话,郝笛是鉴宝界有名的“铁包公”,这使他在圈子里既让人爱又遭人恨。去年初,应一位大人物的邀请,郝文敏陪同儿子乘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凌晨2点多,一个光头大汉轻轻拍醒了郝文敏,郝文敏心头一紧。“光头”带着他走进卧铺席,里面坐着4个面露凶光的黑大汉。一个年龄稍长些的家伙开口了:“我们哥几个已经被郝笛逼得快吃不上饭了,前面几次就算了,这次务必请他抬抬手,不然,你们的雇主也可能把我们‘做了’,这个是我们的一点意思。”黑大个指指地上一个鼓囊囊的塑料袋。“我试试吧,你也知道郝笛的脾气。”郝文敏回去推醒了儿子,不一会他又返回了卧铺,来去四个回合,郝笛说了,坚决不行。“如果郝笛答应,这次交易的7位数利润可以全部给他,留我们哥几个的性命,也留你们一家5口的性命,让郝笛掂量着办吧。”4个黑大汉怒目相对,硬座车厢里,几个打手也站起身,腰间露出明晃晃的刀子。“我不去了,这批货我不去看了。”到下一站,郝笛和父亲下车返回了天津,宁可不看也不说假话,这是郝笛最大的一次让步。针鼻大的电锯痕五大道一对下岗夫妻背着一包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展转找到郝笛,孩子要上大学了,学费得10万元,接连找了几个买家,最高的给5万,少的5000元。郝笛很快把东西分成三堆:“这件值35万元,那两堆不值钱,加一块一万左右。”郝笛又给了他们3个联系方式:“告诉他们,说我看过了。”夫妻俩千恩万谢,郝笛一分钱不收:“你们不是收藏家,也不是文物贩。”事后,郝文敏埋怨儿子:“你怎么不花10万自己买下来,没看出来吗,他们其实就想要10万元钱。”郝笛说:“这种钱我永远不会挣。”21岁的郝笛有着“中国考古第一大家”的美誉,他也是第一个敢用照片鉴宝的人,而且从未失过手。不久前,苏北山区一位农民给他寄来几张照片,他在自家院里打井时挖出了一个小铜盒。郝笛看了兴奋不已,接连说了几个“珍贵,太珍贵了。”原来那是只有记载没见实物的秦朝衡器。他拨通那位农民的电话:“你的东西太珍贵了,实在难以做价,再别给别人看了,那会很危险的。你去找某博物馆的吴馆长,说我看过了,他能给你300万。”台湾故宫博物院一位专家也因此和他成了朋友,常常电邮些照片给他,让他帮助做鉴定。去年夏,这位专家领着大陆几位考古专家来找郝笛,这次他带来了一件高古玉方樽,他们都已看过了,只想让郝笛点下头。郝笛端详了一会,用他惯常的老练语气说:“没错,玉是高古玉,仿的,也不是现在仿的,是在民国时期,你拿去拍卖,别人也能当真的买。百密一疏,形制和纹饰我先不说,最明显的内壁上有一处电锯痕。”几人拿放大镜一瞧,果然有一处针鼻大小的电锯痕。有关郝笛鉴宝的传奇在文物界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他亲眼见过,一个被罩住的青铜鼎只露出针鼻大的小眼,郝笛竟能鉴出它的真伪。秦皇祖父下人墓出土的殉葬炉灶,汉代的陶罐……两室一厅的郝笛家每面墙壁都摆着满满当当的博古架,地上堆满了铜镜、高古玉,墙上钉满青铜戈、剑……郝文敏说,郝笛的收藏共有一万多个品种,总数量超过15万件,这里仅是他收藏的1/10。太丰富了,一位日本汉学家看过郝笛的收藏,开出1亿多元人民币的天价要买:“这些收藏足可以建4个中型规模的博物馆。”郝笛说他的东西中很多并没有太高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现在不收藏保存起来,后人再想研究它时恐怕就找不到实物了桌上的铁盆里留着一个吃剩的包子,这天爸爸花2元钱给他买了顿午饭,郝笛刚吃过,现在刚睡了会,22日晚他在那台旧电脑前忙着写他的《中国古币大全》,又只睡了6个小时;卧室兼书房里只有一张长沙发,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少年没睡过床了;多年来,郝笛简朴得近乎悭吝,父亲给他20元钱让他买双鞋,他花3元钱在地摊上买回两只形号不同的旅游鞋,左脚44码,右脚43码,那双鞋他一穿就是好几年;校服穿到拉不上拉链,对于生活,郝笛只有一个要求——越简单越好……指着桌上的6枚古钱,郝笛说那是他刚从一个日本汉学家手中收购来了,花了360万元人民币。坐在那堆古文物中,郝笛常常把弄着其中的一件,甚至一整天坐着不动,不说一句话。有些日韩的汉学家来拜访,每次和他们谈完话,郝笛都会沉闷好几天:“他们对中国古币的研究很多地方超过了我们……”谁也说不清,在这个外人看来还是个大孩子的心里,有着怎样丰富的世界。有人说,对文物他生来就有种使命感;有人说,他生下来就已是个5000岁的老人。争议:折叠编辑本段8岁给故宫文物挑错、12岁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等论文“奇迹”被揭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上午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认为,“这是一次胡闹,不值得过多关注”,这是有人炒作的反常举动。什么是“考古学”?陈克伦解释,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基本训练就是在田野进行考古。郝迪收藏一些钱币,怎么称得上“考古学家”?从网络的文章看,他只是对钱币有兴趣。普通的古钱币并不昂贵,价值连城完全谈不上,文物也不是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的。他声称拥有多少万件宝贝,有没有想到过,中国连很多大型博物馆要收藏上万件有价值的文物,都不是件容易事。他的周围人可能想要炒作,说他的眼光独道,可以买他的东西。曾经也有人想要这样成名,事实证明,没有门路。这样炒作是不会成功的。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篇“神文”,标题为《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文章描述了天津有一名叫郝笛的年轻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称号。不过,不少网友一边转发,一边发出质疑声,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上“求戳穿”。媒体报道推手炒作 折叠“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敢用照片鉴宝且从未失手”“郝笛七八岁时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给文物挑错,得末代皇叔约谈”……有违常识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里面还穿插着实名实姓的“社会名人”,充满闻所未闻的悬疑气息和反智的情节桥段。这篇让圈里圈外看得津津有味的“神文”,将一个考古爱好者炮制成为了一名匪夷所思的考古神童,无署名的文章也在网络上走红。郝迪不是凭空捏造的人物,自2002年起就有媒体报道。最早报道来自天津《每日新报》,采写郝笛的记者叫魏孝民。报道郝笛的稿子刊发后,经常光顾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的郝笛,从普通“喜欢研究古币的孩子”变成了收藏新星。据魏孝民介绍,出名后的郝笛热衷一些经营活动,口碑大不如前了,就是一个商人。离题万里言过其实 折叠6月30日,在“神文”中对郝笛“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司马南发表了微博《被逼出来的我的一点说明》。他在微博里提到,十几年前在南方某卫视的谈话栏目中, 采访过一个据称认识古钱币等文物的孩子。现场几样东西是孩子自己拿来的,或是家里人拿来的,还是记者从哪里拿来的,他现在记不太清了。但主持人所提的问题是记者预先设计好,并且事前沟通过的。司马南在微博里写到:“假如大家现在在网上所传的这个考古天才少年,就是当年我采访过的那个小孩儿,未免离题万里言过其实了。”与会长何志华、记者魏孝民相比,古钱币专家、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王宗发认识郝笛时间要更早些。“神文”中还提到,2001年11月30日天津某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没能说明白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的来龙去脉。一筹莫展之际,16岁的郝笛出现并指出,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王宗发揭穿,那些都是他的研究,郝迪关于古钱币的一些言论,都是他发表在文章里的东西。文物鉴定哪来神童 折叠事实上,这名被光环笼罩的年轻人不足30岁,其“神奇”似乎只在“线上”,只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少考古、收藏界的“圈内人”称,“压根不知道这个人”。针对“神文”提及的学术成就,古兵器收藏者@汗青微博指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没有任何刊载信息,核心期刊里没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没有任何刊载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神文”中提到,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否定此说法。刘雄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鉴定学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也没有神话。”
假的,各种媒体考证证明却有其人,但是那篇将他神化的文章是假的,里面很多情节以及说的话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蒋春暄自1973年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在此过程中,其推广了三角函数Si,建立超复数理论,后又以此基本工具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但其所著研究论文在投稿过程中常遇权威阻碍。早在1978年,在科学院前院长方毅的关心下,科学院数学所就曾组织过蒋春暄费马大定理证明的研讨会,蒋春暄的证明被否定。 时至1992年1月,蒋春暄将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分别寄往了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名校。1992年和1993年又将600多份预印本邮寄发给中国大学和中科院与世界数学家。但是,发表蒋春暄该论文的只有中国的《潜科学》杂志(2.17-20;6.18-20.1992年)和美国《代数·群·几何》杂志(11.371-377.1994年)。 经周折论文寄美国,立即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该杂志不仅连续发表了他的论文,还破例为他出了数论专集。 1998年9月该杂志还刊登了蒋春暄“费马大定理”6种证明方法和Iso“费马大定理”中的12个定理。 然而,该些学术论文并没有得到国内和世界权威数学科研机构的认可。1994年,美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被认为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这一难题,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安德鲁·怀尔斯因此获得了1997年德国专门为“费马大定理”证明而设立的沃尔夫斯克尔奖与2005年中国香港邵逸夫数学奖。自此,关于蒋春暄“1992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与怀尔斯“1995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之争就一直在持续。其间对蒋的讨论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9年6月,蒋春暄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颁奖理由主要是其对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贡献。 其在颁奖感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我是大数学家没有必要,说我是垃圾也可以。给我一个证明吧!” 1859年黎曼提出黎曼假设:黎曼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100年非平凡零点计算到10的22次方个零点认为黎曼假设是正确的,但没有给出证明和否定, 因此黎曼假设是21世纪第一个数学问题。2000年5月24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黎曼假设奖金100万美元。蒋春暄研究黎曼Zeta-函数实部1/2和1计算数据, 发现它们变化规律, 所有非平凡零点计算都是错的。蒋春暄否定黎曼假设的结论在数学界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对黎曼假设的否定使一大批以此假设为基础进行的数学研究顷刻间失去意义。黎曼假设被否定,替代品是“蒋函数”。“蒋函数”的称谓是来自于桑蒂利教授的提议。蒋春暄发现了函数Jn(ω),该函数能够更本质地揭示素数分布规律,从而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被提议称为“蒋函数”。 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桑蒂利称蒋春暄为“新理论的领袖”。 《代数·群·几何》杂志编辑部主任乔治·韦斯则在接受中国《科技日报》采访时强调:“蒋的研究工作是极富创新和极有价值的。” 《科技日报》2001年10月25日发表了题为《他是想蹬自行车上月球吗?》一文报道了蒋春暄的成就和在国内所受到的不公正遭遇,一时学术界哗然,蒋春暄及其数论成果成了争论的热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则花两月余时间整理收录蒋春暄论文文献,后发表《蒋春暄教授工作的里程碑、证据与反映》,表示支持中国“民科”原始创新事业的发展。 “天地人学术讲座”于2001年11月10日举办了第429讲,就“蒋春暄现象”进行了专题讨论。为把该场争论引向深入,“讲座”又于同年12月5日举办了第439讲,主题是“‘蒋春暄现象’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浩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在《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第1012期中发表评论性文章“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文章指出:国内数学界这种不应有的内耗“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从深层次折射出我国缺少应有的推动科学原始创新的机制和保证学术成果得到公正评审的健全体制。 2005年2月21日《瞭望》发表短评“‘蒋春暄现象’暴露人才环境欠佳”。 SOHO网“方舟子学术打假”专栏第1期即瞄准蒋春暄,方舟子在《“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一文中指出,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发表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文是试图拿国际学术界来打压中国学术界。蒋春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媒体《代数·群·几何》杂志是“野鸡”机构“基础研究院”创办的,是连SCI(科学引文索引)都不收录的刊物,无权威性可言,在该杂志上面发表论文在中国甚至不能用来评定职称。而挺蒋的桑蒂利教授更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是物理学家、科学狂人,其物理方面的学术地位也并没有获得学术界主流的承认。方舟子回应《南方周末》文章:从所谓“蒋春暄现象”并没有暴露出来中国数学界有什么致命弱点,倒是暴露出了许多中国人文学者的致命弱点: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却又自命不凡。 后续方舟子又在专栏第37期发表《反学术打假也切忌无知和野蛮》一文回应宋正海批驳方舟子文章《学术打假切忌无知和野蛮》。2009年6月蒋春暄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方舟子于同年7月2日在博客中发表批露文章《评“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文章中指出“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Telesio-Galilei Academy of Science),原来叫“桑蒂利—伽利略科学真理协会”,是国外搞伪科学的人士在2007年成立的民间机构,2008年改叫这个名称。而桑蒂利就是一直在支持蒋春暄的“强子理论创建者”。这个“国际金奖”的含金量,连“愚人金”都不如,也就蒙蒙国内的记者。同时方舟子还指出“天地人学术讲座”为伪科学大本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李宏也联名发表文章《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称《代数·群·几何》未得到SCI权威收录,且桑蒂利只是一个物理学家。而桑蒂利所在的美国基础研究所则主要是由一家房地产公司资助的私人研究所。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偏颇误导,未能全面了解事件背景。 司马南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也发表论文《论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指称媒体的记者判断及辩护不成立,蒋春暄也并没有遭到中国数学界的不公正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