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鲁昂大学让-克里斯托夫·普朗捷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论文说:“我们在一名喀麦隆妇女身上发现一种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与大猩猩携带的SIV有密切关联,但没有证据表明它是HIV-1病毒或黑猩猩所携带SIV病毒的变异病毒。” 手术前 没病也要查艾滋 科学家最初在黑猩猩身上发现SIV病毒,2006年在大猩猩身上也发现SIV病毒。不过,科学家先前认为,HIV源于黑猩猩身上的SIV。黑猩猩SIV在人类猎食它们时传染给了人类并变异为可人际传播的HIV病毒。 普朗捷和他的研究小组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发现表明,大猩猩,像黑猩猩一样,可能是HIV-1病毒的来源。” 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月刊上。 HIV-1病毒与HIV-2病毒都会导致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际传播途径相同,但是HIV-1病毒在全世界都有发现,而HIV-2病毒常见于西非。 报告说,这名喀麦隆妇女现年62岁。她2004年由喀麦隆移居法国后被发现感染这种新型HIV。她不曾接触过大猩猩,但丧偶后曾与多名男子发生过性关系。研究人员说,她可能从另外一个人而不是从动物那里感染上病毒。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发现于这名妇女身上的这种病毒可在人际间传播。 他们说,这一发现警示世人“需要继续密切注意新的HIV变体的出现,特别是在非洲中西部,那里是所有已知HIV病毒的来源地。”■链接艾滋病病毒新变种被命名为P亚型 一个由法国病毒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成功辨认出1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一个新变种,这种新的亚型病毒在基因构成上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十分相似。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月刊上发表文章说,该变种病毒是在一名喀麦隆裔病人身上发现的。1型艾滋病病毒(HIV-1)包括M、N、O三种亚型病毒,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艾滋病病例都属于M亚型,O、N亚型相对比较少见。研究人员起初认为新病毒属于O亚型,但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破解后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亚型,因此将其命名为P亚型。
以往科学界一直认为黑猩猩携带的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最初来源,但最新发现表明,大猩猩也可能是人类艾滋病毒的来源。法国鲁昂大学让-克里斯托夫·普朗捷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论文说:"我们在一名喀麦隆妇女身上发现一种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与大猩猩携带的SIV有密切关联,但没有证据表明它是HIV-1病毒或黑猩猩所携带SIV病毒的变异病毒。男男性行为之所以容易传染艾滋病,是由于特1殊的性行为方式——GJGJ不像阴道J,因为阴道会分泌润滑液,生殖器在摩擦过程中不容易出血肛门内比较干燥,而且毛细血管丰富,如果在摩擦过程中出血,则会大大增加传染率如果没有GJ行为,那不用考虑艾滋病,如果有,应到疾控中心抽血做个化验,带身份证免费的。京*东aware唾液自测试纸口碑也不错。至于你想让医生做的试验,确实是个疯狂的想法,不会有这样的试验的! 不同物种间,染色体条数不一致,无法正常配对,这样即使成功发育也不会有后代,典型的如驴马杂交的后代骡子。因此,物种间亲缘关系越近,杂交的成功率越大,物种亲缘关系越远,杂交的成功率越低。
艾滋病源于大猩猩,是怎么传播到人类身上的,过程残酷
在近期,《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首次揭露了猴痘经由人传染给家养宠物的病例,这一个事例发生在法国。
这一个疑似猴痘“人传狗”的病例发生在法国,一对确诊猴痘的男男伴侣家中饲养的宠物狗意大利灵缇犬,在家中的男主人感染猴痘之后第十二天,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也出现了症状,腹部出现了脓包、皮肤破损,随后检测到猴痘病毒阳性。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今年四岁,没有既往病例,是一只健康的宠物狗。在家中的两名男主人确诊猴痘之后就一直住在一起,这两名男子表示,平时家中的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有的时候也会爬上床,但是他们在确诊之后就一直注意跟宠物狗保持一定距离。
这一个消息出来之后,属于是重磅消息,因为之前都没有记录类似狗之类的家养宠物会被传染到猴痘,之前有记录的就是圈养灵长类动物会因为接触到了猴痘病毒而被感染,在这个病例发生之前,并没有报告过宠物狗经由人传染猴痘的病例。这一个消息应该得到重视。
在《柳叶刀》的论文这篇猴痘“人传狗”发表之后,也是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猴痘病毒的认知,现在的现有线索指向猴痘病毒疑似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的人传染给健康的宠物狗,所以,现在被感染了猴痘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家养宠物的接触距离,确诊患者不要跟家养宠物有亲密接触。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7月23日已经将猴痘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也是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主要挑战之一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可能长达14天,有些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被发现,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而可能不断地传播病毒,给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
无症状感染者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3月20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的报告。文章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这些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通过’拦截’发热患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但无症状和发病前的病毒传播情况非常值得警惕,必须加快研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健康报》采访时指出,事实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还有一系列问题待解。“需要我们抓紧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去搞清楚,时不我待。”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待解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889例,占比为1.2%。
关于石正丽的论文解析如下:
《自然》论文提到,石正丽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序列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相似度高达96%,表明蝙蝠可能是该冠状病毒的来源。这一结论,与该团队1月23日公布在论文预印网站上的结果一致。
冠状病毒是人类传染病流行的一个来源,过去20年里,冠状病毒已经引发2次大规模的流行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此前已有研究发出提示,主要存在于蝙蝠体内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可能会导致未来疾病的爆发。
此次论文显示,石正丽及其同事分析了7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样本,其中6人为武汉海鲜市场内的工人,该海鲜市场在2019年12月已首次发现病例。研究团队发现在其中5名病人身上获取的全长度基因组序列,彼此之间几乎完全一致——相似度超过99.9%,与SARS冠状病毒有79.5%的序列一致。
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与实验室早期检测的冠状病毒的部分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病毒与来源于中国菊头蝠样本的一株冠状病毒(RaTG13 )的基因相似,两种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2%。
同时,研究团队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路径与SARS冠状病毒一样,即通过ACE2细胞受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体内的抗体显示出在低血清稀释度下中和病毒的潜力,但是抗SARS病毒抗体是否能与新型冠状病毒交叉反应,仍需用从SARS病毒感染中痊愈的病人的血清来确认。
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将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他所有人类冠状病毒区分开的测试,并展示在最初的口腔拭子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但随后(大约十天后)采集的样本没有显示阳性病毒结果。
这项发现表明,最有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是通过个体的呼吸道,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其他途径亦不无可能,仍需更多患者数据来进一步研究传播途径。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工作,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入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计算机病毒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计算机病毒全文如下:
摘要: 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背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型别以及防治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①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式嵌入到宿主程式中,依赖于宿主程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式是否为病毒程式的主要依据。
②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档案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③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式或者磁碟的引导区甚至硬碟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④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⑤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式的病毒程式,即源病毒程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⑥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资料资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执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体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三、计算机病毒的型别
①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碟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碟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资料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②档案型病毒。档案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档案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③指令码病毒。指令码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指令码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体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指令码语言中巢状的命令。
④“特洛伊木马”程式。特洛伊木马程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体来说都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执行特洛伊木马程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四、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路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路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路为平台,对电脑保安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式的总和。
①“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登录档自动启动,执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使用者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资讯都暴露在网路中的病毒程式。
②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路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使用者来主动执行病毒,等等。
③黑客程式。随着网路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式。黑客程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端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式会与木马程式相结合,对电脑保安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五、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①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记忆体。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防写,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
②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档案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档案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档案的其他档案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档案染不上病毒,档案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④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
⑤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对计算机行业高智商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巨集观背景下,计算机网路世界早已融为一体,跨国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也已出现。为此,世界各国要本着维护计算机网路安全执行的高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计算机病毒犯罪。
六、结语
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路安全,使得计算机网路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卓新建等.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2]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3] 张仁斌等.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反向遗传学 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疫苗开发的认识。大型的RNA病毒基因组,如冠状病毒基因组,由于基因组较大且不稳定,很难在大肠杆菌宿主中克隆和操作。 两位通讯作者均来自瑞士的University of Bern Transformation-Associated Recombination cloning TAR克隆 基因组DNA片段和过量的TAR载体在去除细胞壁的酵母细胞中进行混合。每个载体中都含有对目的基因特异的两段序列(标为蓝色和红色)以及酵母的筛选标记HIS3和CEN6(淡蓝色原点)。由于载体过量,酵母细胞便会将DNA片段全部接受。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三类:1)未分到基因组DNA的;2)分到基因组DNA但未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3)分到基因组DNA且通过自身同源重组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显然我们是只需要第三种情况的阳性克隆,怎么把其它两种过滤掉呢?答案是进行电泳。 下图是对上述过程的简化示意: 2010年5月20日,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在美国 Science 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向山羊支原体 Mycoplasma capricolum 细胞中转入人工合成的蕈状支原体 Mycoplasma mycoides 的基因组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的是蕈状支原体的生命特性。利用该平台,研究人员在拿到合成DNA片段后一周内,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改造和病毒拯救。研究团队于1月14日向试剂公司下单,以化学合成方式得到上述14个DNA片段,并在2月4日拿到其中的12个含片段载体(有pUC57、pUC19、pUC57mini和PCC1-His3)。其中片段5 和7 未获得,原因不详。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对一位来自慕尼黑患者的新冠病毒样本(BetaCoV/Germany/BavPat/2020)进行RT-PCR 扩增,获得了第5和第7个片段。 利用TAR 克隆,研究人员获得了6 组正确组装的新冠病毒构建体的分子克隆。随后用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依据末端重复的序列将这些DNA 序列拼到一起。获得完整的病毒序列后,用T7 RNA 聚合酶将其通过脱落转录,得到病毒RNA,将该RNA 用电穿孔技术导入到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cell)中,使其感染。将用于培养绿猴肾细胞(~2d),含释放出的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注入到别的培养基中,发现可以感染别的细胞,说明新构建的酵母合成平台可以拯救病毒。 同理,作者团队在鼠肝炎病毒A59(MHV-A59)和MERS-CoV进行病毒拯救的测试,发现效果依旧很好,测试的克隆中正确组装了病毒基因组的YAC均可达到90%,这表明病毒在酵母中的组装效率相当之高。 TAR 克隆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先对全基因组进行设计,通过对小的具有重复序列的片段的合成,进而再依靠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进行片段的正确组装,极大的降低了合成的难度,也大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无需得到变异毒株的临床样本,通过对病毒变异的分析,可以合成构建出该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片段,再通过酵母平台进行重建与拯救。论文中还提到对局部片段的重新设计,以测试改变前后对病毒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方法即利用酵母人工染色体在酵母体内将合成的SARS-CoV-2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获得全长cDNA克隆。再将cDNA体外转录为RNA,利用电穿孔将病毒RNA转染进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病毒拯救。 化学合成的基因组DNA所产生的SARS-CoV-2可以绕开病毒分离物的来源限制,而且还可以对单个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和功能表征。 对于这一篇论文,我起初有许多地方不明白。 首先是病毒的基因组合成,理论上讲,比病毒更高级的生物基因组,并不是没有人合成出来过,因此这篇论文的技术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那为什么还可以发表在顶级杂志 Nature 上呢? 从时间线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1月11日病毒序列正式被公布(据我所知应该是中国CDC发布的),但是国外第一个提取出病毒毒株的时间却是到了2月26日,与序列的公布整整相差1个多月。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次的Pandemic,一个多月可以新增多少感染者和死亡者,时间就是生命啊!而作者在序列公布后的第3天便下出了订单,在ICTV正式公布新冠病毒名称的第2天便得到了拯救完成的病毒。可以想象,如果以后没有可能及时得到病毒的毒株,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序列得到病毒的毒株, 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之一,即在此类形势下给人一种研究病毒的范式。 第二个亮点,可以关注到作者不仅做了SARS-CoV-2,还做了MHV和MARS-CoV。看不明白的话给个提示:这三种病毒都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的!此外,作者在表格中还列出未实现拯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B)、寨卡病毒(ZIKA virus)和流感病毒(HCoV)。这意味着作者想 通过对一系列冠状病毒的拯救验证来说明这一平台广泛的适用性 ,将难缠的冠状病毒,乃至其他病毒的毒株获取难度降低。这或许对科学界是件好事,但是可能也是件坏事吧… Craig Ventor;冠状病毒亚基因组; 《COVID-19全景综述》,为一张大图,涉及基本信息,免疫学过程等内容, 很震撼且 非 常华丽 !在 公众号“炫亦”回复“cv”即可获得云盘链接! [1] Thao, et al. Nature , 2020. [2] Natalay Kouprina & Vladimir Larionov. Nat Protocol , 2008. [3] Daniel G. Gibson, et al. Science , 2010. [4] 孙明伟, 李寅, 高福.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疫情的起源是自然界,最早发现病毒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可能是由某种动物传染给人类。2020年4月8日,一篇由英国和德国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
论文内容显示,研究人员按照进化关系,将新冠病毒变种分为A、B、C三类,A类和从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为相似,更多的发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受感染者,研究人员称A类病毒为“爆发根源”。
B类毒株是中国境内的主要类型,C类在欧洲大规模传播,亚洲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也出现此类型。
阻止疫情的传播的方法:
第一,要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我们不要一看到新型冠状病毒就谈虎色变,其实新型冠状病毒只有通过唾液(或叫飞沫)、体液之间,才能完成人与人的传染,所以只要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这种病毒的传染力度就会衰减,甚至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如果在外出时就戴着口罩,那疫情传播的概率就会大幅下降。
第二,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或者在那里长期的逗留,比如商店、地铁、飞机站、即使要去也要戴上口罩,回来后也要勤洗手,并且保持室内的通风。只要人人都按防控要求去做,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而对于用完了的口罩也要加入适量的消毒液,再将其丢弃。
中外医学家联合研制出了一项可在两个半小时左右快速筛查宫颈癌的技术。9月2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这项名为HPV快速筛查法(careHPV)的技术与现在普遍使用的两种宫颈癌检测法相比,能够更加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导致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该研究项目临床试验的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乔友林教授说:“临床检测结果显示,这项技术的假阴性率为10%,假阳性率为16%,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的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比较令人满意。” 在美国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流行病学家乔友林和他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卫生科技推广研究所(PATH)和德国凯杰公司(QIAGEN)合作,历经5年,研究成功了这项筛查技术。 与目前通常使用的巴氏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技术相比,HPV快速检测技术实验设施简单,操作容易。乔友林说:“乡村卫生员经过基本训练,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技术,而且,可以在没有水电的情况下操作。”他率领研究团队在山西襄垣县和武乡县,采用三种方法——HPV快速筛查法(careHPV),醋酸染色后观察(VIA)法,以及杂交捕获二代技术检测(HC2)法对2388名30-54岁妇女进行了对比检测。 结果表明,HPV快速筛查技术,识别宫颈癌与高度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大大优于醋酸染色后观察法,并与杂交捕获二代技术的检测准确度相差不大。 这项技术在中国应用获得成功,改写了宫颈癌生化检测技术的历史。“它的准确度与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相差甚小,但费用却比它少10倍,”乔友林说。 作为一种面向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宫颈癌预防的实用方法,HPV快速筛查技术拥有广阔的前景。 HPV病毒几乎在所有子宫颈癌病例中都存在,是引发子宫颈癌的元凶。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威胁妇女健康的第二杀手。全球每年大约有47万妇女罹患宫颈癌,中国约有10万,其中70%是农村妇女。著名艺人梅艳芳和李媛媛,都不幸死于这一疾病。 自巴氏涂片1941年问世以来,宫颈癌早期病变检出率增加,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下降了80%。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该技术却比较困难。 乔友林说,“首先,它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细胞学检查系统,以及培养训练有素、能准确阅读巴氏涂片的细胞学技术人员,这两方面所需的费用都相当可观。”另外,巴氏涂片的敏感度并不令人满意,假阴性率约可高达40%。 从理论上讲,液基细胞学加杂交捕获二代的HPV检测技术是最佳检测方法,其假阴性率为2%,假阳率为15%。“唯一的问题是,做一次这样的检测需要花费500多元人民币,即便是对大城市的工薪阶层妇女也太高了。它只适合深圳等高收入城市,”乔友林说。目前,醋酸染色观察法是贫困地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模式。这个检测只需要10元人民币,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说,“如果妇科医生不熟练,或没有接受良好的培训,肉眼观察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可以高达40%和20%。” 尽管国际上研究开发的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获准上市,但是,疫苗只能预防70%左右的宫颈癌,而且对已经感染HPV病毒的妇女不起作用。 因此,HPV病毒的检测对防治宫颈癌仍然至关重要。研究出经济、准确、安全、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也因此成为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妇女一生中能做一次,作到早诊早治疗,那么,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望下降三分之一,”美国卫生科技推广研究所的约翰·瑟拉斯(John Sellors)博士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一旦得了流感,应该尽早服用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而不是吃抗生素或普通感冒药,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目前抗流感病毒的一线药物,而抗生素和普通感冒药对病毒无效。
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在症状初起的48小时内服用能获得最佳效果。这是因为通常认为体内的病毒数量早期较少,因而早期服用能取得更好的阻断病毒在体内传播作用。
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著名流感病毒学专家lay教授在Plos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singviablevirusfromairexhaledbyH1N1influenza-infectedferretsrevealstheimportanceofhaemagglutininstabilityforairborneinfectivity”的论文,该论文研究组通过一种从沉积的空气中飞沫分离病毒蚀斑的新技术(如下图),分析感染病毒的雪貂呼出的空气,用细胞培养板记录沉降的病毒数量,发现了流感传播的规律是早期向空气中释放的病毒量更大,后期反而减少。
(图:研究空气传播的装置)
动物模型特别是雪貂,被广泛用于评估流感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能力。
以前的实验设计中,健康雪貂被安置在与受感染的供体相邻的笼子中,仅允许传播到空中的病毒传播。这些实验的重点是病毒在供体动物的呼吸道中复制的能力及其在个体中引发感染的能力。
但雪貂(或人类)向空气中释放多少传染性病毒,以及病毒在宿主之间,飞沫和气溶胶中传播时如何影响生存力,尚未得到阐明。
为了研究该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用于分离和表征释放到空气中的传染性病毒,包括在细胞培养板上收集沉积的病毒斑块。
结果发现,受感染的雪貂在感染后很早就将大部分传染性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并且在传染过程中检测到的传染性病毒数量减少。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A(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抗原)的稳定性对于保持空气中飞沫的传染性至关重要。以前的研究检测呼出的病毒RNA水平和病毒的传染性之间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在感染几天后检测到的RNA增加,但传染性病毒粒子反而减少。
该项研究阐明了在病毒感染宿主早期就可以释放大量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但为何后期未通过呼吸道传播需要进一步研究。
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给进一步研究流感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启示,比如在流感症状出现时,体内的病毒量可能已经达到高峯,越早服用奥司他韦,越能减少流感在体内的传播以及在人际间的传播,但这些问题仍需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明确。
美国医学病毒学类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是本老牌期刊,创刊于1967年,由美国微生物协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创办,是其官方期刊,主编 Rozanne M. Sandri-Goldin 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系系主任兼教授。研究领域为Virology,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8/37位,JCR Q1,中科院2区top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4.501. 1)收稿范围: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中以Article为主,Note也比较多,还有部分Review、Editorial Material,Letter等论文。主要收稿范围为:病毒结构和组装、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病毒基因组复制与病毒基因表达调控、遗传多样性与病毒进化、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肿瘤的发生与转化、基因传递、肿瘤的发生与转化、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发病机制和免疫等。 2)影响因子: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的影响因子曾经最高达到5.942,虽然这二十年来有所下降,但近几年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稳定,2015-2019年的SCI具体分别为4.606,4.663,4.368,4.324,4.501变化幅度很小。 3)审稿周期:一审平均用时为27天,不到一个月,挺快的;从论文接收到发表,平均用时11天,足够快;97%的论文,在发表两年内会被引用,不存在水文掺杂多的现象。 4)版面费: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的收费:可选择非OA,ASM正式会员90美元/页,其他学者180美元/页;选择OA,ASM正式会员2500美元,其他学者3500美元;论文补充材料,ASM正式会员230美元,其他学者355美元。 回答参考资料
这是一种重组的新冠病毒,有德塔病毒的基因,都有极强的变异功能,毒性特别的强,传播范围更广。
这是一种重组新冠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发病速度也比较快,潜伏期也比较长。
德尔塔克绒是一个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毒株。它是德尔塔和奥密克绒这俩个病毒的结合体,基因的排列组合接近德尔塔毒株,但同时拥有奥密克绒的大量变异的特性。
德尔塔克绒的发现过程
2022年1月9日,以色列的媒体报道。赛普路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该病毒是奥米克斯和德尔塔重新组合的新病毒。该团队一直在进行病毒的变异情况的研究。选取了1377个样本进行测序,感染这种新病毒的人员有25个。研究发现患者的基因排列组合,接近于德尔塔病毒,但是却具备奥密克绒的10个特有变异。这25名感染者中,住院患者就有14人,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病毒在住院患者中存在的可能性更大。该毒株基因组已被团队上传到国际数据库中。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观察变体。是否容易病变或传染。
关于新病毒的争议
研究者对于该毒株的发现,也产生了一些争议。英国伦敦帝国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托马斯皮考克声称,目前一些迹象表明所谓的德尔塔克戎这个毒株,也可能是基因测序受到污染的结果。研究表明,在冠状病毒中重组是常见的情况。根据2020年7月,美国杜克大学与相关机构研究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称,重组很有可能是导致新毒获得感染人体能力的方法。2021年8月,美国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称,病毒新变体的出现是由重组加速产生的。
如何预防新冠
面对病毒的变异,我们能做的是不变应万变1、勤洗手,建议使用肥皂或流动的清水,也可以尝试使用酒精含量高的免洗洗手液。2、室内多通风。3、出门在外,合理佩戴口罩。4、配合社区工作,注射新冠疫苗。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