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田刚发表论文

田刚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田刚发表论文

2005年8月19日:《北京科技报》发表题为《丘成桐:中国目前教育不可能出一流人才》的采访。 文中丘成桐指责中学界的腐败,并不点名地称田刚涉嫌剽窃: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田刚)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2005年8月20日:田刚兼职任教的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回应《 丘成桐炮轰一文真相调查》,驳斥丘成桐对北大数学系的三个批评,并称其对田刚的剽窃说法是“歪曲事实”。2005年9月29日:丘成桐在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数学网站上再次以“北大学风不正”指责批评田刚。丘还在一篇题为《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的采访中声称:田刚的成就基本是依靠丘成桐得来,而且田刚的道德恶劣,涉嫌学术造假和窃取他人学术成果。丘成桐并且出示了另一著名数学家萧荫堂给他写的书信,声称田刚抄袭萧的成果。 2005年10月1日:网上一篇署名“唐十七”的文章反驳丘成桐的指责,并攻击丘个人的学术道德。2005年10月4-6日:又有署名“天地正气”的网上作者攻击丘成桐:一贯不公,权力欲强、学霸作风、巧取豪夺、自我吹嘘。 2005年10月6-8日:李骏、洪家兴,曹怀东、郑方阳,季立真,刘克峰等人,胡森在网上发表文章,维护丘成桐。 2005年10月13日,北大数学学院学生安金鹏就一个网上对田刚的攻击(非丘成桐)为田辩护。田刚合作者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庆杰间接出面说明,他和田刚的论文没有剽窃丘成桐(回应了丘成桐的指控)。 2005年10月12日丘成桐在中科院网站回应网上对他的攻击。 北大丁伟岳院士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退休教授项武义,在北大内部集会,对北大数学院学生讲丘成桐-田刚事件。丁伟岳称丘成桐对北大数院的批评是为了阻止北大建立国家数学中心,项武义讲了他与丘成桐的交往历程,对丘成桐有严重的批评。2005年10月17日,哈佛大学教授萧荫堂公布丘成桐的信件,回应丁伟岳院士和项武义教授的指责并呼吁双方停止互相攻击。 2006年8月21日,《纽约客》杂志网站刊出了由《美丽心灵》一书(诺贝尔奖得主纳什传记)作者Sylvia Nasar与人合写的文章《Manifold Destiny》,攻击此前丘成桐宣传中国学者首先完全证明庞加莱猜想的动机不纯,并质疑其人品。有匿名网络作者声称此文幕后始作俑者是田刚。多位文章中受访的美国教授随后发表声明,称文章歪曲了自己的本意。 2006年9月1日,北京大学丁伟岳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庞加莱的困惑,批评国内对庞加莱猜想相关的宣传,直接公开点名批评丘成桐。 2006年9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的访谈,在回应丘成桐对北大的“批评不够公道”之外,还评论说:“最近,我看到两则材料,一则是伯克利的项武义教授的一个谈话。在丘成桐的学生时代项教授就认识他了,可以说对丘教授非常了解。另一则材料是上个星期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杂志《New Yorker》发表的一篇长篇报道,也有很多关于丘教授的内容。我想大家看过这两则材料,对丘教授与田刚和北大之间的争论就会有更客观、更清楚的认识了。”这反映出丘田之争中北大校方的立场。 2006年9月18日,丘成桐在自己的网站发表公开信,认为《纽约客》的文章有虚假和诽谤性的内容,要求做出更正。 2006年9月20日,《纽约客》杂志发表声明,表示该文的写作付出了大量工作,而且与丘成桐核实过原始材料,符合新闻规范。 2006年9月22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其网站及北大未名BBS上发表文章《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几点说明》[18],为北京大学及田刚辩护,否认丘成桐的指控,并称:“我们历来真诚欢迎任何个人或单位(包括该美籍华裔数学家)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人或单位不负责任、毫无事实根据的捏造和污蔑。” 2006年9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哈密尔顿发表声明,叙述了丘成桐及其研究团队在自己从事瑞奇流研究方面的支持,并赞扬了丘的人品。瑞奇流是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主要数学工具。

率先解决YTD猜想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教授率先解决K-稳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问题(即Fano情形的著名YTD猜想),论文已在世界顶尖数学期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CPAM)上发表。 2012年10月,田刚率先宣布解决了K-稳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问题并给出了证明概要。解决这个长期未决的重大问题的关键技术途径是在锥Kähler-Einstein空间情形建立田刚早先猜测的部分连续模估计,而建立这一关键估计的主要方法是推广Cheeger-Colding-Tian有关Kähler-Einstein流形的紧化理论。田刚的证明综合应用了众多理论,涉及到很多数学分支,比如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偏微分方程、多复分析、度量几何等,特别是其证明将这些领域联系在一起,将完善并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 做客南开名人讲座 6月17日,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之际,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座教授、数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中心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iggins讲座教授田刚应邀作客南开名人讲座,在省身楼作了题为“K稳定性”的学术报告。 讲座前,校党委副书记张亚会见了田刚,感谢他长期以来对南开数学的支持,希望他能够多来南开与师生交流,并对南开数学学科的发展多提指导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龙以明、张伟平及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扶磊等参加会见。 田刚在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如他提出了“K稳定性”的概念,并发现了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与“K稳定性”的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讲座中,田刚结合他多年来的研究心路历程,向师生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重要研究工作,同时还向在座的青年学子们指出勇于创新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顶尖数学期刊JAMS上发表论文 近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教授与人合作的论文《近爱因斯坦流形的结构》(On the structure of almost Einstein manifolds)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美国数学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简称JAMS)上发表。 田刚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等基础领域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此次他和合作者关于近爱因斯坦流形的结构的研究结果,对微分几何等领域将产生深刻影响。

北大田刚发表论文

邱虽然傲气,但是说的也是真话!北大黄金一代回来又走了,临走一句贪污腐化学术造假乱用权利,到现在都在国外不能说明问题吗!不是国外香,有时候到了国外才发现之前一直在烂泥里打滚,现在还愿意回去吗!

祖之冲,发明,的,他,是著名的数学家

在1952年院校调整中,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清华数学系和浙大数学系被砍,举国建设北大和复旦,其他重点高校的数学专业规模都很小,造成了这两所学校现如今在中国数学界的绝对垄断地位。 据统计,中国现有活着的数学院士24个,基本可以划分成北大、复旦和中科院三派。 北大帮由张恭庆领衔,校内有姜伯驹、文兰、田刚、王诗宬等人,中科院数学所的丁伟岳、刘应明、杨乐均毕业于北大,与北大数学系渊源深厚,相互呼应,基本是一伙的; 复旦派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郭柏灵,加上中科院毕业于复旦的石钟慈,一共是5人。 中科院:丁夏畦、李邦河、林群、陆启铿、马志明、万哲先、王元、严加安、吴文俊、周毓麟。 杂派:陈木法(北师大)、王梓坤(北师大)、彭实戈(山东大学)、夏道行(美国)。 中科院看上去人很多,但是因为毕业于不同院校,又在中科院数学所的几次改革中相互算计,以至于彼此缺乏信任,所以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在院士选举过程中各怀鬼胎,往往被北大和复旦利用。其中,吴文俊、周毓麟、王元等人年事已高,功成名就,基本不参与世事纷争。马志明后来投靠了北大,林群因为院所合并一事与众人闹翻,剩下的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抱团,也不掌控重要的学术资源。 夏道行早已隐居美国,连院士选举都懒得回来参加, 除去被剥夺选举权的资深院士吴文俊和周毓麟,以及隐居海外的夏道行,中国数学界真正有投票权的院士只有21个,其中北大帮占了8个,1/3强,而且都是年轻的少壮派,比如原中国数学会会长张恭庆,不仅把小舅子文兰弄成了院士,还隔代指定文兰为接班人,让其顺利的当上了现任会长,带领北大帮把持了中国大部分的数学资源;复旦派谷超豪名气很大,但是手下的几个人水平有限,特别是把他老婆胡和生也弄成院士,让很多人笑话,加上远离北京,不具备掌控数学各类资源的权力,所以复旦派虽然人数多达5人,但是影响力跟北大比相距甚远。中科院就跟不用说了,被北大和复旦各个击破,几届都没有人当选,很能说明问题。 院士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一般是选2个数学院士,近几届院士竞选基本由北大和复旦说了算。 比如2001年,北大把在美国当教授的田刚进行包装,冒充北大全职教授竞选院士,结果被复旦识破,说这样的海外兼职复旦多得很,北大仗着人多势众,恐吓复旦,扬言如果复旦对田刚进行阻扰,北大就不给复旦的候选人投票,复旦一看与其争得鱼死网破,不如都捞点好处,于是两校相互妥协,最后北大的田刚和复旦的郭柏灵双双当选。田刚也成为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全职回国的海外院士,他的这个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虽然事后北大利用院士章程为田刚当选一事进行自我辩护,但是院士增选细则中却明确规定海外学者要想当上正式院士必须重点考虑其对国家的贡献,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非全职回国的学者按惯例是不能参加正式院士选举的,只能参加具有象征意义的外籍院士的选举。(北大在田刚身上尝到甜头后,对其经验进行依法炮制,在03年和05年两次推举非全职回国的佘振苏参选院士,但是北大在物理界不如数学界那样一手遮天,所以这两次都没有得逞。) 转眼到了2003年,北大数学系一举推出了两个候选人,其中的张继平呼声甚高,因为北大选票多,所以两人都进入了第三轮,这次复旦也派出了搞偏微分方程的洪家兴,南开在陈省身先生的支持下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张伟平,此人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国内中青年数学家中最优秀的学者,论文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加上有复旦毕业的背景,所以一开始志在必得,没想到北大仗着票数多,公开发飚,表示复旦系最多只能上一个,复旦派最经不住恐吓,只得全力支持谷超豪的学生洪家兴,而放弃了对张伟平的支持,陈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他老人家只是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虽然没有能力让某人当上院士,但是享有崇高威望,让某人当不上院士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于是张伟平和张继平pk的结果是两人都没上成,反而是北师大搞概率论的陈木法捡了个漏,概率论方向多年没有出院士,所以这个结果大家也只好认了。 2005年,陈省身先生去世,虽然冒出个丘成桐,但是丝毫不影响北大继续把持中国数学界的各项资源,王诗宬的当选几乎毫无悬念,这一届的最大看点是南京大学的程崇庆是否能上,丘成桐认为除了张伟平,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数学家只有两个,那就是中山大学的朱熹平和南京大学的程崇庆,不过很不幸,程崇庆搞的东西跟北大的文兰是一个东西——微分动力系统,后者自然不希望国内再多一个动力院士,于是虽然程崇庆水平很高,但是缺少了北大的支持,最终仍然与院士失之交臂。空出的一个名额被山大的彭实戈占了,此人为何当选?内幕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北大的关系绝对不错。 对2007年的院士选举做个初步预测,南开方面,陈先生已然仙逝,加上03年跟北大结下了梁子,张伟平这辈子恐怕也没有机会当上院士,除非得了fields奖,想必张伟平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05年连名都没报,07年就更不会了,否则岂非自取其辱?北大方面肯定会继续派张继平出马,没有南开横插一杠,张继平的当选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悬念。而复旦在05年没有任何斩获,07年肯定会全力出击,可以预计,07年的两个名额势必会被这两个学校继续瓜分。 正如南方人物周刊采访国内某重点高校数学教授时提到的,中国数学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当年的华罗庚,苏步青,还有陈省身,不仅自己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而且人格高尚,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些方向,带出一些好学生,这么多年了,没有像他们这样有威望的人来带着中国的数学往前走。现在的中国数学界被一群品格低下的人所控制,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数学也不行,所以也打压有能力的学者,通过掌控中国的奖金和基金,扩充自己的势力,这二十年中国数学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就是这样。钱是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反而不如以前。北大心里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一到利益关口,就以利益为重。而且他们现在完全掌控着数学领域的院士选举,院士选举是重头戏,很多年轻人为了当院士,就低三下四,可以说是忍气吞声,包括做学问等,完全是人格都变了。

1、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2、冯祖荀

冯祖荀(1880-1940),数学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以后,多次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对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知识有重要贡献。

在日本留学期间,冯祖荀和当时由北京赴日留学的若干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该社“以讲求实学输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国民之知识为宗旨”,选择编译的题材“亦必以纯正精确可适用于中国为主”。

该社出版《学海》杂志,于1908年发刊,总发行所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该刊分甲乙两编,乙编涉及理工农医各科,首期首篇即是冯祖荀译的《物质及以脱论》,《学海》是我国最早的科技译刊之一。

3、熊庆来

熊庆来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

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4、林家翘

林家翘(1916.7.7-2013.1.13),美国国籍,生于中国北京市,原籍福建福州,力学和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现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林家翘致力于通过数学的应用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他不仅在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方向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而且为应用数学概念的传播不遗余力,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他在应用数学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发展了WKBJ方法。

5、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祖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熊庆来 (中国现代数学先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家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景润 (中国著名数学家)

数学家田刚发表论文

率先解决YTD猜想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教授率先解决K-稳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问题(即Fano情形的著名YTD猜想),论文已在世界顶尖数学期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CPAM)上发表。 2012年10月,田刚率先宣布解决了K-稳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问题并给出了证明概要。解决这个长期未决的重大问题的关键技术途径是在锥Kähler-Einstein空间情形建立田刚早先猜测的部分连续模估计,而建立这一关键估计的主要方法是推广Cheeger-Colding-Tian有关Kähler-Einstein流形的紧化理论。田刚的证明综合应用了众多理论,涉及到很多数学分支,比如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偏微分方程、多复分析、度量几何等,特别是其证明将这些领域联系在一起,将完善并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 做客南开名人讲座 6月17日,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之际,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座教授、数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中心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iggins讲座教授田刚应邀作客南开名人讲座,在省身楼作了题为“K稳定性”的学术报告。 讲座前,校党委副书记张亚会见了田刚,感谢他长期以来对南开数学的支持,希望他能够多来南开与师生交流,并对南开数学学科的发展多提指导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龙以明、张伟平及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扶磊等参加会见。 田刚在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如他提出了“K稳定性”的概念,并发现了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与“K稳定性”的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讲座中,田刚结合他多年来的研究心路历程,向师生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重要研究工作,同时还向在座的青年学子们指出勇于创新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顶尖数学期刊JAMS上发表论文 近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教授与人合作的论文《近爱因斯坦流形的结构》(On the structure of almost Einstein manifolds)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美国数学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简称JAMS)上发表。 田刚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等基础领域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此次他和合作者关于近爱因斯坦流形的结构的研究结果,对微分几何等领域将产生深刻影响。

丘成桐:我批评田刚和北大数学系是因为我认为这十年来的全国数学学风浮夸,与他们作风有密切关系。田刚的学问距世界第一流数学家相差很远,即使在所谓几何分析这个微分几何的分支领域里,他在中青年学者队伍中也只能排在十几名开外。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1小时演讲,是中国数学会推荐的,当时北大和他们的同路人操纵了整个中国数学会。然后又通过媒体讲,田刚应该拿菲尔兹奖。当时我在杭州,有中学生问我,田刚为什么没有拿到菲尔兹奖?我很惊讶,连中学生都有能力批评菲尔兹奖了。田刚的学问根本达不到菲尔兹奖的水平,差得远呢。1998年菲尔兹奖的评选委员会成员为:Yuri Manin, John Ball, John Coates, J.J.Duistermaat, Michael Freedman, Jurg Frohlich, Robert Macpherson, Kyoji Saito, Steve Smale,这些都是有名望的数学家,主席Manin是几何学专家,尤其是Gromov-Witten不变量的专家,对田刚的工作最为清楚,评价不好。我的中国学生工作比田刚杰出的有李骏和刘克峰,他们都很踏实,不喜欢作自我宣传,一般媒体不了解他们。 记者:传闻北大对您在各种场合多次批评您的学生田刚有所不满,认为您是无中生有,事实是怎样呢? 丘成桐:我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清楚田刚的数学工作,他的想法大部分都由我教导而成。北大的几位数学院士对田刚的工作并没有多少了解。他们中间的两位虽属几何分析领域,只是在二十年前赴美在我的讨论班上听讲,帮忙整理我的讲课笔记,跟着做些研究。他们对近十年的发展不甚了然。另一位则是依靠近亲的极力支持等因素才当上数学院士的。田刚在国外所获得的奖都由我帮忙得到的,比如Waterman奖,就好比国内的杰出青年基金。当时评奖委员会中唯一的数学家是美国数学会主席,我的好朋友Graham教授。最近我和他聊起,他说此前从来没听说过田刚,可是就在提名截此前最后一刻,收到了我写的一封非常强力的推荐信,正是依靠我的推荐信,Graham才决定把Waterman奖授予田刚。Veblen奖的水平比较高,评选委员会主席认为田刚关于量子上同调的工作太简单,还不够格,我力排众议地替田刚争取到了这个奖。但是主席说他本人不觉得田刚的工作重要,要我负责写田刚的工作,但是只能提他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方面的工作,现在想来我过分的提拔他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当时田告诉我许多结果,说他很轻松就能得到,但后来我才发现,这些工作要么根本就是错了,要么根本从来没写下来,我觉得自己被欺。我本希望他日后能为发展中国数学出力,但他日后的蜕变更令人痛心。他不仅胁迫不少年轻人在论文上署上他的名字,窃取他人学术成果,还多次利用自己的名声替自己谋求私利。如今他觉得自己成了天才,可以公然凌驾于学术和道德规范之上。写文章错误连连,却从不修改。他以前曾经每周三次到我家中,我把一些重要的思想教给他,他只字不提的用在了自己的文章里,完全当作自己的成果。更令人气愤的是,最近甚至抄袭我和德国一个数学家的著名论文,略加一点点推广就说全部结果都是他做的。而他对这个领域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当年肖荫堂教授也多次指责田抄袭他的工作,还给我写信揭露田(注:丘教授当场向记者出示了当年肖教授写给他的两封信),我为了保护他,不惜违背老朋友的意思。我把田刚极力推荐给我的朋友Singer,帮助田在MIT当上了教授,使他一步登天。没想到他从此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了。我劝过他很多次,为人治学切不可腐败,可是他根本不听。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对国内的科研风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作为老师,我既然一手提拔他,使他成名,也该为他今日的作风负责任,所以指出他的错误。(记者注:丘成桐教授是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大会报告人;肖荫堂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大会报告人。他们都指控同一个人剽窃他人学术论文,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北京大学田刚发表论文

田刚,1958年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蒙讲座教授。曾任美国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访问教授。自1998年起,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田刚教授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重大问题,特别是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完全解决了复曲面情形,并发现该度量与几何稳定性的紧密联系。与人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调理论的严格的数学基础,首次证明了量子上同调的可结合性,解决了辛几何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田刚教授在高维规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深刻联系。由于他的突出贡献,田刚教授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他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

2005年8月19日:《北京科技报》发表题为《丘成桐:中国目前教育不可能出一流人才》的采访。 文中丘成桐指责中学界的腐败,并不点名地称田刚涉嫌剽窃: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田刚)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2005年8月20日:田刚兼职任教的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回应《 丘成桐炮轰一文真相调查》,驳斥丘成桐对北大数学系的三个批评,并称其对田刚的剽窃说法是“歪曲事实”。2005年9月29日:丘成桐在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数学网站上再次以“北大学风不正”指责批评田刚。丘还在一篇题为《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的采访中声称:田刚的成就基本是依靠丘成桐得来,而且田刚的道德恶劣,涉嫌学术造假和窃取他人学术成果。丘成桐并且出示了另一著名数学家萧荫堂给他写的书信,声称田刚抄袭萧的成果。 2005年10月1日:网上一篇署名“唐十七”的文章反驳丘成桐的指责,并攻击丘个人的学术道德。2005年10月4-6日:又有署名“天地正气”的网上作者攻击丘成桐:一贯不公,权力欲强、学霸作风、巧取豪夺、自我吹嘘。 2005年10月6-8日:李骏、洪家兴,曹怀东、郑方阳,季立真,刘克峰等人,胡森在网上发表文章,维护丘成桐。 2005年10月13日,北大数学学院学生安金鹏就一个网上对田刚的攻击(非丘成桐)为田辩护。田刚合作者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庆杰间接出面说明,他和田刚的论文没有剽窃丘成桐(回应了丘成桐的指控)。 2005年10月12日丘成桐在中科院网站回应网上对他的攻击。 北大丁伟岳院士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退休教授项武义,在北大内部集会,对北大数学院学生讲丘成桐-田刚事件。丁伟岳称丘成桐对北大数院的批评是为了阻止北大建立国家数学中心,项武义讲了他与丘成桐的交往历程,对丘成桐有严重的批评。2005年10月17日,哈佛大学教授萧荫堂公布丘成桐的信件,回应丁伟岳院士和项武义教授的指责并呼吁双方停止互相攻击。 2006年8月21日,《纽约客》杂志网站刊出了由《美丽心灵》一书(诺贝尔奖得主纳什传记)作者Sylvia Nasar与人合写的文章《Manifold Destiny》,攻击此前丘成桐宣传中国学者首先完全证明庞加莱猜想的动机不纯,并质疑其人品。有匿名网络作者声称此文幕后始作俑者是田刚。多位文章中受访的美国教授随后发表声明,称文章歪曲了自己的本意。 2006年9月1日,北京大学丁伟岳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庞加莱的困惑,批评国内对庞加莱猜想相关的宣传,直接公开点名批评丘成桐。 2006年9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的访谈,在回应丘成桐对北大的“批评不够公道”之外,还评论说:“最近,我看到两则材料,一则是伯克利的项武义教授的一个谈话。在丘成桐的学生时代项教授就认识他了,可以说对丘教授非常了解。另一则材料是上个星期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杂志《New Yorker》发表的一篇长篇报道,也有很多关于丘教授的内容。我想大家看过这两则材料,对丘教授与田刚和北大之间的争论就会有更客观、更清楚的认识了。”这反映出丘田之争中北大校方的立场。 2006年9月18日,丘成桐在自己的网站发表公开信,认为《纽约客》的文章有虚假和诽谤性的内容,要求做出更正。 2006年9月20日,《纽约客》杂志发表声明,表示该文的写作付出了大量工作,而且与丘成桐核实过原始材料,符合新闻规范。 2006年9月22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其网站及北大未名BBS上发表文章《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几点说明》[18],为北京大学及田刚辩护,否认丘成桐的指控,并称:“我们历来真诚欢迎任何个人或单位(包括该美籍华裔数学家)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人或单位不负责任、毫无事实根据的捏造和污蔑。” 2006年9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哈密尔顿发表声明,叙述了丘成桐及其研究团队在自己从事瑞奇流研究方面的支持,并赞扬了丘的人品。瑞奇流是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主要数学工具。

北大数学系田刚发表论文

田刚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后,在北京大学张恭庆院士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发表于《科学通报》)。1984年田刚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被北京大学公派赴美国,跟随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攻读博士。1988年田刚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田刚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任教。1992年在柯朗研究所被提升为正教授。这时他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微分几何,他还把研究领域拓展到代数几何、数学物理。1990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应邀作45分钟报告。1994年,田刚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授予的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1996年,获得由美国数学会颁发的五年一度(2001年后为三年一度)的韦伯伦几何学奖(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1995年田刚开始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自1998年起,田刚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后转为讲座教授),开始担任国内的教职。2001年,田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为2002年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筹备工作投入极大精力。他也在这次数学家大会上受邀请作大会报告(1小时报告)。2004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5年田刚主持筹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现在他还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iggins讲座教授(Eugene Higgins Professor)。2012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2013年3月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兼)。201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 北京大学 博士

2014 北京大学 学士

201912- 北京大学, 助理教授,研究员

201712-201911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博士后

"与其他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相比,他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永华老师说,这也恰恰能够回答,为何在10年学生生涯中,他能持之以恒钻研数学,最终收获金牌。

韦东奕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是数学教授。韦东奕对数学的痴迷显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说,家里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浅显的或难懂的,上国小时,他就时常随手拿来读,读关于数学的书是他消遣的一种方式。

国小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描述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场景: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选手要在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韦东奕因6道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韦东奕的教练、山师大附中张永华老师说,竞赛时有一道难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韦东奕14岁读初二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学天分,通过介绍被张永华老师发现,提前加入山师附中的奥数训练队训练,一年后他从国中免试直接升入山师附中。

张永华老师说,他固然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时,他经历了层层残酷的淘汰。2012年10月中旬,全国联赛选出40人;2013年1月中旬,奥数冬令营在哈尔滨举行,两天的考试选出30人入选集训队;从3月15日至4月2日,经过前后8次大小考试后,只剩下6人入选国家队,韦东奕以第三名的成绩拿到国际奥数竞赛(IMO)的入场券。

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提前录取后,搞数学研究仍然是他未来的目标和乐趣。他说,虽然已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但自己的语文等科目还很弱,还要继续学习,补上落下的课。

现在虽然老师已不要求他完成数学作业,但他会把每道题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饭桌上,韦东奕还时常捧着数学书研读,在集训队时,如果被一道难题难住,他逢人就问,不论认识与否,直到弄明白为止。

"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是韦东奕需要弥补的,老师也打算通过让他当班干部,让他多与同学交往,培养其他爱好。"张永华老师认为,数学大师和数学家是不同的,前者除了科研能力,还需要优秀的人品、健全的性格和有质量的生活,他希望韦东奕成为前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金奖获奖者

1. Wei Dongyi. Regularity criterion to the axially symmetric Navier-Stokes equations. J. Math. Anal. Appl. 435 (2016), no. 1, 402-413.

2. Wendong Wang, Dongyi Wei, Zhifei Zhang. Energy identity for approximate harmonic maps from surfaces to general targets, J. Funct. Anal. 272 (2017), 776-803.

3.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Global well-posedness of the MHD equations in a homogeneous magic field. Anal. PDE 10(2017), no. 6, 1361-1406.

4.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Zhao Weiren. Linear inviscid damping for a class of monotone shear flow in Sobolev spaces. Comm. Pure Appl. Math. 71 (2018), no. 4, 617-687.

5.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Zhao Weiren. Linear inviscid damping and vorticity depletion for shear flows. Ann. PDE 5 (2019), no. 1, Art. 3, 101 pp.

2018.5-2021.8,《不可压缩流体的稳定性问题》,博士后基金,主持人。

冯仁杰-田刚-韦东奕的合作论文获GAFA接受并线上发表 。冯仁杰博士、博士后韦东奕与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获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并线上发表。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解决了随机矩阵中经典高斯正交系综(GOE)的小间距问题,证明了GOE的小间距在极限意义下渐进于泊松分布并得到了小间距的渐进分布函式。间距分布问题是随机矩阵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之前的结果主要集中在高斯酉系综(GUE),而GOE鲜有结果。这是因为GUE本身具有行列式点过程这样的特殊结构,但是GOE不是,因而产生新的本质性困难,需要引进新技术。在本篇论文中,他们利用冯仁杰和韦东奕之前的一个工作,克服了这个本质性困难,并发展出一套研究点过程小间距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论文成果已被证明具有普适性,是随机矩阵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冯仁杰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随机矩阵和随机几何,曾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韦东奕为数学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已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田刚院士是世界领军数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 索引序列
  • 田刚发表论文
  • 北大田刚发表论文
  • 数学家田刚发表论文
  • 北京大学田刚发表论文
  • 北大数学系田刚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