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自然杂志发表最新论文

自然杂志发表最新论文

发布时间:

自然杂志发表最新论文

编译 | 李言

Nature , 25 February 2021,Volume 590 Issue 7847

《自然》 2021年2月25日,第590卷,7847期

物理

Physics

The asymmetry of antimatter in the proton

质子中反物质的不对称性

作者:J. Dove, B. Kerns, R. E. McClellan, S. Miyasaka, D. H. Morton, et al.

链接:

摘要

质子的基本结构——夸克和胶子——几十年前就已经为人所知。然而,对于这些粒子及其动力学如何产生质子的量子束缚态及其物理性质(如自旋),我们仍然仅有一个不完整的理论和实验理解。

组成质子的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只占质子质量的百分之几,而质子质量的大部分以夸克动能和势能以及来自强力的胶子能的形式存在。

这种力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如量子色动力学所描述的那样,是它能够在质子内部创造出只存在很短时间的物质-反物质夸克对。它们的短暂存在使质子内的反物质夸克难以研究,但它们的存在可以在物质-反物质夸克对湮灭的反应中辨别出来。

在这幅由强作用力产生的夸克-反夸克的图景中,正反两种反物质夸克存在的概率分布作为动量的函数应该是几乎相同的,因为它们的质量非常相似,与质子的质量相比很小。

在此,我们提供了来自介子对产生测量的证据,这些分布是不同的,在动量的大范围内,下反物质夸克比上反物质夸克多。这些结果有望重新引起人们对质子中反物质不对称性起源的几种机制的兴趣,并指出未来的测量可以区分这些机制。

Angular momentum generation in nuclear fission

核裂变中角动量的产生

作者:J. N. Wilson, D. Thisse, M. Lebois, N. Jovančević, et al.

链接:

摘要

当一个重原子核分裂(裂变)时,所产生的碎片会被观察到在旋转;40多年来,这种现象一直是核物理学界的一个谜。

对于自旋为零或几乎为零的系统来说,在每个碎片中通常产生6或7个单位角动量的内部生成是特别令人困惑的。

在此,我们表明在碎片们的自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使我们得出结论,裂变中的角动量实际上是在核分裂后产生的。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数据,表明平均自旋强烈的依赖质量,呈锯齿分布。我们观察到碎片自旋对伴核的质量或电荷没有明显的依赖,证实了自旋机制的不相关的后断裂性质。

为了解释这些观测结果,我们提出核子在裂变系统的断裂颈部的集体运动产生两个独立的力矩,类似于橡皮筋的断裂。根据统计理论,基于角动量状态占据的参数化方法很好地描述了实验数据的全部范围。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

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

作者:Xiujie Deng, Alexander Chao, Jörg Feikes, Arne Hoehl, et al

链接:

摘要

基于稳态微聚束原理(SSMB),能获得高功率、高重频、窄带宽的相干辐射,波长可覆盖从太赫兹到极紫外(EUV)波段。

这是通过利用微聚束使多粒子相干增强电子存储环内辐射在稳态逐轮的基础上实现的。为了揭示SSMB作为未来光子源的潜力,关键在与真实机器上演示其原理。在此,我们报告SSMB原理的实验演示。

我们的研究表明,电子束存储在准等时环中,在波长1064纳米的激光诱导能量调制后,可以产生亚微米的微束和相干辐射。我们的结果证实了电子的光学相位可以在短于激光波长的精度逐圈关联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期望通过应用锁相激光器与电子轮流相互作用来实现SSMB。该演示代表了实现基于SSMB原理的高重复、高功率光子源的里程碑。

量子通信

Quantum Communications

Deterministic multi-qubit entanglement in a quantum network

量子网络中的确定性多量子位纠缠

作者:Youpeng Zhong, Hung-Shen Chang, Audrey Bienfait, et al.

链接:

摘要

在大规模量子通信和计算网络中,产生高保真分布式多量子位纠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两个远程量子位元的确定性纠缠最近已经被光子和声子证明。然而,由于有限的状态传输保真度,多量子位纠缠的确定性产生和传输尚未得到证实。

在此,我们报告了一个由两个超导量子节点组成的量子网络,节点由一米长的超导同轴电缆连接,每个节点包含三个相互连接的量子位。通过将电缆直接连接到每个节点的一个量子位上,我们在节点之间传输量子态,过程保真度为0.911 0.008。

我们还在一个节点上制备了一个三比特GHZ态,并将它转移到另一个节点上,转移态的保真度为0.656 0.014。我们进一步利用该系统确定地生成一个全局分布的双节点六比特GHZ态,态保真度为0.722 0.021。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irst return, then explore

先返回,再 探索

作者:Adrien Ecoffet, Joost Huizinga, Joel Lehman, Kenneth O. Stanley & Jeff Clune

链接:

摘要

强化学习通过指定高层次的奖励功能来自动解决复杂的顺序决策问题。然而,当简单直观的奖励提供少量且具欺性的反馈时,强化学习算法就会陷入困境。

在此,我们假设有效 探索 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算法忘记如何到达之前访问过的状态(分离)和未能在 探索 之前首先返回到原状态(脱轨)。

我们引入了Go-Explore,这是一系列的算法,通过明确“记住”有希望的状态并在有意 探索 前返回这些状态的简单原则,直接解决这两种挑战。

Go-Explore解决了所有之前未解决的Atari 游戏 ,并超越了所有难度 探索 游戏 的技术水平,在《蒙特祖马的复仇》和《陷阱》等 游戏 上做出了数量级的改进。我们也展示了Go-Explore在少奖励的拾取-放置机器人任务中的实际潜力。

此外,我们还发现加入目标条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Go-Explore的 探索 效率,并使其能够处理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随机性。

材料科学

Material Scienc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improved carrier management

增强电荷载流子管理,实现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作者:Jason J. Yoo, Gabkyung Seo, Matthew R. Chua, Tae Gwan Park, et al.

链接:

摘要

电荷载流子管理的改进与填充因子和开路电压密切相关,从而为提高PSCs的器件性能并达到其理论效率极限提供了一条途径。在此,我们报告了一种通过增强电荷载流子管理来提高PSCs性能的整体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调节化学镀液沉积的二氧化锡,得到了一个理想的薄膜覆盖、厚度和组成的电子传递层。

其次,我们将块和接口之间的钝化策略解耦,从而改善性能,同时最小化带隙损失。在正向偏压中,我们的器件表现出高达17.2%的电致发光外量子效率和高达21.6%的电致发光能量转换效率。

作为太阳能电池,它们获得25.2%的经认证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于其带隙热力学极限的80.5%。

相关研究2月1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Jochen Buck说:“这在男性避孕领域是完全革命性的。临床开发中的大多数男性避孕药只在8至12周后才生效。”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了,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相关新闻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这一人口发展现实,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相关议题,更见紧迫。在此背景下,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刺激生育,引发了讨论。事实上,早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就有委员提出这一建议,以此调节婚姻人数下降和老龄化上升趋势。当时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为热搜。但是,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尚待现实验证。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提升或稳定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而应对“少子老龄化”,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9%。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应做哪些准备?杜鹏表示,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此外,杜鹏认为,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杜鹏表示,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应对“少子老龄化”,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中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近年来,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一是战略重视,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二是综合施策,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三是博采众长,不同国家的好经验,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之前也遇到过哟,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

自然杂志发表新冠论文

现在股票市值108亿的医药是哪只股票,12月12日,宣泰医药(SH688247,股价23.82元,市值108亿元)再度收获“20CM涨停”,公司股价4个交易日翻倍。

当前,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我国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加快筛查、流调、隔离,尽早发现和管控风险人员,尽快阻断传播途径;推进落实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扩散。要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物资供应和基本就医需求,确保群众诉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德尔塔病毒相关知识吧。

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有多毒?

德尔塔(Delta)病毒一般指德尔塔(最早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

1、传播速度快:

呈现跨省传播,目前我国至少20个城市有波及;新冠变异病毒Delta毒株已扩散至100个国家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易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2、传染性强:

广东广州曾出现无接触情况下14秒病毒传播案例;英国公共卫生部发布数据称,英国最近一周报告的Delta确诊病例,比原本的数量增加了46%,目前Delta变种病毒占英国新增病例99%。

德尔塔变异毒株一共有13处突变,可能造成S蛋白结构的改变。有研究数据表明这些突变会影响病毒的传播性,以及被抗体中和的能力。

3、潜伏期短:

钟南山院士表示,德尔塔病毒在身体中的潜伏期比较短,两三天就会发病,甚至有些24小时就发病。有的德尔塔10天之内有5代传播。

4、症状不典型:

德尔塔毒株感染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症状;这并不像新冠病毒变异前的表现:发热、乏力、干咳,还可能出现咽痒、咽痛、鼻塞、流涕、腹泻、味觉异常、嗅觉消失等症状。

5、治疗时间长:

从目前观察的结果看,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比起变异前的感染者,治疗周期更长,而且更易发展成重症。

6、密切接触者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密切接触者是发病前两天,患者家里的人还有同一个办公室的,或者一米之内有共同吃饭、开会等等,这叫密切接触者。

根据德尔塔病毒的特点,对于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做了修改,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发病前4天和患者相处在一起的,都属于密切接触者。

新冠疫苗是否对德尔塔还有效?

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已经接种的新冠疫苗对于这种变异病毒是否有效?

《自然》杂志在6月10日上线了一篇研究论文表明,完整接种两剂mRNA新冠疫苗BNT162b2的2周或4周后,人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尽管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果有所减弱,但仍然能显著降低出现新冠症状的风险。完全接种两针mRNA疫苗,保护效力可达88%。

说明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对于变异病毒仍有有效,所以,没有接种的人群,请尽快配合接种新冠疫苗,尤其是容易发展为重症的老人和孩子,尽快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疫苗接种。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疫苗不是万能的,不管是否接种疫苗,都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即便是接种了疫苗,也 不能保证100%预防新冠病毒 ,更不能保证100%预防变异病毒;因为接种疫苗本身并不是100%能产生抗体。

卫健委指出,我们 现在应对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对于变异病毒德尔塔仍是有效:

1、正确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尤其是2021年,大部分人认为新冠病毒已经被控制住了,在很多场合都不佩戴口罩,甚至很多人去医院都不戴口罩,真是让人费解和头疼。

2、勤洗手保证手部卫生,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

勤洗手这个习惯,即使没有新冠病毒,我们也应该作为日常预防疾病的习惯养成,而不是说新冠来了我就勤洗手,新冠走了我就不洗手了。何况现在新冠还没走,而且还变异了。

3、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聚集。

2020年新冠爆发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按时开窗通风,避免聚集,可是今年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很多人都放松了。其实很多习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一旦养成好习惯,终生获益。

4、出门后不要用手接触鼻和眼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这些个人卫生的习惯,在疫情期间要强调,即使疫情结束,我们也要反复强调。

5、注意保持社交距离。

目前新冠病毒,并没有被我们消灭,我们还应该提高警惕,尤其是变异病毒更加厉害,我们不论是出门还是上班都应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6、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全程佩戴好口罩。

前往过中高风险的人群,一定联系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出现发烧症状,尤其是前往过中高风险的人群,更应该及时就医,且要配合好医院,按照规章制度,全程佩戴口罩。

德尔塔变异株感染如何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支持治疗。

科普划重点:

看似小小的病毒,折腾我们人类两年,至今仍未被我们消灭;相反狡猾的病毒变异了,在我们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前,我们能做好的就是个人防护和配合疫苗接种,这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以及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最有效的方法。

无症状感染者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3月20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的报告。文章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这些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通过’拦截’发热患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但无症状和发病前的病毒传播情况非常值得警惕,必须加快研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健康报》采访时指出,事实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还有一系列问题待解。“需要我们抓紧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去搞清楚,时不我待。”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待解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889例,占比为1.2%。

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在写作这方面也非常的优秀,而且他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看待很多事物都非常的透彻。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发一篇《科学》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首先曹原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付出了一般人付出不了的时间在研究某一个方面。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在小时候他就喜欢捣鼓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曹原在两年内就完成了他的初中和高中课程。 2010年正是他14岁时,被选如最杰出的“严济慈物理人才班”,这里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础。即使在天才青年班,曹原依然十分优秀。他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并与教授讨论。18岁时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学位,之后前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2018年,22岁的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 本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论文已经是曹原的第五篇了。

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但是往往普通人是发现不了这些的,一般都是科学家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时候甚至是猜想。所以要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出一星半点是很难的。曹原从小开始就喜欢拆东西然后看里面的构造,甚至自己搭建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在里面做各种实验。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着他学习更多的知识,当他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就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普通人眼里,科研毫无疑问是枯燥的。2017年,曹原再做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石墨烯具备非常规的超导电性,这让他很惊讶,这个发现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之后的日子里,曹原为了这个“不起眼”的现象花费了不计其数个日夜,难以想象他要做多少次实验,查多少次资料。除了热爱真的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么令人敬佩的行为。

因为是Nature这个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自然文化杂志之一,在这个领域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可以说是自然领域的权威杂志。杂志的声望高,门槛高,对于文章的要求也随之就高。

最年轻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天才一直是一种稀缺的存在,人人喜好天才,人人想要天才,人人想成为天才。而天才并不是仅凭想象就能担当的,还需要足够的天赋与努力,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才,也是因此,我国能称之为天才的人才少之又少。

"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用《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天才,是再好不过的了。虽说天才数量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我国就有一位天才少年,他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1.天才少年的年少时光

曹原,生于1996年的成都。2007年时,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和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曹原被选入校内的超常班进行学习,为他以后奇迹般的人生做足可铺垫。虽然曹原就读的只是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学,但超常班的老师却一点也不普通。超常班的老师是一个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对曹原最初的人生教育起到重大影响。

超常班总共就3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比一对一教学的待遇还要好上不少。凭借优秀教资的辅助,外加自身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他在超常班的三个天才中脱颖而出,只用了3年时间,便将小、初、高的全部知识学完,并且运用自如。

由于年龄的限制,曹原并没有过早的离开超常班,而是"被迫"的开始进行复习。直到14岁时,曹原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669分的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录,继续他的奇迹人生。

在中科大的这个少年班里,曾经走出过无数优秀学者,凭借独特的天才培养机构,只用了40年的时间,便在业内闻名,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也是因此,曹原才对这个少年班充满向往。

2.小有成就,未来可期

"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如同《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中说的那样,曹原进入少年班后,并没有因为天才过多而被埋没,反而异军突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众多天才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小学时他便尝试做过众多物理实验,进入少年班后,环境、设备都上了一个层次,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他的学习进度极快,很快便领先所有人一步,完成了学业需要,随后便开始朝着物理实验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物理界内有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问题,谁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距离诺贝尔奖的获得,也不远了。曹原得知这个难题后,直接将此项目当作他的研究目标,开始认真钻研。

16岁时,曹原升至大二,在校内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石墨烯方面的相关实验,获得了不少突破,还在研究期间获得了校内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对此,物理学院院长以及校内的众多教授,都对曹原这个天才表示感叹,认为这个天才必定未来可期。

3.功成名就,毫不忘本

18岁时,曹原本科刚毕业,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里的天才更多,但却依旧没能掩盖住曹原的光辉,很快他便将学业内的知识学完,又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方面的高强度研究。

经过一年的伏案研究,曹原发现了常温下实现超导体的秘密,那就是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出现大约1.1°的偏移后,材料就会发生反应,进而实现超导的可能。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证明后,曹原将此发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布到了科学杂志《Nature》上。论文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广泛震惊,曹原不仅解决了困难科学家百余年的问题,还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令众人兴奋。

2018年《Nature》公布科学人物时,中国物理学家曹原的名字高居榜首。在近两年,曹原又在《Nature》上发布了两篇专业论文,巩固他的地位。

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曹原觉得受之有愧,毕竟他觉得,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本科上了四年,只是比别人要更努力一些罢了。小有名气之后,美国向其递来了橄榄枝,愿意给他美国绿卡,只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却被他断然拒绝。曹原说:自己如今获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

天才,本就稀少,不忘本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其实,24岁的曹原在业内获得成就之后,第一时间便回到母校,与对他有恩的众多导师分享他的喜悦。曹原还表示,等自己学成归来,一定会留在母校任教,为中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或许就叫中国力量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因为是Nature这个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自然文化杂志之一,在这个领域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可以说是自然领域的权威杂志。杂志的声望高,门槛高,对于文章的要求也随之就高。

他就是曹原,他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人物,非常的有天赋。

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发Nature了,这是他的第5篇,曾2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在Nature发布文章为何难,下面具体分析:

一、《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关注。所以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效。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提问与质疑给予处理,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从而不能发表。

二、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所以说,如果你能在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的话,说明你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深的认识,研究和了解,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三、要想在Nature 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的文章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

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最年轻

都说“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说明了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很多少年人从小就被家长寄予厚望,希望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长大后有所成就对祖国做出一点贡献。这样优秀的人往往都是别人家的小孩,但现实中确实就有很多这样优秀的人存在,这两天一直被讨论上了热搜的中国少年曹原就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了。曹原可以说是天才一般开了挂的存在了,虽然年年纪小,但个人所获得的荣誉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峰。2月1日他再次在《自然》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五篇论文,引起了很多人的热烈讨论,被大家直呼天才,作为一名中国人非常值得大家骄傲,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自古英雄出少年”。对于曹原的成绩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那下面就来具体说说他有哪些值得大家为之称赞的地方。

1996年出生的曹原从2007年开始,在三年内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以及高中的所有课程,并在2010年一高考总分6699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大学毕业后又成功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是该学校的博士生,这样一路飘红的成绩可以说是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见到了,这样的中国少年确实值得大家对他竖起大拇指。

英国《自然》杂质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非常的有权威性,不管是不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都是非常优秀的,而曹原在2018年时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接着在2020年以及2021年2月份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短短的三年内发表了5篇论文,也是该杂志上最年轻的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这样的成就确实优秀了。

在2018年曹原就以22岁的年龄入选了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的科技领域精英榜单,成为入选年龄最小的一位。并且在同年12月份,曹原也荣登《自然》杂志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这样的荣誉可以说是对他的学术研究以及个人能力是非常认可的,曹原这个名字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这位少年是来自中偶的,也是非常值得中国人骄傲的。

看了曹原的个人成就,对他的赞赏已经不能用言语表达了,只能说开挂的人生确实无需多加解释了,就是牛。

他的确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新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

在高中时期,我曾听老师介绍过曹原,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2010年,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在2018年,一连发表两篇重磅石墨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而且在2018年12月18日,荣登《自然》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等等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可真是太赞了!

其实在今年十月份刘明侦博士被聘为电子科大教授的时候就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极大关注。2012年,刘明侦博士在牛津大学光伏光电研发中心,以新型太阳能电池为研究核心,研究对象涉及材料学、光电学、电子器件等方面,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perovskite)材料为核心的太阳能器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13年9月,刘明侦博士《自然》(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当时年仅23岁,是在Nature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女学者。《自然》杂志是世界科学领域最顶尖的杂志,以报道全球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刘明侦的论文一经发表即备受关注,迅速成为本领域里引用量位列前三的文章。论文是她就读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的研究。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了新能源开发的新宠,预期将在2017年正式迈向市场。钙钛矿是于2012年底被发现的新型材料,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简单。“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刘明侦说。 英国卫报、澳大利亚国家报社、美国物理协会等媒体和机构都专门对文中提出的平板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

  • 索引序列
  • 自然杂志发表最新论文
  • 自然杂志发表新冠论文
  • 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 最年轻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 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最年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