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学术论文57篇

发表学术论文57篇

发布时间:

发表学术论文57篇

前苏联数学家科尔莫戈罗夫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57篇论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12篇,获一项中国发明专利,还申请了三项中国专利。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如下:1 Zhi-Long Xiu, An-Ping Zeng, and Wolf-Dieter Deckwer (1997): Model analysis concerning effects of growth rate and intracellular tryptophan level on 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tryptophan operon and tryptophan biosynthesis in bacteria, J. Biotechnol. 58,125-140.2 Zhi-Long Xiu, An-Ping Zeng, and Wolf-Dieter Deckwer (1998): Multiplic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microorganisms in continuous culture: effects of metabolic overflow and growth inhibition, Biotechnol. Bioeng.,57,251-261.3 Zhi-Long Xiu, Wolf-Dieter Deckwer and An-Ping Zeng (1999): Estimation of rates of oxygen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volution of animal cell culture using material and energy balance. Cytotechnology ,29: 159-166.4 Ma, Jun-Gang, Xiu Zhi-Long, Zhang Dai-Jia, Jia Ling-Yun(2002): Concentration of liquorice acids by foam separation.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77: 720-724.5 Xiu Zhi-Long, Chang Zeng-Yi, Zeng An-Ping(2002): Nonlinear dynamics of regulation of bacterial trp operon: model analysis of integrated effects of repression, feedback inhibition and attenuation. Biotechnol. Prog. 18(4): 686-693.6 Xiu Zhi-Long, Song Bing-Hui, Sun Li-Hua, Zeng An-Ping(2002):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metabolic overflow and time delay on the performance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a two-stage fermentation process. Biochem. Eng. J. 11 (2-3) :101-109.7Chen, X, Xiu, Z-L, Wang, J, Zhang, D, Xu, P(2003). Stoichiometric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lycerol bioconversion to 1,3-prop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Enzyme Microbial Technol. 33: 386-394.8 Xi Chen, Dai-Jia Zhang, Wen-Tao Qi, Su-Jun Gao, Zhi-Long Xiu, Ping Xu(2003): Microbial Fed-batch Production of 1,3-Prop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App. Microbiol. Biotechnol. 63(2): 143-6.9.XIU Zhilong, ZHU Xiuling, ZHANG Daijia, YIN Jianzhong, WANG Dehe, AN Lijia (2003). A New Way for Chemical Degradation of Plastic by Natural Volatile Constituents of Ledum Palust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16):1718-1721 .10.Zhi-Long Xiu, Bing-Hui Song, Zong-Tao Wang, Li-Hua Sun, En-Min Feng,An-Ping Zeng(2004): Optimization for biodissimilation of glycerol to 1,3-prop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one- and two-stage continuous anaerobic cultures.Biochem. Eng. J. (in press).11 修志龙,朱秀玲,张代佳,银建中,王德和,安利佳(2003):天然挥发性成分化学降解塑料新途径初探。科学通报,48(9):913-916。12.綦文涛修志龙(2003):甘油生物歧化为1,3-丙二醇过程的代谢和基因调控机理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3(2):64-68。13. 马永峰,孙丽华,修志龙(2003):连续时滞对微生物连续培养过程中动态行为的影响,高校应用数学学报,18(1):1-7;14. 马永峰,孙丽华,修志龙(2003):微生物连续培养过程中振荡的理论分析,工程数学学报,20(1):1-6;15.孙丽华,宋炳辉,修志龙(2003):微生物连续培养过程中动态行为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3(4):433-437。16.王冰,修志龙,唐焕文(2003):大肠杆菌的基本特性与基因组分析,自然杂志, 25(3): 164-166。17.王冰,唐焕文,修志龙,方伟武(2003):基于一种新的信息论方法的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3(11):57-62。18.张文,唐焕文,方伟武,修志龙(2003):信息离散性度量方法在SARS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计算机与化学,20(6):719-723。19.秦海娜,修志龙(2003):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的活化与检测方法,化学通报, 66 (12): w119。20.李铮,陈曦,滕虎,修志龙等(2004),SARS流行病传染动力学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31(2):167-171。21 参与编写《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刘国诠主编)第五章--细胞破碎、蛋白复性与固液分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您好!是前苏联的!谢谢!

期刊投稿双栏57行

问题一:期刊投稿论文参考文献一般多少篇 你发表的是什么期刊?核心期刊还是省级期刊,还是国家级的期刊? 问题二:论文一般要写多少字啊? 看你是什么论文了。 小学的500字 中学的500-1000字 大学毕业设计3000-5000 大学投杂志1000-3000 硕士论文3-5万 博士论文10-20万 问题三:发表在省、部级以上核心学术期刊的一篇论文大概需要多少字? 这个不好说,省刊最少也要3000字符,有的好点的刊,要求5000、7000的都有。 问题四:投稿到期刊的论文要多少字? 看你发的期刊的版面要求,一般一个版面是一页纸正反两面。有的期刊是2200,有的就是2500都不等。 问题五:学术论文大概要写多少个字??? 一般都是两到十页不等 看你的内容 没有明文规定的,但是要发表的话就要看所投杂志社的要求了,上面会说多少字的 问题六:现代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摘要字数最长不超过多少字 毕业讠仑文引用一般每个文献超过200字数就不行了,而且就算你引用了,查重时一样会把其算进去的,除非你引用的文献是你自己发表的学术讠仑文,如果你还是不懂,找我问问,上面很多学术讠仑文写作以及毕业论文写作技巧类攻略文章,值得抽时间学习下 问题七: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有字数的限制吗?一般都是多少字? 20分 字数尽量不要太多。摘要一般在9000字左右,或者更少,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轴线,贯穿了整篇文章,也要明确表达出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的整体思路。关键词是利于检索、关键词的选择可以是标题、摘要、正文等地方选择可以表达论文思路概念的词汇或短语,一般在3到5个词汇之间。 大部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通过咨询品 优刊 ,了解思路。望采纳! 问题八:学术期刊论文篇幅以多少为宜? 分享到: 收藏推荐 学术期刊在版面安排上没有报纸那么灵活,它在编排方面似乎有更多的限制。例如题目一定要在第一页的开头,“下转××页”的情况在每期最多不能超过三个,不允许出现超过页面 1/4以上的页尾空白等。因此要求作者和编辑都要留心文章的篇幅问题。 为方便读者阅读,在安排版面的时候, 5号字排通栏,小 5号字排双栏。小于小 5号的字体一般不用。像本刊这样大 16开页面的期刊,若用 5号字排通栏,每行可排 48个字 (包括标点符号 ),每页可排 43行,共 2064个字。若用小 5号字排双栏,每行可排 26个字,每页可排 48行,共 2496个字。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编排规范》,每篇学术理论性的文章要有“摘要”和“关键词”,连同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单位都要译成英文,还要有“中图分类号”等检索标志。“摘要”一般要求是 200字左右。这样,文章正文之外的部分,一般要占到 2/3个页码。 问题九:论文一个版面大概有多少字? 一般的论文期刊都是两栏的,一页的字数大概为1500-1700之间,要是版面有图的话,那字常就要相应的减少一些了。 如果是英文的论文那每页的字符数(不计空格)为3500-4000之间。

期刊论文要想发表成功,首先文章质量得有所保证,才可以进入到投稿发表环节,从而达到成功发表的目的。我们需要先全面了解其格式要求,各部分怎么规范完成,字体、排版等等要求有哪些,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普通期刊论文整个过程规范完成,从而保证最后的定稿质量。一篇在结构上已经成型,内容上已经完整的论文,在向期刊投稿时,格式也是编辑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篇内容再好,质量再高的论文,投稿时如果格式混乱,或者与期刊要求差异很大,那起码从视觉上就会让编辑感觉到没有“诚意”。因此,按照要求修改格式后再投稿,非常必要。那么,期刊对投稿论文的格式要求在哪里找呢?01第一种方式是查找期刊的官方网站。建有官方网站的期刊,一般都会在网站中有“投稿须知”栏目,这个栏目中会比较详细地说明对字体字号的要求。比如,《社会学研究》就在官网的“投稿要求”栏目中,明确的要求了对论文在结构、标题、表格、图、公式、脚注等内容的详细要求。《财政研究》的官方网站“投稿须知”中,虽然仅提出了字数要求、结构要求,对其他方面没有提及。按照期刊的要求编排论文格式后再投稿,真的必要!比如,《财政研究》就明确提出“不符合要求者本刊视同废稿处理”。02第二种方式,是从中国知网获取目标期刊发布的“投稿须知”等内容。比如,《中国青年研究》就发布过关于投稿论文格式的详细要求。03部分期刊对稿件的要求,可能不会像《财政研究》、《中国青年研究》这么细致,涉及到字体字号等方面。但对于参考文献,一般都会有要求。虽然按照《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中的,对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有统一标准,但是期刊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却并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比如,《财政研究》的参考文献就是按照《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的。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则有很大的区别。《政治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不仅在标注方式上,不同于其他期刊,而且不采用文末标注,而是采用了引用文献当页脚注的形式。04不少期刊没有官方网站,或者官方网站没有明确提出格式要求,在中国知网中也查询不到期刊公布的详细要求。这种情况怎么办?可以通过知网查询期刊最新发表的几期文章,下载一篇论文,了解已经发表的论文在框架、内容、字数、字体字号、参考文献等方面是什么样的要求。尤其注意的是,如果自己论文中有图表、公式等特殊内容,则最好也能找到期刊已经发表的论文中的对应内容有什么要求。比如,通过《远程教育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我们大致能够了解到:标题层级,使用的是“一、(一)”。如果投稿时使用“1 1.1 ”这样的格式,则不太妥当;论文正文接近10页,则字数在万字左右了。如果投稿论文几千字,肯定也不合期刊“胃口”;论文尾部有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可见该刊对此有要求。因此投稿时要准备好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同时按照该论文样式,把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部分放到文末。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字体为楷体,与正文字体不同。上述信息,通过观察该论文就可以较为明确的了解到。在投稿前,做好对照性修改后再进行投稿。

有公式、有图、有表比较容易发表些,论文首先符合发表要求。

说实话,核心很难发的。

57本核心期刊投稿方式

方法流程如下:

一是期刊选择。根据专业和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期刊及栏目,有些期刊会细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栏目,这里要注意。

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可以尽量选择该领域权威性更强、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提升论文的含金量,而对于职称评定,则尽量选择影响因子更低、年发表量更大的期刊,提高论文的录用率(职称评定只要达到硬性要求就行)。

二是投稿渠道。目前核心期刊投稿渠道基本有在线投稿、邮箱投递、纸质邮寄3种,在线投稿要注意找正确的官方网站,bd上搜索经常会出现假冒网站,请仔细甄别。

三是投稿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但是有些期刊收稿时间有规律性,比如有的期刊通常在每月初将收到的稿件统一分送出去,也就是说不管中旬还是下旬投稿,其实审稿时间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告诉我投稿比别人早,录用时间却更晚。

四是改投。投稿一般会经历初审、外审、退修、退稿和录用等流程,投稿后要经常关注投稿进度,如果超过一个月没有消息,可以打电话咨询编辑部,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期刊会对你有看法,若超过两个月未收到消息,基本上可以改投了。

五是一稿多投。这是投稿的大忌,千万不要以身试险,尤其对于那些未来还在学术界的童鞋来说。

六是版面费。很多期刊仍然需要版面费审稿费,根据版面的数量,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版面费是在文章确定录用后缴纳的,缴纳对象为期刊对公账号,且期刊会开具发票,如果缴纳对象为私人账号基本可以鉴定为纸了,所以请慎之又慎。

核心期刊共有7大体系,分别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CSCD、人文社科学报核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库。

这里只简单说三个,北核、南核、CSCD。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评定一次;南大核心,又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每两年一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的SCI”,每两年一评。

如果某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均为核心期刊,且双核心期刊学术水平更高。至于所谓的ABC类期刊,是一些大学和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期刊进行的归类,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

作者要求:

核心期刊虽然对作者没有硬性要求,但是一般对低学历的人有qs,在文章质量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拒稿。

所以作者学历至少是硕士,资质为中级以上职称,作者单位为三本以上或者业内权威性的企事业单位。文章最好有项目背景,基金类的一定要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这样录用概率会大很多。

文章撰写:

这是发表核心期刊的关键环节,所有的期刊考察的都是论文的质量。

一是知识积累。论文是专业知识的结晶,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学术论文的基础。

二是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勤思考多总结,掌握文章撰写技巧和整体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导师对研一学生的文献阅读作要求。

三是亮点突出。文章撰写要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同时要有详有略,重点将研究亮点突出,向评审老师展示你的独到之处。

四是文章排版。论文的格式要符合相关期刊的要求,这能体现你的投稿诚意和对期刊的尊重,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细节,另外注意重复率要求,一般不超过30%。最后不要写综述,综述类论文需要深厚的功底,一般的综述文章录用概率很低。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1.期刊不是说交钱就能发的,付费只是充分条件罢了。2.另一个论文发表的充分条件是论文写的必须过及格线。3.核心以外几乎没有免费的。有实力可以发核心,几乎都不要钱,但是核心你实力得过硬(ps非要定条标准的话,一般业内认为是研究生学历为佳)最后总结怎么在期刊上发论文:第一步,下载相关文献第二步,查重。论文发表需要10%-30%的查重率,根据具体期刊,按照要求来即可。第三步,有渠道的话可以通过渠道投稿,好处如下:1.渠道对期刊比较熟悉,知道哪些容易发表,哪些适合作者本身水平的发表2.审批快3.易通过4.安排出刊期数靠前,即出刊快没渠道的话就问下身边发过期刊的学长或者老师那既没有渠道,又没有学长或者关系好的老师怎么办?1从知网上找版面费比较贵的那种。2找知网上不收录的,只维普万方收录那种期刊。第四步,等结果就好了。最后强调一点,切勿一稿多投!!!

核心期刊的论文要求高、严谨、审稿流程也复杂。发过核心期刊的作者都清楚。所以想发核心期刊一定要提前准备。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核心期刊审稿流程:核心期刊目前有三种录用方式:一是录用通知书(可能是电子版或者纸质版)附加官方查稿电话,二是官方系统在线投稿审稿官方系统下录用(需注册官方系统账号),三是邮箱投稿(需除126、139、qq邮箱以外的邮箱)录用后杂志社会把录用信息发到相应的邮箱。有的作者对期刊不了解,也可以联系小刊获取正确的投稿方式。现在有三大核心目录认可度是比较大的:一是科技核心,目录是每年一更新,二是北大核心目录是三年一更新,三是南大核心,目录是两年一更新。提示:1.期刊的格式要求、风格、投稿注意事项一定要了解;(刊大师平台对一些核心期刊也有批注,可以在刊大师网站初步筛查。2.一定要找到官方或者投稿方式,否则会耽误您的时间还白花钱。编辑初审:从官方渠道投稿的稿件,编辑部一般情况下会登记再处理,并安排相应的编辑进行初审,编辑会对论文的格式、内容等进行严格审核,看是否符合杂志社收稿要求,再通过邮件或者电话的形式告知作者。编辑初审的时间各个刊社情况略有不同(多数都在10-30天左右),初审后,编辑部会召开会议,讨论初审通过的每篇文章的审稿理由。专家外审:一般情况下,杂志社都有自己的审稿专家,对通过初审的稿件确定其研究成果的正确性。这些稿件会以“匿名”的方式发给专家,专家们审核后会在限定时间内给予回复,编辑部综合多位(2-3名)专家的意见确定外审的结果,外审是核心期刊必经的过程,时间较长一般为1-2个月。提示:1.对待外审修改的意见,作者要积极沟通与修改。2.一般是在初审和外审两个环节下录用通知书(具体要看杂志社的要求)主编终审:外审给予刊发意见的稿件,会送主编终审。大部分核心期刊会有编审会,时间上不好定性这一阶段的时间,因为可快可慢,部分核心期刊会保持一定的退稿率。终审是文章审稿经历的最后一个环节,只需要等待出刊即可。安排刊期:经过以上流程,审稿通过的论文,期刊会给文章安排刊期,这个就得看具体时间了,有些核心的刊期都排到半年甚至一年以后了。见刊:这步包括了清样定版、印刷出刊、邮寄刊物几个步骤,各需要半个月左右,甚至更长一些。核心期刊审稿严格周期较长,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最好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还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应对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刊期会有延期的情况,或者需要临时换刊、疫情原因等。

首先,可以通过百度、谷歌、360、搜狗等搜索引擎来检索目标期刊杂志。

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使用“期刊名”+“投稿方式”或者“联系电话”等方式来查找相关期刊的联系信息。这种方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查询到海量的目标期刊信息,我们可以经过筛选和不断的确认来最终定位我们的目标期刊。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比较耗时费劲。

其次,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三大数据库平台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期刊杂志的全文,同时,也对收录期刊进行了整理和归类,部分期刊的联系方式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找到。有的期刊如果找不到联系方式,可以在检索这类数据库时,使用组合查询。

例如“中国远程教育”+ "投稿"的形式,获取能查到期刊发布的投稿通知。此外,如果学校购买过知网的数据库,可以通过浏览目录页面的形式,找到相关期刊杂志的杂志封面、封底及目录页。具体请参见百度经验篇:投核心期刊的投稿指南。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查到的信息准确,一般不要筛选,查到了就没有什么问题。

注意事项: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查到了期刊的联系方式和投稿方式,当我们有幸被录用的时候,切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投出后没有多久就收到录用通知,并且让我们几天之内就要汇款的时候,千万长个心眼,一定要找杂志社官方电话进行确认。

发表学术论文20篇

其实他是能够发表了非常多的专利的,而且是有着非常多的论文,让大家能够借鉴一下。

一、 靠思路快速发表论文 思路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思路就可以发表论文,而且不一定就做实验就可以发表论文,包括SCI论文,例如2010年我们课题组只用这样的手段就发表3篇SCI论文,第一篇是提出氢气可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这个论文是在我们取得实验证据的前提下,先发表了一篇论文,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第二篇是根据我去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没有中),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发挥抗氧化作用,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全面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我们已经在人体上证明了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的现象,至于能不能具有抗氧化作用,我们因为获得经费资助,就没有深入开展;第三篇论文是因为一个学生在做采用乳果糖治疗结肠炎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曾经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个效果,但没有从诱导氢气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就把这个内容按照观点发表了论文。二、 靠合作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在2009年根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自己发展了通过生理盐水给氢气的治疗方法,当时许多老师和朋友告诉我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慢慢做,但我觉得这对一个比较强大的实验室或许可以,但对我们这个比较普通的课题组,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因为即使我不告诉别人,其他人仍可以通过论文依靠自己解决这个技术障碍,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能做,可能别人会慢一些。我认为但对全国全世界的学者封锁一个相对简单技术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相反如果我告诉别人,对大家技术公共,提出一些公平的合作条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合作愉快,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真诚相待的。后来的结果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合作单位达到50家,去年通过合作发表的论文达到15篇,将来会有更多,不仅给我们赢得国内同行的尊敬,因为合作也帮助我们自己提升了国际地位,我们因此成为氢气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小组,国际同行也非常认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如果刚开始不走广泛合作的路子,现在我们最乐观的估计是发表10篇比较一般的研究论文,几乎不可能形成集体优势。三、 靠独有技术快速发表论文 这个我们没有实践经验,但肯定是可以的,有的实验室如果有独门技术,通过广泛合作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技术服务,对有兴趣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同样可以发表许多合作论文,我记得20年前我国内学习过的单位和10年前我在国外学习的实验室(他们提供动物MRI和MRS)就有不少老师靠这个方法发表了许多论文。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什么共同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可笑花招,但即使是挂名当时也都被承认,实际是比较纯洁的一种合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现在我们的许多论文都有许多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实际是非常不好,本质是被单位胁迫去争夺外在学术利益,是一种低俗的学术商业化行为。

陈 耿 男,1941年12月生,陕西汉中人,工学硕士,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贝,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主要业绩:发表“提高数控分度定位精度的途径”等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HF-21A瓦楞辊数控磨齿系统”首创行星钢球传动,分度定位精度达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等。获国家专利四项;“行星钢球传动装置”(专利号:ZL87213726.0)等。1968~1978年任陕西省镇巴县农机厂技术员,1978~1981年为西北农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1982~1983年为西农大机械系教师,1983年至今任现职。主持6项科研工作,获国家专利4项,l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篇,分别获武汉市二等奖、湖北省三等优秀论文奖,1995年被评为武汉市高校学科带头人,1996年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系武汉市科委咨询专家。

王国俊父王宁初,母田玉清。小学时随父工作调动先后在陕西省平利县、礼泉县、乾县、咸阳县、长安县等地上学。1948年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安市佑任中学。1948年秋到1954年秋就读于西安市圣路中学(四中)。中学时期的王国俊勤奋好学,起初他喜欢化学,被奇妙的化学实验所吸引,常利用课余时间做化学实验。后来王又喜欢上了无线电,尤其喜爱无线电制作。他从药店买来自然铜(一种中药,是矿石),自己动手做矿石收音机。上高中后,他又开始制作电子管收音机。他用自行车零件和洗衣搓板做了绕线机,给变压器绕线圈,自己做变压器。他常到破烂市(西安市东城墙根)搜寻所需的零件来制做收音机。高中一年级时,他做成了一台两个电子管的收音机,而且听到了莫斯科广播电台的节目。高中毕业时他制作了一台五个电子管的超外差式收音机,能收到世界各地的节目。整个高中时期,王国俊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前三名。高二以后,他更加痴迷无线电,梦寐以求地盼望着能考入清华大学,在无线电领域进行深造。1954年高考时他成绩优异,但却因家庭出身不好未能如愿。他被录取到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数学系。这件事对他是一次很沉重的打击,很多同学也都为此深表惋惜。起初他决心不上大学了,计划与人合开一个无线电修理部,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在母亲多次的耐心开导下,他才怀着不得已的心情勉强迈进了西安师范学院的大门。进入大学后,王国俊仍然酷爱无线电,总想搞点小发明创造。天真的幻想着以此来引起领导的注意,或许能转入工科大学。很快他就发现了这种想法不现实,后来他要求转入物理系的请求也未被批准,因而心情沉闷,郁郁寡欢。这时他的一个同学看到他虽无心学数学,但作业做得很好,就极力怂恿他写文章投稿。恰在这时,老师讲了梅莱劳(Menelaus)定理,受此启发,他写了一篇“多边形与直线相截的定理”,投到《数学通讯》,很快就发表了。这使他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他又发表了“没有导数的连续函数”、“由棱长求正多面体的面积”(《数学通讯》)。这时他才发现了数学中竟有那么多有趣的东西,很快地就爱上了数学。正是从这时候起,他立志要在数学王国里干一番事业。他自学了数论、一般拓扑学及哈尔莫斯的测度论、那汤松的实变函数论等课程。王常用德国的一句名言“勤与恒是成功之本”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进入四年级,王除学好各门课程外,连续撰写了两篇较高层次的论文。一篇是“什菲尔定理的推广”,被刊登在《西北大学学报》(1958年第三期),另一篇“某种完全集上的可微函数的开拓”被《数学进展》(1958,(4))刊用。这些文章的发表,一方面显示了他的数学才能。另一方面也使他牢 固地树立了终身从事数学研究的决心。王国俊在读大学时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相继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班主席、校学生会学习干事,1956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并于同年加入了共青团(当时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8年毕业分配时,同学们都认为王肯定会留校(当时正值高校扩大招生而缺少师资),他也满怀希望地填写了自愿留校的志愿表,想在高校优越的环境中继续搞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可是,命运又像高考录取时一样,他再次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分配到了汉中一中工作。而与此同时数学系的毕业生中却有20多人被分配到高校(包括留校)工作。他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王国俊来到汉中。他抛开一切杂念和痛苦,一到汉中一中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教学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绝不误人子弟”。很快,他就以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赞赏,不久他被任命为数学教研组组长。他的教学工作受到汉中市的表彰,《汉中日报》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这时的他并没有停止数学研究。他为自己制订了十年学习计划。每天天未亮,他就起来读外语(德语),晚上便关起门来刻苦学习。这时他读了很多拓扑学方面的书。关肇直的《拓扑空间论》和一些德文原著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学习的。但由于信息闭塞,使他的研究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62年7月,他被调到长安县引镇中学,这里距省城西安比较近,他的每个星期天和节假日都是在省图书馆度过的 。当时他对Kelley的General Topology一书很感兴趣,但在书店买不到。王硬是昼夜兼用,将这本英文版的书以及有关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全部抄了下来。后来他还认真做完了书中的习题(至今他还保存着那个手抄本)。一个星期天,他在查阅资料时从美国的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美国数学会汇刊)上发现两个数学问题:“两个H-闭空间的乘积是否仍为H-闭的?”“两个R-闭空间的乘积是否仍为R-闭的?”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假期里,他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深思、苦想,第一个问题终于解决了,结论仍然是H-闭的,做了肯定回答。第二个问题,在添一个条件后,证明了结论仍然是R-闭的。但因种种原因,他的论文未能发表。“文革”中,王国俊在劫难逃,被打成“牛鬼蛇神”,多次受到批判。一些被整的教师思想负担很重,甚至有人自杀。但他却是坚强的,在当“牛鬼蛇神”期间,他以为又要划右派了,就作好将来当右派的准备,并盘算着把一个月24元的工资,给母亲12元作生活费,自己留8元钱的生活费,剩下的4元钱总要留出买一些洋蜡火柴之类,以便将来被劳改时晚上看书用。104天之后,他稀里糊涂地被“解放”了。此后是两派的斗争不断升级,直到发展为武斗,也就没有人去注意他的“白专”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抓紧时间读完了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五卷十余册的全部内容。其中涉及泛函分析、代数、拓扑学等内容,并认真写下了读书笔记。从1958年大学毕业到1978年,王国俊在中学执教整整20年。这20年正值他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美好年华。在此期间他虽身处逆境,历经磨难,但王一直不向命运低头,信念未泯,坚持不懈地搞数学研究。同时,他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用知识为人民群众服务。学校办教具厂,他带领学生制作了大批立体几何模型,并利用一切生产实践给学生讲几何知识。他建立起无线电修理部,向学生传授无线电制作技术,他还自制了音频信号发生器和导线测断仪,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民服务。他给农民修理了多台扩大机和收音机。他还带领学生制作了一台扩大机,作为学校工厂的产品支援附近的生产队。他在和学生参加农村生产队平整土地、修水渠等劳动时,一边劳动一边给学生讲测量方法,教给学生丈量土地的口诀。他还为农村培养了不少电工。“文革”期间,很多学术杂志被迫停刊,他的一些学术论文无法发表。由于不愿虚度光阴,他就改写数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前后共发表7篇。在中学的20年间,他不只教过数学,还教过物理、化学乃至音乐、体育等课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科学、教育带来了春天,改革开放给教学、科研带来了生机。1978年4月王国俊调回陕西师大数学系,高校优越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为他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和良机。他如鱼得水,尽情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1978年至1985年的7年间,王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美国《数学分析与应用》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4次获得陕西省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拓扑分子格(Ⅰ)”、“一种比较理想的Fuzzy紧性和“Fuzz上的序同态”3篇论文均被国家科委列为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的浪潮把王国俊推到了校长的位置。从1986年5月起,他担任陕西师范大学代校长、校长。王深感校长任务的艰巨,因为它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智和辛勤,还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领导班子的同心协力。在出任校长期间,为振兴教育,把陕西师大办好,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王国俊多年来一直为提高师范院校生源质量而奔走呼吁。他逢会必讲,在各地的招生会议上游说,到省内外重点中学演讲,在百所大学校长联席会上慷慨陈词。他在《光明日报》、《河南教育》、《陕西招生报》等报刊上撰文,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师范教育。他提出“教师地位真正提高之日,就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时”。他的倡议和呼吁得到了广泛响应和支持,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陕西师大新生的素质。王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坚持抽暇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当校长的同时,仍带博士生和硕士生多名,而且坚持为研究生、本科生上课。在这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篇,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1994年10月,王从校长位置上退下来。这时他把全部精力用在科研和教学上。他带博士生、硕士生、访问学者及课题组的青年教师,组织学术讨论班,坚持每周一次。短短的几年时间,在非经典数理逻辑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发表学术论文100篇

(一)、学术杂志审稿是数种国内外学术杂志的审稿人,部分列举如下。1、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Corrosion Science; 3、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5、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7、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8、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9、Rare Metals ; 10、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1、功能材料; 12、中国稀土学报; 13、稀有金属; 14、汽车工程学报; 15、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16、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二)、以第一发明人获得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镁合金表面功能梯度膜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0054441.5.钕铁硼永磁材料表面梯度功能涂层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 0054440.0.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氧化镁防蚀保护薄膜的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 0054443.4.一种用于烧结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710093096.0.(三)、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公布的发明专利4项1、一种表面具有超疏水镀层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618897A2、一种在镁合金表面制备超疏水镀层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995017A3、一种表面具有超疏水膜层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634805A4、一种在镁合金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978627A(四)、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及EI收录60余篇。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1)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3)Corrosion Science; (4)Electrochimica Acta; (5)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7)Materials Letters; (8)Thin Solid Films; (9)Applied Surface Science; (10)materials and corrosion; (11)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2)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3)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14)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15)ECS electrochemistry letter; (16)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17)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18)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19)Surface Engineering; (20)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21)功能材料; (22)中国稀土学报等学术期刊。以下为近几年被SCI、EI收录的部分论文。Qing Li, 参编 Corrosion prevention of magnesium alloys【专著】, 独立撰写第17章, Woodhead publishing【伍德海德出版社】, 英国主要的独立科技出版社之一 Zhongxian Xi, Cui Tan, Lan Xu, Yuzhu Meng, Chongyang Zhang, Na Yang, Qing Li*, A Novel Functional HPPS/PCL/ZnO Composite Layer on AZ91 for anticorrosion. Materials Letters, 148(2015)134–137 (ISSN 0167-577X).Cui Tan, Qing Li*, Peng Cai, Na Yang, Zhongxian Xi, Fabrication of Color-Controllable Superhydrophobic Copper Compound Coating with Decoration Performanc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28(2015)623-631 (ISSN 0169-4332).P. Zhang, Q. Li*, L.Q. Li, X.X. Zhang, Z.W. Wang, A Study of Environment-Friendly Synergistic Inhibitors for AZ91D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6(1)(2015)31-34 (ISSN 0947-5117).Zhongwei Wang, Yongliang Su, Qing Li*, Yan Liu, Zuxin She, Funan Chen, Longqin Li, Xiaoxu Zhang, Peng Zhang, Researching a Highly Anti-corrosion Superhydrophobic Film Fabricated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Anti-bacteria Adhesion Effect.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99(1)(2015)200-209 (ISSN 1044-5803).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Cui Tan, Juncen Zhou, Longqin Li, Highly anticorrosion, self-cleaning superhydrophobic Ni-Co surface fabricated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51 (2014) 7-14. (ISSN 0257-8972).Juncen Zhou, Qing Li*, Haixiao Zhang, Funan Chen,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in Thre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3(1)(2014)181-186 (ISSN 1059-9495).Zhongwei Wang, Qing Li*, Zuxin She, Funan Chen, Longqin Li, Xiaoxu Zhang, Peng Zhang, Facile and Fast Fabr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Magnesium Allo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71(2013) 182–192 (ISSN 0169–4332).H. X. Zhang, Q. Li*, L. Q. Li, J. C. Zhou, S. Y. Wang, F. Liu, P. Zhang, In vitro studies of hydrothermally treated magnesium alloy in common simulated body flui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91 (2013) 141–148 (ISSN 0020–2967).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Longqin Li, Funan Chen and Juncen Zhou, Researching the Fabrication of Anticorrosi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Durabilit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28 (2013) 415–424 (ISSN 1385–8947).Zuxin She, Qing Li*, Shaoyin Wang, Fei Luo, Funan Chen, Longqin Li, Inhibiting and healing effects of potassium permanganate for silane films. Thin Solid Films, 539 (2013) 139–144 (ISSN 0040–6090).Xiaoxu Zhang, Qing Li*, Funan Chen, Peng Zhang, Effect of the Anodized Magnesium Stearate Coating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a Magnesium Alloy. ECS electrochemistry letter, 2 (11) (2013) 46–48 (ISSN 0013–5194).Juncen Zhou, Xiaozheng Zhang, Qing Li*, Yan Liu, Funan Chen, Longqin Li, Effect of the physiological stabilization proces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ur and surface biocompatibility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1(45)(2013)6213–6224 ISSN 2050–750X).Zhongwei Wang, Qing Li*, Zuxin Shea, Funan Chen and Longqin Li, Low-cost and large-scale fabrication method to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2 (2012) 4097–4105 (ISSN 0959–9428).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Longqin Li, Funan Chen, Juncen Zhou, Novel Method for 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of a Superhydrophobic CuO Surfac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4 (2012) 4348−4356 (ISSN 1944–8244).Xiaoxu Zhang, Qing Li*, Longqin Li, Peng Zhang, Zhongwei Wang, Funan Chen, Fabrication of hydroxyapatite/stearic acid composite coating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coated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Letters, 88 (2012) 76–78 (ISSN 0167–577X).S. Y. Wang, Q. Li*, X. K. Zhong, L. Q. Li, F. N. Chen, F. Luo, Y. Dai, H. Gao, F. Liu, H. X. Zhang, Effects of NO-3 in NaCl solution on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ated with silane film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90 (2012) 78–85 (ISSN 0020–2967).Fei Luo, Qing Li*, Xiankang Zhong, Hui Gao, Yan Dai, Funan Chen, Corrosi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silane coating coated on magnesium alloy in NaCl solution containing cerium nitrate.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3 (2012) 148–154 (ISSN 0947–5117).H. Gao, Q. Li*, F.N. Chen, Y. Dai, F. Luo, L.Q. Li, Study of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ect of sodium silicat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53 (2011) 1401–1407 (ISSN 0010–938X).Y. Dai, Q. Li*, H. Gao, L. Q. Li, F. N. Chen, F. Luo and S. Y. Zhang, Effect of Five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s. Surface Engineering, 27 (2011) 536–543 (ISSN 0267–0844).Junyin Hu, Qing Li*, Xiankang Zhong, Longqin Li, Liang Zhang, Organic coatings silane-based for AZ91D magnesium alloy. Thin Solid Films, 519 (2010) 1361–1366 (ISSN 0040–6090).Xiankang Zhong, Qing Li*, Junying Hu, Shiyan Zhang, Bo Chen, Shuqiang Xu, Fei Luo, A novel approach to heal the sol-gel coatings system on magnesium alloy for corrosion protection.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2424–2429 (ISSN 0013–4686).Shiyan Zhang, Qing Li, Xiaokui Yang, Xiankang Zhong, Yan Dai, Fei Luo,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with electroless plating pretreatment and Ni-TiO2 composite coating.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61(2010) 269–276 (ISSN 1044–5803).H. Gao, Q. Li*, Y. Dai, F. Luo, H.X. Zhang, High efficiency corrosion inhibitor 8-hydroxyquinoline and its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phonat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52 (2010)1603–1609 (ISSN 0010–938X).Xiaokui Yang, Qing Li*, Shiyan Zhang, Fang Liu, Shaoyin Wang, Haixiao Zhang,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excellent corrosion protection properties of sealed Zn–TiO2 composite coating for sintered NdFeB magnet.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95 (2010) 189–195 (ISSN 0925–8388).Xiankang Zhong, Qing Li*, Junying Hu, Xiaokui yang, Fei Luo, Yan Dai, Effect of cerium concentration on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erium-silica hybrid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 AZ91D.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69 (2010) 52–56 (ISSN 0300–9440).Xiaokui Yang, Qing Li*, Shiyan Zhang, Hui Gao, Fei Luo, Yan Dai,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s and corrosion protection properties of Ni-Co alloy coating prepared on sintered NdFeB permanent magnet.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4 (2010) 1601–1608 (ISSN 1432–8488).Qing Li*, Shuqiang Xu, Junying Hu, Shiyan Zhang, Xiankang Zhong, Xiaokui Yang, The effects to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zinc phosphate conversion coatings with ethanolamine on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887–894 (ISSN 0013–4686).Xiao-kui Yang, Qing Li*, Jun-ying Hu, Xian-kang Zhong, Shi-yan Zhang,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sealed Ni-TiO2 composite coating for sintered NdFeB magnet.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40 (2010) 39–47 (ISSN 0021–891X).Shiyan Zhang, Qing Li*, Bo Chen, Xiaokui Yang, Prepara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studies of nanometric sol-gel-based CeO2 film with a chromium-free pretreatment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870–877 (ISSN 0013–4686).[2]

王仁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7本学术著译,其内容涉及了超声速风洞设计、非线性振动、塑性压力加工分析、结构的塑性分析和动力响应、地球动力学、地震应力场分析等诸多方面。他在塑性力学整个领域造诣尤深,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塑性力学中的滑移线理论这是求解理想塑性平面应变问题的主要方法,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用于土力学的分析,本世纪40年代发展得较为完整。对于在金属成型工艺上的应用,L.希尔曾做过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差分方法的计算方案。1953年,王仁在博士论文中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出了一个从圆形边界出发的滑移线网的解析解,它可以用来检验差分解的精度,并显示出15°的网格就能给出足够好的精度。另一方面是对带V形和半圆形缺口的拉伸试件,分析塑性区域随缺口扩展的发展过程。这是滑移线理论中少数大变形非定常运动的准确解之一,是用理想塑性力学分析断裂扩张的早期工作。后来他还首次在压延分析中考虑模具上的摩擦力,对筋条压制工作再次做了滑移线大变形分析。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动力响应这一问题是50年代初期在结构塑性极限分析得到较大发展后提出的。在1953年,王仁进行了固支圆板受冲击载荷下的塑性变形分析。在这以前,霍普金斯进行了简支圆板受冲击载荷的分析,考虑铰圆的运动。固支圆板由于周边的固定条件更为复杂,导致要解一个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王仁利用等倾线的方法构筑了真实特征线的上下限,给出一个精度很高的数值解。这个在小变形假定下的解,在1967年进一步考察大变形解的时候得到证实,并被应用为变形率解的初始值。这类问题原来是在军事防护上应用的,已发展到对各种民用运输工具承受碰撞能力的估算,称为结构的耐撞性分析,应用面很广。王仁等在《塑性力学基础》一书中首次把这些内容写在教材中,为国内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基础。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屈曲问题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经过塑性变形而导致破坏的另一形式是发生屈曲。薄壁结构在压应力下的稳定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必须考虑结构变形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几何非线性问题。若结构在进入塑性阶段后屈曲,则还增加物性上的非线性,使问题更为复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静载下的塑性稳定性比较清楚了,而在动载下的问题迄今还处于研究前沿。王仁指导的研究组从1981年开始研究从生产中提出的圆柱壳受轴向冲击的塑性屈曲问题。这个问题从60年代以来进行过一些分析工作,其方法是假设初缺陷有一个波谱,求不同波长分量随时间发展的速率,其发展最快的为主导屈曲波长,对应的冲击速度为临界速度或称门槛速度。王仁等的实验表明,在超过门槛速度后的初始塑性屈曲是轴对称的;而当速度提高约一倍后,屈曲形态变为非轴对称的。他们在理论上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还讨论了能量准则。他们提出由于轴对称屈曲时轴向缩短并不大,内部空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设计时若加以考虑,则设计的临界屈曲速度有可能提高一倍,从而可以节省较多的材料。弹性屈曲则没有这个性质。这个课题现正在继续探索之中。 70年代初期,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开发石油资源,自力更生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开展了对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普遍宣传与研究。1971年,李四光去世。王仁从干校回京后,服从祖国需要,转到地质力学方面工作。他钻研了李四光的著作,向地质教师学习,跟学生一起去野外。他在介绍地质力学中的力学问题时指出:“地质力学的核心思想是把一些在表面上看来错综复杂、性质不同的,而实际上却是由统一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现象归纳为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探讨它们的发生、发展,以及力学成因和内部的应力分布,用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把这些构造现象看成是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的产物。”鉴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他提出:力学工作者应该与地质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和分析那些带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构造现象(又称构造形迹),研究它们受力作用的变形特性,充分利用现代力学的成果,不仅从定性描述,且从力源机制本身建立各种力学模型,以求得地质科学进入更具普遍性和预见性的水平。王仁认为地球动力学所研究的问题与普通工程中所遇到的力学问题有相同的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固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性,不过条件复杂多了,除了地质体的不均匀性、流变性以及大变形的要求外,还有应力场和综合效应,各种脆性的、蠕变的和塑性变形及随后的破裂。然而,地球动力学与工程力学最主要的不同是地球不便于做实验,人们观察到的地质体的变形和测得的应力是历史的产物,而这个历史和地球内部的情况都只能通过当今在地表上的观察加以推测,因而问题是反序的、多解性的。这就比解普通工程力学问题困难得多。他以半百之年,毅然带头投入了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他与青年人一起,风餐露宿,实地考察地质现象,掌握地质知识,分析规律,先后在力学和地学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全面细致地介绍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文章。他亲自讲课、写讲义、指导研究生、带讨论班,组织起一支不小的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卓有成效地作出了成绩,推动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地球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地球上各种构造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一些力学过程。探讨其驱动力源和变形过程是地球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的一个学科方向。李四光曾从地质构造的形态出发提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构造形式的主要驱动力。这是一个反演问题,其解是不唯一的。地学界的这些假设过去受到计算工具的限制而只能做定性分析。1978年,王仁为检验李四光假说,首先根据地球的流变特性将地球分为快速模型和缓变模型,然后用精确的弹性理论将快速地球模型分成15层,计算在日、月引潮力及短期自转速率变化下引起的全球应力场。这个结果后来被用于对地震起触发作用的研究,并把这个问题建立在严格的力学基础上。王仁还进行了缓变模型的计算,并利用流变体的对应定理推算全球应力场的变化,得出的结果表明,李四光的假说需要有107年持续按当时自转速率变化的加速期才有可能,从而建议研究构造驱动力需要同时考虑自转和内部热驱动力。王仁还将力学方法用于区域性地壳应力场的反演工作,提出对线性问题应用迭加原理以简化反演;对非线性问题除了用试算法以外,还可用正交设计方法以减少计算工作量。他继续研究如何更好地优化非线性反演的问题。地震应力场模拟和地震危险区预测地震是地壳岩体破坏的一个力学过程。地震预报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奋斗目标。唐山地震后,有人提出整个华北进入地震高潮,使得华北地区人心惶惶。王仁根据力学原理指出,预测未来地震趋势需要知道本地区当前的应力状态和地区内岩体的强度分布,但是这两者都不是很清楚的。王仁利用中国对地震有详细历史记载的有利条件,将断层带模拟成依靠摩擦的非线性节理单元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逐次反演华北地区内700年来发生过的14次7级以上大震,寻求所积累的残余应力和模拟出不同断层的强度,最后得出唐山地震后的应力分布,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后来10多年发生的五六级地震基本上都落在这些地区内,说明这个反演思路是正确的。他们还计算预测了北京地区的发震危险性,认为当时是相当安全的,这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岩石破坏机理它与地震发生机理有关,也是从地震预报的需要提出的。近20多年来,断裂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一般都是考虑拉伸和断裂面互不接触的情形。然而,地震断裂面经常是处于压应力下,两个面是相互接触的,是否还能用一般断裂力学的结果是有疑问的。王仁等人用大理岩做了预测裂缝在压应力下的扩展试验,发现裂纹扩展的方向与在均匀介质中弹性理论所预测的方向相反。他们观察了裂缝尖端附近微裂纹的变化情况,用非线性软化模型NOLM程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于是他们提出需要研究岩石的软化机制和岩石中的损伤演化过程,将固体力学的前沿之一—损伤力学引到岩石破裂的研究中来。1988年王仁作为第17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特邀代表,在专题大会上作了“大地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的报告,并多次被邀出国讲学。 1王仁.平板上压制筋条的塑性流动问题.力学学报,1957,1(1):95—105;英文版见:中国科学,1958,7:505—515.2王仁,丁中一,殷有泉.固体力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3王仁,丁中一.轴对称情况下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引潮力引起的全球应力场.天文地球动力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天文台出版,1979:8—21.4王仁,孙荀英,蔡永恩.华北地区近700年地震序列的数学模拟.中国科学,1982,Ser,B8:745—753.5王仁,熊祝华,黄文彬.塑性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6王仁,黄文彬.塑性力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7王仁,韩铭宝,黄筑平等.受轴向冲击的圆柱壳塑性动力学屈曲实验研究.力学学报,1983(5):509—515;8王仁.大地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力学进展,1989,19(2):145157 .

  • 索引序列
  • 发表学术论文57篇
  • 期刊投稿双栏57行
  • 57本核心期刊投稿方式
  • 发表学术论文20篇
  • 发表学术论文100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