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文体。它强调的是以理服人。议论文的主旨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是议论文的灵魂。把握好议论文的主旨,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旨要鲜明 议论文要有鲜明的主旨。它是文章的根本,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所谓鲜明,就是作者在文中对人或事的看法要清晰明朗。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了然分明,不能含糊不清。作者要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让人印象深刻,有所启迪。例如文章《谈意气》的开头: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文章一开始就引用李白、杜甫、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回答什么是意气,开篇气势磅礴,阐释合理,主旨鲜明,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 其实,不光在文章的开头,论点在篇末同样可以鲜明有力。例如文章《不要轻易说“不”》的最后一段: 生活有时突如其来逼人作答,这时,我们不能拒绝难得的心灵历险。不轻易说“不”,并不是因为被生活的物欲掩住了眼;不轻易说“不”,谨慎地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才不会错过人生征途上的亮丽风景,铸就生命的灿烂辉煌;不轻易说“不”,让你轻松地去迎接新的晨曦,这时你将会发现,一路上花为你而开,鸟为你而唱! 在篇末推出论点,可使全文连贯自然,主旨鲜明,有水到渠成之感。 要使议论文的主旨鲜明,一定要对某一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形成一个确定的想法,然后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看法,敢于标新立异,使读者感悟、明理。同时,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抓住要害,有的放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主旨。 二、主旨要集中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总是围绕议论的对象,确立一个主旨。在论证过程中,都要围绕主旨展开,将其讲深讲透,且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也就是说主旨要集中。无论是举例还是分析说理,都要为主旨服务。有些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常常不自觉地转移中心,转移议论的对象,出现多中心的现象;或者在议论时,东拉西扯,杂乱无章,这都是犯了主旨不集中的毛病。例如下面的文段: 巍巍泰山,直插云霄,任凭风吹雨打,决不动摇,那是山的底线;参天胡杨,枝繁叶茂,任凭狂沙肆虐,威武不屈,那是胡杨的底线。尊严是人生最宝贵的,做人,更应该把握尊严的底线。 孤独的树,萧瑟的风,庄子宁做尘世外的月亮,冷眼看世间,他的底线也是他的处世准则。既然世间混沌得容不下一丝澄澈,又何必苦苦寻求救世为民反而污了自己呢…… 漫天飞雪,天寒地冻,苏武始终没有向敌人投降。任黄沙飞扬,带不走他的坚毅;任严刑拷打,折不了他的忠贞…… 狮子山下,香江哀鸣,自从我们的“东方明珠”被英国殖民者强取豪夺之后,孤悬海外的她总是难抑心中的悲愤之情。自新中国建立以后,维护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成为了历届领导人对香港问题的底线…… 上文的主旨显然是“把握尊严的底线”,但第二段却去写“处世准则”,第三段写“忠贞”,第四段写“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这样,整篇文章就显得主旨不明,混杂不清。 作文的第一要领应该是“旨戒杂”,就是说主旨要集中,目标要专一。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什么都想谈,什么都谈不深。只有抓住一点,紧扣主旨,深入下去,方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确定了主旨以后,要从中心出发组织材料,展开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展开的内容是否游离了中心,能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结构合理,内容紧凑。 三、主旨要贯穿始终 写作时,文章要围绕主旨进行,用事例对主旨加以证明,使之具有说服力。例如写“学贵多问”,就应该从为什么要多问,多问有什么好处,不问又有什么害处等角度行文。有些同学在谈“问”的过程中渐渐偏向于“疑”,大谈“疑,”这样就无法与原来的论点保持同一性,文章也就没有了论证的力度。若一篇文章的主旨不能贯穿始终,文章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如下面的文段: 人们常用“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来形容下棋,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人每走一步都是关键,一步虽小,却关乎一生。 秦朝末年,战火四起,陈胜、吴广被征发戍守边疆,因为下雨,耽误了时间,眼看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于是他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转而攻秦,引发了秦王朝的灭亡。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流芳千古。 大家都知道将相和的故事。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开始,廉颇的地位比蔺相如高。后来,因为蔺相如出使秦国立了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所以“位居廉颇之右”。廉颇非常生气,多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但蔺相如看到廉颇时,多次“引车避匿”。蔺相如的大度和宽容,传诵至今。 文章一开始便提出了主旨,那就是“人每走一步都是关键,一步虽小,却关乎一生”。然而,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却几乎看不到“主旨”的踪影。第二节列举陈胜吴广的事例,证明了“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的重要性。第三节讲述将相和的故事,阐述了大度和宽容的重要意义。很明显,文章的主旨缺乏连贯性,思想内容已严重“移位”,给人感觉很凌乱。这就需要在写作时及时调整,运用有关议例策略,让主旨贯穿始终。上文经过修改后,可以写成以下文段: 人们常用“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来形容下棋,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步走下去,走错了,一生损失;走对了,一生受益。所以,人每走一步都是关键,一步虽小,却关乎一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征发戍守边疆,因为下雨耽误了时间,眼看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于是他们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这一步,给秦王朝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一步,给历史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大家都知道将相和的故事。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开始,廉颇的地位比蔺相如高。后来,因为蔺相如出使秦国立了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所以“位居廉颇之右”。廉颇非常生气,多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但相如看到廉颇时,总是“引车避匿”,使得廉颇羞愧不已,负荆请罪。人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蔺相如的这一步,让出了大度,让出了宽容,让出了高风亮节。这一步,不但使蔺相如处理好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人格魅力的道德楷模。 可以看出,修改后的文字,强化了议论,前后衔接自然,使事例的运用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深化拓展了主旨。
我眼中的陶渊明——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灌。
既然草本无名,不若我为你取个名吧!
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渊,最后一株唤明。
陶——渊——明。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数学课上,孩子们经常会为寻求不同答案或解题思路而积极交换意见,他们的独特见解着实令人夸赞不绝。
曾出示过这样一道题: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27棵,其中梨树9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多少倍?大部分同学都按部就班地从数量关系上入手:苹果的棵数÷梨树的棵树=苹果的棵树是梨树的倍数,这是预期的效果。不曾想宇用另外一种思路向我发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27÷9-1?”很明显他对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是十分肯定,正期待我这位法官的裁决。“同学们,你们认为宇的想法可以吗,讨论一下。”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可行的。“理由是什么呢?”有的孩子表决:“我们算过了,两种方法的得数是一样的。”无奈请宇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宇很自信地说:“27÷9表示苹果树和梨树的总棵树是梨树的3倍,问题是苹果树是梨树的多少倍?我想不管他们之间是几倍的关系,梨树的棵树肯定是其中的一份,用3-1就是苹果的份数,3-1=2,所以可以用27÷9-1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大家都向宇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此时的宇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又有孩子也在窃窃私语:“我刚才也是这么想的。”我马上鼓励它们:“班上和宇一样想法的孩子都是爱动脑筋、善于挑战自我的好孩子,老师期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数学课上,当孩子们争论不休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时,正是它们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这也正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挖掘他们潜在创造力的过程,任何把这种教学过程和智慧融入其中的教学都能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创新能力。
数学课上,孩子们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迷恋执着、充分发挥自由的状态下萌发而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孩子的学习氛围。要满腔热情地听取每一位孩子的见解,善待他们不同想法的见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们学习的信息,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
雄伟巍峨的青山,广阔无垠的碧海,幽深博大的蓝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风景.痛饮黄龙的岳武穆,青史留名的文天祥,诗文并茂的苏东坡,是璀璨夺目的人文风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集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太白诗,是深邃奥妙的精神风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卧虎藏龙.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琳琅满目的人文风景,深不可测的精神风景,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但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不要“云深不知处”,而应当“不畏浮云遮望眼”,傲泰山之雄、庐山之险、峨嵋之秀,欺沧海横流、百川到海,敢于挑战自我,呼喊出自己沉稳而有力、铿锵而优美的心声:我就是一道风景线.文种足智,难逃尸横刀下;韩信多谋,难免祸起未央;子胥善哉,难逃引颈刀下;屈原忠贞,难免尸沉汩罗;岳武穆智勇双全,可叹怀才不遇.他们的悲惨遭遇,使人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怅惘,虽然功败垂成,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它向世界展示了经验教训.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武乡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子房学富五车,文韬武略.长坂坡上赵子龙一杆银枪杀得曹兵胆战心惊,当阳桥前张翼德一声怒吼嘘得北寇丢魂丧胆;上方谷中诸葛亮一把火惊得司马懿手足无措,鱼腹浦旁武乡侯一堆石迷得陆伯言头晕目眩.他们的功成名就使人有一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落红是一道风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莲花是一道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是一道风景,世界因我而改变,世界因为而自豪赞同。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思维品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优劣。201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提供的材料与手机有关:“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认为,从高考作文阅卷场上反馈的信息看,不少考生思维简单、幼稚。
有的考生只看到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只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这是偏颇的;相反,有的考生只看到手机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看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这也是偏颇的。手机有弊端,但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呢?反人文不行,反科技也不行,我们应该追求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
作文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但要有这样的辩证思维,才能避免偏颇。思想是作文的灵魂。
思想深刻、独到的高考作文能赢得阅卷者青睐。那么,怎样让高考作文思想深刻呢?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方法。
一 分析因果有一道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关于“小确幸”话题的。题目要求考生表达自己对于“小确幸”的认识和感悟。
所谓“小确幸”,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感受到“小确幸”有何意义呢?如果能够由因及果地深入分析,就能挖掘出感受“小确幸”的重大意义。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美好的时代。但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很低。
正如约瑟夫·纽顿所说:“许多人论享受什么都有,可是他们却偏偏毫无幸福可言。”不少人只能感受到巨大的幸福,而对“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却毫无感受。
但是,大的幸福毕竟有限,“小确幸”却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会缺少的。因此,“小确幸”意义十分重大:能让人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能减少烦恼、苦闷,能增添快乐、温馨,有利于内心的和谐。
如果再深入发掘,就能发现“小确幸”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人们感受到“小确幸”,有利于内心和谐;而人们内心和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即社会和谐。
进行这样深入的因果分析,有利于将思考引向深入,从而催生出深刻、独到的思想。二 揭示条件人们常说:“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有人列举范仲淹、司马光、宋濂、高尔基、梵高、居里夫人等人的事例论证这一观点,貌似言之凿凿,其实没有说服力。“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个观点本身就值得推敲,因为“苦难”变成“财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曾经说过:“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
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了,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
艾顿的话影响了他的朋友丘吉尔。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
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就是你的屈辱。”从而揭示出化“苦难”为“财富”的条件,就表现出思想的深刻、独到。
写一篇表现“把苦难化为财富”的文章一定比写一篇表现“苦难是宝贵的财富”的文章有意义得多。三 关注区别有一道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在大自然中,每当冬天来临,有的动物就会吃饱喝足躲进洞穴,度过这寒冷的季节;有的动物会成群结队地迁徙,到一个温暖的地方过冬。”
由动物越冬联想到人类行事,立意角度很多,比如“每当冬天来临”,动物就要应对,由此可以立意“顺时而变”。动物越冬或“躲进洞穴”或“迁徙”,方式不同,由此可以立意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冬眠的动物要“吃饱喝足”,迁徙的动物要“成群结队”,由此可以立意为“要做好事前准备”“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动物或凭借“洞穴”以御寒,或迁徙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去过冬,由此可以这样立意:“要善于假借。”
动物采取不同的方式,都达到了越冬的目的,由此可以立意:“适者生存。”以上都是着眼于人与动物的类似之处而立意的。
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类社会也不同于自然界,如果能够关注其中的区别而深入思考,可以发掘出更深刻、独到的立意。与动物越冬相比,人类行事更有智慧,更有主动性。
面对人类社会的冬天(如道德滑坡等),我们不应该逃避,而应该勇敢面对,因为社会的冬天不同于自然的冬天。自然的冬天为时不长。
春天一定会在冬季之后到来;但社会的冬天却多是因人而来,且不会自动离去,它是人自己种下的苦果,必须要由人来清除。人无论是沉默地“冬眠”抑或是主动地“迁徙”,都只是明哲保身,而懦怯地逃避正是对恶行的默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奋勇抗争,这样才能迎来社会的春天。这样写来,自然思想深刻、独到,给人启迪。
四 推陈出新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有人写文却主张“穷亦兼济天下”,这样的立意新颖、深刻。现在世界一体化,联系很密切,难以“独善其身”;“穷。
一、把握词句阅读课文能结合文本内容发现并把握词义、句义和表达作用,特别是重要词语与关键句子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考查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我们阅读文章,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心体会玩味,准确把握它的语境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内容.句子的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指句子对表现文章旨意、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解读句子必须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确地予以解读.二、理清思路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议论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阐述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说明文的思路则是说明的顺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层次,既要能正确地给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同时说出划分的依据.三、整体理解所谓理解,就是运用分析、比较、质疑、概括等方法,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表现形式.理解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的东西,表现为不同的程度,伴随着疑问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将会不断深入.因此,在整体理解这一点上,不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试题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深浅层次也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只要能浅层次地认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则需要分析.近年来,整体理解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筛选信息、领悟内涵、概括归纳、分析内容.筛选信息是阅读理解中最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一般只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有时需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摘录并作处理.记叙文的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 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需要筛选的信息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引用的材料.议论文的信息筛选,重点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这些信息是文章中现成的内容.领悟内涵,就是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主旨.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它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摘录文中现成的词句,而是用自己的话来阐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组织的语句来阐述文章内容,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可以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因此,中考试题非常重视领悟内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据文本,根据自己的解读,从多个角度领悟内涵,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类试题,一般都集中在对含义深刻隽永的篇章的理解,对文章写作意图、文章标题的理解.概括归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人甚至断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强,必然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反之,则必定抓不住要点,不能正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归纳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在阅读中区别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可见概括归纳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试卷中几乎都有概括归纳要点的题目.记叙文的概括归纳主要有概括记叙的内容、归纳记叙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质;议论文则是归纳论点、分论点,概括事实论据;说明文则主要是归纳说明的事物特征.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关键词句捕捉法等方法;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文章结构层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文章的议论、抒情等方面入手.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主旨的关系、人物言行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和表达作用的关系等.分析性试题重在剖析具体材料背后的原因、作用、关系等.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什么郭教授的 “”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这一试题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 (《最完美的礼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即沙漠途中隐瞒了水囊里已经没有水的真相所产生的作用和给人生的启迪:给当时的队员们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四、体验感悟体验,也就是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 *** 感上的共鸣.有意识的情感体验能增强读者的情感活动,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内心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文章、陶冶情操的目的.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触而领悟.在阅读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阅读感悟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自身.如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试题:选择文中 (《老海棠树》)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关键是感受要深刻,感点要明确,阐述要充分.五、鉴赏写作特色古人读书强调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
也许我们从小就习惯生活在权威的影响之下,以致于我们平时很少质疑权威,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从我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就跟我们说,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没有百分之白是完全是正确的,我们要不断对自己所学到的、所看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不断去认识、发掘新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长.其实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社会的成长,什么时候都是去推翻旧的东西,然后建立新的东西,谁就敢说自己说的东西就一定正确,世界上的信息、知识和科技都以一种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更新,如果我们的理念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自己就注定落后.权威不是都是正确的,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论点.就好像一个孩子要真正成长,就必须独立于父母之外的思想,否则就只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拥有出色贡献的科学家,都是不断推翻了前人的成果,成就自己的科学;工作生活中,墨守成规的人缺乏活力,他的生活只是不断重复再重复,在现今社会,没有突破就必然会被淘汰.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思想,一种行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能力,别人有他的想法,我有自己的想法,世界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当一个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一个社会交织着不同的想法,他才会进步,权威是一个标志,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不断进步,就要敢于挑战权威.。
可以将主要侧重点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从轴心时代的哲学理念觉醒开始,中国的百家争鸣开始,各国割据奋战,其中的孔子的理念没有得到采纳,从此周游列国,也为他日后的儒家地位奠定基础,法家强盛,变法由此开始,秦国的效果最好,大一统的同时,开始焚书坑儒,这一致命打击对于儒家还是沉重了点,直到汉,董仲舒的独到见解,缓解又迎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对于道德文化与思想的探索从未停止,相比之下的现代,人心冷漠,这种社会过程的发展,是社会还是其他带来的,当然,思想的禁锢是少不了的,统治者永远只会将思想文化这把刀用于人民,哪一个时代的的思想文化的固结,就是那一个时代的悲哀,虽然七国混战,百姓难以安生,但是,这确实社会真正发展的强大动力.又从北洋军阀时期看去,不也是这样的吗?那是的思想碰撞,马克思的思想也是从那里从过来的,起着稳定社会的作用,归根来说,还是思想,非法!但是又不能少了法.。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如同一个转动的轮盘。它只有一个方向,不停的前进。直到它没有了动力,它衰竭了;停止了转动,就是生命的彻底告别。
你也许会感慨他的稍纵即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不曾留下一丝蛛丝马迹。我却如同在沙漠在求生,在那浩瀚的时空里淘尽一切所有的沙砾,却发现了生命比喻的真谛:“唯有风,才可以真正穿梭自然、穿越荆棘,战胜一切阻难。
曾那时,狄金森把人生的画面淋漓尽致的描绘成了篱笆墙那破腐不堪的内外。在篱笆墙上,我们缀着身子一层又一层的爬过,实际上,这层层篱笆缀满了那可怕的荆棘,我们艰难无比爬过时,早已遍体鳞伤,身心俱灰。在这时,你所能想到的、看到的只有风在墙外千绕百折,不屈的呼啸而过,在那一层荡荡的空气中永远凝结了他那壮观的痕迹。
我们在这个充满亘古岁月的旅途中,顽强着、拼搏着、不畏艰难在充满人生的坎坷中奔跑着,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中涅盘,人生的忧愁如恶魔缠满全身,痛苦如那火红的血水飘洒一地。我们很疲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是我们无法去逃避。只有去轰轰然然面对。当一次次人生中的烈日暴雨来过,沙漠中那席卷天地的飞沙走石来过,我们身心早已布满伤痕累累,却始终还要面对着一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在这儿你可以听到河流哗哗的喧闹声”。在那失去远古名字的风中,飒飒的吹过树林。或许这样能够垂问远古,能够真真实实的领悟风的真谛。
伟大的诗人苏轼他遥遥看见了风。这个辉煌而又饱尽沧桑的文人墨客因黄州诗案而开始受到政治压迫,人生开始变得落魄,一直始终辗转难安。在那一夜,一个赤壁的月夜里,他顿时立刻心灰意懒,眼神直视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让他想到了做他那个神鹤蹁跹的美梦。它巍然般的站立着,一动也不动,他的思想仿佛长着翅膀一般凌空而立。它俯瞰着,面对如同滔滔江水般深沉、落寞的失意,他看见了风在山顶洒飒飒的呼啸,盘旋在、突然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穿越过那漆黑可怕的荆棘丛林。一瞬间,他心中那堆积已久的块垒,顿时坍塌。缠绕满身的痛苦扬长而去。忘记了一切……痛苦、挫折……顿悟——一幅幅那悲伤、痛苦的画面,彻底的在他的脑海里粉碎。
于是他看破红尘,逍遥至于红尘,寄情山水之间,遥遥相望而乐。最终名留青史。只不过,那一夜的风,又有谁清楚?他早已遗落在那无尽沧桑的岁月之中,无人见得……
唯有风,才能真正穿越荆棘。正因为风,我们才更需要风。唯有了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那满贯全身的痛苦忧愁烟消云散,让快乐的格调永远洋溢着我们的旅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精神近乎崩溃,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她也放不下自己的病人们。正当拿起勇气重回岗位之际,她却收到了不同寻常的病人——一个精神病人,正是那个杀死她的孩子的凶手。经历一阵思想的狂澜,她还是决定医治他,她也做到了,并且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顾,直至送他走出医院。
正如纪伯伦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无论是愤怒还是仇恨,无论是私心还是邪念,这些心灵的毒瘤都应当用宽容去消释,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
又如韩婴所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故能成其霸业: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故能成就“贞观之治”;娄师德放下恩怨,举荐荻仁杰为相,让大唐再度兴盛。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美德,它不具有宝石一般的华贵,却如天空般浩然。只有以广阔的胸怀容纳他人的过错,消释恩怨,同时压制自己的妒贤忌才之心,才能为众人所拥护。如果把才能比作左翅,那么胸怀恰是右翼,它们将助你乘风而上,轻松飞翔。
我们或许不能轻松放下什么深仇大恨,但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深仇大恨等着我们去化解,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周总理面对理发师无心之失时的一个微笑,一种宽容。记得一个故事:苏东坡曾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尽管这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惠崇和尚的胸怀有多么广阔,如果他心胸狭窄,怎么会心存如来,有着以德报怨的宽容呢?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戏,相逢相聚不容易,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生气,只是在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面对他人的不同观点或是过失,与其斤斤计较,争执不休,不如淡然一笑;面对别人的针锋相对,何不暂避锋芒,以免激化矛盾。在危机四伏的政坛,林肯尚能宽容面对政敌,以交朋友的方式消灭敌人;在礼教森严的古代,楚庄王犹可宽释殿上绝缨者,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宽容的心拂去生活中的阴影呢?
当然,宽容不是圣贤特有的品德,胸怀也不是天生就那么广阔。就像每个人的心脏,需要锻炼才会越发强健。胸怀所承载的事物越多反而更加广阔,人自然而然变得更加宽容。
如果世界异变,纵然天空为之震怒,纵然大地为之崩裂,纵然海洋为之翻滚,请别忘了,我们还有广阔的胸怀!
如果说,你会因为你的某个短处而遭遇到一些失败,这句话你肯定不会反驳。但如果说,你的长处也会让你因此获得灾难,你肯定不会赞同。其实,长处还当真不一定只给你带来幸运。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故事中的东郭先生是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好人。当他看到一头逃亡的狼时,禁不住狼的苦苦哀求,他仁慈之心大发,帮助狼躲避了猎人的追赶。但他的仁慈在这里却让他差一点儿丧命:猎人走后,狼执意要吃掉他。仁慈无疑是一个人在品德上所具有的长处,可是这个长处这次没有给他带来幸运,而是带来了灾难。幸亏农夫及时赶到,智除恶狼,才使我们的好心人幸免于难。看来,如果长处使用的场合不对,倒有可能害了自己啊。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完成刘备交给的大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勤政谨慎是他的一大长处,但他的这个长处有时却使用过了头:“事必躬亲。”大小事务一概过问,终因费心太过,在五十四岁的年纪便去世了。设若他的长处不是到过度使用,该自己干的自己干,该属下办的事自己不用亲躬,说不定他还能多活几年,蜀国也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是那棵树的长处,但“秀”很可能为那棵树带来“风”的侵扰。俗话说:“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会游泳是一个人的长处,但这个长处也为被淹提供更多的机会。还有句成语这样讲:“玩火者必自焚。”玩火者必是知火性的人,这可以说他的一个长处吧,可是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使自己受到火的袭击。
由此看来,长处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当剑的一面利刃对着敌人时,另一面利刃却对着自己啊。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某个长处,就可以拿来到处炫耀了。在使用自己的长处时,大家一定要象用剑一样:学会利用对着敌人的那一面利刃,同时也要小心对着自己那一面利刃啊。
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
"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
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
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
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
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
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
历史与未来是由谁写的?学生!无论是什么职业,无论是否到过正统的学院,但每个都曾是一名学生。
人非生而知之者,谁不曾是那个嗷嗷大哭的婴儿,谁没有年青过?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我们的老师有许多,比如学校中的“先生”:父母、爷爷、奶奶,甚至是一草一木,一鸟一虫。我们每人从还是一个细胞时便开始学习,父母给予了我们学习的DNA,于是我们从学习呼吸开始,到向父母学习如何说话、到向老师学习系统的知识,最后向大自然索求更多的秘密,我们第人不得不面对学生这条漫漫长路。
这条长路说实在的太过漫长,我们每个人因为责任踏上这条长路,谁让我们生在这个世上。这时人的区别出现了,有人因为责任默不吭声的向前直冲;有人对这一望无际,(实际上就没什么际头)的路望尘莫及。这是必然的,正如战场上总会有士兵与将军一样。那些不敢面对责任的人不可能看到路上的美景,他只知这条路有多么的长,有多么令人绝望,没有勇气地被时间一点点“吃掉”而跑起来。或摔倒,或会累到想睡上个几百年,但他们会发现更美的风景,也许那些放弃的人会看到一些相同的风景,但他们绝不会认为这有多看,这就好像玩电脑的游戏一样,看起来总没有玩起来那么有趣,学习也是这样,一天天的被老师强行喂下去一定要比自己去学,自己去问要痛苦得多。
一走一生,学生的漫漫长路,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有向前。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志“苦旅”,说得真不错。一生走这个路,一路下去回头看看,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正书写着一章章的历史,一段段的传奇。我们的路,我们的道,总是很长,但千年前不正是我们这样的学生写下,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历史;一百年前不正是我们这样的学生用鲜血书写中华民族的气概。现在也是我们一样的学生写着世界的和平与公正。在十年,二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我们续写的世界,我们流传的历史,我们创下的一段段佳话,是怎样?这取决于我们的学习,我们不曾后悔来到这世上,也不应后悔走上这条漫漫长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走上这漫漫长路去书写百年,千年的历史。
长路漫漫,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走,有许多在与你共进。一个人走这路太长,无穷无尽,一生无人相伴。这是不可能的,是无法离群的,或朋友或师生式家人。一路走下来脚印绝不只两个,有的是我们相伴一起写下这个时代的历史。我们将一起永远地活下去,活在学习中,活在人的心中。
学生的漫漫长路,用责任的双脚走来,与其说一路上的个人愉快,不如说是真正的活过的证明,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上学。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在人们口中,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显然,社会上对班门弄斧的人总是排斥的,但是为什么非要把弄斧者往坏处想呢?我认为,敢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陈景润曾偶然发现华罗庚数学著作里的错误,写信给华教授,华教授真诚地接受了批评并及时作了改正,并且因此发现了这颗数学新星,为陈景润日后辉煌成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说明,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在“弄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对自己的新学之物作了一些肯定与修改。事实证明,一个人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门”那儿弄斧,才能求得“真经”。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数不胜数,最后一个乃是魏将庞德,他在关公风头最盛时请命出征,不时在关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关公击节叫好,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绩后添了一条擒于禁,斩庞德的赫赫武功,但世人从未耻笑庞德“不自量力”。可见,到班门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自满者,不会去请教,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去自己相比。自暴自弃者,亦不会去,因为他缺乏信心,太看轻自己,唯有自信且谦虚之人,才会去班门“献”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颂扬吗?
英国人塞缪尔.约翰说过:“无愧于有理性的人生活,必须永远在进取中度过,”“弄斧”之人为求得真才实学敢于在班门面前“献”艺,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断探索开拓的精神。人类在发展中不断会发现新的奥秘,如果墨守成规,没有一种挑战精神,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少伟人是“班门弄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提倡“班门弄斧”,正是指要善于学习前人理论,而在此基础上,又敢于破除权威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种对待权威的态度是科学的、全面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权威不等于科学,权威的理论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说木匠的祖师鲁班,他的手艺再高明,也不能和现代的科学工艺相比。我们又怎能总抱着“祖师”的牌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门弄斧”,正是由于受权威的左右,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门弄斧”,就不能推陈出新,历史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更快的进步?
而“班门弄斧”,是不盲从、有主见的表现,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现。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社会所缺少的。
一个人的成长是部苦难史。人总要无可避免地在生活中遭遇苦难,一个人的工作可以不畅,情感可以受阻,人生可以坎坷,苦难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
苦难之所以为苦难,可是因为它不仅摧残人的肉身,更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它就像一把利刃在你皮肤上留下的伤疤,不仅是肉体上的伤残,而且是精神上的摧残,成为了你不愿回忆的伤痛。
一个没有军训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在长时间烈日炙烤下的痛苦,汗水流下了不能擦拭,眼泪流下了也无人关心。你可能早晨摸黑起床晨训,晒了一天的太阳,淋了一躯的汗水,可教官还是叫你去跑1500米,对此你毫无怨言,准确地说是不能有怨言,因为你必须明白,在军队,没有借口只有服从,所有反抗皆成了了无谓的挣扎,那不仅是一种对于肉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精神溃败底线的挑战。
由此看来,那些赞扬苦难的人是多么的虚伪。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失意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苦难不需美化,更不需迎接。茫茫宇宙间,有多少苦难,多少虚伪而“伟大”的苦难让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相反,要美化的是人对苦难的态度,没有人,苦难再多,也没有载体。苦难就像寄生虫,只有在宿主上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我想,只有人类伟大而不屈的尊严才能抵御苦难的侵扰。以尊严承受苦难,本身就是人生一项伟大的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品质,而是整个人类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此,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世世代代的敬仰。
人有时必须面对极大的苦难,受灾于整个人类的苦难,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在失去一切慰籍后,总还有一个慰籍,便是在勇也承受命运的尊严感,由于降灾于我们不是任何人间势力,而是大自然本身,因此,在我们的勇敢中体现出的乃是人类的最高尊严——人在神面前的尊严。
电影《后天》中,纽约被严寒控制,许多人冻死街头,可是主人公仍然在风雪中不顾生命的寻找生存者,在他身上张显的,正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不屈的伟大尊严。
因此,不必美化苦难,需要美化的,是人类的尊严,这种受苦难的最高形式,只有如此,一代代人才能在前辈不屈的尊严下拥有与苦难抗争的资本
是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我非常赞同命题人的观点,一般说来,位置与价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仅仅是“可能”,因为价值怎样不绝对取决于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价值的体现。
一个工地上有三个青年人,他们搬砖砌墙,都干着瓦工的工作。一位记者走过来问了一句:“你们在做什么?”甲不假思索地说:“我在砌墙。”乙认认真真地说:“我在盖高楼大厦。”丙想了想郑重地说:“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记者本是随便地无心地问,可被问者的态度和回答的内容却截然不同。记者觉得很有趣,就问清了他们各自的姓名,并把此事记在本子上。不知不觉中五年过去了,记者翻看日记本又想起此事,尽管费了一些周折,但还是找到了那三个人。然而,三个人的情形却今非昔比、有了很大差别:甲还是瓦工,仍然在砌墙;乙已经成为建筑师,坐在办公室里画着他的图纸;而丙呢,居然成了甲乙二人的老板——国内外闻名的一家大建筑公司的总裁。你看,三个青年曾同处在建筑工地——砌墙的位置上,但因他们的观念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其价值体现也就出现了大大的不同。这说明位置不能左右价值。
还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关于价值”的研讨会上,一位演说家连一句开场白也没讲,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与会的200多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伸开五指,用眼看着手掌上的“纸团”继续问:“谁还要?”仍然有很多人举手。他又说:“那么,假设这样做又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碾了又碾,尔后俯视着地上又脏又皱的钞票说:“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来。于是,演说家正式开讲了:“朋友们,方才我们己经上了一堂‘关于价值.’的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把钞票高举过头顶、揉成团平放在手中或丢在地上弄脏它,我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没有贬值—一依然是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们也会像钞票一样,处于不同位置、遭遇不同经历,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我们能够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急人所需,我们就永远不会丧失价值。”“说得好!太好了!”与会者以赞美声、掌声表达着自己的心领神会。
上述两个故事均来自于生活真实。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此,无需学生我再多说什么:价值不受位置的左右,不论自明。
学问”,就应该多学多问,问就是要质疑,只有发现问题,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学问才能有进步,所以学习贵在质疑.人们将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所以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质疑就是探索知识的一种途径.基于这点,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事实的确如此:达尔文如果没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圣经》中的“神创论”提出质疑,就不会有“人猿同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不怀疑“地心说”,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可是我们的许多青年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书本上的内容是对的,凡是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对的,凡是前人说的的,就是正确的.他们过于依赖于书,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有创新.像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即使我们的质疑是错误的,不对的,那也并不是坏事.敢于质疑,就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增长知识,就必须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才能打开科学的大门.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也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正的知识。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里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站出来勇敢地质疑吗?是的,从那以后人们都只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完全下了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也就是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通过‘割圆法’经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π等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只有学会了质疑权威,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所以说质疑可以打开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讲的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不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感谢吗?所以,请发挥出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候,你可能是对的,权威可能是错的,关键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有个刚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天,医院接收了一个转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术专家的助手,这位专家也是该院的院长。复杂的手术进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快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缝合。这时,那个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我们用了10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块,要不要再检查一下?”院长看了她一眼,但是没有理睬她的话,说道:“继续,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满脸的不解,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又继续说道:“做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任,你们不能这样做!在找到第十块纱布之前,不能缝合!”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过是个实习生的小护士,这时,一直表现得很冷漠的院长微笑了一下,举起了左手,里面拿着一块纱布。他说:“第十块纱布在我手里,别担心,缝合吧!”手术结束后,院长决定让小护士留在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原来,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认真对待工作的品质。小姑娘当然知道自己是对的,别的医护人员也知道。可是顶撞权威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肯出声的原因。什么时候都不应该盲从权威。当权威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于二十多岁的你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那些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谓的“权威”,你自然应该尊重他们丰富的经验,但你不该盲从他们的一切结论。在你的奋斗之旅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提出疑问,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这对你将会大有裨益。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也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正的知识。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里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站出来勇敢地质疑吗?是的,从那以后人们都只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完全下了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也就是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通过‘割圆法’经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π等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只有学会了质疑权威,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所以说质疑可以打开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讲的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不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感谢吗?所以,请发挥出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候,你可能是对的,权威可能是错的,关键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有个刚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天,医院接收了一个转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术专家的助手,这位专家也是该院的院长。复杂的手术进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快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缝合。这时,那个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我们用了10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块,要不要再检查一下?”院长看了她一眼,但是没有理睬她的话,说道:“继续,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满脸的不解,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又继续说道:“做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任,你们不能这样做!在找到第十块纱布之前,不能缝合!”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过是个实习生的小护士,这时,一直表现得很冷漠的院长微笑了一下,举起了左手,里面拿着一块纱布。他说:“第十块纱布在我手里,别担心,缝合吧!”手术结束后,院长决定让小护士留在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原来,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认真对待工作的品质。小姑娘当然知道自己是对的,别的医护人员也知道。可是顶撞权威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肯出声的原因。什么时候都不应该盲从权威。当权威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于二十多岁的你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那些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谓的“权威”,你自然应该尊重他们丰富的经验,但你不该盲从他们的一切结论。在你的奋斗之旅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提出疑问,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这对你将会大有裨益。
文章题目的意思是要作者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不论面对和任何事我们都要敢于质疑。首先:明确可以被质疑的对象:从个人到国家,从国家到社会。从科学到文学,从文学到艺术。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被质疑中不断进步发展。其次:分析我们不敢质疑的原因。比如学生不敢质疑老师,个体不敢质疑组织,民众不敢质疑政府。无非是弱小的个体面对强权没有话语权,更提不出“质疑权”。第三,不敢质疑的弊端。无非是事物停滞不前,贪污腐败,社会不能进步等……最后总结:我们要用于质疑他人,同时要提出一个新观点,那就是我们在质疑别人的同时也要用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标准的四大段,传统模板,希望能帮助你。
勇于表现自己议论文
勇于表现自己议论文,相信大家都学习过如何写议论文,但是不太清楚如何写出优秀的议论文,别着急,写议论文并不难,今天就以勇于表现自己为话题,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勇于表现自己的议论文。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场上,你可能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起不到主角地作用。但你一样可以参与其中,表现自己的精彩。
每个人都是一匹千里马,而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所以要做一匹敢于表现的千里马。
勇于表现自己才会迈向成功。
上世纪,英国某公司准备拍摄电影《飘》。男主角已经确定好了人选,但女主角的演员一直没能确定下来。令导演很是着急。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得知了这一消息,她认为自己非常适合演这个角色,但怎样才能让自己被导演选中呢?于是,费雯丽决定毛遂自荐。一天导演刚刚从外景地选景回来,正在为女主角的人选烦恼。这时,他看见了穿着女主角那样的裙子的费雯丽,缓缓走上了楼梯。导演大叫:“天啊!那不就是我要找的斯佳丽吗。”于是,费雯丽通过毛遂自荐为自己赢得了女主角的机会。她也凭借这一角色,在影视界占据了一席之地。费雯丽勇于表现自己,使自己获得了成功。
勇于表现自己是成功的开始,也许它微不足道,打它为你他开了一扇大门,使你的潜能源源不断的发挥出来,为自己通向成功的大门配备了一把钥匙。
胡文娟,一个爱唱歌的女孩。从拜师学医开始,她就一直不顺畅。很多人都拜到了自己理想的歌手门下,但她却一无所获。眼看着与自己一同出道的同门师兄也拜到了汤灿的门下,她心里也很是着急。在一次求师过程中,她又失败了,但这一次不同,因为是她的偶像许志安来了,所以无论如何,她都要搏一搏。在获得许志安的许可后,她以一首斯琴格日勒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独特的'嗓音,她的声音也得到了许志安的赞扬,虽然偶像最终还是选择了别人,但她的举动为她以后的拜师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她开辟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勇于表现自我,是胡文娟勇气的表现,这种表现使她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人生就像一场折子戏,台上的是你,台下是观众,纵然你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要善于表现小卒子的风采,因为缺了小卒子的戏并不完美。
不要说自己不美,上帝造了每个生物,它们就都是美好的。只是美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外在之美,内心之美,相貌之美,气质之美,总之都是美。
每个人身上的美需要自己的挖掘,就像钻石矿需要开采,开采之后才能够表现于众。将美的魅力施展出来,让人们为之惊艳,为之震撼,为之倾倒,为之鼓舞,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当今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社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代已不适应如今的社会现状。我们不可能坐在家里,就有人知道你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聘用你。需要自己推荐自己,自己向别人表现你的美,表现你的才华之美。
中国人往往是很含蓄的,羞于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将中国人锁定在一个被动的位置。殊不知这种被动使自己失去了多少机会,而这些机会恰恰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话虽如此,但古有毛遂自荐,方使赵国摆脱秦国围困,拯救了祖国。今天,让我们学学古人,将自己的美表现出来,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不是更有意义吗?
珍珠埋在沙土中,无人问津则一文不值;千里马与普通的马混在一起,没有伯乐识中也不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如此说来,高人的发现确实重要。我们何不自己当一回伯乐,自己向别人宣传自己、推荐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机会,并通过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美丽之处。毕竟,大美人整天蒙一块遮羞布谁知道你楚楚动人呢!
美要表现,需要自信与勇气。大胆地拉开自己面前的幕布,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众人的目光中表现真正的自我。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在变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是发展的,中国的脚步是在前进的。正如当今发展的是一样,我在变。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无时无刻人都在变化。
我在变,因为我从一个爱哭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少女。记得刚上幼儿园时,突然离开父母的恐惧,周围环境的陌生,还有互不相识的小朋友,使我整天哇哇大哭,甚至早上还企图赖床以不去幼儿园。如今我已不再哭着不去上学,反而整天笑眯眯地来到学校——我已爱上了这里。如今,我也不再恐惧父母不在身边了——我已乐观起来。
我在变,因为我从一个天真无邪的“梦幻小孩”变成了一个多心事的青少年。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去公园里让妈妈陪我荡秋千。那时的秋千座都设得很高,吊绳也很长,荡起来就像飞了一样。我幻想,自己坐秋千飞上了天,抓住一根“撑天柱”,爬到白云上“坐飞机”。于是,我就这么做了——只是抓住了前面秋千的横梁,结果跌得鼻青脸肿。如今,我已不再想那些不着边际、莫名其妙的事了。我总是和朋友躺在草坪上,仰望天际,说着考试啊、学习啊这之类的话题。我已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
我在变,因为我从一个百依百顺的乖乖宝宝,变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女孩。记得四岁那年,总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关注自己,于是就做出很听话、很可爱的样子,幼儿园老师说了什么事就立刻去做,甚至超前完成。如今,我变得沉静、温和,又有一丝潇洒和快乐。我不喜欢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我总是爱向外眺望,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得天南地北,甚至牛皮吹得满天飞。我喜欢这样。
世界在变,我在变。
人,总会变化。当人生开始了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更猛。
进入初中后,我发现初中的生活习性和小学的完全不同。
那个周末,我独自回到家,放下书包就情不自禁地写着作业。母亲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就走出来看一看。结果,看到我在写作业,她愣了,嘴里呢喃着什么。
写作业的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了5点,我不以为常,按照上学时的习性,拿起衣服,不紧不慢地走进浴室。刚要关门,一个黑影闪过,我探出头去看看,发现并没有人,就自顾自地洗澡。
洗完澡后,我拿起衣服往阳台走去,把衣服放进洗衣机里,看到弟弟妹妹的衣服还没洗,我一并把他们的衣服放进去。等衣服洗完后,我把衣服晾到架子上,准备回房间。走过父母房间,我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对话,“我们家女儿终于长大了,不任性,做事不想要我们提醒了,学会自立了,真是太高兴了!”“是啊!她终于不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担心了。”
听到父母的对话声,那一瞬间,我终于知道什么叫长大。
不让父母为你担心;不让父母为你而长白头发;不让父母为你而不放心一切。做事不需要别人提醒,学会自立,这些就是长大。
回忆上初中的这半个学期,我在学校里的表现:说话变得小心了,做事懂得三思而后行,不需要别人提醒帮助。
其实,我一直在变,而且变了很多,不知不觉,和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每个人都会变,正如这所说,我才发现我的变化有多大。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而在一周前,有件事使我变得不再懒惰。
在上上周星期五,老师说:“下周一是我们班值勤,我们要挑选四位同学来完成执勤。”我心中祈求着希望自己不会被选中,我想:坏运不会和我这么有缘吧!可就在报完三位同学的名字后,老师却偏偏选中了我,无奈的我只好乖乖服从了。回到家,我跟妈妈说了这件事,结果妈妈却感到还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可以自觉早起,早上妈妈就不用想各种办法让小懒虫的我早点起床喽)
“叮,叮,叮”星期一早上,烦人的闹钟又响起来,我关掉闹钟,盖上被子继续在被窝里呼呼大睡。这时,妈妈走到床边说“起床了,小懒虫,今天可是你第一天值勤,可不能迟到。”我回答“值勤每天七点十分之前就要到学校,到了之后还要站半小时多累啊!”这时妈妈说了一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勤劳净,懒惰脏。”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因为懒惰而造成的后果,或许我被老师选中也是一种荣幸。让我为了让班级增光添彩而不是让我为班级丢脸。
我走下床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后来到学校,发现那三位同学已经笔直的站在了门口了。我带好东西来到校门口站着,一位男生问;“金宇涛,你为什么来的这么迟。”我就一五一十的把情形说了出来,他听了恍然大悟。
每当有几位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走过校门口时也会和我们打招呼,我才知道原来学校的每个岗位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早早地起了床,变得不再懒惰了。人就像一条变色龙,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我努力着,使自己变得更好,我喜欢在变化的我。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就告别了童年时代的小学,来到了青春时代的初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自己也在默默地改变着,你们发现自己的变化了吗?
自从初中开学以来我觉得自己才真正的变了。刚一开学,进入了新的校园,心里感到很恐惧,可经过了几天的军训生活,认识了新的好伙伴就感觉好了很多。
我在变,自从开学以来我每天都在变。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很有规律。早上起床不用父母叫,
而且我还主动叠被子,收拾家务,帮父母干活。
这比起我小时候,每天上学早起,还得用父母叫,而且不会主动帮助父母,遇到什么事情都靠父母,现在我真的变了。
我在变,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刚刚军训完毕,放学回家,我和同学在劳累种慢慢的走着,突然看见一位老爷爷,因过马路人太挤,再加上腿脚不方便一下子摔在了地上,大街上那么多人,也没有一个人上去帮忙。我毫不犹豫的正想跑向马路,同学硬拉着我,说:“不要去,他万一是故意的摔倒想你钱怎么办。”“没事的”我急切的说。“那好我和你一起去》”同学说。我们俩立刻把老爷爷扶到路边,并且找到了他的家人。他的人家对我们感激不尽,帮助了别人的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这要是以前,可就不是这样了。我遇到这种事连看都不看一眼。我真的变了好多。
我在变,我变得助人为乐,变得团结向上,变得理解父母。
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的更猛。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回忆往事,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经发生变化了。
我在小学的时候,做起事来总是拖拖拉拉,还总爱睡懒觉。每天早晨,妈妈叫我起床的时候,我哪会心甘情愿呢?好不容易妈妈把我叫醒了,我眼珠一转,小脑瓜子里边想出了“鬼主意”,嘿嘿,我妈妈上厕所,在马桶上“补”上一觉不也行吗?于是,我妈妈说要上厕所,然后坐在厕所上又睡了起来……妈妈呢,在门外等了20多分钟,见我还没出来,就起了疑心,就打开厕所门进来了。我压根儿想不到妈妈会这样“破门而入”。此时,我还在做梦呢!结果可想而知——我被妈妈狠狠地“K”了一顿,心里那个委屈哟!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初中生,时间紧得很,哪有时间拖拉?只好早早起床,并且把“拖拉”这个坏毛病给改掉啦!嘻嘻……也只有在星期天可以睡睡懒觉啦!)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小毛孩”啦!
在以前,我还总还和小伙伴们疯玩,一玩起来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而现在我虽然还爱玩,但是学会了约束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疯狂”了;在以前,我我总爱反抗家长的“圣旨”,那是认为家长很讨厌,现在,我明白了家长是为我们好,不可能害我们的;在以前……
我,在变,由无知走向有知,由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孩”变成了初中生。
啊,我在变化着!
“哗啦哗啦~”,又是一个下雨天,一个少女漫步在雨中。忽然,几个小孩飞奔过少女身边,她们脸上的笑容就像炫目的阳光刺“伤”了少女的眼睛。雨越下越大,少女的眼中的忧愁越来越深。忽然,一种液体滑落过少女脸颊,似雨似泪。她到底是谁,那样忧愁的背影似曾相识。一眨眼,她转身,我茫然,这少女竟然是我。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脸上少了天真无邪的笑脸;什么时候开始我懂得了让眼泪代言;又是什么时候我懂得了沉默是金这句名言。
“姐姐,那你上初中后,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走啦?”“是,是。”看着姐姐厌烦的表情,我只好紧闭牙关,不闻不问。可是,一想到姐姐不能同我一起上下学,苦涩的滋味一阵阵涌上心头。上学了,面对车与人交纵的马路,害怕占据了整个心,就横穿直撞跑过了马路。每天都是如此,就这样与孤单交了朋友即使同学主动来找自己,自己也会觉得不主动。本以为以后自己的脑海里只有烦恼,再也存放不下快乐。没想到——“哈哈哈......”初中生涯的我经常面对那几十张笑脸。也许是环境,也许是心中有所触动,笑脸一天比一天多地浮现在我的脸上。渐渐地我愿意与同学们大胆沟通了。快乐最终还是战胜了孤独这个烦恼。
孤独,啊,孤独这个困扰了我一年多的烦恼,原来将它抛开了,心中是这样舒畅!
窗台上,曾经种植的吊兰和绿萝在慢慢的长大,想起它们初被植入时的弱小与不堪,我感慨,时光总会带走一切,而时光也总会给予一切。
孩子就像我精心培育的种子,在我的目光里渐渐的长大,带走了很多,也给予了我很多,而我知道,在孩子渐渐成长的路上我要承担很多的感伤。
早已忘记孩子小时我们所承受的艰辛与困苦,记起的只是小小孩子带给我们的甜蜜与幸福。
人,就是这样,对于越爱的人,我们想起的只是他的好,而早已忘了给予我们的痛。
在忙碌中,在辛苦中,在责备中,孩子总会渐渐长大,我曾经烦他总是黏着我,怎么不去自己玩,怎么不去找小朋友,怎么不去·····,在我的渴望自由,渴望有自己空间的日子里,孩子的脚步不知不觉的已经离我渐渐远去。
在雨夜里,孩子跟在一群朋友的后面,极力的想参与他们,融入他们,把自己的雨伞用自己瘦瘦的胳臂高高的给别人撑起,而我撑着雨伞独自在楼前,看他们跑进跑出,嘻嘻哈哈。去超市吧?不去!去吧!陪妈妈去吧!不去,你自己去吧!我徘徊在楼前,看楼上泻出的一家家柔和的灯光,竟然感觉那么的孤独与寂寞。感伤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让我措手不及。
总是盼着孩子长大,可是在长大的日子里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时光,时不时抱着我的脸亲亲,在我的耳边说妈妈我永远爱你,妈妈你不要离开我,妈妈搂着我睡吧,妈妈陪我玩玩吧·····,我知道,在你的成长中,我注定要学会与你分离。
我不会因为你的成长而伤心,但我在你的成长中会感伤!
孩子,在今天,在大家都说我爱你的日子里,我只想对你说:孩子,我爱你,你,要慢慢来。
随着钟声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离那个时候越来越近了。当耳边响起最后一曲下课的歌声,我用尽力气背起我的书包,背着一包沉甸甸的眷恋,一步一回头的离别了我的小学母校。
日月如梭,六年光阴匆匆划过,我认真品味着离别的'滋味,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痛苦,仿佛都像是在昨天。
我看着那一张张儿时的照片,嘴角不禁轻轻扬起,曾经的我,是一个懵懂无知的我;曾经的我,是一个稚嫩可笑的我;曾经的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我。就在我天真活泼的时候,就在我乖巧惹人喜爱的时候,就在最后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已经告别了我的童年。
回首过去,憧憬未来,但等待我的前途又是怎样的呢?迷茫,是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些什么,我想: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不能总是局限在那个狭小的地方恋恋不舍,全新的生活还在等待着我,现实或许很残酷,也许更美好,这往往是难以意料的,但明天总会到来,无论怎样,我都要笑着去面对未来。于是,我望着那新的校园,新的老师,一张张新的面孔,我听到了初中的第一课铃声。
我不再是拿着小铲玩沙土过家家的孩子,成了一个青春期中的“大人”了。我不再是那摇头晃脑,囫囵吞枣的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孩子,我变成了研究探索奥秘的人了。
有人曾说过:“人活得时间越长,生命也就越加多姿多彩。”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努力,一起实现我们的目标。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融入在集体中,拥有了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我会走出坚实的每一步。
现在的一切努力,只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加油!
人这一生,不知要变化多少次。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更猛,就会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我现在升入初中了,在这些天来,我突然发现我变了——变得活泼开朗、气质大方。
我在变,小学的时候,我特别内向,不太爱说话,而且胆小怕事。
记得那时上语文课,老师在讲阅读时,说要请同学谈一谈读后的感受、听了这话,我怀里的小兔子怦怦直跳。紧张极了。心里想:老师千万不要叫道我……就这样不停的说。但是天不随人愿,最终还是叫道了我。我慢吞吞的站起来,脸色一下子涨红了,小声的把感受说了一遍,过后我都要哭出来了。
可是,我升入了中学可就不一样了。我在变,我变得大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我现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提什么问题我都积极地回答,不再像以前那样胆小,怕说错了,总是发表自己的建议。我变得无法控制我自己,我显得是那样自然大方。
我在变,上小学的时候,一点也不活泼开朗。下课的时候,不出去玩也不交朋友,特别孤单。
而现在我变得活泼开朗了,下课和同学们有朋友条,和同学们一起嬉戏玩耍,总是不停地乐呀笑呀,我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在我问题搞不懂时,我会和他们一起讨论;再伤心难过时,还可以和他们谈谈心。总之,我变得不再孤单,不在内向,变得活泼又开朗。
我还有很多变化,从衣着打扮上不像以前那么幼稚;兴趣爱好也不像以前那样贫乏;追求目标也有自己的想法了……
我在变,而且变得很多很快,我突然发现我变得大方、活泼了,我喜欢现在变化后的我。
初中,是每个人都要跨过地一道关卡,它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妙。
日月如梭,一晃小学六年过去了。想起曾经与自己同在一起学习的同学、老师,还有那陪着我们度过六个春秋的学校,如今都分开了,心里想起来,难免会有一些心酸。那里不知留了我多少的酸甜苦辣。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我们那金色的童年生活已经悄然离去,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里。现在的我们不正像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吗,正等待这明天的太阳升起,使我们美丽的去开放。
走进新校园,感到特别孤独,在茫茫的人海里,努力的去寻找熟悉的身影。但是事不如人愿,没一个认识的人。大概是老天在考验我吧,让我学会去结交更多的朋友。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个考验。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除了和要好的朋友才露出自己开朗的一面。如果是不认识的人,我话都不爱讲。更别说去交朋友了。这是我到初中必须改的一方面。我要大方一点,要和同学多相处,才可以将自己不再那么‘默默无闻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让我们以一个新的面貌去迎接明天吧,美好的未来正等着我们去拼搏,去创新,所以我们要加紧学习,更加努力。为中国的明天去尽一份力。
加油吧。
我在变吗?现在的我已经跨入了中学校门,从一名小学生变成初中生了。与小学时的我相比,也有了众多不同。看来,我真的在变。
上小学时,我是班里的假小子。每当课间休息时,不是和男生打打闹闹,就是帮女生“行侠仗义”,是学校有名的“跆拳道高手”。可自从进入了初中校园,我变得文静多了。与同学打闹只是偶尔为之,大部分休息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有时看看书,有时画一会儿我喜欢的卡通画,也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愣。背诵古诗词时,也渐渐从唐诗,转而强烈地喜欢上了宋词。因为感觉宋词的那份凄美,更能打动我的心。在我身上,似乎增加了几分多愁善感。或许我真的长大了。
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是个无忧无虑的“闲散人员”,在班里不担任任何职务,但成绩还不错。偶尔犯点儿小错误,也不会让老师太生气。而如今处在少年时代的我,每天都在快乐地忙碌着。自从进入了初一八班这个快乐的班集体,我感到自己比以前增加了一份责任感。我愿意为老师分忧,我愿意为同学服务,我愿意为班级带来欢乐。本来我就是个快乐的阳光女孩,现在,因为看到了自己在班级的价值,我变得更加快乐!
过去,我曾多次幻想留在童年,因为童年留给我的美好回忆的确很多;而现在,我却总在想着长大后会怎样,因为自己的变化向我展现出更灿烂的未来!
是的,我在变,我一直都在变。我相信,今后的我还会变,会变得更优秀!
剪掉双马尾换成一头利索的短发,肥大的校服像涨满了的帆,背上沉重的书包的我已经步入了三中学校的大门。
跨入302班的门槛,环顾四周,干净的教室,严格肃穆的老师,成绩优异的同学,索然无味的课本,一切都变了。当然,我也变了。
小学时的懒惰已经跟不上初中的快节奏的脚步了,取代的是勤奋刻苦,使得,我变得比原来勤奋了,这是无奈的现实,但却发现勤奋的果实比懒惰的果实甘甜的多,比懒惰充实的多,就像一瓶装满米饭的罐子。
“天真”这个词只适用于小学,一步步的成熟向我靠近了,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有颗稚嫩的心,人总是要长大的,与其说人长大了,不如说是心长大了,我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能买到洋娃娃,我不会去想蜈蚣到底有几只脚,也不会去想天有多大,我已经慢慢长大了,知道要独立自强,知道要多温习功课了。
小学时的我盲目追求,会追求一件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现在的我已经有了正确的理想追求了,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好好学习,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自在逍遥,但是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以前的我,就如一个空花瓶,茫茫木木,空空虚虚,一撞就碎了,而现在的我我因为有了正确的理想追求而过的有价值。
步入初中,我明白了“任重而道远”的概念,紧张的学习,紧张的时间,紧张的课程,紧张的一切,包围了我,可是我发现我变得勇敢起来了,不再是以前的稚懦幼小,我勇敢的面对学习,勇敢的面对紧张的一切,我在努力拼搏着,克服一切我所能克服的习题,勇敢的站起来。
双马尾、公主裙、洋娃娃……这些都已经不属于我了,想到这里有点小小的感伤,但是,我所拥有的是崭新的一切!勇敢、奋斗、长大、勤奋……这些的种种,我变了,我变的长大了。
放学铃声响起,我背上那五年的时光,走在回家的路上。
从栏杆上看望那无边无际的操场和那片竹林。心里不禁感叹:时光太快,匆匆而过。转眼前我是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转眼后已是快毕业的大年纪学生。
一切都没变,只有我们在变。长大了,长高了,变美了,懂事了。曾经那片竹林是我们的秘密基地,而如今却是我们怀念时光的基地。当年我们恨不得马上离开学校,如今五年时光已匆匆过去,马上要离开学校却有些不想离开,仿佛那是我的亲人马上要离去。
在转弯口,直走过后是主席台的后台,这让我不禁想起三年前的一次事件。
在上体育课的我,突然想起想要见证时光,因为时光过的太快了。在自由活动时,我叫来我最好的朋友,我摸着我衣服里的珠子,想到了一个法子。在主席台的后台的一片森林挖一个坑把珠子放放里面,埋起来每升一个年级,那一年的时光里,选一天把它个挖出来,再埋起来。埋好后我们做了一个标记。
时光匆匆下一年的到来,转眼就到了。我们找到了那个标志,果真还真挖了出来。这见证了我们一年的时光。
回到家后,翻开相册,看到小时候的照片,当时的我被许多人说我长得像个男的。但过年拜年时,许多人都快认不出我了,这可就是所谓的女大十八变。
岁月如梭,大年的时光就像沙漏一样一直地流失流失。我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努力,一起实现我们的目标。现在的一切努力,只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加油!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世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无一例外。升入中学后,我发觉自己竟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刚升入中学,我还不适应。和同学们互不往来,谁知就在这时,第一次月考给了我一次重大的打击。
当我得知成绩后,放声大哭了一场,而面对我的情绪妈妈不但没有安慰我,反到冷漠的对我说:“哼,你都考六七十分太正常了,从小学到初中,你认真学习过吗?你长大了就是一无事处的废人!”(老妈语:也不能为了写作文把老妈写成这样啊。)
雨,依旧哗哗地下,只是多加了我的几滴眼泪,密密的乌云好像在嘲笑我的无能。我独自在雨中漫步,思索着:“一无是处......废人......”反复的映在我的脑海。“我要证明给你看!”我发疯似的狂奔回家,把所有的书拿出来,一本一本的看,是它在激励我:“我要考一个好成绩,你不要再嘲笑我了!”
以后的几周,同学、老师都说我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我也再不搞小动作了,有不会的题,追着老师问,每天学到深夜......终于,我有了回报!第五周考试,我竟然取得了全班第九的成绩!我从倒数十名走到正数十名,这之中,包含了我多少地汗水与泪水啊!
我——在变,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懂得了不学习就要落后。
变化,总是在悄然之间:几时枯柳发芽了?几时树苗儿长高了?几时,圆圆的月儿又缺了?几时,故乡的小道变宽了?……而我呢?……
—题记
眼眸中——我看到了变
在儿时的相片中,一个小女孩子瞪大了眼睛望着相机。一股子天真,满满的好奇,一大半的幼稚,那么转呀转呀,混合成一种新元素——儿时的眼眸。而如今,对镜自照,眼中满是成长的心愿树——理想。眼眸中,虽还有天真,却只是涓涓细流。我惊异,那一大半幼稚变成了橙色——成熟的色彩,眼眸里的我,在变。现在的我,眼中五彩缤纷,是青春的激情,更是成长的蓬勃!
日记中——我看到了变
偶尔发现以前的日记本,一本本的,旧了,破了。欣喜地翻看,发现儿时的自己真可爱,日记的字体大大的,歪歪斜斜。两三句话的日记在现在看来那么无聊、幼稚。一本本的日记,我看到了我在变,字迹变了,更小而清秀了,内容更丰富了,思维更活跃了——原来变化是如此之微妙!
书橱里——我看到了变
我最最珍爱的书,记录了我的成长。看童话的兴趣未泯,但却爱勾勾画画,圈点圈点。蜡黄的一本故事上,有儿时不懂事的涂鸦,缺了角的书也是从前的“杰作”。但是如今的我,变了。最爱读太白的诗,鲁迅的文,国外高深的大部头小说,书中是成熟的批注,深有同感的感慨。我发现,书橱满了,我的大脑却尚未满,灵动的思想迸发出火花——我在变!
又一年,我遇见了变化,它那么悄然,那般科幻,我不知道何时那枯柳发芽,何时那树儿高长,何时缺了的月儿又圆,何时故乡的路更宽,何时我还会变……
——后记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也却从未去怀疑这些真正的知识。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里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站出来勇敢地质疑吗?是的,从那以后人们都只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完全下了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也就是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通过‘割圆法’经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π等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只有学会了质疑权威,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所以说质疑可以打开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讲的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不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感谢吗?所以,请发挥出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候,你可能是对的,权威可能是错的,关键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有个刚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到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天,医院接收了一个转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医院马上安排抢救,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术专家的助手,这位专家也是该院的院长。复杂的手术进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快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缝合。这时,那个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我们用了10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块,要不要再检查一下?”院长看了她一眼,但是没有理睬她的话,说道:“继续,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满脸的不解,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又继续说道:“做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任,你们不能这样做!在找到第十块纱布之前,不能缝合!”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过是个实习生的小护士,这时,一直表现得很冷漠的院长微笑了一下,举起了左手,里面拿着一块纱布。他说:“第十块纱布在我手里,别担心,缝合吧!”手术结束后,院长决定让小护士留在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原来,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究竟有没有职业道德和认真对待工作的品质。小姑娘当然知道自己是对的,别的医护人员也知道。可是顶撞权威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肯出声的原因。什么时候都不应该盲从权威。当权威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于二十多岁的你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那些年龄比你大、资历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谓的“权威”,你自然应该尊重他们丰富的经验,但你不该盲从他们的一切结论。在你的奋斗之旅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提出疑问,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这对你将会大有裨益。
直视错误,勇于改过自新的人,往往不会在同一错误处再次跌倒。因为他将这次错误作为了教训,时时提醒自已。而摔碎了缸,头也不便走的人,会一次摔碎自已的缸,因为他把错误当做了负担,维恐避之而不及。事实证明,回避错误虽然带来了苟安却永远不会长久,只有直视错误,寻找原因,才能避免再犯。这一直视,固然痛苦,但只有去直视错误,才是不再犯错的必要条件。 纳粹德国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虽然时隔多年,但是这件事就象阴霾一般笼罩在人们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直到有一天,一位叫勃兰特的总理驱散了有的阴霾。 访问波兰时,勃兰特参加了纪念二战间被屠杀的犹太人的活动。看着纪念碑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勃兰特心中愈来愈感到沉重。他不住的用手拭去额上的汗,当听到解说员讲述纳粹如何杀死犹太人时,勃兰特的手越攥越紧。终于“扑通”一声 在了纪念故里前,说道:“愿主原谅我们,愿死者得到安息。“后来,全场和勃兰特一起,进入了久久的沉默…。。 这一跪,是对错误的忏悔,是她对错误的直视。敢干直视错误的德国最终被世人原谅。我曾记得犹太王的手杖上刻着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不,他错了,一切都不会过去。错误可以改正,但绝不会过去。认为错误公过去的了,只会困惑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之中,直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人,却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中披荆斩芾,高歌猛进。可以说,直视错误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回避错误,只会让自已寸步难行。 同样作为德国总理默多克就少了这样的勇气。当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传到德国时,默多克十分高兴,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出自已愉悦的心情。但这却引起朝野的极度不满,因为默多克所在的政党名为“德国民主基督党”,它认为“生命是平等的”。而默多克这一做法显然有悖于此宗旨。虽然默多克极力回避她“口误”这一话题,但一波又一波的质问向她袭来,甚至影响了她的支持率。 两位德国总理的反差令人瞠目。直视错误的勃兰特令世人原谅了德国,并赋予了这个国家新的希望,而默多克想极力掩饰的“口误”却一次又一次影响了她的政治前途。为什么?因为这一切都不会过去。直视错误化解成警醒,回避错误化做沼泽让自已越陷越深。回避错误,只会再次打碎手中的瓷缸,直视错误,才能让自已抓紧手中的瓷缸。让我们直视自已的错误吧,不要再蹈以往的复辙,因为一切都不会过去。
关于直言和婉言 看人生,走红尘,就关于直言和婉言........“直言”“婉言”两个相似“直接”和“间接”的代名词。 -题记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这一直言是指君子坦荡不阿谀奉承, 其实人生就生活与直言和婉言之间,“直言”笼统的事就是直接,人靠一张嘴,成也是嘴,败也是嘴,如果什么事斗直接一点,看似很利索,内涵中却隐藏着我们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就随便那一件事来说,例如:“成绩下来了,你没有考好,老师很想特批你一顿。”可是老师却婉言向劝:“这次没考好,还有下次,下次争取考好,但是一定要上进,不要老想着还有下次,人生的下一次毕竟不多,老师的话就说这么多,以后的路老师相信你知道该怎么走。”简短的几句话,相比之下婉言却乎占了上分,但比如别的事:记得我们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当时的邹忌似乎是我们集体学习的榜样,敢直言不讳,而不像其他官员阿谀奉承,这样一比,直言似乎又占了上分。 简简单单的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生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某些东西,人生也不是一味的执着, 该放下的就放下,该追求的就努力追求,就像直言和婉言,不是邹忌一味的毫不忌讳,也不是老师的一直鼓励支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分场合,分地点,不是说做一个圆滑之人,而是做一个聪明的人........ 直言有直言的个性,婉言有婉言的潇洒,不可以笼统的认为的,你该直言或婉言........人的话是自己说出来的,不是一味的直言也不是一味的婉言,之所以一开始说,人活在直言和婉言之间。 看世界,走尘路,慢慢懂得直言和婉言是我们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