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劳拉·布朗教授曾在传说中的哥大开设过文学写作课程,并拥有三十年的各类型写作辅导经验,其经验总结出的“六步法”有着广谱的适应性,无论是公务写作、校园写作、生活写作还是文字创作都可事半功倍。作为一枚陷入毕业论文写作困境的研究僧,感觉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在浏览了书中分门别类的写作指导之外,着重啃读了布朗教授关于论文写作的章节。
所谓“六步法”同样适用于论文,指的是行文的六个步骤,分别为: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以及修改。六个步骤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套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排序加以灵活应用。之前困扰我们苦苦憋文的重要元凶便是我们试图“一劳永逸”地直奔主题,在准备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直接下笔写初稿,然后直接毫无悬念地文思枯竭。
在《完全写作指南》中,布朗将研究性论文化为五个具体的阶段:
第1阶段:理解任务
在这一个阶段中,包括了“六步法”中的两项关键要素:目标与读者。“撰写研究性论文的目的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而论文的第一读者则是我们的导师。在落笔之前,我们需要和我们的读者(导师)充分沟通论文的要求,包括字数、类型、引用方法等,以免多走弯路。
第2阶段:确定主题
在这一个阶段中,读者依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大量阅读与讨论,我们才能为论文找到支撑与思路。作为学生,问题意识往往并不足够,在获得导师的建议与许可后,可以避免写了大半从头再来的悲剧。
第3阶段:开始研究
这是论文成型的最复杂亦最关键的一步,“六步法”中的“头脑风暴”与“组织”将在这一步骤闪亮登场,布朗在书中比较有启发性的观点是:论文并非一个人的思考结果,而是一群人(同题研究者)通过文本“沟通”后的产物,阅读与思考本为一体。在研究阶段,首先需要收集资料:书籍、期刊、报纸并附加上网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仅依靠于网络,正式出版物在资料中应占据相当比例。这些收集的资料将成为日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与引用信息,并通过提纲进行适当的组织,得以形成论文的骨架。
在整理资料的研究过程中,布朗给出了“提纲卡片”的妙招:即用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三项内容。
01、参考文献记录卡
包括:作者、标题、出版物、年份等基本信息,便于日后引用。
02、注释记录卡
记录文献中的观点、论据、引语等,基本就是总结资料中的干货。包括:作者、书名、页数、内容等。
具体的格式为:
引用:“逐字逐句复制下来,包括所有的标点符号,将所有内容放置于引号之内。”
复述:用自己的话将原内容表述出来。
总结:记下段落大意。
03、提纲记录卡
将研究中的想法记录下来,更接近于头脑风暴,以卡片的形式方便排列整合。
第4阶段:打初稿
到了这里,基本就是“开始写吧”的节奏,越早动笔越好,一边写一边进行补充研究。
第5阶段:修改
既然写论文已然花去了足够多的精力,何不在最后多一点时间查查小问题,以免因为错字、引用不规范等问题贻笑大方。
除了关注论文的主体写作步骤,布朗教授还贴心地写下了如何避免抄袭的小贴士:学会改述,并对所有非常识的内容进行标注,标明出处。而对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也进行了另篇详细指导,读来亦十分受用。
虽然几万字毕业论文的焦虑尚未解除,但拥有一本诸如《完全写作指南》这样的论文伴侣,多少让人觉着欣慰。
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宋体。
5、关键词4号宋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1.25倍行距。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讯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权,能够宣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科研基金申请、求职和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之一。
很多高校在资格评定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著。由于作者署名与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作者排名格外关注。
按照排列顺序,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类,作者分为普通作者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又称通信作者,因为这种作者负责回复来信。
论文作者排列注意
作者排列顺序分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贡献排位法三种。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于无法区分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的情形,在署名处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这种方法虽确有运用,但不被学术界提倡。
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学生或团队成员做第一作者,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做最末位作者,其余有贡献的人员居中排列。这种方法虽然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形成过约定俗成的共识,但目前这种共识不复存在。
完成论文是两人合作的,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作者,配合作用的是第二作者。另外一种情况是领导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如下: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如下: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人,有的文章署名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一般需要对人名进行标注; 2、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作者重,而比单独署名分量轻; 3、在国外,第一作者一般是学生的导师或老板,真正编写论文的人在第二作者上的位置出现。
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
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一般都是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还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其实从发表文章来看这个第一第二的没有什么区别,关键要看下发的文件上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发表能承认才是关键,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我发表都是在百姓论文网那发表的,今年打算还要发表一篇,我推荐给你,你要是发表可以去他的看看,挺好的。
论文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通讯作者等。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2、第二、三作者: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
3、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区别:
1、分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3、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
通讯作者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