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 喜欢在边缘与缝隙中窥看历史。 喜欢把历史读成小说,也就把《史记》读成小说。《史记》写男子也写女子,写男子不吝笔墨,写女子一笔带过;写女子多淫荡,也多真性情。《史记》于我历历在目的也便是这些女子。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褒姒任性不知轻重;然天下不负幽王,而王自负。曾看过无名氏《烽火戏诸侯》,画中褒姒就像观音低眉,正如佛经云:“仪容婉媚,庄严和雅,端正可喜,观者无厌。”或许这是后世对褒姒的一种阐释,政治也好,淫荡也罢,全归于禅意。 《史记》不写妲己形貌,看过只是很简单地知道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色,听信过她的话。但许仲琳《封神演义》谓其:“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真真尤物!妲己成为经典也都使世人心思。 女子如水,君子当如器。可中国对女子历来缺乏宽容与平和,不但男子对女子,女子对女子也不过如此。那些烟视媚行的尤物常常引起他们本能的嫉妒,嫉妒而生亲近之意,一旦不可企及,便本能地恐惧,又生贬抑之心。妲己成为了狐,女子们也并未像最初的狐一样受到尊敬与膜拜,倒是为“红颜祸水”之说制造了那么一点点可疑的佐证。便痛恨那些古代风气,于女子而言,全是轻蔑与禁欲的压抑。 记得蔡姬故事:“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望伐。”也背诵过“齐侯以诸候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至此,不由大笑桓公也有此狼狈滑稽。其实,淫荡却无邪,才是女子本色,只会让人觉得是美的,而淫荡无邪的绰约处子,更是女子中的极致。我爱的就是蔡姬轻狂如处子,天然情性。蔡姬故事,《史记》未详写,也正因这简略,则惊鸿一瞥,随意怀想之间尽是明媚与凄艳。 骊姬二字极佳,骊可为好马,也可为猛龙,骊姬之骊为骊戎之骊,也并不妨碍我将她与好马与猛龙连起来想。先秦女子之名,可同鸟兽虫草,有时候是这些名字在刻画它们各自的主人,以兽为名的女子,只观其名,似乎就是有了兽类的野性以及这种野性天赋的属于自然之子的骄傲与高贵。而且骊姬为人险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若以旁观者的眼睛来看,不失为另一种美;自然,这样的女子,于当下流行文学的小说作者倒是好材料。 讨厌卫子夫,大概是先听了“金屋藏娇”,如此,卫子夫成了凭借美貌趁机而入的第三者。到底我在为阿娇不平。卫子夫是个大花瓶!或者是宁静演的那个卫子夫实在让我失望。可卫子夫的下场也不好,有些狼狈,《史记》女子们也大抵如此,得善终者少。而她们也不过亲自充当了是古代中国女子的谶言罢了。 女子降生本是福气,女子的敏锐,朴拙,凌厉,温和,才艺,美貌,诸般种种,是女子的福气,也应是人间的福气,但为何这诸般种种却是一具埋葬在灵魂深土下的腐尸,无论曾经有多么绚烂光华,却已朽烂着并长存着,常常在她们沉睡时游离成恶梦,妆扮成她们醒来时猛然发现的躺在身边的骷髅。最是谁喂养了她们少女时代的情欲?其实那些本是一种极致之美,少女的情欲美好而惨烈,惨烈是因禁欲。那些情欲,让她们无法回首,回首之时,人世已深。这无端秀色,当真好没来由! 鲁元公主若不曾被爸爸刘邦几次踹下车,我也不会觉得她是可怜可爱的;而我所喜欢的那个卫子夫,却一定是个夏夜里将萤火虫关进骷髅壳里的少年女子;刘陵聪慧,有辩才,最终死陷囹圄,父亲刘安也留下了鸡犬升天的传说,却不知长生一梦醒,淮南草木又深了几许。 女子好像是突然就失去了最初的神性,不会再有女娲与伏羲的乱伦,从此神灵便是神灵,女子,则彻底沦落,青楼不是真风月,而世间于女子,却处处是艰辛风尘。而《游侠列传》里全是男子,女子无游侠,女子成为游侠是在以后的侠义小说里开始的。《史记》女子,也全无游侠气,到底她们是无此心,游侠本也是一种心境而已,聂荣为弟而死,那江湖终究也与她无关。 不喜欢赵太后,并不因为她已经是“媪”的缘故;就再说说薄太后与窦太后,我喜欢的都是她们还没有成为太后、即当初失意时,那时她们心怀失意与不满,才是人间的可爱女子。她们成为了太后或皇后,就不是当初的那种感觉了,仿佛有什么东西,一去不复返。究竟为何我也难以表清,感觉本身过于微妙,难以捕捉,迷离又神往…… 可惜古之女子无自由,骊姬得以横行后宫,却反为权谋所溺,又不是真自由了。或许自由意味着更高层次上的抉择,并且不为此抉择所累。除了自由本身,谁也没有权利来确认一个女性的价值。但愿能够看到一个活着的女子,她真的足够强大,这样的女子,又应该有怎样的心境?我怎么知道! 还是可惜了,太史没与王昭君活在同一个时代,还真想看太史会怎样写昭君。四大美女,以前喜欢西施,可能是因为她扮演了半个间谍的角色,后来才喜欢昭君,接着就一直最喜欢昭君了。汉帝痛悔,吾当快哉!当昭君的容光震惊了大殿上的所有人,单于使者们的谢恩与君王欲反悔而不得便是昭君的复仇之得逞。明妃去国,汉川亦为之失秀,失意之仇得偿后,又是怎样的虚空与苍凉?昭君自知。 曾怀疑过昭君的存在,这段故事太像传奇,像一部真实的悲剧。且将昭君看作一种情结,慰藉后之怀才不遇者。然昭君之前并无昭君,昭君去后,亦无昭君,世人从来各欲所欲,各哀其哀,又何必以昭君自许? 伍举入谏时,楚庄王左拥右抱的郑姬越女,郑姬越女,你们去国离乡,可会想着回去?夜深也忽梦少年事?这也足以让我凝神感伤。在边缘与缝隙对向历史,所见所闻是血淋淋的断面,有时觉得都是戏,戏里春风别旧梦,而戏外则叹息如此春风又一年。其实戏里戏外,知道了就记住不忘,何必当真执着?历史常常被刻意湮没,那些真实的、残酷的,也就成了化不开的象征与情结
读《史记》之感《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史学开拓之先者,汇文学精华之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结合,使《史记》得以位列于二十五史之首。鲁迅先生给予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读完这部史记之后,我终对它绽放出的文学光芒有所涉猎。“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指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了解了如此之高的评价,不禁给我们有了几分好奇。究竟《史记》是本怎样的书。它的精华在哪?个人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精湛的语言文字《史记》中的语言文字非常精湛和准确。例如《鸿门宴》中。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语言的精湛更加突显.其中有一些称谓和语言都显现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且《史记》书中多次项羽部下对项羽称呼大王,连刘邦的部下也对项羽称王。” 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所以项羽失掉本唾手可得的天下并不是历史对我们开玩笑,而是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项羽的自以为是和宅心仁厚,还有倔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杜牧的《题乌江亭》。若说此诗则就联系到<垓下之围>。在垓下之围,逞个人英雄主义,将决战演绎成快意恩仇的“个人秀”,被刘邦打败。最终所幸逃至乌江。但至于乌江,他,面对滔滔江水,感慨万分。最终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天要亡己。于是自刎而死。而次诗则是杜牧惋惜项羽的才能所作的诗。 从诗中联系《史记》中的记录,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军事能才。但是他不适合当君主。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不是骁勇善战,而是能够运筹帷幄。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由人物的性格结合史事来记述事件。所以语言就自然流畅合理。⒉独特的写作方式阅读《史记》最大的一种感触类似在读一本对历史的读后感。里面流露着司马迁的丰富的思想感情。⒊敢于批评世风若不是因为李陵事件,或许司马迁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因为汉武帝的一个问答,司马迁发表了自己一个见解,就被戴上为李陵辩护的罪名被处于犯上的罪名。而按照当时汉代律令,犯上的罪。有三种处罚:①用钱赎人。②宫刑③死。当时被戴上罪的时候司马迁正在开始写《史记》自然不会选择死,而他家世代是史官。根本没有多余的积蓄来赎他.那么最后只得接受宫刑……对于我们来讲,看到这。不禁感慨万千,为他而悲哀。其实若不是这次李陵事件。或许就没有今后司马迁的成就,更没有辉煌灿烂的〈〈史记〉〉一书。而我们由此也可以感受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纯一面,都是双刃剑。因此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史记〉〉更像一本在传授我们历史知识时又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总结前人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以他的无畏精神传递后世们要引以为前车之鉴。时刻记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位学者对史记都有不同的见解。作为学生的我们,了解的或许只是皮毛的知识。对于这部巨作,现在的了解和认识远远不够。它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仅仅如此。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我们的知识面和了解广度,开放我们的视野。
读《 史记》后有感论文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鉴》)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你好。考虑支气管病变可能性大。不知你咳嗽了多长时间,有没有发热等其他症状,平时有无抽烟习惯。建议去医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排除下呼吸道病变。安徽省肺科医院呼吸科李孳
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发展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从1989年起在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改称“西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助理,副主任,行知育才学院常务副院长,心理学院副院长、院长、心理学部部长以及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2011年12月起担任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发展、情绪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智力心理学》、《当代心理学进展》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归纳推理的五阶段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31271088;社会应激与生理变化的交互作用导致女性的易感性,81171289;儿童情感决策能力的发展研究,30770727;个体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及其机制研究,30370488;儿童动作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发展研究,3990004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研究,BBA080047;社会变革与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纵深比较研究,02CSH002;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99czx009),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1项(青少年情绪与自杀问题的心理机制研究,20100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儿童归纳与创造发现的脑机制研究,11JJD190002)以及教育部、中科院、重庆市等横向课题30余项;在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成果。在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Neuropsychologia、Biological Psychology、Neuroscience、psycho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国际专业刊物发表SCI/SSCI论文93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内著名杂志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教材、著作10部。主编的教材《幼儿心理学》被选为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91年,著作《宣传心理学原理》荣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年,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著作《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荣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论文《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荣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年,著作《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荣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负责附属办学工作,分管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编辑部。
2002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SCI论文27篇、SSCI论文2篇),国际期刊收录英文论文摘要10篇(SSCI期刊收录),中文论文11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篇。获得两项省部级人民政府等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含章节)10种。 (1)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 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3):275~283(通讯作者)(2) 陈安涛, 李红, 邱江, 罗跃嘉. 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电生理证据. 科学通报. 2006, 51(11):1281~1286(通讯作者)(3) 陈安涛,张庆林,王乃弋,邱江,李红,王秀芳,李小晶. 分类活动中的认知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88~1394(通讯作者)(4) 何媛媛,袁加锦,伍泽莲,李红. 正性情绪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对外倾个体注意的调制作用.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5) 马晓清,冯廷勇,李宇,李红. 抑制控制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6) 李富洪,孙弘进,李红,曹碧华,邬德利.几何模块论的局限性——来自梯形实验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 40(2):175~183(通讯作者)(7) 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热执行功能对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8, 40(3):319~326(通讯作者)(8) 张婷婷,李红,龙长权,冯廷勇,陈安涛,李富洪,王秀芳. 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 心理学报, 2007,39(4):400~410(通讯作者)(9) 陈安涛, 王乃弋, 李红, 刘强, 冯廷勇. 类别归纳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 心理学报, 2006, 38(6):815-823(通讯作者)(10)冯廷勇, 苏缇, 李红, 张莉.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测验编制,心理学报,2006:38(5),497~501(通讯作者)(11)李一员,吴睿明,胡兴旺,李红,P D Zelazo.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心理学报,2006,38(3):356~364(通讯作者)(12)龙长权,吴睿明,李红等. 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心理学报,2006,38(1):47~55(通讯作者)(13)张婷,吴睿明,李红,P D Zelazo等.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1):56~62(通讯作者)(14)廖渝,吴睿明,P D Zelazo, 李红, 张婷,张莉,高山,李小晶. 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通讯作者)(15)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龙长权. 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199~209(通讯作者)(16)魏勇刚,吴睿明,李红,冯廷勇,Philip David Zelazo.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5,37(5):598~605(通讯作者)(17)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 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通讯作者)(18)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19)李红,冯廷勇。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95~399。(20)李红,林崇德。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心理学报,2001,33(6):518~525(21)陈安涛,李红,杨耘云,龙长权,李富洪. 归纳推理是领域特殊还是领域一般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据. 心理科学,2008,31(3):567-570(通讯作者)(22)李富洪,李红,曹碧华,陈安涛,龙长权.视觉归纳概括的加工机制与策略. 心理科学,2008,31(2): 332-335(通讯作者)(23)刘凤英,张庆林,李红,姚志刚。类别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308-311(24)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 2007,30(6):1514~1516(通讯作者)(25)张仲明,李红.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符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7,30(1):104~107(通讯作者)(26)雷怡,李红.5岁儿童能够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对Moe任务的质疑,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通讯作者)(27)李红,王永芝.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言语能力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1306~1311(通讯作者)(28)冯廷勇,李宇,李红,苏缇,龙长权. 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通讯作者)(29)龚银清,李红,方美玲. 规则顺序与规则类型对儿童规则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318~1323(通讯作者)(30)文萍,李红,彭宇,罗卫华. 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结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487~1489(通讯作者)(31)李红,白琼英.某些影响儿童视觉写实绘画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2):277~280(通讯作者)(32)李红,王乃弋。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通讯作者)(33)高雪梅,李红,郑持军。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通讯作者)(34)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展望,心理科学,2004,27(6):1457~1459(通讯作者)(35)李红,郑持军,高雪梅。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53~55(通讯作者)(36)李红,龚银清。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3期,448~451(通讯作者)(37)丁月华,李红。三种处理下条件三段论推理加工过程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947~950(38)白琼英,李红。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113~115(通讯作者)(39)李红,高雪梅,郑持军。幼儿几何体绘画“知”,“见”矛盾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2期,234~235,230(通讯作者) (1) 何媛媛,李红. 外倾性和正性情绪关系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 李鹏,李红. 反馈负波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3) 吴文婕,李红. 标准窗口任务与儿童早期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4) 邬德利,李富洪,孙弘进,李红. 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及其局限.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319~325(通讯作者)(14)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6期,607~615(通讯作者)(15)白琼英,李红。0~1.5岁婴儿表征能力的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卷第1期,57~64(通讯作者)(16)龙长权,路晓英,李红,范籍丹.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6~12(通讯作者)(17)陈璟,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7~13(18)文萍,张莉,李红等,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13~18(19)高山,李红,陈安涛,白俊杰. 老年人和大学生决策规则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72~75(通讯作者)(20)胡兴旺,李红,吴睿明.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2(2):127~130(通讯作者)(21)龚银清,李红。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2(4):12-16(通讯作者)(22)吴睿明,黄彦萍,李红,冯廷勇,龙长权. 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3):7~12(通讯作者)(23)李红,高山,白俊杰. 从儿童赌博任务看热执行功能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1):21~25(通讯作者)(24)高雪梅,李红.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 21(2):109~113(通讯作者)(25)崔云,李红。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80~83(通讯作者)(26)龚银清,李红。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4,22(4):48~52,62(通讯作者)(27)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期,78~86(28)王儒芳,李红。影响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因素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21~24(29)袁琳,李红,李宇。目前国外智力教学的新方向,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0卷第6期,28~32(30)文萍,李红,马宽斌. 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青年研究,2005,12(通讯作者) (1) 吴霞,李红,儿童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的多样性效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2) 文萍,李红,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3) 张仲明,李红。智力测验分数解释的发展趋势,心理学探新,2004,24(2):24~28。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4)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22卷第1期,44~48(5) 王儒芳,阴山燕,李红。军人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Vol.13(1):64~65(6) 白俊杰,高山,李红。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09~310,302(7) 高飞,李红。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过劳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3期,179~180(8) 李红,陈璟。国外关于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问题发展的组合模型及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225~22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004年第9期(9)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57~159(10)贾红桃,李红,孙翠碧,胡梅. 论婴儿类别形成的过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66-68(11)陈璟,李红.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教育探索,2006,11,102~104(12)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2(13)崔云,李红。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136~137(14)何琳琳,李红, 潘春妮. 3—8岁儿童假装理解和绘画理解能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7,33(1):143~147(15)张仲明,李红,杜建群. 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原则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27~31(16)李宇,李红,袁琳. 论智力的文化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35~38(17)李红,李一员. 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21~2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6:29-33)(18)魏勇刚,李红.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36~40(19)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30(3):44~48(20)李红,陈安涛。“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结构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29卷第2期,16~2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1)冯廷勇,李红。类比推理发展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28(4),44~48。(22)李红。论大学生智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1年第3期。(23)李红,刘兆吉。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0年第2期(24)李红。3~11岁儿童解决解决形象语言的三项系列问题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0,Vol.25(4),487~494(25)李红,陈安涛,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理论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31(4),103~10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B4》,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26)龚银清,李红。婴儿感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发展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2002年3期,270~274(27)李红,贾宜锋,张富洪。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发展及其心理模型,西北师大学报(社),2004,41(4):93~97(28)贾谊锋,李红。智力的二元三层次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3年第35卷11月版,127~129(29)彭文会,周鹊虹,李红. 婴幼儿基于概念的归纳推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2006,29(1):54-57(30)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规则使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19~123(31)张仲明,李红,陈璟。当代儿童传递性推理模型研究的新进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7~101(32)潘春妮,李红,何琳琳。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2004,19(1):67~69(33)贾谊锋,李红。智力理论的统合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4,33(10):46~50(34)李宇,李红。儿童认知脑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3年第1期(总9),22~25(35)贾宜锋,李红. 高效率教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36)高山,李红,白俊杰。关于智慧的心理学探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40~142(37)王儒芳,李红,罗昆仑。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5,Vol.7(2):70~74(38)潘春妮,李红,何琳琳. 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障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 29(1):130~132(39)郑红兰,李红,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的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6(40)白俊杰,高山,李红。有关当代人类智力模型的思考——神经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构建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年第2期,86~89(41)陈璟,李红,张仲明。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5:82~85(42)陈安涛,李红。信息加工的中介状态——国外对表征的一种新看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2002,Vol.20(2),99~103(43)何磊,李红。推理任务中的工作记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卷第2期,82~85(44)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研究取向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6~139(45)魏勇刚,李红.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2005第5期,97-102(46)李红,高雪梅.心理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西华大学学报(哲),2005,Vol.24(1):86~90(47)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Vol.3(1):76~80(48)高山,白俊杰,李红。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2004,3(4):17~19(49)陈璟,李红,宋宜,唐艳。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国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5(2):117~118(50)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罗昆仑.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Vol.21(3):273~274(51)王儒芳,李红。表面相似性问题类比推理问题解决中的情感效应,宁波大学学报(教),2005,27(2)(52)贾谊锋,李红。传递推理脑机制研究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1):47~50(53)王儒芳,李红。婴儿认知加工原理(IPP)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4):27~30,92(54)魏勇刚,李红。智力落后者的记忆的信息加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5卷第1期,15—17(55)陈安涛,李红。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2年第24卷第1期,50~53(56)魏勇刚,李红。同伴指导在智力落后者教育干预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92~93(57)王儒芳,李红。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及人—我关系理解的新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9卷第6期,127~129(58)高飞,李红。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青年探索,2003,2
你要哪个?我给你。[1]刘东红,.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2]廖燕慧. 创新与英语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试探[J]. 龙岩师专学报,2001,(S1).[3]赵玉君. 浅谈突破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J]. 石油教育,2003,(3).[4]陈丽霞. 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1).[5]党兰玲. 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李春梅.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7]红英.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4).[8]李冲. 英语教学中的智力因素[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6).[9]赵大中.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S1).[10]王灵霞. 浅议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11]徐彩连. 试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大众科技,2005,(2).[12]魏纯雅. 英语教学中实施语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 南平师专学报,2004,(3).[13]谢丽娟. 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陆影. 英语思维与英语教学[J]. 台州学院学报,2001,(4).[15]王爱玲. 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6]金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4).[17]石玉华. 浅谈英语听力教学[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Z1).[18]张雯. 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19]周涛汛.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思维[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0]雷耘. 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1).[21]刘永红. 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智力开发[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22]颜超. 英语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庞绍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现代教育科学,2007,(10).[24]吴雪松. 谈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5]金丽青. 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3).[26]郭欣宇. 英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27]邓炳杰. 立体思维与介词[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28]王吉琼,邓晓华. 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S2).[29]李梅.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0]陈乃赞,赵春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 科学大众,2008,(6).[31]马建春. 英语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32]郑梅. 对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1).[33]邓秀华,陈贤淑.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34]龚隽文.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4).[35]黎振海,乔军钗,郭斌.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36]杨仙菊,.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 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7).[37]杨为明,曹喜梅. 试论中西方思维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形式[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S1).[38]郑广俊.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9]张莉,. 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克山师专学报,2002,(2).[40]李小军,. 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41]王蕾,. 精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科技资讯,2007,(1).[42]李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2).[43]王荣芝,. 浅议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4).[44]郭立琴. 浅谈文化、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1).[45]郭萍利,.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S2).[46]张慧琴,李晋,.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7]郭小红. 试论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平原大学学报,2004,(2).[48]梁红,李津花. 论学生用英语思维时母语向英语的迁移现象[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49]崔崧,.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50]葛传红,.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运用与探索[J]. 科学大众,2007,(10).
该同志从事计算数学,特别是非线性逼近和优化的理论和数值计算及其复杂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涉及到现代数学的众多分支,难度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在图象处理、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主持人已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目前正在主持研究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的项目各一项。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李冲同志获得了系统而又丰硕的成果,他不仅解决了前人留下的多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原创性工作。这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20多篇被SCI收录。在科学出版社现代数学基础系列丛书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合著)。与他人合著的另一部学术著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版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的资助,近期将由科学出版社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列丛书中出版。其成果曾获得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和二等奖(排名第一)各一项,以第一排名、第二排名和独立完成的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项。
发表论文Lei, L., Pan, J.,Liu, H., McBride-Chang, C., Li, H., Zhang, Y., Chen L., Tardif, T., Liang, W. Zhang, Z., & Shu, H. (2011).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and impairment from ages 3 to 8 years in Chinese children.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2),212-220.Li, H., Shu, H., McBride-Chang, C.,Liu, H.,& Peng, H. (2011). Chinese children's character recognition: Visuo-orthographic,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morphological skills.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Liu,H. & Chang, L(2010). Multivariate Longitudonal Data Analysi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ition, edited by Barry McGaw, Penelope Peterson and Eva Baker, Elsevier.Chang, L., Liu, H., Wang, Y., Fung, K.Y., Wen, Z., Li, H., & Farver, J.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preferenc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s and peer accepta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7, 53(4): 603-630.Shu, H., McBride-Chang, C., Wu, S.N., Liu, H. Understanding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s a core cognitive constru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 122-133.Chang, L., Liu, H., Wen, Z. Commentary: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 How to abstract Developmental Vari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al, 2005,29:14-16.McBride-Chang, C., Cho, J.R., Liu, H. Changing Models across Cultures: Associations of Phon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to Reading in Beijing, Hong Kong, Korea, and Americ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5,92, 140-160.Chen, X., Chang, L., He, Y., Liu, H. The peer group as a context: Moder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2005.76,417-434.Chang, L., Lei, L, Guo, B,. Liu, H. Peer acceptance and self-perceptions of verbal and behavioral aggression and social withdraw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al,2005,29,48-57.Chang, L., Liu, H., Wen, Z., Fung, K.Y., Wang, Y., & Xu, Y.. Mediating teacher liking and moderating authoritative teachering on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96, 369-380.刘源, 骆方, 刘红云. 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距离与形态. 心理学报. 2014(9). 王珊, 骆方, 刘红云. 迫选式人格测验的传统计分与IRT 计分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14(3).刘玥, 刘红云. 不同铆测验设计下多维IRT等值方法的比较. 心理学报. 2013(4).张勋, 李凌艳, 刘红云, 孙研. IRT_Δb法和修正LR法对矩阵取样DIF检验的有效性. 心理学报.2013(8).刘红云, 骆方, 张玉, 张丹慧. 因变量为等级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学报. 2013(12).骆方, 刘红云, 张东, 王珊. 神经质人格迫选量表的开发及其抗作假效果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13(5).刘源, 赵骞, 刘红云. 多阶段增长模型的方法比较. 心理学探新.2013(5).刘红云, 骆方, 王玥, 张玉. 多维测验项目参数的估计:基于SEM与MIRT方法的比较. 心理学报. 2012(1).王家祺, 刘红云. 融合模型在小学数学认知诊断评价中的应用. 心理学探新. 2012, 32(5)刘红云, 李冲, 张平平, 骆方. 分类数据测量等价性检验方法及其比较:项目阈值(难度)参数的组间差异性检验. 心理学报. 2012.44(8).刘玥, 刘红云. 贝叶斯题组随机效应模型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12.44(2).刘源, 刘红云. 音乐能力测验: 结构拓展与分析方式的转换.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李冲, 刘红云. 等级数据的测量不变性检验及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心理科学. 2012,6.刘红云,张月,骆方,李美娟,李小山. 多水平随机中介效应估计及其比较. 心理学报. 2011,43(6).骆 方, 刘红云, 张月. 应聘情景下作假识别量表的开发. 心理学报. 2010,42(7).游晓峰, 丁树良, 刘红云.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原始题项目参数的估计. 心理学报. 2010,42(7).刘红云, 陈阅, 骆方. 学业水平测试中作文评分误差的多面Rasch分析. 心理科学. 2010.33(4).刘 玥, 骆方, 刘红云. 真分数等值和观测分数等值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10, 33(3).刘源, 郑健, 杨熹, 刘红云. 英文阅读材料的颜色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2010,30(2):48-54刘红云. 测验的信度与测验的同质性. 心理科学. 2008,(1).刘红云, 骆方.多水平项目反应模型在测验发展中的应用. 心理学报. 2008,40(1):92-100.刘红云.如何描述个体间发展趋势的差异:潜变量混合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3(3): 539-544.骆方, 刘红云. 计算机化测验不同测验形式的比较. 中国考试. 2007.2: 24-28.张厚粲, 刘红云. 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完善考试的功能. 中国考试. 2007.1: 9-11.刘红云, 张雷, 孟庆茂. 小学教师集体效能及其对自我效能功能的调节. 心理学报. 2005,37(1):79-86.刘红云, 孟庆茂, 张雷. 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其与学业效能间关系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2:62-68.王燕, 张雷, 刘红云.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2005. 28(5):1152-1155.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2004,36(5):614-620.刘红云, 孟庆茂, 张雷. 教师集体效能和自我效能对工作压力影响作用的调节:多水平分析. 心理科学, 2004,27(5):1073-1076.刘红云, 张雷, 孟庆茂. 教师集体效能量表的修订. 应用心理学. 2004,10(1):28-32.王争艳, 雷雳, 刘红云. 家庭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兼工读学校比较. 心理科学. 2004,27(5):1056-1059.会议论文刘红云,追踪研究中非随机缺失数据的处理:基于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第十届海峡两岸测量与统计学术研讨会,2012.9, 江西刘红云.项目因素分析:IRT与CCFA, 2007年心理学年会, 2007.11,开封刘红云.分类数据因素分析,第七届海峡两岸测量与统计学术研讨会,2006.11,台湾刘红云.多水平项目反应理论在测验编制中的应用,第九届教育统计与测量年会,2006,5,南京刘红云.多水平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应用,2005年心理学会年会论文,上海刘红云.分类数据的因素分析―MIMIC模型和IRT模型的结合应用,第八届海峡两岸测量学术会议,2004年,西安Liu,H., Sun, C., Liu, J. Large Scal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Validity Aspects of Innovative Tes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CER/NCME. 2008,3. NewYorkLiu,H., Liu J. Large Scal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Innovative Tes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CAERDA. 2008,3. NewYorkLiu, H. Medi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attitude to wor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self-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iennial meeting, 2004. Ghent, BelgiumLiu, H. The effect of head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cademic efficacy and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Research, 2004. Taiwan出版著作温忠麟, 刘红云, 侯杰泰.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骆方, 刘红云, 黄昆等. 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孟庆茂, 刘红云, 赵增梅.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设计及统计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刘红云, 张 雷. 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5月.弗雷德里克·J·格雷维特(Frederick J Gravetter),拉里·B·瓦尔诺(Larry B.Wallnau)著,刘红云,骆方译. 行为科学统计概要(第5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新共识”与新挑战——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新动向》,《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独著,2008年9月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新共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2008年9月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一个理论综述》,《金融与投资论丛》2008年卷,独著,2008年9月出;《“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9期,第一作者,2007年9月出;博士学位论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演进与中国的实践》(2007)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双重冲突下的外汇管理体制变革思考》,《武汉金融》2007年第6期,独著,2007年6月出;《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对策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独著,2005年11月出;《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三大制度因素及其变革设想》,《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独著,2005年7月出。
明代宦官李芳 李芳,明穆宗时内官监太监。因忠言进谏,惹怒明穆宗,下狱。图为明代官员李芳所做画作。 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李芳,穆宗朝内官监太监也。帝初立,芳以能持正见信任。初,世宗(嘉靖帝)时,匠役徐杲以营造躐官工部尚书,修卢沟桥,所侵盗万计。其属冒太仆少卿、苑马卿以下职衔者以百数。隆庆元年二月,芳劾之。时杲已削官,乃下狱遣戍,尽汰其所冒冗员。又奏革上林苑监增设皂隶,减光禄岁增米盐及工部物料,以是大为同类所嫉。而是时,司礼诸阉滕祥、孟冲、陈洪方有宠,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作鳌山灯,导帝为长夜饮。芳切谏,帝不悦。祥等复媒孽之,帝遂怒,勒芳闲住。 二年十一月复杖芳八十,下刑部监禁待决。尚书毛恺等言:“芳罪状未明,臣等莫知所坐。”帝曰:“芳事朕无礼,其锢之。”芳锢,祥等益横。前司礼太监黄锦已革荫,祥辄复予之。工部尚书雷礼劾祥:“传造采办器物及修补坛庙乐器,多自加徵,糜费巨万。工厂存留大木,斩截任意。臣礼力不能争,乞早赐罢。”帝不罪祥,而令礼致仕。冲传旨下海户王印于镇抚司,论戍,法司不预闻。纳肃藩辅国将军缙[火贵]贵贿,越制得嗣封肃王。洪尤贪肆,内阁大臣亦有因之以进者。三人所糜国帑无算。帝享太庙,三人皆冠进贤冠,服祭服以从,爵赏辞谢与六卿埒。廷臣论劾者,太常少卿周审怡以外补去,给事中石星、李已、陈吾德,御史詹仰庇,尚宝丞郑履淳,皆廷杖削籍。三人各荫锦衣官至二十人,而芳独久系狱。四年四月,刑科都给事中舒化等以热审届期,请宥芳,乃得释,充南京净军。[编辑本段]明代官员李芳 李芳,字继泉,号湘洲,泰州(今江苏泰州)人(观妙斋本无声诗史嘉兴李光映跋,称为“吾乡李给谏继泉先生”,则应为浙江嘉兴人)。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进士,官给事中。善画,与文征明为莫逆之交,山水亦宗之,但笔力不及。《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李跋》、《历代画史汇传》[编辑本段]明代李芳 李芳,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人。能写貌,与史政同时。《明画录》、《水东日记》[编辑本段]清代李芳 李芳,字信甫,江苏武进人。诸生,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官海州教谕。工诗,书法二王。尤善画山水,不宗一家,笔意苍厚峻拔,绝无甜輭习气。间写梅竹小品,亦古劲有致。当太平天国之后以忧去官返里,遂不复出。卒年七十七。《毘陵画徵录》[编辑本段]河北大学助教李芳 姓名: 李芳 性别:女 出生年月: 1977年8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职称:助教 所授课程:基础英语(一、二册) 论文:《由"独角兽"看情景意义与文化模式》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编辑本段]湘潭大学李芳 姓名: 李芳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82年7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化学工程硕士 导师:罗和安,袁霞 毕业:2004年本科毕业,2007年硕士毕业 论文:NaY分子筛固载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在环己烷氧化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苛性钾和硫酸反应时生成“矾石”:2KaOH+H2SO4=Ka2SO4(即矾石)+2H2O2.硫酸与钾碱作用时冒气泡也生成“矾石”:H2SO4+Ka2CO3=Ka2SO4+CO2(气体)+H2O3.用“钾碱”跟“泻利盐”(MgSO4)作用则有“白镁氧”沉淀生成:Ka2CO3+MgSO4=MgCO3+Ka2SO44.在强热下,“白镁氧”转变为“烧镁氧”:MgCO3=MgO+CO25.用硫酸处理“白镁氧”时猛烈冒气泡,同时生成“泻利盐”:H2SO4+MgCO3=CO2+H2O+MgSO4"烧镁氧”与硫酸处理也生成“泻利盐”但无气泡:MgO+H2SO4=MgSO4+H2O回答完毕!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1904——1929] [1930——1949] [1950——1982]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诞生 〔成都〕 11月25日(农历甲辰年10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原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女:李道沆)。他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送人。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广元县知县;母亲陈淑芳。 巴金有同胞两兄、两姊、两弟、三妹:大哥李尧枚(1897——1931),三哥李尧林(1903——1945);二姐李尧桢(1898——1915),三姐李尧彩(1899——1924);十四弟李尧椽(1913——),十七弟李尧集(继母生,1917——);九妹李琼如(1909——),十妹(1910——1917),十二妹李瑞珏(继母生,1916——)。(以上兄弟姊妹均按大排行)。 整个大家庭有长辈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1909年(清宣统元年) 〔成都——广元〕 五岁 父亲出任四川北部广元县知县,随父母前往。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先生姓刘。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背诵《古文观止》,并在晚间从母亲学读《白香词谱》中的词。在书房由六十岁的老书僮贾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杨嫂照料,十二、三岁的姑娘香儿陪伴玩耍。 大妹(九妹)琼如生。 一九一年(清宣统二年) 〔广元〕 六岁 夏 二妹(十妹)生。从母亲房里搬出,由女佣杨嫂照护。 十二月 26日(农历庚戌年11月25日)为庆祝祖父生日敬神,因讨厌礼节不肯磕头,第一次挨母亲的鞭子。 约本年,对父亲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叩头谢恩不解,对母亲命人用皮鞭抽打在十妹出痘期间偷吃“发物”黄瓜的奶妈一事,亦产生不快。这期间,初步感觉到世上许多事情的不合理。 约本年,留学日本的二叔李道溥、三叔李道洋回四川。二叔在家开办“律师事务所”,三叔曾任南充县知县。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广元——成都〕 七岁 上半年,女佣杨嫂久病而死,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以她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杨嫂》。 父亲辞官,随父母回成都。继续在家塾就读,先生姓龙(或姓邓),具有“新党”思想。 六月 中旬,川汉铁路“保路同志会”成立,四川掀起保路斗争高潮。至7月初,成都保路会开会十余次,群众爱国保路情绪高涨。8月25日起成都罢市,9月7日、8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此后,四川各地纷纷发生武装起义。 十月 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十一月 22日重庆独立,建立蜀军政府。27日,成都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家中制做大汉旗。 十二月 8日(农历10月18日)成都发生军队哗变,城中秩序大乱。父亲和大哥留家,母亲带其他儿女到外祖母家避难,翌日回家。22日赵尔丰被军政府捕杀,这消息使龙(邓?)先生高兴,在家里成为大人们许多天的话题。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辫子。29日,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临时大总统。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成都〕 八岁 一月 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家中做五色旗。 二月 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祖父因革命而感悲哀,父亲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二叔、三叔颇感幻灭。 本年,大哥进中学。 约本年起,常参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们的聚会和游戏,踢毽子、拍皮球、掷大观园图、行各种酒令。还和三哥尧林及其他兄弟组织新剧团,充任配角;他们自己编剧,复写戏票赠人,在家中竹林里演出。他还常到剧场或在家中看川剧、京剧。这一时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 约本年,二姐患病,母亲曾请四圣祠医院的外国女医生来家治疗。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印象颇深。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九岁 大弟(十四弟)尧椽生。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 十岁 〔成都〕 七月(农历) 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在母亲的允许下,返成都后,常与“下人”在一起,同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离开成都。在这些人中,得到了近于原始的正义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轿夫老周教他真诚地做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来称他为自己的“第二个先生”。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十一岁 〔成都〕 一月 15日(农历甲寅年12月1日)二姐尧桢死于肺病。 本年,父亲娶继母(邓景遂)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十二岁 〔成都〕 大哥尧枚中学毕业,由家庭包办完婚,并到成都商业场股份有限公司当职员。 继母生三妹(十二妹)瑞珏。 约本年,六叔李道鸿、二哥李尧林、香表哥濮季云合办复写的小说杂志《十日》,三个月共出九期,巴金是第一个订户。他对其中千篇一律的哀情小说感不到兴趣,但佩服他们经营杂志的苦心。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十三岁 〔成都〕 一月 4日陈蕴珍(肖珊)生于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 春 成都发生巷战,川军、滇军混战七天。这期间,二叔的两个儿子病死。巴金和三哥也患喉症。战事刚停止,父亲李道河病逝。父亲死后,更感空虚,向书本寻找慰藉,读了《说岳全传》、《施公案》、《彭公案》、《水浒》等许多古典小说。 父亲死后,大哥挑起了长房的生活担子,以忍受和让步来应付其他各房的仇视、攻击,大家庭内的矛盾加剧。 继母生二弟(十七弟)尧集(遗腹子)。 三哥尧林进中学读书。二妹(十妹)病死。 从本年起,利用晚间跟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香表哥学习英文。香表哥是对巴金的智力的最初发展有帮助的人。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 十四岁 〔成都〕 秋 进成都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一月后因病辍止,继续在家跟香表哥学习,持续两年。这期间,第一次直接通过英文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史蒂文森的《宝岛》。这两本书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他受到教益。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十五岁 〔成都〕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潮涌入四川。大哥从成都市内唯一的一家代售新书报的书铺——“华阳书报流通处”买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后来在该处存放一百元专购新书报。巴金得以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北京、上海出版的许多新刊物,和成都出版的刊物《星期日》、《学生潮》、《威克烈》等,他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新的思想,并常和兄姊们聚在一起讨论其中论及的各种问题。 本年,曾向留学日本的两个叔叔学过日语,并颇有兴趣地听他们讲日本的一些情况。 1920年(民国九年) 十六岁 〔成都〕 二月 19日(农历已未年12月30日)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产。祖父死后,大家庭内部的争斗和倾轧更加剧了,造成的悲剧更多了。 下半年起,读到克鲁泡特金《告少年》中译本,异常激动,给翻印此书的新青年社的陈独秀写信,寻求指导,未接到回信后又读到廖亢夫的剧本《夜未央》中译本,深受感动。北京大学实社出版的《实社自由录》第一集中刊登的流亡美国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富于煽动性的文章,使他第一次了解到无政府主义的要义,开始有了献身社会革命的明确信仰;后来,称高德曼为“精神上的母亲”。 九月 同三哥尧林一道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从补习班到预科、本科,在该校读书两年半。 冬 成都学界为反对军阀刘存厚开展请愿活动和集体罢课,巴金亦参与,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冬 大哥尧枚因在家庭中受刺激患神经病,时有发作。 本年起,开始向成都师范学校学生、朝鲜人高自性学习世界语,不久辍止。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十七岁 〔成都〕 二月 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号出版,读到该刊登载的《适社的旨趣和大纲》后,很感兴趣,写信给《半月》编辑部要求加入。三天后,编辑来访,说明适社在重庆;此后便参与《半月》刊的工作。编辑部的青年朋友吴先忧以实行“自食其力”的行动,教给巴金“自我牺牲”精神,后来巴金称他为自己的“第三个先生”。 四月 1日出版的《半月》刊第17号刊载《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目前所见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半月》刊17号《本社社员录》中列出他的名字:芾甘。 五月 参加纪念“五一”活动,第一次上街散发鼓吹“社会革命”的传单。 参加组织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秘密团体“均社”,并发表《均社宣言》。他们办刊物、通讯、散传单、印书、开秘密会议。自此,开始自称为“安那其主义者”。 七月 《半月》第24号于15日出版,因发表文章反对军阀政府禁止女子剪发,被禁止发行。 秋 参加《警群》月刊编辑工作,第一期出版后,因与《警群》原筹办者发生争执,原《半月》刊同人联名发表声明,集体脱离该刊,《警群》亦停刊。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十八岁 〔成都〕 上半年 参加创办成都无政府主义者联盟主办的《平民之声》周刊,主持编辑事务,通讯处设在自己家中,印一千份。第一期出版后即被警察厅禁止发售,但仍半公开地发行;此后用各种办法对付警察厅检查员的干涉和限制。该刊共出十期。在此期间,结识《学生潮》主编之一袁诗尧。袁当时也信仰无政府主义,后来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被四川军阀杀害。 七月 21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郑振铎编)第44期上发表新诗《被虐〔待〕者底哭声》(共十二首),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他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本年及次年,先后在《文学旬刊》、《妇女杂志》发表新诗九题二十首、散文一篇,这是他最早创作的一批文学作品。 八月 23日,给《文学旬刊》编者写信,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表示不满。该信署名李芾甘,载9月11日《文学旬刊》第49期“通信”栏,同栏还刊出编者的答复,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十九岁 〔成都——上海——南京〕 四月 三姐尧彩出嫁作继室,参加婚礼。 五月 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乘木船去重庆,由重庆沿长江至上海。此时得到大哥的帮助和继母的允许。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无中学毕业文凭,被外专改为旁听生,失去了获得该校毕业文凭的资格。 秋 进上海南洋中学。 年底 去南京,住北门桥鱼市街21号。进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学习。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 二十岁 〔南京〕 五月 在广州真社的刊物《春雷》第3期上发表诗作《悼橘宗一》和《伟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荣君之灵》。 秋 结束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的半年补习,进入该校高中三年级。 接大哥信,获知三姐尧彩因难产而死。 本年至1925年在课余认真学习世界语,向上海世界语书店函购书籍自修,并开始据世界语翻译文章本年,两次回原籍浙江嘉兴,住在一位年过八十仍在家中作私塾老师的伯祖父家中。 本年,发表译文等近十篇。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二十一岁 〔南京——北京——上海〕 年初 经友人秦抱朴介绍,开始给爱玛·高德曼写信,并收到复信。 六月 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后,南京学生开展声援活动,巴金亦参加。这段生活后来写进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 八月 毕业于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随即前往北京,准备投考北京大学。在北京结识曾通信联系的朝鲜流亡青年沈茹秋等,经沈介绍住北河沿同兴公寓。在北京住半月左右,因患肺结核未进考场,在寓中读鲁迅的《呐喊》,得到慰藉。下旬返回上海养病。 三哥尧林进苏州私立东吴大学念书。 九月 参与发起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民众》半月刊。发起人共十六人,为:真恒、健民、仲九、三木、培心、惠林、芾甘、禅林、吕千、索非、一波、茹秋、种因、剑波、抱朴、不如。 本年,发表各种译文、论文约二十篇。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二十二岁 〔上海〕 在上海住康悌路康益里,后迁法租界马浪路和友人同住,直至次年一月离沪赴法。 一月 为纪念被军阀政府杀害的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撰写《黄、庞死后的第四年》。 一月至三月 在《时事新报·学灯》、《洪水》等报刊上撰文,就“国家消亡”等问题批评郭沫若。 四月 《五一运动史》出版,这本小册子是目前所见的第一本单行出版的书。 上半年 曾和法国巴黎《新世纪》发行人、无政府主义者格拉佛通信。 十一月 译完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 本年,向友人卫惠林学习日语。读斯捷普尼雅克的《地下的俄罗斯》日译本。 本年,发表各种政论文二十余篇。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二十三岁 〔上海——巴黎——沙多——吉里〕 一月 15日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 赴巴黎沿途写《海行杂记》三十八则。 二月 18日抵达马赛。19日抵巴黎,住Blanville街五号旅馆,后又搬至Tournefrt街的旅馆。 上午常到卢森堡公园散步,晚上去法国文化协会附设的夜校学习法文,不久,家里破产的消息传来,便停止了正式学习。 三月 为排遣寂寞心情,写下《灭亡》第一至第四章。 四月 与君毅、惠林合写的《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一书,由上海民钟社出版。该书在法国写成寄回上海印行,主要讨论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1930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以“煽惑军队”的罪名查禁。 五月 用文言补译李石曾译《狱中与逃狱》(克鲁泡特金著)由广州革新书局出版。该书共52页,后12页原译稿遗失,书局请巴金补译。 本月 参加救援凡宰地、萨珂的活动,给狱中的凡宰地写信。凡、萨是流亡美国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被美国当局诬陷犯抢劫、杀人罪判死刑。这件事当时成为轰动欧美的大事件,法朗士、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都参加救援,形成国际性援救活动。 七月 上旬收到凡宰地的回信和一包书,11日给凡写第二封信,并在此后几天内,激动地写下《灭亡》第十一章“立誓献身的一瞬间”。 夏初 因健康恶化迁至巴黎以东约一百公里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椉�?又译作蒂埃里堡)休养,住在拉封丹中学,并学法文,同时根据英文本(参照内山贤次的日译本)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在翻译过程中,阅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和《圣经》等。这时,还系统地研究法国大革命,阅读了大量史料和著作,如《吉隆特的党史》(拉马丁著)、《法国革命》(L�马德楞著)、《四个法国妇人》(道布生著)、《大革命史》(J�米席勒著)、《1789?804年的法国革命》(W�布洛斯著)等对民众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对马拉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亦极推崇。 开始撰写俄国民粹派女革命者苏菲亚、妃格念尔等的传记,后来编成《俄罗斯十女杰》一书。 这期间获悉一些关于国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就国内政局在《平等》月刊(美国旧金山华侨工人钟时主编的无政府主义刊物)上发表一些短论,批评国民党和其他反动政客,并宣布同赞成“清党”的无政府主义刊物《革命周报》(系李石曾出资创办)断绝关系。 八月 上旬在沙多椉�锸盏椒苍椎?月23日写的回信。24日,下午从报纸上得知凡宰地、萨珂两人已于22日午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查理斯顿监狱中被电椅烧死,整天激动地写信寄往各处,探诉美国政府。此后几天内,连续写下《灭亡》中的若干片断。 十一月 8日,译完凡宰地的自传。 译作《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这是他单行出版的第一本译著。 本年,还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二十余篇。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 二十四岁 〔沙多——吉里——巴黎——马赛——上海〕 一月 翻译高德曼的《易卜生的四大社会剧》和《斯特林堡的三本妇女问题剧》。 二月 5日收到美国伦敦《自由》杂志主编T.H.Keel寄来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英译本(康·嘉尔纳特夫人译)。 参与编译的《克鲁泡特金学说概要》(柏克曼等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 三月 参与翻译的《苏俄革命惨史》(柏克曼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 四月 参与翻译的《革命之路》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 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册,同年九月以《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为题出版。 五月 由于《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中涉及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四·一二”政变后受到一部分无政府主义者的误解和攻击,因而写《答诬我者书》作自我辩护。 夏 收到大哥来信,更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与大哥在思想上的严重分歧,决定完成《灭亡》,使大哥更了解自己要走的路。 八月 经过半个月时间,于月初整理和补写完《灭亡》全书二十一章,并抄写在五大本硬纸面练习簿上。将书稿寄给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周索非,打算自费印刷。在该书稿上第一次署笔名巴金。寄出书稿后从沙多——吉里回到巴黎。 九月 翻译托洛茨基的论文《托尔斯泰论》,亦署名巴金,寄回上海,载于10月18日《东方杂志》第25卷第19号。由于该文发表较《灭亡》早将近三个月,因而,是以马金的署名最早披露于报刊的一篇文章。 十月 17日办理回国手续。18日到马赛,因海员工人罢工,滞留十二天,住马赛海滨的美景旅馆,此期间读左拉的《卢贡一马加尔家族》。30日乘船离马赛回国。在船上产生创作描写自己家庭生活的小说的想法,并拟题《春梦》。 本年,在巴黎翻译廖亢夫的剧本《前夜》(即《夜未央》),译稿在寄回上海的邮途中丢失。 在法国期间,常用世界语与朋友通信。 在法国期间,曾与高德曼和柏克曼见面。柏克曼是流亡西欧后加入美国籍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 十二月 月初回到上海。应友人索非之邀,在鸿兴坊七十五号上海世界语学会住半个月。 本月 译作《一个卖鱼者的生涯》(凡宰地自传)出版。 本年,写研究俄国社会运动及革命人物的一些文章,1935年整理后收入《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一书。 本年,还发表论文、译文二十余篇。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二十五岁 〔上海〕 一月 从鸿兴坊搬至闸北宝山路宝光里十四号,与索非同住一楼。直至1932年1月下旬离开,共住三年。在这里创作了《家》、《雾》、《新生》(第一稿),翻译了《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 本月 中篇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至四月载完,在文坛引起反响。决定发表《灭亡》的是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灭亡》的发表使巴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本月 加入上海世界语学会(号数为317),并任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教员,后当选为上海世界语学会执行委员(理事),直至1932年初才离开世界语运动。先后据世界语翻译过许多文章和作品,比较重要的有剧本《过客之花》(意大利亚米契斯著)、《丹东之死》(苏联阿·托尔斯泰著)、《骷髅的跳舞》(日本秋田雨雀著),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匈牙利尤利·巴基著)等。 本月 译著《断头台上》出版。 本月 开始参加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自由书店的编辑工作,以“马拉”之名编辑五期《自由月刊》。自由书店主要出版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因书店负责人朱永邦与巴金等意见不合,加之朱赌博造成经济亏空,书店于次年停办。 四月 在本月出版的《自由月刊》一卷四期发表文章,就托尔斯泰的评价问题批评钱杏屯。 五月 译著《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克鲁泡特金著)出版。本月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下册。 春夏之际,在宝光里索非家结识翻译家马宗融,九月下旬见到其未婚妻罗世弥(罗淑)。 六月 14日写《克氏〈人生哲学〉之解说》,系统论述克鲁泡特金的道德观。 七月 大哥尧枚从成都来上海,住一月左右,闲谈中,巴金提到写《春梦》的想法,得到大哥支持。三哥尧林是时在北平燕京大学念书。 本月 译作《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下篇)出版。 八月 译作《地底下的俄罗斯》(斯捷普尼雅克著)出版。 十月 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单行本由微明学社编、开明书店出版。此书1934年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发卖。 年底,创作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 本年,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托索非请丰子恺题写书名。 本年,还发表各种译作、文章四十余篇。其中《〈工女马德兰〉之考察》、《〈党人魂〉及〈火榴〉之考察》、《〈黑暗之势力〉之考察》等文,是他最早的文艺评论文章。 1930年(民国十九年) 二十六岁 〔上海——杭州——泉州——上海〕 一月 根据世界语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话剧《过客之花》。重译《夜未央》(廖亢夫著)。 二月 参考《世界语史》及其它材料写成的《世界语创作文坛概况》,连载于《绿光》第7卷1月号至3月号。 三月 29日代表上海世界语学会接待来访的日本世界语者长崎。 30日出席上海世界语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 译作《骷髅的跳舞》(秋田雨雀著)出版。 春 写作《死去的太阳》(原名《新生》),寄《小说月报》,被退回。 四月 2日(农历3月4日)大哥尧枚从成都来信,十分赞成他写“以我家人物为主人翁”的小说《春梦》。 本月,《俄罗斯十女杰》出版。译作《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即《克鲁泡特金自传》)出版。重译本《前夜》(即《夜未央》)出版。 七月 据柏克曼的《安那其主义ABC》编写的理论著作《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托名美国三藩市平社出版。译作《丹东之死》出版。同月修改《死去的太阳》。本月的一天,突然半夜中醒来,写成短篇小说《洛伯尔先生》。 本月 据有关材料写成的《世界语文学论》连载于《绿光》第7卷第7月号至10月号。 夏 与友人到杭州游西湖,并商量无政府主义宣传工作。参加者有卫惠林、卢剑波、郑佩刚等十余人。会后决定由巴金、卫惠林编辑《时代前》杂志(共出六期五册)。 八月——九月 乘船由上海到福建泉州。途中在鼓浪屿厦门酒店住三天,与作家、世界语学者王鲁彦结识。在泉州(晋江)住黎明高级中学。黎明高级中学是当时福建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的活动据点,创办于1928年秋,共办了五年左右。巴金的一些朋友如吴克刚、卫惠林、陈范予等均在这所学校里教过书。这次旅行,和林憾庐、丽尼(郭安仁)等结识。在学校住学生宿舍,有时到办公室帮忙处理校务还在陈范予的指点下学习生物知识。在泉州还为上海世界语学会编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集《幸福的船》。 本年,大哥李尧枚到上海,住一个月,兄弟之间的友爱仍如旧,但思想差异却更为显著。 本年,为上海世界语学会编辑世界语杂志《绿光》。 本年,创作短篇小说十二篇。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 二十七岁 〔上海—杭州—上海—苏州—上海—无锡—上海—浙江长兴—上海〕 一月 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此书一九三五年三月被国民党当局以“鼓吹革命”的罪名查禁。 年初,到杭州,曾和友人一起游西湖。 春 开始为《时报》写连载小说。初拟名《春梦》,写好“小引”(即“总序”)后决定改名为《激流》(后易名为《家》),写三四章送报馆一次。同时还写作《新生》(第一稿)、《雾》。 四月13日 下午出席上海世界语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 18日 《时报》开始连载长篇小说《激流》,同一天大哥尧枚在成都服毒自杀,19日接到电报。 本月 译作《草原故事》(高尔基著)由上海马来亚书店出版。 五月 中旬与毛一波等友人游苏州。 六月 大哥遗书寄到。本月到杭州一次。 八月 中篇小说《新生》(第一稿)结稿。第一短篇小说集《复仇》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 九月 游无锡。 十月 中篇小说《雾》开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十二月登完。 初冬 应在浙江长兴煤矿任科长的朋友李少陵邀请,乘车到煤矿作客,住一周左右,并冒险下井观看,体验生活,为后来创作中篇小说《雪》积累了素材。 年底,《激流》结稿。译完世界语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匈牙利巴基著)。开始创作中篇小说《雨》,至翌年5月完成。 本年,与复旦大学学生章靳以结识,日后成为编辑工作的最好合作者和关系密切的朋友。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 二十八岁 〔上海-南京-上海-泉州-上海-青岛-北平-天津-上海〕 一月 和缪崇群相识,结下友谊。中篇小说《雨》开始在南京《文艺月刊》上连载,至六月载完。 约24、25日,应在南京的友人陈范予的邀请,由上海去南京。是时,友人吴克刚已从河南到南京,卫惠林在南京研究院工作。此次去宁,主要是友人相聚。 赴南京之前,开始构思中篇小说《海的梦》,并写三页。 28日 乘车由南京回上海,行至丹阳,因“一·二八”事变再返南京。日军炮轰闸北,商务印书馆焚于战火,《新生》原稿连同刊载该稿的《小说月报》均化为灰烬。 二月 3日乘“武昌号”轮离南京回上海,4日出南京港,5日到达上海外滩。住陕西南路步高里五十二号友人家约一个月。 本月 上旬在《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上签名,在该宣言上签名的还有丁玲、戈公振、陈望道等一百二十九人。 三月 2日闸北落入日本侵略军手中。几天手,执通行证到闸北家中取书籍、用具,愤慨地目睹日晕暴行。住法租界环龙路花园别墅舅父家的二楼,直至次年春天。 月底,《海底梦》结稿,同年5月至7月在《现代》杂志上连载。 四月 和友人第二次到福建旅行。在船上写《雨》第五章前半部分。途中游鼓浪屿。到泉州住平民中学友人家中,写《雨》第五章后半部分。在泉州住三周,曾访问盛产荔枝和龙眼的延陵乡和青蒙乡,还在友人沈一叶陪同下,访问一位被封建婚姻制度逼迫发疯的姑娘。 五月 回上海,一周内创作中篇小说
1906年8月28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力学家钱伟长、钱令希,经济学家钱俊瑞,国学大师钱穆都出自此乡。钱临照幼时与弟钱令希均在其父所办的小学校就读。受父亲的影响,钱临照从小就很好学。1925~1929年,钱临照在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从物理老师胡刚复、严济慈等人授课中得益最多。图为严济慈和李石曾、钱临照在上海世界社门前合影。前排左三为严济慈,前排中,为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后排左一,为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现收藏于严济慈纪念馆。现收藏于严济慈纪念馆。大学毕业后,钱临照在广东省兴宁县及上海市两地中学任教。一年后,有机会去沈阳,在东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教课之余,在教授们的指导下,钱临照在一架小车床上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材料和零件制成仪器,完成了当时被认为难度较大的密立根油滴实验和波长为2米的无线电波实验仪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被迫入关。正当钱临照彷徨之时,适逢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不久,虽然所里4名助理员编制已满,钱临照仍被严济慈所长额外录用,并在严济慈的指导下步入科研工作领域。三年内完成了两个课题:一是压力对照相乳胶的感光作用之研究,另一是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下产生电荷及其电振荡的研究。建所初期,经费短缺,人手不足,又值国难当头,广大爱国青年为抗日都有意学习一门有益于国防的技艺。针对当时简单的望远镜、显微镜亦全凭进口的困境,在严济慈的领导下,钱临照毅然选择了磨玻璃技术,试做简单的光学仪器。当时人人身兼数职,但上下一心,大家乐此不疲。 1934年夏,钱临照考取中英庚款第二届公费赴英国留学生。同届的26人中物理学工作者有钱临照、李国鼎和朱应诜3人。抵达英国后,钱临照进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学习。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继续进行国内带去的“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作用下产生电荷”的实验,获得的重要结论是:中空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作用下产生体电荷。接着,指导教授提出了一个流体力学的题目,此题已超出钱临照当时的知识范围。但他愿意多接触各种研究课题,所以立刻高兴地接受了。这是一个研究水槽中层流在横截面各点流速分布的题目。沟槽中层流横截面的流速分布是个早已解决的经典问题,但水注入后的流速分布却是个新的问题。钱临照查阅到1933年德国施列丁发表的论文,文中按照边界理论不计水流横向加速度,得出了以水注口为起点的水流的纵向和横向速度。钱临照所做的实验数据在雷诺数800以下与上述理论计算相吻合。于是他写下了《水注在水中的流速分布》的论文,并讨论了水注的动量、水注的有效源头和水注的动能。他还对施列丁的理论提出了商榷。结束以上两项工作后,指导教授认为钱临照已具备自己选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便让他自行选题。1934年秋,纯粹与应用物理学的国际会议在伦敦与剑桥两处召开。钱临照受这次会议讨论的影响,走上了从事晶体范性形变研究的道路。他选用低熔点的碱金属钠、钾为工作物以及熔点高达2630℃的钼单晶为样品。钼的工作有周如松参加合作。安德雷特教授根据他们的数据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体心立方晶体的形变滑移面在工作温度与金属熔点的比值小于0.24时,滑移面为(112)面;在0.26至0.50之间时,滑移面为(110)面;大至0.8时,滑移面则为(123)面。这个规律亦适用于钨、β-黄铜等晶体中。这是当时对体心立方晶体滑移的变化规律的最完整总结。钱临照在研究钠、钾、钼的范性形变工作中,还观察到晶体拉伸后劳埃斑改变为不连续的星芒,说明晶体在形变过程中分成取向略有差别的亚结构。钱临照在英国留学三年,三易研究课题,发表5篇论文。1937年春,指导教授让他将水晶、流体力学、体心立方晶体的范性形变三项工作的结果汇总成论文进行答辩。时值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又受指导教授对一位印度学生不公正待遇的刺激,钱临照十分气愤,决意不拿殖民者国家的学位。他婉言拒绝了指导教授的好意,并写信给严济慈所长,表明自己获取祖国学位的心愿。可惜我国的学位制度直至80年代才建立起来,所以他始终未获学位。我国学位制度建立时,钱临照同时担任固体物理和自然科学史的博士生导师。留英期间,钱临照未忘祖国抗日需要,挤时间学习应用光学,包括磨玻璃和设计镜头。每年暑假他都在伦敦一家著名的光学工厂里勤学苦练,并从工人师傅手中学会了该厂特创的技术,用格临特外曼干涉仪来修补光学部件中的缺陷。钱临照既努力学习和从事研究,又参加劳动,生活非常紧张。但他善于劳逸结合,如1990年钱临照给台湾李国鼎先生的信中所述:“忆卅年代,同游英伦,兄在剑桥,我在伦敦,每逢假日,必聚首共游。”所以他始终精力充沛。1937年4月钱临照离开伦敦,踏上欧洲大陆。伦敦大学为表彰他,特授予他CareyFoster奖,除证书外,附书三册,内有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珍藏至今。 1937年7月,钱临照在柏林正准备继续进行晶体范性的研究工作,国内“七七”事变骤发,他即刻回国。时北平已陷敌手。他不顾艰险,奉命设法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许多箱仪器经海防运往昆明。1938年夏,他到达迁至昆明北部黑龙潭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严济慈所长领导下,他和林友苞等人建立一小型光学车间,由外厂负责加工金属部件,制成数百台包括有油浸物镜的高倍显微镜和供测量用的水平仪,分送抗日后方教学、医学和工程建设单位使用。制作显微镜物镜时,急需能测定毫米量级或更小曲率半径的球径仪。钱临照当时利用一架普通的游动读数显微镜成功地设计出能满足这个要求的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光学仪器厂林立,钱临照这个测微球径仪的设计被广泛采用。在艰辛的日子里,钱临照仍坚持“光谱精细结构”的基础研究工作。他使用格临-特外曼干涉仪,在45度半透明反射镜与全反射镜之前插入一枚三棱镜,当有两条相邻的谱线入射到干涉仪时,适当转动棱镜就可得到两组干涉条纹叠加而成的叠栅图形。他用汞灯与钠灯分别获得各自双线的干涉条纹,通过理论计算,求出双线波长各自倒数之差。两波长之差大,则用色散较小和折射角亦小的棱镜。反之,则用色散较大和折射角亦大的棱镜。这种使用格临-特外曼干涉仪分解谱线来研究光谱精细结构的做法,为当时首创。 1939年,在昆明中国物理学会学术报告会上,钱临照作了题为《晶体的范性与位错理论》的报告,他向与会者详细介绍1935年泰勒发表的位错论文。这是位错理论在中国的首次公开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后,钱临照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开始制作金属单晶体,还设计出一台高灵敏度的拉伸机(可测出10~5的应变量),供研究金属单晶微形变用。1948年冬至1949年初,南京政府准备迁离大陆逃往台湾,当时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的钱临照受命参与中央研究院的迁台活动。他往返台湾与大陆之间,目睹南京政府内部腐败,醒悟到中国共产党有光明前途,毅然留在大陆。不久,他欣然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金属物理研究工作,在1956年完成锡单晶的微蠕变和铝单晶表面上刻痕所导致的滑移特征两项工作,并首次使用国内仅有的两台进口电子显微镜观察铝单晶的滑移带的精细结构。以上工作是与何寿安、刘民治合作进行的。同时,钱临照又跟苏联专家华西列夫和杨大宇合作,进行预形变后铝单晶范性的研究。位错理论在本世纪30年代发源于英国,成熟于40年代末,至1956年英国剑桥大学赫什等发表两篇论文,展示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位错图像与1934年泰勒的理论模型一致,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而我国由于受苏联学术界的影响,位错理论一时无法推广。直至1959年,钱临照才开始在物理研究所内写讲义,讲授和讨论这个国际公认的学说。随后,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的讨论会。钱临照和杨顺华合写了10万字的《晶体中位错理论基础》文章赴会报告。钱临照还和几位同事一起介绍了《晶体中位错的观测》。这两篇文章被收入《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一书中。196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属物理室调整到沈阳加入金属研究所,钱临照被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仍兼任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70年代初,我国的硅单晶是在氢气中制备的,声称无位错,但将它制成半导体器件时易被击穿。1978年物理研究所崔树范发现含氢硅单晶经热处理后,它的X射线形貌照相中出现雪花形图像,求教于钱临照。钱临照认为,可能由于原来存在于晶体中的硅氢键经热处理而断裂,氢原子在硅中自由运动,积聚在一起形成空穴,热膨胀使空穴达到硅的临界切应力,于是晶体在6个滑移方向产生滑移。这个设想通过实验得到证实。接着,用红外吸收谱仪证明硅氢键的存在,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含氢硅单晶不适宜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片。 钱临照年幼时深受史学家钱穆治历史、重考据的深刻影响,从小喜读文史书籍。抗日战争时期,钱临照在昆明黑龙潭寄居于史学研究所,每当物理研究所工作之余,得史学研究所所长徐炳昶允许,可随意翻阅藏书。他无意中得到《墨经》一书,见内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尤其是关于几何学、物理学诸条。再读梁启超著《墨经校释》一书,得知对这些科学记载尚未给予完善解释。在徐炳昶的鼓励下,他奋笔试写《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此文校释《墨经》中的光学8条与力学5条,以揭示中国在先秦时代的科学知识。全文载于1940年的《李石曾先生六十岁寿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弘扬祖国古代科技成就,《科学通报》和《物理通报》约请钱临照写白话文介绍《墨经》中有关物理学的内容。从此,国内研究《墨经》的文章不断发表。1943年,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来华,由缅甸入昆明,在黑龙潭与钱临照相见。李约瑟博士有志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两人相谈甚欢。当钱临照告以《墨经》中有科学技术资料时,李约瑟博士惊叹不止,两人遂成文字之交。钱临照十分尊重李约瑟博士,1990年底,年过80岁的钱临照还专程赴上海主持《弘扬中华优秀科学文化暨庆贺李约瑟博士九十寿辰》的学术报告会。7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天体物理研究组,钱临照自告奋勇为该组编写的《西方宇宙理论评述》一书写下第一章“西方历史上的宇宙理论评述”。他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共写出4万余字的稿件。文中介绍了19世纪以前西方的一些宇宙理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到西方中世纪黑暗时期,而后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再到牛顿、康德直至19世纪赫歇耳父子,的工作,对前后2500年历史的西方宇宙理论发展概况作出评述。由此,他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感到它富有东方色彩,自成体系,与西方迥然不同。钱临照在读了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地有四游”之说后,发现我国在东汉时期已有地动学说。书中又说“如人坐舟中,舟行而不自觉”,钱临照认为这不仅表达了地球在运行,而且用现代物理学术语来讲,可引申出物体在惯性系统中运动的特征。张华所引的是后汉的《尚书纬·考灵曜》,所以我国的地动之说应早于哥白尼、伽利略约1500年。钱临照以此意告知同事,即被同事写入书中和在国外登台报告,深受同行们的重视。戴念祖对《尚书纬·考灵曜》作了详尽考证后,以钱临照、戴念祖两人署名,将上述见解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 钱临照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起就一直给物理系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学。那时,在郭沫若校长的领导下,严济慈、吴有训、华罗庚、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纷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登台讲课。钱临照面对一二百学生讲授大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引人入胜。1970年,钱临照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到合肥,自此他一直安心在合肥工作。1972年,学校复课,时年66岁的钱临照重登讲台,热情为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积极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78年,重建物理教研室。钱临照亲自主持制定全校的物理教学计划,精心挑选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主讲基础物理课;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还特邀校外科学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活跃校内的学术空气;规划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新意的物理实验,并极其认真地对开设的物理实验逐个进行审定。钱临照还带领师生在短期内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高压实验室等。他还全力支持创建结构成分分析中心实验室,此室于1985年又发展为结构分析研究开放实验室。钱临照备课一贯精益求精,除认真写讲稿外,还进行面壁试讲,授课力求直观具体。他认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的洞察能力。例如,他在讲解迈克尔孙干涉仪时,先向学生介绍分光板的制作和使用,然后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再从中引出结论。他特别强调物理演示实验的合理使用,在他的关心下,很快就形成具备300余个物理演示实验的物理实验表演室,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钱临照曾在课堂上讲授转动惯量时,亲自坐上旋转凳作演示,大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给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临照要求尽量为学生创造手脑并用的实验条件,反对让学生做扳旋钮、按开关的实验。他要求物理实验课教师尽量以简单的仪器设备,使学生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求得清晰而准确的物理图像。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光学实验教师曾排出一系列光学实验,特设光学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亲自动手。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首届少年大学生。钱临照热情支持,和少年大学生畅谈思想,一起讨论科学知识,启发少年大学生健康成长。钱临照还亲自担任过少年班研究组组长。钱临照很重视对年轻学者们进行科学道德的教育,要求他们立足祖国,放眼世界。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钱临照一贯重视学习外语。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主动约请一些年轻教师定时到他家里,热情地给他们讲授英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钱临照被“隔离审查”的日子里,他还耐心地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进行外语辅导。“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钱临照就积极组织大家开展刊译国外最新文献的活动,使参加者在外语及专业水平上都有提高。对出国的师生,钱临照与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及时向他们介绍国内形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新貌,并盖上“月是故乡明”的印章赠与他们,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来报效祖国。钱临照还为他们尽早回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成员认为,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无不渗透着钱临照的心血。钱临照后半生的生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呼吸共命运,为它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做出了贡献。钱老在世时,每从外地出差返回校园,总是十分高兴地对身边人说:“到家了。”他生前的一个心愿就是“故于科大校园”。1999年,他93岁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当时,他在省立医院,得知病情不可逆转后,便毅然提出“回家”的请求。当得知自己的病情已不适合在家里护理治疗的时候,又坚决表示,就算回到科大校医院也是“回家”。7月26日上午9:40分,在科大校医院三层东南角的一间特护病房里,钱老的心脏平缓地停止了跳动。钱临照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怀感情。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画像,时以周恩来总理为人民终身鞠躬尽瘁与师生们共勉。1976年元月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震悼,当钱临照得知“四人帮”压制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时,乃冲破阻力,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自发组织的追悼大会,毅然登台发表悼词,追思周恩来总理对知识分子的爱护与关怀,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期望,还以万分崇敬的心情追述周恩来总理毕生公而忘私的美德。言辞恳切,听者动容。钱临照一生致力于物理学事业的发展。自1943年起的40年里,历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物理学报》编委、副主编、主编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0年至1984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任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分析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曾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钱临照以74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