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你目前的学识水平,可能发专业的数学期刊是不行的,
可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博士后在读期间对外进行论文投稿时,需履行以下审核手续:1、提交论文的对外投稿全文(含署名、单位名称、作者通讯地址、邮箱、拟投稿刊物名称、数据及资料来源、资助的项目或基金编号、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2、提交论文写作无弄虚作假、一稿两投等违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承诺及全部作者的签名。由导师、合作教授签字后交研究生科存档、备查。<br>未履行上述手续的研究生、博士后科研成果,学院在学位审核或出站审核、评奖评优、科研奖励时不予承认。
2018 北京大学 博士
2014 北京大学 学士
201912- 北京大学, 助理教授,研究员
201712-201911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博士后
"与其他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相比,他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永华老师说,这也恰恰能够回答,为何在10年学生生涯中,他能持之以恒钻研数学,最终收获金牌。
韦东奕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是数学教授。韦东奕对数学的痴迷显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说,家里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浅显的或难懂的,上国小时,他就时常随手拿来读,读关于数学的书是他消遣的一种方式。
国小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描述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场景: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选手要在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韦东奕因6道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韦东奕的教练、山师大附中张永华老师说,竞赛时有一道难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韦东奕14岁读初二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学天分,通过介绍被张永华老师发现,提前加入山师附中的奥数训练队训练,一年后他从国中免试直接升入山师附中。
张永华老师说,他固然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时,他经历了层层残酷的淘汰。2012年10月中旬,全国联赛选出40人;2013年1月中旬,奥数冬令营在哈尔滨举行,两天的考试选出30人入选集训队;从3月15日至4月2日,经过前后8次大小考试后,只剩下6人入选国家队,韦东奕以第三名的成绩拿到国际奥数竞赛(IMO)的入场券。
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提前录取后,搞数学研究仍然是他未来的目标和乐趣。他说,虽然已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但自己的语文等科目还很弱,还要继续学习,补上落下的课。
现在虽然老师已不要求他完成数学作业,但他会把每道题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饭桌上,韦东奕还时常捧着数学书研读,在集训队时,如果被一道难题难住,他逢人就问,不论认识与否,直到弄明白为止。
"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是韦东奕需要弥补的,老师也打算通过让他当班干部,让他多与同学交往,培养其他爱好。"张永华老师认为,数学大师和数学家是不同的,前者除了科研能力,还需要优秀的人品、健全的性格和有质量的生活,他希望韦东奕成为前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金奖获奖者
1. Wei Dongyi. Regularity criterion to the axially symmetric Navier-Stokes equations. J. Math. Anal. Appl. 435 (2016), no. 1, 402-413.
2. Wendong Wang, Dongyi Wei, Zhifei Zhang. Energy identity for approximate harmonic maps from surfaces to general targets, J. Funct. Anal. 272 (2017), 776-803.
3.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Global well-posedness of the MHD equations in a homogeneous magic field. Anal. PDE 10(2017), no. 6, 1361-1406.
4.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Zhao Weiren. Linear inviscid damping for a class of monotone shear flow in Sobolev spaces. Comm. Pure Appl. Math. 71 (2018), no. 4, 617-687.
5.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Zhao Weiren. Linear inviscid damping and vorticity depletion for shear flows. Ann. PDE 5 (2019), no. 1, Art. 3, 101 pp.
2018.5-2021.8,《不可压缩流体的稳定性问题》,博士后基金,主持人。
冯仁杰-田刚-韦东奕的合作论文获GAFA接受并线上发表 。冯仁杰博士、博士后韦东奕与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获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并线上发表。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解决了随机矩阵中经典高斯正交系综(GOE)的小间距问题,证明了GOE的小间距在极限意义下渐进于泊松分布并得到了小间距的渐进分布函式。间距分布问题是随机矩阵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之前的结果主要集中在高斯酉系综(GUE),而GOE鲜有结果。这是因为GUE本身具有行列式点过程这样的特殊结构,但是GOE不是,因而产生新的本质性困难,需要引进新技术。在本篇论文中,他们利用冯仁杰和韦东奕之前的一个工作,克服了这个本质性困难,并发展出一套研究点过程小间距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论文成果已被证明具有普适性,是随机矩阵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冯仁杰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随机矩阵和随机几何,曾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韦东奕为数学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已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田刚院士是世界领军数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数学竞赛最厉害的人韦东奕。
韦东奕(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韦东奕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是学校里的名人,同学们都知道他数学成绩非常好。老师们也注意到了他,其中就有老师向已经带了多届数学竞赛班的张永华推荐了他。
2008年,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09年,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2021年10月,获2021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人物评价:
韦东奕为数学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已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
竞赛时有一道难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韦东奕14岁读初二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学天分。他固然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其他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相比,他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韦东奕专注于数学世界,为人纯真,生活简朴。
2021年6月2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为青年数学人才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韦东奕在校就读和工作期间均得到了师长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不受打扰地学习和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工作成果。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同时强调,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可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博士后在读期间对外进行论文投稿时,需履行以下审核手续:1、提交论文的对外投稿全文(含署名、单位名称、作者通讯地址、邮箱、拟投稿刊物名称、数据及资料来源、资助的项目或基金编号、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2、提交论文写作无弄虚作假、一稿两投等违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承诺及全部作者的签名。由导师、合作教授签字后交研究生科存档、备查。<br>未履行上述手续的研究生、博士后科研成果,学院在学位审核或出站审核、评奖评优、科研奖励时不予承认。
博士后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必须发表论文,因为博士后从事的是科研工作,就是博士毕业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搞两年科研工作,在这个期间,就是搞科研,针对自己的课题,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实验,出来成果需要用论文介绍,发表论文就意味着出来了成果,评价考核也用论文和专利,所以必须写论文,用于出站考核。
1、很多高校还是要求在读博士发表1-2篇SCI论文的,有的高校对SCI刊物分区和影响因子也是有要求的。也需要博士生提高自己的技能,要求稿件逻辑清晰,语句表述通顺易懂,能够证实自己的观点,在修改答复审稿人意见时候也要准确回答,这样的论文发表成功率才是比较高的。2、博士生发表SCI论文也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科研水平,体现自己在学位论文中的参与度和贡献,论文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知识面是否宽广能否适应通识教育等等。博士发表论文对毕业答辩也是很有帮助的,答辩前发表了论文,能够给导师留下较好的印象。3、从将来就业的角度来看,博士生们争取在SCI期刊特别是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人事管理部门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在同层次学校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给自己定位和定目标。更多的博士阶段发表SCI论文要求,以及发表相关知识也可以和专业老师沟通,给您讲解更多发表的知识。️Sci 各个方向可以结合计算机出稿 ,在国内核心卡资质并且要求带课题,所以SCI受到更多作者的青睐。是 高职、事业单位、在读研究生、博士首选。那么申博、保研、毕业、评职、所需了解的【核心期刊icon】【论文】【专利】【著作】有哪些呢?1.SCI,SSCIicon,ISTP,EI,CSSCI ,C刊,南核,北核、科核 2.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3.各专业普刊、学报、核心论文 4.硕论、博论 5.学术专著、教材、独著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具体要求如下:一、论文内容:与研究生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二、论文质量要求:要求发表至少1篇3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独著发表1篇,如果是合著要2篇以上;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可以是合著),中英文皆可。三、发表刊物要求:有国家正式出版、发行刊号的学术报刊杂志。四、发表时间要求:自入学开始至办理论文答辩前。学生可以自行发表论文。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提交时间: 6月6日-6月30日的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8:00——11:30,14:00——17:00。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注:博士后不是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
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中国学位制度一般笼统称为硕士和博士。但是,欧美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每一个都要其清楚的定义和严格的划分,其中包括基础课范围,专业课时要求,研究内容,研究生资格,学术评审等等。一般的意义上,只要确定博士的名称,即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定找到其准确的定义。
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每一种博士学位应该有教育部十分详细,清楚的科学定义,否则会发生类似陈丹青教授对博士考核要求的质疑。作为大学教授,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领域的学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以后可能要发十篇论文才能毕业这是必须的,这是最少的就是十
清华大学二站的博士后其实需要发的是三天的论文,这个是标配,至少要三篇以上的论文通过。
清华大学二战博士后需要发几篇论文,这个可能需要三篇到五篇论文。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来的,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出通知,你也可以去找早发表网,他们那里的发的期刊多,一定有你所在学校的师兄师姐发表过,所以你可以先问一问往年的学校要求。但是只做参考哦,毕竟每年的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
各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般大学要就发表至少一篇EI或者SCI,至少一篇中文核心,有的要求必须要发表至少一篇SCI,而发表的EI不算。中科院系统很多都要求发表至少一篇SCI,一篇中文核心,还有一个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