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在sci或ei发表100篇论文

在sci或ei发表100篇论文

发布时间:

在sci或ei发表100篇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介绍如下:

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我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三助岗位等。

助学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硕士生每生每年6000元。

奖学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正常学制内、人事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均可以参加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及其他校内奖励的评定,评定按照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硕士每生每年20000元,新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8000元。

我校设有“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多渠道提高研究生待遇。

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

所有加分项分值不封顶,奖学金评选分别从高到低排序进行评选。具体加分项如下:

(1)学术论文

研究生以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名义,本人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按照以下规则计分:

①硕士研究生在国内机械类、仪表工业类核心期刊,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为 10分/篇,在矿业工程类、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为5分/篇;博士研究生核心论文不计;

②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高水平期刊20分/篇;

③在EI源刊发表论文未检索30分/篇、检索40分/篇(矿业工程类、煤矿开采类EI源刊论文20分/篇);

④在SCI源刊发表论文100分/篇。

注:

①研究生需提供所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应包括封面、目录及正文);

②EI、SCI源刊必须提供发表(含在线)或检索证明;

③导师为第一作者的SCI源刊的论文,研究生排名第二且为通讯作者时按40分/篇计算(以投稿时的导师为准);

④核心期刊以发表时的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

⑤同一篇论文按最高分值项计分,不重复计分;

⑥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核心类期刊,只计入1篇;

⑦会议论文不算在评选范围内。

(2)课外作品竞赛

参加高水平国家级竞赛(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并获奖,特等奖100分,一等奖80分,二等奖60分,三等奖40分,人员取第1名。

(3)专利发明

授权国际发明专利,专利权人为中国矿业大学且本人为第一发明人的100分/件,第二发明人(导师为第一发明人,以申请时的导师为准)50分/件;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或申请PCT专利(有三性)且进入一个国家及以上,专利权人为中国矿业大学且本人为第一发明人的60分/件,第二发明人(导师为第一发明人。

以申请时的导师为准)30分/件;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为第一单位按100%计分,第二单位按50%计分,专利权人为个人不加分,专利内容需要和本专业相关;以专利申请时的人员及顺序为准。

(4)科研获奖

① 获得国家级奖(有证书):

一等奖200分;二等奖150分;

② 获得省部级(含教育部)奖,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3名,三等奖前2名的:

一等奖100分,前3名100%计分,第4名60%计分,第5名40%计分;

二等奖80分,前2名100%计分,第3名60%计分;

三等奖60分,第1名100%计分,第2名60%计分。

[1] 程久龙,矿山采动裂隙岩体物理场特征与地球物理探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2] 程久龙、于师建、王渭民、朱鲁,岩体测试与探测,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 郭惟嘉,程久龙,成枢,矿井特殊开采研究新进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列2位(3人合)。[4] 王正友,程久龙,李建锋,INTERNET 快捷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列2位(3人合)。[5] 于师建、王玉和、程久龙,矿山岩体探测技术,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列3位(3人合)。[6] Chunqiu WANG, Weijia GUO, Jiulong CHENG, D.H. Steve Zou, Mine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2007.10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 CHENG Jiulong, PAN Dongming, LI Dechun,Detection of mining-induced fracturing in the overburden of a coal field in east China , Journ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Volume 16, Number 2-4, December 2007, pp363-371(SCI收录)[2] Cheng Jiulong, Li Li,Yu Shijian,Song Yang, Wen Xinglin, Assessing changes in the mechanical condition of rock masses using P-wa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Vol.38,No.6,P1065-1070, 2001,第1位(5人合)。(SCI、EI收录)[3] 程久龙,于师建, 覆岩变形破坏电阻率响应特征的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报,Vol.43,No.5,P699-706, 2000,第1位(2人合)。(SCI收录)。[4] Hongguan Yu, Jian Yuan, Weijia Guo, Jiulong Cheng, Qianting Hu, A preliminary laboratory experiment on coalbed methane displacement with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Vol.73, No.2, 2008,156–166,SCI,EI收录[5] Hongguan Yu, Weijia Guo, Jiulong Cheng, Qianting Hu, Impact of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for manometric equipment on CO2 isotherms measured: Comment on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II: CO2 isotherms measured on moisture -equilibrated Argonne premium coals at 55°C and up to 15 MPa” by Goodman et 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Vol.74, No.3-4, 2008,250–258,SCI,EI收录[6] Hongguan Yu, Lili Zhou, Weijia Guo, Jiulong Cheng, Qianting Hu, Predictions of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of methane/carbon dioxide binary gas on coals using Langmuir and ideal adsorbed solution theory under feed gas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Vol.73, No.2, 2008,115–129,SCI,EI收录[7] D. H. Steve Zou, Jiulong Cheng,Grout Quality and its Impact on Guided Ultrasonic Waves in Grouted Rock Bolt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SCI源刊)[8] 程久龙等,强电磁干扰区灾害性采空区探地雷达精细探测研究,煤炭学报,Vol.35, No.2, 2010年2月(EI收录)。[9] Cheng Jiulong, Sun Xiaoyun, Liu Donghui, D. H. Steve Zou. Reducing Measurement Noise in Rock Bolts Detecting, ICEMI2009, Aug. 2009, Beijing, pp527-531(EI 收录)[10] Cheng Jiulong, Sun Xiaoyun, Bian Jianpeng, An Guoqing, D. H. Steve Zou. An Improved Method on Reducing Measurement Noise Based on Hilbert-Huang Transform, ICIS2009, Nov. 2009, Shanghai, pp627-630[11]程久龙、李文、王玉和,工作面内隐伏含水体电法探测的实验研究,煤炭学报, Vol.33,No.1, 2008年1月,59~62。EI收录。[12] 王其军、程久龙,基于免疫神经网络模型的瓦斯浓度智能预测,煤炭学报, Vol.33,No.6,,2008年6月,665~669。EI收录。[13] 程建光,程久龙,兖州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基线模型的建立,煤炭学报, Vol.33,No.10,2008年10月,1137~1146。EI收录。[14] WANG Qi-jun, CHENG Jiu-long, Research on fault mode and diagnosis of methane sensor,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Vol.18, No.3, 2008,386–388. EI收录。[15]D.H. Zou,J.L. Cheng,Rock bolt characterization using guided wav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1st Canada-US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 Rock Mechanics Meeting Society's Challenges and Demands, May 27-31 2007.5, v 2, p 1511-1516,Vancouver, BC, Canada。EI、ISTP收录[16]Cheng Jiu-long, D.H.Steve Zou, Qu Jun-hao, Research on micro-seismic Locating Technology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Proceedings of 2007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4, Jiaozuo, China, 1364-1369 ISTP收录[17] CHENG Jiu-long, CAO Ji-sheng, XU Jin-pe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Floor Water-inrush in Working Face Influenced by Fault Structure,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Vol.13, No.3, 230-233[18] D.H. Steve Zou and CHENG Jiu-Long,A strategy for rock/coal outburst prevention,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Vol.13, No.3, 225-229[19]YU Shi-jian,Cheng Jiu-long,LIU Jia-qi,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wav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face in time-frequency domain,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Vol.13, No.4, 405-409[20]JING Ji-dong,CHENG Jiu-long,Water-inrush Mechanism in Working Face Under the Effect of Multiple-factors Coupling,Mine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C],Science Press USA Inc., 2007, pp613-616。ISTP收录[21]Zhang Xing-min, Cheng Jiu-long, Jiang Fu-xing, Research on coalmine disaster accident forecasting using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Mine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C],Science Press USA Inc., 2007, pp665-671。ISTP收录22]Cheng Jiulong, Li Li, Wang Qijun, Wang Yuhe, Qu Junhao, Forecasting system of coal floor water inrush in coalmine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Ⅵ, Science Press USA Inc.,P1808-1811, 2006。ISTP收录。[23]程久龙、张磊鑫、王玉和、朱志学、翟培合,地表浅部导水通道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精细探测研究,煤炭学报, Vol.31,Sup.,2006年11月,67~69。EI收录。[24]李丽、程久龙,基于信息融合的矿井底板突水预测,煤炭学报, Vol.31,No.5,第2位(2人合),2006年10月,623~626。EI收录。[25]Cheng Jiulong, Wu Ziquan, Guo Weijia, Yang Yongjie, Zhang Wenquan,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Field Generated by Bed S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Seismic Technique for Exploration of Bed Separation and Grouting Research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Control in Mining, 2006.8, 106~110.[26]WU Zi-quan, WANG Cheng-hu, TAN Han-dong, FENG Rui, CHENG Jiu-long,Application of Schlumberger transverse profiling method to detecting a strike fault,ACTA SEISMOLOGICASINICA(地震学报),2006年1月,Vol.19,No.1,72~77。EI收录。[27]成云海、姜福兴、程久龙、汪华君,关键层运动诱发矿震的微震探测初步研究,煤炭学报,2006年6月,Vol.31,No.3, 273~277。EI收录。[28]许进鹏、宋扬、程久龙、成云海,小断层的走向长度与断距关系的数学模型,煤炭学报,Vol.30,No.1,P22-25,2005。EI收录。[29]XU Jin-peng, FU Zhi-liang,SONG Yang,CHENG Jiu-long,The mechanism and criterion of tectonic zone around karstic collapse column reactivation-induced water-conducting,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Dec. 2005,Vol.11,No.2,41~43。EI收录。[30]程久龙、胡克峰、王玉和、曹吉胜,探地雷达探测地下采空区的研究,岩土力学,Vol.25,2004年,EI收录。[31]韩进、朱鲁、程久龙、施龙清、尹万才、王则才,煤矿水害预测软件开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Vol.22,No.5,P589-591,2003年。EI收录。[32]程久龙, 岩体破坏弹性波CT动态探测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Vol.22,No.5,P565-568, 2000。EI收录。[33]Cheng Jiulong , Li Li, High resolution detecting of the small faults on the thick coal seam face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wa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第29届计算机在矿业工程中应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荷兰A.A.Balkema公司出版,P145-148, 2001年4月。(EI收录、ISTP收录)。[34]Cheng Jiulong, Li Li, Shi Longqing, Wang Yuhe, Yu Shijian, Application of new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coalmine safety monitoring,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Ⅲ, Science Press Beijing / New York,P174-178, 2002。(EI, ISTP收录)。

发表3篇sci或者ei论文

发表六篇和三篇SCI三区文章,如果不是那种改变世界随便找个期刊发的工作,其实水准就没什么差别了。

进一步判断的话,就得看所发表的几篇SCI文章的体系性了。如果这几篇文章在不同领域都有连贯的工作,说明学术兴趣比较宽泛以及可迁移能力比较强,这其实可以体现学术潜力。

如果这几篇文章都是同一个领域但不断深入的研究,这可以说明你对这个领域了解非常深入,也可以说明你自身在该领域的水准不低。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也要以此为突破口,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引进博士国家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聘为教授、引进待遇(1)一层次学术骨干:科研启动经费120万元(自然科学)/60万元(社会科学);安家费100万元(分三年发放);如果申请协议工资,入职后三年内每年协议工资50万元+教学津贴。(2)二层次学术骨干:科研启动经费80万元(自然科学)/40万元(社会科学);安家费60万元(分三年发放);如果申请协议工资,入职后三年内每年协议工资30万元+教学津贴。

应该可以。这具体要看作者所在学校的要求,有的学校就是对申请博士需要sci论文是硬性规定,比如要求发表1-3篇sci论文,当然具体的数量要求各学校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要看具体查看具体要求。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

最佳答案: 按照人才科研业绩,分为A、B、C三类。(1)A类自然科学学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二区论文5篇以上。材料类学科的博士由学校单独研究。社会科学学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我校认定的高水平期刊论文5篇以上。(2)B类自然科学学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博士点所在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SCI二区以上论文不少于1篇,其他学科不作分区要求;社会科学学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和我校认定的高水平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3)C类未达到A、B类引进条件,但学科建设紧缺、而且本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鼓励C类优秀青年博士按师资博士后引进。学校鼓励引进海外优秀青年博士,由学校视应聘者具体情况认定其所属层次。

如何发表一篇sci或ei论文

sci发表方法如下:

第一步:选择sci期刊

Sci期刊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选刊时要注意期刊的刊登范围(找与自己论文对口的刊物)、期刊影响因子(sci每年都会有更新,避免使用论文时掉出sci导致不能认可,最好不好选影响因子比较低的刊物)、期刊分区(看自己需要在哪个分区上发表),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还要了解期刊的大概审稿周期,避免在审稿周期比较长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第二步:了解期刊要求并调整论文

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意味着不同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发表论文前要了解所选期刊对论文的体例格式要求是怎样的,并按照要求严格修改自己的论文。期刊也会对论文重复率有要求,重复率高也是不能通过的审核的,因此也要了解期刊对论文重复率要求。

第三步:确定投递稿件方式并上传

大部分sci期刊采用的是在线投稿系统,可以在期刊的官网找到入口。不同的期刊采用的系统不同,作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还有的是email,不过采用这种方式的比较少,还有一小部分采用纸质投。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所选期刊是怎么要求的。

第四步:推荐审稿人

有的sci期刊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可以通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学术交流会议中、以及导师介绍等方式找到同行业的专家来作为推荐的审稿人。

第五步:回复审稿人

投递稿件之后杂志社编辑会安排论文审稿,三审中任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都会需要退修或者拒稿,直到符合规定的要求才能通过,进行下一步,当稿件通过了终审才会安排录用。否则就会一直循环修改、审稿。

简要概述文章的创新点(写下来),阅读全文,看看创新点是否突出。

标题:是否与内容一致(太大还是太小?)更简洁。3所示。文摘:在250个单词中,

你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大框架一致吗?从背景上来说,一个具体的研究内容,过渡是平滑的(没有突然有预兆的概念/名词)?这个级别是否清楚(在此之前和之后是否有问题)?是否客观和完整的文献描述(不包括在客观陈述文献中的个人评论)?结构紧凑,删除和主题无关或间接。在过渡之后(然而),它是否表明了文献的不足,以及将要做的工作的详细描述?

材料和方法:所有的主要药物都列了出来吗?所有的方法都是详细的吗?统计分析包括吗?是否增加了表达浓度、制备过程和分析过程(尤其是非常规方法,应仔细解释)?仪器的参数是否全部列出?

讨论:是否与引言一致但不重复?不重复的结果。讨论不够深入(有可扩展性和推论,它需要理性,但你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讨论的语气,不要武断)。这个级别是否清楚(在此之前和之后是否有问题)?

文章格式:缩写;斜体。单位符号(国际单位);的情况;单位与数字之间的空间;字体统一(避免使用中文字体避免外国电脑)

图片格式:两栏-黑白,三柱图-深灰色或网格上的游戏,彩色地图使用仔细,只有黑白不能清楚表达,或杂志喜欢彩色地图,而不是色彩鲜艳的图形。如果坐标清楚,单位是正确的,有效数字是合理的,尽量使用全名,字体是统一的times new Roman或Arial。A,B,C……。

表格格式:3个图,是否合理的SCI论文数据是否合理(细胞率不能为21.11%,可以保留小数或整数)。

发表sci论文的方法如下:

1、找到一个可发表的想法。由于SCI期刊是国际上较高水平的期刊,想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想法。而好的想法首先来源于对某个领域的了解,针对某个问题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而你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可能成为一个可发表的想法。既要有创新性的想法,不能是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

2、设计实验证实你的想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可发表的想法后,你还需要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而且你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可靠。

3、总结实验结果,把你的想法和实验结果整理成论文。光有好的想法和完美的实验还不够,你还需要把您的想法和实验通过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别人才能知道您的想法和实验。而SCI论文写作是需要很高技巧性的事情。和八股文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后,SCI论文包括哪些部分,各个部分应该怎么写都形成了完整的套路。

4、选择合适的期刊,并投稿。SCI期刊数量众多,根据自己文章的水平选择一个合适的SCI期刊有时候对文章的命运能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说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而选择期刊的时候主要看期刊的收稿范围和影响因子,其中难易程度主要通过影响因子判断。

5、期刊审稿与发表。SCI期刊收到您的稿件后会将您的稿件送给同行评审,期刊编辑会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来决定您的文章是否发表、修改或者拒稿。一次审稿的过程往往需要3个月时间,大部分时候您的稿件往往会被要求修改1-2次,因此发表一篇SCI论文的审稿过程往往需要半年以上时间。真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sci或ei论文发表

发表一篇SCI/EI/ISTP论文的难度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它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难度的因素:

Ei和SClicon是两种不同的期刊数据库,偏重的方向也不同,也就不能单一的说哪个更好发表,具体要看作者适合发哪种期刊,SCI偏向于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类的,而EI偏向于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SCI和EI都是学术文章,写作格式上没有区别,SCI作为一个检索工具其实是非常好的,它的宗旨与其他检索工具略有不同,这个我之前已经有介绍,其他的检索工具主要目的是“收全”,即把特定学科或范围内的相关重要文献全部收录,而SCI则主要通过引文关注研究过程,包括起始、传承、后续。所以它在期刊的选择时对引文和参考文献有严格的要求。总体来说,SCI要求所做的研究更加规范,系统,完整,创新性更高,有些EI刊物也还是很不错的,但与SCI相比,收录的过于繁杂,这也是为什么EI认可度不如SCI的原因,因此,作者发表El论文之前首先了解清楚相关制度对EI论文的认可度,以免出现发表后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的情况出现。

El是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于1884年创办的历史上最悠久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EI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SCI(Science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建立的科技期刊文献检索系统,被SCI收录的期刊分为核心与外围两个范围。核心部分包括期刊3000多种,涵盖了全世界范围内各学科领域内的最优秀的科技期刊;外围部分包括核心部分在内,有期刊5000多种。

博士以上SCI论文可以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进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而且论文级别一般是按照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划分的,影响因子越高,就说明SCI期刊论文的等级越高,因此SCI论文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sci论文是什么级别 sci论文属于什么级别国际核心期刊分为SCI期刊、EI期刊,一般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都是教授或者是副教授的级别。但发表SCI论文最多是针对科研人员的,毕竟发表一篇SCI论文能让他们在学术界更有声望与说服力。sci论文是什么级别 sci论文属于什么级别不过,sci论文审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审核所需时间未必会长,但对文章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光需要足够的学术能力,还需要很好的写作能力。

sci发表100篇论文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中级的文章就可以了,只要你有能力把文章写好就行了,不过发表这类的文章都是有难度的。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根据多年的SCI论文写作经验和审稿经验,很多人不能发表出SCI论文的原因,要么最起码的英文写作不行,要么逻辑不清晰导致写作混乱写出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要么工作没有新意,要么有新意没有表达到位。这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经常犯的错误。

第一个阶段:调研的过程

如果是在读研究生,从一开始到入门,针对某个研究方向,标准的要求是读100篇以上的相关学术论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凝聚态方向,就是多读Nature及其系列、Physical Review系列等。这里读100篇文献的目的是对你要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有明确的认知,避免在以后的过程中犯各类幼稚的错误,从而大大提高发表SCI文章的效率。一部分人这个阶段需要1-2年度过。

第二个阶段:做实验或者理论计算的阶段

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取决于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第一阶段的调研产生的对所研究方向的正确决断,以及现阶段的执行力。

以做实验为参考,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方案验证与其不断调整、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实验方案的可延续性—新的实验等几个阶段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SCI文章写作的阶段

首先是SCI文章框架格式,主要包括文章题目、摘要、引文、样品制备、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这些是写一篇SCI文章的一个基本知识。

然后是如何将实验(理论)数据描绘成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它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其次是文章摘要和引文部分,分别是对自己工作的精炼总结以及对别人工作的总结,包括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能展望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是下面的部分是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这里只需要把第二个阶段中所涉及的“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来一个复制即可。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新意表达到位,这需要将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深入比照,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

另一个注意事项是语言问题,SCI文章写作是地道的英文写作、逻辑性要好。地道的英文写作是非英语国家的人经常遇到的一个困境,解决方法是多读英文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的文章,尤其是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等高质量杂志文章,体会玩味地道英文的写法,也体会研究者的思维逻辑。没有捷径,勤能补拙。

以上三个阶段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 索引序列
  • 在sci或ei发表100篇论文
  • 发表3篇sci或者ei论文
  • 如何发表一篇sci或ei论文
  • sci或ei论文发表
  • sci发表100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