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英语李凤荣发表的论文

英语李凤荣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英语李凤荣发表的论文

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本

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关心下,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目标。我校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骨干教师为工作重点,支持各科教师参加县、市、省级的培训学习;以提高全体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创新校本培训的形式。一年来,我校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我校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根据学校教师业务发展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选择既适合我校教学实际又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采取讲座、报告、汇报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定期对一线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备注:原则上,学习时间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学习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参加培训学习的为规定人员,如有变动,学校办公室会另行通知。个人自学内容时间、地点由个人自行安排,每学期摘记、心得体会,不少于2000字。

2. 积极参加并承担协作区分片教研活动,为每位一线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一年来,我校积极参加了第六协作区组织的各学科教学研讨会,并承担了语文、化学、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分片教研活动。同时,我校根据每位教师任教年级和任教学科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参加各级教研培训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

4.营造学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针对我校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教师教学研究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教科室多次组织教研组组长进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调研情况,有的放矢的组织了一线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微课制作讲座、小微课题如何选题、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等。激发起教师课题研究的热情,让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营造我校的教研氛围。

在我校教师充分认识到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后,我校借县、市教科所组织申报课题的契机,发动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从中提练出课题,积极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在教科室的组织、指导下,我校收获巨大:共有3个课题获得了市级立项,有4个课题获得了县级立项,以课题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5.组织教师进行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

我校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通知,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论文评选活动,对论文发表和获奖的教师实行量化加分奖励政策,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015学年上学期,共有5名教师在省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2015学年下学期,我校在县教育局工会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两个一等奖,学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6. 指导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赛课活动。

我校特别重视县教研室组织的赛课活动,先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了赛课,每科选出一优秀教师,教科室与教导处合作指导这些参赛教师,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有参赛教师都获得了满意的奖次。

7.结合远程研修,深入开展了“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

结合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我校先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备课、讲课,然后有选择地进行指导,选出优秀的课例进行了视频录制并上报,该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8.通过培训,教师创新了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在教研室李凤荣主任的具体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我校的七、八、九三个年级同时进行了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率。

二、我校的教研工作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研活动仍停留于初级阶段,只是根据县师训处的相关要求进行教研活动,活动的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形式主义依然严重。

2.教师被“逼”转变观念,仍有部分教师参加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3.年轻教师还缺少一股积极主动争着上公开课的热情,有些教师“怕”上公开课。

三、我校教研工作以后努力的方向。

1.以后的教研活动要重“质量”,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任务、有方向,尤其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把教研工作抓实、抓深,力求每次活动都要有点收获。要实现教研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最终目标。

2.创新校本培训的方式方法,完善外出培训学习等各项措施,提高所有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张凤荣发表的论文

1. 陆锦文,龚元石等. 1989. 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土壤在有限水源下小麦节水灌溉方案的研究. 见: 国际盐渍土动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89.10.4-10. 中国, 南京. 274-284.2. Gong Y. S., Lu J. W., van der Ploeg. 1990. An optimum irrigation scheme for wheat grown on the salt-affected soils of the Huang-Huai-Hai River Plain in China. Trans of 14th ICSS, Vol VI, 137-142.3. 陆锦文,龚元石等. 1990. 土壤水调节和利用潜力的研究. 见: 七o五国家科技攻关第57页, 农业节水的研究, 397-465.4. 陆锦文,张和平,吴海洋,龚元石等. 1991. 土壤水分动态预报. 见: 石元春等著, 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61~99.5. 龚元石,陆锦文,B.Huwe等. 1993.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估算.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增刊),82-91.6. 张福锁,张爱民,龚元石等. 1992. 《德汉农业词典》.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7. Gong Y. S. and Li B. G., 1993.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s in North China Pla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Section I, Beijing, PR China.8. 龚元石,李保国. 1993. 华北平原农田灌溉需水量的估算及其评价,持续农业的资源综合管理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第一部分, 北京, 中国.9. Gong Yuanshi. 1993. 《Abschaetzung des Bewaesserungsbarfs fuer landwirtschaftliche. Nutzflaechen in der Huabei-Ebene der VR China》. ISSN 0942-0754,Heft 8.10. 由振国,张福锁,龚元石等. 1994. 《汉德农业词汇》. 科学出版社.11. 龚元石,李保国,陆锦文. 1994. 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量的计算方法. 见: 李韵珠等著, 土壤水和养分的有效利用,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72-82.12. 龚元石,Huwe B., Allison, B. 1994. 华北平原作物灌溉需水量与土壤最大有效水量关系的研究. 同上, 28-36.13. 石元春,刘昌明,龚元石主编. 1995. 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14. 张福锁,龚元石,李晓林主编. 1995.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三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15. 龚元石. 1995. 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土壤分层水分平衡模型.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21(1),61-67.16. 龚元石. 1995. Penman-Monteith公式与FAO-PPP-17Penman修正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比较.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21(1),68-75.17. 龚元石,李保国. 1995. 应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土壤渗漏量. 水科学进展. 6(1),16-21.18. 龚元石,廖超子. 1995. 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新技术-时域反射仪. 见: 石元春,刘昌明,龚元石主编, 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48-55.19. 龚元石,李保国. 1995. 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 见: 同上. 1-6.20. 龚元石,李子忠. 1995. 土壤水分管理原理与农田水分利用率. 同上. 41-47.21. 龚元石. 1995.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研究现状与展望. 见: 张福锁,龚元石,李晓林主编,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1-16.22. 龚元石. 1995.联邦德国农业与环境特殊研究项目183研究思路和进展. 同上, 142-158.23. 龚元石,李保国.1996. 蒸散量变化的随机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1),101-107.24. 龚元石,李保国. 1996. 农田水量平衡模型对作物根系吸水函数及蒸散公式的敏感性. 水土保持研究, 3(3),1-7.25. 龚元石,陆锦文. 1996. 应用土壤分层水分平衡模型研究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分转化特征. 第六次全国水文会议文集, 科学出版社, 194-199.26. 龚元石,李春友,李子忠. 1997. 农田土壤水分三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3),53~58.27. 龚元石,李子忠,廖超子,李春友. 1997. 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农田土壤水分. 水科学进展, 8(4),329-334.28. 龚元石. 1997. 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灌溉排水, 16(1),40~41.29. 龚元石,李子忠,李春友. 1997. 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来估算农田蒸散量. 应用气象学报. 9(1), 72-78.30. 龚元石,李子忠. 1997. TDR探针两种埋设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测定及其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13(2): 242-244.31. 龚元石. 1997.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见: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中国农业出版社,50-52.32. 李春友,龚元石,陆光明. 1997. 土壤水分运动与作物生长过程耦合机理模型初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增刊):26-32.33. 李子忠,龚元石. 1997. 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循环规律及节水调控机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增刊):111-115.34. 罗文邃,龚元石. 1997.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增刊):165-168.35. 龚元石,李子忠,李春友. 1998. 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5):61-67.36. 龚元石,李子忠,杨晓路. 1998.时域反射法测定粮食含水量的标定研究. 见: 李玉忠主编,第七届全国湿度与水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72-175.37. 龚元石,廖超子,李保国. 1998. 农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分形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35(1):10-15.38. 龚元石,曹巧红,黄满湘. 1999. 土壤容重和温度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的影响. 土壤学报, 36(2):145-155.39. 龚元石,曹巧红. 1999. 土壤因子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含水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1999.10.南京, 162-163.40. 龚元石. 2000. 中国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见: 张凤荣等编著,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158-173.41. 李保国,龚元石,左强等著. 2000. 农田土壤水的动态模型及应用,科学出版社.42. 侯振安,李品芳,龚元石.2000.盐渍条件下苜蓿和羊草生长与营养吸收的比较研究。草业学报,9(4):68-7343. 李子忠,龚元石.2000.农田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空间变异分析与确定合理取样数目的方法比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5):59-66.44. Gong Yuanshi. 2000. 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ine soil in China. US/China Conference on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Sept. 25-26,2000.45. 李品芳,侯振安,龚元石.2001.NaCl胁迫下苜蓿和羊草苗期生长与养分吸收特性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7(2):211-217.46. 李子忠,龚元石.2001.不同采样尺度的田间土壤水分和混合电导率空间变异性及其套合结构模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7(3):255-261.47. 曹巧红,龚元石.2001.土壤电导率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学报.38(4):483-490.48. 齐述华,李子忠,龚元石.2002.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三种蔬菜的需水量和作物系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7(1):71-76.49. Gong Yuanshi and Cao Qiaohong.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for soil water measurement including effects of bulk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17th WCSS commission I-04, 2002.51. 曹巧红,龚元石.2003.降水影响冬小麦灌溉农田水分渗漏和氮淋失模拟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8(1): 37-42.52. 曹巧红,龚元石.2003.应用Hydrus-1D模型模拟分析冬小麦农田水分氮素运移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9(2):139-145.53. 马军花,任理,龚元石,Karl Stahr。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动态的数值模拟。水利学报,2004,3:103-110。54. 于红梅,龚元石,李子忠,张小兰。不同水氮管理对苋菜和菠菜的产量及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3):302-305。55. 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72-75。56. 赵爱琴,李子忠,龚元石。 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74-78。57. Yuanshi Gong, Qiaohong Cao and Zongjia Sun. 2003. The effects of bulk density, clay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n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using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7, 3601-3614.58. Ulrich Dieter Mack, Karl-Heinz Feger, Yuanshi Gong, and Karl Stahr.2005. Soil water balance and nitrate leaching in winter wheat – summer maize double-cropping systems with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N fertiliz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8, 454-460.59. Tusheng Ren, Zhaoqiang Ju,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5. Comparing Heat-Pulse and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Soil Water Contents from Thermo-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Probes. Vadose Zone Journal. 4:1080-1086.60. Hong-mei Yu, Zi-zhong Li, Yuan-shi Gong, Ulrich Mack, Karl-Heinz Feger, and Karl Stahr. 2006. Water drainage and nitrate leaching under traditional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of vegetabl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9, 47-51.61. Jianying Gao, Tusheng Ren, and Yuanshi Gong. 2006. Correcting Wall Flow Effect Improves the Heat Puls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Water Flux in Saturated Soils.Soil Sci. Soc. Am. J. 70:711-717.62. Sen Lu, 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7. An Improved Model for Predicting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from Water Content at Room Temperature. Soil Sci. Soc. Am. J. 71:8-14.63. 于红梅, 李子忠, 龚元石. 2007. 传统和优化水氮管理对蔬菜地土壤氮素损失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3(2):54-59.64. Lu Sen, 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and Robert Horton. 2008. Evaluation of three models that describ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from saturation to oven dryness. Soil Sci. Soc. Am. J. 72(6):1542-1546.65. Chen H., Bai Y.H., Wang Q.J., Chen F., Gao H.W., J.N.Tullberg, J.R.Murray, Li H.W., Gong Y.S. 2008. Traffic and tillage effects in wheat prod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I. Crop yield and SOM.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6:645-651.66. Bai Y.H., Chen F., Li H.W., Chen H., He J., Wang Q.J., J.N.Tullberg, Gong Y.S. 2008. Traffic and tillage effects in wheat prod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I.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6:652-658.67. S. Lu, T.S. Ren, Y.S. Gong, R. Horton. 2008. Evaluation of Three Models that Describ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from Saturation to Oven Dryness. Soil Sci. Soc. Am. J. 72(6):15421546.68. Bai Y.H., He J., Li H.W., Wang Q.J., Chen H., Kuhn N.J., Hikel H., Chen F. Gong Y.S. 2009. Soil Structure and Crop Performance after 10 Years of Controlled Traffic and Traditonal Tillage Cropping in the Drylan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Soil Sci. 174(2):113-119.69. Xinrui Lu,Tusheng Ren, Yuanshi Gong. 200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Dispersion in Saturated Soils with One Dimensional Water Flow. Soil Sci. Soc. Am. J. 73(6):1912-1920.70. H.Q. Chen, R.X. Hou, Y.S.Gong. H.W.Li. M.S. Fan, Y.K. Kuzyakov. 2009. Effects of 11 year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in wheat monoculture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06:85-94.71. H. Wang, Z.Z. Li., Y.S. Gong, Z.Y. Wang and D. Huang. 2009. Single Irrigation Can Achieve Relatively High Produc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iberian Wildrye Grass in the Semiarid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1(4):996-1002.72. 郑茹梅, 李子忠, 龚元石. 2009. 运用时域传输技术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含水率. 农业工程学报. 25(8):8-13.73. H. Wang, Z.Z. Li, Y.S. Gong, W.H. Zhang. 2010. Forage mass and water use response to irrigation time in North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2:926-933.74. Rumei Zheng, Zizhong Li, Yuanshi Gong. 2011. A Coated Helical Transmission Line Time Domain Transmission Sensor for Measuring Water Content in Saline Soils. Soil Sci. Soc. Am. J. 75(2) 1.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7-03-03农业节水的研究获水利部科技教育司荣誉证书(1991.2)。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优秀教师(1995,1996)3.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1996)4.第三届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997.1)。5.北京土壤学会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1997.5)。6.灌溉农田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农业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1999.11)。7.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2000)8.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0)。9.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3)。10. 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2009)

2013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辅导: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进展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源于社会实践,欲把握其发展规律与趋向,必须把这个学科置于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从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一般可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1)尚未进入文明社会,先是地广人稀无所谓土地问题,继之随着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现,渐次出现了地权关系、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问题,遂引起土地问题的研究。 (2)我国早在商、周封建体制建立后,曾出现对田制改革和田制政策的研究。《尚书、禹贡篇》曾把全国农地划分为三等九级,其后历代都有各自的土地分类方法和农地区划研究,并流传“天人合一”人地关系之说,对农地利用也提出了“因时、因地制宜”、“顺天时、量地利”的用地原则等。这可谓朴素的土地经济研究。 2. 第二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产生以后的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对土地经济问题开始了系统的深入研究。 (1)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学派先驱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论断; (2)亚当斯密、戴维特丠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3)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土地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土地经济学开始从经济学中孕育而生。 3. 第三阶段,20世纪20年代前后。 (1)土地经济学的产生 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土地经济学”一词,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名著。1945年曾经师从伊利的雷拉特克利夫(R U Ratchiff)出版了《城市土地经济学》。因此,世人公认伊利为土地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迨后,不仅在美国,而且德国、日本等都相继建立了土地经济学这门学科,出版了大量著作。就美国而言,这门学科已经明显地趋向两极发展:一是“土地经济学通论”的综合性在增强,出现了雷利巴洛维的《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同时又向部门专业化发展。现在有些大学院校除开设“土地经济学通论”外,还分别有《城市土地经济学》、农村土地经济学等专著;二是在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专业等商业院校,已涌现出一系列土地、不动产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带动了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为后来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我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 中国最早问世的土地经济学专著是章植的《土地经济学》(1930年)。 最早由大学出版的专著,是原金陵大学农经系师生通过集体调查研究而编写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中英文本)。全书共分三册,一论文集、二地图集、三统计资料,调查研究历时9载,1937年先在美国出版英文本(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此专著堪称世界第一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重要专业文献,至今仍为美国许多大学所珍芷。 20世纪30—40年代由“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陈翰笙、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中国土地问题的深入研究,主要代表作有《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1933年)、《中国南方土地问题》(1936年)等。其后,又有朱剑农的《土地经济学原理》(1946年),吴文晖的《中国土地问题与对策》(1944年),张丕介的《土地经济学导论》(1944年),刘潇然的《土地经济学》上、下册(1945年)等相继问世。而在1949年以前的40年代,中国有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系、农经系都开设有《土地经济学》,视为高级课程,配备了较强师资力量。1932~1949年肖铮在原中央政治学校(后改为“政治大学”)设立“地政学院”和“研究所”、“地政系”主持业务,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1949年以后至70年代,由于新中国进入了全国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已有的土地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基本上中断了。 1949年后在台湾地区出版的土地经济学专著,则有肖铮的《平均地权本义》(1966年)、《平均地权之理论体系》(1986年),张德粹的《土地经济学》(1963—1979年),林英彦的《土地经济学通论》(1971—1991年)、《不动产估价》(1974—1993年),苏志超的《不动产估价概论》(1993年)、《地权、地税与土地政策》(1994年),唐家柯的《不动产通论》(1993年),许文昌的《土地经济学新论》(1994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大学、逢甲大学及中兴大学设有地政系或地政研究所,台湾大学等也设有土地经济专业或课程,培养了专业人才。 中国大陆土地经济学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11月“中国土地学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83年学会上提出编写《中国土地经济学》专著等;与此同时,1981年在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相继出版了《国土经济研究》(1982年)和《国土经济学》(1986年)。接着,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集中统一管理,又相继在“中国土地学会”下筹建了“土地经济研究会”(后改名为土地经济分会),并在不少院校设置了土地管理学院(系)及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致使在距今20年的短时期内,我国土地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开始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先后出版的研究成果和专著犹如雨后春笋,不胜其数。较为系统的专著就有:朱剑农的《土地肥力经济原理》(1981年)、《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概要》(1984年);周诚等的《土地经济学初编》(1986年)、《土地经济学》(1989年)、《城镇不动产市场经济问题》(1993年)、《土地经济研究》(1996年)、《土地经济学研究》(续集)(2000年)等;张薰华等的《土地经济学》(1987年)、《土地市场》(1996年);刘书楷等的《土地经济学原理》(1988年)、《土地经济学》(1993年)1996—1998年)、《土地经济研究论文集》(1999年)、《土地经济学》(国地资源干部培训教材,2000年)等;李鸿昌、周治平等的《城市土地经济学》(1988年)、《城市土地经济运行》(1990年);曹振良等的《土地经济学概论》(1989年)、《房产经济学概论》(1992年);毕宝德等的《土地经济学》(1991、1993、1998、2001年)、《中国地产市场研究》(1994年);张朝尊等的《中国社会主义土地经济问题》(1991年);王万茂等的《土地生态经济学》(1992年)、《房地产经济学》(1994年);李铃的《地产管理》(1992年)、《国地资源管理概论》(1999年);徐文通的《房地产经济学》(1992年);高映珍等的《土地制度研究》(1993年)、《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1996年);曲福田等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索》(1991年)、《中国土地制度研究》(1997年)、《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1997年)、《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2001年);张月蓉等的《土地资产收益流失与管理》(1993年);刘维新等的《中国土地租税费体系研究》(1994年);张跃庆等的《城市土地经济学》(199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1996年);张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土地资产管理)(1995年);董黎明等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1995年);黄贤金等的《土地政策学》(1995年)、《农地价格论》(1997年);张凤荣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996年);唐忠的《农村土地制度比较研究》(1999年);钱忠好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1999年);叶剑平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2000年)等。 中国土地经济学,可以认为已初步建立了如下的学科体系:①土地经济学通论(含通论、概论、原理等);②部门土地经济学(含农村土地经济、城市土地经济及土地资产经济等);③不动产——房地产经济学(含房地产经济理论、房地产市场、价格、投资、金融及经营管理等;④土地生态经济学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经济学等。

李伟凤发表的论文

下载一个艺术签名的APP

李光荣发表的论文

1 取决于读者的需求和评判标准2 但从期刊的角度来看,东北电力技术期刊作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涉及领域广泛、发表论文质量较高、作者水平较为优秀,给读者带来的收益和参考价值是非常好的3 因此,如果你对电力技术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或行业需求,或者想要了解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那么可以考虑阅读和关注东北电力技术期刊。

带电的网络解释是:带电带电拼音dàidiàn,释义有电流通过的。带电的网络解释是:带电带电拼音dàidiàn,释义有电流通过的。拼音是:dàidiàn。注音是:ㄉㄞ_ㄉ一ㄢ_。结构是:带(上下结构)电(独体结构)。词性是:形容词。带电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带电dàidiàn。(1)通上电的。(2)带有电荷的。二、国语词典导体上具有电势或物体由于电荷的变化而吸引其他物质。关于带电的单词electriclive关于带电的成语电掣风驰裙带官电闪雷鸣星飞电急追风掣电驱霆策电飙举电至电光朝露关于带电的词语飙举电至星飞电急函电交驰电光朝露掀雷决电神_电击电闪雷鸣驱霆策电电火行空裙带官关于带电的造句1、离子半径是指带电原子也就是离子的半径。2、该实验室扩充设备的部份原因,是为了让五角大厦试验是否可减少地球辐射带中带电粒子的数量。3、几道闪电击中希腊卡瓦拉远海水面。闪电能够击中任何可能带电荷的东西,其中包括水。4、一种假说认为,每单个离子不是单个的带电分子,而是在其周围环绕着基本电荷的中性分子团。5、许多年来,关于核子的磁矩问题一直有人在研究,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但就核子为什么出现反常磁矩,中子不带电荷为什么会有磁矩?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带电的详细信息

东北电力技术期刊好中吗:东北电力技术杂志肯定是不错的,业界算是比较好的吧。总体还是肯定的,虽然只是小修。

不好中。东北电力技术杂志肯定是不错的,业界算是比较好的吧。总体还是肯定的,虽然只是小修。

李荣之发表的论文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分析与个人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寄予厚望,使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感到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压力。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是外因和内因决定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压力 对策

压力是我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塞利博士(HansSelye)认为,压力是种认知,认为某种情况超出个人能力所能应付的范围。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使教师个体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教师而使教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有研究表明,教师中感受到压力较大和压力很大的共占72.5%[1]。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行政性任务,在教学中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片刻不得松懈,不能有差错。所以,许多教师感觉压力很大,以至于身心疲惫,大大影响了身体健康,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不乏有英年早逝的先例,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巨大损失。高校青年教师更是职业压力的高发人群。就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来源进行分析,进一步就如何适应教师职业压力、获得快乐,从教师个人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外因

1.社会对高校教师期望值过高

高校教师一直被认为是工作在象牙塔中的精英,是为人师表的楷模,是学识渊博、有教养的人,是人格完美、无所不能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社会各界对教师寄予过高的期望,尤其是高校教师,使得高校教师深感压力巨大,但忽略了他们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社会总希望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迟滞性,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凸显出来。于是在此之前,人们会高频率地看到各种社会舆论、报刊对教师能力的质疑,对教师责任感的指责,对教师德性的拷问,这一切使得高校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

2.高校把社会压力转嫁给教师

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趋势十分严重,社会要求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一旦未能如愿,就可能抱怨、指责,高校深感压力,只能将压力分解消化,转嫁到教师身上。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平民化,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然而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不断变化和深入,一方面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大量搞科研,申请课题、发表论文。

这种超常的工作负荷使高校教师不堪重负,产生极度疲劳和心力交瘁,长期处于过高压力的状态。据有研究者对613名高校教师的压力调查显示,90.3%的高校教师工作一天之后感到疲劳[2]。另外,高校教师由于工作负荷量过重,竞争日趋激烈,人际交往时间较短,使得人际交往障碍增多,有效沟通减少,人际关系紧张。剑桥大学的基里亚科等人指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导致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3]。在这种人际交往紧张状态中,缺少家人关心、学校支持、社会理解,极易产生过大的职业压力。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内因

1.教师的能力素质过低

考克斯等人研究调查指出“事业没有发展”、“常常感到压力”等与教师的能力素质差有关。教师备课、授课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极易导致工作不顺心,难以承担教学任务。

2.教师自身过高的期望

教师能力素质过低也是教师的职业压力来源。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只是造成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而个人因素正是这个内因,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强度。

3.教师抗压能力过低

教师个人感受力的强度不同,所感知到的职业压力也不同。高校教师作为一名独立的个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对压力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在同等的压力状态下,对有些人来说是适度压力,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过度压力。感受性过强的教师容易感到职业压力过大,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自我要求过高,容易产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至于信心不足,进而悲观失望产生压力感。

三、教师职业压力的个人对策

1.教师职业的三个境界

孔子说,学习有三个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仿效这种说法,教学也有三个境界,即知“为人师”;好“为人师”;乐“为人师”,知“教(为人师)”者不如好教(为人师)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

何谓知“教”,其基本条件是在具备专业知识,掌握了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何谓好“教”,其基本条件是了解教书育人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及教师职业的高尚性,甘守清贫,苦中寻乐。何谓乐“教”,不仅知“教”,而且好“教”,并能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获快乐。这太难了,如何才能做到?

2.怎样做到三个境界

知“为人师”是把教育教学当做一种职业,是平常说的职业境界,是从业的基本条件,从业者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除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教育学,了解传授知识的基本规律,因为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还要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以完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之外,教师需要多方面的技能,如“三笔字”。目前的大学教学中,由于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新进的老师普遍学历很高,大多是博士,他们制作PPT课件的能力不错,而传统的教师技能则有较大的欠缺,有的老师不要说粉笔字,就是钢笔字都比较差,更不要说毛笔字了,其实这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当前老师在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技能。

知“为人师”更多是掌握做教师知识与技能,是把教师职业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在其工作中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因此,教师个人的知识、情感、人格等可能会在学生中有放大的效应,桃李满天下是最好的褒奖,误人子弟则是高悬的警钟。 做教师仅有知识理论是不够的,更是一个实践活动,而且面对的永远是个性多样、充满活力的学生,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比掌握知识更具体,更丰富多彩,也更有挑战性。如果照搬书本知识,就会在实践中碰壁。所以,即使知为人师是第一境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掌握知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直接、间接途径获得,而理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知”易“为”难。如果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可能比较勉强,甚至不喜欢,也可能不太适合从事这种职业,因此,感到学生难教,教学太累。

好“为人师”是把教育教学当做一种事业,就是平常说的把职业当做事业来经营,这是一种颇受推崇的境界。即所谓做一行,爱一行;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的业绩,职业变成事业。在教学活动中,觉得自己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感到光荣自豪,是感到教育教学的意义而产生的快乐,未必能体会到教学中的乐趣。

“好”首先是一种态度,爱好或热爱,虽然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无论什么事情,在行动中保持热爱,就不单单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往往在初为人师时,满腔热情,继而热情逐步平淡,最终不感兴趣,甚至厌烦,也就是爱好容易坚持难,“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所以贵在坚持。教师的日常是很平凡的、周而复始,没有什么新鲜刺激的'事,很容易使人提不起精神,产生职业倦怠感。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好为人师。而真正作到好为人师,必须做到或者向乐为人师努力。乐“为人师”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并享受快乐。

首先,享受学习之乐。教学中获得快乐,包括教的快乐,学的快乐,二者相互影响,教学相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学生有学习的快乐,教师自己要善于学习,并获得学习的乐趣。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所以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而终生学习也不容易坚持,必须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成为一个“乐知者”。“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学音乐,“三月不识肉味”。作为教师,学高为师,学习是应用之义,是必须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然后把这种方法和乐趣传授给学生,是获得乐为人师的第一步。

其次,教学过程之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怎样把看似重复的课堂教学,变得时时更新,生机盎然;教学本身非苦非乐,关键在于创造性地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

第三,从教学的成就中获得快乐,这是从结果体会快乐,教学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进步、成长。如果学生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进步,他们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将会反馈、传染给老师,从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境界。可能更多的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最后,应用积极心理学培养乐观心态。尽管教师职业是高尚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教学活动不可能都是让人满意的,都会给人直接带来快乐的,所以要培养乐观的心态。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据此将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前者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后者与之相反,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自身的原因,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是长期的、永久的,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的事情,因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更容易形成压抑。培养乐观心态的意义在于如何面对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不尽人意之处,如甘守清贫,甘于寂寞,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知足长乐。

参考文献:

[1]米术斌,王芳,张雷.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

[2]陈丽.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J].新校园:理论版,2011,(2).

[3]汪泳,魏玉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

酒店服务心理学论文范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酒店服务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论文关键词:

酒店;卫生清扫;客房服务;心理需求

论文摘要:

客房是饭店的基本设施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者休息的重要场所。搞好客房服务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饭店的运行与管理,同时也会影响饭店的形象、气氛及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论述如何进一步做好客房服务管理,将客房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客房是饭店提供的主要产品,客人往往把客房服务作为整个饭店服务质量的标准。客房是客人休息的地方,客房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人的满意程度。客房是客人在饭店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此时客人往往需求拥有他们的空间,期望对客房有一个“家”的感觉。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关注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为客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清洁的房间。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的学生花一年的时间,调查了三万多名的顾客,其中60%的人把清洁、整齐作为饭店服务的“第一需求”。也就是说,住店客人对饭店客房的卫生程度摆上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如果在一间不整洁的客房居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损害。由此可见,人们外出旅行住宿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房间的卫生程度。所以客房服务人员必须加强对客房卫生的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好对客的接待服务工作。

一、客人对客房服务的心理需求

(一)整洁

客房是客人在饭店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其真正拥有的空间,因而,他们对客房整洁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对客房清洁卫生的要求是客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客房服务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整理客房,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做到客房内外清洁整齐,使客人产生信赖感、舒服感、安全感,能够放心使用。服务人员清理客房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清理客房要在客人不在时进行。客人到达客房再去清扫,会留给客人很恶劣的印象。如果客人有特殊要求,可以随机处理。客房服务人员在清理客房时,必须保证客房及各种设施、用具的卫生。另外,客房服务的从业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客人心理上的卫生感和安全感。比如,在清理后贴上“已消毒”标志,在茶具上蒙上塑料袋等,这些措施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效果。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欺客人。

(二)安静

客人下榻饭店前,往往经过了长时间旅行,到达饭店时一般都比较疲倦,他们希望尽快办好入住手续,马上进入房间休息。同时更希望房间能够提供休息好的种种条件。客房可以从防止和消除噪音两方面入手,以保持客房的宁静。必须做到硬件本身不产生噪音,饭店选择设备的一个标准就是它产生的噪音要小;另外,在硬件上要保证隔音性,能阻隔噪音的传入和传导。在软件上也要不产生噪音,员工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同时,服务人员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那些爱大声说笑的客人,用说服、暗示等方式引导客人自我克制,放轻脚步,小声说笑。

(三)安全

安全感是愉快感、舒适感和满足感的基石,客人是把自己出外旅游期间的安全放在首位的。客人在住宿期间,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及其在饭店的隐私权。因此,饭店应有完善的防火、防盗、保密等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服务人员没有得到召唤或允许,不能擅自进入客人房间,绝对不应去干扰客人。有事或清扫服务要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工作完成后即刻离开。日常清扫服务,绝对不许随意乱动客人的物品,进入房间时不可东张西望,这样才能使客人感到安心和放心,从而产生安全感。

(四)尊重

客人希望自己是受饭店欢迎的贵宾,希望见到的是服务人员真诚的微笑,听到的是服务人员真诚的话语,得到的是服务人员热情的服务;希望服务人员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意愿,尊重自己的朋友、客人,尊重自己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希望真正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客房服务是客人每天接触和享受的,客房服务离客人最近,与客人关系最密切。客房服务人员亲切的服务态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客人的陌生感、距离感等不安的情绪,缩短客人与服务人员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赖感。客人与客房服务人员情感接近了,会使其对饭店的服务工作采取配合、支持和谅解的态度。出现这种局面将非常有利于饭店顺利完成日常的服务工作,也有利于提高饭店的声誉。

二、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保证客房的清洁质量

为了保证客房清洁整理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客人对客房物质的需求,即提供清洁、美观、舒适、方便的居住空间,配备高质量的生活设备和用品,满足客人精神上的需要,向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客人真正体会到有种回“家”的感觉。要使客人感受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最基本的是在客房中,能够向客人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舒适环境,这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客房服务人员向客人提供这样的一个居住环境,才能谈得上提供优质服务。酒店为了保证向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做好客房的清洁整理工作,必须对客房卫生的清洁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客房服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客房服务人员能充分认识客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具有敬业乐业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并将日常的服务工作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客房的清洁与维护工作,这是做好客房服务工作的.关键。要做好客房的清扫,保证客房的清洁质量,还必须对每一位员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要求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能,这是客房服务人员在业务上的基本要求。客房服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对客房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提高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生产安全,及时掌握客房服务中各种新设备、新法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房的清扫质量。否则,将会严重地影响饭店的声誉,以致影响饭店的形象及经济收入。

(二)满足客人求尊重的心理

1、主动

主动就是服务于客人开口之前,这是客房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强烈的集中表现。包括主动迎送、主动问候、主动与客人打招呼、主动介绍服务项目、主动递送和保管钥匙、主动叫电梯、主动引路让路、主动照顾老弱病残客人、主动征求客人意见等。

2、热情

热情服务就是帮助客人消除陌生感、拘谨感和紧张感,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放松。在客房服务过程中,服务员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语言精确;态度和蔼,举止大方,不卑不亢;乐于助人,不辞辛苦,为客人排忧解难。热情是服务态度的本质表现,是取悦客人的关键。

3、礼貌

客房服务人员要懂礼节有礼貌。对客人有礼貌,就是对客人的尊重。礼节、礼貌体现在客房服务的方方面面。如与客人讲话用礼貌用语;操作时轻盈利落,避免干扰客人;与客人相遇或相向行走,让客人先行等等。

4、耐心

耐心就是指不厌不烦,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客人的具体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它要求服务人员在工作繁忙时不急躁,对爱挑剔的客人不厌烦,对老弱病残的客人照顾细致周到,客人有意见时耐心听取,客人表扬时不骄傲自满。

5、服务周到

及时周到是指客房服务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客人所需的服务,并做到细致入微。这要求服务人员要善于了解客人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根据每个客人的需要、兴趣、性格等个性特点,确定合适的服务方式。服务周到是赢得客人积极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服务周到要求处处为客人着想,提供的服务细致入微、准确及时,包括转达留言、叫醒服务、送餐服务等,以及提供针线包、信笺、信封、墨水、圆珠笔、电话号码本、节目单等。

拓展阅读:

中端连锁酒店服务营销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 随着国内酒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酒店尤其是中端连锁酒店面临的形势也愈加严峻。各中端连锁酒店开始将营销重点由产品营销开始向服务营销进行转换。本文以丽枫酒店为例,基于服务营销理论,在对丽枫酒店服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枫酒店服务营销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中端连锁酒店;服务营销;丽枫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突发猛进,酒店业的发展也迎来了黄金期。中端连锁酒店因其服务、管理、口碑、高性价比等方面领先于其他类型酒店,现今发展良好。但现代消费者对于酒店业的要求逐渐提高,酒店业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酒店风格、特色的差异性日益减小,在这样的条件下,唯有用不同的服务,才能体现酒店的独特魅力,因此,中端连锁酒店重视服务营销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服务营销理论,对铂涛集团旗下的麓枫酒店进行实地调研,并发表其分析和看法。

一、服务营销学概述

服务营销是指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的行为在无形之中促使营销成功,服务营销是一种接触营销或是过程营销。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推广(promotion)人(People)、过程(Process)、物质环境(Physicalevidence)。7P理论能够深层次广维度高准确性的分析出一个品牌乃至一个行业的营销策略。中端连锁酒店服务营销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服务营销?

通过服务营销,让客户满意,树立品牌形象口碑,建立客户影响力,提高中端酒店的层次;一个好的服务营销,顾客会告诉身边的朋友,朋友再传递给朋友,无形中为酒店积累了大量客源;对于员工而言:通过服务,深层次了解客户需求,以提高深层次的服务,同时对于员工而言更是一种机会,提高服务营销意识,让顾客得到心里满足,自己也能得到一种成就感;对于顾客而言:首先心里上得到满足,得到尊重,再享受产品的同时更享受到产品所带来的服务过程;同等酒店,不同等的服务,别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使客户感受到独特价值和高性价比。

(二)在同等产品,同等价值情况下,服务营销将带来怎么样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中端酒店更是如同雨后春笋,竞争显得尤为激烈。众所周知,酒店的风格、特色、基本都大同小异,在这样的条件下,唯有用不同的服务,体现酒店的独特魅力,当同性质越高时,服务营销的好坏,服务营销的等级可以创造差异化的感觉。因此,中端连锁酒店重视服务营销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丽枫酒店服务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一)麓枫酒店概述

丽枫舒适酒店是铂涛旗下其中一个中端品牌,品牌倡导自然自在的生活哲学,主推舒适体验。丽枫相信生活本应是静享惬意,无拘无束的,主张“自然生活,自在工作”的生活哲学,致力为客人打造一个贴心舒适、亲近自然的商旅住宿空间。截至2016月第三季度,丽枫已经开展连锁店200家以上,在全国100个城市以上开设分店,主要遍布在北上广深四个地区和杭州、大连、重庆、等国内80个中心城市省会直辖市等地区。

(二)丽枫酒店服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服务营销手段缺乏整体性

丽枫酒店为了可以和老客户维护长期的关系,曾推出了大量的不同层次与种类的贵宾卡,从而向老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折让折扣,但是丽枫对贵宾卡的定位较为模糊,最终使贵宾卡沦为了消费卡,所持贵宾卡面值越大的则享受的折扣也就越多。在酒店淡季的时候和节假日丽枫酒店还可以推出促销活动,吸引顾客消费。酒店原打算通过贵宾卡的手段使新老客户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让利,为了吸引客户的再次消费。但因为在整体性方面缺少管理,导致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这很多的问题,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且运用其他服务营销手段例如促销方案的次数也不多。在实际的调查和作者本人的实习经历中发现,丽枫酒店的内部员工并未做到全员营销的营销模式,使服务营销缺乏一定的整体性。

丽枫酒店的员工大多数是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将服务的的整个过程抓紧的割裂。当顾客遇到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诿,需要各个部门协商进行解决。浪费顾客大量的时间,使酒店的信誉度逐渐下降。虽然中端连锁酒店目前已经认识到服务营销对酒店发展占据的重要地位,并在这一方面上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但促销活动很少,尚未意识到对酒店顾客忠诚度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下手,意思就是要加强酒店服务营销的整体管理。

2、价格调整不灵活

价格调整一直都是丽枫酒店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收益管理问题,这一点在酒店开业初期尤为明显,在客源少时,不能及时降价处理跟周围酒店竞争顾客,在客源多时,最后几间房不能及时涨价增加酒店利益。这样每天酒店都不能做到利润最大化的选择,长期以往的积累会导致酒店损失很大的收益。

3、员工激励管理缺失

丽枫酒店前台部绩效工资基本没有,前台员工唯一能增加薪酬的方法就是卖会员卡,而卖会员卡会引起部分散客反感,并且卖会员卡所得的钱全部上交总部,提成也都是总部给发,跟丽枫加盟店无关,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因为不缺客源,前台员工甚至把房间价格和会员卡连在一起出售,直接影响酒店利益。再比如客房部基本工资高,但绩效工资低,做一间房提成不高,导致部分员工消极怠工,往往20分钟能做完的房间需要30分钟。这样在客源高峰期,无法及时清扫出净房给新来的客人入住,导致酒店利益受损。很多中端酒店未能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4、服务理念欠缺

丽枫对酒店各部门的员工过于严格要求,在短时间内追求专业的酒店服务能力。导致在服务过程中酒店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员工失去工作的方向感,并且员工一旦遇到特殊性或个性化的服务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同时各大中端酒店在服务主动意识上也存在着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酒店缺乏一个明确的服务理念或原则。中国国内部分中端连锁酒店的服务理念欠缺,使客人对于整个服务过程的感受打了折扣。

三、丽枫酒店服务营销优化策略

1、服务营销整体性策略

服务营销是指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的行为在无形之中促使营销成功,服务营销是一种接触营销或是过程营销,所以员工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的作用很大。而在现代人们对于单方面的营销逐渐的产生抵触,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是单位利用全员营销的方式来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丽枫酒店更加需要增加服务营销的整体性,这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应该更具整体性,店长应调节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促销活动方面,应瞻前顾后,设计活动时不能只考虑一部分人群,更应该拒绝杀鸡取卵性质的促销活动。

2、价格优化策略

丽枫酒店价格调控工作应该给与销售经理或店长助理做,不应该给与前台部门,并应该找一个有长期酒店工作经验的人来做。若是能达到实时变化的状态,必定会给酒店利益带来一个提升。在酒店入住率低的时间段,应及时调整房价,给与前台更多的议价权限,给与OTA更低的价格,在酒店入住率高的时间段,应及时增加房价,做到利润最大化。中端连锁酒店在制定产品的时候,也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消费水平制定出相应的产品价格。随着现代人们个性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端连锁酒店在价格制定方面应动态化,个性化,根据不同时段、房型、客户需求等不同情况制定价格。这也是符合酒店长期效益的价格策略,并让客户满意。

3、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提高服务人员积极性的手段一方面是物质激励。在当今社会已经有不少酒店企业开始实施优秀员工工资制度,对于员工经过各方面的评估,获得评选的员工,发放物质上的奖励,这种奖励是按时期发放的,如果下一个季度没有评选上将没有奖励。这一方法能够极大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充分提高存在感,奉献感,同时有实际目标为之努力,并得到公司的认可感;另一个方面是心理激励,顾名思义,就是在心理层面上进行激励,在员工为工作付出了汗水和辛劳的同时,企业应该适时的给予员工工作上的肯定,就是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让员工感觉到在这个大家庭中他们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从而获得“企业需要我”的体会,为企业留住人才。同时绩效工资不应该设置上限,也不要怕员工拿工资过高,因为只有员工绩效做起来,酒店的利益也会相应提升。并且绩效的考核不能设表面数据为指标,比如说店长的绩效工资有一部分是酒店的总收入,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着酒店业绩,有一部分是店长不能改变的,所以单纯的用总收入来核定绩效是不合理的。丽枫应该具体到事上,从员工工作流程下手,设置合理的员工激励策略。

4、服务理念优化策略

丽枫酒店的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期间,强调主动性,主动询问客人需要什么服务,生怕怠慢了客人,而这和世界上先进酒店理念完全不同,也就是以“不打扰”为宗旨的服务理念。相比而言,国内的服务理念缺乏效率与实用性。酒店服务应该向顾客提供适当的服务,主动将顾客的需求满足,而不是通过向顾客征询的方法进行服务,这样的服务就过于被动。所以国内中端酒店应多去学习国外酒店的服务理念。

四、结论

通过对麓枫酒店服务营销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丽枫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针对价格、营销、品牌、服务人员、市场进行改革,为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酒店服务,使酒店服务营销能够做大最好,使酒店可以不断吸引新客户,并维持好老客户。

参考文献:

[1]李妍、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现状及策略研究——以义乌酒店为例[J]、开发研究,2011(6).

[2]李甲贵、高端酒品的酒店营销管理探析[J].中国商贸,2011(35).

  • 索引序列
  • 英语李凤荣发表的论文
  • 张凤荣发表的论文
  • 李伟凤发表的论文
  • 李光荣发表的论文
  • 李荣之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