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潘伟丰近期发表论文

潘伟丰近期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潘伟丰近期发表论文

----------------2011----------------✿曹步清, 李兵. 一种网络化软件的按需服务发现方法. 计算机科学,2012,1(1)✿Weifeng Pan, Bing Li, Yutao Ma. Multi-Granularity Evolution Analysis of Software using Complex Network Theory.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JSSC),Volume 24, Issue 6, pp. 1068-1082, 2011. (SCI/EI)✿Huan Li and Bing Li. A pair of coupling metrics for software networks[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011,24(1):51-60.(SCI & EI)✿Bing Li, Weifeng Pan. Multi-granularity dynamic analysis of complex software networks.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SCAS 2011), Rio de Janeiro, Brazil, May 15-18, 2011.✿Bing Li, Bu-Qing Cao, Kun-Mei Wen, Rui-Xuan Li. Research on Trustworthy Assurance of Service Interoperation in Cloud Environment [J],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2011.8(3): 297-308.✿Kui Xiao, Kui Yang, Bing Li. Extracting Semantic Relationships for Web Services Based on Wikipedi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and Service Computing, Hong Kong, DEC 12-15:71-76✿Shuijing Shen,Bing Li,Bo SHao,Dingwei Li. An Ontology-Based Approach for Semantic Web Service Sear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Com 2011 and EMC 2011,2011✿Kui Xiao, Bing Li. Building Ontology for Mashup Services Based on Wikipedia. HumanCom & EMC 2011✿Jing Yao, Bing Li. Dynamic Recommendation in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System:A PSO Based Framework. HumanCom & EMC 2011✿Li Dingwei,Li Bing,He Peng,Pan Weifeng. Ranking the Importance of Classes via Software Structural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Future Communication,Computing,Control and Management, 2011:441-449.✿潘伟丰, 李兵, 邵波,何鹏. 基于软件网络的服务自动分类和推荐方法研究.计算机学报, 2011, 34(12): 2355-2369.✿李杉, 李兵, 潘伟丰,侯婷婷. 一种mashup服务描述本体的自动构建方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32(12):2499-2455.✿陈昊,李兵. 基于云模型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32(12):2499-2455✿陈昊,李兵. 云推理方法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J]. 计算机科学,2011,38(7):209-212✿曾诚,何克清,李兵. 一种支持语义互操作的Web服务注册管理机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32(09):1709-1715✿曾诚,李兵,何克清. 一种改进的基于路径的语义相似度计算算法. 微电子学与计算,2011,28(08):1-3✿马于涛,何克清,李兵,刘婧. 网络化软件的复杂网络特性实证. 软件学报,2011,22(3) 1-29.✿何鹏,李兵,潘伟丰.基于管理者合作网络的开源软件开发社区中心性分析. 第二届全国服务计算学术会议(CCF NCSC 2011),2011(推荐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发表)✿曾诚,何克清,李兵. 基于RGPS领域资产聚合的按需服务发现方法. 第二届全国服务计算学术会议(CCF NCSC 2011),2011(推荐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发表)----------------2010----------------✿Pan, Weifeng, Bing Li, Yutao Ma. “Measuring Structural Quality of OO Softwares via Bug Propagation Analysis on Weighted Software Network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CST), 2010, 25(6):1202-1213 (SCI & EI).✿陈昊, 李兵, “基于逆向云和概念提升的定性评价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56(6):683-688.✿李兵, 李其锋, “未来网络科学与工程若干问题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10, 37(11):7-11.✿何克清, 李兵,“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性技术及其标准”,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9-12.✿Chen, Hao, Bing Li , “Qualitative rules mining and reasoning based on cloud model”, in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ata Mining (SEDM 2010), Chengdu, China, June 23-25, 2010: 523-526 (EI).✿Wen, Kunmei, Ruixuan Li, Bing Li. “Searching Concepts and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s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d and cooperative computing Workshops (GCC2010), Nanjing, China, November 1-5, 2010:432-437.✿Zeng, Cheng, Keqing He, Bing Li, Chong Wang, Yangfan He . “On Ontology Management in Semantic Web Service Registry”,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d and cooperative computing Workshops (GCC2010), Nanjing, China, November 1-5, 2010:444-448.✿李其锋, 李兵, “开发者网络对软件质量影响研究”, 第六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年10月15-18日, 苏州.

潘伟发表论文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们高度的重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配档,指导按工作配档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自主的组织活动,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在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拓视野。可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而它体现综合性、整合性。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的生活能力中不断完善,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但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综合实践让学生走进了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总之,综合实践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条捷径,要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的大众学科,那老师们的教法必须研究的,这一条路该怎么走,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展望未来,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转化陈旧的教学模式,用开放性学习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功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门新兴学科,使大家明确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在新的起跑线,“我们和学生同成长”。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q9sr

摘要: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创伤后早期肉体的伤痛与受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轻者产生后怕心理,重者则诱使患者的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的精神情绪及语言行为的异常。

关键词:骨科损伤;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75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有效减轻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治疗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75例骨科创伤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40.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4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肱骨骨折17例,肩胛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17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5例,高中和初中23例,小学19例,文盲8例。治疗时间为2~6个月。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护理对策。由于患者在年龄、性格、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故其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有效的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达98.8%。

2心理护理

骨折创伤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心理应激中,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反应[1]。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患者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不同。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加强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热情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的温暖。平等的交流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2.1不同受伤部位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排有一定专科知识的护理人员担任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受伤部位,选择不同的安慰性语言做好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宣教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让患者尽快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以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2.2对不同治疗手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手术治疗患者(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患者担心术中出现意外、术后疼痛以及担心术后留下后遗症。护士要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沟通技巧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安全性。同时讲解手术的名称、麻醉方式、术前用药的目的及配合手术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顾虑及恐惧心理。(2)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将其送回病室并调至舒适的体位。护士应面带微笑,用温暖的话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很顺利及术后体位、引流管、饮食、切口疼痛护理的注意事项。比如术后给予镇痛泵止痛或6h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避免等患者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2]。此外,暗示也可以减轻疼痛,让患者听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对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除患者的焦虑及恐惧感,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2.2.2非手术治疗患者医护人员要以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使患者在医院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并帮助患者制订康复计划,提高其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2.3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心理护理

2.3.1老年患者多数老年人不适应病房环境,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应从入院开始,医护人员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管床医生、同病室病友,以消除其陌生感和孤独感。对丧偶或无儿女的老人,护士应倍加关心,格外尊重。老年的生活方式刻板[3],看问题有时也固执,除治疗饮食的需要以外,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儿童患者对于患儿要多加鼓励,不要训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成为患儿的贴心人。给患儿打针治疗时要利用其注意力易被分散及喜欢被表扬、鼓励等特点,尽量减轻他们的疼痛感。同时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正确的沟通,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和正确的教育、鼓励患儿,增强患儿克服病痛的勇气和信心。

2.3.3青年患者最好把他们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可激发生活的乐趣,并消除孤独感。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对克服困难与疾病作斗争都能起良好的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对青年患者要注意多给予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2.3.4中年患者一要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使其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恢复健康是家庭和事业的根本。在日常交谈中,也可给他们介绍一些不耐心治病而使疾病长期迁延的实例。同时还要动员其家庭和工作单位妥善安排患者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他在养病治病时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配合医护人员尽快地把病治好,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2.4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心理护理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对宣教解释容易理解,对于自身的疾病容易有正确的认识,易于接受并配合护理治疗;对于文化知识偏低的患者,其医疗信息不足,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创伤后对住院环境陌生,生活方式改变,伤痛成为患者心理应激源,使部分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冷漠、悲观、甚至绝望的负面心理,表现出暴躁、发怒、不配合治疗,甚至抵制正常医疗行为[4]。护士要同情和尊重患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微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住。顺利完成对疾病的治疗,使其早日康复。

3讨论

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创伤后早期肉体的伤痛与受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轻者产生后怕心理,重者则诱使患者的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的精神情绪及语言行为的异常。医学心理学认为,不仅药物起到治疗的作用,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也会对创伤起到治疗作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必须重视对患者平素心理状态的询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素质,有效的沟通,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王瑞; 张宗霞; 骆欧; 张铭光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11-08

2、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潘伟琴; 叶新青; 蒋奕中国现代医生2014-01-28

摘要:护士应重视协调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建立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心理环境,使病房内充满友好的气氛,防止患者之间的不良刺激和干扰。

关键词:患者;环境;心理护理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充分证明,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在护理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它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既可以独立进行,又可以与其他护理工作同步进行,为患者的身心健康营造适宜的人际氛围。通常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包括个别心理护理、集体心理护理和环境心理护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住院患者所处的客观环境、患者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患者的人际关系环境。而这些都有赖于护士及医生、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去创造、发展和具体实施。现将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住院患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难以适应新的医院环境,表现为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而引起的恐惧、焦虑等,同时,病房的色调、光线、空气、声响及病房周围的布局环境无不影响患者的情绪。如:红色易产生兴奋、紧张的情绪,浅绿、浅蓝色则使人心情舒畅,嘈杂的声音、特殊的气味、单调的刺激、视觉上的脏乱及不可口的饭菜均能使人产生焦虑和烦躁,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患者,更易烦躁不安。因此,营造一个整洁美观、色调和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各种气味及噪声的病房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及时介绍规章制度,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及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其次是病房的设施应尽量齐全方便,物品摆放整洁、固定位置。床铺保持平整、清洁舒适。室内根据条件可摆放鲜花、插花和绿色植物等,每日定时开窗通风,良好的通风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协助营养师为患者准备可口的饭菜,并保证营养充足。护士在操作时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夜间护士应尽量做到避免出现噪音及强烈的光线刺激,以免影响患者休息。住院期间,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探视时间及探视人员,避免不良刺激。协助能下床的患者到户外晒太阳、散步或欣赏病房周围的花草树木等。总之,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快,也可以使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能使患者身心尽快康复。

2住院患者的精神生活环境护理

患者入院后,生活单调刻板,从早到晚进餐、查房、服药、治疗、睡眠,日复一日,易产生烦躁焦虑、心慌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易情绪低落,感到孤独、凄凉,急性患者由于住院突然,病情复杂,来势凶猛,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紧张、不安、不思饮食等,晚期癌症患者由于悲观绝望,易产生自杀心理等。因此护士应帮助患者消除这些不良情绪,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走出阴影。首先要帮助患者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合理的生活秩序和动静结合的休养生活,同时,适宜的文化生活也不容忽视,由于患者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业余爱好等,因此,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如:手术后的患者根据情况可适当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慢性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安排听音乐、看电视、听收音机、读书看报等,对普通生活能自理的患者可以组织起来集中进行晨练、气功、打太极拳、下棋、打扑克,甚至可以开小型座谈会,文艺活动等。这样,既可以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又可以调动其生活情趣,既可以消除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紧张带来的不良情绪,又可以借此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住院患者的人际关系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都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神态去影响患者。护士真诚的交谈、安慰、疏导、鼓励,都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和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支持与鼓励,护士的行动对患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散漫、懈怠、轻佻使人厌恶,慌乱和冒失可使人疑虑,因此,护士在操作时应轻柔镇定、认真严谨,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与患者接触时应和蔼可亲,热情有礼,端庄大方。良好的护患关系一旦建立,护士就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正确地心理支持。

3.2家属和亲友的良好情绪都给人以安慰支持,因此,护士要做好家属、亲友的工作,与家属保持密切的联系,给家属讲解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稳定家属的情绪,让家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颜悦色地给患者以支持和安慰。另外,病房是个小集体,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气氛有助于患者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照料、相互鼓励、消除孤独、减轻疾病带来的苦恼。因此,护士应重视协调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建立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心理环境,使病房内充满友好的气氛,防止患者之间的不良刺激和干扰。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张振香; 郑蔚护士进修杂志2009-01-22

科室名称:耳鼻咽喉科负责人:汪审清床位数量:40张物理位置:1、门诊:1号楼8楼; 2、病房:3号楼6楼电话:1、门诊:;2、病房:(医生);、 87236892(护士) 电子邮件:工作职责 60年来,伴随着医院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科室开展了耳鼻咽喉科领域的各类手术,特别在听力重建手术、全喉切除发声重建手术、声带切断术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音声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198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食管活瓣式发声重建术。 1996年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半导体激光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新技术。 1997年,在科室原发展基础上,为寻找新的突破口,选择了当时在省内研究尚不深入,且由于环境因素而发病率日益增多的耳鼻咽喉变态反应领域研究。引进了当时在国际上先进的法玛西亚公司血清变态反应诊断仪。此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改变了以前变态反应诊断单纯依靠有创检测的局面,开始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体外无创诊断及变应原检测的方法。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上有了新的选择。我科以此为起点,开展了大量变应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包括血清特异性IgE与过敏原皮试阳性率的对比研究;鼻息肉与变态反应关系研究;抗组胺药物在变态反应性鼻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鼻喷激素局部应用效果观察等。目前,科室在该领域的研究在省内具领先水平。汪审清主任医师成为省内同行认可的在变应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颇有研究的学者之一,自1997年至今,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及国内变态反应学术会议。 同年科室开设变态反应诊疗专科门诊,徐盈盈医师作为该门诊主诊医师,对变态反应性鼻炎进行诊断及免疫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999年,科室开设鼾症门诊,此后由潘伟医师和周水洪医师主诊,对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症患者开展综合诊治及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2002年初,新引进先进的耳声发射仪,使科室由全功能听力计、声阻抗计、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及耳声发射为主的等先进听力仪器组成的完善听力检测设备,为耳科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002年国内首先成功开展了单侧声带切断术治疗双侧喉返神经外展麻痹。 2007年,作为多中心合作单位,参与十一五国家重大课题:“变应性鼻炎规范化诊断和防治策略研究”,并作为负责单位承担两个子课题“变应性鼻炎诊断及操作规范”&“各种检查方法相关性研究”。学术地位 科室先后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省卫生厅项目及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数项。在SCI收录杂志及国内核心专科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科室目前是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汪审清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耳鼻研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十余种国内主要专业、综合期刊编委。林山主任担任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学科委员兼秘书。周水洪主任担任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学科青年委员。 科室目前是浙江省重点医学学科,也是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完成大量的临床教学(包括七年制、本科和大专)以及进修医师培养工作。对本省耳鼻咽喉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技术优势 目前科室配备各种国产或进口先进仪器设备。包括进口手术显微镜、手术电钻、直视式小儿支气管镜、电视动态喉镜、纤维鼻咽喉镜、鼻窦内窥镜、内窥镜吸割动力系统、电子听力仪、声阻抗仪、耳声发射仪、脑干诱发电位仪、鼻功能检查仪(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定)、PSG多导睡眠监测仪以及多功能治疗台等。研究方向 1、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2、头颈部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 3、喉功能学本科特色 开展了耳鼻咽喉及头颈部的各种手术: 耳科配有多台进口手术显微镜及高速手术电钻,足以保证对各类耳科疾病的手术治疗。鼻科备有鼻内窥镜及动力系统保证了功能性鼻手术的开展,更大限度地保留鼻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复发。喉科开展了各类保留喉功能的部分喉切除术,使手术既能达到根除病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发声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课题“全喉切除气管食管活瓣式造瘘重建术”获98年省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为全喉切除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双侧声带麻痹引起的呼吸困难,首创单侧声带切断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能解决呼吸困难,又能保留较好的发声质量,该成果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较早在省内开展全麻下呼吸道异物取出术,明显提高了小儿呼吸道异物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近年来,为了与国际接轨,本学科逐渐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方向发展。学科的诊疗范围逐年扩大。以往许多不属于本科范畴内的头颈部疾病也相继开展,拓宽了专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1.历经10年潜心研究,由张振华主任、汪审清主任主持的全喉切除术发声重建课题组,完成了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食管活瓣式造瘘发声重建术的课题,并顺利通过鉴定,并于1998年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这一成果应用于临床至今,极大地改善了喉癌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2.自2000年开始探索的双侧声带外展麻痹治疗方法,在汪审清主任主持下,历经三年努力,成功地创立了单“侧声带切断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全新手术方法。该方法既解决了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双侧声带外展麻痹引起的呼吸困难,同时又较好兼顾了患者的发声质量。手术方法较既往的所有治疗该病的方法简单易行。该成果在2002年6月通过了由二军大、中山医大、上海二医大等单位三位博士生导师,四位硕士生导师(均正高级)专家组成的鉴定组鉴定,结论为该术式的国内首创,居国内领先水平。 3.汪审清主任主持“单侧声带切断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科技成果获得2004浙江省医学科技成果进步3等奖及2004年省科技成果进步3等奖。 4.《喉部检查法》 省第三届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 2004.9 5.《喉部检查法》首届“优秀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及CAI课件奖”一等奖 2006.3 6. 汪审清主任和周水洪主任主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获2008年浙江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参编论著:①医家金鉴-耳鼻咽喉科学卷 2006年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②变应性鼻炎 2006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③ 药源性疾病 基础与临床 1997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④中国老年百科全书 2000年 浙江教育出版社 8.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多篇被SCI及IM收录。专家介绍 『汪审清』 『张振华』 『林山』 『周水洪』 『鲁裕玉』 『凌玲』 『徐盈盈』 『陈海红』 『柴亮』

国内心理学期刊排名1、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Psychologica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所收录。2、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3、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

潘建伟论文发表

今年6月15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讯技术研究上,再次获得世界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不过在国内,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太多,反而西方国家对这一突破 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在这次实验中,潘建伟团队从位于地面以上500公里、人类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向位于新疆的两个地面站发射光子,全球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这次试验的距离是此前类似试验距离的10倍,达到1120公里。外媒评论称,这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在人类量子科技发展上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量子通讯应用研究为何在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源于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两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他们建立了相互纠缠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会始终保持下去。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造成扰动,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同步发生改变,这就使得远距离安全通讯成为可能。

当通讯的信息以量子纠缠状态发送出来以后,如有人试图破解或盗取信息内容,必然会扰动这一量子纠缠态, 瞬间会造成通讯的中断,信息归零。科学界认为,这种通讯技术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要比目前的光纤通讯高出上亿倍!这样的技术一旦得以应用,我们国防通讯、商业通讯、民用通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将实现数量级的飞跃!

那么,中国在这场通讯技术研发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用美国加州量子技术公司总裁厄尔的话说,“北京远远领先于美国。”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科学家不但在全球首发了量子通讯卫星,还在天-地之间建立了量子通讯链路。

我们的相关研发已进入到量子通讯实际应用的验证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绝对意义上的NO.1。

奇怪的是,我们国内有一部分人天天以学术打假的名义高喊抹黑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是一场。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持这种观点的绝大多数人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甚至把量子力学的基本事实都予以否定。千方百计地想凭借抹黑潘建伟而上位,如此看来孰是孰非一眼便知。

其实早在2017年,潘建伟就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评为年度科学人物,世界各国的量子通信团队都将潘建伟视为学科发展带头人。不知那些抹黑潘建伟的人 看到6月15日这一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重大突破,还会说些什么?

量子力学的发展确实伴随着大量的矛盾与争议,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开始发展后,有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洞察了量子通信的“伪科技”本质,并且还再三指责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为伪科学站台!这些诘问到底是科学的吗?

量子通信的原理是什么?

量子通信的原理还要问么,不就是量子纠缠么,传说中的量子通信就是将纠缠中的两个量子分开,即使相隔在宇宙的两端,当A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B粒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个通讯速度超越光速,距离再遥远也是即时通信!

听起来完美的量子通信确实应该如此,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做到在观察处在量子叠加态的不触发坍缩,所以从理论上来看,这种完美的通信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不是人类的技术不够,而是量子世界的客观坍缩理论所决定的!

客观坍缩理论

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性质允许粒子自然地处于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当然它也允许宏观物体处在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但在大自然中从来都没有观察到过这种现象!因为宏观物体永远都会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因此将微观物质的尺寸加大时,它的位置和动量将会被同时确定!

但在微观状态下,这个处于量子叠加的状态是允许存在的,但根据哥本哈根诠释的波函数坍缩假说,在观察动作之后,叠加态会坍缩为可观察量的几个本征态之中的一个本征态,而坍缩至任何一个本征态的概率遵循玻恩定则!

所以很抱歉,根据哥本哈根诠释,这种直接利用纠缠态的量子通信是不存在的。

EPR佯谬

量子通信的最早起源是来自爱因斯坦向波尔反驳量子论不完备的EPR佯谬,爱因斯坦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的光箱实验被波尔击败,此后他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花了数年时间,整出了一个《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

这个思想实验很容易明白:一个不稳定的大粒子衰变为两个小粒子,假设这两种粒子有可能的量子自旋,粒子A为左旋,为了保持守恒,那么另一个小粒子B必定是右旋!然后将两个粒子分开很远,比如几万光年,但我们在观察之前,并不知道哪个是左旋,哪个是右旋!

但当我们观察粒子A时,那么它的波函数瞬间坍缩,随机选择了一种状态,比如说是右旋,那么B粒子必定会变成左旋,那么请问它们是如何保持一致的呢?既然没有超光速通信,因此认为在分开的一瞬间,粒子A和B的左右旋就被确定了!

阿斯派克特实验

但量子论并不是这样解释,而是认为无论相隔多远,在观测之前,它们仍然处在量子叠加态,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超光速通讯,叠加态的观测时坍缩,一个随机选择左旋,一个右旋以保持守恒!

这就是后来用他们名字首字母命名的ERP佯谬!

这个EPR佯谬提出后,由于设备局限,所以爱因斯坦尽管处在下风,但他并不认输,真正的试验要到1980年代的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的阿斯派克特试验才被证明是哥本哈根诠释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此时爱因斯坦只输了5个标准方差!

后来关于EPR佯谬试验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到1998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的实验时,爱因斯坦输得就有点惨了:30个标准方差!

现在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么量子通信?

准确的说,现在的量子通信并不是量子纠缠通信,而是量子加密通信,要了解量子加密通信的话,必须要来了解下BB84协议!

这个协议是查尔斯·贝内特和吉勒·布拉萨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量子密码分发协议,后来以两个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年份,作为了这个经典协议的名字,任意两组共轭状态都可以用此协议,它利用的是光子的偏振态来传输信息,详细描述有些不容易理解,请看下图:

BB84协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窃听,那么窃听者为了光子的偏振态,那么必须做测量,那么会导致秘钥的误码率增加,双方可以约定误码率超过多少时该组秘钥就被废弃!

这种量子通信的方式有一个缺点,必须用一个量子秘钥发送通道和传统数据传输通道,两者必须配合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当前研究的也是如何更高效以及更远距离和更少的误码率发送与接收秘钥,但数据仍将通过Internet网来完成!

当然通信除了速率外最终要的指标就是不可破译,传统的秘钥中总是存在各种缺陷,并不能做到100%保密,但量子秘钥不一样,可以发现秘钥被窥视,因此这种秘钥分发的安全性超出想象!

为什么有人再三指责量子通信?

除了网上那些有的没有的指责各种量子通信周边工程配套外,其他主要集中在如何制造出取得单光子的光源,2016年1月14日潘建伟、陆朝阳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On-Demand Single Photons with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Near-Unity Indistinguishability from a Resonantly Driven Quantum Dot in a Micropillar》的论文,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截图如下:

当然种花家也看不懂这种论文,不过随后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Physics)网站以“全能的单光子源”为题刊发了介绍文章,《自然》(Nature)期刊也以“可实用化的单光子源”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作了深入报道,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和美国光学学会的《光学与光子学新闻》(Optics & Photonics News)也做了长篇报道。

潘建伟(右)、陆朝阳

有一点是我们是可以了解的,到今年为止已经接近5年,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同行评议时效性很强,很快就会有各大科学团体跟进,当然《物理评论快报》的审核也不是吃素的,这种经过将近5年时间考验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推销交通方面作品的老兄可以随便推翻的。

其实还有很多站不住脚的观点,但人家很有耐心,堆砌各种文字,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不过种花家实在不想一一辩驳,最后送句古诗词给这位老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大家在这里呱噪时,人家早已发表多篇SCI论文了,假如真有料,不妨也发表几篇?

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量子计算机技术。

1、科研综述

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

2、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在《Nature》《Science》《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3、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一周内两次登上国际科学期刊,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太“忙”了!

6 月 15 日,《Nature》杂志刊登了潘建伟团队主导的量子通信研究《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

6 月 18 日,《Science》杂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登了潘建伟、苑震生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题为“Cooling and entangling ultracold atoms in optical lattices”《在光学晶格中冷却和纠缠超低温原子》。

雷锋网注:图片截自 Science

在后者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实验了首次提出的冷却新机制,实验后使系统的熵 降低了 65 倍 ,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熵。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在光晶格中 首次实现了 1250 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的同步制备,保真度为 99.3%。

在量子计算领域,量子纠缠被视为核心资源,随纠缠比特数目的增长,量子计算的能力也将呈指数增长。

因此, 大规模纠缠态的制备、测量和相干操控成为了量子计算研究的核心问题。

通常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纠缠态要先同步制备大量纠缠粒子对,再通过量子逻辑门操作将其连接形成多粒子纠缠。

由此, 高品质纠缠粒子对的同步制备是实现大规模纠缠态的首要条件。

在实现量子比特的物理体系中,由于具备良好的可升扩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和超导比特被视为最可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子纠缠的系统。

早在 2010 年,中科大研究团队就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展开了合作,对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可拓展量子信息处理展开联合攻关。

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自旋依赖特性的超晶格系统,形成了一系列并行的双阱势。

不仅如此,每个双阱势用光场产生了有效磁场梯度,结合微波场,实现了对超晶格中左右格点及两种原子自旋等自由度的高保真度量子调控。

据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的说法,在早期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 Rb-87 超冷原子制备了 600 多对保真度为 79% 的超冷原子纠缠态并使用该体系调控特殊的环交换相互作用产生四体纠缠态,模拟了拓扑量子计算中的任意子激发模型。

但由于 晶格中原子的温度偏高,使其填充缺陷大于 10%, 不利于形成更大的多原子纠缠态和提升纠缠保真度。

因此,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

论文指出,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新制冷机制,即利用交错式晶格结构将处在绝缘态的冷原子浸泡到超流态中,通过绝缘态和超流态之间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换,以超流态低能激发的形式存储系统中的热量,再用精确的调控手段移除超流态,从而获得低熵的填充晶格。

基于此,研究人员在一个具有 10000 个原子的量子模拟器展开了实验。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人员将莫脱绝缘体样品浸泡在可移动的超流体储层中使其冷却。

雷锋网注:图为光晶格中原子冷却的示意图

结果显示,制冷后使系统的熵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熵, 降低了 65 倍 ,不仅如此, 晶格中原子填充率大幅提高到 99.9% 以上,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在这一制冷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推进研究。

研究人员开发了两原子比特高速纠缠门,最终 获得了纠缠保真度为 99.3% 的 1250 对纠缠原子。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其研究为 探索 低能量多体相提供了一个环境,使产生大规模的纠缠更具可能性。

另外,对于这一研究结果,《Science》杂志的审稿人给与了正面评价:

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之所以能取得新突破,离不开以潘建伟、苑震生为主导的研究团队,而从其过往的研究经历来看,二位来头不小。

潘建伟

潘建伟,有“量子之父”之称,是“墨子号”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该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虽然一周连登两次国际期刊,但潘建伟的高光,远不止如此;不仅多次登上国际期刊,还屡次创下记录,主要包括:

苑震生

苑震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超冷原子量子调控、量子光学,以及原子分子物理。

据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官方介绍,苑震生教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多达 40 余篇,总引用 2000 次。

其中包括:

·······

尽管这些“最可爱的人”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们仍未停歇,不断用新的研究成果刷新着我国在量子计算和模拟的进步。

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的发布,雷锋网也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雷锋网

【1】

【2】

【3】

潘建伟发表论文

潘建伟及其团队研发了量子计算机技术。

1、科研综述

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

2、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在《Nature》《Science》《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3、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潘建伟发表的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宣告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的诞生。

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发布后,我国首个可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体系“祖冲之号”问世。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的研发提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宣告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的诞生。这篇名为《在可编程二维62比特量子处理器上的量子行走》的论文5月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

量子计算机是全球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超导量子计算已成为最具希望的候选者之一,它的核心目标是增加 “可操纵” 的量子比特数量,通过提升操纵精度来实现落地应用。祖冲之号” 可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多达62个,而此前谷歌实现 “量子优越” 的“悬铃木”53个量子比特。研究团队在大尺度晶格上首次实现了量子行走的实验观测,并实现对量子行走构型的精准调控,构建了可编程的双粒子量子行走。

这里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说光有没有子,是不是由子构成的。如果说光是首尾一至性的一个整体,那么就不存在啥纠缠叠加态,原本就是首尾一至性,纠缠个啥呢!所谓的纠缠叠加应该是对立性的两个事物,或根本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发生关系,比如生与死,存在于生命本身中,对立吧!所以说生命本身就是纠缠叠加态的,生本身就具备着死亡的种子,因此人的每一秒钟就是即生有死着的,不活不死,又活又死着的,这才是纠缠。光本身就是光,没有对立面,光的对立面的无光,是黑暗,要说纠缠那只能是光与黑暗纠缠。

今年6月15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讯技术研究上,再次获得世界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不过在国内,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太多,反而西方国家对这一突破 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在这次实验中,潘建伟团队从位于地面以上500公里、人类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向位于新疆的两个地面站发射光子,全球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这次试验的距离是此前类似试验距离的10倍,达到1120公里。外媒评论称,这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在人类量子科技发展上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量子通讯应用研究为何在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源于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两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他们建立了相互纠缠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会始终保持下去。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造成扰动,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同步发生改变,这就使得远距离安全通讯成为可能。

当通讯的信息以量子纠缠状态发送出来以后,如有人试图破解或盗取信息内容,必然会扰动这一量子纠缠态, 瞬间会造成通讯的中断,信息归零。科学界认为,这种通讯技术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要比目前的光纤通讯高出上亿倍!这样的技术一旦得以应用,我们国防通讯、商业通讯、民用通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将实现数量级的飞跃!

那么,中国在这场通讯技术研发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用美国加州量子技术公司总裁厄尔的话说,“北京远远领先于美国。”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科学家不但在全球首发了量子通讯卫星,还在天-地之间建立了量子通讯链路。

我们的相关研发已进入到量子通讯实际应用的验证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绝对意义上的NO.1。

奇怪的是,我们国内有一部分人天天以学术打假的名义高喊抹黑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是一场。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持这种观点的绝大多数人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甚至把量子力学的基本事实都予以否定。千方百计地想凭借抹黑潘建伟而上位,如此看来孰是孰非一眼便知。

其实早在2017年,潘建伟就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评为年度科学人物,世界各国的量子通信团队都将潘建伟视为学科发展带头人。不知那些抹黑潘建伟的人 看到6月15日这一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重大突破,还会说些什么?

量子力学的发展确实伴随着大量的矛盾与争议,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开始发展后,有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洞察了量子通信的“伪科技”本质,并且还再三指责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为伪科学站台!这些诘问到底是科学的吗?

量子通信的原理是什么?

量子通信的原理还要问么,不就是量子纠缠么,传说中的量子通信就是将纠缠中的两个量子分开,即使相隔在宇宙的两端,当A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B粒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个通讯速度超越光速,距离再遥远也是即时通信!

听起来完美的量子通信确实应该如此,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做到在观察处在量子叠加态的不触发坍缩,所以从理论上来看,这种完美的通信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不是人类的技术不够,而是量子世界的客观坍缩理论所决定的!

客观坍缩理论

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性质允许粒子自然地处于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当然它也允许宏观物体处在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但在大自然中从来都没有观察到过这种现象!因为宏观物体永远都会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因此将微观物质的尺寸加大时,它的位置和动量将会被同时确定!

但在微观状态下,这个处于量子叠加的状态是允许存在的,但根据哥本哈根诠释的波函数坍缩假说,在观察动作之后,叠加态会坍缩为可观察量的几个本征态之中的一个本征态,而坍缩至任何一个本征态的概率遵循玻恩定则!

所以很抱歉,根据哥本哈根诠释,这种直接利用纠缠态的量子通信是不存在的。

EPR佯谬

量子通信的最早起源是来自爱因斯坦向波尔反驳量子论不完备的EPR佯谬,爱因斯坦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的光箱实验被波尔击败,此后他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花了数年时间,整出了一个《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

这个思想实验很容易明白:一个不稳定的大粒子衰变为两个小粒子,假设这两种粒子有可能的量子自旋,粒子A为左旋,为了保持守恒,那么另一个小粒子B必定是右旋!然后将两个粒子分开很远,比如几万光年,但我们在观察之前,并不知道哪个是左旋,哪个是右旋!

但当我们观察粒子A时,那么它的波函数瞬间坍缩,随机选择了一种状态,比如说是右旋,那么B粒子必定会变成左旋,那么请问它们是如何保持一致的呢?既然没有超光速通信,因此认为在分开的一瞬间,粒子A和B的左右旋就被确定了!

阿斯派克特实验

但量子论并不是这样解释,而是认为无论相隔多远,在观测之前,它们仍然处在量子叠加态,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超光速通讯,叠加态的观测时坍缩,一个随机选择左旋,一个右旋以保持守恒!

这就是后来用他们名字首字母命名的ERP佯谬!

这个EPR佯谬提出后,由于设备局限,所以爱因斯坦尽管处在下风,但他并不认输,真正的试验要到1980年代的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的阿斯派克特试验才被证明是哥本哈根诠释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此时爱因斯坦只输了5个标准方差!

后来关于EPR佯谬试验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到1998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的实验时,爱因斯坦输得就有点惨了:30个标准方差!

现在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么量子通信?

准确的说,现在的量子通信并不是量子纠缠通信,而是量子加密通信,要了解量子加密通信的话,必须要来了解下BB84协议!

这个协议是查尔斯·贝内特和吉勒·布拉萨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量子密码分发协议,后来以两个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年份,作为了这个经典协议的名字,任意两组共轭状态都可以用此协议,它利用的是光子的偏振态来传输信息,详细描述有些不容易理解,请看下图:

BB84协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窃听,那么窃听者为了光子的偏振态,那么必须做测量,那么会导致秘钥的误码率增加,双方可以约定误码率超过多少时该组秘钥就被废弃!

这种量子通信的方式有一个缺点,必须用一个量子秘钥发送通道和传统数据传输通道,两者必须配合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当前研究的也是如何更高效以及更远距离和更少的误码率发送与接收秘钥,但数据仍将通过Internet网来完成!

当然通信除了速率外最终要的指标就是不可破译,传统的秘钥中总是存在各种缺陷,并不能做到100%保密,但量子秘钥不一样,可以发现秘钥被窥视,因此这种秘钥分发的安全性超出想象!

为什么有人再三指责量子通信?

除了网上那些有的没有的指责各种量子通信周边工程配套外,其他主要集中在如何制造出取得单光子的光源,2016年1月14日潘建伟、陆朝阳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On-Demand Single Photons with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Near-Unity Indistinguishability from a Resonantly Driven Quantum Dot in a Micropillar》的论文,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截图如下:

当然种花家也看不懂这种论文,不过随后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Physics)网站以“全能的单光子源”为题刊发了介绍文章,《自然》(Nature)期刊也以“可实用化的单光子源”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作了深入报道,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和美国光学学会的《光学与光子学新闻》(Optics & Photonics News)也做了长篇报道。

潘建伟(右)、陆朝阳

有一点是我们是可以了解的,到今年为止已经接近5年,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同行评议时效性很强,很快就会有各大科学团体跟进,当然《物理评论快报》的审核也不是吃素的,这种经过将近5年时间考验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推销交通方面作品的老兄可以随便推翻的。

其实还有很多站不住脚的观点,但人家很有耐心,堆砌各种文字,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不过种花家实在不想一一辩驳,最后送句古诗词给这位老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大家在这里呱噪时,人家早已发表多篇SCI论文了,假如真有料,不妨也发表几篇?

  • 索引序列
  • 潘伟丰近期发表论文
  • 潘伟发表论文
  • 潘建伟论文发表
  • 潘建伟发表论文
  • 潘建伟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