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犹太人发表的裂变论文

犹太人发表的裂变论文

发布时间:

犹太人发表的裂变论文

邓稼被称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问题一:原子是谁发现的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元素最小组成单元,是组成分子和物质的基本单元,它具有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中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 成。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Z,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假设原子是球体的话,典型原子的直径大约是10-8厘米, 质量大约是10-23克。 问题二:谁发现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才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问题三:原子核裂变的发现直接导致制造原子弹,它是谁发现的? 20分 原子核裂变与原子弹的“发现”(或者第一次有人意识到原子弹的威力)不是一个时间,也不是同一个人: 核裂变是由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多・哈恩(Otto Hahn),前者是后者的助手,但是不幸的是,所有成果均由后者所得,比如诺贝尔奖、发表文章等。实际上前者的天赋远高于后者。 而第一个意识到原子弹威力的人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罗伯特・奥本海默,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性格非常怪戾,一生也过得非常坎坷,第一个制造出原子弹,第一个悔不当初。 全手打的哦 如有帮助 还望采纳~!谢谢 问题四:原子弹是谁发明的? 原子弹是由一群人制造出来的 背景:爱因斯坦发表了E=MC2 这个质能公式。德国一个科学家又根据这个公式,发表了一个关于核裂变会产生巨大能量的文章。 国际这时候就紧张了,怕德国会造出原子弹。 为了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就号召了同盟国所有科学家,一起研究原子弹,代号“曼哈顿计划”,研究院负责人是罗伯特.奥本海默 (中国喜欢称他为“原子弹之父”) 问题五:原子弹核武器是谁发明的?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奠定了原子弹的理论基础,证明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理论转化。然后二战的时候德国前苏联美国都有原子弹计划。但是德国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遭受到英国间谍的破坏,重水船被炸沉,耽误了研制进程。世界上第一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是由美国人爆炸成功的,著名的曼哈顿计划。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人为美国人奥本海默。 问题六:原子弹是谁发明的是什么原理世界上那个国家最早有原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雷管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系统。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天,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 *** 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A.......>>

因为和其他竞争者相比的话,可能别人比他的发现要更加厉害一点。

别的回答都是搞笑的吧,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还来想当然地回答,别误人子弟了。

先说总体结论:歧视与同事的恶意排挤。

莉泽·迈特纳受到歧视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她是女性;二是因为她是犹太人。当时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在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与之形成对比,核裂变现象的发现者奥托·哈恩在 1944 年获得诺贝尔奖,而他是一名纳粹科学家。

有必要在此进行一下研究过程的概述:先是德国的奥托·哈恩进行了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但他对此难以进行解释,在那之前,科学家们认为铀原子从能量上来说不可能分裂成两个。奥托·哈恩在他的论文中谈及了实验现象,并表达了他们从旧物理框架中挣脱出来的惶恐与困惑。他还将论文的副本寄给了当时流亡到瑞典的莉泽·迈特纳。

迈特纳随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与居里夫人的女儿据理力争并取得胜利,成功发现并解释了核裂变的现象(注意:此处说迈特纳“发现”核裂变,是因为哈恩并没有认识到他的实验现象就是核裂变,他在论文中只是描述了实验现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迈特纳也是核裂变的发现者),指出了前辈科学家是如何得出错误结论的,并与他的小侄子奥托·弗里希一起提出了“裂变”一词。迈特纳后又敦促哈恩进行验证试验,证明了她的解释的正确性。没有迈特纳的研究,哈恩将很难解释他的实验现象。

在整个现象的发现和研究中,迈特纳作出了最多的贡献,理应获得相应的荣誉,让她诺贝尔奖也是完全对得起她的贡献的。但可惜,她因为女性和犹太人的身份被排挤歧视,最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迈特纳与哈恩原本就在柏林的凯撒威廉学院一起工作。当纳粹德国接管后,身为犹太人的迈特纳被迫离开了德国,此后她与哈恩通过书信联络进行合作工作。后来,在对于核裂变的解释论文即将出版时,哈恩知道在报纸上刊登一个犹太女人会让他付出代价。所以,在歧视和私欲心理下,哈恩私自撤下了迈特纳的姓名发表文章,声称这一成果完全由他一人取得,迈特纳的见解起不了什么作用。后来迈特纳虽然给编辑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但这无济于事。

1944 年,哈恩独自一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注意:每个奖每年最多能颁发给三个人,所以其他的回答里说的“没有什么贡献”“有更大的发明”等理由都是十分可笑的),理由是“发现了重核的裂变”。讽刺的是,“裂变”一词是由迈特纳提出的,哈恩的原始出版物中也并未出现“裂变”这个词。这次诺贝尔奖的授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批评,广大批评者们称这是“诺贝尔委员会公然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最糟糕的例子之一”。迈特纳完全被冷落,大多数公众对她一无所知。

尽管面对广泛的批评,但诺贝尔委员会从未承认他们的错误。不过,还是有其他人为平等而努力。1966 年,美国能源部联合授予迈特纳、哈恩、斯特拉斯曼(与哈恩一起工作的科学家,他与哈恩一起进行了中子轰击铀核实验)恩利科·费米奖,表彰她“在自然发生的放射性活动和导致裂变发现的广泛实验研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晚年的迈特纳也决定对哈恩既往不咎、重归于好,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恢复了友谊。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哈恩独占了 1944 年的诺贝尔奖,令迈特纳一生与诺贝尔奖无缘,但迈特纳已经被人们以一种更加稀有而神圣的方式进行纪念:1996 年,IUPAC(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决议,将 109 号元素命名为 “Meitnerium”(Mt,“鿏”),以纪念核物理学家 Lise Meitner(莉泽·迈特纳)。

这个回答写于 2020 年 12 月 22 日。在 82 年前的今天,1938 年 12 月 22 日,哈恩与斯特拉斯曼合作发表了那篇关于中子轰击铀核实验现象的论文。

犹太人乔治兄弟发表的论文

乔治·索罗斯的著作有:《金融炼金术》The Alchemy of Finance (Simon & Schuster, 1988) 《打开苏联》(Opening the Soviet System) (1990) 《支援民主》(Underwriting Democracy) (1991) 《索罗斯——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Soros on Soros: Staying Ahead of the Curve (John Wiley, 1995)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开放社会》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Open Society Endangered (PublicAffairs, 1998) 《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CapitalismOpen Society: Reforming Global Capitalism (PublicAffairs, 2000) 《开放社会:全球资本主义危机》Open Society: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1998) 《索罗斯论全球化》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 (PublicAffairs, 2002) 《美国的霸权泡沫:纠正对美国权力的滥用》The Bubble of American Supremacy: Correcting the Misuse of American Power (PublicAffairs, 2003) 《易犯错的年代》(The Age of Fallibility) The Age of Fallibility: Consequences of The War on Terror (Public Affairs, 2006) 《金融市场的新范式:2008信用危机及其意义》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 The Credit Crisis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Publicaffairsbooks.com, 2008) 《2008崩盘及其意义:金融市场的新范式》The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2008)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2008)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犹太人。本名是捷尔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著名的慈善家,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和政治行动主义分子。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务委员会董事会前成员。他以在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中扮演的角色而闻名世界,在美国以募集大量资金试图阻止乔治·布什的再次当选总统而闻名。索罗斯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其一生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2015年1月22日,乔治·索罗斯宣布终极退休。以后他不再管理投资,将全力推动慈善事业。

萨顿生前出版了15部专著,发表了300余篇论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史著作有《科学史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和《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然而很可惜,这两部著作都只完成了一部分。《科学史导论》从1927年至1948年共出版了3卷5册,该书从公元前9世纪写到14世纪。在第3卷出版之后,萨顿没有继续写,而是开始着手他的另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鸿篇巨制即《科学史》的工作。萨顿的这部科学史是以他1916年至1951年在哈佛大学所讲授的科学史的讲义为基础的,按照计划,这部著作应该写8卷,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为两卷,这4个部分分别为古代、中世纪、15世纪到17世纪和18世纪到20世纪。这8卷既可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卷又可独立成章。遗憾的是,萨顿只写完了古代部分的两卷就去世了。萨顿已完成的《科学史》的两卷是《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A History of Science,Volume 1: Ancient Science through the Golden Age of Greece)和《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A History of Science, Volume 2: Hellenistic Science and Culture in the Last Three Centuries B. C.)。《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于1952年出版,探讨的范围从史前时代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在他生前已经完成,并且由他对打字稿进行了修订和校对,由于他的去世,该卷于1959年才出版,它所探讨的范围是公元前最后3个世纪。萨顿在这两卷(正文原文)共计1139页的著作中,论述了从科学发端到公元前1世纪末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科学思想的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分为三篇。第一篇从史前时期的数学、天文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最早证据入手,描述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成就、希腊文化的黎明、古老的东方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以及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科学的繁荣;介绍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色诺芬尼以及其他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并用一整章的篇幅介绍了颇有影响的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第二篇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辉煌开始,展现了希腊人在诗歌、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显著成就。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普罗泰戈拉、芝诺、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以及其他许多人前所未有的贡献。同时,作者还以敏锐的眼光讨论了公元前5世纪的地理学家和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及其他人),以及公元前5世纪(以希波克拉底医学为主)的希腊医学。第三篇集中讨论了公元前4世纪那些非凡的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以及其他人,同时还介绍了犬儒学派、斯多亚学派、怀疑论学派以及伊壁鸠鲁学派等重要的思想学派。这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自然科学、亚里士多德人文科学和编史学等等的进展。

发展中国家内部市场的利率为什么如此之高?想购买二手车的人为什么求助于职业经纪商而不是私人售车者?即使对红利所征的税高于资本利得税,企业为什么还支付红利?保险公司提供的保费、保额和未保险额组合为什么因人而异?富有的地主在与贫困的佃户签订合约时为什么不愿承担庄稼收成的全部风险?这些表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诸多现象向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阿克尔洛夫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是信息经济学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提出了简单而又深奥的一个普遍化思想,并因应用广泛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称谓有缺陷旧车的口语“柠檬”已成为经济学家理论词汇中的一个著名的隐喻。阿克尔洛夫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崩溃,或者市场萎缩,以至于只有劣等产品充斥于其中。阿克尔洛夫还指出,类似的信息不对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普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印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信贷市场为例子来说明逆向选择问题。印度小地方放贷者索取的利率是大城市利率的两倍。在城镇借款然后在农村放贷出去的一个中年人并不了解借款人信誉,因此极易遭受惨重损失。“柠檬论文”中一个关键的见解是经济主体有强烈的激励去抵消信息问题对市场效率的不利影响。阿克尔洛夫认为许多市场机构可以被看成是为了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而出现的。除了对不对称信息所进行的研究外,阿克尔洛夫还从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发展了经济学理论,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贡献是他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关注。

以色列犹太人论文发表

哪方面?以色列节水技术很厉害。

如今以后色列是众多小国家中的唯一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男女皆要义务服兵役!

以色列面积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背靠地中海,强敌环伺,如果没有 科技 领先,随时会被阿拉伯国家灭掉,所以以色列成为全球最舍得在教育和科研领域花钱的国家,加上与美国的关系, 科技 自然遥遥领先。 以色列主体是犹太人,犹太人在2000年前被罗马帝国驱逐后,一直在欧洲流浪,犹太教与欧洲信封的天主教、基督教有所差异,而且据说背叛耶稣的犹大是犹太人,所以在欧洲,一旦有风吹草动,会立即引发对犹太人的迫害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死于集中营。 犹太人生活不稳定,财富随时可能被夺走,只有知识和技能永远不会被夺走,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养家糊口,所以犹太人最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犹太人产生大量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最著名的当属爱因斯坦。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国,遭到阿拉伯国家前所未有的反对,建国第二天,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如果不是美国援助,以色列恐怕已经亡国。 以色列危机感强烈,所以加紧发展 科技 ,企图通过 科技 碾压阿拉伯国家,以色列虽然连年征战,但是教育经费开支依然高达GDP的8%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4%就开始大肆宣传,表明国家重视教育。 以色列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也处于世界前列, 科技 人员占比也名列前茅,而且以色列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和罗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以色列的学生能力更强。 以色列与美国关系非同一般,以色列高校毕业生可以前往美国留学、科研,美国是世界 科技 中心,美国科学界有大量犹太人,他们有深厚的爱国情节,主动向以色列输送高 科技 成果。以色列虽然地处中东,但是 社会 制度与欧美几乎完全相同,实行民主制,解放人性, 科技 很容易发展,反观阿拉伯国家, 社会 制度保守落后,禁锢人性,比如伊朗,开放程度甚至不如30多年前,30年前的伊朗,女性可以穿着现代服装,露脸露大腿,现在却蒙上一身黑布,只露出眼睛。 以色列只有 科技 领先才能够生存,如果 科技 衰败,仅靠美国的支持,很难长久立足,以色列能够在中东胜出,成为军事、 科技 、经济强国,靠的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其他阿拉伯国家看不到、做不到这点,就不可能战胜以色列。 以色列位于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几乎四面受敌,所以,以色列有随时被亡国的可能。以色列处于干旱地区,条件非常困难。而这些条件使得以色列人有极其强烈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推动了以色列的科学技术发展。经常处于战争中,更促进了以色列的 科技 发展。犹太人勤奋好学,从小就培养这种性格和能力。这些特点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学习。现在中国开始富裕了,有点钱了。一些家庭就不知道如何宠爱孩子,一方面要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方面以各种方式满足孩子的不良欲望。很少教育孩子劳动,做做家务。教育孩子感恩 社会 ,回报 社会 。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养成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奉献。这样的孩子成长以后,哪里有什么为国家的危机感,有的只是追求享乐。这是非常危险的。危险对个人事小,对国家事大。这种风气必须纠正。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的近代史,通过像以色列人是如何教 育儿 童的事绩教育每个家庭,教 育儿 童,教育下一代。 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二战以前都没有国家形式的存在,犹太民族长期散居欧洲各地。二战德国为了净化日耳曼血统,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寄人篱下,他们长期没有国家归属感,却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犹太民族近现代涌现出许多诺贝尔获得者和许多顶级企业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罗斯、马克·扎克伯格社交平台Facebook的创始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正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名族危机感,所以犹太民族重视教育。他们从小在充满危机感的环境里成长。他们从小被教育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目标很明确!一个民族他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传统的家庭信仰,爱学习,爱读书的好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犹太人拥有先进的 科技 创造力就不那么奇怪了!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以色列在大霸王美国的偏袒保护下,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成为了小霸王,以色列犹太人是杀人狂魔,对巴勒斯坦苦难地人民进行了疯狂地大屠杀,以色列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是被德国法西斯全部赶尽杀绝不留一个犹太人,犹太人逃了出来留下了一小部分在美国的避护下,在中东地区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划了一小块豆腐干领土给以色列生存,以色列犹太人非常地聪明和智慧才干,以色列在美国的援助下,发挥了以色列人的聪明才智,在工业化,农业化,军事化,三个领域当中,以色列政府领导之下,广大以色列犹太人在建设自己的国家家园,以及在科学技术当中取得了辉煌的重大胜利。因此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打一场战争得到了一寸土地为自己犹太人建立居住地,残酷屠杀巴勒斯坦苦难地人民,以色列犹太人再怎么样强大称王称霸,还是被全世界各国国家人民看不起在中东地区没有土地和生存权,以色列犹太人应该感谢巴勒斯坦人民给予你们的土地与生存权。以色列不要不自足狼之野心要把巴勒斯坦苦难地人民一口吃掉,用战争来获取土地生存权,到头来以色列犹太人再经过几百年,在中东地区还是生存在一小块豆腐干的土地上生存,在别人家的土地上生存就是乞丐流寇低下民族,最终被中东国家人民彻底地消灭掉在地球上消失。 支出和收入平衡,越打越有实战高 科技 ,既不大伤,又摸索出一套经验。 重视教育,发展人才! 以色列的教育在全球都能排得进前列。这个只有800多万人口的国家,他的人均论文发表数量品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人均论文发表数全球第一。 可能是犹太人曾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所以他们深知 科技 的重要性,在建国之后,以色列对于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投入都非常大,以色列对5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超10%,而同样的数据在我国只有4.04%。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更是舍得投入,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为全球最高,每年民用科研经费开支超过150亿美元,从事研发的全职人员超过70万,而以色列的总人口只有800来万。在如此之高的科研投入之下,取得丰硕的成果,自然不在话下 1.以色列地理位置 2.美国的战争援助 3.世界各地以色列商人的支持 4.德国的赔款 以色列经济与欧美经济关系密切,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这为以色列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提供了环境。战后,大量来自苏联和欧美的高端人才皈依祖国,为以色列节约了大量的培养成本和培养时间。依靠回归和自身培养的人才,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雄踞世界前50名。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万美元,居世界前30名。2014年人类发展指数高居世界第19名。以色列的高新技术产业举世闻名,其在军事、 科技 、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些领域也正好是美国所擅长的领域)。其电子监控系统和无人飞机与美国有深度的技术交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很高的口碑。以色列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逾80家,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专利药制药企业——TEVA、以色列最大企业——全球网络保全产品巨头Check Point软体 科技 公司和著名国防承包商Elbit系统。以色列被视为中东世界里经济发达、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科技 研发舍得投入,在研究和开发(R&D)花费指数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国家,在 科技 准备(产业界在R&D上的花费、科研社群的创造力、个人电脑和网络覆盖率)上则是第八,在 科技 创新上是第十一,高 科技 出口总额上是第十六。

如今以色列是众多小国家中的唯一一个什么唯一的一个小国家当中的一个小国家一十链本身他就是属于穆斯林民族,所以说他这个国家的比较新奇呀!

犹太历史文化论文发表

观点和宗教问题上的神学观点;

指出了政治解放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论证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族雹放的根本区别,所谓政治解放,只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不能彻汪悉底解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而人类解困穗乎放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把人类从一切社会压迫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彻底解决的前提和保证。

《论犹太人问题》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3年创作的政治论文,首次发表于《德法年鉴》。

该文对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的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的看法作了全面的批判,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 。

仅供参考!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作,就构成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史 文化 研究论文 范文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 全文如下: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洲科学文化起源的基础。然而,起步就生机蓬勃的古希腊科学文化却不是奥林匹克山上诸神创造出来赐予欧洲人的。现代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这样说过:“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与其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1]因此,讨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必须首先从西亚和北非的文明中去寻找答案。

一、时空渊源

从空间看,古希腊文化的发育离不开爱琴海的哺育。“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它恰处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两个伟大文化的交汇处。这里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它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2]因此,在爱琴海区域中孕育出的古希腊科学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了东方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特点基础上的伟大产物。

从时间上看,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克里特文明与埃及文明的接触。希腊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那里翻开了它的第一页。克里特岛和埃及的来往始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克里特岛凭借其地处埃及和希腊半岛之间的有利地理位置,成为埃及和希腊的贸易通道,使克里特文化吸取了许多古埃及文化的成分,“克里特岛的刻印、壁画、石器,更主要的是它的在文字中都可以感受到古埃及人对其的影响。”[3]与此同时,克里特文化还与其东边的古巴比伦、特洛伊、塞浦路斯、北叙利亚文化有密切的来往。

从范围看,相当多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远在古希腊科学文化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西亚、北非等地区存在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不可能是古希腊文明的最初成果。“像所有辉煌的开端一样,这不仅是一次进化的序幕,而且是另一次进化的终结和顶点。”[4]即无论是古希腊人的数学、天文学或医学都是在从北非的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借用了大量观察和原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东方文化为古希腊科学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利条件,才使起步较晚的古希腊科学文化迅速产生与发展起来。

古希腊科学文化是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科学文化相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不仅首次沟通了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还揭开了欧亚非大陆的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古希腊科学文化又将借来的东西重新整合,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复合体,进而奠定了欧洲文化的根基。

二、形式渊源

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三个阶段,无论是古风时期的希腊文字与艺术,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还是希腊化时期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无一不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这可从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具体形式上找到其渊源所在。

(一)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腓尼基人对古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所创造的文字字母。在古埃及象形文字逐渐简化成24个单辅音符号的基础上,腓尼基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母,共22个,为线性符号,只有辅音而无元音。“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希腊人原本没有字母,是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了他们。”[5]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元音,便形成希腊字母,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二)艺术

每一种古老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埃及艺术也不例外。

古风时代的希腊,改变了早期建筑材料——木头和泥石,而学习埃及人采用大理石作为其建筑的主要材料。公元前7世纪中期,希腊人就开始采用大理石 雕刻 巨大的人像,他们制作这种直立人像的灵感直接来自古埃及,同时还从古埃及人那里学到了雕刻技术。对比一下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刻作品,便知用石头雕出同真人一般大小的雕像并非易事,任何无系统的策划都将导致失败。因此,古希腊人不仅采用了古埃及的雕刻艺术,还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埃及的比例系统。

同时,伴随着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航海和海上贸易,古希腊人不断带回西亚的金属制品、珠宝、象牙等。对古希腊工匠的制作风格影响最深的是彩陶制作工艺,从东方传来的动物图案也出现在古希腊的彩陶上,如用在古希腊自然环境中未曾有过的狮子来作装饰就是最好的证据。此外,象牙雕刻则完全是西亚的工艺,它使古希腊工匠们从几何图案的风格中解脱出来。

(三)宗教

在宗教方面,古希腊是开放的多神教宗教体系,在古希腊人所崇拜的神中,只有少数属印欧语系。古希腊众神中的阿波罗和阿佛洛忒可能都是舶来品,最早起源于西亚和小亚细亚,只不过它们传到古希腊的时间要大大早于古风时代。“在东西方宗教的联系中,对阿多尼斯神的崇拜又从西亚传入了希腊,腓尼基神话中的浦昂神(锤子神)也被希腊人接受,改称‘皮格梅’,即‘拳头大的神’”。[6]可以说,虽然在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独特宗教体系,但其中也折射出一部分西亚宗教的影子。

(四)文学

古希腊文学也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诸多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 故事 和希腊神话中的笛卡利翁的 传说 相似,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古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相似的题材,希腊史诗的形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以找到原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苏美尔也有原型,同时,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中首次创造了神权更替的神话,其结构和细节都同西亚的一些神权更替的故事相近,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交流与借鉴的结果。

(五)哲学

“希腊哲学的根源在埃及,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是明显有误的。早在希腊人之前,埃及人就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提出了他们的哲学思考。”[7]同时,希腊人又在美索不达米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科学知识,带回了天文学和发达的数学原理,希腊人的思想和眼界也因此而大大拓宽。在此基础上,加之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与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古希腊哲学,并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萌芽。

(六)自然科学

严密的自然科学始于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是希腊自然科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之时,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建立已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就是吸收系统的东方文化的过程,他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托勒密、塞琉古、马其顿三大希腊化王国,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各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兴办文化事业,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因此,古希腊的自然科学也就深深地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主要表现在:

1.医学。自古希腊人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 方法 引入欧洲后,至今还被欧洲一些闭塞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的村民采用。前3世纪初,在埃及亚历山大城作研究的希腊解剖学家希罗菲卢斯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的。此外,他还提出血液循环理论,认为脉搏的轻重缓急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毫无疑问,他的医学成就实际上是建立在古埃及人的医学之上的。希腊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中所举行的孵育仪式也可能源于埃及人的模式。埃及著名神庙中都 收藏 有大量临床观察的病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也说明了希腊医学继承并延续了埃及人的医学成果。

2.地理学。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探秘,远征军中有一批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专门人才,他们随军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在地理学上取得辉煌成就,大大丰富了古希腊人的地理知识。前3世纪中叶,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担任馆长的希腊学者埃拉托斯提尼利用古埃及地理测绘资料及希腊各地航海信息完成了地理学专著《地理概论》。

3.天文学。古希腊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巴比伦,同时也受到古埃及人的影响。古希腊天文学奠基人泰勒斯精心研究古埃及人、巴比伦人的数学和天文学后,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预测出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此外,希腊学者亚里斯托库斯根据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资料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前1世纪中期,希腊学者尤利乌斯·凯撒引进埃及的太阳历,稍加改变后,成为用凯撒名字命名的“儒略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太阳历,也可以说是承袭了6000多年前埃及人的遗产。

4.数学。古希腊的泰勒斯还是一位数学家,他研究埃及的土地测量法后,制定出测量公式。毕达哥拉斯曾游历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吸取了许多先进的东方科学文化思想。相传他和他的弟子 总结 了当时的数学知识,发现许多数学定理,如“勾股定律”等。其实在他之前,两河流域等地的数学家早已懂得勾股定律,毕达哥拉斯可能只是作了验证和普及一类的工作。前3世纪初,长期执教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总结了当时的数学知识,根据公理、定义制定了一系列计算公式,创立了欧氏几何,成就卓越。

由此可见,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各种形式都以东方文明精华为渊源,而并非其首创。

三、途径渊源

1.商贸。随着希腊历史进入古风时代,希腊人同古老的东方文明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加深。“早在公元前9世纪,优卑亚和爱琴海上的希腊商人同冒险家就已经航海到西亚的西部沿海。他们在叙利亚北部的奥隆提斯河口建立起一个贸易点,开始同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商贸活动,不久,这里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8]与此同时,由于这时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产出口到希腊,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匠为寻找生路,到克里特岛建立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的加工和青铜器制作。

古希腊人还在埃及尼罗河的支流卡络色斯河岸建立了诺克拉底斯城。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上舰队,其士兵大多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城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法老拉美西斯还答应希腊人把这里建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按自己的意愿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

此外,雅典的皮里优斯港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商港。在频繁的陆路和海上贸易中,古希腊人不仅带回了必需的消费品,还带回了精神产品,即东方的科学与文化。

2.殖民运动。对早期希腊科学文化有影响的还有殖民运动。早在迈锡尼文化时期就曾在爱琴海区域建立起了许多殖民地。随后,崛起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建立殖民地。迈锡尼和腓尼基都是以西亚、北非繁荣的文化为基础,以商业、殖民活动为手段传播文明,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对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科学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后,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日渐饱和,耕地不足,出现经济、政治混乱时期。有航海传统的古希腊人迅速熟悉了气候、土壤与本土相似、而人口稀少的其他地区,他们沿爱琴海岸建立殖民地,甚至远达意大利和西西里,并在埃及地中海沿岸和东方的巴比伦建立起贸易中心。最终,希腊的扩张和殖民地使它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吸收和融合了东方文明精髓。

3.战争。古代东西方之间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影响深远的有前5世纪的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向西传播了东方文明,使东方文明影响到多瑙河流域和希腊半岛。波斯、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化沿着著名的波斯大道不断传向西方,直达希腊的各个城邦。亚历山大东征时,因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印度哲学极感兴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人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此外,亚历山大还在各地搜集科学标本,送回希腊研究,其军队曾用过印度医生。而印度僧人也曾去过雅典传教布道。亚历山大死后,东方文明向西的传播有增无减,范围也更广阔,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东方文明向西方输出的最大港口。同时,战争又需要越来越复杂的攻守器械,这便增添了对新科学和新技术的需求,促进了文化的流动。这些无疑都说明战争也是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

4.旅行。古代西亚、北非的东方文明对欧洲人极具吸引力,促使他们到东方猎奇、探险和学习。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们每到一处都迫不及待地寻求与同行接触。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游遍波斯、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等地,他的力作《历史》中描写了他在东方旅行时的见闻,把东方古国的风俗习惯、文化成果、科学技术等详细介绍到西方,对东方文明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5.宗教传播。宗教是传播文明的特殊载体。犹太人在自己漫长的历史中创立了犹太教,其经典有《摩西五经》与《旧约》。公元前后,____在东方犹太教的基础上兴起,并首先进入欧洲希腊语地区。随着基督____进,希伯来人的《旧约》被译成希腊文。《旧约》连同东方的宗教思想一起传入西方,使希伯来的文化得以在欧洲传播,成为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

综上所述,可知古希腊科学文化固然是古希腊人的杰作,然而它也是西亚、北非等东方科学文化基础上的产物,离开了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与东地中海特别是爱琴海区域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古希腊科学文化的起源便无法得到完整的解释,这不仅说明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其高度发展的时空、形式、途径渊源,也有力地说明了“文明来自东方”[9]。

【参考文献】

[1][5][6]商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大出版社,第91、94页。

[2]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4页。

[3]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第100页。

[4][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第61页。

[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23页。

[8]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8页。

[9][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第116页。

美国犹太文学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本人认为对其文学的了解是十分必须的,其文化底蕴才是理解国家现实的基础。近期阅读了关于美国犹太文学的若干资料,颇有所思,撰文以抒之,望与大家共享。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美国犹太作家,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表小说的美国犹太作家,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成为读者和文学批评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相继获得重要的全国乃至国际大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是为某个民族的人民写作,而是为所有现代人写作。他们描述了现代状况下普通人的受难、边缘状态、受害、异化和救赎。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和辛西娅·奥芝克是最值得注目的美国犹太作家。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他们所属的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经历和他们的小说,揭示他们如何吸取犹太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精髓,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以整治美国社会的困境。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同化进程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作为艺术家的美国犹太小说家。在文化同化方面,美国移民已经吸取了大量的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民主准则,他们的犹太教信仰、犹太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已经降低至所谓的“象征性犹太教”。在社会结构同化方面,多年的努力已经使多数美国犹太人上升到中层阶级的地位,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比上一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他们在针对属性问题的态度上也有了重大变化。至少就受过教育的中层美国犹太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美国人,然后才是具有犹太性。他们的犹太性已经减弱至最低限度。但由于他们不能完全摆脱犹太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关注着与犹太人有关的问题,不过,作为美国公民,他们更关注的是美国社会问题。这对于美国犹太作家来说,尤为如此。他们会表现一些与犹太人有关的主题,如同化、身份,边缘性等,但这些主题常具有普遍价值,而不仅仅是涉及他们所属的种族。由于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是具有犹太性的美国人,他们的小说关注着整个美国社会,但他们在诠释美国现代社会的受难问题时,他们所受到的犹太文化影响从原型的角度为他们提供了启发。无论什么民族都有受难经历,但犹太文化中,受难的异族人这一漫长的历史使他们对受难的解释足以涵盖整个人类的受难。首先,他们提出,人们的痛苦来自美国作为民主典范这一美国梦的虚幻性。他们认识到,文化的同化并不能保证反犹主义就能消失。但是,反犹主义只是美国社会诸多不平等现象中的一例。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正是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书中将主人公雅克夫的受难不仅与犹太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且与其他受压迫的少数民族联系起来,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是对美国民主准则和价值观的背叛。三位美国犹太作家同时还展示,整个美国社会越来越控制在有钱的少数人手里,多数人被社会机器所控制,个人被忽视,生命遭到贬值。贝娄的《赫索格》充分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此外,美国梦的另一个核心——成功——也越来越变成对金钱、名利的疯狂追逐。贝娄在《只争朝夕》中,通过威尔姆这一形象,揭示出整个社会充满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空虚和痛苦,缺乏精神追求。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又从犹太传统的角度阐释受难问题。一种解释是,痛苦是与生俱来,不可理解,人类受难,是因为人类处于不可理喻的神圣结构当中,这在《圣经》人物约伯身上得到体现,又在贝娄的《受害者》里拉文莎尔的命运中再现。第二种解释是,受难应理解为代人受过。这种解释就体现在马拉默德小说《基辅怨》的雅克夫和《店员》的莫里斯身上。第三种解释是,受难是上帝对人类不信神却去崇拜偶像的惩罚。贝娄在《只争朝夕》和《洪堡的礼物》中,将偶像崇拜与名利崇拜联系在一起,奥芝克则在《篡夺(他人的故事)》中将之与名望崇拜等同,在《信任》中将之与沉迷于肉欲与金钱等同,在《罗莎》中将之与对同化生活的崇拜等同,同时她还对此提出了警告:追求感官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力正是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如果不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话,势必毁灭这些偶像崇拜者。此外,三位美国犹太作家也相信,痛苦来源于人类的邪恶,而邪恶又源于毁灭性的人类欲望,如自我的无限膨胀和权力熏心、对感官物质享受和名利的欲望等。马拉默德在《上帝的恩惠》中甚至想象到,终有一天人类的邪恶会摧毁整个人类社会。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在小说中分析产生痛苦的种种力量时,展现了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寻,这种追寻,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和托马斯·莫尔等的古典乌托邦思想和现代政治哲学有着莫大的渊源,但又有着许多区别。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乌托邦,通常是指一个理想的国度,一个井然有序的地方,在社会、政治和道德等方面都达到完美状态。它包括国家或政府以及人民两个方面。古典乌托邦思想比较注重对人的控制和约束,它往往制定种种规范,要求人们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后来的现代政治哲学中,哲学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和托马斯·佩恩等则对政府体系、机构、和制度等提出了设想。然而,古典乌托邦中,由于人们受到严格约束,人们没有自由选择,缺乏个性,因此期望通过制定规范和强制人们遵循规范来达到社会的完美状态,这是可欲而不可求的。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在他们的小说都探讨了建立传统的理想国的可能性。贝娄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探讨了政治知识分子的理想,暗示了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政治模式所寄予的希望最终以失望告终。贝娄又在《耶路撒冷往返记》中证明,以色列这一民族国家只是所有犹太人在面临全面灭绝时安身立命的领地,不是一个理想国。此外,奥芝克在《巴特美莎档案》中,让巴特美莎通过廉政建立了一个古典传统中的理想国,马拉默德则在《上帝的恩惠》中,让科恩建立一个由理智和智力支配、避免现代社会种种邪恶的秩序井然的理想国度。但两者都以失败告终,毁灭于无限膨胀的欲望里。事实上,奥芝克指出,只有来世才能享受天堂的幸福,只有在那里,欲望与理智平衡,人容易满足,没有诱人作恶的种种邪恶欲望。然而,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最终是要在当下的美国土地上建立理想国的。他们关注着如何根据启蒙时代的政治理想建立有效的民主政治体系,但他们更关注依照古典乌托邦传统,从人本主义角度提高人的素质。对于他们来说,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体系是依据启蒙时代的伟大政治理想建立起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人的腐败,从理论上说本可以是目前最完善、最有利的政治体系。因此,关键是从人本角度解决问题。不过,他们并不象传统的乌托邦主义那样期望通过制定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来达到社会的完美状态。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他们注重通过对人的教化来改善社会状况,使人与社会不断进步,走向完善。比起古典传统的乌托邦主义来说,这种新的乌托邦思想给了人们以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发展个性的机会。三位美国犹太作家在探索从人本角度建设理想的生存状态时,由于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犹太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形成了新的乌托邦思想。一方面,他们从犹太传统中找到力量对抗邪恶和人的欲望的负面影响,相信受难具有教化人救赎人的作用,受难经历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使整个社会不断改善,向理想状态发展。第一,正如马拉默德在《基辅怨》和《店员》中寄托的寓意,人可以通过受难接受代人受过的思想,或者从受难中奋起行动,对抗邪恶和其他毁灭性的力量。第二,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的新乌托邦思想中,突出了集体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受难经历教导人们懂得投身于集体的意义,在集体中制服欲望,集体的力量最终会抑制邪恶的蔓延,减少痛苦。贝娄通过赫索格的经历指出,人应该由一心追逐独一无二的命运,转而投入到平凡的生活当中。奥芝克在《罗莎》中也强调要投入到集体富有活力的生活中,这才是对抗大屠杀这一人类最大邪恶的真正胜利。同时,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都认为,一个有活力、有力量的集体应当有这着健康的人与人的关系。马拉默德在《天使列文》和《房客》中表示,健康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而且不同的种族群体之间也要互相团结,相亲相爱,和平共处。此外,马拉默德在《店员》和《新生活》中指出,投入到集体当中,这也意味着要学会承担责任,过着有道德的生活。第三,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探索了关于神的全新概念,表明了人如果能把握有关神的这一内涵并以此作为生活的借鉴和向导,就可对抗邪恶,减少痛苦。在现代,神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而不是宗教信仰,它更多地意味着人生活中的道德力量,以及规范那些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力量。从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的小说中,可以总结出关于神的新概念的五大方面。其一,它意味着救赎,这是指人应该努力使人的自然冲动力量和欲望协调适度,以实现完整的人格;它同时也意味着要努力消灭不公正现象和纷争,以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大家互相合作,有机会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其二,它意味着人应当对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并承担起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其三,它意味着要有爱心、仁慈、同情与正义。其四,神是一种力量,不是超自然的生命,这种力量中含有一种辨证关系,近似于道教的福祸相依和儒家的中和思想,即无论做什么,走极端有可能促使事物走向它的反面。奥芝克的小说尤其体现了这一思想:情感与欲望是人生而有之的,压抑人的情感或欲望不会实现快乐而满意的人生;但如果让情感和欲望无限膨胀,就会变成偶像崇拜——崇拜感官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力,给人带来灾难。只有领会并贯彻这一辨证思想,才有可能实现欲望与理智的平衡。其五是将神与灵魂联系起来,即人应更多地关注灵魂而非肉体,加强灵魂与神的联系,以寻求有意义的人生。另一方面,新的理想国是建立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美国梦的精髓上。美国梦是指诞生于美国领土、移民的国度的观念和理想,包含了自由、平等、保护人的生存权、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意味着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物质成功或得到别人的认可。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更好地实现移民心目中的美国梦,即真正实现自由、平等、保护人的生存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和实现幸福的人生。首先,他们相信促使社会改善和提高的关键在于开明、智慧的政府,因此重要的是要选择能够指导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明智。他们也相信法律体系能够有效地阻止当权人滥用职权,保护人权,只是为一些金钱至上的律师所败坏。如果政府或当权者令人不满,民主精神提出,人们可以不服从或起来反抗。但由于这三位作家更愿意通过改良使社会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他们更推崇培养领导者以德治国的品质。这一点仍然体现了这三位作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培养人的德行和素质出发建设理想国的理想。马拉默德在《新生活》中就全面地表达了这些思想。此外,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没有扩展到少数民族和妇女,那么只是空谈。然而,性别歧视就反映在许多伟大的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妇女形象的刻板形象化、扭曲和忽视上,包括贝娄和马拉默德。奥芝克为文学世界提供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妇女形象,揭示了理想国中女性所应当拥有的权利和地位。其次,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揭示,虽然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思想使人和社会更有活力和发展,但却在美国社会走了极端,促使人们沉湎于物质成功,醉心于追名逐利,导致了邪恶和痛苦。他们提出以艺术培养人的想象力,激活人的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使人的灵魂恢复活力,以此对抗美国成功思想的负面因素。犹太文化与美国梦的精神并行不悖。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吸取的是犹太传统中的精髓,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犹太传统中的人文主义源于西方启蒙传统,而美国民主准则和价值也是源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两者是相统一的。乌托邦思想总有不现实的地方,这三位美国犹太作家的新理想国也不例外。首先在他们对待民主体制的态度上,他们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状况下所谓民主典范的虚幻性,另一方面,因其所受的资产阶级教育,他们又相信如果不是当权者的腐败,正义、平等、自由是可以真正实现的。其次,他们不愿意对社会、政府、机构和体制作出变动,而是相信教育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但这是相当漫长的过程,改良主义思想在面临压迫、不平等和暴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此外,应当注意到,无论在男作家还是女作家的理想中,都没有涉及到关于有建设性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结构问题。尽管新的理想国存在缺陷,在后现代氛围中的美国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但如果全盘接受它却是毁灭性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怀疑普遍价值和“宏大叙述”。三位美国犹太作家承认现实与普遍价值间存在距离,现实可以背离普遍价值和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他们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接近普遍价值的实现。新理想国的意义就在于它希望并相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尽管没有一个最终的完美状态,但它是一种乐观的观念、积极的奋斗和追求。对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小说的研究显示,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珍贵的遗产,但不同的文化又有一些价值观是共同的。在这三位美国犹太作家的小说中表达出的对理想国的追寻,不仅体现了美国犹太读者而且体现了其他读者的心声。虽然路漫漫兮其修远,但这种追寻的精神却与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发人深思,催人奋发。

犹太历史文化论文发表时间

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政府鼓励公众食用动物内脏,卢因带领学生对这一宣传活动进行研究后发现:家庭主妇对不受欢迎的食物,扮演着犹如守门人的角色。除非家庭主妇决定将动物内脏推销给她的家人,否则,她的先生和孩子是不可能吃到的。1947年,卢因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接着,卢因的学生怀特(D.White,1950)和其他的传播学者(如麦克内利和巴斯等人)便依据卢因的提示开始研究大众媒介机构中的守门人行为,如报社新闻电讯编辑就把持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新闻流向和流量。可以这样说,“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是卢因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聪明,知恩图报的伟大民族!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 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 索引序列
  • 犹太人发表的裂变论文
  • 犹太人乔治兄弟发表的论文
  • 以色列犹太人论文发表
  • 犹太历史文化论文发表
  • 犹太历史文化论文发表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