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仅要有科学的分析论证,独到的学术见解,而且还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较高的可读性,才能被相应的期刊杂志所接受,得以尽快发表。科技论文写作的质量不但表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也直接影响刊登该文的期刊水平。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写论文的几个常见问题第二部分 高水平科技论文的写作要点第一部分 写论文的几个常见问题一、什么样的文章令编辑头痛二、什么样的文章易被编辑枪毙三、优秀论文的五个要素四、写作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五、为什么要发表科技论文六、如何选题?七、科技论文的结构八、核心期刊问题1什么样的文章令编辑头痛• 文章写作无层次,看起来混乱; 文章写作不流畅,读起来生硬;• 语句错误,用词不当,标点符号乱用;• 篇幅太长,次要事项说得太多,前言过长; 语句罗嗦、文不对题,让人费解;• 参考文献著录不全 。2、什么样的文章易被编辑枪毙• 缺乏创新性,重复别人的工作;• 内容太陈旧,重复常识性内容;• 研究内容没有重要意义,或者过于狭窄;• 内容有明显错误,以偏概全;• 脱离实际,从仿真到虚拟;• 缺乏说服力,难以令人信服 .3优秀论文的五个要素1) 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就是高水平的论文。2) 可读性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求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论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3) 信息量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比如“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篇幅虽小但包含的信息量未必少,只要内容充实就是好文章。论文不以长短论英雄!
学术堂以医学论文发表为例,给大家讲讲论文发表需要什么条件:一、文章质量要符合发表的基本要求文章的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大致通用的标准,即,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如果您有了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投稿的事情了.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特殊情况,文章质量达到发表的要求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或者经过我们的修改就可以发表.关于质量,可以参考日本质量专家的话,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二、文章的选题要符合刊物的定位,不能乱投稿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风险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杂志发表了论文都有效的.杂志有正规的有非法的,因为期刊行业开始了收费发表论文,所以很多不法分子使用非法期刊征稿,其目的无非就是敛财.非法期刊发表的论文属于无效的.如何辨别期刊的真伪?通过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的回答:凡在国家新闻出版局查询系统里查询不到的刊物,均为非法刊物.所以作者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局的数据库进行刊物查询.三、文章格式要规范,还需控制字数学术性期刊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医学论文的格式可以参照你所投刊物的要求去做.至于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所谓的版面设计实际上是一本杂志的页面,一般为16开的标准.但由于一些期刊对字体大小有不同的要求,其特点是不同的.加上除了文字外,还包括标点符号、空格等.在论文中,如果它涉及到图像、形式、空间占用一定的空间,而且还可以根据一定的字符空间.因此,每个期刊的版面编排都是有限的,所以一些核心期刊对论文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如一些对文章提交的论文在6000-8000字的字数适当规定的核心期刊,文本空间一般从5000到10000字的要求,包括简介、语篇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太少的话不能充分讨论.除公共知识外,公共知识和公共事业的第一次出现,应标明对外汉语的汉译或对外汉语的全称.四、提前投稿,尽量提前2-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比如现在投稿的文章,发表时间一般安排在3月份之后,这样发表的文章在6月份的使用中就绝对没有问题.而每年4月份的职称评审通知,通常是在当年出通知.等作者收到通知再发表论文,通常就会错过了时间.五、版面费起到破财免灾的作用在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支付版面费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所以作者们也不用在版面费上纠结,关键是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花点钱也是必要的了.六、选择合法刊物,避免非法期刊发表医学论文不是随便找个期刊就可以的,期刊必须具有合法性,是合法期刊.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号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根据我的判断,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2000家非法刊物,或不规范的刊物.对大部分普通作者来说,是很难判断刊物的合法性的.所以,大家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
我找百姓论文网发表的: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发表sci期刊论文有什么要求?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必须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由于它是公开发表物,需要遵循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无论是在国内学术期刊还是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都是这样。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要求与国内学术期刊大不相同,而且在期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一起来看看发表sci期刊论文有哪些要求?sci期刊通常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很高,这类期刊对刊物发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对文章本身的要求,但对作者的身份职务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比国内一些核心刊物宽松一些。发表sci期刊的关键是文章的层次。撰写一篇好的sci论文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写作水平,二是专业知识水平。对国内大多数作者来说,英语写作水平不高。英语水平高也并不意味着英语写作水平就高。写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时间里,它需要不断的磨炼。以下是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1、文本摘要本文的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3、方法和结果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这是一个基本的学术道德要求。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因此,发表sci期刊论文的各个方面要求相对较高,应特别注意写作。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语法和时态的应用。毕竟,英语表达与汉语不同。
目前已知转运载体有5种,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如转运载体-1(GLUT-1)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而转运载体-4(GLUT-4)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 (二)糖酵解
葡萄糖的代谢取决于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然而,葡萄糖无法自由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进入细胞,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transporters)简称葡萄糖转运体(GLUT)转运功能才能得以实现。GLUT-4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介绍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议事厅展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照片,他们是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左)、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中)和理查德·施罗克(右)。
一、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伊夫·肖万目前在法国石油研究所担任名誉所长职务。1970年,肖万发表重要论文,阐明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机制,这一机制解释了此前有关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各种问题。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后来在实验中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开发出实用有效的新型反应催化剂。这些发现为合成有机分子开辟了全新途径。
二、罗伯特·格拉布23岁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3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9年至1978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8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化学系教授至今。格拉布自大学毕业起就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和《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格拉布开发出的催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
三、理查德·施罗克22岁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26岁便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他1975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0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迄今已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
居里夫人的故事事迹 居里夫人和三克镭 癌,这个吞食人们生命的怪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几何时奔荡不羁,象战争的罪犯,给人们留下痛苦和死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同它斗争的武器。可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过去了,直到二十世纪初,波兰伟大的科学家玛丽·居里——斯克洛道夫斯卡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它可以破坏被病毒侵蚀了的细胞,然后构成新的、健康的细胞组织。这样,镭就成了治癌的有力武器。 朋友,如果你被病魔久缠不愈,甚至面临死亡危险的时候,由于得到镭的放射性治疗而康复,要感谢居里夫人的话,那么,你就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学习她那忘我的精神和不屈的斗志;如果你是一位白衣战士,有志攻克癌症这个顽固的堡垒,那么,追溯居里夫人一生走过的道路,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益;如果你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下决心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你从居里夫人的身上,将会看到:志在攀登科学顶峰的人该怎样战斗和生活…… 最高原则 一八七七年的波兰,还是一个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国家。它被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侵占着。 在压迫中降生,在铁蹄下长大的小玛丽,对世间发生的这一切疑惑不解: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学波兰话?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看波兰书?为什么波兰的孩子要在沙俄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放学回家的路上,玛丽问她的小伙伴:“沙皇要我们波兰干什么?他难道还不够富有吗?他的国土是那么大。”老师最了解孩子们的心里。当沙俄监察员不在的时候,秘密地讲授着波兰民族反抗侵略者的历史;秘密地传授着波兰的文化和语言;秘密地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小玛丽回到家里,父亲和哥哥秘密地给她讲:“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唤起她追求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强烈愿望。从此,小玛丽的心窝里,就埋下了对祖国热爱、对侵略者憎恨的感情。虽然她还只有十岁,不懂得怎样去反抗侵略者,但是那种决不屈服的性格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燃烧着;为祖国解放而学习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翻腾着。 玛丽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顺利地从小学升入中学,又以获得金质奖章的成绩在中学毕了业。她多么想继续升学和深造啊!可是,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可是,清贫的斯克洛道夫斯基一家,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又那里拿得出到外国求学的费用呢?何况她姐姐中学毕业已经三年了,幻想到巴黎学医的计划,一次次都变成了泡影。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使姊妹俩心灰意冷,而是更加倔强地向既定目标挺进。玛丽和姐姐分别去担任家庭教师,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去巴黎求学的费用。 一个春天的早晨,玛丽惊喜地告诉姐姐,她想出了一个到巴黎求学的好办法:“是这样,你把我们俩个节省下来的这一点钱都带上,先到巴黎去,我仍然留在这儿当家庭教师,把我挣来的钱都寄给你,等你当了医生,再设法接我到巴黎去学物理和化学。”多大的牺牲,多好的办法啊!玛丽的这一番话,使她姐姐感激地流下了热泪。打这以后,玛丽更加节衣缩食,按月把自己挣来的钱寄给在巴黎的姐姐,宁肯自己穷得身边连零花钱也没有,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贫苦的生活影响不了玛丽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她为了多学一些,养成了每天早晨六点钟以前就起床学习的习惯,而晚上常常自修到深夜。她不仅刻苦自学,而且不辞辛苦地到波兰农村给孩子们讲授科学知识,到工厂女工中传播波兰文化,而这样做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密探们发现,被沙俄监察员抓走的。可是玛丽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念头:为被压迫的祖国服务,为祖国的解放而学。正象她给自己一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说:“我用尽了力量来应付这一切,再接再励……我有一个最高原则:不管是对人或者对事,都决不屈服!……” 志在顶峰 有志者事竟成。度过五年艰苦岁月,玛丽用她倔强的两手开拓了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姐姐获得了博士学位,妹妹踏上了新的征程。 玛丽来到巴黎索尔本学院求学,穿着褪了色、挂了丝的衣服;住着难以形容的简陋小屋;钱用光了,常常是整个星期用面包和茶水充饥。大学的图书馆象块有魔力的磁石,紧紧地吸引着玛丽。玛丽象块贪婪的海绵,拚命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有一次,她正在图书馆里伏案攻读,突然晕倒在地,有的同学找来医 生给她做了检查。原来是因为玛丽忘记了吃饭。忘记吃饭,对于玛丽来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了。她的姐夫、姐姐常常为这件事操心,玛丽也常常为这件忘却了的事情发笑。每当晚上十点钟,图书馆闭馆了,玛丽才带着婉惜的心情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继续用功,一直到后半夜两点钟。当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又被冻得不得不爬起来,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早晨起床的时候,洗脸盆里的水冻成冰块,就连水壶里的水也结成了冰。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然而,在向科学之巅攀登的玛丽,却象那冰山上的雪莲,开得那样火红,放射出绚丽的异彩。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从此,玛丽的研究内容扩充到许多方面。在研究金属磁性的试验中,在物理学会的会议席上,玛丽结识了优秀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在崎岖的小路上相识,在向科学顶峰的攀登中结成伴侣。从此玛丽、居里成了不可分开的名字。 物理学家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的盐类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当时,这种神秘射线的来源对科学家们来说,还是一个算不出答案的难题。居里夫妇正是从解决这个难题入手,开始了他们共同的生活和战斗。他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试验,终于从沥青状铀矿里先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亨利·柏克勒尔的难题攻下以后,居里夫妇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脚步,而是继续向光辉的顶点前进!当时,几平所有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对于镭的发现都持观望态度。因此,居里夫妇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攻坚任务:下决心,从沥青状铀矿中取出“相当”分量的镭,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这种“神密”射线的存在。 没有钱买沥青状铀矿作试验,他们就用沥青状铀矿的残渣供试验用;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借用所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木板房搞实验。两位科学家向大自然的开战就这样开始了。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要在盛矿渣的大桶里每次搅拌好几个小时,是一项艰巨的体力劳动。小屋里散发出来的刺激性很强的蒸汽使人窒息。居里夫妇正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着提取“镭”的不懈的搏斗,为了使实验不间断,他们往往就在这里,边做实验,边做顿简单的饭来充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年时间过去了,尽管居里夫妇历尽了千辛万苦,可是把镭分析出来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 不卫生的工作环境又使皮埃尔·居里患上了四肢疼痛的病症。玛丽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她需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搅拌,把大桶里的流汁倒出来,如蒸馏、结晶等等。化学处理的繁重劳动,累得玛丽瘫痪了一样。每到晚上,她照料完孩子,又要开始他们的论文写作,有时整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这对年轻的夫妇没到过一次戏院、没有去听过一次音乐会,甚至没有访问过一次朋友。可是,仅用一年的时间,居里夫妇竟写出过三篇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文。正象玛丽·居里后来回顾这段艰苦历程时所说:“…在这 间简陋的木板房子里度过的几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最幸福的、完全献身于工作的时期。” 一九0二年深冬的一个雪夜,居里夫妇肩并着肩、手挽着手,迎着万家灯火,踏着厚厚的积雪,习惯地向他们的实验室走去。当皮埃尔·居里划火柴开门的时候,被玛丽·居里拦住说:“不要点亮。”他们摸黑走进小屋,顿时惊呆了。这间简陋的木板房简直成了一个魔宫:从瓶子里、罐子里、桶里放出一片晶莹的蓝光,特别是那支盛试验产物的玻璃管里,放射出来的光更加强烈。看不见的射线,看见了!神秘的射线揭穿了!他们日思夜想的镭诞生了!可是,谁曾想到这世界上第一克镭竟是居里夫妇从八吨沥青状铀矿的残渣碎屑中,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才提炼出来的。它象镶嵌在科学之巅的一颗明亮的珍珠,被不畏劳苦的居里夫妇亲手摘下来了!这一克镭的诞生包含着居里夫妇多少次失败的教训,多少次胜利的喜悦呵!至于究竟盛着他们多少劳动的汗水和脑汁,那却是无法计算了,但是从居里夫人还在学生时代给她哥哥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伟大事业的成功所在: “人必须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我应该相信,自己对于某种事业有特殊的才干,并且应该不惜任何代价来完成这个事业。” 鄙视功利 居里夫妇发现镭的伟大功绩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荣誉,象一声春雷轰动了整个世界。外国科学界的诚挚邀请电,各地发来的热情贺信,象雪片一样飞来;怀着崇高敬意的来访者络绎不绝;毫不相识的人,请求他们亲笔签名留念;摄影师赶来拍照;新闻记者前来采访……当玛丽·居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学生时,饥饿、寒冷、清贫和冷眼包围着她、侵扰着她,她对这一切曾做出响铮铮地回答:决不屈服!刻苦学习!今天,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居里夫妇用坚定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 一次,有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这位科学家,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个人’。” 对于研究出来的东西——镭,有几位朋友劝他们申请生产镭的专利权。玛丽·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不受任何限制。——如果我们的发现可以获利,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在这上面我们不应该有什么优先权。何况镭是对于病人有好处的……依我看,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他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并不谋求个人的任何私利。 巨额的诺贝尔奖金,对于一向清贫的居里夫人来说,并不希罕它,而是把大量的奖金赠送给波兰的大学生、贫困的女友、实验室的助手、没有钱的女学生、教过她的老师、资助过她的亲属。 瑞士的日内瓦大学公开提议,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聘请他们到大学讲学。做为普通中学教师的居里夫妇认为,这样做尽管对自己有利,但会影响甚至会中断他们的研究工作,因而谢绝了,仍旧在他们那间破旧的木板房里作实验。 皮埃尔·居里逝世以后,居里夫人把他们共同研究的成果,价值一百万法郎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一个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她说:“只要能治好病,甚至只要能够使病人减轻一些痛苦,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不算是徒劳的了。”许多朋友责怪她,没有把这笔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居里夫人却有自己的见解,她说:“贫困固然不大好受”,“但是富裕却也没有必要,甚至是很讨厌的。”她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拓自己的生活道路。而她给孩子们留下的却是那独立不羁的精神和鄙视功利的高尚品德。 有名的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英勇献身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当德国侵略军逼近巴黎的时候,居里夫人毅然走上了反侵略战争的战场。她用她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努力为伤员们服务。为了很快检查出受伤者身上的枪弹和弹皮的所在位置,及时为伤员实施手术,解除他们的痛苦和死亡,居里夫人研究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发电,在汽车上安上一套爱克斯光射线设备。这种活动的爱克斯射线车,士兵们亲切地叫它“小居里”。一天早晨,居里夫人乘坐的那辆“小居里”突然发生了事故,跌进了路旁的战壕里,居里夫人被擦伤、摔昏了,这可把年轻的司机吓坏了,表示再也不敢开汽车。居里夫人在战争期间开始刻苦学习驾驶技术。几个星期后,她又成了一名合格的司机。从此,居里夫人亲自驾着汽车,不知疲倦地从一个诊疗站跑到另一个诊疗站,一下车,就投入了透视、照像的紧张战斗…… 如果说居里夫人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的献身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那么,她在那无声无响的实验室里,英勇的献身精神。更使人肃然起敬。居里夫人继镭的发现之后,又成为爱克斯光射线学方面的权威,并着手提炼放射性元素“锕”。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她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但是,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一九三四年七月四日,原子时代的先驱、镭的“母亲”——居里夫人与世长辞了。但是,她那决不屈服的最高原则、志在顶峰的雄心壮志、鄙视功利的高尚品德、英勇献身的实际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人们向新的目标前进!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镭 镭,原子序数88,原子量2260254,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元素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射线”。1898年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矿渣中发现了镭,1902年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镭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但含量极微,地壳中的含量为十亿分之一,总量约1800万吨。现已发现质量数为206~230的镭的全部同位素,其中只有镭223、224、226、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是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镭226半衰期最长,天然丰度最大,是镭的最重要的同位素。 镭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700°C,沸点1140°C,密度约5克/厘米³,体心立方晶格。镭的化学性质活泼,与钡相似。金属镭暴露在空气中能迅速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镭;新制备的镭盐呈白色,放置后因受辐照而变色。 镭是现代核工业兴起前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研领域;把镭盐和硫化锌荧光粉混匀,可制成永久性发光粉。到1975年为止,全世界共生产了约4千克镭,其中85%用于医疗,10%用来制造发光粉。镭是剧毒物质
《昆虫记》、《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其中《昆虫记》最为有名!
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介绍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议事厅展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照片,他们是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左)、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中)和理查德·施罗克(右)。
一、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伊夫·肖万目前在法国石油研究所担任名誉所长职务。1970年,肖万发表重要论文,阐明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机制,这一机制解释了此前有关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各种问题。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后来在实验中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开发出实用有效的新型反应催化剂。这些发现为合成有机分子开辟了全新途径。
二、罗伯特·格拉布23岁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3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9年至1978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8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化学系教授至今。格拉布自大学毕业起就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和《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格拉布开发出的催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
三、理查德·施罗克22岁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26岁便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他1975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0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迄今已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中考作文400字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是高考的预选赛,同样是赛场,胜者,脱颖而出;败者,淘汰出局。
中考是芊芊学子们3年寒窗的结果,就像蝉一样在地下孕育4年,只为一朝破土而出。我们努力3年只为中考这一转折。
时光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越充实,获胜的几率越大。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托尔斯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因为它是我们唯一有所作为的时间。”昨天如何的让人值得留念和回忆,但也石沉大海了;明天有多么的灿烂辉煌,它都还没到来;今天有多么的平凡,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自己手里由我们自己支配。掌握好我们的现在也为将来。
中考的倒计时抨击着我们的心灵,微笑,里头掺杂着汗水。伤心,收获了错题。激动,值得纪念的时刻。也许有人选择逃避现实,但,要知道,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绝对不会想到在时间里浑水摸鱼,因为他们深知,唯有努力学习才能在考场上平步青云,才能不断地打磨自己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为中考获取成功的概率。
天上不会白白地掉下馅饼,奢望不劳而获纯属做白日梦,忽悠学习的人到最后却被学习忽悠,所以,身为学生的我们,不妨在心里种下努力的种子,让努力成为鞭策,激励,监督我们的力量,最终促使我们中考顺利。
祝愿我们的中考不会因为疫情耽搁,也希望可以正常发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灵魂。
——题记
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重落枝条,临街老店被涂盖得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以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仿佛林海青的《城南旧事》中的情况都又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也许,童年,十几亿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里,它们就如一股细流,静静的,慢慢的渗入我的脑海中。
当我读到英子居然为秀珍和妞儿重逢去寻找思康叔而将自己的生日礼物给了她们。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城南旧事》这本书让人陶醉,它如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
合上书,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不散……
今天,我们全校举行了语文数学的期中考试。
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背着米妮书包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教室里,交好作业后开始看书(因为下雨,所以没有捡树叶),可是,张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了教室门口,说:“现在外面没下雨,快下去捡树叶!”我们相互吐了吐舌头,拿着袋子下去了,还没捡完,老师又让我们上去。这时,张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张运飞说:“好难呀!我全身都冒冷汗!”我笑了一下,便埋头“苦做”起来。第一题中有个缫(saochao)丝,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一个上打了钩。下面的题目都是一帆风顺,到了课外阅读那儿,我就又咔揢了,我认真、仔细地读了短文,噢,原来是讲海滨夏夜景色的,我突然想到张老师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找到文章中心,按照这个中心来写就一定对!”于是我把这些题目都完成了。来到写作文环节,我在心里默读了一下题目,啊,写“那次,我——”这是一个半命题,横线上让我们自己填,这个我写过的,哈哈,我又把这题完成了。
做完以后,我检查了几遍,心想,这次一定能得高分。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哎,我是败走麦城了,语文五十八分,数学五十四分,英语五十五分,连及格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回家之后怎么和爸爸妈妈说。
我坐上公交车,一路上晃晃悠悠的,我一直想该怎么说呢?题太难了?我考试的时候头疼?我大意了?我想了半天,差点坐过站,终于想明白了,我没有用心学。
爸爸拿着我的卷子,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说:“拼音这么简单,你都写不对,是不是马虎了,念这个。”我还是没有念对,我说:“那你念念。”爸爸也念不了,他理直气壮得说:“这个是,长沙话,方言哪里那么容易改?下一个。”就这样爸爸一直拿着卷子,讲了语文,看着我改正了,又讲数学。爸爸拿着看不懂的英语卷子,在那里翻着英语字典,愁眉紧锁。
妈妈看到已经快九点了,说:“行了,该睡觉了。”爸爸说:“你的仔太笨,连拼音都拼不了。”妈妈说:“都是你教他方言,整天说长沙话,我都说了要学普通话。”
看到爸爸妈妈这样,我真的好高兴,我好喜欢妈妈心疼我,喜欢爸爸说我笨,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也爱你们。我爱我们的家。
据中国教育在线记者了解到,今年中考的语文卷最后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根据一段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如写诗歌则不少于16行。)材料的内容大致为: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季节,有的开在春天,有的开在夏天,有的要到秋天,也有的则要在冬天怒放。为什么非要赶在春天里开放呢?只要找准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你也许会开放得无比绚丽。
绍兴市一位语文教师认为,今年中考语文卷的材料作文题,比往年更具开放性。据这位老师介绍,早前的语文中考卷上也曾出现过这类材料作文题,包括有采用从阅读题中延伸出作文题的'形式。近几年,为了解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杜绝学生写作过多地抄材料、套用材料的做法,绍兴市中考及中考模拟考的语文作文题多以命题或半命题为主。“今年中考,考生看到作文题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仔细阅读材料后会发现,这类题型并不比过去的命题作文难,反而更易下笔。”
绍兴市另一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也对这道作文题作了点评。“今年的材料作文题摈弃了过去容易让考生因为材料而思维受限的缺点,留给考生更多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从‘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季节’的材料内容展开联想,对应地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亦或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应该相信自己’等。材料贴近学生实际,容易让考生立刻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一些例子。”该教师预测,今年语文卷会有一些高分作文出现。
不知不觉中,学期竟然又过去一半了,时间过得真的好快啊。想起了开学的时候我们的朝气的笑脸,可是现在都已经过去一半时间了,真的真的很快。学期过去一半,这也就意味着即将就要期中考试了!唉,又要期中考试了,每次期中考试要来的时候,就是我们学生压力最大,作业最多,最头疼的时候了啊。
这个时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看!今天的作业也很多,手不能停。真的,面对期中考试我还是挺紧张的,不知道能考的怎么样,如果没,回家还要看父母的脸色,同学们的攀比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施压呢?做学生难,考试更难,考得好当然最好最开心,可考不呢,什么不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了。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讽……真的,想不在意都难啊,所以面对考试的时候就是我们学生最紧张不安的时候了。
不过有时候,我又转念一想,这些都是没的话会发生的事情。可是,假如我了呢?我要是认认真真的都去复习好了,到时候发挥好了,考得还不错,那么得到的不就是老师家长的表扬,同学的赞赏羡慕吗?还用得着去想那些不好的预料吗?
是啊,有时间去想那些如果没会发生的事情,那么还不如看一下要考的东西有哪些,好好复习一下,出色发挥,考个好成绩才是真的!所以,我们考试之前也不要太紧张了,只要复习好了,一切都可以按好的方向走,相信你自己,当然也要提前做好准备,才可能有个出色的成绩,美好的生活!
今天是期中考试,学校失去了往日安宁,仿佛是“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
“叮铃铃,叮铃铃”可怕的考试铃想起,语文考试开始了。我们不约而同地往窗外望,眼中充满了恐惧。试卷下发了,我飞快地写好班级、姓名、学号,开始答题。做着做着,我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对我来说,这分明就是送分题,因为我已经做过啦!“唰唰唰”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写字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叮铃铃,叮铃铃”清脆的铃声再次响起,我松了一口气,把早已检查好的试卷交了上去。
下午,考试铃又响了起来,我已经没有恐惧,静静地答题。我要努力得到一百分,用行动来证明,我是一个优秀的人。时间到了,我马上把数学试卷交了上去。好景不长,英语考试开始了,英语监考老师一进来,大家的眼睛都亮了——是体育老师监考,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呀?体育老师监考,多有趣呀!英语是我的拿手好戏,一拿到考卷我就乐了,太简单啦!我马上开始答题,不到20分钟,我就把基础题与附加题做完了,我反复检查了好几遍都是全对。这次英语考试令我信心大增,一百分,我来啦!
每年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也是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忙着写春联、贴倒福,可热闹了。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开开心心地坐在一吃年夜饭,年夜饭象征着团团圆圆。年夜饭的菜肴很丰盛,一家人边吃边说些祝福的话,非常开心。
吃过年夜饭,窗外响起了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我赶紧跑到阳台打开窗户,看到楼下有好些人在放五花八门的鞭炮。有百子炮、流星、礼炮和兰花棒等等。百子炮像一条火龙在地上游动;兰花棒里好像藏着无数颗明亮的珍珠;最好看的是礼花炮了,随着一声声巨响,礼花在半空中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一朵朵形状各异的礼花把夜空打扮得光彩夺目、绚丽多彩,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就像这礼花一样多姿多彩。
晚上八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今年的春晚特别精彩——优美的歌舞令人陶醉;幽默的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惊险的杂技令人捏了一把冷汗;神奇的魔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精彩的节目赶走了我的睡意,我看完了所有的节目,还听到了新年的钟声,真过瘾!
夜深了,我枕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和美好的祝福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多么快乐的除夕啊!
壁虎长跑比赛
(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认为,只有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法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壁虎进行了一项有趣的长跑比赛实验,部分验证了适者生存理论。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加利亚尔等人在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为400个刚出生的小壁虎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长跑比赛,以区分它们的体质。这些小壁虎必须在一个环形的跑道内不断跑圈,直至跑不动。科学家最后根据成绩将它们分成三组,冠军组的小壁虎平均能跑500秒,占多数的普通组的小壁虎平均成绩是350秒,还有16只小壁虎平均只跑了50秒,属于最差组。
科学家发现,一个月后,最差组的小壁虎由于体质太弱,全部陆续死亡,这与适者生存的理论相吻合。科学家还发现,如果环境更适宜、食物更充足,一些普通组的小壁虎后来也可以跑出冠军组的成绩。
加利亚尔说:通过一年的观察,我们认为,和基因与体质强的壁虎有差别的普通组的壁虎仍然可以很好地生存,条件是周围环境要比较适合它们的生长,这一条件使它们可以弥补与体质强者的生存能力差距。
辟尔唐古化石 - 世纪大 本世纪大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在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骨的一部分。 1913年,道森和伍德沃德,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宣布,他们出土了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他们“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名为“晨曦”,被认为是类人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的邮票。在1928年,科学家们使用氟含量的方式确定化石的年龄,确定了“曙光”不早于新石器时代的头骨,下颌骨是一个小黑猩猩,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头骨,下颌骨后,所有的染色处理。一个精心制造的终于真相大白。 的N射线 - 集体自我欺 在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在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一种新的射线 - N射线。这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狂热追捧,许多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勒尔,也纷纷效仿。在1904年上半年,法国科学院发表了54 N射线的论文。在法国,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发现的光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了N射线完全是不真实的。布朗洛渴望与英国高心理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客观事实作出的一项重大成就。和其他法国科学家的民族自豪感和集结在布朗洛感,从而创造出幕集体自我欺的闹剧。 3。密立根在做实验的数据 - 巨大的身体缺陷 1910年,被称为“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得的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赢得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同时,更比他的著名的物理学家艾伦哈夫特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时隔60年后,历史学家们发现,密根58的意见,而不是像他信誓旦旦地说:“没有被选中,但选自140观察!他只收集了他的那些漂亮的数据,不利的数据一概删除这一发现震惊了物理学界。 4。冷聚变 - 渴望改变笑柄 1989年,2010年3月23日,大学的,伯恩斯犹他州,和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弗莱什曼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声称,钯阴极电解重水,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的“冷核聚变”在小型实验室设备。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从来没有成功地重复实验结果彭斯和弗莱什曼,最终拒绝了他们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科学界将成为一个反面的例子。 5。舍恩“科学”系列论文之三欺诈 - 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秋季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历史的科学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简短的声明,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合作伙伴,宣布撤回在期刊“科学”2000-2001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的论文是舍恩,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的结果。当他32岁的舍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舍恩的研究结果已经被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对这个邀请五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的调查结果在九月舍恩至少有16篇论文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没有的知识或。舍恩大型的欺诈,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心脏的名声和财富,荣誉,最终毁了第一个发表一些猜想。 6。水石油 - 的幻想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汪哄撑中国要求已达到水油。他的理论是配制的一种母液,然后1:100000的比例兑普通水变成水基燃料替代汽油,并且成本低,仅使用一个简单的机器,每20分钟将能够生产一吨白酒,1吨的母液制备10吨的水系燃料。王洪城通过他们的表演,以说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校长和党的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因此其没有疑问,那里是被媒体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水的石油成为热门新闻。在1994年之前,这种在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问题的数量,持续了超过十年的时间里,引起了国家的几百亿美元的损失。汪轰噌最终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7。辽宁古盗鸟 - 化石之乡耻辱 “辽宁古盗鸟”化石是一个拼接?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的假化石,1999年走私到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关注美国学者。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鸟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缺少的环节,并提供直接证据的鸟类恐龙起源说。后来,中国科学家许揭发这个。 这一科学丑闻随即在西方国家自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的”世界著名的媒体报道中引用。 8。李森科 - 电源歪曲科学 20 30至60岁,拉马克和米丘林收购的遗传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的代表,李森科拒绝接受孟德尔)和摩根士丹利(Morgan支持的实验遗传学,西方的敌人苏联人民,迫害他们的对手使用的政治工具,和苏联的政治和其他方面的考虑遗传学家,遗传学是一场灾难,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的科学争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9。萨默林老鼠免疫 - 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在黑鼠的皮肤移植到白老鼠。萨默林似乎找到一种方法,无免疫抑制药物将能避免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通过一个黑色的毡尖笔来实现这一结果。一个善于观察的实验室助手注意到后面的黑点在小鼠体内可以洗掉,这样一切就会被洗掉。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繁重的工作来保护自己。最后,他被判犯有轻罪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学术界,许多报纸把这个被称为“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丑闻。 10。巴尔的摩事件 - 诺贝尔奖得主风暴 1986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在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 - 克里韩国,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著名学术期刊“细胞”。然而,特里萨带来了博士后在自己的实验室实验数据,可能是假的,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外面世界。不幸的是,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誉不受外界干预的公开威胁调查。经过两轮的调查,1991年3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指控伪造的两个关键实验数据的文件,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后经证实,巴尔的摩的数据错误,恢复他的名誉真的不知道,但他随后撤回他的论文,公开赔礼道歉,举报人区杜鲁,从洛克菲勒总裁的职务,辞任大学。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水雾少女·玲玲(发)
碳是地球生命的核心元素。碳原子能以不同方式与多种原子连接,形成小到几个原子、大到上百万个原子的分子。这种独特的多样性奠定了生命的基础,它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有机化学的核心。 原子之间的联系称为键,一个碳原子可以通过单键、双键或三键方式与其他原子连接。有着碳-碳双键的链状有机分子称为烯烃。在烯烃分子里,两个碳原子就像双人舞的舞伴一样,拉着双手在跳舞。 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得主,获奖原因就是他们弄清了如何指挥烯烃分子“交换舞伴”,将分子部件重新组合成别的物质。 20世纪5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在金属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烯烃里的碳-碳双键会被拆散、重组,形成新分子,这种过程被命名为烯烃复分解反应。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类金属催化剂的分子结构,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人们就此提出了许多假说,但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70年。这一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他的学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应当是金属卡宾,并详细解释了催化剂担当中间人、帮助烯烃分子“交换舞伴”的过程。 金属卡宾是指一类有机分子,其中有一个碳原子与一个金属原子以双键连接,它们也可以看作一对拉着双手的舞伴。在与烯烃分子相遇后,两对舞伴会暂时组合起来,手拉手跳起四人舞蹈。随后它们“交换舞伴”,组合成两个新分子,其中一个是新的烯烃分子,另一个是金属原子和它的新舞伴。后者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烯烃分子,再次“交换舞伴”。 这一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化学家意识到,烯烃复分解在有机合成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这对催化剂的要求也很高。到底含有什么金属元素的卡宾化合物最理想呢?在开发实用的催化剂方面,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 1990年,施罗克和他的合作者报告说,金属钼的卡宾化合物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这是第一种实用的此类催化剂,该成果显示烯烃复分解可以取代许多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并用于合成新型有机分子。 1992年,格拉布等人发现了金属钌的卡宾化合物也能作为催化剂。此后,格拉布又对钌催化剂作了改进,这种“格拉布催化剂”成为第一种被普遍使用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并成为检验新型催化剂性能的标准。 以这些发现为基础,学术界和工业界掀起了研究烯烃复分解反应、设计合成新型有机物质的热潮。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生产效率更高,副产品更少,产生的有害废物也更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是“绿色化学”的典范。它在化工、食品、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方面有着巨大应用潜力。一些科学家正在用这种方法开发治疗癌症、早老性痴呆症和艾滋病等疾病的新药。它还拓展了科学家研究有机分子的手段,例如用于人工合成复杂的天然物质。
牛顿 一、生平简介 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牛顿于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1705年受封为爵士。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光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 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 1£?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 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由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用的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表述方式,它是一个严密的、完美的体系,书中没有叙述苹果落地的故事,致使许多人对苹果落地一说持保留意见。 实际上,牛顿的亲戚和朋友多次证实苹果落地的故事。法国文学家、科学家伏尔泰曾追忆过,他在牛顿去世前一年,即1726年去英国时,听牛顿的继姊妹说过,一天,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忽然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引起了他的思考。牛顿灵机一动,脑中突然形成一种观点: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会不会由同一宇宙规律所支配的?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晚年的一位密友斯多克雷也明确提到,在1726年4月的一天,和牛顿共进午餐后,一起来到牛顿家后园,并在苹果树下饮茶。在谈话中“他(指牛顿)告诉我正是在过去同样情况下,注意引力的思想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在一棵苹果树下偶然发生的,当时他处于沉思冥想之中。” 还有牛顿晚年的另一位密友潘伯顿在有关追忆牛顿的著作中,也谈及因苹果落地而引起验证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的故事。 牛顿在晚年再次讲述当时苹果的故事,那是离苹果落地时已经是60年过去了,为什么一个老人对此事记忆那么深刻,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成果,当事人对触发灵感的事件当然是深深的激动和怀念的;其次是与胡克的争执也留下深深的记忆,牛顿就从一个侧面澄清事实真相,应该认为苹果落地一说的事实是成立的。 2.科学研究的痴情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请他估价一具棱镜。牛顿一下就被这具可以用作科学研究的棱镜吸引住了,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它是一件无价之宝!”客人看到牛顿对棱镜垂涎三尺,表示愿意卖给他,还故意要了一个高价。牛顿立即欣喜地把它买了下来,管家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说:“咳,你这个笨蛋,你只要照玻璃的重量折一个价就行了!” 3.喜欢养猫 传说牛顿在盖房子时,坚持要留大小两个猫洞,好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足为据。不过牛顿喜欢养猫倒是真的。由于牛顿终身未婚,猫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但猫也给他惹了不小的麻烦,1692年牛顿母亲去世使他极其痛苦。一天早晨,他为了平静一下,到桥大学礼拜堂做礼拜时,忘了熄灭蜡烛,可能是猫闯的祸,蜡烛翻倒后,把摆在桌上的光学、化学手稿和其他论文化为灰烬。 4.终身未婚之迷 牛顿少年时代在一首诗里表白自己的远大抱负: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永恒无边。 可以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的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但牛顿是一个追求用科学中的光线谱来解释他的理想的特殊类型的诗人。他让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藩篱。在他的整个心田里,填满了自然、宇宙。也许这是他终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 不过,牛顿并没有完全与爱情绝缘。他一生中甚至有过两次恋爱。牛顿23岁正在剑桥大学求学时,由于剑桥发生了瘟疫,学校放假。牛顿回到乡下,住在舅父家里。在那里,他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识渊博、卓见非凡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牛顿喜欢即兴发表长篇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又多是他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表妹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心地听,似乎觉得很有趣。牛顿在心里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子,对于我所讲的觉得这样有味,我一定很不错。当然,她的脑筋一定也很好,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如果能得到她的帮助,解决我的许多困难问题,与我共同工作,那该多好啊!” 但是牛顿生性腼腆,并未及时向表妹表白心中的爱情。等他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乡村还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等着他。他对个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视,而她的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冷淡,便择夫另嫁了。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耽误了一次爱情的大好时机。 牛顿实在太忙了,他连做梦想是宇宙、世界。他往往领带不结,鞋带不系好,马裤也不扣好,就走进大学餐厅。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还有一颗浪漫的心。有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催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他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位美人。正在这紧要关头,他的心思忽地溜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象做梦似的,下意识地抓住情人的一个手指,把它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一声,他才清醒过来。面对吃惊的姑娘,他连忙象只绵羊似的柔声道歉:“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 姑娘饶恕了牛顿,却无法理解他,爱情又成了泡影。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扑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热情都集中到了科学事业上。此后那种“青春的热情”再也没有涌现《多彩的旋律》 5、名言 (1)“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2)“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6、牛顿学说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的时间相当于康熙25年。从牛顿《原理》发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余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介绍到中国。《原理》一书的基本内容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在中国传播。 牛顿学说对中国的影响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三者相继传入中国,它们和中土奉为圭臬的“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阴阳相感”的传统有天壤之别。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巨大反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无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介绍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议事厅展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照片,他们是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左)、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中)和理查德·施罗克(右)。
一、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伊夫·肖万目前在法国石油研究所担任名誉所长职务。1970年,肖万发表重要论文,阐明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机制,这一机制解释了此前有关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各种问题。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后来在实验中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开发出实用有效的新型反应催化剂。这些发现为合成有机分子开辟了全新途径。
二、罗伯特·格拉布23岁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3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9年至1978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8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化学系教授至今。格拉布自大学毕业起就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和《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格拉布开发出的催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
三、理查德·施罗克22岁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26岁便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他1975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0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迄今已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
论文发表第1个要求就是这个论文需要是你自己研究成果,也就是自己,你自己写的不能抄别人的,第2点就是你现在的这个观点需要是别人没有的或者是至少有创新的点。
嗯,发表一定要有字数的要求,一般来讲是周级论文还是省级论文?还是国家级论文,它的字数要求不同,同时还要技术含量要高,发表的内容质量要高才可以
应该没有,每个行业每个级别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不一样,比如教师,要评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对论文发表都有要求,医生也是一样
要选择新闻出版部署可以查到的杂志期刊,论文不同用途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要求论文要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检索网站上检索到。大学生发论文更要慎重,重复率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否则会涉及学术不端。评职称发论文,也要看相关评审文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