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同,男,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导师,甘肃省会宁县人,1964年10月出生。1983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87年6月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师从叶其孝教授,1993年3月毕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6月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基础数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文源教授和范先令教授,提前一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0年1月被聘为兰州大学“萃英计划”特聘教授。
田文淀:中共党员,1965年4月出生,甘肃庆阳人,副研究员。1988年7月毕业于兰州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1月获香港公开大学MBA学位。曾任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系教学秘书、团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兰州商学院会计系任办公室主任,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任副院长,中共清水县委任副书记,兰州商学院兰益村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兼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在《开发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高教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 杨志龙:男,甘肃省会宁县人,1966 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88年、1995年获得兰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任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教授,经贸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第四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999年确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甘肃省卫生政策研究专家,甘肃省市场营销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物流学会常务理事,甘肃陇台经贸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光明日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西北人口》、《科学·经济·社会》、《生产力研究》、《特区经济》、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 余篇,出版专著《跨越传统农业》1部,主编教材《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管理经济学》、《世界经济》3部,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研究课题6项。曾获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兰州商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获兰州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胡坚:1968年3月生于新疆阿克苏农一师五团,1990年6月毕业于兰州商学院商业经济系商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至2000年底在兰州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从事管理工作,担任科级干部。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会计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2000年底至2006年底任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行政副院长,期间于2004年7月至10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送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短期研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2007年初至今任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行政副院长,期间于2007年3月荣获甘肃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三月至2010年三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获得公共管理专业MPA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和研究工作。 于倩: 经济学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和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双硕士。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共出版专著和教材三部,其中独立完成国家级专著一部,主持省地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省地级科研课题13项,先后在《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论文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两项,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三等奖一项。
女, 1971 年生。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学研究室主任、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副主 任 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中青年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多年来 从事临床、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参加多项医学科研课题,完成的课题获省级二、三等奖各一项,厅级二等奖两项,院级二等奖一项,通过省级科研鉴定两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获兰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等。擅长:口腔疾病的教学与临床,尤为牙周病、粘膜病、牙体牙髓病等。 1990 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口腔系大学本科, 1998 年获硕士学位, 2006 年获博士学位,教授、主 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 年至 2006 年两次赴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及做合作研究, 2008 年至 2010 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做博士后。曾荣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现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编委、甘肃省教育厅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从事临床、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口腔发育生物学、龋病病因及防治。主持中 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甘肃省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参与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5 篇,参编专著及教材 3 部。培养硕士研究生 8 名。擅长:牙体牙髓病、年轻恒牙牙髓病、儿童口腔疑难病例的诊疗。 男,兰州医学院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医学学士,在读博士,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学研究室主任、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副教授、副主 任 医师。中国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首批会员、 WFO 会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完成课题鉴定三项、获得省级资助一项、参编通编教材一部、获得校内奖励一次。多年来共完成各类错 牙合 畸形患者矫治一千多例,特别在骨性开 牙合 、反 牙合 ,骨性 II 类错 牙合 的治疗中取得明显效果。率先在省内开展微螺钉种植支抗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 2007 年第八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中就《不同策略矫治骨性Ⅲ类错 牙合 》进行大会发言。几年来带领正畸科成为我院发展最快的科室之一。擅长:各类错 牙合 畸形的矫治及疑难病的治疗。 女, 1973 年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正畸学博士。副教授、副主 任 医师。主研方向为生物力学与软骨改建的基础研究。先后在国际与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SCI 第一作者 1 篇,第二作者 2 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2 项。擅长:临床擅长矫治各种儿童与成人错颌畸形。包括儿童期错颌的预防与阻断性矫治以及成人骨性错颌畸形,唇腭裂术后牙颌畸形,颞下颌关节病与牙周病正畸治疗等。
胡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普适感知计算中心主任,教授(Reade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在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就读,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普适计算、协同工作技术、语义网。2001-2002主持完成弗朗霍夫协会资助项目“e-Qualification”,现主持英格兰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无缝情景的精神疾病健康系统”(2006-2008),英国疾病管理中心基金项目“基于数据库挖掘技术的个性化神经反馈本体论研究” (2006-2008),以及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基金项目“普适健康”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普适健康课题组评审会委员;IEEE ICPCA,Semantic Web, IEEE U-Media, CSCWD, IEEE ICC 2007, UIC’08, IEEE DSSC’08 等国际会议的主席,组织/程序委员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委员;World Wide Web,Web &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mputer Jour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cs, Cluster Computing Journal, The 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等SCI国际期刊的编辑或客座编辑。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 张继革,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山东嘉祥人。1985年5月入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兰州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双学位毕业,教育管理副研究员。现任兰州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中共兰州大学第八届委员。1982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 198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至至1991年8月历任物理系学生辅导员;团总支副书记、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助教等职。1993年8月至1994年7月任物理系团总支书记、讲师;兰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调研室主任。1994年7月至1997年7月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兰州大学物华公司经理等职。1997年7月至2002年10月任兰州大学团委书记;兰州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毕业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2002年11月至2008年12月任兰州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校友总会秘书处秘书长。曾获得甘肃省 “优秀基层团委书记”、 “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称号,两次获得“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曾任共青团甘肃省九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联七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共兰州大学第七届委员。本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教材6部,承担项目3项。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硕士生导师1.田文寿,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环境和大气物理专业。1994年在兰州大学获大气动力学方向硕士学位。1998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EDINBURGH 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9年至2002年在英国LEEDS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并获得动力气象学方向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LEEDS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大气对流、大气气溶胶及大气化学与气侯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2.袁九毅,男,教授,生于1951年4月。197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气象专业,现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环境学会,环境评价分会常委,甘肃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兰州市环境学会理事。研究领域:长期从事气象与环境专业教学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担任过大气探测学,环境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与规划等课程的讲授。承担过各类不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环保局区域环评重点试点项目“兰州市西固地区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荣获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3.尚可政,男,1960年2月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在职博士生。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8月-1994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基地从事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工作,参加十多项国防科研项目,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国防科科技进步鼓励奖两项。1994年8月转业到兰州大学,担任过天气诊断分析、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大气环流、农业气象学和天气分析预报综合实习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干旱气候与气象灾害、环境气象预报和医学气象学的研究。担任过两届本科生班主任和大气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加“973”项目2项,完成1项,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出版著作两部。获兰州市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甘肃省环境杯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学院优秀班主任。 4.张文煜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任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院工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探测与仪器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气象学会雷电防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大气探测、大气污染和环境质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气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加了973计划: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机理及其影响研究(2012CB956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溶胶对陆-气间相互作用影响的观测实验研究”,面上项目“沙漠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激光探测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辐射对干旱半干旱区下垫面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教育部“春晖计划”,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干旱半干旱地区激光雷达反演参数的标定及观测实验研究”,“兰州市西固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污染气象研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大气探测学》建设项目”等项目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部。指导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曾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六次、“甘肃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隆基教学名师奖”、“安博奖”、“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主讲课程《大气探测学》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课程《雷达气象学》是“甘肃省高校精品课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其余硕士生导师见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师资队伍介绍,链接附后
1986年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于兰州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于南京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同年进入兰州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马普化学生态学研究所工作。李红玉教授实验室一方面从事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医药、食品、农业、环境中的等诸多生物技术。研究课题紧密联系市场,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实现产学研的真正对接。另一方面,实验室也开展着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关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和“植物-昆虫相互作用”两大生物学国际前沿理论研究课题。因此,李红玉教授实验室既招收有志于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的硕士博士,也欢迎有志于从事生物学前沿理论研究的硕士博士。实验室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中青年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企业横向基金等,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广阔,研究经费充足。同时,实验室内部学术气氛浓厚,老师学生互帮互学,团结一致,正在为我国西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我们衷心地欢迎您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李红玉同志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03年获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现就读与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她长期从事医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和医药材料研制与开发工作,熟悉医学教学工作规律,对高教改革与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在从事医学教育研究工作中,以顽强的毅力攻克重大科研课题40余项,撰写专著10多部,发表具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的科研论文70余篇,在医药卫生研究方面获国家专利3项,自1990~2007年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或“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1996年被辽宁省政府授予“辽宁省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九五”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五”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
兰州大学博士发表文章不必须有导师。发表文章跟发表论文不是一个概念,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而发表文章可以在自己有正确的判断力的情况下正能量发表,可需要导师也可以不需要,看自己的情况。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这位女博士发表论文之后,惊艳世界,后加入了世界著名企业成为骨干,如今她的发展很好,前途不可限量,至今还在带着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她自己的科研。
现在的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且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兰州大学本科生发表31篇论文引发关注,这些论文的涉猎非常广泛,从医学到城市发展都可以看到他的论文。这位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很多人在看到他写的论文时,都感觉非常的震惊。在本科期间,竟然可以做这么多科研。
这位学生发表的论文成功的爆火,而内容包括中医药治新冠肺炎、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肺癌等等多个方面。在这些论文当中,很多都是作为第一作者存在的。同时在网络上竟然还看到了一篇研究改革开放40周年的辉煌成就为题的论文,这一篇论文和自己的本科专业没有任何的交叉性。但是也是这个作者写的,也让人很纳闷到底是请人代笔,还是真的做了这么多研究。
在知网上,可以看到这位学生写过的论文。有17篇是英文论文,在这些英文论文当中,和自己的师兄合作的机会很多,两个人都跟着一位导师学习。在本科5年期间,这位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9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并且以自己的身份申请了两项专利。现在已经成功的直博,保送到中山大学。通过这位学生得的奖项,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异常的丰富多彩。除了热衷于做科研之外,也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
因为这个本科生了31篇论文之间的跨度很大,而且在本科期间基本上接不到比较大型的科研项目。所以遭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关于这件事情,学生本人也做出了回应。表示清者自清,有相关的证据可以去表明自己的清白,学校方面也会积极的展开调查。学生觉得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优秀,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医学生而已。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是关于机械业,农业,医疗业,教师行业,法律行业的,我觉得她真的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