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论文发表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 类别 2006数量 2007年数量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国内引用 2412次 4331次 科技成果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8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45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7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4年4月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井壁声波测井仪”受到燃化部重视,被选到北京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览。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1981年2月学校研制的151-3/4计算机双机复合系统、DTY-1型多层印制电路板导通测试仪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1984年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1986年9月学校科研成果: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侦察引导接收机、汉字字元编码法、高精密车床主轴回转误差运动测量系统,聚碳硅烷、碳化硅纤维、331工程D/V数字视频转换设备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学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压力容器断裂研究、二维两相喷管流场及最佳型面计算研究、GTF-181光弹性数字图像分析系统、X-500显示处理系统、雷达自适应抗干扰设备、YH-F1银河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银河超级小型计算机7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9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一号”气象火箭、FY-20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八毫米变极化电路元件与天线、DR-128测速雷达、RMX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行推理机模拟实验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6月学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遥控飞行器系统、VM-60单兵多管布烟火箭系统、含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多功能设计软件、圆度测量与确定性补偿技术、直度测量与补偿技术、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微孔径激光检测装置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11月学校科研成果,火炮随动系统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系统、KD85-466舰船雷达目标自动/智能识别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电子设备CAD系统、高精度车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八毫米十字电扫跟踪天线、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面向对象的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三号气象探空火箭、连续碳化硅纤维研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虚阴极振荡高功率微波发生器、“软靠模”活塞车削加工技术、X1000-3DS高速三维地形处理实验系统、8912任务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1993年3月26日新中国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廖汉生来校参观。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中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10年,学校研制的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3年6月,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再次排名第一。 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超精加工最高纳米精度。 学术期刊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月刊)3.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季刊)4. 国防科技(双月刊)5. 模糊系统与数学(季刊) 馆藏资源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1970年随学校主体南迁长沙,1999年原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后,三个学院的图书馆也先后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包括坐落在一号院区的中心馆和坐落在三、四号院区的两个分馆,建筑总面积33515平方米,阅览座位367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 。截止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320多万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20多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印刷型科技报告及内部资料10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建成了包括80多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4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及其他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同步检索。通过CALIS和OCLC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 。
从二者的综合实力来看,中国科技大学相对好一些,师资力量更雄厚,下面从多角度进行二者的对比分析:
1、师资力量。
中国科技大学: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621人,其中教授817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90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496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37%;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0%。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其中35岁以下教师约占青年教师总数35%。
国防科技大学:学校形成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两院院士16人,“万人计划”人选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52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7人。
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74人。有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表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0个。
2012年学校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确立为全国重大典型,“慕课”团队被确立为全军重大典型。
2、学科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学校现有30个学院(学部),含7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国防科技大学:据2020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辖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科学学院、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系统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通信学院、电子对抗学院、气象海洋学院、军事基础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第六十三研究所。
开办53个本科专业(包括子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军、管、文协调发展的覆盖国防科技主要领域的综合学科体系。
3、学科排名。
中国科技大学: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获评A、B类学科数各8个,其中,A+档学科数4个、A档3个,A-档1个;B+档6个、B档2个。
A+档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11位。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国防科技大学: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该校进入排名前5的学科数为9个(其中理学7个),进入排名前10的学科数为14个;该校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地学等基础学科均进入国内高校学科排名前5。
在学科国际排名方面,根据ES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对2002年至2012年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国科大有10 个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已进入国际前1%。
其中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环境/生态学8个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 起步于1958年,196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系,1971年扩建成计算机系兼研究所,1999年成立计算机学院。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微电子与微处理器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银河计算机工厂。学院从1981年取得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学科的博士授予权开始,先后建立了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初步形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核心,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布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02年和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第一和第二;“计算机系统结构”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继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计算机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博士近400人,硕士2000余人。在国家5次教学成果评奖中,学院获得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前沿领域的研究》获全国图书一等奖,《编译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行算法》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学院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0多人,在岗博士生导师40多人,硕士生导师1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含)的近300人。先后涌现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4人,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库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求是”奖获得者4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有30多人次在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国家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重要学术机构中任职。学院拥有“高性能计算”、“高性能微处理器”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2004年,教育部985二期工程给予支持,建设“高性能计算科技创新平台”和“微电子科技创新平台”;2006年“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研究基金资助。在几十年的巨型机研制过程中,学院逐渐形成了以高性能计算为龙头,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网络与通信、自主安全基础软件、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等重点科研方向协调发展的局面,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机、银河飞腾系列微处理器和DSP芯片、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多项科研成果,共获部委级三等奖以上科技进步奖500多项,其中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2项、二等奖151项。
中国科技大学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3个系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等;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信息化战争VS中国国防建设信息战争,顾名思义是信息时代的战争,其作战工具、作战手段、作战样式、作战形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战争的新特点,显露出自身的特殊规律。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中国国防现状+中国国防历史+中国国防战咯+国际形式+主要潜在对手情况+武器技术方面发展和更新+国防理论即比如民间工农业其实也是国防一部分或文化也是国防..人才也是国防...国外的友好国家和人民也是国防..这些就是我对中国国防的认识..
感觉这样的论题在网上很少找到呀~我只在(现代管理 )里面看到一篇“军事资源统筹管理审计初探”,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你也可以去看下吧
我国的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至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防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过程。古代的国防主要是从兵制、军事政策、边防建设、交通运输业几个方面发展的。而中国古代的“国防”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对于国家主权、领土范围的防御,因为中国古代都是历代中原王朝对于周围少数民族的防御。然而无论是哪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华夏炎黄子孙。而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因为当时的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国防空虚,造成了外国列强的侵犯我国的主权。我国人民备受欺凌,从《南京条约》的割地赔款到强盗般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从八国联军的侵略到《辛丑条约》;从东北沦陷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国之所以遭到列强的侵略是因为综合实力的下降、清政府的腐败、国防的羸弱!因而清政府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国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的政策正确与否、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我国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在党的领导下终于打败了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我国国防力量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日前,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已建成并且交付海军使用。“辽宁号”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国防建设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其一航空母舰提高了我国海军的资讯化水平。其二航母可以综合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力量,可以其为核心,建立航母战斗群,大大提高我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其三航母可提高中国海军的海上远程攻击能力。其四航母将提高中国海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增强核的威胁能力。我国的国防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提供了保障。中国的国防发展向外界展示了我国的雄厚实力,增强了我国人民的信心。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发展的同时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华巨龙腾空而起。正是因为有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发展,祖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才使我们能远离战争,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祖国当今的周边环境仍然恶劣,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刻苦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祝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昌盛!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并不惊讶,因为如果换是我写的话,自然也然,在世界上可能找不到我。所以,我说的并不惊讶,是我们中国的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论文方面也显示表现出来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恰好,我们中国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金子,只是没人去注意他而已,所以作为中国人,不需要大惊小怪。
在日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他们都参考了科睿唯安公司的具体数据,分析了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由于每年的实际变化较大,研究所根据3年平均值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到2018年至的平均值里,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居全世界首位,高于美国的281487篇。
德国67041篇,排名在第三,日本排名第四,大概有64874篇文章,此外,从报纸的世界份额来看,我们中国跟美国分别占19.9%和18.3%左右,而排在第三位的是德国仅占4.4%左右,在可靠的NHK的报告中显示,我们中国的论文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论文数量大概是20年前的18倍。
在1998年至2008年的时候,平均值大概是10年前的3.6倍 ,其次,值得我们一提的是,我们中国研究论文的质量也非常接近美国了,从被引用的前10% 篇论文的份额来看,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美国有37800篇论文 24.7%,全世界排名第一,中国有33800篇文章22%,排名全世界第二。
关于你怎么看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研究论文数跃居地界第一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如果它是我写的,自然地,我可能不会在世界上被找到。因此,我的发言并不奇怪。正是我们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它也已在论文中显示。黄金无处不在。碰巧我们的中国是一块巨大的黄金。人们关注他,因此作为中国人,无需大惊小怪。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上升2位,这一排名具有什么意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结果报告显示,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整体产出率稳步增长,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升高2位;高被引论文和网络热点论文再次排名世界第二。
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分析汇报中的国际性论文有关指标值显着。例如,依据国际性论文被引入的频次统计分析,中国在管理科学、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工程设计等四个行业排名世界第一。与往年对比,它提高了计算机行业;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
2011-2021年,中国10个课程造成的论文占比超出全球该课程论文的20%。原材料、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设计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一,农业科学、细胞生物学、自然环境与生物学等10个行业的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二。
不仅如此,中国国际性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升高到全球第二位。2020年,有15种国际期刊被引入超出10千次,影响因素超出30次,共发布论文2.55万篇。在其中,中国发布了1833篇学术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升高了2位。
备受关注的高被引论文。网络热点论文总数,持续保持全球排名第二。截止到2021年9月,在我国高被引论文4.29万篇,占全球市场份额24.8%,比2020年提高15.5%,全球排名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近2个点。在我国网络热点论文1515篇,占全球总产量的36.3%,比2020年提高10.2%,全球排名第二。
据了解,为正确引导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人员从关心论文总数向关心论文品质和知名度变化,激励原创设计自主创新,中信研究所积极推进进行出色论文点评科学研究,关心高品质研究成果的奉献和危害。2020年,在我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46.38万篇,比2019年提高19.8%,在其中出色国际性高新科技论文21.60万篇,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24.78万篇。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光电、通讯、自动控制系统、分子生物学是出色论文总数最大的课程。
中国国际交流论文总数稳步增长,变成2021年汇报的又一闪光点。2020年中国发布的国际性论文中,国际交流论文14.45万篇,比2019年提升1.44万篇,提高11.1%。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发布论文数量的26.2%。中国创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交流论文的69.3%,合作方涉及到169个国家和地区。
我觉得这是作为中国人值得自豪的,这说明我们的科技科学领域在进步,在向前看,至少不再落后,也说明经过努力,我们的科学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就业推荐表科研情况怎么填
就业推荐表科研情况怎么填,就业推荐表科研作为毕业生主要的推荐材料提供给用人单位,, 那么你是否不会填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就业推荐表科研情况怎么填,一起来看看吧。
1、此表供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时使用,要求用黑色水笔如实填写,字迹要端正清楚,不能涂改。
2、此表每人仅此一份,请谨慎填写,填写盖章之后妥善保管,建议复印几份,留原稿,参加应聘投递简历时候出示复印件,待确定了就业单位,与单位签约时候,方可出示原件。
3、封面的填表日期为2011年9月29日。
4、政治面貌栏填群众、共青团员、中共预备或中共党员。
5、学历栏填硕士。
6、家庭详细地址填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
7、特长与爱好是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今后能否以极大的兴趣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录用后安排工作的参考材料,请认真思考后填写,最好能与未来想要参与的工作有联系。
8、本人简历也就是自己的教育经历,一般先从大学写起,格式为: x年x月至今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就读研究生 担任班长 x年x月至x年x月xx大学xx学院xx专业就读本科担任班长 x年x月至x年x月xx高中就读担任班长
9、主要表现及能胜任工作一定由导师填写,自己主动去找老师填。
10、自己提供任职情况、参与项目、参与活动、获奖情况等资料,学院根据大家提供材料及平时表现填写院系意见。
1、请首先阅读“说明”,所有内容必须用钢笔、蓝黑墨水据实填写。
2、封面
“培养单位”统一填写“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专业”填写二级学科及三级学科,如“内科学消化内科”;
“研究方向”填写课题研究方向。
3、第一页
“政治面貌”填写“中共(预备)党员、团员、群众”,选择其一; “健康状况”填写“健康”;
“培养方式”统一填写“统分”;
“导师职务”填写“教授或副教授”。
4、第二页
“家庭成员”,如未婚,请填写父母亲及兄弟姊妹;如已婚请填写配偶及子女,其它据实填写;
“何时何刊物发表文章、论文”请按以下格式填写“某年某月、刊物名称、卷(期)起页—末页、论文名称、第几作者”;
“毕业生工作志愿”请根据自己的专业及特长用正楷字认真填写。
5、第三页
“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请将成绩单复印件直接沾贴于“成绩单粘贴处”,无需剪切。
6、第四页
“导师对该生业务情况的评语和择业的建议”请导师据实填写并签名; “该生现实表现及推荐意见”由学生本人按以下格式据实填写, “时间”统一填为“2008年10月18日”; 例:“该生入校以来,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上进;先后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或标兵、党员、干部、团干、团员、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获得研究生何种等级奖学金和表彰多少次;具有较强(或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已在何种期刊上发表论著多少篇;英语过6级,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位优秀(或合格)的博士(或硕士)毕业生。
同意导师推荐意见!”
“学校主管就业部门意见”空着不填,但“时间”统一填写为“年月日”。
7、第五页
“本人像片”统一用2寸黑白或彩色照片;
一、学生填写部分(请辅导员将相关信息传达给毕业生,指导其正确填写) (包含封面、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情况、获奖情况、从事社会工作情况、求职意向)
1、按照实际情况填写个人相关信息,不作假。
2、“毕业时间”:年月
“学校”: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专业”:填写全称:会计学(国际会计)(中美双学位)
“培养类别”:统招
“学校地址”及“邮编”后面的“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为毕业生个人联系方式 “家庭地址”及“邮编”后面的“联系电话”为毕业生家庭联系方式
“在校发表论文、作品,取得科研成果情况”:若有作品及科研成果请如实填写,若无请放空
3、管理系双学位毕业生“第二学历(学位)专业名称、层次”一栏填写:美国库克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4、“求职意向”一栏建议毕业生不要直接在原件上填写,求职时一般将《推荐表》复印件随简历一同投递,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在《推荐表》复印件上根据意向单位要求填写相应意向,如此可达到最好求职效果。
5、《就业推荐表》每位毕业生人手一份并且只有一份,切记求职投递简历时只投《推荐表》复印件,原件由毕业生本人妥善保管,待确定就业单位时再上交给就业单位。
二、辅导员填写部分
(包含系〈院〉科推荐意见)
1、请注意审核毕业生填写的信息
2、“系〈院〉科推荐意见”: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简要评价毕业生
3、时间:填写推荐意见的实际时间
三、盖章部分
1、“系(院)科盖章”:各系公章
2、“课程成绩单”由各系自行打印,加盖各系公章,并统一到学院教务部加盖教务部公章
3、完成盖章部分
1、2两个步骤后,请将《就业推荐表》以专业为单位区分出班级按照学号顺序排好,到学院就业办盖章,完成“学校推荐意见”一栏。
1.近年一直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振动和噪声测控方面的研究,在车辆NVH技术、环境噪声测控、声学材料测试和消音设备研发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先后与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的专家合作,参与完成“Development of Acoustical Multi-layer Material”、“Noise Diagnosis System of the Pump in Electrical Plants”等国内外课题8项,进行了大量硬件设计和软件编制工作,并在课题中担任主要工作。目前主持国家外专局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科研基金1项、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2.本人近年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Applied Acou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汽车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4篇。
多迄今为止(2009年),合著专著1部(黄土洞穴灾害,科学出版社,2007),申请专利6项, 已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40余篇,主要有:[01]李喜安,黄润秋,黄土崩解性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vol.28(A01):p3204-3213 (EI收录).[02]Xi-an Li, Jian-bing Peng, Aqueous foam stabilized by polyoxyethylene dodecyl ether, Chemical papers, 2009 (SCI收录).[03] Xi’an Li, Xiao ying.Qiao, Ya Hong.Deng, Run Yong Ma, & Jing hui.Kang, Test Study on the Velocity of Tunnel-erosion in Loess,the 11th IAEG Congress, Auckland, New Zealand,2010(accepted).[04]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等: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vol.29(1):78-8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5]李喜安,乔晓英、彭建兵、马润勇,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现场冲刷试验,工程地质学报,2009.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6]李喜安,彭建兵,马润勇等:黄土洞穴危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7]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李滨,黄土地层地表径流下潜模式与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15(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8]李喜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路基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05年6月,vol.22(6): 87-91.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9]李喜安,彭建兵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壤洞穴侵蚀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J], 2005年9月, vol.12(6): 25-27.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李喜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路基湿陷性的室内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5年9月, vol.22(9): 93-9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李喜安等,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研究 陕西建筑 2005 (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李喜安,彭建兵等:黄土高原地区土洞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及其致灾机理[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9月, vol.22(9): 61-6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彭建兵,李喜安:黄土洞穴环境灾害效应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vol.33,(4): 1-7.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4] 彭建兵,李喜安等:公路黄土暗穴分布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6月,vol.22(6):1-5.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5]李喜安,彭建兵等: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洞穴的成因研究[J],公路 2005年11月,(11): 142-14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6]李喜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洞穴灾害与水土流失研究[J],公路 2004年12月,(12): 70-7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7] 彭建兵, 马润勇, 卢全中, 李喜安: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3):457-46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8]李喜安,彭建兵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壤洞穴侵蚀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3年6月,vol.10(2): 28-3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李喜安等,西安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 水资源保护 2003年5月,vol.19,No.3, p50-5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李喜安等,黑垆土的地质特征初探,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3年5月,p433-436,人民交通出版社[21]李喜安等,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10月,vol.10(增刊), p248-254.[22]李喜安等,BP神经网络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新进展 2002年10月,p136-139,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3]李喜安,吴少波等,卡拉高莱斯油田U油组储层特征及其评价,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9月,vol.24,No.3, p36-40.[24]李喜安,彭建兵,用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评价黄土质边坡稳定性,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vol.13,No.4, p56-59(CSCD源刊).[25]李喜安,谭成仟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测井描述,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9月,vol.23,No.3, p33-37.
(一)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1. 《后画录》作者释彦悰及其绘画美学思想与批评观,《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2. 徐渭《四书绘序》探讨,《美苑》2002年第2期。3. 徐渭“学竹于春”考,《美术&设计》2005年第4期。4. 徐渭“中岁学画”说考,《美术研究》2007年第3期5. 徐渭《赠送马先生序》的意义,《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6. 徐渭流传画作疑伪考,《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7. 徐渭绘画交游考,《中国美术研究》2006年第2期。8. “青藤书屋”及徐渭别号考,《美术观察》2007年第5期。9. 嬉笑怒骂的抗争精神——徐渭绘画意象综论之二,《齐鲁艺苑》2006年第3期。10. 独立不羁的傲岸人格——徐渭绘画意象综论之三,《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 王时敏早期画风探析,《中国艺术教育》2005年第3期。12. 王时敏中期画风探析,《中国艺术教育》2005年第4期。13. 王鉴绘画分期探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4. 王原祁的艺术思想及其画风创新,《美苑》2006年第4期。15. 吴历的心路历程及其绘画艺术,“文化·艺术·宗教:吴历及其心路”国际研讨会(2003年)宣读并发表于研讨会论文集Culture,Art,Religion,Wu Li(1632-1718)and His Inner Journey,Macau Ricci Institute Studies(3),2006,9。16. 吴历绘画艺术探析,《齐鲁艺苑》2006年第3期。17. 摹古大师:王石谷绘画艺术论析,《美苑》2006年第6期。18. 集其大成:王石谷对唐宋元明四朝山水画的总结,《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1期。19. “当代画圣”:古典山水画的巅峰——王石谷绘画艺术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2期。(二)现当代美术研究20. 20世纪中国的圣像运动,《激情岁月》,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21. 超越实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神州交流》2004年第1卷第3期。22. 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深圳特区报》2002年11月18日B6版。23. 中国画的多元探索,《深圳特区报》2003年3月30日B2版。24. 创造传统,《艺术探索》2003年第2期。25. 岭南画风的当代趋向,《关山月美术馆2001年鉴》,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2年。26. 西部,西部,《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1日B6版。27. “撑着”的精神体验,《深圳商报》2004年4月5日C2版。28. 为文化立市添墨加彩——关于深圳美术文化的对话,《深圳特区报》2004年4月11日B6版。29. 从关山月的风俗画谈“时代精神”,《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30. 胸中云水笔中翻——陆俨少画序,《凌云健笔意纵横》,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3年。31.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文治江南绘画论,《美苑》2005年第4期。(三)美术理论探讨、美术馆学、美术教育与教学研究32. 当代中国画的逻辑思考,《水墨研究》2003年第5期。33. 当代艺术中的道德问题,“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2005年)宣读并收入研讨会论文集《和谐社会的伦理审视与道德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4. 没有终结的艺术史,《美术报》2001年2月10日16版。35. 美术学学者关心什么?,《书画艺术》1999年第2期。36. 传统、批评、考级,不休的世纪话题,《书画艺术》1999年第4期。37. “水墨与都市”二题,《关山月美术馆2000年鉴》,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1年。38. 无法摆脱的都市境遇——古今一也,《书画艺术》2000年第3期。39. 艺术的底线是什么?,《深圳特区报》2002年3月4日B6版。40. 美术馆vs.后现代:困惑与抉择,《美苑》2002年第6期。41. 美术展览策划意图及其实施,《画廊》2001年第1-2期合刊。42. 浅谈美术馆的展览及其策划,《关山月美术馆2000年鉴》,关山月美术馆出版,2001年。43. 美术馆里的沉思,《深圳美术馆2001》,深圳美术馆出版,2002年。44. 由重专业技能转向重综合素质,广西区高教学会2005学术年会宣读,《艺术探索》2006年第3期。45. 美术史教学层次与教材编撰,《美术&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46. 美术史教学法评议,《美苑》2007年第5期。(四)当代艺术批评47. 气韵兼胜——阮荣春画评,《画刊》2006年第6期。48. 黄格胜:新时期广西美术的卓越代表,《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49. 超越自我,《中国美术研究》2006年第1期。50. “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广西日报》2005年7月26日第11版51. 黄格胜: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广西日报》2006年3月10日第11版52. 一溪寒水出秋山——张复兴画评,《艺术探索》2005年第3期。53. 图像的意义——雷务武版画艺术论,《艺术探索》2005年第2期。54. 窗内窗外:一个唯美主义画家的视域,《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55. 趣味悠长,《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56. 摇滚乐歌手与国画家——梁耀的画读后,《广西日报》2005年1月11日第11版(五)美术普及专栏(1)西方后现代绘画专栏57. 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深圳商报》2003年5月25日B8整版。58. 美国的新形象绘画,《深圳商报》2003年6月15日B8整版。59. 英国的新精神绘画,《深圳商报》2003年7月6日B8整版。60. 美国的新装饰绘画,《深圳商报》2003年9月14日B8整版。61. 美国的涂鸦艺术,《深圳商报》2003年11月17日C2整版。62. 德国新野兽绘画,《深圳商报》2004年2月16日、2月23日C2版。63. 法国的自由形象绘画,《深圳商报》2004年3月8日C2整版。64. 美国的新抽象绘画,《深圳商报》2004年3月15日C2整版。(2)大师百年专栏65. 最坚定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百年祭,《深圳商报》2003年11月24日C2整版。66. 俄军事绘画大师魏列夏庚,《深圳商报》2004年3月29日C2版。67. 他守候敦煌50年——纪念常书鸿诞辰100周年,《深圳商报》2004年4月19日C2整版。68. 油漆工画成抽象画派大师——德库宁诞辰100周年,《深圳商报》2004年4月26日C2整版。69. 血泪铸就民族史诗——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深圳商报》2004年5月10日C7整版。
1、《评辛弃疾的闲适词》《殷都学刊》1985年1期2、《<长生殿>主题矛盾辩》《殷都学刊》1985年4期3、《从柳宗元欧阳修的山水游记看其审美趣味的差异》《殷都学刊》1987年4期4、《苏辙史论散文的舒缓平和之美》 《殷都学刊》1987年4期5、《韩愈柳宗元山水散文艺术比较》 《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6、《论苏颂》 《古籍整理》1988年3期7、《简论文艺创作心理功能》 《殷都学刊》1988年4期8、《胡适“五四”时期的新诗活动刍论》 《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1989年7期)9、《论陶渊明先生死观中的超脱与忧患》 《殷都学刊》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1990年1期)10、《试论创作动机》 《殷都学刊》1989年4期11、《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评介》 《古籍整理》1990年4期12、《艾南英的文学理论》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4期13、《欧阳修碑铭文基本特征简论》 《殷都学刊》1991年3期14、《信行大师及其学说》 《殷都学刊》1992年1期15、《<耳谈>解读》 《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4期16、《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 《殷都学刊》1994年2期(人大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1994年7期)17、《曹丕<典论·论文>创作动机新解》 《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18、《说支遁》 《殷都学刊》1995年3期19、《赋体论略》 《语文知识》1995年9期20、《骈体论略》《语文知识》1995年10期21、《论谢朓在六朝诗歌演变中的贡献》 《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1期22、《评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 《殷都学刊》1996年3期23、《俞绍初教授学术成就述略》 《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1期24、《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解读》 《文献》1999年2期25、《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2期26、《赵逵夫<屈骚探幽>述论》 《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2期27、《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述评》 《书品》1999年4期28、《“走马川”不是“且末河”》 《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4期29、《“诗言志”复议》 《中州学刊》1999年6期30、《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6期31、《中国文学批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1期32、《韩琦与<安阳集>》 《 殷都学刊》2000年1期33、《蔡琰作品研究的世纪回顾》 《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2期34、《20世纪最后二十年江淹研究述评》 《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2期35、《中国文学批史课程教学改革新探》 《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5期36、《中国文学批评史统编教材修订琐议》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期37、《顾炎武研究<昭明文选>的成就及不足》 《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2002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2年11期)38、《<沈约研究>读札》 《书品》2001年6期39、《大学语文教研点滴》《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0、《关于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期41、《从<原道>篇看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3期42、《<公莫舞>古辞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3期)43、《先秦至唐代比兴说述论》 《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8期)44、《简评汉人对比兴的阐释》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45、《殷商甲骨刻辞文艺思想因素考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7期)46、《从几则佚文看先秦诸子的言辞观及其趋同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3期47、《先秦佚文考略》 《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10期)48、《上博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简序复排与简文释读》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2辑》2003年12月49、《西周铜器铭文文学功能思想考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4年12期)50、《上博简<诗论>作者复议》 《中州学刊》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5年3期)51、《先秦文论佚文考辑》 《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7年3期)52、《先秦佚文中的文艺思想》 《文学评论》200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7年7期)53、《<孔子诗论>评<小雅>中两篇作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54、《拯救“失语”赖诗文——由<牵着手走>所想到的》 《殷都学刊》 2009年6期55、《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6 期56、《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新论》 《中州学刊》2010年6期57、《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新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58、《“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 《中州学刊》 2012年4期59、《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二十五简新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60、《形象化与哲理性的完美交响——樊庆林散文艺术魅力论 》 《殷都学刊》2012年3期61、《“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 《中州学刊》 2012年4期62、《修辞立诚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 《社会科学辑刊》 2012年5期63、《生命意义的追问——樊庆林散文主题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64、《技进乎艺艺进乎道——从<论书绝句>看启功的古书鉴定法》 《文艺研究》 2013年5期65、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对《诗经》原始形态的保存及被楚辞形式的接受 《文学评论》2014年4期66、技进乎艺,艺进乎道 《文艺研究》2013年9期67、上博简《孔子诗论》“文亡隐意”说的文体学意义,载《文艺研究》2014年6期68、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载《文学遗产》2014年5期69、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载《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4期70、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的身份确认及其诗学史意义,载《复旦学报》2014年1期71、《孝经》的成书时代、作者及版本考论——以出土文献“郭店简” “上博简” “定县汉简”等为参照,载《国学研究》第33卷(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