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次青基不中,是换到普通学校事业编制求稳,还是继续非升即走?诚恳求教

  • 回答数

    55

  • 浏览数

    259

WaimanTong
首页 > 论文发表 > 连续4次青基不中,是换到普通学校事业编制求稳,还是继续非升即走?诚恳求教

5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贱贱骚年

已采纳
马上35了,连续4次青基不中,从才毕业时的信心满满,到现在几乎丧失信心了,是换到普通学校事业编制求稳,还是继续非升即走,再搏一年?现在有点迷茫,非升即走,压力真的大,希望同行老师们给些建议,诚恳求教。
97 评论

海诺地暖


错,五个其实比三个好。有个C,5个评审可以上会,3个评审就不太可能上会!至于你前面说很多函评阶段打招呼才能中,我无法认同。确实有函评能够找到评审的情况,但是这个一般都是极少数一部分人,况且5个评审都能找到,那得什么样的人脉?这更是少之又少!就我来说,没人找我打招呼,我想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同事,被打招呼的也是少数。我建议你从本子出发,切实有效提升本子质量,不要总觉得别人找关系才中的,用这种小概率的事件来替自己找借口,最后吃亏的是你自己。我这样的话虽然不好听,但这就是现实,至少我见到的确实如此。
另外,申报青年基金的人基本都是毕业没多久的博士,他们在领域里面其实认识的人很有限,尽管他们的导师或许有影响力,但对他们青年基金的申报或者打招呼所起的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评审青年基金的时候,至少我基本不大关注他是从哪里毕业的,导师是谁,即使是院士的学生,本子不行,照样不会给他A!我一个同事就是院士的学生,她导师同时还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尽管她确实找老板帮忙打招呼了,但是她连续申报多次都没中青基,还是最后一年才中的。
我重点关注的是项目有没有新意和价值,研究基础是否足够,研究方案是否合理,这些都是项目本子的主要内容。我相信大部分评审都是这个态度,因为评审青年基金的人跟申报人不太可能有利益冲突,大家都是经过那个阶段的,所以没必要昧着良心。

152 评论

习习谷风

221 评论

自high患者

以你目前的心态来看,赶紧找下家,行情一年不如一年,今天能跳到的高校,明年就不好说了

129 评论

smilejune521


了解到中的,几乎都是函评阶段,就打过招呼的,现在每个专家手里最多2-3个A的指标,不认识你或者认识大老板的,很难给A。5个评审人,给1个C,基本上就没戏了。

307 评论

嗜吃福將


拉倒吧,认识几个评审的,都还是把本子质量放第一位的,本子写得好就不会为难对方。况且这两年制度越来越完善,很多专家越来越谨慎怕被抓住小辫子了,遇到有人打招呼,即使在他手里也会说不在。

338 评论

旅游新四力

中级职称超过35岁,如果计划应聘发达地区的普通学校,也不好换,除非是体育课类的

346 评论

我是娜弟


能直聘副高已经可以了,生活是自己的,何必埋在大饼里给别人当馅呢……

156 评论

守望的夜


非常感谢专家的意见,您说的很对,本子连续不中,确实我自身的原因占主要方面,创新性、科学问题等需要再凝练和提高。不过,认识身边中的人,其实水平和成果都差不多,函评阶段找到2个,甚至3个专家的,这个也不是个别现象,圈子小,都是大老板之间利益交换的。

225 评论

小狼雪子


这样的话,三无人员真的好难

105 评论

壹家生活


3个相对好办点,5个是真的难,众口难调。

126 评论

爱步loveayu

我中了两次,没有走任何关系。我在的平台也不好。所以多找自己问题,国基比省项目公平多了。能找到的没几个,多数都是吹牛皮。

193 评论

清晨小雨818


关于打招呼,包括几种情况:1)函评阶段打招呼,这个最有用,但是问题在于很难确定谁在审你的本子,所以难度极大,只是极少数关系网络十分强大的人能做到,而且与评审专家关系一般的,你来问,人家也会说没评你的本子;2)会评期间打招呼,这种可以把你从B类上会里面捞起来,但是跟会评专家没有相当关系也不行,因为每个专家最多只能捞一个人,还得要其他专家复议才行;3)会评之后打听消息,也就是中与不中已经尘埃落定了,大家只是想在放榜之前早点知道结果,这完全不影响会评结果。
所以,你好好分辨一下到底是哪种打招呼。据我了解,很多学校或者一些申请人在会评后,正式发榜之前,会得到一些项目资助与否的消息,这基本都是我说的最后一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会左右会评结果,所以无需担心。

174 评论

开着拖拉机飚车


别搭理那人,他整天站着说话不腰疼,发表一些幼稚言论。你说的对,不认识你导师,凭啥给你打a,我觉得你还是要侧重交流,铺人脉,打基础,尽量避免让不认识你的人打c,这个现实一些。

105 评论

啵嘶小王子


专家的角度肯定说本子的问题。我也见过几个中过的本子,写的真的很一般,都是有关系人脉的。我是化学口的,就我认识的人中,这几年只有一个三无人员中了的,其他都是有圈子。总结:三无人员要比有关系的实力强出很多才行,少数专家不是不错的。

298 评论

萨瓦底卡Fs

走吧 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314 评论

芳宝女郎

211 评论

cc江南小水龟


目前有省属的一本高校给副教授,有编制,确实明年岁数大了,可能对方学校不一定给这条件了,但平台低了很多,现在有点犹豫。

358 评论

土匪温柔


建议你稍微调整一下申报代码,避开和这些人的直接竞争。另外,你可以填写回避专家,不超过3个,把那些可能对你不利的评审人block掉,这是你的权力。我一直都这么做,效果甚好!

337 评论

Mary瑶瑶


会评前都知道了?有上会的可能,即使上会,也是B类上会,如果你的得分靠前,则有希望,否则必须有会评专家将你的本子提上去才可以。

351 评论

藏青妹妹


对,必须申请当年未满35

343 评论

悠游肚肚熊


非常谢谢您的鼓励,确实也想开了,科研真的要和生活平衡,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这碗饭的。国内的科研圈风气就是这样子,不跟着大团队和大佬,单打独斗后期很难发展,但是大团队也有弊端,平时项目和杂活多的干不过来,还整天出差,毕竟已经不再是20多岁,刚毕业那会儿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了,现在忙的时候,可能都007,比996状态还狠。

266 评论

肖肖肖肖肖雪*

既然卷不过,不适合这条路,也没必要非得跟那些有人脉有背景的大佬挤独木桥。
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追求自己认可的成功,而不是被他人定义的成功。

341 评论

1点点葵

34是最后一次,不能满35

172 评论

pinguo0911


我现在也是这样考虑的,虽然不甘心,但有时候,没办法,由不得自己的想法,青基最多能再搏一年,没有基金,不能评职称,没办法招学生,大项目没办法申请,基本上算死循环了。

253 评论

笨丫头19868


确实大部分专家都还是有底线的,但从目前看到的情况来看,大家的本子质量、成果、水平都差不多,现在即使是985学校,打招呼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包里面,A最多也就两三个,给B上会的希望已经很小了,更别提有C了。

121 评论

俺是陆军PLA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些关系只是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所以方向数据好,还需要好好推敲自己写的文章,毕竟专家和评审看的是资料。

155 评论

小宇宙晴

不知道你们专业现在招学生好不好招,现在还是学生最多的时候,已经有一种老师比学生多的感觉了。马上要迎来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的时候,而老师却更多了。趁别人卷的时候赶紧求个稳也是个好选择

345 评论

异次元2015


从我身边的样本来看:完全不找人 能中的概率基本为0。

81 评论

Leap丶飞。


我说的是和我水平差不多的,都是同事和好友,本子都一起看过,当然,这个评审5个专家,一个包,随机性本来就很大。

161 评论

小七木瓜

师资博士后,在站基金,文章达到标准,没留校。下到普通高校,在站获得基金不能作为获得本校职称评审条件(必须第一单位)。我们学院每年平均引进10个博士,但是副高职称每年只有2-3名。985、211名额很多,机会很多,但是任务量不少哦。211高校每年基金应该100个左右吧,我们学校40个稳定多年了。哪个都卷,就看楼主喜欢卷哪个。

137 评论

闪灯背后


给副高当然去啊,可近可退

307 评论

装修徐工


是的,您给的意见很中肯。虽然平台还可以,但是在里面的人才知道压力有多大,青椒只能跟大团队,跪舔大老板,还必须是嫡系,很多资源才可能分到,但是看这些老师们平时也是累的很,晚上10点以后,青椒们几乎都还在实验室,停车场的车还很多,很多都是11点多才回家。我也是考虑岁数确实现在大了,精力没办法跟上学那会儿比了,还得考虑家庭和父母。

93 评论

多多吃多多评价


学术圈就这样 乌烟瘴气

347 评论

喵喵小猫咪

现实磨了才知道残酷。

351 评论

我大旗网


你说的很对,在我们口子,5个专家 如果找不到3个,至少得2个,就意味着弃权。

180 评论

尘封1205


我今年看到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210 评论

新雨初晴水星


说的很对,每个人于家庭而言是支柱,于社会来说是时代的一粒沙,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以健康为前提,保持适度个人事业追求,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157 评论

施ccccceci

能跳还是跳出去吧

124 评论

shmilyflying


深有同感,无力的很。

352 评论

卷毛先生老杨


还真是很一般,句子都不是很通顺,立项依据就两页……研究基础那里写上是谁的学生。他是先拿的面上,再拿的青基,然后又拿了面上。你说是实力还是运气?

216 评论

熊吃吃哒掌门猫


我们口,今年有个C就没戏了,一个C至少得3个A来补。

180 评论

垫块砖一米三

都35了普通学校也不一定要你

192 评论

明明威武


是的,还有2次机会,现在省部级项目有2个,就缺1个自然基金,评副高就差不多了,但现在的学校最多能再拼1年了,拖到35岁再走,可能普通学校也就只给中级职称了。

145 评论

聪明的达人安


1月1都未满了,那全年不都符合吗,我说的没毛病啊

111 评论

小眼睛晶


强烈的赞最后一句话!

123 评论

我是小鹿呀


学生还是不少,就业还行,当年毕业选择当老师,唉,岁数大了,现在成高不成低不就了。

124 评论

笔岸四叶草


有没有可能是你认为的“很一般”其实并不一般?很多人写的本子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什么是好。就像科研评价,其实很难,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科研。

128 评论

靓掣魅影


别在这里假正经了,不知道背后打了多少招呼

346 评论

bluebirdtang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你这个说的有道理!另外,欢迎来内蒙古的高校,压力相对小,还有地区基金可以作为后面的救命稻草!

311 评论

杨梅的果实000

知乎自然早知道对国自然项目公平与否的看法

知友爆料某些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经费时提前「打招呼」,这种情况普遍吗?如何让评审更公平?

      看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把格局打开。“打招呼”不仅存在于申请科研项目里,而是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孩子上好学校要找人,去医院看病要找人,谁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便利,办事得找人好像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有资源的人肯定是少数,而且这种资源一定也是要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所以回过头看,申请科研经费打招呼似乎就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在学术圈的缩影。
     “打招呼”大多数时是损害公平的,是损人利己的,但怎么杜绝这种社会共性现象,问题太大,我回答不了。只能回到科研项目申请的范畴里不知高低的说几句。
        第一,科研项目“打招呼”的根源来自于同行评议的评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的弊端就是一定会形成圈子评审,为自己或某某的项目“打招呼”避免不了。
        第二,“打招呼”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于你能不能为对方提供相对同等的价值。所以刚出山的青椒们不必过多焦虑,背靠大树的年轻人毕竟只占少数。像青年基金这种起步项目,“打招呼”并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青年基金每年十几万的申请,两万多的资助,说10%靠打招呼获得我都觉得有点多,更多的是打了招呼也白打的哈哈哈。但那些强度大的高层次项目,几乎都是顶级大佬…所以…
        第三,“打招呼”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身要处在合格线以上,同等或相近条件下对方才有可能拉一把。差的离谱,对方不可能冒着巨大风险去帮忙,即使关系感情极其到位,毕竟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如果强行为难对方,也许占一次便宜,就没有以后了。所以做大做强自己,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但“打招呼”存在即合理么?这肯定不对。我们也许杜绝不了,但起码可以努力减少这种现象。
        像基金委的两轮评审,函评一般是小同行,会评则更倾向大同行,有的学部会议评审专家构成由基础专家(小同行)+交叉领域专家+战略科学家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破除小圈子评审的问题,并且能够多角度的研判项目价值。还有试点的原创探索项目的双盲评审,减少了个人符号信息的体现,更多注重研究思想本身的价值,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但更重要的根本还是要转变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手机码了一个小时,到最后还是想对老铁们说一句,这个社会是很难做到绝对公平的,面对不公平,是愤世嫉俗的一味抨击然后沉沦,还是骂完两句起来继续干,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只希望等你经过努力积累有了资源有了能力的那一天,杀死恶龙的你,不会再变成恶龙。
作者:自然早知道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10 评论

微雨燕双飞1988

非升即走

285 评论

还是曼特宁

求稳最好

285 评论

雪莉小姐的


确实是这样

234 评论

了了大哥

确实是个问题,我也只有两次机会了

191 评论

相关问答

  • 继续教育发表论文要求

    "1.现在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要求作者交一定的版面费给杂志社,除非是知名专家和学者。具体多少各个杂志社都有不同的规定。2..根据你的实际需要找相关刊物,一般来说,中

    张小小晴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继续教育发表论文是多少分

    ① 请问,我能用我全日制大专毕业时自己写的论文来代替我继续教育学历的本科毕业论文交上去吗…因为,写一 继续教育很简单的,修改下就可以了 ② 省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爱照相的猫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继续教育杂志是省级期刊嘛

    属于正规级期刊

    爱在撒哈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当代继续教育是省级期刊吗

    经查《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属于连续型电子期刊,被知网收录,由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属于省级刊物。

    JACK赵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发表论文继续教学分

    把您所发表的论文的杂志拿到你报材料的地方,那些杂志都带学分的,他们就告诉你怎么做了

    潘潘大小J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