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汉子
杨小妹0215
我说得可能有点难听,如果伤到楼主先说声对不起!其实科研只是极少一部分博士适合做的工作,绝大多数三五人员就不合适做科研,你都三无人员了,说明科研潜力很有限,如果你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好,当时找工作时你就直接去211甚至985好平台了。你说对吗?所以对于广大的三五人员与其去做一些不痛不痒的科研,还不如做做横向,多搞点钱,老婆孩子热炕头!
漂萍过客123
别的不想说,就是来顶楼主,本来就顶着很大的压力,还遇到许多既得利益者来维护这个圈子,三无人员只是没有关系和圈子而已,不代表没有科研实力。大佬团队的人不见得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是人家却有关系和自己圈子。身边有些大佬团队的人霸占“小圈子”,自己团队的人每年都有面上或青年进账,靠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们有评审别人基金和人才项目的权利或者其他可交换的资源吗?所以,他们在函评的时候可以到处打听,并且大家都很“买账”。请问这种“买账”真的是针对“科研能力”吗?科研应该回归到“科学研究”本身,不能让“搞关系、进圈子”做为“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否则,我们不是在“搞科研”,是在借着“搞科研”的大旗“搞关系,搞项目”。
游走老者
各个学科都这样,这就是圈子文化~~~以前杰青、优青圈子严重,现在全国高校弄什么飞升即走,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面上和青年了,拿不到连工作都会丢的!!!我周围评审的专家,基本上别人全都知道在谁那里~~大佬的一个错误方向(我周围一院士,哈哈),也会出来好多杰青、优青等,只是浪费国家钱,消费消费耗材,没啥用。~~
元信上成客服1
你们有没有认真看帖?占据这么多资源却只发4-5分的论文,这叫科研潜力?这叫水平?投入产出比如此之低居然有这么多恬不知耻的给他们鼓掌。稍有点基础的三无人员看了心都凉透了,太可怕
爱米利的米粒
自然基金应该以解决科学问题和创新为首要,建议评审全匿名,取消研究条件、研究基础和成果介绍,有基础有条件有平台有论文的,在科学问题和创新上更有优势,应该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把标书写的更好,没有理由反对,反对就是没信心或耍流氓(可能说的不对啊)。义务评审专家7名,量化打分,取5名中间分,再加上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累计后按高低排序,高分者资助。男女平等,不设年龄差别,取消地区和联合基金(让地区和企业、行业自己面向社会招标),取消会评以禁止捞人。不予资助的申请者,分数排在前15%-20%的,允许对评审意见提出质疑,可进入复审环节,建议基金委预留10%的资金用于复审后的资助项目。瞎逼逼一下,反正也不可能实行。
水里漂浮的雨
你前后的话还不够打你的脸吗?即然你是靠硬实力拿了青基,那你为啥对一个与你素不相识,说了一下国内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反应如此之强烈?一个985博士后,居然会骂人家那根葱?谁给你的勇气和优越感?说白了还是楼主说到的现象戳到你的痛处了。
guyanni1987
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 挡住你升职称的从来都不是基金。合同里写出来的考核标准都是表象的表象,本质是考核。现在拿基金难度大,所以你1个国家基金就升职称了,如果拿基金难度低了,你的考核标准可能是拿100个国家基金。或者干脆去掉基金了,换成其他让你难受的标准。所以,你说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也有很大必要去解决。可它不能为考核背锅,只有考核为考核背锅。
2. 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大佬子弟跟一般人压根不是一个赛道,所谓的国家基金,人才帽子,都是虚无虚空。本质上就是用来生产评不上帽子的符号学机制。符号系统为那些已经拿到帽子的人,再定制新的符号学机制,继续生产剩余生产“拿不到”。杰青上面还有院士,院士上面还有共和国勋章。走出国门还可以再多拿几个外国院士。当然这都比不上开创学术流派,统一全世界学术界,让诺奖求着给你颁奖
世界杯之猪
基金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了,现在随便一个像样点985大学每年预算都是100亿上下,这些学校校园动辄就是3000亩,分校、异地研究院随便搞,这些学校老师们平均来说实验室面积足够、实验设备更是不输英美;他们经常愁钱怎么花,这种情况下再给他们经费有什么太大意义?锦上添花吗?但基础科学研究不是一大堆所谓人才、实验室、高档设备集团军式冲锋就能搞出来的(举国体制在某些重大工程方面可能有效果),再这样子下去,估计20年后还是解决不了所谓的钱学森之问
dp73255815
首先,写的很好!尤其是最后几句话。
其次,努力做好研究,纵向不行横向,只要把自己的成果尽可能展示出去,会有人感兴趣的!
最后,所有的路都走不通,内心也不愿屈从这肮脏的权势,那就降低要求,整点不花钱的研究,有可能去赚点外快,兼职培训或者顾问啥的,收入也还可以。
佐鉺三鉺洞
有些人说了,平台不好、资源不好,就是你科研实力不行,不该继续做。说这句话前,你又忽视了一个问题,或者你又想当然的认为能留校这个事件是公正的前提了。但事实呢?根据我们的文化传统,你觉得同样两位院士弟子,油腔滑调的弟子能够留下,还是知懂埋头苦干的留下的可能大?昂?埋头苦干,不会拍马屁,不招人喜欢,与他的科研实力有关系吗?
再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是985的一届学生,学生会里面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而他们在留校的时候就是容易讨人欢心,他们科研实力能和天天在教室学习的学生比吗?甚至有些人因为过于内向,不会言谈,连个工作找不到。做科研,需要那么巧舌如簧吗?那么人情世故吗?老一辈的艰苦卓绝没学到,谦虚做学问没学到、低调含蓄没学到,反而堂而皇之游走在酒席宴会上、阿谀奉承、结党营私成了无上荣光?
白树dodo
说到点子上了,目前大佬团队的嫡系们并非科研能力最强的,而是公关能力最强或者最听话的,不听话的早被挤兑出去了。所以现在的科研对有的团队来讲就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搞经费,而不是解决了多少科学问题或者工程难题,已经被玩坏了。
老一辈的科学家那种潜心科研的精神已经不存在了,更多的是竖大旗,搞关系,站队伍,搞吹捧,从而达到永远霸占圈子资源的目的。
女王大人过司考
知乎自然早知道对基金评审公平性的看法:知友爆料某些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经费时提前「打招呼」,这种情况普遍吗?如何让评审更公平?
看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把格局打开。“打招呼”不仅存在于申请科研项目里,而是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孩子上好学校要找人,去医院看病要找人,谁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便利,办事得找人好像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有资源的人肯定是少数,而且这种资源一定也是要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所以回过头看,申请科研经费打招呼似乎就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在学术圈的缩影。
“打招呼”大多数时是损害公平的,是损人利己的,但怎么杜绝这种社会共性现象,问题太大,我回答不了。只能回到科研项目申请的范畴里不知高低的说几句。
第一,科研项目“打招呼”的根源来自于同行评议的评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的弊端就是一定会形成圈子评审,为自己或某某的项目“打招呼”避免不了。
第二,“打招呼”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于你能不能为对方提供相对同等的价值。所以刚出山的青椒们不必过多焦虑,背靠大树的年轻人毕竟只占少数。像青年基金这种起步项目,“打招呼”并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青年基金每年十几万的申请,两万多的资助,说10%靠打招呼获得我都觉得有点多,更多的是打了招呼也白打的哈哈哈。但那些强度大的高层次项目,几乎都是顶级大佬…所以…
第三,“打招呼”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身要处在合格线以上,同等或相近条件下对方才有可能拉一把。差的离谱,对方不可能冒着巨大风险去帮忙,即使关系感情极其到位,毕竟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如果强行为难对方,也许占一次便宜,就没有以后了。所以做大做强自己,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但“打招呼”存在即合理么?这肯定不对。我们也许杜绝不了,但起码可以努力减少这种现象。
像基金委的两轮评审,函评一般是小同行,会评则更倾向大同行,有的学部会议评审专家构成由基础专家(小同行)+交叉领域专家+战略科学家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破除小圈子评审的问题,并且能够多角度的研判项目价值。还有试点的原创探索项目的双盲评审,减少了个人符号信息的体现,更多注重研究思想本身的价值,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但更重要的根本还是要转变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手机码了一个小时,到最后还是想对老铁们说一句,这个社会是很难做到绝对公平的,面对不公平,是愤世嫉俗的一味抨击然后沉沦,还是骂完两句起来继续干,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只希望等你经过努力积累有了资源有了能力的那一天,杀死恶龙的你,不会再变成恶龙。
作者:自然早知道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喝酒当喝汤
如果大佬做的科研是真的好,真学术好大家其实还真服气。但是有的大佬的文章,有的顶刊idea真是low,靠名气发表获得利益。普通学者有好的工作顶刊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现在大佬拿的资源又多,其实也没做出啥,这估计是大家比较不满的地方。
迪士尼0918
不要用圈子文化否定了大佬极其学生们的努力,包括已毕业的学生们,在他们入学的时候也都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再加上大佬们的培养,他们形成的基础(包括研究基础和自身的素质)都不可以被否认。
dp73711528
我就看不惯这么多怨天尤人,别人拿了都是关系。,也不看看多少事三无人员的发中基金的帖子。大家科研都很辛苦,干嘛还要再听你负能量再传播一遍。现在这么卷,我们不更应该提升自己,躺下不就中了别人的招了,又少一个竞争者。
这么多本来不想回复你的。看你这么认真,我就在回复你,我还以为你是什么三无人员,原来老板比我导师厉害多了,你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啊,结果发现是吃着有关系的红利,还在扮猪吃老虎。
更为重要的实事就是,我就随便看了一下,2017fig 4a和2018fig 4a就误用,你可真一语成谶。
emmazhaoyang
对了,我可从没觉得我有优越感。到时你这个985博后优越感满满,动不动你是那根葱,动不动因为你中了国基然后就是国基资助优秀的人(这个没错,但中国基的一些不一定优秀),动不动你对国家的贡献是啥?还是一个刚中青基人说的话,真的不害臊吗?不打脸吗?
水中央1985
我说国自然仍然是国内最公平的,也是实际情况。不过不正之风越来越多也是事实,感觉越来越严重,基金委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看来也无能为力,这是个社会风气问题,不是基金委能够扭转的。自己也接到过请托的电话,给委婉地拒绝了,身边能看得见的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些专家的水平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东拉西扯,甚至申请书都不看,就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不说了,说多了就生气,身体重要。
小玩子2603
建议国家给每个人分配的基金数目固定,比如一辈子只能拿3个国家项目。如果资助三次都没有什么大成果,以后就不再资助了,不要再厚着脸皮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了。另外,基金评审实行双盲审,成果单独打分,监听所有科研人员的信箱,手机和电话,请托的判刑;评审项目是公事,接受监听和人民监督也是应该的。杜绝圈子文化对科研资源公平分配的极大干扰。单独公布每个科研人员所获得的基金项目和成果,请第三方对每个人和项目进行评价,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继续进行资助。另外建议设立国家实验室,提高仪器和平台,欢迎国内的各种研究人员去借助平台进行研究,消除平台和设备对创新思想的限制。
水蓝色的风铃
兄弟,送你俩字“淡定”。目前的环境,包括学术之外的一些领域,就是这样一种江湖规矩。那种理想化的、绝对公平的评审机制,至少目前还没有,理论上也不可能找到。尽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官员,组织全部流程,但是,这种流程,是不可能脱离圈内大佬们的支持的,所以,理想化的评审机制,根本不可能存在。
sheenashen
黄教授没有基金,实验费用自己出么?如果黄教授只是副教授甚或讲师,没有基金如何升教授?
青年教师没有基金,不得喝西北风?
新闻联播一点不看肯定不行,看多了就成层主这样了。。。
KellyYin0816
在大咖的团队,在好的平台,也是能力的一种!就连研究生导师招学生的时候,都要挑挑选选呢,看成绩,看出身,看大学三年做了哪些事情,何况大老板团队招学生了,能做大咖的弟子,也是有能力呀!
白色七巧板
为何你不属于那个圈子?为何你没有进入大佬的课题组?人多资源少就会有江湖,强化自身进入大佬圈子才是解决方法,而不是抱怨。如果自己博士或者博后期间没有很好的成果,大佬凭什么让你进入他的课题组呢?
喵呜兔几
从某种意义上看,优中选优的考核本身就是资本主义逻辑,根本目的是生产“考核不通过”。极少数通过考核的幸运儿在正面维护符号系统,声称他们是名副其实;绝大多数不通过考核的普通人全都盯着少数幸运儿,批判幸运者德不配位,实际上在反面维护符号系统。在正反两面加持下,僵死的符号成为人的主,在空中敕令:侍奉我吧,我将给你这万国的荣耀!
看你自己咯。可以发表也可以不发表的,需要发的话也可以问问壹品优刊
写论文可以使用以下软件:
祝贺你的论文发表成功!太棒了!真为你骄傲!
论文发表是怎么划分级别的?,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最新政策,都在下面文章里。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被网上假冒已更名》《河南职称论文大学被网上假冒已
因为发表是确定个人知识产权的必要方法。学术论文需要发表,有如下步骤: 1、根据论文所属的主题和学科类别,选择相应的学术期刊; 2、通过邮寄或电子方式(如果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