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民族教育研究塔娜论文

民族教育研究塔娜论文

发布时间:

民族教育研究塔娜论文

民族教育的i研究生论文可以刊发的杂志: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教育界、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神州、中国科技教育等都可以刊发我们同这些杂志社合作,征稿代发的公司,若你想了解一下,可以加百度空间QQ或电话

一 职业教育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6年版)分类表如下:教育学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全球教育展望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发展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外国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开放教育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科学外语电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远程教育 (上)高教探索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教育科研 中国特殊教育教育评论教育信息化(学术版) 二 职业教育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目前来说还不是核心 不过新的核心目录快要公布了,不知道这次有没有被收录 刊名: 职业教育研究 Vocational Ecation Research 主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727 CN: 12-1358/G4 邮发代号: 6-13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职业教育研究 曾用刊名:现代技能开发 创刊时间:1982 三 职教类核心期刊有哪些好发文章 核心期刊的难度都比较大 相对来说 旬刊的核心 比月刊的 双月刊的核心刊物容易点 如果文章质量好的话 就通过率高一些 但是审理稿子的时间都比较长 四 核心职业教育类杂志哪个好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期刊。 五 我想发一篇职教类的论文,找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等期刊,投稿信箱太多。 其实,不copy怕邮箱多,多了可选择。关键是邮箱真实,万维书刊自助投稿网上有很多职教类期刊,上面都有编辑部的投稿邮箱,有的是在线投稿,还都标注在了期刊的网站页面上,一目了然。 您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向期刊编辑部邮箱投稿,很方便!过去看看吧!搜“万维书刊”就行。 六 《职业教育研究》属于什么期刊 属于合法期刊,但级别不高(非核心),并且是收取版面费的那一版种,楼主尽量不要到那权边投稿。 一般说来,能够被几大电子数据库(如CNKI、维普、万方等)收录的期刊均属合法,否则就要加点小心了。尤其要少和那些上来就要版面费的刊物打交道。 七 职业教育期刊有哪些 G7 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特殊教育 2、民族教育研究 3、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成人教育 5、教育与职业 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9、继续教育研究 八 职业教育的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 你可以在这里进行查询 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核心 说话要实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004-9290] 本刊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 提示: 排序专:各类教育属 - 第3位 本刊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各类教育 - 第8位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 教育 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是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实践的需要,是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思想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少数民族政治思想教育论文 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存在着很多问题,淡薄的 文化 意识、弱化的竞争意识、错误的宗教意识、落后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不良后果。 经验 化的教育是没有办法达到与时??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 一、完善在民族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缺失 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高度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安定工作。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良好认知。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他们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树立反对民族分裂的决心、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等。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展览、民族知识答题竞赛、以及各民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民族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五十六个民族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客观认同,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使各民族文化传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建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三、加大理想信念教育 要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要有规划的制定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计划 ,定期 总结 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有效的工作分析,总结经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的特殊问题。学生院长和辅导员要扎下心来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耐心、爱心、真心、悉心、责任心”的“五心”原则,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升学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环境来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并出现孤独感、压抑感、无归属感等不良的情感体验。所以,各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除需开展常规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卫生普及教育之外,还要系统的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辅导员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分层规划,逐步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驾驭自己心理的知识,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五、拓宽创业和就业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依赖于该地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二级学院,要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计划为依托,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归纳,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 渠道 ,使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少数民族学生处;提前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遵循自身特点,提早培养职业责任感,有助于 毕业 后顺利就业;积极探索各种教育模式,例如讲座、 报告 会、专场招聘等形式,多角度的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帮扶。 六、强化舆情激化事件中的思想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具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他们对所见所闻的一些不理解或误解,因而导致了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性情绪波动以及较为激烈的言行反应,使原本的小矛盾扩大,进而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的事件,我们将其定义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舆情激化事件。舆情激化事件的应急对待是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难题,这就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根本原因。第二,灵活选择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现实因素。第三,创建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分析舆情激化事件存在的内在因素,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预防、杜绝、消除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 七、提升校园文化渗透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建设,将国家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理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彼此渗透结合,营造出适合民族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创造适合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平台,尤其是文艺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音乐、舞蹈方面的特长,自信的融入到集体之中,更好的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 八、加强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工作。对少数民族的“三困”学生,要做好帮扶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参加以勤工俭学为目地的各种 社会实践 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也要本着倾斜照顾的原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爱和来至国家政府的深切关怀。与学校教学机构沟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分槽 饲养 ”。对于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起点低、提高难度大的特点,组织相关授课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制定授课计划和合理的安排学分学时,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小班补课,结对帮扶,帮助他们按时完成学业。 综上所述,着力解决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应着眼地域特性、民族特征,并客观的考虑到他们在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实际特点,全面客观的不断完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之路,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1. 少数民族政治思想论文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 4. 浅谈思想政治方面的论文 5. 民族宗教信仰论文

教育研究与民族教育的论文

研究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重要通讯工具之一, 其特有的魅力与优越性使之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也正是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点使之成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带血的匕首, 他们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 进行着民族分裂的可耻行径。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应该不断利用先进网络科技武装自己, 建立民族工作专题网站,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 :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Model under Community Network

Abstract: Internet,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s, has become a sign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m and superior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jus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fast and anonymity and other features, Internet became a bloody dagger in ethnic separatist’s hand, which is used to publish the false information. So we can say that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the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but also as a national battlefield, we should continue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national work website,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Keyword: the unity of the nationalities,network community,education,mode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 是一个共同繁衍、共同进步、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中的56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 休戚与共,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也就是说, 只有民族团结, 国家才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相反, 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 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 社会发展停滞。可见,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 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 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目前, 很多与民族群体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传播优势, 忽视了民族群体在网络中的实际心理需求, 即只以多媒体的方式表面地将少数民族信息网络化, 却没有真正地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浏览或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网络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使得网络民族工作成为了简单的“人—机”对话, 从而使得网络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失去了活力, 成为了被人们不停灌注的“一滩死水”。 因此, 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中的攻坚战, 更好地服务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一、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概念阐释

网络社区也可被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 通常是指依托网络载体出现的交流空间, 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以及聊天群组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的规模扩大, 在地球任何地域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 网络也为民族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份子提供了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平台, 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在世界不断蔓延, 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网络传媒建设, 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2]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诸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等, 通过“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体系, 它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原则、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等。通过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好的借助网络的优势,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民族工作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 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 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与少数民族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 即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 应该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过程之中。其次, 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 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 以“尊重”和“肯定”来赢的少数民族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2.“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少数民族实际、贴近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在构建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内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现出“民族风格”, 贴近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 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中的现实活动向网络化转变, 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人们加深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般而言网络社区的运行模式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 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来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 所谓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就是指在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与现实社会相关联, 例如在网络社区中, 可以选拔少数民族优秀成员作为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与运营者, 组成社区管理与宣传队伍,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负责人之一,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并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 使他们称为舆论的引导者, 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3]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族力量,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又是当代公民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 应该进一步强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 最后还应该不断的填充新的内容, 提高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变, 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社区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到处充斥着理论性过强的宣传标语以及口号等, 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厌烦的情绪, 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 因此必须要坚持在理论宣传教育基础之上, 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整合, 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 以生活化、时代化得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与时俱进。以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理想信念;以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维护祖国稳定、团结的责任感;以宽容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爱之心;以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对邻里、社会以及国家的感恩之心。

四、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当前网络社区以各类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及微博等形式, 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1.发挥网络社区中的“议题设置”功能, 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 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认为, 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 它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 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构成要素之一, 指在多民族国家生活中, 人们在看待不同民族体系、民族活动、民族事件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因此, 在网络中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 通过构建外部环境, 从而影响民族群体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中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 深化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 能够使网民在上网阅读信息时, 除了能够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 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与民族群体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 因此可以显得厚实且有深度, 使其能够更加“立体、多维, 有厚度、有质感”, 这就很好地让不同民族群体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 更好地把握信息中的内在精神, 不断深化自身的民族认知。

3.重视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 坚定人们的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认可, 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 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概念, 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以区别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 是此民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构成。意见领袖,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通过“意见领袖”对网络社区民族群体的舆论引导, 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 使得各民族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 并借助主流的舆论导向, 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 把握好“意见领袖”的引领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族团结示范点: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论坛2009 (12) .

[2]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3]《列宁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 1990:68.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5]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民族教育的i研究生论文可以刊发的杂志: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教育界、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神州、中国科技教育 等都可以刊发 我们同这些杂志社合作,征稿代发的公司,若你想了解一下,可以加百度空间QQ或 电话

Qian Min-hui, 2007 Dis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Schoolroom Instruction in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2),March/April 2007,.钱民辉 2007 2006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北京蓝皮书2007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钱民辉 2007 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Qian Min-hui,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4 October 2006,.钱民辉 2006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钱民辉 2006 结构失衡:教育大生态系统的致命伤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钱民辉等 2006 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工会组织的三个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钱民辉 2005 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钱民辉 2005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教育 《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钱民辉 2005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现代性的张扬与民族性的弱化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04年4月14日钱民辉 2004 高等教育扩展的机遇与风险 《中国教师》2004年第7期钱民辉 2004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钱民辉 2004 民族教育三疑三议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中国大陆青少年违轨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华人社会青少年院护及特殊教育服务》商务印书馆(香港)石丹理 主编钱民辉 2003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钱民辉 200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钱民辉 200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钱民辉 2002 重建象牙塔:从北大恢复南墙说起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7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8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走进农村教育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7日钱民辉 2001 关注职业教育 《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钱民辉 2001 论美国学校教育的实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西部人才开发的基础是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钱民辉 2001 小流域,大问题-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环境 《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近代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与行动 《中国跨世纪教育研究》2000年9月钱民辉 2000 “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钱民辉 2000 1949年以前的中国教育体系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99高考综合评价及相关思考 《徐州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钱民辉 2000 西部人才开发的高起点与西部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关系 《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钱民辉 2000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学校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钱民辉 2000 运用评估杠杆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 《博士后》1999年第3期总第23期钱民辉 2000 中国残疾人教育与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译 2000 中国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1999 “吃饭的教育”没饭吃 《社会》1999年第1期钱民辉 1999 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再谈女性素质 《中国妇女报》1998年2月25日钱民辉 1998 21世纪呼唤新人文精神:费孝通人文教育思想初探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对内蒙古四县的教育调查报告分析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钱民辉 1998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钱民辉 1998 内蒙古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钱民辉 1998 社会转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钱民辉 1998 学位与“学伪” 《社会》1998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云南省四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案例比较 《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4期钱民辉 1996 论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钱民辉 1997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回顾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范式与教育变迁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2期钱民辉 1997 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钱民辉 1997 校长与教育变革关系的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在京中青年学者谈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当代“学位病”现象透视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对教育变革命题的再检讨 《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钱民辉 1995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山西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钱民辉 1995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 《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改革策略及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关于教育变迁的新观念 《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钱民辉 1995 亚洲“四小”向发达世界看齐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3期(周刊)钱民辉 1995 自谋职业:古巴求职新动向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4期(周刊)钱民辉 1994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焦点、问题、限制 《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6期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期刊

一 职业教育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6年版)分类表如下:教育学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全球教育展望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发展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外国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开放教育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科学外语电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远程教育 (上)高教探索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教育科研 中国特殊教育教育评论教育信息化(学术版) 二 职业教育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目前来说还不是核心 不过新的核心目录快要公布了,不知道这次有没有被收录 刊名: 职业教育研究 Vocational Ecation Research 主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727 CN: 12-1358/G4 邮发代号: 6-13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职业教育研究 曾用刊名:现代技能开发 创刊时间:1982 三 职教类核心期刊有哪些好发文章 核心期刊的难度都比较大 相对来说 旬刊的核心 比月刊的 双月刊的核心刊物容易点 如果文章质量好的话 就通过率高一些 但是审理稿子的时间都比较长 四 核心职业教育类杂志哪个好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期刊。 五 我想发一篇职教类的论文,找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等期刊,投稿信箱太多。 其实,不copy怕邮箱多,多了可选择。关键是邮箱真实,万维书刊自助投稿网上有很多职教类期刊,上面都有编辑部的投稿邮箱,有的是在线投稿,还都标注在了期刊的网站页面上,一目了然。 您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向期刊编辑部邮箱投稿,很方便!过去看看吧!搜“万维书刊”就行。 六 《职业教育研究》属于什么期刊 属于合法期刊,但级别不高(非核心),并且是收取版面费的那一版种,楼主尽量不要到那权边投稿。 一般说来,能够被几大电子数据库(如CNKI、维普、万方等)收录的期刊均属合法,否则就要加点小心了。尤其要少和那些上来就要版面费的刊物打交道。 七 职业教育期刊有哪些 G7 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特殊教育 2、民族教育研究 3、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成人教育 5、教育与职业 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9、继续教育研究 八 职业教育的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 你可以在这里进行查询 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是核心期刊吗 核心 说话要实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004-9290] 本刊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 提示: 排序专:各类教育属 - 第3位 本刊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各类教育 - 第8位

一、知网收录的教育研究期刊

1、《环渤海经济瞭望》

栏目:瞭望视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社会发展、理论探讨、文化旅游、教育研究、经贸论坛、高新科技、经济初学。

2、《美术教育研究》

栏目:美术时空、理论研究、教学心得、艺术菁英、园林与建筑、人文研究、视觉设计、艺术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鉴赏、艺术资讯。

3、《现代职业教育》

栏目:教育研究、院校治理、专业探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研讨应用创新、课程经验反思 、创新专业应用、教学教法师资、探析社会就业、管理育人培德 、实践改革探索,只收,中职、高职、大学。

5、《艺术大观》

栏目:民族艺术研究、音乐艺术研究、舞台艺术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艺术评论研究、艺术教育研究、文化艺术研究、建筑艺术研究。

6、《卫生职业教育》

栏目:高教研究、教育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与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研究、教学评价、德育与素质教育、教学探讨、护理教育、调查报告、卫生行政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

二、万方收录的教育研究期刊

1、《赢未来》

栏目: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中小学教育研究、幼教研究、教育与社会、音休美教学(只收教育相关稿件)。

2、《现代经济信息》

栏目:现代经济、财务会计、经营与管理、财会研究、教育研究、科技信息、经济与法。

教育学、教师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类:教育研究 2.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3.比较教育研究 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5.教育与经济 6.教育科学 7.教育理论与实践 8 教师教育研究 9.全球教育展望 10.教育学报 11.中国教育学刊 12.外国教育研究 1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4.当代教育科学 15.电化教育研究 1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7 教育评论 1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中国电化教育 20.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1.教育探索 22.教育学术月刊 2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4.思想理论教育 25.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6.教育财会研究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综合类)1、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研究与实验 3.教学月刊中学版 4.上海教育科研 5.人民教育 6.教育科学研究 7.外国中小学教育 8.教学与管理 9.中小学管理 10.现代中小学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 2.语文建设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外语)1.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地理)1.历史教学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 2.数学通报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物理)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物理教师教学研究版(化学)1.化学教育 2.化学教学(生物)1.中学生物教学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4.中国高教研究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江苏高教 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8.现代大学教育 9.复旦教育论坛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高教探索 12.现代教育管理 13.大学教育科学 14.中国大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自学 :1.中国特殊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民族教育研究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农业教育 6.开放教育研究 7.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8.职教论坛9.中国成人教育 10.中国远程教育

SSN: 2789-5521(print)《教育研究前沿进展》(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JERP)为双清学术出版社(Shuangqing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出版的一本学术期刊,接收主要是和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等)等相关的文章,本刊对文章形式不限,无论是实证、综述等均可。本期刊征稿范围包括:教育理论前沿、教材教法、教学经验、教育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大学论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幼教教育、教育经济等相关研究等。期刊现面向教育学者,在读研究生,各界教育工作者,老师,专家学者,还有博导,硕导等教育导师,课程研究者,课题研究者,教育科研学者等征稿。对于本刊认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期刊会提供多轮修改机会,直到修改为可发表程度。支持在线投稿和邮箱投稿。百度搜索: 《教育研究前沿进展》中英文双版本期刊征稿了,就可以看到投稿方式

民族教育研究投稿格式

一、凡本刊刊登的论文,将统一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同时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等网络媒体传播。若您的作品不愿编入相关数据库上网,请在来稿中注明。二、稿件细则1. 作者来稿可通过E-mail寄给本刊编辑部,邮件名请使用论文名称。同时需寄纸质稿一份。本刊编辑部的电子投稿信箱,请投稿者在文后另附页写明详细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稿件投出日期(注:重要,电子版与纸质文档均需注明)。2. 本刊主要发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栏目有理论探索、改革与发展、招生与培养、导师论坛、教育评估、案例调查、管理创新、比较教育研究等。来稿要有新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学术性和应用价值。凡引用他人观点、材料等,请在引用部分的最后用上角标“ [1]、[2] ..”等标注 ,其出处在文末以参考文献的形式集中标注,引文序号须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3. 来稿一般不要超过8000字。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题目要能概括文章主旨,且须简明、具体、确切。4. 作者署名下方要标明工作单位(如,××大学××单位),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5. 正文前需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并依次排列。?6. 首页脚注附主要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份、民族、籍贯、学位、职务、职称和研究方向。属于基金项目的论文应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7. 题目、作者单位、姓名、摘要、关键词等需提供英文,置于“中图分类号”、“文献编识码”之下后、正文之前。8.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 期刊:[序号]著者.篇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著作:[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析出文献的著者. 篇名[A]. 原文献著者. 原文献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 著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序号]著者. 篇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电子文献:[序号] 著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子文献网址.三、本刊审稿周期不超过3个月,请勿一稿多投。凡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四、文责自负。本刊对录用稿有编辑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稿件中特别注明。

来稿要求及体例:1. 本刊要求作者学风踏实严谨,文风朴实清新。文章应有真知灼见,观点明确,论证周密,论据信实。语言合乎语法,活泼生动。2. 来稿一般不要超过8000字,优秀稿件不受字数限制。稿件应是打印稿,并望提供电子文本。3. 本刊对拟采用稿件有删改权,也可退请作者修改、补充,不同意者请投稿时说明。4. 凡向本刊投稿皆视为专投本刊,请勿一稿数投。作者请自留稿底,因人力所限,本刊概不退稿,四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5. 来稿务必附有英文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通讯地址(含城市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6. 引文务必注明出处,注释一律放在文末(尾注)。注释格式如下:论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0-22.期刊[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② 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16.参考文献的格式基本与注释相同,序号则以数字加方括号标注。[3]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来稿请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100084)

1.课题名称: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2.主题词:不超过3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分号隔开。

3.学科分类: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

A.教育基本理论  B.教育心理  C.教育信息技术  D.比较教育  E.德育  F.教育经济与管理  G.教育发展战略  H.基础教育  I.高等教育  J.职业技术教育  K.成人教育  L.体育卫生美育  M.民族教育  O.教育史(跨学科的课题,选为主的学科填写)

4.计划完成时间:根据申报通知上,研究时间一般1-3年,以申报时间往后推1-3年。

5.预计成果:A.专著  B. 论文 C.研究报告  D.其他,根据自己实际能完成的进行选择。

6.最终成果字数:结题报告一般1万字以上。

7.课题负责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全部填课题申请人信息。

8.行政职务:课题负责人在单位的领导职务,未担任不用填写。

9.研究专长:擅长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能力,如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等。

10.最后学历: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

11.最后学位:最后获得的学位证书。

12.担任导师:申请人担任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情况。A.博士生导师  B.硕士生导师  C.未担任导师

13.身份证号码:填写居民身份证号码。

14.电子邮箱:课题负责人能正常接收邮件的电子邮箱。

15.通讯地址:单位注册且能收到信件的地址。

16.联系电话:单位座机或本人手机。

具体可以查看文章——课题项目申请书里的数据表

民族现代化教育研究的论文

Qian Min-hui, 2007 Dis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Schoolroom Instruction in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2),March/April 2007,.钱民辉 2007 2006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北京蓝皮书2007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钱民辉 2007 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Qian Min-hui,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4 October 2006,.钱民辉 2006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钱民辉 2006 结构失衡:教育大生态系统的致命伤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钱民辉等 2006 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工会组织的三个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钱民辉 2005 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钱民辉 2005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教育 《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钱民辉 2005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现代性的张扬与民族性的弱化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04年4月14日钱民辉 2004 高等教育扩展的机遇与风险 《中国教师》2004年第7期钱民辉 2004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钱民辉 2004 民族教育三疑三议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中国大陆青少年违轨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华人社会青少年院护及特殊教育服务》商务印书馆(香港)石丹理 主编钱民辉 2003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钱民辉 200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钱民辉 200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钱民辉 2002 重建象牙塔:从北大恢复南墙说起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7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8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走进农村教育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7日钱民辉 2001 关注职业教育 《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钱民辉 2001 论美国学校教育的实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西部人才开发的基础是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钱民辉 2001 小流域,大问题-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环境 《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近代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与行动 《中国跨世纪教育研究》2000年9月钱民辉 2000 “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钱民辉 2000 1949年以前的中国教育体系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99高考综合评价及相关思考 《徐州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钱民辉 2000 西部人才开发的高起点与西部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关系 《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钱民辉 2000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学校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钱民辉 2000 运用评估杠杆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 《博士后》1999年第3期总第23期钱民辉 2000 中国残疾人教育与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译 2000 中国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1999 “吃饭的教育”没饭吃 《社会》1999年第1期钱民辉 1999 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再谈女性素质 《中国妇女报》1998年2月25日钱民辉 1998 21世纪呼唤新人文精神:费孝通人文教育思想初探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对内蒙古四县的教育调查报告分析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钱民辉 1998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钱民辉 1998 内蒙古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钱民辉 1998 社会转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钱民辉 1998 学位与“学伪” 《社会》1998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云南省四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案例比较 《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4期钱民辉 1996 论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钱民辉 1997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回顾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范式与教育变迁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2期钱民辉 1997 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钱民辉 1997 校长与教育变革关系的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在京中青年学者谈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当代“学位病”现象透视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对教育变革命题的再检讨 《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钱民辉 1995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山西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钱民辉 1995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 《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改革策略及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关于教育变迁的新观念 《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钱民辉 1995 亚洲“四小”向发达世界看齐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3期(周刊)钱民辉 1995 自谋职业:古巴求职新动向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4期(周刊)钱民辉 1994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焦点、问题、限制 《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6期

先后出版《比较教育导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课程与教师发展》、《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当代比较教育学》、《课程:走向新的身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与案例》、《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国际比较》、《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课堂教学综合训练教程》等著作30余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民族教育研究》、Ind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等中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陈时见主编.《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陈时见主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与案例》.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陈时见主译.《课程:走向新的身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陈时见参与主编. 《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陈时见主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陈时见主编.《比较教育导论》, 商务印书馆2007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陈时见主编.商务印书馆.《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2006陈时见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2006陈时见主编.商务印书馆.《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2006陈时见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改革》.重庆出版社,2006陈时见主编.《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案例》.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陈时见主编.《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陈时见主编.《英语教学新思维》.接力出版社, 2003陈时见主编.《边缘崛起:广西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社区学习研究》.接力出版社,2003陈时见主编.《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理论与案例》.接力出版社,2003陈时见主编.《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多元文化的检视》.学苑出版社,2003陈时见主编.《边际解读:广西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变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陈时见著.《课堂管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陈时见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陈时见主编.《课堂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时见副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时见主编.《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陈时见主编.《教育论文写作》.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陈时见主编.《雷沛鸿国民教育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时见.南非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制度[J]. 教师教育研究,2011.(6)陈时见.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 比较教育研究,2011.(5)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视野下比较的生成逻辑[J]. 比较教育研究.2010.(5)陈时见. 论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形态与价值取向[J]. 教育研究. 2010.(2)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 外国教育研究.2010.(2)陈时见. 国际视野下中国教师教育的变革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9. (5)陈时见. 实证分析范式的产生及其对比较教育发展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9. (4)陈时见.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9. (3)陈时见.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运行模式——以美国南部院校协会(SACS)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08. (12)陈时见. 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8. (6)陈时见. 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内容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8. (2)陈时见. 西南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2)陈时见. 美国国际教育的历史、多重身份与新发展[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 (1)陈时见. 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之比较[J] 西南大学学报, 2008. (1)陈时见. 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7. (12)陈时见. 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 (10)陈时见. 论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特征、优势与局限[J] 比较教育研究,2007. (8)陈时见. 日本“21世纪COE计划”:背景、内容及意义[J] 比较教育研究,2007. (7)陈时见.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2007. (6)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 比较教育研究,2007. (3)陈时见. On reform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ANWESHIKA[J] IND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7.(2)陈时见. 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现代走向 [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 (12)陈时见.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陈时见.On Epochal Miss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J]Frontier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6.(2)陈时见.课外的探索必须回归课堂[J]中国教育报, 2006.(1)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陈时见.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 2005.(4)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 2005.(3)陈时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4.(11)陈时见.网络学习资源类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3.(11)陈时见.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陈时见.中大班幼儿亚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6)陈时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陈时见.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3.(1)陈时见.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J]教育研究,2002.(7)陈时见.终生学习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7)陈时见.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4)陈时见.论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陈时见.多元文化与课程发展.2002.(1)陈时见.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J]教育研究, 2001.(10)陈时见.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背景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1.(6)陈时见.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陈时见.论脑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 2001.(4)陈时见.走向创新教育:国际视野下的反思与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陈时见.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陈时见.广西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观之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1.(1)陈时见.影响中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9)陈时见.课堂管理与学生发展——当前中小学课堂管理状况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6)陈时见.美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6)陈时见.一元与多元: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陈时见.互适与互促:民族教育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变奏[J]广西民族研究,1999.(4)陈时见.壮、京、仫佬、毛南族现代化意识调研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4)陈时见.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J]比较教育研究,1999.(1)陈时见.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1998.(6)陈时见.课堂行为管理的基本模式[J]基础教育研究,1998.(4)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管理主要理论述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陈时见.发展师范教育问题与展望新析[J]教育科学,1998.(3)课题研究2010 主持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研究2005 主持 横向资助:“综合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2003 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2003 主持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02 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项目:“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社区学习研究”2002 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项目:“ 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2001 主持 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课程论》网络资源开发与教学模式研究”2001 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资助项目:“ 民族贫困地区女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2000 主持 国家教育部网络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团结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育民族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统领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保证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和先进内容。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弘扬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既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精神本身是中性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中活着的部分,民族精神不可避免也有狭隘与宽容、封闭与开放、先进与落后之分。狭隘、封闭、落后的民族精神必然导致自负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最终阻碍和窒息本民族的发展,甚至给整个人类造成不幸和灾难,这样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新世纪的民族精神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必须具有宽容、开放、先进的品质,必须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继承民族精神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精神中的优秀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升华。(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弘扬,一是培育。弘扬,即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培育,即在继承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发展和创新。继承弘扬是基础,创新培育是方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有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从逻辑上讲,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重在培育的原则,以推动社会进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目标,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有利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民族振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包含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又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更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培养国际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文化遗产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转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因此,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培育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历史出发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习研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西方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文明成果,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我们要要本着实事求是、趋利避害的原则,认真研究、学习和吸收。(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教化”,教化的目的是“育人”。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要通过广泛的国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把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日常教育和养成;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逐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力、自强的优良品格;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载体和途径,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生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和意识的载体,民族精神本身并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完备起来、振奋起来,它与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比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重视,需要集各方力量来共同推动和促进。首先,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法制建设、行政手段、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方式,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党风、政风、行风、民风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者。第三,要十分重视思想文化阵地和文化市场的建设。我们的一切新闻媒体,一切课堂教学和讲座,一切文化娱乐场所,一切文化市场,都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园地和摇篮。我们必须占领这些文化阵地和市场,大张旗鼓地、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第四,要大力开展振奋民族精神、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面向人民大众的各类文化活动。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同时,我们还要建设一支宏大的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努力创作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标识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等。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中,培育出体现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在这种崇高民族精神的凝聚、感召和鼓舞下,发奋图强,努力拼搏,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写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建议即可,比如: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满足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问题最突出。许多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逐渐式微、贫瘠,出现了精神贫血、民间工艺缺少传承人等文化病灶。

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如果农民无法认同乡村文化,就没有乡村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扩展资料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和主心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因为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健康文化的滋养,很难构筑整个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优秀乡村文化不仅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还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

  • 索引序列
  • 民族教育研究塔娜论文
  • 教育研究与民族教育的论文
  •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期刊
  • 民族教育研究投稿格式
  • 民族现代化教育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