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社区警务的论文研究背景

社区警务的论文研究背景

发布时间:

社区警务的论文研究背景

社区警务室是社区民警开展治安防范、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应急救助服务等工作的地方。一般情况是社区民警在社区办公的一个地方 一般办办暂住证,走访掌握辖区情况,有矛盾纠纷的话调节一下,这个意义就是更好的服务保护于社区的居民,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率先提出回归社区警务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行社区警务。早在1829年,罗伯特·皮尔爵士在建立伦敦都市警察时就提出了著名的“皮尔原则”,指出“警察就是公众,而公众就是警察”。其要旨之一是让警察的职能更多地为公众认可,而不是与法律联系起来。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皮尔原则”在西方警务中没有得到执行,而一直沿用的被称之为“传统的职业警务工作”,强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警察唯一的职能,一味地追求警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如扩编警员,追求警察与公众的高比值,追求高技术防范,追求精良的装备等,其结果是犯罪率没有下降,公众对警方产生信任危机,警察疲于奔命而犯罪依然增长不已,社会治安日益严峻。与公众关系的恶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警方所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警察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减少了;二是公众要求增加警察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警察平时却用更多的时间处理案件,而不是警民关系。因此,传统的警务工作已无法与基层警察的特殊服务目标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警察重新认识了“皮尔原则”的价值,开始追本溯源,返朴归真,让警察与社区重新结合,鼓励社区与警方进行密切合作,同时要求整个警局共同采取此战略,并寻求政府与其他机构的支持配合,这是社区警务战略的起步。至此,形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成为当今世界警政的主流。

英国艾克赛特警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约翰·阿德森提出以社会契约论作为社区警务的基础理论。社会公众共同订立契约,把自然权利交给国家,由国家代替他们行使这种权力,该思想兴起的政治科学理论探讨了警察的建立及其职能、国家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社会契约论表明,政府如果忠实于并且实现了它对公民的义务,人们就应该遵守这种行为规范。警察工作具有一种政治功能,警察既是政府的法律代表,同时也是人民的公仆,因为人有权利要求警察提供服务,警察也有权利要求公众实现他们对国家的契约,这样才符合所有人最大的利益。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公众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方面应具有必要且可能的治安功能。警察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故警察的治安责任与作用是相对的。所以,组织社区公众(个体和群体)参加旨在维护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罪、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活动,能充分调动社区公众的治安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感,发挥其应有的治安作用,这种一改传统的单纯由警方一家对付犯罪的警务方式,强化了社区治安功能,使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犯罪作出反应,并通过警察与公众增进了解,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条件来提高警方对社区的服务水平,由此建立起密切的打击、防范和服务的体系,使这个整体更富有治安潜力。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西方国家警察机关普遍接受了著名的“皮尔原则”,并以此为根据推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警务战略。

智慧社区警务研究论文

这是一个创新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微信等小程序被广泛运用的社会大背景下,警务工作开展离不开它们的介入,其中现代警务工作更需要通过微信沟通和社区警务的方式实现警民同心,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而将警务微信融入日常社区警务,既把握住微信的功能,又创新了社区警务的开展形式,提高了警民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社区警务微信的应用主要通过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警务微信公众平台、根据需求为不同受众创建微信群两方面来实现。推进警务微信发展,提高社区警务信息化应用程度,将警务微信的现实作用发挥到最大。微信等APP在警务工作中运用价值,警务微信有着实效性,便捷性,私密性等特征。

分四类。1.预见性。2.实用性。3.安全性。4.创新性。智慧社区警务建设的技术要求智慧社区警务的建设和运行主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公安机关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并合理使用,因此,公安机关在智慧社区警务建设之初就需搭建好智慧社区警务所需技术的运行平台,以满足后续建设要求。具体来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人脸识别、智能物管、智能门禁等社区服务平台,搭建公安机关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平台和智慧社区警务工作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精准警务,以满足智慧社区警务建设的技术要求。

西方社区警务研究论文

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公安部颁布《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以来,xx市局认真贯彻各级关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指示精神,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最大限度的把警力下沉,初步实现了警务室建设的无缝隙覆盖。我们结合辖区警力资源数量、结构及治安状况等实际,把“警务室建成后,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如何发展和完善新型社区和农村警务运行机制”作为重点,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在运行机制等软环境建设上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对警务室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不间断地督导检查。局里要求党委成员按照联系派出所分工、各科队按照科挂所分工加强对各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进行督导、调度,每周至少要督导调度一次。局三基办专门设计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检查记录》,与治安部门联合对全局警务室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每周进行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全面地掌握工作实况,力促警务室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二是改进和完善警务室薄册档案。为进一步规范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我局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原有的30余本派出所基础台帐进行了梳理、整合,根据现阶段警务室开展工作的需要,整合为16本警务室基础档案,既减轻了基层民警的记录台帐、整理档案工作上的负担,又着重体现了警务室民警日常工作效率和质量,现已在所有警务室施行。近期,我们正组织专人对警务室相关薄册再次进行整合、精减,最大限度为警务室民警减负,让他们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投身各项基础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警务室弹性工作运行机制。为完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局里根据警务室建设现状,研究出台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弹性工作实施意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考核办法及标准》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指导全局面上工作。各派出所也结合辖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弹性工作制度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在具体实践中及时调整。例如:xx派出所结合城区各个警务室辖区人口、地域、治安复杂状况不同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和“实用、实效、可操作”的原则,在工作中探索总结出社区警务工作“正时制、错时制、分时制、隔时制和定时制”“五个时制”,在社区警务弹性工作机制建设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了全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健康深入开展。

四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民警综合业务素质。民警下社区后,怎样开展各项基础业务工作,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标准等等,这也是我局警务室全面铺开后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根据工作实际,采取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分头指导、现场教学、跟班学习、个人自学、以老带新传帮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民警公安业务和开展群众工作等基层工作能力进行强化学习和培训,有效提高了民警的.综合素质和群众工作能力。今年x月份,我们组织全局各科室警种,对需要派出所警务室民警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整合,出台了《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内容》,对各种业务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对指导警务室民警有效开展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近期,我们还准备对社区民警开展刑侦基础、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消防安全等方面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将陆续展开,确保民警胜任工作。

五是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为检验、自查我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情况,我局由三基办牵头,组织了xx个考核组,采取实地检查等形式,对各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情况、警务室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同步考核验收,就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基本知识及应掌握的辖区基本情况对各派出所长及全体警务室民警组织了闭卷考试,并将考核考试作为各派出所三基建设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我们又根据城区社区警务现状,召集治安、户政、刑侦、经侦、政工等部门全体人员和xx派出所全体社区民警召开讲评会并组织考试,通过这些考试考核,要求各警种部门都要关注并积极参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对全局各单位在抓警务室建设的认识上和工作力度上都是一个很大的促动。

六是适时组织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观摩。为进一步统一全局思想,促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我局适时组织党委成员、科所队长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进行观摩,采取突击检查、临时通知的形式,观摩各派出所一个警务室,观摩结束后进行评分,作为该所近阶段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综合测评成绩,与前一次考核考试一并纳入各派出所三基建设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年度考核内容。通过观摩,全体人员更切身地感受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改革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实惠,进一步统一了大家在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目标,掌握了工作实情,检验了工作实效,同时 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个别警种在抓社区警务工作上的差距,切实增强了全局上下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七是深刻学习领会各级关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有关精神。我局把公安部、省厅和市局关于三基建设尤其是市局关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十大突破事项100条、警务室民警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汇编成册,分发到全体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人手一册,要求民警熟知熟记,领会精神,自觉执行,并组织了2场专门考试,考试成绩纳入民警年度正规化考核范围。又把公安部召开的三基建设工作会议文件进行了整理汇编,不同层面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贯彻。

八是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供保障。我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社区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响应,市局配发的xxx套单警装备已配备到巡警和社区民警投入使用,各镇区街党委政府和警务室驻地村“两委”主动为各警务室解决了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和财力物力保障。同时,我们在警务室建设上,从未对警务室办公面积等做硬性要求,对有些村为警务室单独建办公室的,我们积极动员村里让治保会与警务室合署办公,带动基层治保会建设。企业内保组织,我们实行了块块管理,在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中要求民警一起抓,借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这个平台,把农村治保会和厂企保卫组织建设抓实抓牢。在内部,我们还利用民警联系村居这种形式,加强各个层面与警务室民警的沟通,搞好服务,要求科队民警为派出所服务,党委成员为科队服务,共同促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健康开展。

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发挥作用情况

警务室成立以来,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通过入户走访、组织辖区巡逻防范等日常工作共提供社区稳定信息xxx条,化解集体上访等重大不稳定因素苗头x起,提供破案信息xx条,带破刑事案件xx起,抓获逃犯xx人(其中部级逃犯xx人),查处治安案件xx起。200x年x月xx日,xx市xx派出所接到报案:xx市xx厂被盗摩托车、铜板、照相机等物品,价值人民币xxxx余元。接警后,xx警务室立即在辖区内的各个废旧回收点展开调查布控。据某废旧回收点信息员提供的线索,警务室民警将正在销脏的x名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

200x年x月x日早晨,xx派出所xx警务室民警在辖区入户走访时发现,xx村xx正在家中非法制造鞭炮,当场查获成品半成品鞭炮4000多头,硫磺、氯酸钾等原料62斤。200x年xx月xx日傍晚,刑侦大队侦查员找到xx派出所xx警务室民警xxx,让其帮助查找两名涉嫌吸毒人员xx(男,xx岁,xx镇xx村人)、xx(男,xx岁,xx小区人)。xxx根据在入户走访中掌握的xxx的未婚妻x某住在xx区x号楼x单元x号和他经常出入x某家的线索,与侦查员一起在姜某家楼下将正欲逃跑的姚道岩抓获。根据姚道岩供述,民警又于当晚以入户走访的名义进入xx家中,将其抓获。200x年x月x日,xx派出所xx警务室民警根据入户走访工作所获信息,将涉嫌盗窃自行车的xx(男,xx岁,xx市xx镇xx村)在xx街道xx村其租房内抓获。经审查,该交待于200x年x月至今,先后在xx、xx等地盗窃自行车x辆、电动自行车x辆的犯罪事实。现该已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为检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效果,我们对每个派出所每个警务室辖区每月刑事发案情况都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通报。从实际发案量看,去年至今,我市刑事发案同比去年下降xx%,印证了我们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正在不断发挥作用,并且将在维护稳定、压减发案上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三、当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我市来说,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改革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有些是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具体问题,都待我们在今后工作及时加以解决。

一是民警业务素质的问题。随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认识到,警务室的“庙”设好了,“和尚”会不会“念经”、怎么去念好这个“经”是个大问题。我们认为,社区民警职责远不止这五项职责,从警务室担负的职责和任务看,民警应该是个多面手、样样能,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加强对基层民警各项业务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否则,工作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建议,上级各警种都要学习研究三基建设尤其是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决不能单打独斗,制定的工作措施、标准必须与当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框架相吻合。

二是运行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外地同行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更需要我们在实践和实战中去探索和完善。例如:如何解决好派出所日常值班执勤与警务室工作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民警业务学习培训与日常勤务之间的矛盾、如何加强部门警种与社区民警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如何在重大案(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快速集结并有效配合、如何在民警分散工作后既能保证有效工作又能规范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委的高度重视,现在正潜心研究并着力加以解决。

三是警务室设置数量的问题。我们在确定警务室数量时,是根据现有警力情况以及人口、治安复杂情况等,在反复调研论证后做出的决定,在农村除所长外全部民警都有自己的警务室,目的就是强迫民警去接触群众,去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基础工作。目前我们的认识还不一定科学,在警务室建设初期我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就有不少同志反映警务室的数量多了,我们通过对警务室建设的实际运转和不断调研分析,于x月x日,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我们将警务室数量由xxx处调整为xx处。

四是警务室档案薄册的问题。不少民警反映,警务室民警需要填写的薄册过多,牵涉了不少精力,并且有些薄册对警务室实际工作作用不大。建议上级最大限度减少警务室档案薄册,为社区民警减负。我们在前期精减薄册的基础上,正在由专人组织再进行调研论证。建议上级高度重视民警科学管理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民警办公自动化问题,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民警的经济、政治待遇问题。各级对此都出台了不少有利于调动社区民警积极性的倾斜性、鼓励性政策,但仍停留到指导意见这个层面上,这是涉及到民警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具体化、制度化,建议上级出台具体可操作的硬性规定,这样更能让社区民警扎根基层、安心工作。

英美第四次警务革命的结果———实行社区警务,崇尚返璞归真的警务风格,已经被成功移植到我国,与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合而为一。纵观现代西方警察科学160余年历史,其发展趋势有四:研究的对象逐步分化、专一;学术著作飞速增长;从偏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向重视基本理论的方面转化;警察科学独立的趋势渐趋明朗。建立独立的警察学学科正是适应了这种发展与趋势。同时,建立独立的警察学还为我们研究警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宽广的领域。虽然我国警察学(公安学)与西方警察科学研究存在名称上的差异,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西方国家是“有警察学研究之实,无警察学之名”。如果从关于以警察为对象的警察学科的研究内容来看,东西双方则有殊途同归之效。从双方对于警察学科的研究趋势来看,日益表现为互相借鉴、互相吸收,资源共享、趋向同一。任何一门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中大学科的诞生,绝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情。以警察科学为例,不是一两本警察学著作的出版发行就可以宣告问世的。相反,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多种标志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警察学学科的确立需具备以下条件和标志。1、客观标志1)明确的概念。西方警察科学确立了这个学科的名称,即PoliceScience。中文直接命名为“警察学”。从警察科学到警察学。都已形成一个概念体系,包括警察哲学、警察勤务、警务技能等。2)独立的研究对象。英美警察科学仿佛并不在意进行研究范围的划定,往往是就事论事,分专题研究。但我国公安学早已确定了H结构的框架,把整个学科对象分为主体即警察和客体:第一客体———犯罪与违法活动,第二客体———公众的权利、利益。3)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包括:基本理论,本学科的哲学,学科历史,实用技术,分学科的研究,比较研究等六大基本体系。4)一整套独立的学术术语。据笔者统计,现代警察科学专有的学术概念已有500多个,如“警察合法性”、“社区警务”、“邻里守望”、“无增长改善”等。这些概念已打破国界,成为整个世界警察科学研究的共同语言,得到广泛的承认。5)独立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近几年,警察学科的发展,使得警察学科建设有了长足进展。目前,警察学科设有七个硕士点,培养警察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11个硕士点:诉讼法学、刑法学、应用心理学、法医学、行政管理学等;沈阳刑警学院有5个硕士点:诉讼法学、法医学等。200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又建立了公安教育系统的第一个博士点。6)全国性、洲际、国际的学术组织团体的建立。全国性警察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成立促进国际间、洲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更加频繁和多样化。警学研究的全作也较已往增多和规模加大。如互派访问团、交流学者,互派留学生等。2、主观承认1)继承性。对学科历史的研究与继承。2)归属性。包括整个社会的承认与学科内部的自身承认。现代西方社会已经承认警察科学的存在与发展。在我国警察机关内部,关于警察科学是否应独立,或警察科学是否成为一个大学科的争论也已展开广泛争论。综合以上标志,我国公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正因如此,公安学科就可能成为与法学、军事学等并驾齐驱的大学科。

英国艾克赛特警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约翰·阿德森提出以社会契约论作为社区警务的基础理论。社会公众共同订立契约,把自然权利交给国家,由国家代替他们行使这种权力,该思想兴起的政治科学理论探讨了警察的建立及其职能、国家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社会契约论表明,政府如果忠实于并且实现了它对公民的义务,人们就应该遵守这种行为规范。警察工作具有一种政治功能,警察既是政府的法律代表,同时也是人民的公仆,因为人有权利要求警察提供服务,警察也有权利要求公众实现他们对国家的契约,这样才符合所有人最大的利益。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公众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方面应具有必要且可能的治安功能。警察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故警察的治安责任与作用是相对的。所以,组织社区公众(个体和群体)参加旨在维护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罪、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活动,能充分调动社区公众的治安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感,发挥其应有的治安作用,这种一改传统的单纯由警方一家对付犯罪的警务方式,强化了社区治安功能,使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犯罪作出反应,并通过警察与公众增进了解,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条件来提高警方对社区的服务水平,由此建立起密切的打击、防范和服务的体系,使这个整体更富有治安潜力。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西方国家警察机关普遍接受了著名的“皮尔原则”,并以此为根据推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警务战略。

社区警务研究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五部分:论文题目、目录、提要、关键词或主题词、论文正文。

简单地说,你可以先将要写的题目为论点,然后题要为论据,详细进行论证,最后将结论进行描述结论就可以了。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达到论文的最佳描述。

论文提纲怎么写如下:

1.内容要求:

论文提纲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内容的综合设计与阐述,也是对于课题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走向的一个框架性的阐述与设计,所以研究者列出论文提纲,可以总体把控论文的思路。

2.书写技巧:

论文提纲的设计需要按照论文原有的设计思路与逻辑顺序进行整体的设计与书写,其中提纲的逻辑调理与内容设计较为重要,.提纲的书写顺序如下: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二、论文写作范文模板样本(参考)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二、系统分析

(一)可行性研究 ---------------------------------------------------必须有

(二)需求分析 ---------------------------------------------------必须有

三、系统总体设计

(一)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功能模块图-----------------------------------------------------必须有

(二)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ER图)-----------------------------------------必须有

逻辑模型设计(二维表)---------------------------------------必须有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摘要:(150字)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交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编写提纲的步骤: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引言(绪论)-------------------------------------(300字左右)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

近几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淮安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在发展区域经济,创建“四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强力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城乡社区,为构建和谐淮安夯实基础,全市和谐社区建设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一、我市社区建设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全市五个区和部分县的社区建设情况作了调查,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制机制较健全。2002年以来,我市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要求,按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规划和原有小区的特色,采取合并、撤消、分割、新建等方式,把全市282个居委会辖区调整为132个,调整后每个社区规模平均3000户左右。2005年各县(区)政府所在地又陆续进行了新建社区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经过体制改革的社区已有140个。200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后,我市社区的组织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工作机制运作更加顺畅,市里成立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市委组织部和民政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同时,社区的工作经费得到保障,财政按每个社区居委会8000元/年的标准向社区下拨工作经费,市财政补助2000元,区级配套6000元。二是民主自治有创新。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各社区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三者分层决策、分权管理的体制,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委员会制度、全程监督机制和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制度,各社区普遍实行了事务、财务“两公开”制度,使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逐步向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各社区普遍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设立了居务公开栏,实行居务公开。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规范社区居委会选举程序。2006年4月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专门转发了《市民政局关于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的意见》,对社区居委会的选举程序、选举经费、责任追究等作了明确规定,从体制设置上优化整合社区居委会。2007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又印发了《关于实施社区事务申报准入制度的通知》,从制度上推进居民自治。在此基础上,按照十六大精神和全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社区自治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清河区在全区35个社区通过试点逐步推进社区“直选”,并按照社区居委会成员选聘分离的原则,构建起民主自治的新体制。社区“直选”大大激发了社会内在的力量,成为居民自我参与、民主管理的最生动、最直接体现。“选聘分离”把真心实意关心社区,愿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并得到大多数社区居民的认可的干部选到居委会中来,使得社区居委会真正回归到居民自治组织这一性质。同时也摸索一套规范化的城市社区直接选举操作程序。三是社区服务有特色。我市的社区服务已发展到家政、保安、法律、中介、计生、卫生、民调、养老、托幼、社保等十大系列130多个服务项目,并向市场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了以县区级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上下联动、左右联网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15个街道(镇)级社区服务中心、230个社区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所14个,劳动保障服务站118个;社区警务室132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169个,社区中介职业机构235个;社区活动中心184个(其中社区老年活动室155个),社区图书室132个、社区居民学校132个;注册物管企业106家托管面积1240万平方米。还有便民服务网点4926个,民办、个体兴办的敬老院31个,幼儿园34个。体育部门在社区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新建8个健身工程、153个健身点等。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社区服务项目3600余个,其中,家政服务类403个、生产经营类3200个,总收益达1000多万元,45522人得到了就业。基本形成了“10分钟生活服务圈”、“10分钟卫生服务圈”、“10分钟文体活动圈”。与此同时,社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贫帮困、关心群体活动,2002年以来,我市每年都组织万余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万余户城镇困难家庭;市、区两级机关抽调2000余名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城区每一个街道、社区,与基层干部一起进入千家万户,逐户落实帮困措施,并建立了帮扶档案;2006-2007年年,又组织了138名市级机关干部进驻社区担任社区建设指导员,帮助开展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四是设施投入有保障。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社区硬件设施的投入。自2003年以来,我市市级财政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达1700余万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委丁解民书记先后10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社区进行调研,7次就社区工作经费、阵地与队伍建设等问题,召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会办,使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两室”(图书阅览室、社区综治警务室)、“两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两中心”(社区文体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社区按照每百户配套建设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综合用房20平方米,有87个社区建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市级各部门也积极增加对社区设施的投入。五是文明创建有成果。各地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载体,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文明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第一标准,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把城市建设成为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文明的乐园为总要求,以实现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7年底,我市9县区的142个社区中,有省级文明社区2个,市级文明社区21个,占18%。在创建四城中,各个社区干部作出了艰苦努力。六是社区党建有实效。我市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健全,区级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建立了党员工作站,在楼群设有小组长,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建工作覆盖到户、工作到家、触角灵敏、反应有力。各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在职党员,通过落实报到、登记、反馈、检查、表彰等5项制度和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等活动,使广大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建设。从2002年起,我市全面推行的社区党员“一人一岗”活动,党员的参与面已达到80%以上。为架起政府部门与社区联系的桥梁,2006年市委、市政府安排了市直138个部门与93个社区结对共建。各部门都明确了1名分管领导,并选派1名中层以上干部担任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员,从而架起单位与社区联系的桥梁,取得良好效果。2006—2007年,市直单位共支持社区资金500余万元,办实事500余件。我市“建立指导员制度,破解社区共建难题”的做法,受到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领导高度评价,省《党的生活》杂志作了专题报导。七是社区队伍有活力。我市通过采用向社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渠道、多形式选聘 优秀人才,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道路,通过法定程序把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到社区任职。清河区等地还推行了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以规范用人机制。目前我市共有社区专职工作者1072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0%。同时,根据市有关文件的要求,各县区还对社区干部的配置标准、经济待遇、社区干部的社会养老保险作了规定。各街道还与社区干部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浮动工资;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评选表彰“十佳社区、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社区工作者”,规定:凡连续3年获得十佳社区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大大激发了社区干部积极性、创造性,为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调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1、社区建设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相适应。一是新老社区建设不平衡。目前,一些老社区还存在较多困难,不少老社区房屋陈旧,绿化率低,路面、墙面破损,管道不畅,物业管理尚未普及,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社区干部的精力。同时,这些老社区的办公设施难以保证,区域内的生活、文体活动等设施功能不全。二是市县的社区建设不平衡。市区的社区建设起步早,目前50%以上已成为市级文明社区,而县的社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县城社区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基础设施、工作内涵等与市区社区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建设不平衡。目前我市除140个城市社区外,还有132个农村社区和“村改居”社区,这些农村社区在管理体制上不少沿袭了原来行政村的管理模式、环境卫生、基础条件、工作机制等方面尚未达到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2、社区工作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一是社区与部门、街道的关系尚未理顺。我市对社区应承担哪些职责,已有一些初步的界定,但还没有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规定,现在很多部门把社区当作本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把原本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又没有相应的经费下拨,使社区干部压力很大,社区负担很重。二是各类评比活动牵制了社区大量精力。部门和街道经常向社区下达各种考核指标,目前社区有治安、卫生、环保、妇联、党建、精神文明等各类评比活动10余项,使社区疲于应付。三是共建机制运作难度加大。我市对社区共建也制定了相关文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单位对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一些机关单位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缺乏制度保障,难以做到经常化。四是资源共享尚未全面落实。从全市来看,对于资源共享,社区的积极性很高,但驻区单位由于管理、经费等问题,开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3、社区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新招聘的社区干部素质有待提高。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的业务不熟悉,尤其是这些年轻干部缺乏思想工作的经验,与过去老的居委会干部相比,这些干部把目前的岗位当作是单纯的谋生手段,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社区干部队伍稳定性差。目前社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社区干部收入与付出不相符合,一些社区干部特别是社区一般干部一有机会就想调动。另外,一些街道不按法律法规的规定随意调动社区干部,也造成了社区干部流动性过大。三是农村社区和“村改居”的社区干部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村社区或“村改居”的社区由于工作内容的变化,工作中心从过去以发展经济为主,转变为以服务、管理为主,原有干部的素质从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这个转变。二、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考和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今后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三个提高”(提高市民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总目标,以建设“三园”(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文明的乐园)为总要求,以实现群众的“三个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个推进”(推进社区服务的完善、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区资源共享)为突破口,围绕“生产发展、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安定文明、和谐并进、全面小康”这一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淮安特征的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社区全面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新高潮。采用多种切实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努力使十七大精神进社区、进楼道、进家庭,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推进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要;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探索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同时,要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入手,进一步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加强社区教育,繁荣社区文化,发展社区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文明程度。要以“三类社区”(精品社区、老城区社区、城郊结合部社区)为重点,新建社区及市示范社区要在完善中提高品位,在提高中创出特色,抓出一批全省领先,苏北一流的文明社区。老城区社区要针对老年人多、特困家庭多、下岗失业人员多、非常住人口多、背街小巷多、无物业管理的社区多等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扬长避短,以搞好思想道德教育为基本功,以方便群众、服务居民为切入点,重点做好扶贫帮困、关心弱势群体等工作,努力夯实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城郊结合部社区要注重做好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工作。整体推进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力争到年底使80%以上的社区成为市级文明社区。全市2个省级示范社区,要巩固现有工作成果,向更新的目标迈进。2、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我市社区建设。一是要把社区建设从中心城市向副中心城市、小城镇推进。要把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向副中心城市、小城镇辐射,在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全面推行才社区管理体制,制定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社区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对这些社区的建设加强指导和扶持的力度,更大程度上提高社区建设水平。二是从硬件和载体上向软件和内涵推进。要在加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以十七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以文明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三是从两个文明向三个文明推进。把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到议事日程,根据十七大的精神和全国社区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社区组织“直选”和居委会干部选聘分离是方向,要认准这个方向,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清河区社区自治的经验和做法,把我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3、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一是要实现全社会、大范围的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机制,搭建社区服务的平台,促进社区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准备把清河区“社区服务信息网”的社区服务内容,提升为市级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从更高层次上推进社区服务。进一步重视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更多的人员,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以适应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促进社区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二是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当前,重点是要做好便民利民服务,特别要重视做好面向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业在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下大力建立充分就业机制,为下岗失业职工腾岗、找岗,创造就业岗位;强化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社区扶贫帮困体系,完善对“一低两大 ”家庭(享受低保、大病重病)的帮扶机制。三是要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服务。继续完善“10分钟服务圈”,把社区服务延伸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消灭服务的“盲区”和“死角”,扩大社区服务的受益面,达到全范围覆盖。不仅要建立“一门式”、“一条龙”的服务窗口,还要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热线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全程式的服务体系,实现全天候服务。加快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步伐,实现区域联网、信息共享,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从而发挥最大效能。4、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一是明年争取市区两级财政对社区建设投入600万元,主要用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主城区所有社区2008年全部建成300平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二是进一步增强区级财政对社区的投入力度,三级财政从原来的“四、三、二”比例调整为“四、四、二”的比例。对社区的财政拨款要逐年提高,增加幅度不低于上年财政收入增加幅度的20%。同时,改变拨款方式,设立社区建设专门帐户,由街道进行监督,年底委托市有关部门对帐户进行审计,便于市里监督各级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三是市级有关部门要继续对社区进行投入,在保证社区文体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社区设施的内部投入,如卫生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备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文化部门要加大对图书室的电子化建设和藏书投入,体育部门要增强体育活动室的体育用具投入等,进一步丰富社区建设的内涵。5、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结合社区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社区组织资源,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理顺社区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党为核心,议行分设”的要求,协助做好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完善。理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逐步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把群众公认度高、居住在本社区的党组织书记依法推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把思想政治素质好、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社区居委会主任中的党员选配到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抓好一批党建工作有特色、上水平的示范社区,通过示范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面上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争取到明年底,全市80%以上城市社区的党建工作达到“五个有”目标(有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斗力强、群众信赖的领导班子,有一个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单位共建机制,有一支以党团员为骨干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活动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有一个能使社区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服务的社区服务网络,有一套有效实施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制度)。6、理顺社区与部门、街道的关系,搞好社区自治。一是要对社区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界定,要求各区选择一个街道进行理顺社区关系、明确社区职责、放权于社区的试点。坚持实行准入制,对于社区职责以外的任务,以“费随事转”为原则,有关部门要进行相应拨款。同时,为了提高部门、街道的服务意识,实行社区对区级部门、街道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背靠背”评议的制度,加强社区对部门、街道的制约。二是整合各类评比机制。为了减轻社区参加各类评比的压力,市里对各类评比活动进行整合,采用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台帐、统一考核、统一奖励、成果共享的办法。目前文明社区评选包括了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所以对社区的评比、创建活动应由市文明办牵头,制定统一的考评标准。三是对社区结对共建、部门单位考核和资源共享有关问题进行统一的政策规定。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考核办参加,研究落实相应政策,把机关与社区的结对共建作为对机关进行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机关干部挂钩帮扶社区活动要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内容。对社区内单位开放文体设施资源所发生的经费,由各主管部门负责解决,市财政每年给予主管部门一定补助,提高社区单位的参与共建的积极性。7、加强社区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要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确保他们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平均水平,并为他们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逐步推行社区工作人员等级工资制,把工资水平同群众满意程度,工作资历、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以确保社区工作者的队伍稳定。要继续在全市开展评选十佳社区、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社区工作者活动,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社区干部进行表彰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额度奖励优秀社区工作者。二是努力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轮训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社区主要领导干部列入市委党校培训计划,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基地。同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打通社区和机关工作人员的使用瓶颈。社区优秀工作者可以选配到街道、区级部门的领导岗位上,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在保证各项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社区进行挂职锻炼,充实社区的力量。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的研究背景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一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特点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说明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社会对社区的关注自19世纪末期横扫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的社区睦邻运动开始,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由英国的巴纳德在伦敦建立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社区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社区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社区理论的研究大致包含两类:一类是社区本身的静态研究,一类是对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动态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社区人文区位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社区社会关系理论、社区变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的社区发展格局特色,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和关系各具形态,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在国外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二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日渐趋向融合。

在微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②经费投入不足,社区设施不够完善;

③思想观念陈旧,相关法制不健全;

④老社区功能混乱,新建社区缺乏生活气息;

⑤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

尽管到目前为止城市社区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国内仍缺乏真正贴近国情、具有指导力的理论,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社区建设在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社区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专注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社区管理理论,意在将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本土化”,应用到社区管理上,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一是以上海卢湾区五星桥街道为例的行政侧重型模式;二是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例的自治型模式;三是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为例的混合型模式;四是一会(分)两站的“盐田模式”。这四种创新模式各有千秋。上海行政侧重型模式有效克服了“条块分割”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居民社区参与度不够。沈阳自治型模式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理顺了条块关系,但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供给与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江汉混合模式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但是仍存在行政化倾向,低配套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直到2005年,深圳“盐田模式”的出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和建设的创新成果工作有了近一步的发展。这种“一会(分)两站”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同时让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政府在社区仍然保留着行政末梢,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综合以上四种模式的利弊,我觉得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无法体现自治性。国内未来城市社区管理的趋势: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会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会更加完善,正如吴新叶(2008)所说“社区发展的组织日趋自治化、公众化”,“社区发展的管理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社区发展的手段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围绕和谐社会的标准建设的城市社区必将呈现多种新形式,例如服务型城市社区、自治型城市社区、学习型城市城市社区、数字型学习社区和生态型城市社区。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一,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头,因此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综合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就成了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理论任务。杨团(2002)曾总结说“城市社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创新和自治性,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自治研究水平,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王永平(2008)指出“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体现”。 本文从社区入手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有助于响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呈现出社区居民日渐增长的社区参与需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同滞后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

第四,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成为了可能,还变成了必须。“社区”意味着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自身的管理提供帮助,也可以对其他的相关社区提供参考。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的建设,揭示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根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05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二、 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1、 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4、 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5、 论新闻策划的原则和方法6、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7、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8、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走向9、 论中国IC策划的定位10、上海或广州城市国际形象的确立与推广三、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 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3、 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7、 论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8、 论政务公开9、 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10、论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四、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细分问题论述)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3、 政府与制度变迁4、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5、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6、 考核制度比较研究7、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8、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9、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五、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4、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6、 依法治国与治吏7、 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8、 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六、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3、 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4、 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6、 舆论监督的作用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七、 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1、 当代中国行政模式研究2、 当代中国法治行政研究3、 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4、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5、 加入WTO与政府制度创新研究6、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八、 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1、 公共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2、 市场经济与政府体制改革3、 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4、 政府责任研究5、 市场经济与非赢利组织的发展6、 依法行政研究7、 城市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8、 城市政府与法治9、 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11、法治与德治1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九、 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1、 1994年后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膨胀的原因分析2、 论西蒙的决策思想评新公共管理理论3、 论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4、 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5、 中美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6、 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7、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8、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9、 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十、 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1、 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4、 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研究5、 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顶性6、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7、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1、 城市政府规模的讨论2、 公共人力资源讨论3、 城市社区管理讨论4、 城市管理讨论5、 户籍管理讨论6、 城市公共管理专题讨论7、 市政体制比较讨论8、 社会网络与城市发展讨论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1、 论城市的本质2、 市政学研究的内容、界限及意义3、 西方市政学研究4、 比较市政学研究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7、 撤退设市可否作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8、 外国城市管理体系的变迁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9、 第三部门研究综述10、制度变迁与城市管理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细分问题论述)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细分问题论述)3、 公共伦理分析(细分问题论述)十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1、 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2、 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3、 论权力制约技术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1、 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政府间合作研究2、 市场经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3、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研究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响研究5、 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1、 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构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 ( 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历史演变或法理分析 )3、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特别是广东的改革经验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分析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1、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体制研究(从中拟一题目)2、地方政府体制中的条块关系3、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4、党政关系(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研究)5、 城乡社区自制制度建设6、 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地方政府体制(任选一个地区或进行比较分析)7、 关于政党政治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8、 关于政府体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9、 关于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10、 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建设(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十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1、 从统治到自治:公共政策范式如何转换?2、 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3、 听证制度与公共政策论证的公民参与——以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村与街道治理为例4、 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6、 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7、 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8、 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1、 比较分析行政集权民主制与传统代仪民主制的异同2、 古罗马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3、 西方民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形成4、 比较英法革命及其对各自政治的不同影响5、比较英美政党结构及其功能的异同5、 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二十.新增题目1. 论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与特征2.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3.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4.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特征5. 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6. 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7. 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8. 孔子政治思想剖析9. 老子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0.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换1. 谈传统社会中公共伦理缺失的深层根源2. 谈公共伦理建设的新走向3. 公共伦理与诚信4. 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5. 谈转型期公共伦理的缺失6. 公共伦理规范基础的重建1. 环境资源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2. 地方政府财政绩效评估3.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分析-----以某个省份为例4.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收入比较5. 渔业产权结构构建的经济学分析6. 公共养老金安全运营监督机制分析7. 企业年金发展国际比较8. 企业年金投资模式研究9. 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1. 改革进程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2. 政治信用论3. 区级政府财政4. 西方政治哲学研究5. 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6. 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7.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研究8. 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9. 传统文化与制度构建10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11危机管理 12.论领导过程1. 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2.公私部门差异分析——基于管理的视角;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4.发展战略研究;5.市民社会研究;6.官僚制研究;7.论行政学的产生8.公私伙伴关系研究1.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2.城市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2. 城市经营的实证研究 4。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5。第三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研究7. 城市管理问题研究(细分选题,如城市流动人口研究,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研究等)1.官僚制在现代国家(我国政府中的作用和影响)政治与行政角度研究;2.论公民行政执行权的保障(论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行政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3.论行政执法的合法性(行政法和法理角度研究);4。论行政执法的合理性(行政法,行政哲学,法理学角度研究);5.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6.论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行政和行政哲学的角度研究);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务员素质(行政伦理,公务员制度的角度研究)1、 关于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若干思考;2、 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班集体的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大学的考核体系研究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绩效技术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大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的研究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团队激励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问题大学的考核体系研究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绩效技术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机构)考核制度的研究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从传统到现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想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

  • 索引序列
  • 社区警务的论文研究背景
  • 智慧社区警务研究论文
  • 西方社区警务研究论文
  • 社区警务研究论文提纲
  •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的研究背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