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那么你知道关于篮球运动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的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代写论文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笔调查问卷计算机等

一、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序号主要工作内容起止日期

1选题,拟定开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010年6月

2完善计划,开展研究2010年7月—2010年9月

3再次查找资料,统计结果2010年10月

4分析对比,拟定初稿2010年11月

5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返,反复修改2010年12月

6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4月

7再次修改,正式提交论文2011年5月

五、预期结果

1、充分分析拼抢篮板球技术,并清晰细致的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2、利用篮球运动中拼抢篮板球的能力的分析,为学院篮球篮球专选对训练比赛、以及日后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做出指导。

3、充分提高拼抢篮板球的训练效果,从而使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一、 选题依据

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的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包括国家青年队)却在亚洲、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在奥运会预赛12队的16项技术统计中,除姚明有10项进入前5名外,无一人进入前十,中国男篮的失误高居榜首,5场比赛失误高达93次,平均每场失误次,其他大多数统计不是垫底就是倒数第二。无论是体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和作风,中国男篮都不具备8强的实力。在第七届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中, 拥有像易建联和唐正东这样绝好条件(连美国教练都羡慕)的中国青年男篮,二胜六负仅排第十四名(十六支队),这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男篮自身的落后状况,而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男篮与当今世界男篮群体中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优秀男子篮球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不仅制约了目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中国篮球要想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以及中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加速优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进程。NBA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NBA为什么能50年长盛不衰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NCAA每年为NBA输送几十名顶尖球员,NBA能够持续保持魅力也就在于不断有新星崛起。通过和“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完善的训练、竞赛体制(包括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3、竞争激烈的高水平的各级教练员队伍

4、激励机制

这几点正是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同时我们发现这四点中的共性就是鼓励竞争。通过频繁的激烈的比赛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来选拔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通过诱人的激励措施来促进竞争,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篮球运动充满了生机。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由于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只能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现有的体制带来的冲击,使得目前的举国体制下,“业余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青年队—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方式已日渐萎缩,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的过程中在竞赛制度方面、政策导向方面、激励机制方面、培养体制方面、教练员体制方面、科研、医疗保障方面、联赛吸引力方面、选材方面、训练方面等方面均出现了问题,因此对我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当中出现的问题极其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鼓励竞争的原则,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对提高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和推动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参加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的运动员、近两年由青年队调入一线队伍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大超联赛的前几名队伍的运动员。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新行查阅;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用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取不同对象对各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 统计法:对青年联赛进行技术统计,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相关资料。

(四) 比较分析法:将我国后备力量的培养状况和美国相比较,将甲级队强弱队及其后备力量做全面比较,找出问题及值得借鉴或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五)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指出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 研究内容:

1、 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现状

2、 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和美国相比较

3、 后备力量和职业联赛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5、 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

6、 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五、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研究难点:由于运动员选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的因素多,所以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有难度。

六、预期结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培养模式、竞赛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么多问题的解决不时一蹴而就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随着孩子们学习与训练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的培养层次中的优秀者选拔到下一个较高的培养层次中去,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出佼佼者,“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培养篮球运动人才的基本模式。因此为了扩大篮球运动人口的基数, 必须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加大竞争力度,尽快形成我国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此,必须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加速专业队二线队伍向高校并轨的步伐。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来进行,将大学联赛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充大学生联赛的队伍及涉及的城市,增加比赛场次,避免垄断,加强竞争,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学生、中学生联赛。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抓紧培养各级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专职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各级教练员的待遇和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学校也应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加速普及完善教练员的竞聘制度,淘汰不能胜任的教练员,促使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推动选材、训练质量的提高。

七、进度安排:

2006年11月—2007年3月: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

2007年4月—2007年5月:进行问卷的设计;

2007年5月—200年9月: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完成技术统计工作;

2007年9月—2007年10月: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2008年1月—2008年2月:征求导师和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草稿;

2008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10、参考文献

[1]高建磊,陈树华,许永刚.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

[2]高治,徐伟宏.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

[4]宋振镇. CUBA与NCAA的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5]刘志伟,等.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张炳先,等.对篮球本质—强对抗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6).

[7]王章明,等.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34卷第6期

[8]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0年第2期

[9]张振东.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2):55-60

[10]朱体荃,韩立明.少年篮球比赛中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9,20(6):23-27

[11]吴金元,任海.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 [J].体育与科学,2001,22(1):37-40

[12]王守恒.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及借鉴[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65

[13]成惜今.对世界男篮身高发展趋势的研究及预测[J].中国体育科技,1989,(4).

[14]黎白.篮球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应是多少?篮球,1993,(1).

[15]李可可.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5(3):34~39

[16]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中国体育科技,1993(1):39~45

[17]李可可.关于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问题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

[18]卢亮球,邝郁,陈树华,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某些感知特征的相关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

[19]席莎,杨晓晖.对男篮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总第49期

[20]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21]黄远翔.关于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与技术特长关系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22]赵芳,孙民治.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2期

[23]武国政,杜裕,谢铁兔.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水平不稳定原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2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

[25]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6]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27]付志东.论“豆芽菜现象”的本质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

[28]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

校园足球开题报告

足球运动不仅能增强体魄而且还是对自己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经常从事足球运动的人能提高自己身体的力量、耐力、身体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所以用足球运动作为论文的开题报告很有必要。下面是我整理的校园足球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题目:

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失误的原因分析

二、选题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选题依据:

足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它不仅可以锻炼身心健康,而且一些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还可以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享受意义和影响:现代足球是在快速、对抗、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激烈的竞技运动,其特点是整体的攻防转换节奏加快,战术打法更加灵活多变,对抗空前激烈,处理球的能力突出了一个“快”字。而传接球,是足球场上最基本的“足球语言”,是队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根据长时间的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在各类失误中传、接球技术的失误表现尤为突出,它使比赛的精彩程度受到了影响,同时更影响了比赛的结果。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能够减少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时传接球失误的次数,使比赛更加精彩。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传接球失误原因的分析与启示》对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近几年的32场国际比赛中的传接球失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在比赛中的所有失误有近60%是由于传接失误造成的。而传球失误又占传接球失误的2/3。在不同运动速度、对抗状态下的传接球训练中要真正抓住训练的要点与核心,在细节上严格要求是给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今后提高传接球训练质量与效率的有益启示。

国外研究现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采取的方法

研究的内容

1、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的分析

2、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失误的原因分析

3、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失误的时空表达分析研究的方法

1、数据收集、通过电视、国际互联网、各类足球书籍。

2、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传、接球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

五、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方法主要难点:

国外最新研究的成果资料难搜集。

本课题在准备阶段虽然搜集到了一些国外的资料来支持本论题,很难在现有的条件下取得更新更多的资料和理论来支持本论题

解决方法:

1、多查些资料挑取资料中公共的部分作文论据

2、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3、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为

(1)到大的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2)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3)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一)2011年12月—2012年2月:资料收集阶段。通过上因特网,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纳数据,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二)2012年3月:论文开题阶段。广泛阅读相关论文,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三)2012年3月—2012年4月:理论准备阶段。

(四)2012年4月—2012年5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五)2012年6月前:完成初稿阶段。

(六)2012年6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12年6月:定稿,准备答辩。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尚成.亚洲区足球十强赛中国队快速进攻运用情况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43-43.

[2]张春芳,张廷安,赵建安.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队传接球失误原因的自我判断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66-68.

[3]刘锡满.浅谈提高少年足球运动员传接球能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28-29.

[4]张乾伟,余吉成.关于足球比赛中传球内涵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60-63.

[5]王崇喜.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Bertvanlingen(杨一民李飞宇李连胜译).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李锦德.足球兵法攻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杨波.现代足球快速进攻最后3传的进攻速度与宽度深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5):31-33.

[9]彭恩嘉.试论时空观意识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93-94.

[10]孔祥宁,熊焰.足球比赛中争夺时空技术运用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686-687.

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德、智、体、美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构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体魄健壮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一代新人的完整内容。而作为文化现象的高校校园足球,在校园内寓乐、美、学、文于一体,融入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足球文化,即足球运动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历史文化足球风格文化和足球运动中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关于高校校足球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泛指大学园内一切与足球有关的活动;从狭义的角度讲又特指高校之间的大生足球比赛。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核心是足球运动项目本身,它属于技运动范畴,具有竞技运动的共性特征。足球运动是一项特殊的竞技运动项目,其社会蕴涵是整个足球行为过程的精神支柱,足球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现着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参与者形成强烈的争胜意识、规则意识、平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高尚的社会公德以及奉献精神和协作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客观看待成功和失败,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足球运动中分有球技术和无球技术且种类繁多,它提供了多元化的身体运动形式,从而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只要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成果,便是创造。足球运动更是展示创新能力的场所。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高超的认识能力都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都建基于此。在学校教育阶段即高等教育时期正是大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的关键时期。足球运动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决定着一个人足球运动的认识水平和运动水平。

(4)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竞技运动的足球运动其残酷性体现在价值判断准则的唯一性,竞争求胜是每一个运动员的目标追求,“冠军”意识形成心理压力,并且足球场上攻防迅速、对抗激烈,变化迅捷而复杂,运动员常常要面对来自队友、教练、对手、裁判员、观众、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不可预知的直接作用,这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协作精神。在足球项目中,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集体目标和利益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这个根本目标在服务,通过集体目标的达到而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的行为决策和行动要以满足集体需要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这点在足球竞赛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影响、制约和规范着运动员个人的言行举止。因此,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主和次的关系。

(6)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足球运动是一种有约束力的社会活动,这种约束机制,本质上是社会行为规范在足球运动项目上的体现,表现为一种足球竞技行为规范。足球运动的参与者的思想、言行都受其制约和影响,这也是对培养人们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虽然校园足球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当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和我国体育战略的影响,高校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处于从属地位,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满足各级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工作任务需要的。

要想让大学校园足球文化兴盛起来,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努力。

1.加强足球课程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健身性与娱乐性对提高校园足球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对于那些缺乏实用性的教材,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运动技术难度大、动作结构复杂而不易掌握且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应考虑予以删除,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足球运动的需求和兴趣。

2.加强足球俱乐部建设足球俱乐部是一个开放的会员组织,大学生在俱乐部中参加锻炼,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通过足球沙龙让学生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互相切磋、探讨。

3.积极开展和参与校内外的足球竞赛活动足球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足球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也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足球文化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大学生足球运动乃至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要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实现。

只有以足球教学为主导,以课外足球活动为依托,多方协调配合,全员积极参与,才能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本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大学文化生活的宗旨,对普及我国足球运动,提高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水平,并通过无数个大学生影响周围的人甚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下一代的足球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林虎.关于高校足球运动项目开展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华厚杰.高等学校足球文化的探讨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3]李宏.朱晓武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

[4]华厚杰.高等学校足球文化的探讨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5]李喜来.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6]何盛,唐成.试析中国的大学生足球运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7]李卫平.建立足球俱乐部推动高校足球运动的开展

[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校园足球备受重视,特别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印发,教育部等6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将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为落实中央“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普及和提高我县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促进我县少儿足球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教育和服务功能,打造学校足球文化,让足球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户县石井镇中心学校一直实施“立德树人、奠基未来”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走科研兴校、特色建校之路,围绕“以球育人”的宗旨,推动校园足球大发展。在全镇普及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足球运动和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让更多的青少年投身足球事业。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快乐足球,转变传统的唯成绩论的错误观念,真正解放思想,认清快乐足球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指导快乐足球项目健康的发展。

对于中小学来说,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足球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难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校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做出了一定成绩,首先是领导非常重视,投资力度很大,对教师的培训也很支持,经常联系土耳其、西班牙等外籍教练和市足球俱乐部及县活动中心的领导前来来我校进行指导,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及地方各级各类足球专项培训,同时,让这些教师边学边练、边练边教,派遣其为兄弟学校的足球运动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校园足球不只是说建立更好的足球学校,而在于去实现千千万万普通孩子的草根足球梦让自己的孩子也去享受足球的快乐,也更愿意为中国足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园足球的意义,是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搭建广阔的群众基础,提供一个好的足球氛围:有更多的少年踢足球,热爱足球,就会有更多的孩子理解足球。

现在,足球运动已经成为地区热门运动,并在全区、全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安市鄠邑区石井中心学校这所全区唯一的一所半山区乡村全国足球特色校必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足球、了解足球,喜欢足球运动和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让更多的青少年投身足球事业。

最近,有读者问我,开题报告怎么写,以下就由给大家介绍,并提供一篇开题报告范文,开始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可以参考。

一、毕业论文的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 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三、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即文献综述,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四、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 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五、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列出参考文献。 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七、听取导师评价。 在导师的评价后,再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经导师最后认可后,就进入研究阶段,而后便可着手论文的写作。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

姓名: 刘某某

导师: 李某某

专业: 法学

年级: XX级

时间: 2014年10月22日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 :

(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 :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未成年人有3亿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未成年人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研究视域狭窄。 犯罪现象复杂多样,既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有关又与个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犯罪学研究必须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学和社会学方面,缺乏从众多的学科领域出发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研究选题过于集中。 笔者对近些年出版的未成年人犯罪著述和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很多,但论述内容相近,研究思路模式化。我们说,研究选题关注学术热点无可厚非,但应对同一问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领域内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虽然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犯罪预防问题有所涉及,但过于分散和零碎,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3、研究方法以思辨和论证为主,欠缺实证研究。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犯罪问题的研究,重思辨和论证而轻实证。康树华、周路、戴宜生等多位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理论研究的对象——犯罪现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脱离了实践的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毕竟是凤毛麟角,而非主流。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全面解读,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预防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弥补犯罪学理论研究上的不足。

3、通过对未成年犯罪预防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激发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4、通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剖析,设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的方案,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

(四)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文献资料和购买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为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文的正式写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其中,主要著作包括:

1、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冯云翔、娄鸿雁著:《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许邦银、张晶主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姬素兰等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董新臣主编:《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6、袁作喜、冯锐著:《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防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王亚东、鲍遂献主编:《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8、康树华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张利兆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小虎主编:《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春雷、靳高风著:《犯罪预防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冯树梁著:《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鞠青著:《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黄教珍、张停云著:《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和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莫洪宪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6、[美]路易丝?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7、[意]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8、沈壮海著:《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编委会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苏宁著:《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鞠文灿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陈永弟:《借鉴与参考——部分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掠影》,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主要期刊文章参考资料 :

1、周运清、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1期;

2、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刘远山:《略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点及对策》,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4、席小华、秦卫平:《学校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钱晖元:《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及对策》,载《江淮法治》2002年第10期;

6、王宇:《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预防》,载《公安研究》2005年第9期;

7、狄小华:《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防控》,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8、全哲洙:《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4期;

9、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王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载《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11、罗志丹:《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4期;

12、贾怀忠:《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载《教育革新》2006年第5期;

13、黄志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施》,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是介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等。

正文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第二节 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三节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解析

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析评

第三节 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

第三章 当前我国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学校

第三节 家庭

第四节 个体

第四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措施

第三节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结语部分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出发,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这一现象,再次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多策并举、多措并举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一)写作进程安排 :

2014年7月——8月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14年9月——10月中旬撰写开题报告;

2014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

2014年11月中旬——2015年2月下旬撰写毕业论文;

2015年3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

2015年4月毕业论文定稿打印。

(二)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实证调查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这一研究要以多学科为基础,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将是该研究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导师或论文指导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

沈阳体育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校园足球开题报告

足球运动不仅能增强体魄而且还是对自己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经常从事足球运动的人能提高自己身体的力量、耐力、身体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所以用足球运动作为论文的开题报告很有必要。下面是我整理的校园足球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题目:

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失误的原因分析

二、选题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选题依据:

足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它不仅可以锻炼身心健康,而且一些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还可以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享受意义和影响:现代足球是在快速、对抗、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激烈的竞技运动,其特点是整体的攻防转换节奏加快,战术打法更加灵活多变,对抗空前激烈,处理球的能力突出了一个“快”字。而传接球,是足球场上最基本的“足球语言”,是队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根据长时间的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在各类失误中传、接球技术的失误表现尤为突出,它使比赛的精彩程度受到了影响,同时更影响了比赛的结果。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能够减少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时传接球失误的次数,使比赛更加精彩。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传接球失误原因的分析与启示》对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近几年的32场国际比赛中的传接球失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在比赛中的所有失误有近60%是由于传接失误造成的。而传球失误又占传接球失误的2/3。在不同运动速度、对抗状态下的传接球训练中要真正抓住训练的要点与核心,在细节上严格要求是给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今后提高传接球训练质量与效率的有益启示。

国外研究现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采取的方法

研究的内容

1、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的分析

2、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失误的原因分析

3、足球比赛中快速进攻传接球失误的时空表达分析研究的方法

1、数据收集、通过电视、国际互联网、各类足球书籍。

2、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传、接球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

五、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方法主要难点:

国外最新研究的成果资料难搜集。

本课题在准备阶段虽然搜集到了一些国外的资料来支持本论题,很难在现有的条件下取得更新更多的资料和理论来支持本论题

解决方法:

1、多查些资料挑取资料中公共的部分作文论据

2、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3、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为

(1)到大的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2)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3)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一)2011年12月—2012年2月:资料收集阶段。通过上因特网,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纳数据,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二)2012年3月:论文开题阶段。广泛阅读相关论文,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三)2012年3月—2012年4月:理论准备阶段。

(四)2012年4月—2012年5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五)2012年6月前:完成初稿阶段。

(六)2012年6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12年6月:定稿,准备答辩。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尚成.亚洲区足球十强赛中国队快速进攻运用情况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43-43.

[2]张春芳,张廷安,赵建安.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队传接球失误原因的自我判断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66-68.

[3]刘锡满.浅谈提高少年足球运动员传接球能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28-29.

[4]张乾伟,余吉成.关于足球比赛中传球内涵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60-63.

[5]王崇喜.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Bertvanlingen(杨一民李飞宇李连胜译).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李锦德.足球兵法攻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杨波.现代足球快速进攻最后3传的进攻速度与宽度深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5):31-33.

[9]彭恩嘉.试论时空观意识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93-94.

[10]孔祥宁,熊焰.足球比赛中争夺时空技术运用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686-687.

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德、智、体、美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构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体魄健壮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一代新人的完整内容。而作为文化现象的高校校园足球,在校园内寓乐、美、学、文于一体,融入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足球文化,即足球运动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历史文化足球风格文化和足球运动中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关于高校校足球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泛指大学园内一切与足球有关的活动;从狭义的角度讲又特指高校之间的大生足球比赛。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核心是足球运动项目本身,它属于技运动范畴,具有竞技运动的共性特征。足球运动是一项特殊的竞技运动项目,其社会蕴涵是整个足球行为过程的精神支柱,足球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现着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参与者形成强烈的争胜意识、规则意识、平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高尚的社会公德以及奉献精神和协作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客观看待成功和失败,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足球运动中分有球技术和无球技术且种类繁多,它提供了多元化的身体运动形式,从而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只要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成果,便是创造。足球运动更是展示创新能力的场所。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高超的认识能力都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都建基于此。在学校教育阶段即高等教育时期正是大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的关键时期。足球运动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决定着一个人足球运动的认识水平和运动水平。

(4)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竞技运动的足球运动其残酷性体现在价值判断准则的唯一性,竞争求胜是每一个运动员的目标追求,“冠军”意识形成心理压力,并且足球场上攻防迅速、对抗激烈,变化迅捷而复杂,运动员常常要面对来自队友、教练、对手、裁判员、观众、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不可预知的直接作用,这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协作精神。在足球项目中,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集体目标和利益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这个根本目标在服务,通过集体目标的达到而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的行为决策和行动要以满足集体需要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这点在足球竞赛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影响、制约和规范着运动员个人的言行举止。因此,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主和次的关系。

(6)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足球运动是一种有约束力的社会活动,这种约束机制,本质上是社会行为规范在足球运动项目上的体现,表现为一种足球竞技行为规范。足球运动的参与者的思想、言行都受其制约和影响,这也是对培养人们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虽然校园足球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当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和我国体育战略的影响,高校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处于从属地位,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满足各级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工作任务需要的。

要想让大学校园足球文化兴盛起来,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努力。

1.加强足球课程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健身性与娱乐性对提高校园足球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对于那些缺乏实用性的教材,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运动技术难度大、动作结构复杂而不易掌握且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应考虑予以删除,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足球运动的需求和兴趣。

2.加强足球俱乐部建设足球俱乐部是一个开放的会员组织,大学生在俱乐部中参加锻炼,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通过足球沙龙让学生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互相切磋、探讨。

3.积极开展和参与校内外的足球竞赛活动足球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足球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也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足球文化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大学生足球运动乃至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要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实现。

只有以足球教学为主导,以课外足球活动为依托,多方协调配合,全员积极参与,才能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本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大学文化生活的宗旨,对普及我国足球运动,提高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水平,并通过无数个大学生影响周围的人甚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下一代的足球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林虎.关于高校足球运动项目开展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华厚杰.高等学校足球文化的探讨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3]李宏.朱晓武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

[4]华厚杰.高等学校足球文化的探讨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5]李喜来.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6]何盛,唐成.试析中国的大学生足球运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7]李卫平.建立足球俱乐部推动高校足球运动的开展

[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校园足球备受重视,特别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印发,教育部等6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将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为落实中央“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普及和提高我县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促进我县少儿足球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教育和服务功能,打造学校足球文化,让足球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户县石井镇中心学校一直实施“立德树人、奠基未来”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走科研兴校、特色建校之路,围绕“以球育人”的宗旨,推动校园足球大发展。在全镇普及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足球运动和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让更多的青少年投身足球事业。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快乐足球,转变传统的唯成绩论的错误观念,真正解放思想,认清快乐足球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指导快乐足球项目健康的发展。

对于中小学来说,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足球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难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校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做出了一定成绩,首先是领导非常重视,投资力度很大,对教师的培训也很支持,经常联系土耳其、西班牙等外籍教练和市足球俱乐部及县活动中心的领导前来来我校进行指导,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及地方各级各类足球专项培训,同时,让这些教师边学边练、边练边教,派遣其为兄弟学校的足球运动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校园足球不只是说建立更好的足球学校,而在于去实现千千万万普通孩子的草根足球梦让自己的孩子也去享受足球的快乐,也更愿意为中国足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园足球的意义,是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搭建广阔的群众基础,提供一个好的足球氛围:有更多的少年踢足球,热爱足球,就会有更多的孩子理解足球。

现在,足球运动已经成为地区热门运动,并在全区、全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安市鄠邑区石井中心学校这所全区唯一的一所半山区乡村全国足球特色校必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足球、了解足球,喜欢足球运动和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让更多的青少年投身足球事业。

体育因其在教育、健康、文化、经济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类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设计(论文)题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对策研究

课题的根据: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随着1999年第一次大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暴露,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每年有数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工作。据反映,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应变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品牌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要想立足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体育教育学生就必须要增强竞争实力,尤其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以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成本低,高质量的竞争优势。

本课题综合应用系统论、中心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经济学等加强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就业提供理论指导。

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许多高校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其本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校(湖南城市学院)作为一个新升本的院校,在这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除了教学中软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外,还没有真正重视和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方面都略显不足,继续升造(如考研)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本文主要就是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综述和分析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及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就业方面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合理、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和发展的各项构成要素,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状况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也称之为核心能力或核心特长,这一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89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这一论文,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长期决定因素。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又发表了《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对核心竞争力做了如下定义: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1991 年,杰伊.巴尼(jay barney )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核心竞争力具有珍贵性、异质性、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等特征,从而确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四项标准:有价值、稀有性、难模仿、无替代。

国外直接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不过,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献中渗透着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主要有4个角度:资源观、文化观、专业的动态能力、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至今并没有一致的定论。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这五个类别分别是: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它们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由此看出,国外对高校就业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前人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主要代表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他们从核心竞争力规范定义出发,在《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突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孟丽菊则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她强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性和积累性。

“能力整合论”考虑到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把核心竞争力归结为综合能力,其中几种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支柱,由竞争结果反映竞争力的强弱。

第二种观点,“构成要素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一般都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王继华、文胜利在《论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扬弃其原有涵义,用以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要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来界定,应重视以下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李景渤认为,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五个: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同样,罗红在《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由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胡建华则在《试析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一学问的生产能力》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学问的生产能力则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明与发现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而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株洲工学院书记兼院长张晓琪在《面向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一文中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其发展的灵魂是创新、形成自己的包装学科群和专业群)。应智国在《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办学特色》提出,专业群(专业体系和实训体系)设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指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体。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马士斌从分析高校竞争力的结构出发论述其核心要素。他认为高校竞争力要素共有七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在既定的外部管理体制条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人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积极性、合作与竞争等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力量是教师。

“要素论”从大学的局部出发,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契机,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种观点,“资源论”。夏仕武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所形成的整体能力”。金勇则在《大学竞争力机理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认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并重与统一。经济效益是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高校更应注重社会效益,高校的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人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许涛和龚波在《解读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占有资源的多寡和配置有关,并且这种资源具有高度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市场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

“资源论”把大学之间的竞争的本质归结为争夺稀有资源的能力,谁占有了稀有资源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第四种观点,“知识基础论”。以林莉,刘云芳为代表的“知识观”,在《.知识管理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认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以高等学校基础设施为依托、以高等学校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高等学校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等学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时提出知识管理是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说来,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徐学兰从大学的知识特性入手认为,知识既是高校独特的资源,更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因为其内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难以被对手模仿,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每一所高校有不同的发现未来的机会、不同的创新能力,也正是这现有的知识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发挥效能的程度不同。总之,只有知识才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之所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基础论”认为学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

设计 (论文)题目:对XX区中小学体育场馆使用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综述本课题研究动态、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体育场馆的设计、开放及利用现状、经营管理对策研究、利用率与开放率、发展存在的问题、向公众开放若干问题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果。如北京体育大学 郑俊秋,李玫红著《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定价研究》, 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意义与影响因素;重庆邮电大学 李健 姚辉洲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与开放率》,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的统计与评价等都写了与题目相关的作品。

万州区作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地处西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现状如何值得研究,于是本课题就以这个为选题,旨在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地现状使用率和管理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建议。

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因素。体育场馆是否向社会开放并用于群众活动的开展,是评价体育场馆是否发挥其主要作用的最重要的标志。我国现阶段存在场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短缺问题不可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避免浪费、提高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而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作为体育产业的基础力量、体育场馆资源的生力军,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深化改革,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进行实践,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

1、学校体育场馆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2、对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调查,摸清有关现状。

3、在摸清有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提高场地使用率。

浅谈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1、学术价值

每项运动项目均有其专项意识,所谓篮球意识可以理解为──运动员在学习老运动员应付复杂情况的应变经验,在比赛中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自觉地有目的地运用控制、支配认识与行动的能力,它是运动员长期的篮球学习、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培养和提高的,被认为是篮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

对于集体性球类运动项目来说,技术是制胜基础,战术是手段,整体产生力量以及素质作为保障。篮球运动也不例外,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应注重三个方面:正确应用各项基本技术的意识;战术配合意识;参加整个篮球运动的思想意识。 整体意识就是对参加篮球运动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民族自尊心,高昂的斗志和集体荣誉感。正确应用技术意识,就是努力掌握各项运动技术,使之形成运动技巧,比赛时准确、及时熟练地应用。战术配合意识即比赛时自觉积极地贯彻战术意图,能与同伴密切配合,使全队形成一个战术集体。

本论文主要从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对于丰富篮球意识训练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应用价值

由于篮球意识的提高取决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模仿,但目的性不明确,容易受其它不利刺激的干扰,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将来再改就比较困难了。对我市中学生篮球比赛近几年比赛的观察发现,普遍存在篮球意识不强的问题。因此,意识的培养不能靠自然形成,必须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严格要求。现代高水平篮球比赛的核心是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赛场千变万化。运动员在对抗中既是体力、技战术的较量,又是彼此斗智的过程。篮球意识作为篮球运动员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对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是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抓住战机,合理运用技、战术,应付比赛场上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变应变,使自己的行动最佳化,达到扬长避短,争取主动,从而获胜的目的。近几年我国各篮球专业队在防守技术、 战术训练方面 , 都下了不少的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了不小的提高。 但是与世界强队相比 , 特别是两名中国篮球运动员在 NBA 的表现,反映出篮球意识仍然是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主要的薄弱环节。 本文试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现状及篮球意识的具体训练方法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 旨在为我国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建议。

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刘俊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中对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做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他认为篮球意识作为篮球运动员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对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践出发,在强调篮球意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篮球意识的概念、要素、训练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篮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在球场上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胡英青也在《体育与科学》中指出在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的重要性早就被教练员所重视。他运用调查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篮球意识与训练内容因素相关程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比赛、观察能力的训练、战术知识水平和基础战术训练与发展篮球意识的相关程度最大,技术训练和对抗训练与发展篮球意识的相关程度较大。因此,应把技术训练、对抗训练、战术训练、观察能力训练、战术知识水平训练作为发展篮球意识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注重现察能力的训练。而周琪也在《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对相关课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他认为在篮球比赛中,篮球意识始终伴随着球员的行动,它是指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客观具体情况,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采取合理有效行动的过程和总和;篮球意识有着复杂的构成要素;应通过篮球理论的学习和智力训练、技术训练以及战术训练逐步培养和强化运动员的篮球意识.介此本论文主要从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意在丰富篮球意识训练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的与意义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各项技、战术,这就是篮球意识,被称为篮球运动的灵魂。篮球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比赛的积累,青少年正是培养篮球意识的黄金时期,目前少年运动员,尤其是学校业余运动员的初级训练,往往重技术,轻意识;重结果,轻过程,而造成到了一定水平后,就会发现个人的技术动作不错,动作之间却不能互相配合,通常表现为训练不错,比赛时发挥不出水平,战斗力不强。此时再予以纠正和培养,已为时以晚了。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其中教练员的训练技巧,是其中关键一环,因此,针对少年篮球训练的特点,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篮球意识进行研究,对于指导篮球运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研究内容

关于整体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基本技术运用的意识培养与训练

战术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拟解决的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的篮球战术意识,对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篮球运动水平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中学生处于基础训练阶段,所以应把战术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为以后的专项训练打下基础。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查阅以及图书资料来学习,分析与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有关的问题。

专家访谈法: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可行性分析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在互联网上查找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同时在校期间,可以和专业课老师、篮球队的教研员就本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是可行的。

3、本题目的创新点

现在社会上多重视高校与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而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需要从小抓起,深入学习的。本论文在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丰富了现阶段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篮球意识方面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4、论文研究计划

2010年3月8日 到2010年3月14 日收集资料

2010年3月8日 到2010年4月7  日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0年4月7  日到2010年4月30日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

2010年5月1  日到2010年5月10日修改论文,准备答辩

2010年5月 20日到2010年6月15日论文答辩

三、研究基础

1、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本人曾在吉林市第七中学和北华大学篮球专选班教学实习,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跟体育训练的经验,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研究和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咨询了各位老师的意见,并在第七中学的体育课上开始实践教学。

2、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我的教师李文石老师在社会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又很深的造诣,给我做了很多的指导。同时侯丽红老师对体育健身训练有很深的了解。侯老师给了我很多的

帮助,可以使我的研究更加顺利。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由于本人的理论研究水平有限,时间不充足,经验不丰富,在研究的过程中海需要努力。

四、参考文献

[1] 篮球意识训练的相关因素研究[J].胡英清.体育与科学;2001年04期

[2] 浅析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J].刘俊.科技信息;2006年 S3期

[3] 篮球意识及其培养[J].曾正阳.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意识的培养[A].刘骞.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5] 对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探讨[J].甘健辉..柳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6] 篮球意识及培养[J].孙民治,谭朕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7] 篮球意识研究综述[J].徐圣霞,刘小平;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8] 对篮球意识的理论分析[J].焦友吉;湖北体育科技;1999年01期

[9] 浅析篮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J].高琪;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方法[J].孙闽君,于德东;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1] 关于篮球意识的几点思考[A].郑文清;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2] 篮球意识的培养[J].毕务萍;山东体育科技;1993年03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点评

沈阳体育学院相关内容

沈阳体育学院简称“沈体”,是辽宁省属的体育类本科院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下面为大家带来沈阳体育学院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

校名:沈阳体育学院

曾用名:东北体育学院

英文名称:SHENYANGSPORTUNIVERSITY

建校时间:1954年

学校隶属: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校址:沈阳市苏家屯区金钱松东路36号

邮政编码:110102

学校网址:

地理位置:地处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学院占地总面积112万平方米,主校园位于横穿市区的浑河南岸,占地约万平方米;在城郊东南部山区建有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占地约万平方米。

党委负责人:姚守齐党委书记

行政负责人:刘征院长

学校沿革

1954年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9年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1月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省体育局与教育厅共管,以省体育局为主的'管理方式。

2004年9月学院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学院迁入新校区。

4月,省政府决定以教育厅为主、体育局为辅统筹地方对学校的管理。

教学单位及专业设置

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武术与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沈体体育俱乐部)

竞技体校(含中专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学生和教师(截至2016年9月)

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研究生803人。

专任教师487人,其中教授69人、副教授186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42人。

校园和设施

●新校区

校园面积: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主要设施:

图书馆:14878平方米

教学楼:19292平方米

科技楼:15712平方米

办公楼:9827平方米

田径馆:15910平方米

篮排球馆:19429平方米

武术体操馆:17208平方米

羽乒馆:11755平方米

网球馆:12150平方米

体育场:9421平方米(看台等附属设施,容纳观众万人)

游泳馆:7421平方米

大学生会堂:8766平方米

竞技体校综合楼:8287平方米

学生食堂:14453平方米

大学生公寓:76550平方米(共12栋)

留学生公寓:4959平方米

交流中心:9971平方米

室外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轮滑场、素质拓展训练场等21个。

●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

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

主要设施:综合楼(运动员公寓和雪具大厅)、招待公寓(2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槽单板雪上技巧训练竞赛场地;初、中、高级雪道;素质拓展培训场地。

●北陵校区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夏训水池跳台、南小区综合服务楼等。

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和优秀竞技人才,在冰雪等优势项目上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学校的科研工作围绕四大领域进行组织: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术刊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与美国、法国、丹麦、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合作开展本硕两段式教学。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

●价值追求:为国争光,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校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同船”精神:风雨同舟、利益与共、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校歌:《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的教学质量报告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占地757亩。现设有14个二级办学单位(系、部)和2所附属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属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主要围绕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大领域组织科研工作。现有教工734人,专任教师487人,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硕士研究生803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中文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78万册。学校与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

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顶级赛事中获得金牌103枚,奖牌248枚。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6届冬奥会,包揽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金4银3铜共8枚奖牌。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目前,学校正在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全力推进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20xx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和就业能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使20xx届毕业生满意。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体育文化导刊》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E-mail:《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E-mai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2504 传真:《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5663312 E-mail:

好中。沈阳体育学院(ShenyangSportUniversity),简称“沈体”,是辽宁省属的体育类本科院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报好中,是一本核心期刊,每年都要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投稿。

2020年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沈阳体育学院相关内容

沈阳体育学院简称“沈体”,是辽宁省属的体育类本科院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下面为大家带来沈阳体育学院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

校名:沈阳体育学院

曾用名:东北体育学院

英文名称:SHENYANGSPORTUNIVERSITY

建校时间:1954年

学校隶属: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校址:沈阳市苏家屯区金钱松东路36号

邮政编码:110102

学校网址:

地理位置:地处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学院占地总面积112万平方米,主校园位于横穿市区的浑河南岸,占地约万平方米;在城郊东南部山区建有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占地约万平方米。

党委负责人:姚守齐党委书记

行政负责人:刘征院长

学校沿革

1954年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9年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1月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省体育局与教育厅共管,以省体育局为主的'管理方式。

2004年9月学院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学院迁入新校区。

4月,省政府决定以教育厅为主、体育局为辅统筹地方对学校的管理。

教学单位及专业设置

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武术与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沈体体育俱乐部)

竞技体校(含中专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学生和教师(截至2016年9月)

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研究生803人。

专任教师487人,其中教授69人、副教授186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42人。

校园和设施

●新校区

校园面积: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主要设施:

图书馆:14878平方米

教学楼:19292平方米

科技楼:15712平方米

办公楼:9827平方米

田径馆:15910平方米

篮排球馆:19429平方米

武术体操馆:17208平方米

羽乒馆:11755平方米

网球馆:12150平方米

体育场:9421平方米(看台等附属设施,容纳观众万人)

游泳馆:7421平方米

大学生会堂:8766平方米

竞技体校综合楼:8287平方米

学生食堂:14453平方米

大学生公寓:76550平方米(共12栋)

留学生公寓:4959平方米

交流中心:9971平方米

室外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轮滑场、素质拓展训练场等21个。

●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

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

主要设施:综合楼(运动员公寓和雪具大厅)、招待公寓(2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槽单板雪上技巧训练竞赛场地;初、中、高级雪道;素质拓展培训场地。

●北陵校区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夏训水池跳台、南小区综合服务楼等。

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和优秀竞技人才,在冰雪等优势项目上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学校的科研工作围绕四大领域进行组织: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术刊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与美国、法国、丹麦、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合作开展本硕两段式教学。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

●价值追求:为国争光,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校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同船”精神:风雨同舟、利益与共、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校歌:《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的教学质量报告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占地757亩。现设有14个二级办学单位(系、部)和2所附属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属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主要围绕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大领域组织科研工作。现有教工734人,专任教师487人,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硕士研究生803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中文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78万册。学校与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

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顶级赛事中获得金牌103枚,奖牌248枚。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6届冬奥会,包揽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金4银3铜共8枚奖牌。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目前,学校正在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全力推进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20xx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和就业能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使20xx届毕业生满意。

好中。沈阳体育学院(ShenyangSportUniversity),简称“沈体”,是辽宁省属的体育类本科院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报好中,是一本核心期刊,每年都要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投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程文广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力量,但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质量不高、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分类不够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改善现存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社会体育的进步。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运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推进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精神需要得到提高,所以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基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分析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从而在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指导员发展存在的不足

1、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速度较快,从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人员的素质状况存在问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国家标准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要在初中以上,但现实的情况死存在很多初中学历水平一下的体育指导员。并且,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指导员资格后不在进行后续的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指导员的指导理念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偏高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比例偏高,很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老年人,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情况却是相反。青少年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目前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

2)文化程度结构偏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是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具备初中以上的学历水平。虽然存在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低于标准要求,但这是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相联系的,且比例较低。然而,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并不能只是符合最低标准,应该培养具有高学历的指导员。目前,在不同学历层次下,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较也偏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偏低的,这种现象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3)等级结构偏低,从业年限较短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等级的区分,其中国家级的占比小于五分之一,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是不合理的。此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从业年龄普遍较短,其中很多的体育指导员还只是兼职。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这不利于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4)地域分布结构不合理基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体育的意识水平也不平衡,进来出现了有些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也存在高低之分的现象。从地域来看,我国东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从城乡来看,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数量多于乡村,指导员的素质也普遍高于乡村。但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的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目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问题急需改善。

3、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不够明确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具有国家级和一、二、三级的级别区分,但并没有划分具体的体育项目类别,这无法满足不同项目类别的人员的需求,也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是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划分的,但并不适于社会体育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对象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基本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就导致了其指导对象对指导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普遍不高,指导员是哪个等级并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每个指导对象的运动喜好可能不同,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然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运动项目类别方面并没有进行划分。

4、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混乱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在一步步制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是由体育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但体育部门不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定管理单位,这就导致了管理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和交叉管理现象,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些管理部门对于区域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导致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处于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同时这也导致了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得不到监管,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此外,目前很多人对社会指导员这个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体育指导员的薪酬也没有得到规范,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做社会体育指导员。5、培训模式和内容不科学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短,实践也缺乏指导。一方面,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资格后,忽视后续培训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培训模式是二、三级进行自学,然后进行考试。国家级和一级是由国家的体育总局与各地区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集中的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很多的内容,指导员无法消化所学的.内容。此外,由于培训的次数偏少,每次培训的人数也少,并且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利。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问题的对策

1、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育指导员从业人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仍是相对较少的,我们还需要培养和提高体育教育指导员的数量。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较少,与指导员的质量偏低和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少和质量整体偏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培育优秀的体育人才。社会要提高体育指导员的薪酬待遇,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地位,促使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面对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员的专业水平。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要加快培养年轻人才,优化队伍的年龄层结构。其次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运动意识,落实全民健身的观念,同时要通过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和器材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人才,优化学历水平结构。

2、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只存在级别的划分,没有项目类别的区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等级的划分,应根据知道对象进行划分,如指导孩子,青年人,老人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指导员类别。此外,指导对象对体育项目的个人喜好不同,但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可能擅长每个项目。所以,应根据体育项目类别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划分。

3、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

培训对于任何行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我国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应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机制。首先,应设立特定的管理机构,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制定培训方案,考评培训的结果,并定期对体育指导员的资质和指导行为进行审核。在培训次数方面应适当的增加,增加培训的人数并提高培训的效果,但又不会流于形式,给体育指导员的日常工作造成负担。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应该在注重理论知识,在教授培训对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在培训结果的考核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

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

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依赖于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发展就需要为行业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体育指导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明确或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此外,应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社会对违法和违规的行为进行举报,相关的部门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面健身的重要推动者,对于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是改善现状,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我们要不断地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善和解决的措施,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劳毅.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0-41.

[3]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的研究[J].体育导刊,2004,(8):14-16.

[4]李相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7,13(4):12-14.

[5]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1);30-32.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那么你知道关于篮球运动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的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代写论文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笔调查问卷计算机等

一、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序号主要工作内容起止日期

1选题,拟定开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010年6月

2完善计划,开展研究2010年7月—2010年9月

3再次查找资料,统计结果2010年10月

4分析对比,拟定初稿2010年11月

5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返,反复修改2010年12月

6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4月

7再次修改,正式提交论文2011年5月

五、预期结果

1、充分分析拼抢篮板球技术,并清晰细致的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2、利用篮球运动中拼抢篮板球的能力的分析,为学院篮球篮球专选对训练比赛、以及日后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做出指导。

3、充分提高拼抢篮板球的训练效果,从而使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一、 选题依据

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的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包括国家青年队)却在亚洲、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在奥运会预赛12队的16项技术统计中,除姚明有10项进入前5名外,无一人进入前十,中国男篮的失误高居榜首,5场比赛失误高达93次,平均每场失误次,其他大多数统计不是垫底就是倒数第二。无论是体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和作风,中国男篮都不具备8强的实力。在第七届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中, 拥有像易建联和唐正东这样绝好条件(连美国教练都羡慕)的中国青年男篮,二胜六负仅排第十四名(十六支队),这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男篮自身的落后状况,而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男篮与当今世界男篮群体中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优秀男子篮球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不仅制约了目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中国篮球要想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以及中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加速优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进程。NBA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NBA为什么能50年长盛不衰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NCAA每年为NBA输送几十名顶尖球员,NBA能够持续保持魅力也就在于不断有新星崛起。通过和“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完善的训练、竞赛体制(包括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3、竞争激烈的高水平的各级教练员队伍

4、激励机制

这几点正是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同时我们发现这四点中的共性就是鼓励竞争。通过频繁的激烈的比赛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来选拔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通过诱人的激励措施来促进竞争,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篮球运动充满了生机。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由于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只能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现有的体制带来的冲击,使得目前的举国体制下,“业余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青年队—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方式已日渐萎缩,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的过程中在竞赛制度方面、政策导向方面、激励机制方面、培养体制方面、教练员体制方面、科研、医疗保障方面、联赛吸引力方面、选材方面、训练方面等方面均出现了问题,因此对我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当中出现的问题极其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鼓励竞争的原则,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对提高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和推动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参加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的运动员、近两年由青年队调入一线队伍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大超联赛的前几名队伍的运动员。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新行查阅;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用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取不同对象对各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 统计法:对青年联赛进行技术统计,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相关资料。

(四) 比较分析法:将我国后备力量的培养状况和美国相比较,将甲级队强弱队及其后备力量做全面比较,找出问题及值得借鉴或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五)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指出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 研究内容:

1、 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现状

2、 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和美国相比较

3、 后备力量和职业联赛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5、 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

6、 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五、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研究难点:由于运动员选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的因素多,所以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有难度。

六、预期结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培养模式、竞赛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么多问题的解决不时一蹴而就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随着孩子们学习与训练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的培养层次中的优秀者选拔到下一个较高的培养层次中去,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出佼佼者,“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培养篮球运动人才的基本模式。因此为了扩大篮球运动人口的基数, 必须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加大竞争力度,尽快形成我国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此,必须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加速专业队二线队伍向高校并轨的步伐。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来进行,将大学联赛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充大学生联赛的队伍及涉及的城市,增加比赛场次,避免垄断,加强竞争,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学生、中学生联赛。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抓紧培养各级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专职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各级教练员的待遇和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学校也应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加速普及完善教练员的竞聘制度,淘汰不能胜任的教练员,促使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推动选材、训练质量的提高。

七、进度安排:

2006年11月—2007年3月: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

2007年4月—2007年5月:进行问卷的设计;

2007年5月—200年9月: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完成技术统计工作;

2007年9月—2007年10月: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2008年1月—2008年2月:征求导师和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草稿;

2008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10、参考文献

[1]高建磊,陈树华,许永刚.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

[2]高治,徐伟宏.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

[4]宋振镇. CUBA与NCAA的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5]刘志伟,等.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张炳先,等.对篮球本质—强对抗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6).

[7]王章明,等.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34卷第6期

[8]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0年第2期

[9]张振东.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2):55-60

[10]朱体荃,韩立明.少年篮球比赛中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9,20(6):23-27

[11]吴金元,任海.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 [J].体育与科学,2001,22(1):37-40

[12]王守恒.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及借鉴[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65

[13]成惜今.对世界男篮身高发展趋势的研究及预测[J].中国体育科技,1989,(4).

[14]黎白.篮球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应是多少?篮球,1993,(1).

[15]李可可.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5(3):34~39

[16]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中国体育科技,1993(1):39~45

[17]李可可.关于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问题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

[18]卢亮球,邝郁,陈树华,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某些感知特征的相关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

[19]席莎,杨晓晖.对男篮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总第49期

[20]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21]黄远翔.关于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与技术特长关系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22]赵芳,孙民治.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2期

[23]武国政,杜裕,谢铁兔.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水平不稳定原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2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

[25]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6]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27]付志东.论“豆芽菜现象”的本质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

[28]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体育文化导刊》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E-mail:《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E-mai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2504 传真:《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5663312 E-mail:

  • 索引序列
  •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 沈阳体育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点评
  • 2020年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程文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