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经历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夏目漱石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鎌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 夏目漱石作品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在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序文里,有这样一段: “在这里我决定,将从根本上解释‘何谓文学’的问题。同时我下决心,利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把它当做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我把一切的文学书籍都收拾在行李底层,已经把自己关在一家租房里。我之所以要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知道何谓文学,是因为我相信以血洗血的手段乃为有效。我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心理需要,因而在这个世界里生成、发达和颓废的。也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社会需要,因而存在、兴隆和衰亡的。”[1]编辑本段夏目漱石 《挂幅》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为了给自己死去的妻子修筑一个墓碑而出卖自己的一张祖传下来的珍贵名画,但却没有人愿意欣赏,最后只得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把画转让出去。但在另外一个方面,老人对此画却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时刻担心着自己的珍贵古画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这是一种情怀,很显然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探究人性的最为温婉的成分。从老人的举动上,这的确是一种对艺术的痴迷,就像我们在文章中所看到的:每月从壁橱里拿出两三次,拂去桐盒上的灰尘,恭恭敬敬的取出里面的东西,立即挂在三尺的墙壁上,凝望着。而在此同时,老人的形象也在这份珍惜中呼之欲出,让我们看到一位老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祖上传宝,但是却无一例外的传达出了老者的心--这颗心充满了爱。不管是对妻子还是对艺术。 而在语言的表达运用上可为绌朴,没有丝毫的夸饰,就好像一幅恬淡的中国山水画,再缓缓的叙事中够累出精神绝对的映向。 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 夏目漱石作品《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编辑本段作品列表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我是猫少爷(坊っちゃん)--1906年; 漾虚集--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梦十夜--1908年; 三四郎--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遗作;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夏目漱石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鎌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 夏目漱石作品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序文里,有这样一段:“在这里我决定,将从根本上解释‘何谓文学’的问题。同时我下决心,利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把它当做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我把一切的文学书籍都收拾在行李底层,已经把自己关在一家租房里。我之所以要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知道何谓文学,是因为我相信以血洗血的手段乃为有效。我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心理需要,因而在这个世界里生成、发达和颓废的。也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社会需要,因而存在、兴隆和衰亡的。作品列表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我是猫少爷(坊っちゃん)--1906年;漾虚集--1906年;虞美人草--1907年;梦十夜--1908年;三四郎--1908年;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门--1910年;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行人--1912年;心(こころ)--1914年;道草--1915年;明暗--1916年,遗作;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我是猫》《哥儿》《旅宿》《三四郎》《其后》《门》《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
你好,关于日本留学研究计划书怎么写1、研究内容(背景):你想要做的研究的概况,以夏目漱石为例,简单概括一下夏目漱石在国内外的影响,提出你要研究的论题。2、先行研究及研究目的:先行研究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日本的先行研究分析,这一部分为重中之重,一来教授自己感兴趣也了解,二来也可以看出你对你想要研究的对象有多少了解。第二部分是国内的先行研究情况,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国内的研究趋势和方向等,当然如果有跟你的研究类似的,你也可以适当借鉴一下,但不要抄袭!3、研究视点与方法:第一第二部分确定下来,第三部分就是比较具体的东西了也相对简单。你的硕士论文想怎么写,分几部分,研究小说还是言论,还是一些报道啊影视资料等,需要用到哪些文学理论,哪些思想家or哲学家的理论等。4、研究意义:注意不要写的太夸张,我们硕士毕业的时候写出来的论文对世界对社会有多么大的贡献或者多么大的改变什么的,你知我知教授也知那是不可能滴,尽量与研究目的挂钩扣题不要跑偏即可。教授不会因为这一部分给你减分。
夏目漱石【中文摘要】 日本明治时代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以明治时代的日本为舞台,让“先生”、K、“我”等人物登场,在与时代的关联中演绎一场关于人性的戏剧。关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明治精神的追思相互交织,贯穿于小说始终。本论文以「先生」这个关键人物为主线展开论述。一、考察了他的成长经历,认为其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对其伦理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先生”在儒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传统思想受到强化的同时,学习了西欧追求自由、独立、自我的近代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矛盾,造成了“先生”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伴随其一生,成为“先生”精神上痛苦的根源。二、考察了“先生”在恋爱中的表现,探讨了他的“洁癖”、他的爱情观、他的猜忌和犹豫不决,认为他的恋爱悲剧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三、探讨了“先生”与K的关系,从亲密无间的好友,到势不两立的敌人,爱情的竞争导致友情的破裂,体现了充满个人主义的西方近代精神对“先生”的影响。四、探讨了“先生”与“我”的关系,认为在年轻的“我”身上,寄托了“先生”对未来世代的期望。五、探讨了“先生”的自杀与明治天皇去世的关系,认为明治时代的结束对于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人是致命的打击。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先生”的形象这是一个背负自责的先生。他和自己的朋友K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他背着K,先向房东家提了亲。K最后自杀了。几十年,先生一直活在内心的拷问中。他沉默,逃避世界,讨厌世人。他每个月一个人去给K扫墓。最后,还是在自己内心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想,书中先生的厌世是因为什么。看到最后先生的遗书,终于给了在自己遭到叔父迫害的时候,先生也仅仅是对“世人在钱面前的态度绝望了”,而当自己在K面前反复使用心计,最终K自杀的时候,我想先生是开始讨厌自己了的吧。这样对自己的厌恶,延伸到世界,延伸到世人。终于还是绝望了的。可是作者还是留下一点温存的。作者一直没有忍心,把爱放在绝望的范围。无论如何,书中种种平淡的爱在我看来几乎是逃避世界所有的庇护。作者以及译者语言功力都极其深厚。文字的流畅以及平淡中的锐利,都是现在很多作家值得学习的。看夏目漱石的书,让我想起岩井俊二的电影,温和却有力。闭卷之后,如饮一杯绿茶,香味沁脾。
夏目漱石 反自然主义代表者.和森欧外属于高踏派代表.文章风格还不错哦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金之助,号漱石。他早年受中国文化熏陶,后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曾有诗文汇集于《木屑录》。1900年赴英国留学,致力于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后编成《文学论》和《文学评论》两书。1903年回国,在任教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我是猫》(1905)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夏目漱石一生创作了十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及许多诗歌、随笔、评论和短篇小说,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泛,风格也颇为多样。 中篇小说《哥儿》(1906)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和黑暗,短篇小说《一百二十天》和《疾风》对明治以来的“文明开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长篇小说《三四郎》(1908)、《后来的事》(1909)和《门》(1910),构成了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三部曲。小说通过三四郎从山村到东京目睹教育弊病后幻想的破灭,代助不满官商之家却摆脱不了对家庭的依赖,追求自由恋爱却又不堪社会压力的痛苦,宗助追求个性自由和生活幸福不成的悲观和失望,描写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梦幻、追求和失败。小说对知识分子内心活动的描写细腻而深刻。 夏目漱石在关心底层生活、讽刺利己主义、痛击时弊陋习的同时,也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唯美的倾向。中篇小说《旅宿》(1906)通过画师的眼睛,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美的世界。它与随笔《伦敦塔》、《幻影之盾》和《一夜》等作品一样,都充满了浪漫、抒情和梦幻的色彩。描写世外桃源的作品和带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小说一样,其实都是作家不满黑暗现实的思想情绪的一种反映。 晚年,他写有长篇三部曲《春分之后》(1912)、《行人》和《心》,带自传色彩的小说《路边草》(1915)和未完成的小说《明暗》等作品。与《我是猫》的幽默诙谐,《三四郎》的认真严肃不同,这些作品长于剖析人物的心灵,基调低沉,笔力凝重、有力。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小说的主角是一只猫,故事由猫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没有完整的线索,在看似不经意的猫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表述中,严肃的主题却鲜明地显示了出来。 猫的主人叫苦沙弥,是一个中学教员,喜欢清静,常常在家用功。他兴趣广泛,但却一事无成。主人常和自己的朋友们--“美学家”迷亭、“理学士”寒月、“艺术家”东风、“哲学家”独仙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弄文,打发时日。一天,资本家金田的老婆为女儿的婚事上门请苦沙弥帮忙。苦沙弥认为寒月会爱上金田家的小姐简直是笑话,又和迷亭一起把她嘲弄一番。从此,主人家招来了不少的麻烦。先是车夫老婆传播流言蜚语又哄闹辱骂主人;后是主人的老同学铃木上门规劝要主人少惹事;再是中学生们被唆使在主人家门喧哗吵闹,使主人肝火大旺。猫来到金田家,听到了金田夫妇的商量,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们在整主人。 主人仍与迷亭、寒月等一班朋友聚会,在高谈阔论嬉笑怒骂中攻击世道、痛斥资本家的可恶和侦探走狗们的可鄙。主人有个学生三平,要和金田小姐结婚了。他来邀请主人参加婚礼,主人断然拒绝。猫在主人家也觉得沉闷。“人类最后的命运不外乎自杀”,主人的说法大概不错。醉酒的猫想着,不慎掉进水缸,在挣扎中死去。 围绕金田小姐的婚事,作品有力地批判了资产者的骄横和拜金主义者的势利。金田策划安排、兴师动众,最终要苦沙弥“投降”,原因只在苦沙弥冷落了他的老婆。他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有让人“生就生死就死的本领”,原因是他财大气粗。铃木百般巴结金田,卑躬屈膝,趋炎附势,成为金田的暗探和说客,其原因也在于金钱。连猫都看出,“我现在明白了,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确确实实是金钱。能够充分认识金钱的功用,并且能够发挥金钱的威力的,除了资本家诸君外,再没有其他的人物了。”作品对 “鼻子、眼睛都盯在钞票上”、“只要能赚钱,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缺义理、缺人情和缺廉耻的“最坏的人类”作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通过猫的眼,苦沙弥的“执迷不悟”、寒月的不慕时尚、迷亭的玩世不恭、独仙的“大彻大悟”,乃至铃木的自私与势利等,不同的品性凸现出来了。苦沙弥们的嬉笑怒骂,蕴含着对拜金主义社会的嘲讽,对军警侦探等军国主义暴力的痛恨,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们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质。与此同时,作品对苦沙弥们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孤芳自赏、故作风雅的弱点也加以批评和嘲笑,但这是一种“带有苦艾的余韵的”嬉笑怒骂,蕴含着作者本人的同情、苦闷和悲哀。作品成功塑造了日本明治时代不满社会现状,但又不能与百姓为伍的中下阶层知识分子群像。 小说形式别具一格,以猫为主角,以猫的一生作为叙事架构(从“我”出生流落苦沙弥家始,到“我”误饮啤酒掉进水缸淹死止),新颖别致,流畅生动。猫的议论看似东拉西扯,实则形散神不散。猫既起叙述的作用,又起评论的作用,还起串连故事的作用,独特的构思形成奇特的魅力。小说语言幽默,讽刺辛辣,从中也可以见到日本俳谐文学和英国讽刺小说的影响。
1.小宫丰隆:《夏目漱石》——1938 2.小宫丰隆:《漱石的艺术》——1942 3.《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
论文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一、简化的模式和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鉴日本大学国文学专业文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日本文学课教学走出“独自”的死寂,进入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日本文学阅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文学阅读;教学改革;理论素质
长期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具有过多强调研究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规范,将现实与作者的关系作为涵盖一切关系的唯一路径的倾向。这种研究范式致使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面对异彩纷呈、变化莫测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变革无言以对,甚至处于“失语”的窘境。这样一种研究思路与批评模式,也严重影响到了对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传统的日本文学阅读,仍然没有摆脱以作者为中心的框架。在当今这个寻求文化对话的时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日本文学阅读真正成为创造性阅读,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素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范式转换背景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
从日本文学史发展来看,日本近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以“私小说”的所谓“真实”为审美理念的日本传统使日本近代文学被普遍地“日本化”了。“文学世界与实际生括几乎可以划等号,文学的价值取决于生活素材的真实,因而表现所谓的‘内面’成了文学创作的‘自明’的前提,‘自我告白’在近代文学中业已被‘制度化’,任凭何人也难以摆脱半步。而文学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以发现、挖掘作家的生活琐事、隐私逸事为己任。于是在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作家的传记研究、考证研究大行其道,而极少有余暇顾及文学本身的‘内部’问题。人们简直可以断言:这种所谓的‘作家研究’其实不过是置‘作品’于不顾的‘人物研究’而已。”不过,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为标志,日本文学界出现了重构日本文学史的潮流以及批评话语的转型。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现代文学批评总体上由“文本研究”向“话语分析”、“文化研究”转移;由“男性研究”向“女性研究”转移;由“小说批评”向“批评小说”转移;以及“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后学”研究的展开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了解和分析这些动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批评动向,将会为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在日本文学阅读中,学生往往感觉到对作品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难将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理论层次并将其明确、系统地表达出来。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其审美能力的局限造成的。日语专业一般只开设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个课型,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文学批评的正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由于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批评的本体、主体、方法、技巧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观照,所以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理性分析框架,使学生在对批评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方法技巧的正规训练中对作品的读解更加理论化。一旦掌握了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技巧,他们在日本文学作品的读解过程中就能清晰理性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在体会到理论思维乐趣的同时,也会对各种文学理论如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传统或现代的批评方法感兴趣,并自觉地尝试用这些理论多角度地对日本作家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跨世纪日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与追求。
二、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日本文学作品解读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人在文本创造活动和审美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人总是通过具有明确指涉性的语言的交流来主动认知客体世界,试图达到某种预设的整体性和真理性。人作为历史活动和理论话语的主体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作为作家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就想当然地被认为是作者本人的内心思想、生活经历、真实情感和主观愿望的流露。20世纪初,西方文学理论开始了语言学转向,在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文学研究重心从“外部研究”转到了以文学语言本身为对象,突出其文学性研究的“内部研究”上来。专注“文学性”和“文学技巧”的俄国形式主义、摈弃了社会历史和作者,提倡文本本体论分析的英美“新批评”、竭力排斥、消解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力图将作者逐出文本的法国结构主义等流派,排斥文学的社会性研究,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将文学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提出了文学的自主性问题,极力改变以往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外部”视角,试图使文学研究回归到文学自身上来。这样,在文学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各种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批评理论分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创造性阅读与阐释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这是一条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
比如,我们在阅读夏目漱石的名著《心》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其与夏目漱石的其他小说相比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主人公“先生”具有基督教式的原罪思想,可以把“先生”和“我”的关系定位在“精神的父子”这一点上。同时,探寻《心》之前的漱石作品人物关系的谱系,就会发现“先生”和《三四郎》中广田先生一样属于“多余知识分子”的形象;K是和《行人》中的一郎一样的“绝对进取者”。“先生”和K又都属于“故乡文化脱节者”。“我”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又和《虞美人草》中离开家乡,选择东京的都市生活的小野相同。同样,把“先生”的死和当时乃木大将的殉死相比较可以看出,伴随着明治驾崩的乃木大将的自杀虽然可以说是对明治精神的殉死,但受之触发的“先生”的自杀却是非常个人性的。这样,那种认为“先生”的自杀是对明治精神的殉死的观点就受到了质疑。“先生”的死与其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忽视这两方面的规定性,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对存在的不安这一点,还是从时代精神的`侧面来探寻“先生”的死都是不充分的。
日本语と中国语の同じ言叶で违う意味の単语源氏物语と红楼梦 贵族社会の相违点夏目漱石(日本人の作家なら谁でもいい)のある作品から日本人の考え方日本の少子化问题と中国の一人っ子政策民主党と中国政策の展望受験制度の比较非行化生徒の実态と対策日本の文化を通しての日本人のものの考え方ごみ问题 中国と日本の比较とこれからの展望日本の若者の考え方日本の若者の言叶食品问题から両国间のあり方中国、日本の交流の歴史(ある人物、事件を通して)20までいきませんが、日本人、日本の文化はいろいろありますので、ことばの说明に関する考察~国语辞典を资料として~强调を表す语についての研究「喜び」の表现に関する考察味の表现に関する考察ものの名前とその名づけに関する考察现代语における「全然」の用法女性の文末形式に関する研究同意を求める「~だろう」の使用~日本语母语话者と日本语学习者の比较~日本语会话教科书におけるあいづちの表现日本语教科书における终助词の扱い谢罪の表现とその使用意识に関する考察若者ことばの特徴オノマトペと动词の共起性に関する调査回避ストラテジーに関する考察现代日本语における自称词、他称词の使用に関する研究原因、理由を表す「から」「ので」に関する一考察终助词「ね」の意味机能「必ず」と「きっと」の意味分析受动文の使用と意识に関する一考察前置き表现に関する一考察日语自动词在表达中的作用从受授动词看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中日委婉表达的差异从日语中的待遇表现看日本人的语言观念从年轻人用语看日本青年人的价值观从近年来流行语的发展看当今日本社会对日本人姓名的考察对日本地名的考察日本的雨和风与日本人的季节感日本语言中的美意识考察中日家庭成员之间称呼的比较中日青年就职观念的差异日本的少子化问题考察日本女性就业状况的变化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看欧美文化的影响对日本社会中欺凌现象的考察对日本浴室文化的考察自杀与日本的岛国文化从“花”看中日美意识的差异日本人生活里的“和”意识成语翻译技巧研究中日口译中的语境研究论中日互译中母语对译文的影响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与语境的依存关系中文歇后语与顺口溜的日译研究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关联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或口译)中的应用中日谚语对比与翻译研究议中日谚语的互译技巧论中日商标翻译互译技巧研究中日商业广告用语、广告词的互译技巧研究论翻译中信、达、雅的关系论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论中日翻译中的语义对等问题中日口译中的语境的处理技巧中文(或中日)新词、流行词日译(或互译)研究“まで” 和“までに”の応用の分析“ないで” 和“なくて”の応用の分析“たら” “ば”“と” “なら”の応用の分析“にとって” 和“にたいして”の応用の分析苏州シルク输出品の実态の分析无锡の陶器输出品の実态の分析常州のトランクス输出品の実态の分析南京の服装输出品の実态の分析南通蒲団输出品の実态の分析翻訳の质と言叶遣いの関系について分析走れメロスの天気について描写の私见伊豆の踊子の人物の心理描写について日本の自然主义文学の特徴についてー≪破戒≫などから)≪伊豆の踊子≫と≪舞姫≫の人物运命の比较大江健三郎の作品の特徴について川端康成の作品の特徴についてメロスの信念の强さから考えたこと日本语翻訳方法と理论の検讨“信达雅”翻译理论の応用翻译の质と历史资料の関系について.doc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女性解读——以青春三部曲为例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寻找意识——以《寻羊冒险记》为例论宫崎骏动画中“飞行器”之意象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关于芥川之死从《地狱变》看芥川的艺术观论芥川龙之介中国题材作品群的思想倾向论芥川早期文学中“火”之意象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从芥川的《鼻子》看日本人的羞辱观论日本战后“社会派”文学的“政治性”论川端康成文学中“镜”之意象从川端康成的《雪国》看日本传统美学意识川端康成《雪国》三种中译本评析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研究 中日指示词的比较研究日语高年级学生「ている」误用研究文脉指示中“その”的汉译日语“夕”和汉语“了”的对照研究 从电影译名看外来文化对中日两国语言的影响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关于日语惯用句(从结构或语义分析角度)关于日语惯用句(从中日文化对比角度)关于日语惯用句(从中日惯用句比较角度)关于日语惯用句(从翻译角度)关于含有某一特定汉字的日语惯用句(从结构或语义分析的角度)关于含有某一特定汉字的日语惯用句(从中日惯用句比较角度)关于含有某一特定汉字的日语惯用句(从翻译角度)关于日语成语(从中日比较的角度)关于日语成语(从语义和结构分析角度)关于日语成语(从翻译的角度)关于日语谚语(从文化的角度)关于日语谚语(从翻译角度)关于日语新闻翻译关于日语程度副词关于日语陈述副词关于日语敬语关于日本人的表现心理关于日语的特质关于中日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关于石川达三及其作品日汉指示代词对比研究关于「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的比较有关“こと”和“の”的分析比较 关于身体词汇惯用句的日汉对比 对日语中的请求表达的考察关于自动词与他动词的研究关于补助要素“てある”和ている的考察 汉日成语谚语 对比研究 汉日拟声词拟态词的对比研究 有关 授受表现日中对照研究日语中汉字的读法 汉日被动句型对比研究日中敬语表达对比研究从日语外来词的变迁看日本社会 格助词“に”的意义用法及其它关于日语中的女性用语赏樱花和日本人的自然观关于中日老龄化问题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国和日本的食文化在语言中的表现中国文化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迁形成日本少子化的主客观成因探索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论日本文化中开放性与主体性特征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美意识日本文学中的唯美主义日本和歌文学芥川龙之介小说研究无常观与日本文学从芥川的“鼻子”透析芥川的人生观从日语的暧昧表现探讨日本人的性格日语自动词的意义分析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日语惯用句论日语的呼应表达日语敬语研究日语拟声拟态词研究日语授受表现研究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研究中日惯用句表现之比较研究日本语の敬语误用と敬语意识关于日语头部身体词汇惯用句日语敬语的现状与将来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从敬语表达看日本人的敬语意识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论《细雪》中妙子的自由追求.日中敬语表达对比研究日本人的死生观中日敬语对译研究“とても”与“很”的比较研究从“虫がいい”看日本人的语言技巧日语动物谚语及其汉语译文的对比研究日本语における拟态语拟声语について日本语に入った外来语について日本语の「しゃれ」について日本语の「なぞなぞ」について日本语の国字(和字)について日本语における隠语について现代日本语の中における江戸言叶日本人の略语の作り方五七调と七五调の诗学「小呗」と「どどいつ」の音乐性枕词はなぜ五文字なのか?和歌に及ぼした中国汉诗の影响松尾芭蕉に与えた汉诗の影响日本人の汉诗汉俳について「於母影」、「海潮音」、「月下の一群」における翻译态度比较论夏目漱石と正冈子规の往复书简日本人の书简の文体と作法日本人が咏じる植物倾向日本人の苗字について子供の命名に见られる日本人の特性流行歌流行语に见られる日本人の心性日本的隠者と中国的隠者日本の庭园と中国の园林日本人の世间体(体面)と中国人の面子日本人と中国人のマナー感觉日本の幽灵と中国の鬼について日本の妖怪変化について日本の山贼と海贼について星の民间传承における中国人日本人の宇宙观比较论道教が日本の民俗生活习惯に及ぼした影响について古代中国音乐が雅乐に及ぼした影响について绘巻物に见られる日本人の庶民生活について江戸时代の锁国の功罪について江戸时代の教育について日本の驿辨について日本人の遵法意识(ルール遵守感觉)日本人のペットの饲い方について日本人の笑い古代日本人の恋爱と结婚日本人の地狱观と极乐观日本文化における「间(ま)」について现代日本人の服饰に见られる色彩倾向现代日本人の「粹」と「野暮」日本的风狂の精神とは何かおたくとマニア「萌え」とは何か虚无僧と山伏について「山窝」について「心中」について「じゃんけん」の地域性について日本人はなぜ水に流したがるのか?日本人はなぜ空气を读むことを气にするのか?なぜ宦官は日本に入ってこなかったのか?车内放送における日本人の世话意识车内で平然と化妆をする日本人女性の感觉新闻杂志の讽刺漫画に见られる日本人の政治社会性みそみりんしょうゆにおける日本食文化の特徴日本におけるゴミの分别とリサイクルなぜ日本卓球は中国卓球に胜てないのか?中日同形语の比较/中日同形词的比较中日両国语助数词の异同/中日两国量词使用的差异日常挨拶の中日比较/日常寒暄语的中日比较拟音拟态语の中日対照/拟声拟态词的中日比较日中同形语「的」についての比较/关于中日同形汉字“的”的对比中国语と日本语における外来语の比较/汉语和日语中的外来语比较中日両国语人称代名词の比较分析/中日两国人称代词比较分析自然に関する中日惯用句の比较/中日自然惯用语的比较日本语における婉曲表现/浅析日语中的委婉表达日本语における感情表现用语の特质について/日语情感表达用语特点的分析日本语における条件表现/浅析日语中的条件表现日本语における思いやり表现/关于日语中的体贴式表达日本语における「雨」の表现について/浅析日语中与“雨”相关的表达日本语における「汉字语汇」意味の変迁/浅析日语中汉字词汇含义的变迁日本语における男女の言叶遣いの区别/日语中男女用语的差别日本语の惯用句の文法的特徴について/浅析日语惯用句的语法特征日本语における外来语の発展について/试论日语中外来语的发展日本语の女性语の特徴分析/日语中女性用语的特征分析暧昧语の表现から见る日本语の特性/从暧昧语看日语的特点日本语における第二人称の表现/浅析日语中第二人称的表现方式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日语的模糊现象究因试谈日语的暧昧表达与语境的依存关系 谈日语口语中几个常见的暧昧表现日语的间接语言行为浅谈日语的“受身形”表达方式关于格助词:“に”和“と”关于终助词“ね”关于“は”和“が”关于“だろう”关于日语中的否定表达论日语中的人称代词论中日第一人称代词汉日第二人称对比研究主语省略现象的日汉对照以《刺青》为例看谷崎润一郎的美意识谈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略论耽美主义作家的美学观非母语环境下暧昧表达习得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も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た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ている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まで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に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で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ばかり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が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ハシル与カケル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モドル与カエル及ヒキカエス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非母语环境下トオル、トオス、ツウジル的习得情况之实证分析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以《我是猫》和《明暗》为例 谈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日语交际用语中的暧昧表现 中日礼貌语言对比研究论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初探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从文化的视点看日语中的省略表达浅论日语中的委婉表达试论日本语中的敬语误用和敬语意识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日语敬语的现状与将来日语被动态的汉译及其问题论日语高级视听课之日本电影及电视剧欣赏课论“气”字惯用词组的语义特征和建构中国人日语学习中的误用分析议日语汉字和日本文化的关系中日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关于日本语中的否定表达的探讨日本姓名的文化内涵从外来词的吸收看日本社会和文化关于日语中的女性用语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通过“寒暄”观察日本的文化特点日本食の中国语表记について日本企业の中国名について中日の同形异义语について中日の鱼の名前の违いについて中国の省略语、日本の省略语汉字使用圏の比较日本の常用汉字の追加について日本から中国に来た汉字について中国と日本の色のイメージ中国と日本の食文化の违い日本と中国のタブーの违い日本の平均寿命の高さを考える日本の晩婚化、少子化を考える日本の社会保障制度 -特に年金制度を中心に-日本のオーバードクター问题日本人の宗教観日本の外来语についてカタカナ表记はすべて外国のものか奈良平安期の日本人留学生について前四史における日本の记事について宪法十七条と中国の史书古代日本人の好きな花 -万叶集と古今和歌集の歌から-织田信长、豊臣秀吉、徳川家康の比较孙文の盟友 梅屋庄吉について「大地の子」に见る残留日本人孤児の研究2009年の政変について -自民党政治の终焉-日本の终身雇用の崩壊と派遣制度日本の农业について -特に自给率の低さを中心に-阪神淡路大震灾とその复兴について日本の昔话と中国の昔话「源氏物语」から见た平安贵族の生活「枕草子」から见た平安时代の女性の生活鲁迅の留学について日本の葬式を考える -映画「おくりびと」から-宫崎骏のアニメに见る日本人と环境日本の国技相扑における外国人の进出について少林寺拳法について日本の地震対策について日本の温泉について -地域分布とその成分-日本人の中国语学习者について日资企业里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日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关联理论解释中日合资A&D公司的跨文化冲突 日本在华独资企业的文化研究 日汉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及跨文化交际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关于我国企业导入日本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色及其启示日本在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关于在华日资企业“日本式经营”的文化分析 日本在华企业雇佣制度的文化分析 在华日资企业内部沟通研究日本式人事管理给我们的启示第八代雅阁在中国市场的SWOT分析代雅阁:喧嚣背后——解读广州本田的营销战略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中国市场营销战略丰田——了解顾客做新车(市场调研)独具特色的丰田营销管理日式管理的精髓——“持续改进” 在华中小日企“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日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土化滞后因素研究依靠品质管理创造顾客价值——日本朝日啤酒公司个案分析 日本强势汽车品牌的形象传播丰田生产方式在吉汽公司的应用研究日本汽车新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渠道策略研究丰田“威驰”营销策略研究 大连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4S店服务营销战略研究古今和歌集的恋歌古今和歌集的四季歌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日本国民性的特征从和歌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禅与茶道日本的武士道浅论古今和歌集的恋歌与闺怨诗论《细雪》中妙子的自由追求对日语中的请求表达的语用考察日本人的死生观中日敬语对译研究从谚语来看日本人的传统家庭文化日语敬语的现状与将来日语被动句的考察日语动漫语言特色之浅见日语新词汉译译法类型探讨汉语新词日译译法类型探讨日语二重表记新发展初探中日网络语言差异研究文字以外的语言方式探索1(图形语言)文字以外的语言方式探索2(肢体语言)文字以外的语言方式探索3(符号语言)文字以外的语言方式探索4(声音语言)文字以外的语言方式探索5(视觉语言)文字以外的语言方式探索6(信号语言)格助词「を」非宾语用法研究日本人取名新动向特点探索中日贸易前景分析方法探讨日本公司及店家晨会作法的几种类型中日大学毕业生求职程序差异中日公司内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不同日语能力测试对实际语言应用的作用探讨学校的日语学习与工作的日语需要结合情况之我见男生与女生在外语学习上的差异与原因探索日本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与和谐日本语学习动机日本人好きな言叶と日本文化日本人の好き嫌いについて日本の学校教育における问题(いじめ、不登校など)日本の小学校英语教育と中国小学校英语教育の比较アルバイトについて中日大学生の比较死に対する日本人の意识日本の子どもの自立性中日の年金制度の违う就职にあって日中意识の违う日本语の暧昧表现について日本の食文化の特徴『ノルウェの森』から见る村上春树の文化特徴和制英语について花见と日本人自然観日本の温泉について日本の名字について日本の祭りの文化日本语の受身と中国语の受け身日本语を教える时に日本文化の导入日语和汉语的相互影响日语学习动机日语词汇どうも的词义分析及其应用关于日语汉字的研究关于现代日语中[ものの]与「ものを」的用法考察从外来词的吸收看日本社会和文化日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对在日语句子主部中的助词「は」和「が」的认识关于日语头部身体词汇惯用句论网络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关于中日同形词差异的研究关于的「の」用法关于现代日语中的推量表达关于日语中第一人称的省略表达日语被动句的考察论から与ので的异同关于日语中的女性用语关于日本现代流行语论中日人称代词使用的异同
个人觉得日语论文最好写的防线就是语法那一块 资料也多 写法也简单
1.夏目漱石的【道草】2.は和が的区别PS:去问问叫兽们论文辅导需要多少钱先。
若要日8本人o选出一v个a能代表日2本近代文4学的作家,撇开c个e人f喜好问题,十o人s中6有九m人h 会选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生于i1402年的江户2(东京)是家中6的幼子u。很小d就被送到盐原家做养子m, 所以7 漱石小y时候并没有受到什0么n亲情的护佑。他从6小i就对汉文8化4感兴趣,所以1在府立 一z中2读了y三r年之l后,转到了h汉学塾二r松学社。于s是,他就形成了i儒教的伦理观和东洋 美学意识。夏目漱石十z八i岁进入x大p学预科。二l十i二j岁时,重新改姓夏目,号漱石。 二k十y四岁进入d东京帝国大h学英语系,从1这时起开j始悲观厌世,读研究生时就患了e重度 的神经衰弱。 明治二f十x八v年,他突然辞去研究生院的工p作,到四国松山r中2学做了p一r名英语教师。 在松山j的一g年间,收集了x小y说《少1爷》的素材。第二r年,到了e熊本,在这里结婚,生活 了h四年。明治三i十k三t年,夏目漱石作为8文8部省的留学生到了g英国伦敦留学。 明治三q十q 六1年,回到东京,从0此开w始了u大u量的文1学创作。发表了p《我是猫》、 《草枕》等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幽?,畅游于w美的世界中7,被称为3"余裕派"。 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明暗》 《心7》《三f四郎》等? 大s正五w年(3602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的创作岁月8虽然只有十f年,但无l愧为6日2本的一p代文0豪。 被喻为4"国民作家" 的夏目漱石,有关他的研究论文8或书5籍,数量多得可说是日3本第一c。甚至有专y门r收集这 一w类书8物的图书3馆存在。目前仍2每年会出现这类研究论文5或书3籍。因为1他不h但是个b杰出 的作家,也z是个l批评家、俳人m、画家、学者。 到现在,还可以1瞻仰到夏目漱石的照片3,因为2日2元q的千d元o钞票正印有他的头像。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我看过,以4一w只猫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上w的各种事态,后来小l猫掉进酒桶里淹死了m,小x猫的灵魂说三z生有幸,三i生有幸。看来作者有厌世心7理。 鲁迅先生受夏目先生的影响哦 bqマ学aⅡ●w鼎uqマ学rΓm蕙馥jj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
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 文章 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16-02
一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 文化 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以此思想为基点,构筑了他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这一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从事其研究活动。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展开自我反省与批判。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在他那里,亚洲首先就是中国。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也就是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并主张通过现代中国这个媒介实现自我否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窃得别人的火烧自己的肉的行为,以促成新的文化自我形成。所以,丸山升认为,竹内好的中国论,比起论述中国本身来更倾向于论述和批评日本、日本文化、社会的“近代主义”。他指出:鲁迅之于竹内好,是“体现实现了与日本‘近代’不同性质近代中国之特征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身便是对日本近代的批判和镜子。竹内塑造的这种鲁迅像,之所以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便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开始回顾给日本带来那场战争的‘近代’究竟是什么,认真思考未能阻止那场战争的一方弱点是什么;而反过来,则对经过那场战争而作为新中国再生的中国抱有惊诧和敬意。竹内的鲁迅像正是抓住了这些日本人的心。”[2]
二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如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文学》,第18卷10期,1950年10月),冈崎秀夫《中国作家与日本:关于郁达夫》(《文学》,第21卷9期,1953年8月)、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研究》19期,1957年12月)等。到了70年代上述论题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如今村与志雄的《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传统》日本劲 草书 房,1967年)、斋藤敏雄的《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野草》第19期,1975年6月)、小泉让《鲁迅和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等。这些文章和论著都注意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及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求证上,像今村与志雄《鲁迅与日本文学》,直接把鲁迅与日本文学联系在一起,由鲁迅的留日经历来推断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家鲁迅的形成,受到过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借助从1906年秋季以后就和鲁迅同在日本 留学 ,起居相守,又同是悉心文学的胞弟周作人在鲁迅去世后写的回忆,来证明鲁迅在漱石以外,对于日本文学并无兴趣。但事实上,鲁迅虽然没有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选择日本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一生翻译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作品,据统计大约有六十五篇之多,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夏目漱石的《挂幅》等。然而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今村与志雄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个时期的研究视野从以下的文章题目中可以显示出来。像冈田英弘的《爱日本的中国人——陶晶孙的生涯和郭沫若》(《中央公论》95卷15期,1980年12月)、福田范正的《周扬和日本普罗文学运动》(《野草》第40期,1987年9月)、新谷秀明的《巴金和石川三四郎》(《野草》第54期,1994年8月)、小谷一郎的《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中的田汉—田汉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往来》(《中国文化》第55期,1997年)等。除了上述的论文外,1991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由山田敬三和吕元明编著的《十五年战争与文学——日中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收辑了中日两国学者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日战争期间的中日文坛、在华反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和抗战文学,以及中日文学交流等,显示出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全面揭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企图。像冈野辰之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和歌、俳句、私小说、文艺科学论和新村运动等几个方面,意欲全面地描述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然而,它所作的概述显得过于浅显和简单,并未能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与上述研究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
伊藤虎丸是日本战败后,经历了民族的历史性深刻反省思潮的洗礼,并在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竹内好的深刻影响下,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伊藤虎丸的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创造社研究,他都将他们与日本文学联系起来展开思考,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视角。诸如《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1994年)等,这些论著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思想深刻。伊藤虎丸注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媒介思考日本近代化和民族命运,就是孙玉石所说的“大文化比较的视角”。孙玉石指出:伊藤“他习惯于从大的历史背景,从整个亚洲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提供的历史的启示”[3]。在他的《鲁迅与终末论》、《鲁迅与日本人》等书中,在他的许多学术论文中,都在大文化比较的视角上,阐发了自己关于日本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伊藤虎丸强调了采取比较的 方法 对于认识各民族的“文化”的意义,他说:“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它是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的”[4]。其内在包涵着竹内好的“比较性思考”的精神,不过,相对而言,竹内主要把鲁迅和中国作为内在的否定性的“精神”存在或参照坐标,当然这也是伊藤虎丸的思想基点和最终归宿,但他主要是在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差异性的思想史的意义上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他突破了竹内好否定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论断,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思想语境中和文化空间里考察鲁迅、创造社同人与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
第二,方法独特、角度新巧。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不是一对一地具体考证中日作家或中日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进行平行研究,而是将鲁迅及创造社等留日作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考察和梳理留日作家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学关系。一方面从日本思想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在与日本的同时代关系中考察和把握鲁迅和创造社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比如考察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日本在接受上的差异;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把鲁迅与石川啄木、斋藤野人、内村鉴三等人进行同时代性思考;在科学主义方面,将鲁迅与福泽谕吉展开同时代性探讨。另一方面对非同时代的鲁迅和创造社进行“非同时性”的思考,比较和检视处在明治和大正不同时期的中国留日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复杂的语境中的“同时代性”和“非同时代性”的多重比较,使日中文学关系的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6.
[2][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M].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序[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摘 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中心在欧洲各地而兴起的一股革新思潮。这是欧洲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运动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在其影响之下,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在约一个世纪之后兴起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对日本文坛以及日本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浪漫主义 背景 理论 作家 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德两国,继而影响法国,席卷欧洲大陆。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受西方文明刺激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确立与自我解放。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追求与以往的文学所不同的创作风格,使明治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一度在日本文坛上占据半壁江山。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日本社会极力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在西方浪漫主义和文化的刺激影响之下,日本人开始超越理性,注重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自由且大胆地表达感情的感想、诗歌、评论等一些文体占据了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理论表现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对于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于神的崇拜,开始重视人的力量,将人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 宣扬人格的平等和自由、主张恢复人性、尊重人权、张扬人性爱。但是, 这种思想的变革, 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化上的开放与保守、民主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两种思想的对立大大加剧。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激烈碰撞才使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即:主张情感至上,追求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追求个人自由,推崇人的内部生命。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北村透谷、 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是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等人的《明星》为阵地;第三期是北原白秋、吉井勇、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①
森鸥外是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先觉者,他的代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构成了他留德的青春爱恋的纪念三部曲。
(一)第一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如果说森鸥外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话,那么真正成为浪漫主义主导力量的是于1893年1月创刊的《文学界》杂志及其周围的年轻一代。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村透谷的评论、?口一叶的小说和岛崎藤村的诗歌。
北村透谷主要作品是长诗《楚囚之诗》和《蓬莱曲》等。但是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学价值体现于文化性评论方面,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家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等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厌世诗家与女性》。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以伦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结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 恋爱乃人生之妙药”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主张。
岛崎藤村的《嫩菜集》等诗作,打碎了固有形式的桎梏,巧妙地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日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其内容摆脱了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热烈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奔放的浪漫情绪,开拓了前期浪漫主义文学。②
?口一叶是一位慧星一般的才女作家,一叶虽非《文学界》同人作家,却有许多传之后世的名作刊于《文学界》。其代表作品有《大年夜》、《青梅竹马》等。(二)第二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是与谢野铁干的妻子与谢野晶子。她出版的第一部短歌集《乱发》是一部大胆而直率倾吐感观性与歌颂奔放的本能和主情的爱欲的诗集。反映了诗人对因袭封建旧道德的一种反抗,让人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女性。
在文学史上,泉镜花的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在他的一生中大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有《高野圣僧》、《照叶狂言》、《妇系图》和《和歌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高山樗牛,他是一位著名且受人欢迎的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论美的生活》、《 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学美术》、《爱情剧是不是梦幻剧》等等。其中,在同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的生活》,从“生命重于身体、身体重于衣物”的立场出发,讽刺了那些汲汲于金钱、权势的人,“以人造之物制自然之物” 的时代弊端,重视“尔等内心的王国”,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内心生活的幸福。
(三)第三期新浪漫主义作家作品
新浪漫主义以“牧羊神会”为主流,《昴星》、《屋上庭园》、《三田文学》、《新思潮》等是其主流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原白秋、木下?太郎、吉井勇、长田秀雄等“牧羊神会”的中心成员,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人在文学思想上与之共鸣。这些作家摆脱了此前浪漫主义的影响,迎合唯美主义的思潮,用华丽的笔墨和丰富的词汇,凭感觉创作出了充满异国情调和肉欲主义的作品。
三、思潮评价
日本浪漫主义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度占据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对日本人的思想、日本文学、文化、艺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它主张恢复人性和尊重人权,将“人”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并自始至终和封建主义作着斗争,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把人性和自我尊严作为文学的源泉或出发点,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继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在文学上的解放。再次,日本浪漫主义将日本古典的浪漫主义与西欧浪漫主义加以吸收发展,从而在构建日本的近代文化方面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最后,浪漫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赞美恋爱,使人们大胆地追求独特而自由的艺术创作,超越自然,解放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从一开始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阻碍,自始至终都不如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造成了封建思想在市民社会中的长期残留,极大地阻碍了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步伐。
(二)创作主张具有不确定性
日本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与拟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时期。另外,浪漫主义作家内部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国民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与国家、文学与个人等问题进行论争,创作主张十分不确定。
(三)理论缺乏系统性
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与谢野晶子、高山樗牛等人的创作虽然使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了开创新文学时代的个性鲜明的批评家、文学思想家的桂冠, 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观点明确、前后一致、系统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学理论体系。
注释
① 肖霞.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J].外国文学,2003(7).
②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6:149.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2] 林洪亮.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A]//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有关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日语开题报告范文 日语论文
3.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以前看书,大概就是买了一本书, 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 ,这样就算看完了。至于写了哪些内容,记忆看的时候,勉强记得特点明显的部分。至于看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也没深入思考过。反正我是看过这书了的。
现在习惯从信息论(测绘转地理信息GIS)的角度看一本书。一般都是基于自己感兴趣的特征作为维度出发。
就拿夏目簌石的《我是猫》为例子来细说 兴趣特征维度 在说什么:
1. 译者维度 :《我是猫》原文是用日文写的,将日本翻译成为中文,不同的译者有自己的 理解 和 观点 。看国外的译文书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模型为: 原文作者 —— 译者 —— 阅读者 。信息从信息源A传播到接收终端C,其实是有中间媒介B的误差的,当然这个信息误差不会很大,但这 信息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
2. 出版社维度 :出版社这个维度曾经是被忽略掉的。在阅读某个出版社的书籍时,偶尔也想知道它还曾经推出过哪些有意思的书籍。从这种想法出发,于是可以 横向地认识到一些自己的盲区。
3. 出版时间 :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和渡边第一次认识宣称 “对死后不知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 。
当然,上述对 时间维度 的说明只是总体的方向。往细地说有“ 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认知 ”;“ 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点上的认知 ”等。 一般来说时间分为三段 过去、现在、未来 。 过去 :对现在的影响;对未来的改变; 现在 :现在的状态;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 未来 :好(坏)的未来?;未来的趋势。
4.读者维度others :这本书籍还有哪些群体会阅读?其他人还有阅读的书籍是什么?你和他们之间关于这本书籍能够交流什么话题?你和他们之间关于非此书籍又能交流什么话题?
5.自己的维度 :如果是自己来写这个本书题材的相关内容,自己又能够写到什么样的水平?对通一个事物的表述和描写,你和作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猫公由吃糖引出的公平哲学。
讲话的时候,远离宠物。鬼知道它在想什么呢。
[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 [3]朱丽仙. 《我是猫》中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S1) . [4]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5]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 [6]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 [7]夏爱元. 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5) . [8]谭艳红. 简论夏目漱石的散文诗《梦十夜》[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6) . [9]牛立忠. 猫眼中的世界——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看日本社会[J]. 作家, 2009,(20) . [10]江静. 无学祖元《临剑颂》源流考[J]. 文献, 2010,(01) . [1] 管永翔. 猫眼看世界[J]. 语文世界(蓝B版), 2001,(Z1) [2] 宋馨华. 读夏目漱石的《我是猫》[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3] 王秀珍. 夏目漱石创作风格的展开[J]. 日本问题研究, 1996,(01) [4] 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5] 王霞.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7) [6] 蓝泰凯. 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夏目漱石及其创作[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0,(04) [7] 封家骞. 略论夏目漱石的汉诗[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7,(01) [8] 雨霏. “猫眼”里的冷暖人生——夏目漱石[J]. 中文自修, 2006,(12) [9] 蓝泰凯.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J]. 贵州社会科学, 2000,(06) [10] 夏爱元. 晦涩家庭中的孤苦学者——试析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李光贞. 《我是猫》与批判现实主义[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 [3]章小叶.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01) . [4]刘婧. 《我是猫》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5]李光贞.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1) . [6]李炜,庄凤英. 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 [7]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8]张碧波. 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0) . [9]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 [10]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刘宏多. 夏日漱石早期创作中的思想矛盾──试析《我是猫》与《旅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