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医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医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探析论文

1.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应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动”人。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应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品格及思想理论塑造人,以优秀的“先模”人物鼓舞人的基本方向。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内核。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责任要求,职业道德规范就成了空洞的理论。有责任感的人,会遵守法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对医学生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职业道德的坚强支点,应严格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医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增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职业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教育在强化医学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医德的教育。如今的医学毕业生中,职业道德素质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医学生学医目的不明确,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医德医风缺失;有的学生道德意识欠缺,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 有的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学习主动性差, 上进心不强;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组织纪律涣散,等等。医学生中出现这些问题说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论文

摘要 :就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结合相关文献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医德医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同时,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态度,拥有这种能力得益于教育对科学精神的重视[15],在科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基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可以从课堂入手,上课形式多样化,普及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比如,有效的PBL[16]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已进行PBL教育的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BL的教学系统。教师是PBL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院在聘请拥有高水平专业知识教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组织引导能力和综合知识的丰富程度,培养出合格的PBL教师[17]。其次在课外学生活动方面,开展一些围绕科技创新主题的活动,如举办科技月。通过为学生创建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批判等科学精神。最后,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期获得一定的催化作用,提升其科学探索精神。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它的一代代传承者,在培养中不断地成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涉及到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是以后职业生涯的走向和升华。课题组在实证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继而提出的,正是基于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关切,希望在整个课题中能够找到提升其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摘 要】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医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日益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医药人才。

1 职业道德和医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医药职业道德不仅是医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医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目前,对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社会价值,使他们增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的医德意识,进而在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上加以贯彻,并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

2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医药类专业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做到辨别是非和坚持原则。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第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要求出现脱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视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无关,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少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待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甚至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学人员也错误地认为,职业道德只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实践相关联[1]。

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问题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目前,在医药类专业学生中主要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两大误区:第一,学生更重视就业时的各种考证培训,而忽视人文素养。当前,医药类学生更加重视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无暇顾及,这也间接导致其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部分医药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别,应侧重传承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监督的自律精神。然而,目前课程教学担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存一定的实效性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是指就职后大部分毕业生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被弱化,而功利观、个人利益意识则被强化。有的学生把选择的职业和单位作为找到个更有“钱途”的工作的跳板,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马上跳槽。这种现象说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文化成绩上的话,那么,在当前功利观的诱惑和影响下,这样的书面教育将不能产生良好的职后影响力和延续性。

3 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类学生

从医药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己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恰恰是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教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建议在各类医药专业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传播具有单向性,学生仅为被动接受,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趣的、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考查调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才能驾轻就熟地传授好知识。其次,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果教师对自己讲授的思想观念都不信服,或者课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一致,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模范给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了解医药行业,热爱医药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药职业道德观。

加强法制教育,熟练掌握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拥有多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医药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在医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恪守医药职业道德。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新载体,必须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掌握网络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及规律[3]。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新时代,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教育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在校大学生基础品格已经基本定型,这个时期更应该注重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符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规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观医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要努力争取让医药类学生进入一些具有优秀人文氛围的企业中实习,并担任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习惯。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3]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61.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42-244.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论文

摘要 :就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结合相关文献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医德医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同时,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态度,拥有这种能力得益于教育对科学精神的重视[15],在科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基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可以从课堂入手,上课形式多样化,普及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比如,有效的PBL[16]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已进行PBL教育的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BL的教学系统。教师是PBL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院在聘请拥有高水平专业知识教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组织引导能力和综合知识的丰富程度,培养出合格的PBL教师[17]。其次在课外学生活动方面,开展一些围绕科技创新主题的活动,如举办科技月。通过为学生创建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批判等科学精神。最后,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鼓励学生参加,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期获得一定的催化作用,提升其科学探索精神。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它的一代代传承者,在培养中不断地成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涉及到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是以后职业生涯的走向和升华。课题组在实证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继而提出的,正是基于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关切,希望在整个课题中能够找到提升其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医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增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职业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教育在强化医学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医德的教育。如今的医学毕业生中,职业道德素质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医学生学医目的不明确,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医德医风缺失;有的学生道德意识欠缺,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 有的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学习主动性差, 上进心不强;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组织纪律涣散,等等。医学生中出现这些问题说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 根据当前医患关系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建议从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促进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

关键词: 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并轨模式)[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与患者接触较多,接触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开始为患者服务,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社会调查(门诊、病房、社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SP教学)和门诊(床边)教学,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检验学习效果[6],培训每两月1次,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技能(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和素养(职业压力、同情)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2-13.

[2]马涵英,周玉杰,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2):132-133.

[3]曹永福,张晓芬,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6):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2):19-20.

[7]AmmentorpJ,MainzJ,SabroeS.Communicationinhealthcare[J].UgeskrLmger,2006(168):3437-3440.

医学生毕业论文职业道德

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摘 要】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医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日益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医药人才。

1 职业道德和医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医药职业道德不仅是医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医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目前,对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社会价值,使他们增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的医德意识,进而在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上加以贯彻,并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

2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医药类专业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做到辨别是非和坚持原则。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第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要求出现脱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视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无关,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少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待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甚至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学人员也错误地认为,职业道德只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实践相关联[1]。

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问题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目前,在医药类专业学生中主要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两大误区:第一,学生更重视就业时的各种考证培训,而忽视人文素养。当前,医药类学生更加重视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无暇顾及,这也间接导致其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部分医药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别,应侧重传承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监督的自律精神。然而,目前课程教学担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存一定的实效性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是指就职后大部分毕业生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被弱化,而功利观、个人利益意识则被强化。有的学生把选择的职业和单位作为找到个更有“钱途”的工作的跳板,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马上跳槽。这种现象说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文化成绩上的话,那么,在当前功利观的诱惑和影响下,这样的书面教育将不能产生良好的职后影响力和延续性。

3 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类学生

从医药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己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恰恰是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教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建议在各类医药专业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传播具有单向性,学生仅为被动接受,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趣的、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考查调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才能驾轻就熟地传授好知识。其次,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果教师对自己讲授的思想观念都不信服,或者课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一致,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模范给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了解医药行业,热爱医药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药职业道德观。

加强法制教育,熟练掌握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拥有多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医药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在医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恪守医药职业道德。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新载体,必须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掌握网络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及规律[3]。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新时代,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教育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在校大学生基础品格已经基本定型,这个时期更应该注重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符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规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观医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要努力争取让医药类学生进入一些具有优秀人文氛围的企业中实习,并担任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习惯。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3]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61.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42-244.

关于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论文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医德素质教育。但是现如今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在改革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是伦理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必要途径。医学伦理教学改革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以及优化教学资源上。

关键词:医学伦理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改革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医学伦理学历来是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一、医学伦理学亟待改革

(一)教学上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医学伦理学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其本身肩负了培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等全球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的任务,需要加强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方法上缺少学科间整合学习。

医学院校通常将医学伦理学单独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进行安排,忽视了其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

(三)资源上医学伦理教师匮乏。

虽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来越高,跨专业人才也加入到医学伦理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兼具哲学素养和医学实践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

二、把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古往今来,对于人才来说,德才统一是最有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其主要面对的是人,因而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者应当积极倡导高尚医德医风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更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医德教育上加大投入。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摆脱纯理论教育的观念,要在实践中发展医德理论。如果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实践性,采用说教式教育,不仅会使医德教育变得乏味、无趣,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标。

2.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客观认识。

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理论认为医德教育是无能的,因为社会不正之风会完全颠覆学生在校习得的医德观念,因而是无能的。也有理论是认为医德教育是万能的,只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可以培养出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医德教育的作用。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相结合。

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培养学生高尚医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的出路。中共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既是对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收受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现象做出的反应。对于医学生来说,培养高尚医德是迫在眉睫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者改革医学伦理教学,深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应当摒弃过时的理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构建合理可行的`医德评价体系。体现在伦理学教材中,应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等,从而增强医学伦理学的现实指导性,也为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真切实际的指引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的信服程度,从而培养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准医生。

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新近发生的事例,讨论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在感性上和理性上体会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医学伦理学的宗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医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伦理学是基础学科,因此应当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学习,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在医学伦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与专业课、临床实践科目沟通与协调,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实现医学伦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应将强医德文化的塑造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加深学生的医德意识。

4.优化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比重,需要选派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兼具医学实践和哲学素养的教师担任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还学要定期组织医学伦理学教育者外出参观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资源。此外,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教学质量。

医学伦理教学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医学伦理问题的能力,承担医学道德责任和义务。医学院要以提高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思路,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与资源。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全体医学教育者与医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唯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较高医学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彻底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广臻,王晓燮.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2):42.

[2]柯少娟.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EB/OL]

[3]尹奋勤.医学伦理学[J].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8).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探析论文

1.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应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动”人。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应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品格及思想理论塑造人,以优秀的“先模”人物鼓舞人的基本方向。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内核。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责任要求,职业道德规范就成了空洞的理论。有责任感的人,会遵守法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对医学生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职业道德的坚强支点,应严格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

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摘 要】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医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日益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医药人才。

1 职业道德和医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医药职业道德不仅是医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医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目前,对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社会价值,使他们增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的医德意识,进而在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上加以贯彻,并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

2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医药类专业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做到辨别是非和坚持原则。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第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要求出现脱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视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无关,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少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待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甚至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学人员也错误地认为,职业道德只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实践相关联[1]。

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问题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目前,在医药类专业学生中主要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两大误区:第一,学生更重视就业时的各种考证培训,而忽视人文素养。当前,医药类学生更加重视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无暇顾及,这也间接导致其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部分医药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别,应侧重传承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监督的自律精神。然而,目前课程教学担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存一定的实效性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是指就职后大部分毕业生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被弱化,而功利观、个人利益意识则被强化。有的学生把选择的职业和单位作为找到个更有“钱途”的工作的跳板,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马上跳槽。这种现象说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文化成绩上的话,那么,在当前功利观的诱惑和影响下,这样的书面教育将不能产生良好的职后影响力和延续性。

3 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类学生

从医药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己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恰恰是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教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建议在各类医药专业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传播具有单向性,学生仅为被动接受,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趣的、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考查调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才能驾轻就熟地传授好知识。其次,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果教师对自己讲授的思想观念都不信服,或者课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一致,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模范给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了解医药行业,热爱医药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药职业道德观。

加强法制教育,熟练掌握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拥有多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医药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在医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恪守医药职业道德。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新载体,必须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掌握网络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及规律[3]。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新时代,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教育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在校大学生基础品格已经基本定型,这个时期更应该注重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符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规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观医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要努力争取让医药类学生进入一些具有优秀人文氛围的企业中实习,并担任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习惯。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3]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61.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42-244.

大专临床医学专业 教育 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临床医学专业 毕业 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篇1 浅谈临床医学护理管理 【摘要】 临床工作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临床护理不仅关系到治疗的效果,还是一个形象工作。护理工作中引入企业的5S管理法,能显著改善工作区与病房的工作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素质,使组织更具活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推广5S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临床护理;5S管理 5S管理源自于日本的企业,目前在世界上很多企业得到了广泛推广。本论文主要探讨在临床医学护理中引入5S管理的效果。 1 临床护理5S管理的内容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 方法 ,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具体讲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整理(1S) 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不必要的东西尽快地、果断地处理掉,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及时倒掉垃圾,长期不用的物品放仓库。目的是腾出空间,活用空间,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同时防止误用、误送。为此,我实习所在的科室制定了“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要求各科室定时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 整顿(2S) 整顿的主要内容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营造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物品的保管要定点、定容、定量。工作区只能放置真正需要的物品,在放置方法上下功夫,原则上做到“四易”――易找、易看到、易取、易归位。目的是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要求寻找时间在30秒钟以内。为此,我们对需要的物品根据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并对存放物品的箱室实施了颜色管理:绿色――无菌药品,蓝色――清洁物品,黄色――用后物品,红色――特殊物品(如抢救用物品),桔色――办公室物品,粉色――库房物品。我们还采取了地板画线定位,放置场所贴标识,制定废弃物处理办法等 措施 。 清扫(3S) 清扫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消除污源。目的是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岗位保持在无垃圾、无灰尘的干净整洁状态,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治疗和工作环境。为此,我们建立了清扫基准,制定了以下清扫制度:清扫责任分区制度,谁使用谁清洁(管理)制度;科室每日清扫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全科室大清扫制度等。 清洁(4S) 清洁的主要内容是将前面3个S――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且实施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是5S的核心。目的是维持3S的成果。这是成功实施5S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制定了目视管理的基准,还制定了考评方法和奖惩制度,定期自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护士长经常带头巡查,带动全体护理人员重视5S活动。 修养(5S) 修养即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制度化素养,即对于规定了的事,大家都要遵守执行,严守标准;业务素养,就是掌握护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情商素养,需要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精神面貌素养,是要体现积极、认真、慎独、乐观的工作态度。为了提高我们科室人员的素养,我们采取了5S管理日常化的措施,主要是在每天的晨会中,增加5S讲评:加强教育与训练,尤其是对新进人员进行5S教育和护理技能培训,定期邀请本院和兄弟单位专家讲课和安排本科室中高资历护士轮流讲业务课;经常开展个人和班组5S与业务工作自评等活动,目的是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人格品质,养成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2 临床护理5S管理的效果 5S提高工作效率 5S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有素养的工作伙伴,物品摆放有序,易取易归位,不需要过多的寻找时间,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抢救病员的时候,效率会更高。同时5S倡导的制度化管理,使新来护士经过培训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 5S推进管理制度化 按照5S要求,可以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病区、工作区、治疗室等均落实有专人负责管理,每月开展一次5S质量自查工作的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5S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5S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养成严谨的个人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引入5S管理以前,我们科室个别护理人员工作懒散,心态浮躁,常常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和事故。 5S促进业务培训常规化 实施5S管理,科室可以形成每月自办一次业务培训的惯例,主要由中、高年资的护士轮流介绍主要病种的护理要点和护理 经验 ,也邀请本单位或兄弟单位专家、医生和护士作技术培训。业务培训的常规化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室护理水平的提高,而年轻护士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则更为显著。 5S减少事故发生 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直接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可以减少和杜绝了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3 临床护理5S管理的注意事项 通过5S管理的推进,护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但在5S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能流于形式 实施5S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条条框框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5S管理还需不断深化,尤其是素养还有待更深层次提高。 注意人性化 在严格推行5S制度化管理时,也要注意人性化管理。比如,遇到一般病人不愿意穿病员服,不宜勉强,而对于危重病人,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说服。在人员工作量的分配上,年轻护士可以多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高年资的护士多承担一些组织管理和传帮带工作。这样护理人员的精力充沛,工作质量好,年轻护士进步快,5S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 注重细节 每天下班前应将护士站桌椅摆放整齐,清理桌面,物品归类放还原处,检查当班工作是否全部完成,检查次日工作是否准备妥当,关好电脑开关和电源等。对于工作区域的清洁应该落实到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并由总务护士和护士长进行日常检查,每周通报一次清洁管理情况。 4 结语 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引入企业的5S管理方法,可以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护理工作的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在实施5S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再增加一些人性化管理,配备足够的人员,足够的床位,减少加床,改进某些工作流程等具体条件和措施,护理工作将会更加地科学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冯青嫦,林艳香.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中国医院,2008,12(07). [2] 李晓侠,王宝英.临床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保证[J].黑河科技,2003,(04). [3] 韩平.“5S”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01). 大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篇2 浅谈对儿科中临床医学的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不断更新,儿科医学已成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较强的临床综合能力与具备高尚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医疗事业优秀人才,是当前儿科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责任和挑战。本文对近几年来临床医学实习中医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儿科医学;临床医学 1临床医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沟通能力 临床医学是医生与病人或家属之间的沟通,互相作用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是保证诊疗计划顺利进行的前提,尤其是在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因为个人的理解, 文化 层次、生活背景的不同,沟通成为重要的课题,稍不慎言都将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绝大多数医学生一是存在“怕”的心理,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病人,其二是“不知如何与人谈话”,尤其是在儿科,多数患儿不能正确表达,家长又非常焦虑,当不擅长应用 儿童 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而与家人解释病情时,便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就需要更多时间来解释。 缺乏奉献敬业精 神医疗服务行业是帮助病人解除疾苦,日夜不停的工作性质使作息时间无规律,甚至常常牺牲节假日时间,而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相对较少的现状与目前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社会观念相冲突,造成医护人员的心理失衡。尤其当代许多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享受的环境下长大,缺少艰苦的磨练。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对于所承担的医疗工作是最基本的,所管床位的医疗工作常不可能在规定的上班时间里完成,每时每刻病情的变化,诊疗措施的实施,抢救工作难以用时间概念来确定。学生们对于工作的热情缺乏,计较工作时间,在其工作及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空闲时间中难以平衡,而超强度的连续抢救及值班、手术后加班,无论是体力和主观上都难以适应。对病人就是一切。 轻视医德 医德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行医以德为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由于其服务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是宗旨。而医学生对于此理念的概念模糊,注重技术,只埋头学习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当面对患儿家长时,态度较生硬,询问病史时缺乏关切的口吻,机械性追问患儿家长症状,以及罗列套用书本上能出现的模式化的症状,让患儿家长有不平等的感觉,因此难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在实施检查和操作时,缺乏保护性的措施,如天冷时捂热听诊器再听诊,检查时随时关注患儿的反应,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痛苦。医学生在临床考核中普遍扣分是缺乏保护措施,将患儿作为单纯的治疗对象,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本质。 2对临床医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加强人文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理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发生转变。“医乃仁术”是医学先辈们对医学人文精神最本质的概括。目前大学课程中主要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方面的培养还是相当肤浅,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要求提出:“敬业精神合伦理行为是医学实践的核心”,职业道德、态度、行为、伦理同 医学知识 、临床技能一样是保证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及基本素质之一。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他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合决定他们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高,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合人文精神的人。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合科学素质。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加强临床思维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短时间内能增加知识,但已造成了对知识接受的被动合不积极的状态,使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随着时间流逝而很快忘记。学校在进行基课教学时,由于医学理论知识涉及的领域广泛,记忆内容多,概念性强,应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循序贯通,多问“为什么”挖掘其内在联系。在临床课的教学中贯穿问题教学,剖析一个问题从各个相关的基础知识串通在一起,如在讲哮喘时,不是单一的从病因到发病机理,而是从其临床表现及处理的原则中反馈其病理生理、解剖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使其融贯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强调共性问题,培养纵向思维,而临床上往往出现某些个性问题,因此还要学会横向思维,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另则要培养勤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条理性,强调课堂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加强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 临床技能的培训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训练。目前的医疗状况要求医学生在进入实习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概念,因此在学校学习的后期临床课教学时,开展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进行正规化的训练。在每项操作前,教师要结合具体例子讲解该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交待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应急处理的方法,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各项操作的具体要求,准确熟练地掌握各项操作过程,通过图片、录像、VCD等资料方式多 渠道 反复强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宋宇,杨永岩,陈自谦.医学影像专业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6, (04) [2]郝秀芳.儿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疆学刊, 2007, (04) . 大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篇3 试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础上,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 考研 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为了巩固学生的中医思想,定期聘请中医名家进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可以举办中医知识竞赛、中医 故事 演绎等活动,弘扬中医文化,激发同学们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总之,重视中西医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才能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各高校才能培养一大批合格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从而推动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5000字 2.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

医者仁心胡秉言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探析论文

1.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应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动”人。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应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品格及思想理论塑造人,以优秀的“先模”人物鼓舞人的基本方向。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内核。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责任要求,职业道德规范就成了空洞的理论。有责任感的人,会遵守法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对医学生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职业道德的坚强支点,应严格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关于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论文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医德素质教育。但是现如今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在改革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是伦理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必要途径。医学伦理教学改革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以及优化教学资源上。

关键词:医学伦理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改革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医学伦理学历来是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一、医学伦理学亟待改革

(一)教学上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医学伦理学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其本身肩负了培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等全球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的任务,需要加强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方法上缺少学科间整合学习。

医学院校通常将医学伦理学单独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进行安排,忽视了其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

(三)资源上医学伦理教师匮乏。

虽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来越高,跨专业人才也加入到医学伦理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兼具哲学素养和医学实践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

二、把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古往今来,对于人才来说,德才统一是最有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其主要面对的是人,因而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者应当积极倡导高尚医德医风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更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医德教育上加大投入。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摆脱纯理论教育的观念,要在实践中发展医德理论。如果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实践性,采用说教式教育,不仅会使医德教育变得乏味、无趣,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标。

2.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客观认识。

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理论认为医德教育是无能的,因为社会不正之风会完全颠覆学生在校习得的医德观念,因而是无能的。也有理论是认为医德教育是万能的,只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可以培养出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医德教育的作用。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相结合。

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培养学生高尚医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的出路。中共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既是对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收受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现象做出的反应。对于医学生来说,培养高尚医德是迫在眉睫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者改革医学伦理教学,深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应当摒弃过时的理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构建合理可行的`医德评价体系。体现在伦理学教材中,应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等,从而增强医学伦理学的现实指导性,也为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真切实际的指引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的信服程度,从而培养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准医生。

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新近发生的事例,讨论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在感性上和理性上体会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医学伦理学的宗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医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伦理学是基础学科,因此应当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学习,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在医学伦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与专业课、临床实践科目沟通与协调,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实现医学伦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应将强医德文化的塑造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加深学生的医德意识。

4.优化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比重,需要选派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兼具医学实践和哲学素养的教师担任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还学要定期组织医学伦理学教育者外出参观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资源。此外,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教学质量。

医学伦理教学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医学伦理问题的能力,承担医学道德责任和义务。医学院要以提高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思路,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与资源。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全体医学教育者与医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唯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较高医学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彻底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广臻,王晓燮.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2):42.

[2]柯少娟.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EB/OL]

[3]尹奋勤.医学伦理学[J].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8).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崇敬与依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就是世人把好医生等同为国家领导人一样重要。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对待病人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更使得本应该圣洁的医院成了医患之间斗殴的场所,使得本应该纯洁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救死扶伤,济世保健,才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有时会令人生厌的,甚至会成为“恶医”;只有医德而无医术的医生,充其量称作“庸医”;为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拥有精湛的医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同情病人,爱惜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苍生大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尊敬,赢得自己的、科室的、医院的名医之名,医患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医院环境才可相对清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我们为医者所一致向往的。 当我读完这本书,给予我内心一般震憾,使我警醒,让我深思书中录入的43个医药购销领域商业区贿赂典型案例,其中既有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又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院领导和领导和科室负责人,既有造诣颇深的医学权威,又有初入院门的普通医务工作者。这些案例虽然发生在卫生系统个别单位,个别人身上,但教训是深刻,给我们在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敲响了警钟。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你会发现贪婪对金钱肆无忌惮的追求,导致他们一步步走向了罪恶深渊。他们也曾是自己所在医院的领导和骨干,也曾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过力量。一旦忘记了医生的职责,一旦失去了对诱惑的免疫力,他们就蜕变成一个个利令智昏,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 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深知责任重大,每当我穿上白大褂,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来救死扶伤的。工作时,接触到那些因生病而虚弱不乏的小孩,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针见血,避免多受一些痛苦。每次因为工作繁忙而推迟下班时间,我总是提醒自己,自己晚吃一口饭,小孩就早一天出院,每次遇到不理解我们的家属,我提醒自己都是为了孩子的康复。的确我就是以着这种信念,快乐地工作着。其它的姐妹们也是这样的。即使她们有的家里有着哺的婴儿有着生病在床的家人,可我们依然默默的工作。不为荣誉,不为金钱,为着心存已久的信念,支撑起了我们医学护理事业。 记得曾经听同事讲过这么一段:有一次,一个腹泻的小孩病了几天了,脱水症状很严重,身体很虚弱,身上血管很难找到,可此时最急需的就是给小孩打上针,补上液体,家属很着急,央求着那位同事帮忙,并充诺打上了针给200元酬谢。可那位同事先是安抚家属然后仔细在患儿身上寻找,终于在手背处给打上了针,孩子有救了,可面对200元,她拒绝了,只是对家属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工作,这钱不用收,我得对得起这身白大褂啊!这件事虽小,可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为什么我们就得经得起考验。因为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医疗队伍,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一个不能恪守人民群众利益不能违背医疗卫生职业道德,不能沾污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的信念!

  • 索引序列
  • 医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 医学生毕业论文职业道德
  •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
  • 医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