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大公报总编辑

大公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大公报总编辑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增广贤文》亦收有此联 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增广贤文》中就有,韩愈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08年回国,张季鸾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张季鸾幼年时有点口吃,还体弱多病,但文章却写得又快又好。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季鸾到日本去留过学,学政治经济学。1926年9月1日,他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同时《大公报》复刊,进入新记时期。他做起了《大公报》的总编辑(时称“主笔”)。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徐凌霄(1882-1961),原名仁锦,字云甫,号简斋。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祖籍江苏宜兴。京师大学堂土木工程科毕业,后因身体原因从文。曾任农林部主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讲师、平民大学新闻文学教授、盐务专门学校教员、《京报》创始人、上海《时报》特约撰稿等,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清末民初三大记者”。著名京剧评论家,在《新闻报》、《京报》、《实报》、《大公报》等副刊上发表京剧评论文章多篇,著有《皮黄文学研究》,被梅兰芳尊为先生。1954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徐凌霄在青少年时代潜心研究历史,钻研清末民初掌故。他治史,不拘于一时一事,而在于“通”;他不仅研究正史,对家乘野史、小说、笔记之类,亦几乎博览无遗。他特别注意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可以从中探索中国变通兴盛之道。因此,他对清史了若指掌,掌故轶事如数家珍。徐凌霄幼年还刻苦学习英文,使他能够直接阅读英文书籍,学习掌握近代科学思想。 应天津《大公报》的邀请,徐凌霄曾两度为其主编《戏剧周刊》。第一次是他初步尝试为报纸主编周刊,在1927年9月13日至11月26日,为《大公报》主编了六期《戏剧周刊》(不定期),受到欢迎。第二次是他正式为《大公报》主编了三年的定期《戏剧周刊》,从1928年1月4日开始,至1930年12月31日止,共编辑出版152期,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图片史料。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的《戏剧周刊》,从内容上划分,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剧评”,包括对剧本、演员、舞台布置、表演、化妆、服装等,均有详尽介绍和分析评论。第二是发表作品,从数量上看,刊登话剧作品32个,戏曲作品5个;从表演形式上看,有独幕剧、两幕剧、三幕剧,以独幕剧为最多;从风格上看,有悲剧,有喜剧,有滑稽剧。第三是笔谈、随笔、杂记等,篇幅较小,旨在调节版面气氛,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在1928年1月4日出版的第一期《戏剧周刊》上,徐凌霄撰写了《戏剧周刊述旨》的“开场白”。他写道:“本报自去年添设剧评以来,虽承读者加增注意、常致好评,而揆诸本意尚多缺憾,因篇幅限制不能充量登载。现值新年度开始,本报扩张版数并各种周刊分立之计划,亦已筹备就绪,《戏剧》一周一出成为专刊之性质,庶几收整齐划一之效果,为同志公共讨论之机关,敬述大纲,以为介引。”在天津《大公报》出版的《戏剧周刊》的3年中,编辑内容涵盖了戏剧的方方面面。300余篇文章展示了当时戏剧的生存状况和研究水平,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300余幅图片更是珍贵,现今已很难看到原件,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为了解民国时期的戏剧,提供了直观的研究资料。1931年,金悔庐、程砚秋创办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徐凌霄受聘担任研究工作。次年创办《剧学月刊》,任主编,每期均有专文及经他校订的戏曲剧本发表。同时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 清末民初掌故在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戏剧周刊》之时,该报总编辑张季鸾和总经理胡政之知道他的研究功力不仅在戏剧,而且擅长文史掌故,且颇有造诣,遂邀其为《国闻周报》撰写清末民初掌故。徐凌霄就约其兄徐一士联手撰述。《国闻周报》是天津《大公报》的附属刊物,是一本集时事、评论、文艺、史料于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发行量约5万份,有较广泛的阅读群体。徐凌霄与其兄徐一士在《国闻周报》上,联合撰写《凌霄一士随笔》,从1929年7月7日至1937年8月9日止,在《国闻周报》上连载8年,累计有近150万言。此作集中理析清道咸朝至民初一百余年的朝野掌故,尤矢志于此期著名人物、科举制度及风俗流变,其笔法则重在排比资料,连类缕析,探微析幽。《凌霄一士随笔》尤以补《清史稿》之不足,在《国闻周报》连载八年,加之准备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是民国年间掌故笔记之压卷之作,恐非过誉之词。《凌霄一士随笔》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排比资料,探析近代历史上朝野重要人物,此类似于正史之传记。二是甄述清代科举制度演变历史。三是留意官制变迁与官场升降,力图理清清代官僚派系斗争之脉络。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在其《艺林散叶》中有一段话,是很可以说明《凌霄一士随笔》风靡一时、倾倒读者的情况的。他说:“《凌霄一士随笔》在《国闻周报》乃至现代期刊史上当属连载时间最长的掌故著作。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每日搜集资料,撰稿不辍,以应报刊需索,付出大量劳动,而能乐此不疲者,一在距清亡不远,读者于前期轶事甚为留意;二在于徐氏‘累世重家举’,正史之外,兼通杂书,《随笔》征引杂书数百种,可见读书之广;三在于凌霄一士钟情掌故,‘早岁即喜弄笔墨,……尝试学笔记聊以自娱’。”著名近代史学家柯燕舲称:“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一士随笔》,其集朝野史之大成,加上他们二人的亲身经历,是最可靠的近代史资料。”这些说法可谓恰如其分。他是民国初年中国最杰出的报人之一,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为“报界三杰”。新中国成立后,徐凌霄应北京大学之聘,从事整理古籍工作;1954年,又受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继续发挥余热。他于196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在古训《增广贤文》中有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王芸生(1901-1980)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德鹏,天津人。早年在天津当学徒。五卅运动中组织工会,编辑报刊,进行反帝宣传。1926年至上海参加报刊编辑工作。1928年任天津《商报》总编辑,始以"芸生"名撰稿。1929年入《大公报》,历任该报天津、上海、重庆等版编辑、主笔、总编辑。1941年成为该报言论的主要撰稿人和该报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大公报》上海版总编辑。1948年底,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进入华东解放区,旋抵北平(今北京)。1949年5月返回刚刚解放的上海,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芸生文存》、《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等。高雅美妙的读书对联不胜枚举,常被人们引用的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一个年轻编辑王芸生之手。上面一节是在某个论坛上看到的,下面的话是我的个人观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增广贤文》中已有收录了,证明了在千年前已经有了这么一句话,并流传至今.上面说这对联出自王芸生之手,我觉得不可能的.古书已经有了收录了,那么在王芸生年代,他说了这么个对子,肯定是引用韩愈的名对而已.而且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证明这个对子是出自王芸生之手,反而有《增广贤文》证明了是出自韩愈

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

早期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创刊时的大公报一直是书册式,一个整版直排,分上下两栏,栏之间留一空白,每栏都加了边框,对折以后即可装订成册(右图所示)。 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公报》。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后,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二十八岁的胡政之在和英敛之“面洽以后,入馆任事”。胡上任后主持报馆改革。1916年11月10日起,胡政之入馆一个月后,《大公报》由书册式改成了通栏式,将垂直的两栏改成四栏,以后又经过几次改革,改成六栏、八栏。在字号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各种字号大小间隔、搭配,改变了原来比较单调的状况,使版面变得错落有致。新文化运动期间,胡政之在主政时掌管言论,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胡政之也在采访完巴黎和会后辞去经理职务。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丧生,安福系于次年垮台。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 大公报创刊号月27日宣布停刊。 新记大公报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三人拟定五项原则: 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 在9月1日复刊号发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大公报续刊时发行量不足2000,到1927年5月涨至6000余,同期广告收入由每月200余元增至1000余,营业结算由每月亏损4000余转为收支平衡。5年后达到5万份,1936年突破10万份,成为全国一流的新闻纸和舆论中心。 1928年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皆为《大公报》独家发布。 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鉴于京津局势紧张,《大公报》开始向南发展,1936年4月1日,《大公报》落户上海望平街,创办上海版。津沪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抗战中大放异彩的《大公报》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和重庆版(),胡政之率金诚夫、徐铸成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抗战期间,《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旧获得长足发展,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1941年4月,《大公报》收到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来函,被认为是“《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获得最佳报纸称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是新闻界内很高的荣誉,先前亚洲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时报》得到过这个殊荣)。当日重庆新闻界隆重集会,以示庆贺;《大公报》发表《本社同人的声明》,概括《大公报》的成功经验为“文人论政”和“商业经营”。 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国共两党以及全国各界几乎一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张季鸾逝世后,内部机构变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成立社评委员会,王芸生为主任委员,负责社评的选题、立论和撰写事宜。 1943年2月2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社评,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当局,被勒令停刊3天。 1943年9月6日,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两周年社祭会上,宣布董事会新近制定的《大公报同人公约》五条,其中第一条规定“本社以不私不盲为社训”。 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总管 大公报前主笔张季鸾理处由总经理胡政之主持,总揽各馆。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复刊。言论方面,基本上是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对中共,发表《质中共》等社评,受到《新华日报》抨击,称其“小骂大帮忙”,是“法西斯帮凶”;对国民党,不满和抗议其镇压学生运动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国民党《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发起“三查王芸生运动”。 在国共争夺权力的白热化时期,大公报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社论,主张中国走“第三条道路”,“文人论政”的大公报处境尴尬。王芸生在1948年11月5日离开上海,转道台湾飞抵香港,亲自主持港版工作。11月10日,港版发表《和平无望》,宣布改变立场,开始左转。 1949年后 大公报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的办事处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改组为为《进步日报》。4月14日,总经理胡政之病逝于上海。5月25日解放军占领上海,王芸生等从解放区赶赴上海。6月17日,沪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渝版继续出版,1952年8月4日终刊。后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刊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 1953年1月1日,沪版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并于1956年9月迁到北京,10月1日出版,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分工报道财经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大公报》于1966年9月14日停刊,改名为《前进报》,但是只办了103天,也停刊了。香港大公报 。香港大公报在广东省发行的商旅版现如今的《大公报》的报道立场与其他大报相比,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大公报》以民间报纸的姿态出现,在历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和态度。提供了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史料。《大公报》亦虽然明显有支持中国共产党。但是也因为被认为是有“官方”背景,在财经新闻方面,比较有公信力。也常发布北京政府对香港或中国大陆的相关政策。详细参考:

是介于中间水平。如果你是作为过渡车型,还是可以的。

李纯青(1908-1990),乳名煊炉,笔名寒飞、吕煊、孔白之、杜微、何家通等,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人。 其祖父、父亲均从事茶叶生意,来往于安溪和台湾之间,定居于台北大稻埕下奎府町。1918年冬,李纯青随父东渡台北,1922年因不愿做日本臣民,拒绝申办台籍,返回故里续学。1925年考入集美师范学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1929年考入上海大陆大学,旋转南京中央政治大学社会系就读。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回安溪崇德中学任教。学校因民军混战被迫停课后调往厦门任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福建省闽南分会组织部长,参与筹划和组建中共安(溪)南(安)同(安)边区特支组织,指导并安排干部组建安南同边区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经组织安排和华侨资助,进入东京日本大学社会系留学。“七·七”事变后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洪流,辗转上海、香港、重庆,担任《大公报》专栏记者,撰写了大量宣传抗日的社评、短评和专栏政论文章,是当时著名的日本问题专家和政论家。1943年1月至5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动向,连续撰文反对外国计划占领台湾的企图,同年11月8日在重庆参加台湾革命同盟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了要求台湾归宗中国的宣言。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5日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前往台湾,接触各界人士,介绍大陆的政治形势,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并在台湾出版《献曝》一书,主编《台湾评论》杂志。1946年冬返回上海,任职《大公报》评论员并主编《时代青年》周刊。1948年11月到香港主持《大公报》,1949年3月任天津《进步日报》(天津《大公报》改名)副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大公报》副总编辑、天津《大公报》副社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和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6月12日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任第一、二、三届台盟总部副主席。从1954年至1957年2月,发表有关台湾的政论文多篇,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 1957年因“反右”扩大化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1977年11月恢复主持“台盟”工作。1987年11月退居二线,转任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大河报原总编辑

交警大队加大对精品街、严管街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路口遵法率,下面的是我分享的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会简报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公文网!

为确保交通运输条口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不失分,市交运局全面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3月6日,迅速召开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进一步落实工作举措,加快推进速度,明确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一是施工单位迅速进场,启动客运站的改造出新工作,同步进行车站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功能良好,使用正常,4月底前将全部到位。二是启动公交候车亭公益广告发布维修保洁工作,到目前为止,公益广告的发布已经完成了90%,完成公交候车亭保洁347座。三是全面完成了公交车内公益广告的张贴,车身公益广告张贴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从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四是多次组织召开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动员会,每天通过“丹阳出租”公众号及车载电台播放文明创建相关内容。

为促进我市“双创’,工作更加深入开展,市文明委组织了由省建设厅原纪检组长金银成同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同志,《大河报》原主编王继兴同志,省文明办创建处副处长张建政同志,省旅游局文明办主任董柏成同志,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徐晓力同志,省农大林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苏金乐同志,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刘韶军同志,郑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子文等同志组成的“双创”工作专家组,于7月5日下午来到我市,对我市的“双创’,工作和“三件实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当日下午,我市在篙山饭店新闻发布厅召开“双创”工作情况汇报会,向专家组汇报我市的“双创”工作和“三件实事”的.落实情况。会议由市委副书记杨惠琴同志主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常振义同志向省“双创”工作专家组作了专题汇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义初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我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发生的喜人变化: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双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得力,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二是各界群众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由过去的“要我干”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干”。特别是群众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评议街道等活动的开展,在市民群众中引起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市“双创”工作的稳步前进;三是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各部门由过去的只注重抓硬件建设,变成了今天软硬件一齐抓,坚持从基层基础抓起,从提高市民素质抓起,使城市的软件、硬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四是在机制上做文章,使我市的卫生保洁工作从过去的“临时突击”走上了规范化、经常化的管理轨道。

汇报会上,还播放了反映我市“双创”工作的纪实专题录像片《文明之花绽绿城》。

在听取我市专题汇报、观看我市专题录像片之后,市“双创”工作专家组就对我市“双创”工作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检查时间等进行了安排。

市领导葛合元、刘振中、康定军、张世诚,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和市直有关单位及有关县(市)区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

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日活动。6月13日上午,在义乌绣湖广场举行了以“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活动分为三大块,一是非遗项目演出类,节目涵盖了婺剧、道情、小锣书、变脸、美猴王、杂技绝活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非遗项目;二是现场活态展示类,邀请我市风筝制作技艺、百子灯制作技艺、义乌剪纸艺术、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艺、捏面人、陶器制作技艺、义乌红糖展示、南蜜枣展示等多种非遗手工技艺项目现场展示;三是展演类,项目涵盖罗汉班、东洲大鼓等。二是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进校园活动。上半年,先后联合塘李小学、畈田朱小学、毛店小学等9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举行了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承活动,如开展市内外“非遗走亲”活动;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如“风筝节”、“陶艺节”等,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三是举行义乌古建筑装饰艺术图片展活动。6月10日,在华川书舍展出了90幅摄影作品,作品来自我市留存的上百处明清建筑,集中展示了义乌古建筑装饰手法以雕代绘特色,融合了砖雕、石雕、堆塑及书法、绘画等多种工艺美术形式,让观众领略古建筑文化独特的神韵和不拘一格的艺术魅力。四是开展剪纸培训班活动。6月13、14日,在省级宣传展示基地黄大宗祠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义乌剪纸培训班,本次培训学员来自全市20多名剪纸爱好者,金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新琦、义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美芝进行授课,使广大市民真正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五是开展富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利用传统节日为契机,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如6月17日上午,在城西街道桥头村举办义乌市第七届民俗文化“包粽子”比赛活动,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文化遗产日前后,全市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6个传承教学基地结合自身实际,纷纷通过悬挂标语、邀请传承人上公开课、举办非遗保护座谈会、利用“非遗开放日”举办非遗传承保护项目现场展示等相关宣传活动,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一是加快交通道路设施改造。截止6月份,对排查出40处影响交通秩序的人行道开口、车辆调头口,其中33处已全部完成施工,还有4处正在施工。

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交警大队加大对精品街、严管街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路口遵法率,按照“定人、定责、定路段”的“三定”原则,对重点道路加大巡逻查处力度。截止6月份,共查处车辆、行人闯红灯6054起,违法停车96014起,违反禁令标志11705起,违法使用公交车专用车道792起,路口违法穿插排队车辆770起。

三是设置中英文对照路牌标识。火车站大门口中英文对照标志设置已完成。江东客运站、南方联客运站、民航机场正在实施。

四是全力开展工程车与黄标车整治。为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切实遏制工程车违法行为和事故多发势头,制定下发《全市工程车集中整治实施方案》,“逢车必查、逢违必究”不消除违法行为不放行,对符合扣留条件的,一律扣留,形成严管势态。目前共查处工程车1918辆。严格执行淘汰措施, 为减少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截至目前,已淘汰黄标车3356辆。

工作简报怎么写呢?很多人不会写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工作简报格式和范文,欢迎阅读。

简报的格式比较固定,商务工作简报在格式方面与一般简报相同,即由报头、本体、报尾三部分组成。

报头部分占第一页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用横线与正文部分隔开。

报头这个部分的内容包括:

·简报名称。名称字体要大些,而且一般用红色印出,以求醒目

·编号。所谓编号是指期数编号。在简报名称下写明“第×期"或“第×号”。其字体较简报名称为小。

·编发单位。编发单位写于编号下方,左起顶格书写,要写编发单位的全名。

·印发日期。印发日期也称编发日期。写在编号的右下侧,要写明“X年×月X日"。

本体由标题、正文、作者组成。其写法如下:

·标题。简报的标题与新闻报道的标题类似,不仅要能概括出正文的基本内容,还应力求新颖、醒目,要直言其事。标题可以设主标题与副标题。有的简报在文中也可用小标题。简报的标题没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应随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高阳镇的假烟市场为什么如此“红火”》、《××房产公司短斤少两近一成》等。

正文的开头。即导语部分,常以一句话或一段话,将全文的基本事实或主题予以概括,其内容包括何人(或何单位、部门)、何时、何事、何地、结果如何等。文字要力求简明,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印象,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正文的主体。这是正文的主干部分,紧承导语之后,是导语总提内容的具体化。为了突出简报的主题,或者为了回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这一部分应有典型事例,有时则应举出确切数据。在材料的安排上也应精心处理,或由此及彼,或正反对照,或叙议相参。具体说来,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按时间顺序排列材料,叙述事件,这是所谓“纵式结构"。

以几个相关事件的相似或相同或相反等情况组合起来形成文字,即从“空间”的角压去铺排材料,这是所谓“横式结构”。

以事件内在的、必然的关系来组织材料,理清事件间的因果、主从等关系,这样组织成文的`叫“逻辑结构"。 .

最常用的、最容易掌握的则是“简单枚举结构",即将若干材料一一列举出来。

当然,正文主体的写作方法不必拘于一格,不仅上述诸法可兼而用之,其他有好的结构方式也无不可用。

正文的结尾。结尾一般有三种方法:

自然结尾。即正文主体写完后不必再加结尾段,因为文意已完。无须增添蛇足。

以简洁的语言总结全篇。其内容或为警示,或为提出任务、要求,或为发出号召

·作者署名。作者的名字写于正文结束之后,方法可用括号标出,如:“(刘小佟)”,或写于正文结束的下一行之右侧

报尾是在简报本体结束后,即在作者具名之后,划两条平行等长的细实横线,隔开报尾与本体、报尾与页面。在这两条横线内分别写明“报:X××X”(对上级)、“送:X×X X”(对平级)、“发至X X X X"(对下级)0这几项均顶左格而分行写出。此外,还应写明印刷份数,即“共印X份”,一般用小括号标写于发送范围最下一行的右侧。

关于商务工作简报的基本模式即如上述,但有几点尚须补充说明的是:

报头部分若有提醒事项,则加“[ ]"写在报头左上侧,如:“[内部刊物],’、“[机密]"等。

有些内容重要的简报或系转发的简报,需在正文前加按语的,按语置于文章标题之上。

现将简报的样式附后,以作示范参考。

[机密] ××简报

第×期

× ×单位编发

×年×月×日

------------------------------------------------

按语:..............................................

标题

正文.......................................

..............................(作者)

------------------------------

报:xxxxx、xxxxx.

送:xxxxx、xxxxx.

发至xxxxx. (共印X份)

------------------------------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简 报

第三十九期(总第137期)

XXXX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编 XXX年XX月XX日

省“双创”工作专家组在临我市检查指导

为促进我市“双创’,工作更加深入开展,省文明委组织了由省建设厅原纪检组长金银成同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同志,《大河报》原主编王继兴同志,省文明办创建处副处长张建政同志,省旅游局文明办主任董柏成同志,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徐晓力同志,省农大林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苏金乐同志,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刘韶军同志,郑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子文等同志组成的“双创”工作专家组,于7月5日下午来到我市,对我市的“双创’,工作和“三件实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当日下午,我市在篙山饭店新闻发布厅召开“双创”工作情况汇报会,向专家组汇报我市的“双创”工作和“三件实事”的落实情况。会议由市委副书记杨惠琴同志主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常振义同志向省“双创”工作专家组作了专题汇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义初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我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发生的喜人变化: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双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得力,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二是各界群众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由过去的“要我干”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干”。特别是群众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评议街道等活动的开展,在市民群众中引起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市“双创”工作的稳步前进;三是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各部门由过去的只注重抓硬件建设,变成了今天软硬件一齐抓,坚持从基层基础抓起,从提高市民素质抓起,使城市的软件、硬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四是在机制上做文章,使我市的卫生保洁工作从过去的“临时突击”走上了规范化、经常化的管理轨道。

汇报会上,还播放了反映我市“双创”工作的纪实专题录像片《文明之花绽绿城》。

在听取我市专题汇报、观看我市专题录像片之后,省“双创”工作专家组就对我市“双创”工作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检查时间等进行了安排。

市领导葛合元、刘振中、康定军、张世诚,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和市直有关单位及有关县(市)区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省“双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省文明办;市四大班子领导,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发: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市直机关单 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8月25日,刚刚创办三年的河南媒体《大河文化报》(即现在的《大河报》)在倒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条新闻:昨晚郑州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司机怀着满腔义愤猛追。消息大意为:晚9时40分许,夜幕下的郑州市街头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交通肇事案。一辆牌号为豫A54010的皇冠白色轿车,撞着了各自骑车的苏东海、苏磊父子。11岁的苏磊被当场撞飞,将皇冠车的挡风玻璃撞了一个破碎的大窝;他的父亲苏东海以及两辆自行车则被卡在汽车左侧的前后轮之间,逃跑的汽车拖着苏东海狂驰几百米远。义愤之下,发现此情的行人、出租车等一起对皇冠车围追堵截,终于将其逼停。送院后,内脏破碎、颅内严重受创的小苏磊死亡。苏东海被皇冠车拖拉得几乎体无完肤,从头到脚,伤痕深深。头发被鲜血浸透,右臂皮肤被摩擦殆尽。近凌晨1时,记者在事故处理部门被告知,肇事车司机已经接受讯问。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张金柱案的第一篇报道。8月的郑州,依然热浪滚滚。这一年年初,2月19日晚,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5个月后,7月1日,中国从英国人手里收回了香港。大事频仍的1997年,发生于中原地带的一起恶性交通肇事逃逸案本不会成为全国舆论的一个焦点。然而,经过媒体报道后,事情的时程进入了另一个轨迹。大河报是国内首先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媒体,8月26日,它接着报道了郑州市民对此事的强烈反应,但没有点出肇事者的姓名,只说“此人身份待核实”。27日,肇事者张金柱被刑拘的消息登上了大河报的显著位置。此人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直至次年二月份,大河报对张金柱案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得知撞人、拖人的竟然是一个公安人员、还曾经是位领导,群众情绪更加激愤。大河报前副总编辑马云龙回忆说,舆情的愤怒并不是单冲着张金柱的,当时正值全国范围内群众对公安的情绪都很大,张金柱肇事逃逸成了点燃舆情的导火索。大河报的报道迅速被全国媒体转载。不久,在知识分子中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南方周末》对此事进行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播出对此案的调查。张金柱案从中原进向全国,成为全国人民愤怒情绪的发泄点。正如张金柱的律师所说,张金柱已经超过了交通肇事案被告人的身份,变成了公安队伍中违法乱纪的典型代表,成了公安队伍中反面人物的化身。正是在全民声讨的强大舆论中,张金柱案走向法庭。当年12月3日,郑州市中院公开审理此案,郑州市民奔走相告,法庭外支起了音箱“直播”庭审过程,大量市民聚集收听。1998年1月12日,张金柱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刑。张不服提起上诉,河南省高院维持原判。1998年2月26日,张金柱被执行死刑。之后数年,“张金柱”成为驾车肇事逃逸者的代名词。媒体舆论监督上位9年之后,62岁的大河报前副总编马云龙谈起张金柱案的报道,说:“如果它是一个标志,那就是表明媒体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来干涉社会,成为监督的一种力量。”1995年8月1日,大河报创刊。“从创刊起,大河报就把批评报道作为一个重要的品类来经营,批评报道前后相继,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态势。”大河报前总编辑王继兴说。事实上,对批评报道的青睐所来有自。在此一年前,北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四川日报》副总编辑席文举正在皱着眉头思考他要创办的一份新报纸的名字,想了一会儿,他说,就叫“都市报”吧。席也从此被尊为“中国都市报之父”。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创刊,并迅速从四川盆地报林中飙出,将报业真正推向市场,由此引发了“都市报现象”及中国传媒变革的第二次浪潮,而批评报道一直是《华西都市报》的策划重点。之后,都市报纷纷涌现。在报道内容上,都市报自觉地把大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摆在重要位置,批评报道不约而同成为各都市报的重头戏。沿着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之潮上溯,则可发现它其实是与思想解放一脉相承。中国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开放,“党报本位”的媒体步入信息化、市场化时代,开始向新闻本位回归。与此同时,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凸显出来,从1980年开始,媒体揭露“农业学大寨”的虚假性,报道“渤海二号”钻井船沉没事件、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大兴安岭火灾等。原来被视为“禁区”的报道领域被一个又一个地突破了。据统计,1983年至1985年间,各媒体报道的有关官僚主义和干部犯罪案件共476件,形成了舆论监督的强大声势。此时,在各机关报及晚报,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已锋芒毕露,到了都市报,有强大的市场及读者推动,舆论监督更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自觉。都市报的“搅局”,推倒了原来四平八稳的报业市场“多米诺”骨牌,机关报、晚报、都市报及其他媒体开始争夺市场,舆论监督成了最为锐利的武器之一。至张金柱案报道之后,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对社会的干预无疑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顽强。张金柱案突破了一个禁区。马云龙说,当时有关方面规定,公检法干警违法犯罪行为在结案前一律不得报道,只在结案后报一个简单的结果。而张金柱案用的是追踪报道,展现了此事的全过程。66岁的王继兴老人现在仍清楚地记得张金柱案发的时间和地点。因为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将该案例的报道过程作为在兄弟媒体讲课的一个内容。“这个报道的成功,应该对其他都市报的批评报道、舆论监督都有推动。”王继兴说。依靠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财经》在证券市场迅速走红;《南方周末》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第一周报。电视媒体亦不甘寂寞。1994年创始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它的一个宣传语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到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47%。《焦点访谈》一直被视为中国舆论监督的“晴雨表”。各地方电视台也出现了众多克隆《焦点访谈》的栏目。

直节指电大河报社,在河南郑州

报社总编辑

副厅级。报社的类别不同,其主编的级别也随之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中宣部直属报社,如人民日报社,其社长为副部级,主编(或总编)为副部级或正厅级。 各省、直辖市党的机关报,其社长为正厅级,主编(或总编)为副厅级。 各省府所在地的市党报,其社长为副厅级,主编(或总编)为正处级。 各地级市党报,其社长为正处级,主编为副处级。 各县级市党报(有的县尚未设立),其主编为正科级。 其余的非党的机关报社,一般为合资或私营,企业性质,其主编非事业编制,没有固定级别。

东亚经贸新闻报社历任社长11月23日,校友、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社长兼报社总编辑辛丽娟应邀来我校作报告。文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中,辛丽娟校友从自身生活经历、在校学习经历、社会工作经历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四个方面出发,和同学们共同讨论了“学习、能力、梦想”这三个问题。她说:“我们不仅要在大学中学会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那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多学勤记,将知识为己所用。”随后,她阐发了对当下网络迅速发展情况下传统媒体现状的看法和理解,并指出想要解决传统媒体发展日下的问题必须学会跨界和创新这一观点,鼓励大学生创新学习思维,颠覆学习做法,增强自身能力。校友简介:辛丽娟,女,现任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86年毕业于我校中文系,曾任吉林日报社政法社部主任助理;东亚经贸新闻报社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常务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吉和网总编。

报社主编和副主编的职位升降是社长负责。1、社长是日报社的法人,对单位负全责,责任大权力越大,说社长是日报社的NO1,在法理上首先得到了明确。2、社长一般是日报社的党组书记,总编辑是党组副书记,同级别干部排序首先看党内职务,社长作为党组书记政治排序大于总编辑理所当然。3、很多地方的日报社社长一般由当地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总编辑几乎没有兼任的惯例,宣传部代表党委管理媒体机构,社长有机会兼任宣传部副部长,政治地位显然高于总编辑。4、从分工来看,社长管全盘,负责主持报社工作,召集报社的党组会决策报社的三重一大事项,可以说报社的所有重要事项都需要社长来决策。而总编辑重心是管采编,涉及采编上的事情一般由总编辑说了算,总编辑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召开编委会、编务会,决策采编事务,社长一般不会过多干涉。但是无论编委会还是编务会都是在报社党组领导下的业务会,原则上都需要服从党组安排,实际上都需要听从社长指挥。5、从前景来看,报社社长的发展路线还是比较多元的。以地市级日报社为例,资历老的社长可以一步到位提拔副厅,担任地方领导或者省直机关副职;强势的社长也可以调任县区担任书记、县区长或者调任其他市直部门正职;再不济原地踏步也是党委部门的一把手,政治地位摆在那。而总编辑作为业务干部,别说提拔副厅或调任县区任职,有机会转社长都属于进一步使用,两者在发展空间上存在事实上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社长地位普遍高于总编辑的重要原因。

中华工商时报创刊于1989年,在短短的25年中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赢得了全国众多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目前已达40万份。 中华工商时报总部设在中国首都北京。报社下设总编辑室、办公室、国内新闻部、海外新闻部、记者部、出版部、发行部、广告管理中心、财务处和物业管理处等10个部门。在国内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大连、青岛、深圳、厦门、温州等重点城市设有36个记者站。在法国首都巴黎和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派有常驻记者。全报社从事新闻报道、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的职工有400多人。 中华工商时报除每天报道重大新闻、综合新闻、产经新闻外,每周还出版新闻周刊、企业周刊和财富周刊。新闻周刊跟踪报道具有冲击力的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和人物新闻,企业周刊探讨企业的兴衰,力求新闻的“现场性”、背景的“历史性”和分析的“纵深性”,财富周刊报道中外企业并购、产业重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以及金融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历任总编辑

不认识,还是劳模啊?!小伙长得可真帅,嘻嘻

李佩钰,工商管理硕士,主任编辑,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兼《商学院》杂志社长,兼《职场》杂志社长。有些文章甚至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1986年进入中国经营报社工作,1994年被任命为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1999年至2001年兼任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总编辑。2004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2004“中国经济学青年学者奖”提名,并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 2008年获得中国产业报协会评选的“社长创新奖”。

第一任总编辑陈宗岳(已故)(出任于1946年─1947年)第二任总编辑宋韵铮(已故)(出任于1948年─1969年)第三任总编辑李雁宾(已故)(出任于1969年7月─1971年)第四任总编辑黄兆壎(出任于1971年─1984年)第五任总编辑黄和平(出任于1985年--中国报停刊)第六任总编辑林通光(已故)(出任于1986年--1993年)第七任及第九任总编辑潘友来(出任于1993年--1997年和1998年--2001年)第八任总编辑彭早慧(出任于1997年--1998年)第十任总编辑庄宗南(出任于2002年--2006年1月)第十一任现任总编辑张映坤(出任于2006年--现在)

李佩钰,男,苗族,字云秋,号阅微堂主,别署泣红斋主人,山东省威海市人,毕业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IORC国际一级书法师、国际一级美术师。工行、草书,擅长写意山水、花鸟。现为中国艺术职业中心山东办事处主任、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南艺术工作者协会山东分会会长。办事处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古寨西路27号

  • 索引序列
  • 大公报总编辑
  • 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
  • 大河报原总编辑
  • 报社总编辑
  •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历任总编辑
  • 返回顶部